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Gregory Clark (2007): A 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xii + 420pp. $29.95 cloth.
本书作者克拉克在经济史学界的知名度相当高,作品时常出现在经济史的专业期刊上。较特殊的是,他很少用数学方程式和计量回归,通常只用简单的图表和几何图形就够了。他的文章质量高又容易理解,2005年曾以一篇论1209-2004年间英国劳动阶级状况的文章,刊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上,内容直接、简单、透彻、有新意、有洞见。这是值得仿效的写作方式:用基本的分析方法来处理普通数据,得出有意义的创见。
本书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西方世界经济史丛书」的第14本,中文世界对其中的第4本较熟悉: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2000)。《告别施舍》这本书名(A Farewell to Alms),应该是仿自海明威1929年的著名半自传体小说《战地春梦》(A Farewell to Arms,又译为《永别了,武器》)。对英文读者而言,这是听起来很熟悉的书名,但内容完全不同:世界经济简史。
作者1957生于苏格兰,今年正好50岁,目前是加州大学Davis校区经济史教授兼系主任。1979年从剑桥大学毕业(主修经济学与哲学),之后进哈佛大学经济系,1985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史丹佛和密西根大学任教。他的主要探讨兴趣,是「长时期」的经济成长、国家财富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英国与印度。
本书的主旨,从书衣上的简介,是要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会这么富裕,而其它地区又那么贫困?为什么产业革命(伴随着前所未见的快速经济成长)会发生在1800年左右的英国,而不是在其它时间或在其它地方发生?为什么工业化不会让整个世界都富裕起来?反而让某些地区甚至更贫困?分析这些深刻的问题外,本书提出引人争辩的新论点:文化(而不是剥削或地理因素或是资赋资源的差异)才是解释国家贫与富的重要因素。
作者反对目前流行的看法:产业革命是在稳定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下,在17世纪这短暂的期间内,爆发出来特殊现象。克拉克所提出的证据显示,这些制度性的因素,在工业化之前早已存在了。他的论点是:这些制度会缓慢地改变人民的文化,鼓励百姓放弃渔猎时期的直觉性作为(暴力、无耐心、不肯努力),转向辛勤工作、理性化与教育。
他认为社会必须有长期间的定居和安全性,才能发展出这些文化的特性与有效率的工作,才能让经济成长。对那些没有长时间稳定的社会,工业化是遥不可及的事。克拉克反对Jared Diamond(戴蒙)在《枪炮、细菌与钢铁》内的论点,说天赋资源(例如地理环境)对国家的贫富会有重要影响。
以上这几段话,我认为是出自编辑人员,而非作者本人的文字,因为克拉书中的两个关键性观念并未提到:一是马尔萨斯陷阱,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我对这两项要点会再详述,以下说明全书的结构,以及我的阅读角度和主要观感。
全书18章,除了首末的导论和结论两章,主体的16章分成三部份:首篇(2至9章)析论1800年之前的经济生活,这时期的特点,是人类的经济生活一直无法跳脱出马尔萨斯陷阱。简单地说,就是人口的成长率小于粮食的成长率。此篇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面向:生活水平、生育率、预期寿命、富者生存、技术、制度与成长。
次篇(10至14章)探讨1800年左右发生的产业革命,有哪些重要成就;过去的三种主要学说,为何不足以解释产业革命的特殊现象;英国的产业革命有哪些成就与特点;为何中国、印度、日本没有类似的产业革命?革命之后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重要改变?
末篇(15至17章)对比1800产业革命之后,为何某些国家的经济有急速且惊人的成长?相对之下,为何有许多国家还那么贫穷落后?作者认为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的效率:英美欧洲的生产效率与成本,和印度、非洲等国的成本效率相差悬殊,导致让人惊叹的「贫益贫、富益富」。
整体而言,我认为第1章综述全书的方向、旨要与见解,写得还算有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图1.1内,那条在1800年之前低水平的固定马尔萨斯陷阱线,以及1800年产业革命之后,贫国与富国双方大分歧的示意图。本书有两项特色,一是穿插不少相当有用的相片,对比贫富状态的落差;二是有大量的统计表格和图型。这些都是从作者20多年来搜集建立的数据库整理出来,很少见到把这么多各文明的古今数据凑在一起,制作出这么有用的好图表。我认为这些图表都相当有说服力,对作者的讯息传达也有显著帮助。
第一篇(2-9章)中,我最推崇第2章。这是我所见过对马尔萨斯陷阱这个概念,解说得最完整、最有说服力、最有启发性的文章。在此之前,我对这项概念只有单点式的模糊概念,读完本章后我才有较整体性的理解。我认为此章的内容、逻辑、证据、图表、理论推导,都是很可以学习的模板:图2.1至2.5的几何图型解说很清晰,这是理论性的建构;图2.5以统计数据标示出1200至1800年之间,英国平均每人所得(横轴)和人口(纵轴)之间时进时退的状况。图2.6和图1.1相对照来读,有效地帮助我看清楚,什么叫做「无法逃脱马尔萨斯陷阱」。这是我对全书最感激的地方。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架构与思考逻辑,是建立在已经逃脱出陷阱之后的状况,所以在阅读此章时,一下子不容易体会作者的逻辑。举例来说,在马尔萨斯陷阱之下的世界(人口成长率大于粮食成长率),任何会增加死亡率的事情,例如战争、动乱、疾病、公共卫生恶劣,反而会提升生活水平:因为这些事会造成许多人死亡,社会上抢夺粮食的人口减少,平均每人的生活水平因而改善。相反地,任何会减少死亡率的事情,例如医疗进步、公共卫生条件改善、社会和平与秩序,都会使人口增加,反而会使平均每人的粮食减少,降低生活水平,
因此,我们现在认为的美德,包括清洁干净、和平纪律、粮食安全存量、所得平均、慈善义行、努力工作,在马尔萨斯模型内,都是属于有害生活水平的恶行。相反地,我们现在公认的恶行,例如卫生条件差、杀婴、堕胎、贫富不均、自私懒惰、荒年,反而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的美德。
第3章的主题,是对比1800之前与之后,贫国(如马拉威)、富国(如英国)和原始部落(如波斯瓦讷!Kung族)的各种生活水平:工资、物价、卡洛里、蛋白质。作者以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两件违反直觉的事:(1)原始部落每天摄取的蛋白质和卡洛里,不一定比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人差。(2)古代人的工资实质购买力,甚至比现代的英国人好。但现代人有两项优势:(1)生命预期比古人和原始人高(即平均寿命更长);(2)平均身高在1800之后有明显的增加。这是由于粮食充足和医疗卫生的进步,是古人和原住民比不上的地方。我认为第3章的实证数据非常丰富,很有说服力,好几方面改变了我的认知。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