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_文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4-12-10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文学论文范文 论李清照词风前后之变异 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生在一个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孤傲耿直,精通经史,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博览群书,多才多艺,能诗词,善文赋,以词最有名,十八岁时,嫁于宰相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建炎之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卒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悲痛欲绝。后南渡,流落江南。李清照的后期生活,备尝了国破家亡、逃难漂泊、珍品散失等惨痛和艰辛。但这种不幸,使她的词作有了更深的社会意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奇女,其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特别是词,风格独特,被称为“婉约之宗”、“易安体”。李清照词风因其生活经历的波折而产生了鲜明的变化。前期作品多抒写闺阁闲情,别离之思,词风流丽婉秀,格调清雅,感情深挚,形成其成熟的婉约词风;南渡后,由于既有故国黍离之悲,又有漂泊之苦、悼亡之痛,词风转为哀婉悲郁,凄苦深沉。 李清照有词集《易安词》。由于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奇女,其词独具一格,后学者对此研究颇多。我认为李清照词风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影响其词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她的生活经历。“婉约”是易安词的主要词风,在此基础上,南渡前词作流丽婉秀,清雅缠绵,风韵优美;南渡后转为哀婉悲郁,凄苦深沉。本文将从易安词中选出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结合其当时的生活背景,探寻易安词风的演变过程。 一、前期:词风的渐成与发展 李清照南渡前,少数作品描绘少女时代的欢乐生活或自然景物,大部分作品则是抒写婚后与丈夫赵明诚的两地相思之情。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社会相对稳定,家庭生活富足,没有经历过苦难。她也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她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如梦令》便是其描绘这一时期生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以她擅长的白描手法,追记了一次有趣的郊游。开篇以“常记”二字为总领,说明词中所写不是落笔时生活的纪录,而是常浮脑海的美好的回忆。词中将瞬间动人的神情、动作、音容、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了有人有景、有声有色的富有立体感的生活画面。全词在日暮饮酒、兴尽晚归、迷途误入、争渡惊鸥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完整叙述中,展示了女词人卓尔不群的情趣,豪爽洒脱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在李清照的词作中,出现过很多次不同韵味的“花”的意象。这首词中, “花”的意象体现的是纯真浪漫的少女情怀。宁静的荷塘中,田田的绿叶间,点染着朵朵洁白的荷花。“误入者”置身这荷花的深处,一方面为找寻归路慌忙“争渡”,一方面因突现眼前的美妙景致而心胸激荡。那一股突然迸发的,不可名状的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作者侧重写景,融情于景。荷花丛中一叶轻舟摇荡的美景图,不仅使读者分享着自然的美丽景致,还分享着作者的一份美好的心情。此时李清照轻盈宛秀的词风已是显而易见。 通观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的词作,多表现夫妻之间真挚的爱情,抒写离愁别恨。能反映这一段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词作有:《一剪梅》、《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等。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深研词义,此词非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时所作,而是作于某次远离后。从词中可以看出作者与丈夫的笃深爱情,离别相思之苦。荷花凋谢了,这时节、这情景最容易惹起离人的愁思。 “轻”、“独”形容动作的轻倩细腻,反映出失伴鸳鸯的寂寞和依恋凄怆的意绪。过去见到的是萍花、汀草、鸥鹭,而现在她却因渴望鸿雁传书而满怀怅惘之情。这种相思之情表达含蓄、形象,引人共鸣。下阙写别后相思之情的难堪和无法排遣。“花自飘零水自流”,照应首句,借水边景物暗喻青春易老、年华易逝的道理。“自”字说明这是自然规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用这一形式对称、音节和谐的对偶句,凸显出两地相思是何等自然与不可避免!因爱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难偶,才愁得苦;愁得苦,则情痴。这种两心相印的思念之情是没有办法使之消除的,刚想摆脱一下,展开眉头,它却不自禁地涌上了心头。“才下眉头”两句借用了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意,但却和范仲淹的词不同。范仲淹写乡愁不在眉间在心上,抒情虽然细腻,表达却比较平直。而“才下”、“却上”却更能形象地写出思潮起伏感情震荡的情态。词中写少妇的相思之情十分熨贴细微。宋词中不乏相思怨别之作,但大多是男性词人代拟女性相思,而清照词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来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格外真切动人。 醉花阴—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的也是离愁,但和之前写的《一剪梅》已经大相庭径。这一年,李清照已经三十八岁,开始进入哀乐中年,对待生活的态度比以前严峻多了。词的艺术也更加成熟。在《一剪梅》中曾经表现出的那种新婚少妇的炽热的爱情和执着的相思,到《醉花阴》中则变得更为深沉更为含蓄了。下片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东篱”,是菊圃的代称,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了;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便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凤凰台上忆吹箫》也是婉约词的精品,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愁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