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在游戏情境中乐意分享、体验分享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4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 要] 现今社会是一个注重团体合作的社会,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原因,导致学龄前儿童不懂分享、不愿分享。所以,在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尝试用分享式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愿意分享,懂得合作。在分析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后,我觉得在游戏的情景中最能够让幼儿体验分享,尝试分享。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游戏情景 分享情感

目前在幼儿的交往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缺乏群体意识,不懂分享。一些孩子自幼喜欢自己玩耍,自个儿活动,不爱与人交往,不愿参加群体活动,体验不到群体所具有的那种愉快的氛围;有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霸占领地、霸占物品,不懂合作不懂分享。究其原因,除了与幼儿个性有一定的关系外,与家庭结构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而现今社会注重分享与合作,只有会合作愿分享才能跟上社会的潮流。所以,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的能力成为了我们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的前提是要会分享。如何在幼儿园进行分享式的教育是现在我们研究的重点。
幼儿的分享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快乐的活动过程,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小班幼儿更是由于年龄特点,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情境中,逐步学会与他人商量分配角色,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合作。所以我认为:游戏是培养小班幼儿分享情感的重要载体。
集体游戏中分享情感的养成
小班的集体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个别经验上升为集体经验。可以说,集体游戏是养成分享行为及情感的基础。
集体游戏中的小结提升推动分享情感的养成
在一次“亲亲一家人”的集体活动中,我们以大家去参加新年音乐会路遇大灰狼为情景,让孩子们以一家人的角色来躲避大灰狼。在过程中,有的孩子会和“家人”一起躲,有的却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我特地让这两种不同的幼儿进行分享。“你们一家人躲在一起什么感觉?怕吗?”“你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怕吗?”孩子们纷纷表示一个人很害怕,和“家人”在一起没那么害怕了。于是我小结到:对啊,和家人、好朋友在一起就会变得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了。在第二次的游戏中,孩子们果然有了改进。在最后的总结中我又说道:和家人、好朋友在一起做游戏真开心,下次碰到好玩的游戏我们再一起来玩吧!
经过这此的活动,我很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愿意和我说自己玩的新游戏,也愿意和朋友说自己的新游戏。因为他们发现,说出一个新游戏,自己就会得到很多新游戏。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孩子们就会越来越愿意参与到分享游戏中来。
集体游戏中的要求促使分享行为的产生
同样是一次游戏“玩伞”,在游戏前,我向孩子们提了这样的要求:去看看你好朋友的伞,和你的一样吗?因为这个要求,孩子们三五成群的结伴讨论了起来:我的是红的,你的上面是喜洋洋;你的是手柄是弯的,我的也是…。在这样有目的要求下,孩子们开始尝试着怎么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尝试,对在自由游戏中玩具的分享以及其他事物的分享都有一定的可迁移性。
集体游戏教会孩子们分享的方法和分享的语言,让她们在分享式的环境中学习分享、感受分享。
二、运动游戏中分享情感的养成
运动游戏是幼儿园生活中,最能激发孩子热情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以模仿带动思维。所以,在运动游戏中也最能让幼儿体验到分享行为所带来的快乐情感。
老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产生分享行为。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在每天的运动活动中,我们都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孩子们的运动游戏中,“我能和你一起做游戏吗?”“你能帮帮我吗?”“你需要我的帮忙吗?”“谢谢你!”“你的球拍的真好,能教教我吗?”“我不敢走独木桥,你能陪我吗?”“你们一起玩滑滑梯啊,真棒!”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乐意进行分享。
老师的示范、提示影响幼儿尝试分享行为
分享应该是自发的行为,而不是“秀”。在我的观察中,经常会发现“做”给老师看的分享。如何让孩子自发的进行分享行为?于是我在运动游戏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次玩轮胎的游戏,我拿这一个轮胎问乐乐“我能和你一起玩吗?”起先乐乐碍于我的面子勉强答应了。但是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将她和我的轮胎搭了起来,用兴奋的语气说“我们用轮胎做了一座大山!”接着,拉着乐乐一起往上爬。其他的孩子看到我们这么玩,感到很新鲜,也纷纷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提示孩子们先询问同伴的意见,在得到别人同意后再一起玩。乐乐看到这么多孩子都来玩开心的笑了。在游戏的交流中,我有意识的问“你一个玩好玩,还是大家一起把轮胎搭起来玩好玩啊?”“那以后玩的时候,也去找找好朋友把!”
在游戏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把轮胎自己放回去。大大的轮胎很难拿,有几个孩子将轮胎滚回原处,有几个却有些困难。我看看已经休息的孩子,没有愿意前去帮忙的,于是我走向魏亦佳“我帮你一起搬吧!”我伸出手,和她一起把轮胎抬回了原处。再回过头来,我高兴的看到几个大个子学着我的样,帮着其他孩子把轮胎放回了原处。在回到教室后,我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了这些“大力士”,感谢他们的帮助。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第二天开始每天的运动结束,都会有互相帮忙的情景出现。
三、自由游戏中分享情感的养成
1、自由游戏提供自由分享的机会
斯坦杰克研究了儿童的自发分享,认为在2-3岁的幼儿中间最为常见是礼物的自发分享,它往往成为幼儿间社会交往的手段。
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经常在邀请孩子带来家中的玩具在自由活动中进行游戏。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需要老师的提示就会自发的进行玩具的交换。而在玩具交换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想法设法的去解决,去沟通。把从老师这里学到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李桢小朋友平时新奇玩具较多,但不愿意与同伴分享。这一次,他带来的是一辆红色的挖土车,挖土车开的时候还会发出“突突突”声音。有趣的声音吸引了好多孩子前来围观。“李桢,给我玩玩吧”“ 李桢,我和你交换,好吗?”或许是一时兴起、或许是同伴的玩具也很不错,李桢破天荒地爽快答应和同伴交换。这时,我及时表扬“李桢真棒,李展宇真是个大方地孩子。”他高兴得什么似的……渐渐地,在以后的交往中,他都愿意与同伴分享。可见,自由游戏时间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每天点心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天气渐渐热了,孩子们开始会在运动时脱下自己的外套,钱识伊吃完点心径直走向挂着她衣服的小椅子,并拿起衣服,想自己穿上。可是由于衣服太重,钱识伊没办法自己穿,正皱着眉头。这时,倪文磊走向了她,“我来帮你穿吧!”于是就出现了电视上的镜头——一位稚嫩的绅士为一位优雅的小淑女穿上外套。穿上衣服后,我赶紧走上前提醒钱识伊“钱识伊,倪文磊帮你穿衣服,你要说什么?”“谢谢你!”钱识伊开心的对倪文磊说。“不用谢!”其实,倪文磊的行为时有迹可循的。在每天的游戏活动中,我将可能发生或发生过的互助行为和孩子们交流。说说讲讲中,很多互助的方法及语言已经潜移默化的藏在了孩子的心中。所以,在小班幼儿的分享合作能力的培养上,我觉得善于捕捉和反复强调是并重的,只有反复强调,给予足够的空间练习,孩子们的分享与合作的行为才会越来越多。
2、自由游戏提供建立分享规则的机会
虽然,自由活动中的自发性游戏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及能力,但是还是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孩子的玩具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损坏,导致不愉快,从而对分享行为的持续及情绪体验造成不良的影响。于是,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如何去爱护玩具?怎么玩玩具?大家都想玩同一个玩具怎么办?在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面前,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意见。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分享规则:
1)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地由利益来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常听到“思思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带来的汽车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如想想自己没有玩具时的体验)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2)共同分享。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融洽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如在搭积木时,大家应商量,分工使用;自己带来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应具有足够的数量,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目的。在刚实施此规则时,我们要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小班幼儿比较欠缺,可以由老师进行引导,一步步的慢慢退出协商)。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引导幼儿去与他人使用,在分享后老师要强化幼儿共同分享的行为以及在共同分享基础上达到的全作行为,这样,共同分享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共同分享制度的建立,为幼儿今后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3)轮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教给幼儿学会先拿到玩具谁先玩,后来的人想玩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轮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同时为幼儿将来成为守秩序的公民打下了基础。
4)先宾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当然这种制度开始实施时会使幼儿觉得很委屈,为什么自己家里的玩具要先让别人玩呢?这时老师可采取换位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思考。如可对幼儿说:“你是否也希望别人先把玩具给你呢?”这样,幼儿就容易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了。而老师则要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他人后自己的行为给予肯定,以强化幼儿在今后再发出类似的行为。先宾后主的分享制度可培养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学会忍耐的美德。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点滴体会,但在此过程中还有许多困惑和难点需要我更进一步的思考:
幼儿分享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幼儿的
大脑神经系统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也导致了幼儿行为的反复性和周期性。尤其要使“分享”成为习惯,变成其自身的行为方式,需要给幼儿充分的实践、操作的机会。尤其是对于目前我们小班年龄段的幼儿而言,他们要跨入中班、大班,甚至漫长的人生……。因此分享能力的培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同时更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持之以恒,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往往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分享?他们在交往中不会预想后果怎样,也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抓人、咬人、打人、争抢玩具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情境,教给他们一些与人分享的方法,让幼儿在互动的情境中初步学习分享、乐意分享、并逐步会分享。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