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

广东省沙井村高龄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来源:原创 作者:李然太 时间:2016-05-03

  

  

广东省沙井村高龄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李然太

(延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为了了解高龄农民工的存在原因及生存现状,给有关部门寻求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我对广东省沙井村的高龄农民工进行了一些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龄农民工主要因为家庭压力和养老压力而存在,为此本文提出一些基本建议。

一、   问题提出

当代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中国也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壁垒的逐渐破除,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从《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去年2.73亿农民工中,50岁以上即高龄农民工(本文沿用学界一贯的划分,把50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划分为“高龄农民工”)的占17%,总数超过4600万。酷暑寒冬,在城市建筑工地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那么,在现今社会,他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他们年龄这么大了还要从事又苦又累的工作呢?不断富裕起来的祖国怎样安顿他们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了进一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东省沙井村为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   调查对象和方法

广东省沙井村是一个位于廉江市边缘的自然村,距离市区3公里,村中有124户共455人,其中50岁以上且还在务工的共有78人,占总人口的17.1%。上世纪80年代前经济上以农业为主,但人多地少的局面难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发的推行,村中适龄人员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自728日到820日对该村高龄农民工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45份,回收4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0份。

三、   调查结果分析

(一)    高龄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1.  工作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他们主要从事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部分女高龄农民工从事环卫工作。沙井村在上世纪90年代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开发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也就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建筑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采矿业的发展也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距离的优势促使他们更多地从事采矿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调查对象中,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占到95%,高龄农民工知识水平较低,这就限制了他们择业,所以,他们不得不继续从事体力劳动量很大且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建筑业和一些低端服务业;并且这些行业很难招到第二代农民工(指出生在1980年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能靠吃苦耐劳精神相对更强的第一代农民工来填补这个空缺。

2.  收入情况

据我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多年来,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体力型”行业收入水平较高,尤其是建筑业一直排在前列,且增幅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的月收入,从2009年的1625元已经涨到了2013年的2965元;调查中87.5%受访者的月工资超过3000元。

(二)    高龄农民工务工原因

1.  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压力大

通过调查可知,在被调查的40人代表的40户共200人的家庭中,20岁及以下的有60人,占30%70岁及以上的有15人,占7.5%;两者相加高达37.5%。全村中有105户家庭处于家庭再扩大阶段,即是指一对夫妇的子女结婚生子到家庭第三代再结婚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子女刚结婚生子,第二代子女并没有多少积蓄,且刚置房结婚,已经花费了高龄农民工的一部分积蓄,随着第三代子女的到来,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且现在孩子的抚养费用不断上涨,这就潜在地要求这部分高龄农民工不得不从事劳动强度大、风险高、保障少、又苦又累的建筑业或者低端服务业工作,为的是减轻第二代子女对第三代子女的抚养负担,也不想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家里还有老人要养,孩子也才刚成家。“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生活还是要自食其力,中国那么多人,政府怎么养得起。”有村民说。且在调查中也可知,这些高龄农民工的工资基本用于抚养子孙和赡养老人。

2.  享受不到养老保险,为养老作准备

受访者中多数只是参加医疗保险而已,而且参保的时间较短;只3个人买了养老保险。有研究普遍认为,第一代农民工(即本文中指的高龄农民工。指1980年以前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农业和农村中流出并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本研究中的受访者大多是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正好符合本文对高龄农民工的界定要求)在务工时,并没有完善的购买养老保险政策,他们也没有购买养老保险的意识,直到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大部分才开始被纳入社会保障网。这意味着,年近退休年龄的农民工里,很多人不满15年缴费年限,无法领取养老金,并不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调查对象中全部参加了医疗保险,但参保时间短,报销比例较低;只有3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只占7.5%,储蓄养老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与日益突增的高龄农民工占比不同,到2011年,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占比仅约16%。未富先老,是这部分群体养老焦虑的社会大背景。但“养儿防老”的思维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子女也在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他们不得不继续从事体力劳动量很大且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建筑业和一些低端服务业,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是这些高龄农民工在干得动的时候干些虽然辛苦但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尽量多赚点钱,为日后的养老做准备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也可知,这些高龄农民工的日工资高达200元一天,多数为150元左右,而且包工头还负责午餐,这比他们在家种田收入高多了。“白天有时候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还要加班,但加班的话工资会多一些。一个月有个三、四千,自己花一千,剩下的存着。”同样在工地打工的张师傅说,“我宁可整天在外面打小工,也不想回家种地,因为种地实在挣不到钱”。且他们不是在正规的公司工作,他们可以灵活把握时间,在农闲时多从事这些工作,便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减轻子女的负担,还可以为自己日后的养老积蓄资金。

四、   结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高龄农民工的存在主要是家庭压力比较大、生活成本较高、养老制度不完善所致。任何人都会变老,这再正常不过。无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看,还是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现实需要看,都有充分的理由改变他们的境遇、保障他们的权益,让高龄农民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且不断富裕起来的祖国有能力安顿好他们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历史欠的帐,不能让历史去还,只能从当下想办法。这关乎基本的代际公平,也关系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时,统筹基金(单位缴费)部分仅能转移12%。所以让有养老金的农民工实现异地全额转移迫在眉睫。从技术层面讲,一方面要适当调整社保缴费的费率,降低异地对接的门槛,打破城里打工的职工险与家乡养老的居民险的界限,共同增进企业与农民工缴费养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应缴不缴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让农民工维权的腰板硬起来,真正成为主人翁、主力军。对于那些还处在工作岗位的高龄农民工,其合法劳动权利,应成为法律保障的重点,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重处罚。

有关部门应从农民工自身出发,实事求是,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让社会保障水平有计划地提高,以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覆盖更多的高龄农民工。

(二)    加快经济发展,突破城乡界限

高龄农民工的存在,是中国发展特定阶段的现象,根本上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城乡二元对立所致。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加速户籍改革,加速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大力推进中小城市建设,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才能为未来的农民工彻底消除后顾之忧,这就需要改革的突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积累足够多,社会保障得到全面的落实,后续养老有了着落,这些高龄农民工才不会再为养老而“延迟退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国民。

(三)    完善养老金保管制度

我国养老金一般存放在当地的国有银行,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是,随着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其购买力便会贬值;我觉得,经过国家的允许,通过风险专家的评估,可以合理地将一部分的资金用于国库券等稳健性项目的投资,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让养老金升值,扩大养老金的来源。

(四)    宣传“在地老化”观念

既然农民工想靠自己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减轻子女赡养的压力,政府不妨探究一种劳动强度小、工作比较轻松的新型农业或者手工业,让农民工可以在地老化(在地老化是指人在老了之后仍在地居住,老人不必为了获得养老资源而他迁,亦即老人留在原来居住的地方颐养天年,以持续习惯的生活方式,并保有独立自主、尊严隐私的老年生活)。这样既可以让农民工有意义地养老,也可以减轻政府养老的压力。

国家要高度重视高龄农民工,从他们自身出发切实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了,一方面缓解了国家在养老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解放了的高龄农民工劳动力也可以为国家提供剩余的劳力,发展“银发产业”,为国家。

五、   总结与思考

 通过调查可知,高龄农民工存在是家庭压力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工作强度远超其承受能力,家庭压力已经让他们疲惫,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更令其感到心寒。“五有”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中国绝大多数人“养老梦”的一种养老模式。不断富裕起来的国家,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高龄农民工亲手垒起了这个国家一座座城市的繁华,他们自己却常常被遗忘在角落,时代欠他们一个更公平的保障。假如说曾经的制度缺憾,造就了高龄农民工的保障薄弱,那么今天,不断富裕起来的祖国,有理由追赶他们老去的脚步,更有能力给这些高龄农民工更好的幸福生活新起点,这是一个国家的道义。

本文并没有提出具体详细的解决措施,难以切实解决高龄农民工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高龄农民工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让高龄农民工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最终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毕竟,他们已经上了年纪,留给政府和社会的时间不多了。



参考文献:
   [1] 陈墨,杨海,陈轶男.高龄农民工:干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心养老[J].决策探究.2015-06.上.37-39. [2] 冯海宁.高龄农民工需要制度救济[N].法制日报.2015-05-04.第007版. [3] 周人杰.“高龄农民工”靠什么老有所依[N].人民日报.2015-05-05.第005版. [4] 邱萧芜等.300余名高龄农民工仅1人有职工养老金[N].东方早报.20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