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桃花源记》中“渔人”形象_文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4-11-18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文学论文范文 论《桃花源记》中“渔人”形象 [摘 要] 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共性。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不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和农民愿望。同时还塑造了一个愚蠢、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渔人”形象。从这里我们探寻到作者归隐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世人的厌倦。 [关键词] “渔人”形象 世外桃源 言而无信 趋炎附世 一、《桃花源记》的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据王瑶考定,大约写于南朝①宋武帝②永初二年,作者时年五十七岁。弃官隐退后,他已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了一定的感受。《桃花源记》着重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桃花源的环境景物;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社会也无疑地是一种批判和否定。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虽说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空想,但不象《诗经·硕鼠》中的“乐土”、“乐国”那样朦胧迷离,事、情、景、物都勾画得具体形象,给人很强的真实感。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塑造“渔人”这个令人印象深刻时代形象。下面是本人对“渔人”这一形象的一些看法: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