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小草难题”及其制度经济学求解

“小草难题”及其制度经济学求解

张蓓

(吉林长春 吉林大学 2000经济学基地)

摘要:本文针对“践踏草坪”这一生活现象,提出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中正式制度难以解决的“小草难题”。通过分析非正式制度选择的必然性及其在克服“搭便车”行为及制度创新中的特殊作用,为“小草难题”求得一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非正式制度理论的一种检验,以为中国的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草难题” 非正式制度 

一 、问题的提出

身居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们,难得寻到一片宁静的绿色,而在城市狭缝中生长的片片草坪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然之美。但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这些草坪的中央或是边缘无不赫然直立着各种各样的小牌子-----“禁止践踏草坪,违者罚款”、“公共草坪,请您爱护”或是更委婉一些“小草微微笑,请您绕道行”、“我怕疼,别踩我”。然而常常使人触目惊心的是,草坪依旧被往来的行人踏出了泛黄小路。究竟怎样让人们脚下留情、“非礼勿踩”呢?我们常见人文学者的“道德关怀”,社会学者的“社会关怀”,但“主流”经济学者对此类问题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成本收益”、“监督激励”云云,解决起来显得苍白乏力。于是,司空见惯的“草坪”现象,实际上却成了传统经济学无法破解的“小草难题”。

这体现在,新古典经济学以“理性人”和“效益最大化”行为作为基本假设,并以此为出发点,“演绎”大千世界,“归纳”百姓众生;它以“精确科学”自居,而科学者,也是牛顿力学——“静态”、“均衡”之科学,此中既无自然界的时间概念,更无人类所特有的信仰与追求(因为“科学”是排斥形而上的)。本着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人们践踩草坪、舍远取近似乎有“理”;根据交易费用、寻找优解的理论,建制立法、设岗巡察应为不“智”;……。本文的分析即从此展开,力图为“小草难题”求一经济学解。不难看出,“看不见的手”对于“小草难题”失控的背后其实是“主流”经济学对于现实世界解释的失灵,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

我们尝试引入非正式制度(形而上因素)来对此类问题做一初解。首先通过分析市场失灵及正式制度的边际效应,从而说明引进非正式制度的必然性;其次,通过非正式制度的成本收益及供求均衡的分析,阐述非正式制度产生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分析非正式制度的效率后果来揭示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

二、市场失灵及正式制度的边际效应

新古典经济学运用常规的“两点一线”方法无法解决“小草难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一般地说,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由城建部门栽植的草坪则属于“消费排除困难性和消费区分困难性较明显”的“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之所以会产生市场失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原因:第一,打破了私人物品在市场均衡或最优供给数量条件下的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均衡条件。在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的假设条件下,公共物品市场均衡下的最优标准供给条件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公共物品生产者的边际成本相等。但事实上,在公共物品下生产者生产公共物品的支出要大于单个消费者从公共物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收益(这里隐含一个假定是这种公共品是公益品)。由此使这种公共品产生正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出现供给不足的市场失衡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并不难理解。首先,我们很难衡量每一位市民从城市的草坪中所得收益的数量值,因为对于“心旷神怡”和“赏心悦目”并没有定量计算;其次,在城市铺设草坪的成本大多很高。这样的供给与需求相比较自然会出现市场失衡现象。第二,在公共物品消费上,会出现“免费搭车”问题。从公共物品的消费角度看,由于公共物品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以消费者会产生一种隐瞒或低报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从而达到在不付或少付成本的享受公共物品的倾向。由此致使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中出现“免费搭车”问题。其产生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公共物品不可能由交易市场来实现最优配置,也不能由私人生产和供给。第三,在公共物品市场上,价格信号失灵。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及公共物品消费过程中的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使公共物品在价格形成与决定上会产生相当的困难。因此,草坪供给难,定价难,管理难,收益难。“小草难题”应该如何解决?

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建立正式制度。如前所述,有关部门对于践踏草坪这一行为是有明确的正式制度,并存在为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的实施机制。但由于人的经济人本性和投机取巧,趋利避害的本能,由于违约常常能给违约者带来收益,人们在采取违反制度的行为时,都要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这使得正式制度的实施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违反某一项制度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被发现有违约行为,惩罚的力度很强,则表明违约成本较大,人们得自违约的收益大大低于潜在的违约成本,这时人们就会选择遵守制度;但若违约成本较小,人们就会选则违反制度。在本例中,假设“践踏草坪”能给过路人带来10的利益,而此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20%。此时,只有当对违约行为的惩罚额超过50,违约者才有可能选择遵守制度,如果小于等于50,人们肯定选择破坏制度。通常践踏草坪的罚款是5,显然人们在遇到紧急事件时都不会选择绕道,而是直接横穿过去,结果在片片绿地中便出现了一条条泛黄的方便“道”。

可见,作为一种成文的正式规则,惩罚条款在信息不完全和公共物品“搭便车”的行为下无法达到它的实施效率,正式制度存在效用递减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经济活动中情况的变化或新情况的出现,使制度设立者开始设立制度或某种制度开始实施时,由于对以后出现的情况预料不足,加之以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制度不能适应新情况,所以原有制度效用不可避免要递减。其次,制度的消极影响。任何制度都是利弊相兼,这种两面性联系经济生活中问题的普遍对立性,以及制度作为一种配置有限资源的方式,必然使不同的交易主体在同一制度的作用下利益有得有失的原因,从而在使制度有利于达到一定的预定目标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不利于实现另一预定目标的作用。最后,经济主体针对有关正式制度而采取的“反对策”,即上有制度,下有对策。由于制度中的义务规范势必对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限制或有损于该主体的盈利行为,于是这些受损主体会以自身利益采取某种“反对策”,以致使该项制度效用下降。因此新制度经济学中正式的制度无法解决“小草难题”的边际,应通过非正式制度的作用难以解决。

三 、 非正式制度的供求均衡及成本收益比较

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能够给人们带来利润,因此也是生产要素的一种,也是人类财富的一种。从主观方面,对于正式制度的供给,无论从国家机关,各行政部门都有制定完善的制度并加以执行的意愿,因此关于“践踏草坪”的行为都加以明文的罚款规定。但存在的,影响主观的诸多客观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尽管制度制定的技术,制度制定者的素质,社会财力的支持,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呈上升状态,但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各种要素依然非常稀缺。由于正式制度科学水平,正式制度技术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稀缺的,正式制度工作者运用正式制度的劳动质量、数量以及社会财力的支持都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最终导致正式制度的稀缺。也正因如此,人们对于正式制度需求始终处于过热的状态。人们都期望通过制度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及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所谓“潜在利润”,就是“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即如果按照已有的制度安排或行为模式,社会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经济将更有效率,这时原有的制度安排便存在“潜在利润”。显然“践踏草坪,违者罚款”这一项正式制度也是存在其“潜在利润”的。

然而,并不是有了正式制度,甚至有了理论上促进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就必然能满足社会的制度需求。只有那些同经济活动具有一致性,符合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正式制度才会被人们遵守。正式制度成本的高低是人们做出制度供给的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经济主体选择遵守或者规避甚至违反制度的行为的“晴雨表”。制度供给的成本通常包括制度设计的成本,制度实施的成本,宪法秩序,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制度成本的实施具有边际效应,即制度的供给在达到社会需求饱和状态之前,每增加制定一项新的制度时,由于制度规范体系化及相互支持,其边际成本(制定和实施最后一单位制度规范所支出的费用)呈递减趋势;相反,如果超过了饱和状态,随着制度供给的增加,其边际成本呈递增趋势。

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人们所追求的制度供求均衡的含义了。从需求供给角度看,其含义是指制度的价值都能够通过设立制度和实施过程顺利的实现,制度需求都能得以满足,制度供给适应制度需求,既不存在正式制度过剩,也不存在正式制度短缺,人们对既定制度的内容和结构安排十分满意,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从“成本-收益”角度讲,还意味着,现有的正式制度净收益大于零,且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方案中净收益最大,不存在如前所述的“潜在利润”,故而不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变迁,其实质是制度安排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但在现实中,由于影响制度需求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不断发展变化,制度的需求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如同上层建筑难以完全与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一样,制度的供给也难以达到与需求完全吻合的理想自然状态。受成文法等正式制度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供给总是与需求有一段距离;同时也总有一些需求无法满足,经济生活中总有一些领域处于缺少制度调整的真空,使人类的行为中总有一些行为缺少规范而为“失范行为”。这样就出现了制度供求的不均衡,即人们对现存的正式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之所以会出现不满意,是由于现行制度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方案的净收益而出现了潜在的制度利润。这时会产生新的潜在需求和潜在供给,若仍采取设立正式制度的方法则会产生一些弊端。

图1,正式制度价格处于高位,无法使供求均衡(Eb)。

从长期考虑非正式制度会达到新的均衡点E’。

图2,制度供给成本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制度需求与经济效益成反比,

正式制度的供求均衡成本E1高于非正式制度供求均衡成本E2。

如图1所示,若采取设立正式制度的方法,使供给曲线由ss移动到s’s’,而需求的增长相对缓慢得多,需求曲线由dd移动到d’d’。由于正式制度的供给存在垄断供给和价格刚性的特点,价格仍停留在Pe的高价位上;此时,与Pe的价格相应,需求的数量应为A,而供给的数量却是B。OB>OA,出现了不合理的资源过剩现象,但若采取非正式制度,随人们的文化,社会因素的沉淀和积累,尽管在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也仍会达到新的均衡点E’,而不会产生供大于求的非均衡现象。

此外,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非正式制度也具有节约成本的功效。如图2所示,假设制度供给的成本与制度的数量一一对应,表现为图中的Y轴;制度供给的数量与经济效益成正比,表现为具有正斜率的曲线a上(这里隐含假设不存在边际效应);制度的需求其随制度供给数量的增加及经济效益的扩大而减少,因此曲线b具有负斜率。在正式制度下,制度供求的平衡点为E1,使制度供给具有较高的成本A1,但若存在非正式制度,则将以比较低的成本来约束人们的竞争行为。用曲线C(与曲线A平行但与Y轴交点在其下方)来表示新的成本线,显然在新的均衡点E2处,制度供给的成本降低为A2,同时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践踏草坪的行为是人们追求效益最大化而采取的自利行为,因此草坪中泛黄的小路是不可避免的。若增加管理监督人员,则会使制度实施的成本明显上升。但若人们都具有公德约束,则完全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四、 非正式制度的效率后果

    以上分析了非正式制度产生的必要性。接下来将着重阐述非正式制度的两大效率后果。

    首先,非正式制度的最大效果就是其可以提高制度实施的效率。原因在于:习俗、惯例等意识形态作为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是由相互关联的世界观组成,意识形态可以解决不付费“搭车”的问题,这种非正式制度规则的基本目标在于给予各个行为人和利益集团让他们能对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其中,意识形态在非正式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中心作用。诺斯认为,它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一种价值判断或规范制度,具有使社会稳定,使制度富有效率与活力的推动作用和粘合作用。”人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进行经济活动,并在活动中追求物质福利和非物质福利的最大化,在这一最大化活动中,物质福利和非物质福利在人们主观偏好中的顺序强弱,人们愿意追求或放弃自身利益以同外部环境达成“协议”的程度都同人们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意识形态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或最高准则”。一种新的正式制度的建立,如果同人们的观念相吻合,即人们对这一正式制度具有认同感,人们就参与支持。反之,一种新的正式制度的建立,不符合人们现有的观念,则人们会产生抵触,甚或公开反对的行为。由此,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将意识形态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人们通过意识形态认识周边环境,并在一种“世界观”引导下,使决策过程简明和降低成本。第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同个人在观察世界时,对公共所持的价值判断密不可分。在人们普遍对某制度的评价认为是不公正时,就会选择违反制度规则的行为,或努力改变现行制度。第三,如果人们意识到经验与现存的价值观念不相符时,就会努力改变现存的价值观念,发展与形成一套适应人们经验的新的意识形态。由此可以预见,每个人在社会公德的引导下会认识到小草的稀缺,从而改变自己“搭便车”的倾向,面对草坪即使有紧急情况也会绕道而行,而使草坪保持完整,最终增进每个遵守公德的人的利益。

在非正式制度中还有“习惯”可同意识形态相提并论。习惯就是在没有正式制度的地方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惯例”和“标准行为”。习惯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在正式制度产生前,习惯已经起着规范和协调经济活动的制度作用,在正式制度存在后,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习惯仍然普遍存在并发挥比正式制度广泛得多的作用。习惯之所以能够普遍存在并发挥制度作用的原因在于,正式制度的建立“细节化”到一定程度后,建立和维护更详尽的制度所带来的收益不足以抵补制度供给的成本,因此,在正式制度的“边际”就是习惯发挥作用的始点。因此一个社会长期习惯的“微调”会最终导致正式制度的重新确立。

    其次,非正式制度的另一大效益是其对正式制度的建立与创新在相当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关于这一点,需要引入“制度创新均衡价格”概念。“制度创新均衡价格”是指制度供给者供给制度预期获得的收益与制度需求者需求制度愿意支付的成本相等时的均衡价格。制度变迁可能引起的摩擦成本(C)可区分为解放思想的摩擦成本或称意识形态摩擦成本(C1),直接的利益冲突起的摩擦成本或称经济利益摩擦成本(C2),显然有C=C1+C2。下面分2种情况分别讨论:

(1)当意识形态摩擦成本等于零,且经济利益摩擦成本大于制度创新均衡价格时,即C1=0且C2>E时,或当意识形态摩擦成本大于制度创新价格时,即C1>E时,发生正式制度的强迫型制度变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或由于经济利益摩擦成本大于制度创新价格,即超过了制度需求者愿意支付的成本,则微观主体发现无利可寻,而不愿意自我创新制度,或因为制度需求者发现意识形态摩擦成本过高,会望而却步,因而不报希望也不愿意寻租,游说权力中心以求得制度创新,更不愿自我冒险进行制度创新。因此,制度成为公共物品,当一个社会制度供给过少时,受压抑的制度需求会累积成“革命性”的制度变革潜能,这样,外在的压力会迫使政府不得不供给制度,从而形成政府供给的强迫型制度变迁。

(2)当意识形态摩擦成本小于制度创新均衡价格,且大于零时,即E>C1>0时,或当意识形态摩擦成本等于零,且经济利益摩擦成本小于制度创新均衡价格时,即C1=0且C2<E时,发生的制度创新可称之为诱致型制度变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制度需求者发现意识形态摩擦成本在其意愿支付的范围内,因而会积极主动地寻租,游说权力中心以求得制度创新,甚至愿意自我冒险进行制度创新;而且,当权力中心发现其预期收益超过维持现状时,也会半推半就进行制度变迁。

对于以上的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长期的制度演进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决定着正式制度的演变。第二,实际的制度变迁往往从边际变化开始,在正式制度作用的边际,通过非正式制度的演进,逐渐达到某种发生质变的度,然后正式规则和正式制度产生变化。第三,由于制度均衡意味着正式制度的供求平衡并且与非正式制度具有相容性,则一旦偏离此种均衡状态就会产生制度畸形。第三,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在实际制度变迁的累积中,有两种情况,其一是非正式制度变化的累积引起正式制度变迁,这种情况为上文分析中的第二例;另一种情形是非正式制度的“滞后”,由于非正式制度中内在的社会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其变化必须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方式,即为上文中的第一例。

     而从这一个层面上讲,我们所期翼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遵守公共法规的同时逐渐形成不横穿草坪的意识,并将其养成一种习惯,即使在不存在罚款等正式制度约束下也可以有自身行为的约束,使“小草难题”迎刃而解。

五、结语

如果面对小草时人们都能有一份呵护之心,不轻易践踏其上,城市中的绿色将更加眩目宜人!推而广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建立在正义、公正的道德规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而不应该是一个金钱惟上、私欲横流、损人利己的市场经济。通过倡导文明,宏扬先进文化,不仅能够解决“小草难题”等主流经济学“失灵”的问题、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还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格鲁奇,1985:《比较经济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诺斯,1992:《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

张宇燕,1992:《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史晋川、沈国兵,2002:《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划分标准》,《经济学家》第1期;

周小亮,2002:《市场失灵及其制度矫正的两种经济理论分析》,《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

A solution to “Grass Problem” In Institution Economics

Abstract: As to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the “Trample on the grass”, the article pose a “Grass Problem” which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formal institution in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can’t solve. We try to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the choice of the non-formal institution and it’s special effect on overcoming the “free ride”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providing a solution to “Grass problem”.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a test to the theory of non-formal institution. 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institution reformation in china.

Key word: “Grass Problem” non-formal institution

转自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
院校老师推荐 一对一咨询 帮你科学报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