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如何学习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如何学习经济学专业英语!! 爱问频道 小猪也会上树 2013-1-30 9 2636 楚天江南客 2017-1-3 14:00:45
炒股细节操作指导 attachment 金融实务版 yc12_2001 2013-6-12 10 3275 m2358 2016-3-31 07:42:43
求助!社会网络分析该如何学习? 爱问频道 jenny_minnie 2013-4-9 2 1882 小有点强 2013-9-21 21:20:45
如何学习范里安的现代观点,我是暑假自学的,有几个问题问一下。 微观经济学 xzjqjq 2013-8-6 0 1272 xzjqjq 2013-8-6 11:11:03
财务人员如何学习经济活动中的法律知识? 经管相关法律法规 hj168 2013-4-25 2 1573 曲歌99 2013-7-14 08:51:46
货币银行学中,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鱼儿的幸福 2013-6-4 11 1931 jameschin007 2013-6-7 13:49:48
经济学专业如何学习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wgwjj1094 2013-5-30 5 2591 快乐的夏天 2013-6-2 09:54:00
不懂数学如何学习金融? 投行专版 teladdqq 2013-5-11 3 1092 teladdqq 2013-5-11 23:29:15
关于CAA《投资学》如何学习问题 CAA、SOA精算师等考证版 guang313 2012-8-21 11 3994 emptyheyun 2013-5-6 12:50:52
如何学习股票和期货的操作 金融实务版 bedofhonor 2013-2-28 4 1502 bedofhonor 2013-4-23 09:33:32
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呢? 微观经济学 金显龙 2013-4-14 4 953 512661101 2013-4-14 10:12:05
如何学习好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小植被 2013-4-9 2 948 小植被 2013-4-9 18:50:51
CFA 新手必看!关于LOS是什么以及如何学习LOS!! attachment CFA、CVA、FRM等金融考证论坛 suyunjin 2013-3-21 1 1593 kangleheibai 2013-3-21 09:33:00
无任何基础,金融行业,想成为数据挖掘的小强,该如何学习啊? 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lowtone 2013-3-18 2 1501 gmlsummer 2013-3-19 14:36:29
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方法是神马 微观经济学 马璐琪 2013-3-6 5 2005 cavion 2013-3-10 12:45:16
如何学习统计研究方法 attachment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longwo 2013-2-20 5 1536 carolww 2013-2-27 13:15:07
如何学习博弈论??? 博弈论 chhwang001 2011-8-28 1 1678 边际自由人 2011-8-29 20:04:20

相关日志

分享 如何学习统计学,或我的学习之路——初学者写给初学者
不悔的诺言 2017-4-28 23:45
https://cos.name/2008/11/how-to-learn-statistics-by-jthu/ 选编者谢益辉 :很幸运刚好在COS博客开张之际江堂兄送来这篇文章,读完之后觉得写得很棒,于是迫不及待把它放在统计之都新站的开篇位置。江堂兄文字功夫很好,本文统计功夫介绍也很到位。我常认为,入门读物应该由非专业人士来写,这样学习体会才更加深刻,而科班五六年的统计学生,也许反倒深陷其中而不见庐山真面目。个人推荐之处有:(1)手算一次回归(为了了解计算细节并理解公式),大量手算就没有必要了;(2)以有趣的书入门;(3)用简单实用的分析而非刻意追求数学模型的复杂,关心数学公式背后的“直觉”;(4)用练习来培养对数据的敏感。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勿随意转载。作者联系方式:Jiangtang Hu jiangtanghu gmail.com 可能学习和工作还有兴趣都跟统计沾些边,一些朋友和网友也问我些如何学习统计之类的问题,他们当然一样是非统计出身。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这里一并回答了,也权当一个成长备忘录,所以这里取一个柏拉图“《智者篇》,或论正名,逻辑”式的标题。 先说说自己在统计方面的 学习经历 ,相信很多非统计出身的朋友会有共鸣。我本科在北京工商大学念经济学,先后修过三门相关的课: 统计学。其实应该叫做经济统计基础(很老套的学科了),因为除了描述性统计跟统计推断外,这课还包括大量关于经济指数编制等内容。当时我是凭着一只科学计算器完成所有的作业包括考试的,想想是很土。 计量经济学。这是经济系学生的主干课,我们天天跟着老师演算公式。这个比较恐怖,至少截止到期末考试的当天,我还记得二元线性回归的所有推导以及最终恐龙般的公式。这门课用的是授课老师编的教材,不值得推荐。当时为了记住一元跟二元回归的公式,我找到一本好像没多少人提到的书,一个叫白砂堤津耶的日本人写的《通过例题学习计量经济学》(人大出版社,2003)。这本书就是要让人手算各种计量模型,符号系统非常简洁,让要背公式考试的我省心不少。需要提一句的是,这本小书居然还提供了邹氏检验(Chow Test)的手算示例。 我的第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就是这么落伍。现在想想,千般不好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手推跟手算过基本的线性回归模型,这些东西对我而言不再是黑箱。这门课的最后,老师介绍了一下计量经济学小软件TSP的用法,当时没跟着学下来。据师弟师妹反映,该老师的一位研究生教会老师使用Eviews,以后我们的计量老师就在课堂推广Eviews了,福音啊。 SPSS与统计分析。这是一门选修课。之前为了培养对统计的兴趣,自学过些用Excel分析数据,选修这门SPSS是想让自己的工具箱更为强大。这课学得比较积极,跟老师的关系也挺好。 当时学习SPSS还有一个动力。2003年秋季学期我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CCER)旁听计量经济学。比较幸运,教员是美国刘易斯-科拉克州立大学的计量经济学教授黄少敏。他刚好在北大访问,经济系七七级出来的。黄老师在课堂上推荐SPSS,并根据这次授课编了一本小书,叫《计量经济学入门》(北大出版社,2004)。那阵子还买了张文彤的两本SPSS书,大红版的《SPSS 11.0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和高级篇,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张当时是上海一个大学做医学统计的教授,在SPSS学习社区里很有名,现在好久没关注了。 本科时就大致如此了。还跟机械系的同学修过一门Matlab与系统仿真,仿真我不懂,就是图跟着学习一下Matlab,不过玩得不是很熟。SPSS很好上手,让我对数据有了不少信心。要捏着计算器面对一大堆数据,人都要疯的那种。 研究生期间我在北大念软件工程,金融信息工程方向,一样要跟数据打交道的专业。先是一门信用评分模型的课,让我自学起SAS。包括接下来一些数据挖掘应用的课程,我开始用SAS完成所有类似的数据分析工作。一般我们提到学SAS用SAS,说的大多是Base SAS或者再加上SAS/STAT,都是编程方式。现我在一家做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软件的公司实习,接触并学习了SAS产品的其他可视化模块,如Enterprise Guider、Enterprise Miner、JMP等等。这段时间,统计学的学习,包括多元分析时间序列等,都是通过去数学系旁听和自学。期间也尝试玩过R、S-Plus、Minitab之类,都是图个体验,没有认真学的意思。 回顾我的统计学习之旅,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统计软件一路同行。我的感受是,对于一个非统计出身的统计爱好者,不借助统计软件,几乎无法领略统计之妙——你没法通过推导公式研究算法而得到乐趣。跟各种软件打了这么多交道,另一个感触就是,过分依赖工具而忽略统计直觉可能是更为危险的事。这两条平行的观点,就构成了我对以下问题的建议:一个非统计出身的人,如何学习统计? 无论你从什么背景转到应用统计,通常的建议是 找一本有趣的入门书 ,这个我觉得大多数国内引进的国外基础教材都不错,取一本而且只取一本学了就是。人大出版社引进的几本厚厚的统计学教材,给商学院学生准备的,突出的是应用,都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商学院出来的学生,有一个好处,即使他们真的不懂数理统计,也不妨碍他们娴熟地运用统计模型向客户兜售观点,赢得单子。因该说,这是应用统计学教育的成功,尽管在统计学的(有意)误用方面,他们常受指摘。这里我熟一点的是安德森的《商务与经济统计》和林德的《商务与经济统计技术》,也有影印版,都多次重印的经典教材。这方面我走了不少弯路。本科时拿一本学校老师编的书上课,为了考试,还看得特别仔细,每道习题都做。想在想想,当时要是用这等精神攻读安德森或者林德的书,境界就不一样啦。现在也翻他们的书,做参考用,却不是以前苦读的劲头。这处女“读”,要献给谁,真是很重要。这跟读书一样,我没有师出名门,本科在北工商念,不敢说自己比北大本科的差,只想说,如果本科在北大念,我会表现更好。同样,如果你用院编教材,要达到安德森或林德的水平,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幸运的是,在统计学习方面,你可以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努力建立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读安德森或林德。 去年年底,我翻出一本书来补自己的统计直觉,这部不推荐,是因为这书不好找了,只是个人喜欢,书也薄些,美国G.H.维恩堡等著的《数理统计初级教程》(常学将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这本书的扉页,有位前读者题辞(在图书馆的书乱涂乱画啊):“本书给你统计学的直觉。”这书我续借超期再借在续借,已近一年,感受是,这书在培养直觉直观方面,真是下足了功夫。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译本没有提到这本书的原名就叫做Statistics: An Intuitive Approach。 前面我好几处提到“ 直觉 ”。统计直觉我没资格发言,以前念经济学,隐隐约约能感觉到economic intuition这玩意。这东西不好说,却也能表达一二。跟大部分学科一样,经济学看着也能分成两个类型(接下来我还要强调它们不是对立的),一是专业期刊里充满恐龙级数学符号那种,另外就是白话散文那种。分析现实问题(不必是经济问题)时,也就相应两种思路,一是建立数学模型,二就是拿白话解释,偶尔再加一个简单的图表。这两种方式,白话看似容易些,但也容易流于胡说八道,就要为学院人士所不齿。数学的技术活多些,容易出成果,好拿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白话而成巨星的,我们称之为思想家,更是难能可贵,如诺奖得主科斯,主创产权和交易成本理论的。北大出来去芝加哥大学念经济学的王勇讲了一个好故事: 中心的毕业生中,我大概是属于那种数理倾向比较严重的一类,对经济学中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经典模型痴迷地有些“顽固不化”,要是在自己的论文里突然发现能用上一条在实变函数课上学到的定理会兴奋地跳起来,套用 Ariel Rubinstein教授在2004年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主席演讲的最后一句话“这真是太美了!不是么?” 然而在芝大上了两年课以后,我才慢慢地更能体会到林老师在《论经济学方法》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在上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时,我就被深深地震动了。ECON301的价格理论I课的每周作业是Becker教授和 Murphy教授各出一道长题,题目中用文字交待一些经济学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的背景知识,从恐怖主义到健康问题,从国际贸易到贩毒和住房问题,从投资到经济增长,什么都有,然后接二连三地问一堆问题。每个周二傍晚出题,当周周五上午交作业。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完成作业而熬夜就是第二次作业的那个周四。怎样分析这些现象,怎样回答这些问题,完全由自己选择分析方法,而我总想把问题抽象成一个严格的数学模型来求解,取怎么样的假设显然也得完全由自己定夺。可是经常是好不容易使建好的模型能回答第一个小问题a,突然发现很难再用这个模型来回答第二个小问题b,不是求不出解析解就是出现太多不合理的多重解。只好回头修改我的模型,然后不得不再另加一些技术性假设,当然需要再配上为何作如此取舍的经济学理由。如此反反复复,最终发现窗外已经发白,而自己却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求解问题f时出现的那12条非线性方程和12个未知变量,心灰意冷地继续写道“假定这个系统的解是存在的并且是唯一的,那么……”。我将近25页的作业发下来,10分我只得了3.7分,助教的批语是我采用的是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型的效用函数,而忽略了分析 non-homothetic 偏好这一重要情况。于是我“耿耿于怀”地去仔细对照那将近20页的标准答案。读完后我真的完全惊呆了:真没想到这么一个个二维平面分析图会那么厉害,所给的分析全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变相综合,所用的也全是诸如正常商品(normal goods)这样的通常假设,没有太“漂亮”的数学,但是在逻辑上分析的明显要比我的模型完整的多、严密的多、深入的多、也更加具有一般性。 ——王勇:《两年后再读与林老师对话有感》 http://time.dufe.edu.cn/experience/2007-11-25/264.html 白话加逻辑,不用数学而对问题有洞见,说的大概就是“直觉”吧。当然,数学公式密布的场合,直觉也有用武之地,比如,满满一黑板你证明出了一个复杂的定理,然后你拿白话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The intuition behind this equation is blablabla,那直觉就相当强了。 经济学直觉完毕。关于统计学直觉,我是类似这样理解的。对非统计科班出身的我们来说,这种训练可能更为重要,而且更为迫切。我们对统计学抱着非常实用的态度,无暇也无力关注大多模型定理背后的推导过程,但为了解释和理解,我们需要对它们有一个通盘的印象,其中的细节不是通过数学推导而来,但是能够用白话明确地表达出来。比如中心极限定理,一个简单的形式是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大概说,如果随机变量X1,…Xn,…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具有相同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则随机变量之和ΣXi的标准化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这可以用数学精确地证明出来。我没有掌握这个推导,但我敢说我能理解这个定理,并且能够明确无误地传达出来,用白话,而不是刚才提到的数学语言。我读维恩堡《数理统计初级教程》,里面是这种处理的(下面的文字来自我做的读书笔记,而不必是该书的摘录。很多朋友可能没法看到该书,我在博客里有记, http://johnthu.spaces.live.com/blog/cns!2053CD511E6D5B1E!377.entry ): 演示性例子 想像一个很大的箱子,装满了小纸条,可供我们无穷无尽地抽取,每张纸条上写有一个数字。为简单起见,假定只有0、1、2三个数字,且每个数字出现在每张纸条上的可能性都是1/3。记住,这个箱子里的纸条如此之多,以致我们可以抽取任一数目的任一种纸条,而不必担心会改变箱中剩下的各种纸条之间的比例。 箱子有一个小口,通过它,每次可以释放出一张纸条。箱子还有一个洗牌装置,这种装置会把纸条洗得这样得均匀,以至当我们决定抽取一张时,每张纸条有同样的被释放出来的机会。因此,我们的观察室独立的,而且我们的样本是随机的。 现在我们就来抽取等容量的随机样本,假设每个样本都包含200张纸条。 我们一张一张地抽取200张纸条。比如头一张纸条上的数字是2,第二张纸条的数字是0,第三张纸条是2,如此等等。假设构成这个第一份样本的200张纸条上的数字总和是210,这个和成为所产生的新的分布的第一项。 第二个样本的200张纸条上的数字之和比如是194.对大量的样本,每个样本都包含200张纸条,重复这个过程。中心极限定理告诉我们,这种样本和数越来越多时,样本和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 如何实际运用中心极限定理 关于中心极限定理,对被抽取样本的那个总体没有要求任何限制。不管被抽取样本的那个总体,其分布的形状如何,样本和的分布都是正态的。 中心极限定理说明,为什么正态分布出现在如此多的不同的问题之中。我们用于纸条取样的那种方法,看来是实际中特别喜欢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每次情况中出现的、构成一个正态分布的那些数,都可以看作独立观察资料的等容量样本的和。 例子1。考察射击时围绕靶子构成正态分布的子弹。每一颗子弹击中的位置实际上是许多随机影响的和,比如姿势、风向、光线、心理等等。这些因素和诸如此类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一位特定射手的身上起作用;且对于不同的射手,它们是不同的。一个射手的得分,表明他的子弹最终射到何处去了,这个得分是那些随机影响的样本之和。具体地,比如每一个射手的分布式70项主要影响之和,因而每一发子弹的得分,都可以看作是70项的一个样本和(与70张纸条上的那些数字的和相对应)。这样一来,不同射手的得分,就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等容量样本的和。根据定理1,子弹得分的分布式正态的。 例子2。考察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当作出自不同根源的小影响的和来看待,包括营养、机会、性格、遗传等等。这么看来,大量的人的智力水平的分布式正态的。 这就是我喜欢的Intuitive Approach。这本书行走可读,坐卧可读,借助些简单的符号,适度的图表,统计学的基本模型都可以这样清晰地用白话表达出来。我下功夫学习并鼓吹用白话描述统计学,是去年跟Teradata的一位朋友聊天,他提到向客户陈述数据分析结果时,一定要用大白话明确地说出来。当时我尝试了一下,发现自己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都还停留在数学描述的阶段。惭愧惭愧,那时的还自以为自己颇有些统计的基础呢,从此下决心苦练基本功,目标是对所有基本的统计概念、模型,都要达到能够清楚地向一个高年级高中生描述的程度。从应用的角度来说,这种训练是必须的。一个统计学家,不能指望他的听众都一样统计出身,同样,对大多数需要应用统计工具的非统计学家来说,也不能假设他的客户一样是统计爱好者,专业词汇只在一个很窄的圈子里通用。 上面提到的是对统计理论的直观理解。在运用统计技术时的直觉,需要理论基础和经验,这个我就说不了太多了。猜想,一个对统计技术有良好直觉的人,应该对各种数据的分布很敏感,对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用和误用都了如指掌,总之言之言而总之,他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老木匠老雕匠一样。 再说 统计工具 的选用,先是初学时的工具,然后是工作的工具。初学者的工具,就是比如你第一次学习安德森或林德的基础统计学,需要选用的统计软件。首先不推荐用SAS、SPSS之类大型的商业软件包,他们会把初学者的精力吸引到工具的使用上面而不是统计理论的理解方面。就像初学一门编程语言,比如C++,所有的经典教材都鼓励用文本编辑器(如记事本、Notepad++等)写代码,而不是一上来就是用一些集成开发环境(IDE)如微软的Visual C++之类。文本编辑器足够简单,能让初学者集中精力关注代码本身而不是IDE的环境设置等扰乱心神的东西。 对初学者来说,电子表格如Excel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足够简单,容易上手,而且还几乎够用。我推荐Excel的另一个理由是,在电子表格里,初学者可以更亲密地接触数据。电子表格里的数据容易编辑,容易犯错,容易修正,容易转换。我甚至鼓励初学者只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在Excel里手算些基本的如回归模型。手算的好处就是,你会觉得这个模型是你可以“掌”握的,每个结果都是你可以控制的,而不像SAS等软件包运行后就冒出来一大堆像是不请自来的结果。 为了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我鼓励初学者花时间熟悉他有代表性的练习数据。学习统计或者统计软件时,我们面对大量不同的数据,经常是跑完一个数据,看看结果,然后转到另一份数据。这不利于培养对数据的敏感度,前面我提到,对数据的敏感是对统计技术运用有良好直觉的表现之一。讲个极端的例子,在Oracle数据库里,有一个用于测试和练习的公共账户scott,里面有一些数据库表的实例,其中主要两个表,雇员表EMP和部门表DEPT。大概全世界的Oracle程序员都用这两个表练习写SQL语句。他们对这几个表的熟悉程度到了多么夸张的地步呢?Oracle程序员聚会时,一个人提到EMP表里的某个人物,比如Smith,另一个人就可以说出他的职位来(这里Smith的Job是Clerk)。这真正是跟数据同呼吸共命运。 扯远了。还是用程序编辑器的类比,文本编辑器如记事本在初学时够用,但真正做项目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了,Windows下的程序员多数还是会选择一些集成开发环境如VC++,这就是统计世界的商业软件包,成熟的是SAS、SPSS和S-Plus,选一款用就是,每款都几乎够用。我现在用SAS,不是说它一定就是最好的,只是说机缘巧合,选择了它,喜欢它,并且不准备更换。选择一个统计包,其实是个很偶然的事,你的老师用什么,你的朋友用什么,你的同事用什么,你大概就会用什么。石头都能刻出花来,无论玩哪一个,都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武林高手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兵刃,对学者来说,讨论SAS与SPSS孰优孰劣真是没有一点意义,都工具而已。即使不用SAS不用SAS,高手用SQL语句也是能够硬生生鼓捣出一棵决策树出来。 再提一下R,最近在各个统计社区都很流行,这是一款基于命令行的开源统计包。一个讨论就是,用基于命令的软件如R、SAS还是有图形界面的如SPSS。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当然又是一个伪问题,就看个人喜好了。其他的我不是很熟,就拿SAS说事。我们一般认为SAS是要写代码的,那是大多数用户接触Base SAS和SAS/STAT。SAS系统也有好用的桌面工具,如Enterprise Guider、Enterprise Miner、JMP等,图形界面都很友好,自己也经常用。工作中,其实我们都会抱着一个很实用的拿来主义态度,哪个适合完成任务,就选用哪个。但初学者静不下来,就会紧着考虑自己到底要选择哪些装备。 一般地,如果你熟悉SAS,一家只购买了SPSS的公司就不会怀疑你是不是会使用SPSS,其他类似。这里我还是强调它们的工具特性。工具会让我们更有自信,一个资质平平而且无意成为武林高手的庄稼汉,只要接受一点军事训练,拿一把刀就可以壮胆,在战场上还可能立功。现在他手头有一把屠龙刀,你就能指望他号令天下吗?一样的道理,你掌握了SAS,只能让你对处理数据更有信心,而且也能让你在工作中达到既定的目标,但这不表明你的统计功底就达到了你期望的水平。很久很久以前,统计先驱们是硬生生地摇手柄或者干脆拿稿纸手算,创立了现在我们使用的大部分基本统计模型。 到现在,总结一下思路,卑之无甚高论,我对初学者的建议是: 找一个类似安德森或林德的统计学入门教材,熟悉概念和基本模型; 在学习初期,可以使用Excel等电子表格,培养自己手算的敏感; 做项目时,找一款适合自己的软件包; 继续学习统计,不要迷信工具。 一些小建议,还可以附在最后: 学习期间,有任何问题,首先不要想着去论坛发问,教科书或Google能解决你大部分问题。或者干脆找到一个懂行的人,直接去问。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在论坛问一些傻瓜问题,会损害你在社区的名誉。自己解决问题,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壮; 不要过于积极地去网上找学习资料。资料太多,人生太短,对大部分人来说,需要的几本书,国内都有引进,找一本搁案头翻阅就是。几本难得的电子书,赶紧打印了出来,从此不再网上瞎整。以前我把硬盘塞满时,突然警惕。疯狂收集电子书自有乐趣,你会沉浸在这种乐趣之中,而忽略真正有用的东西和真正要做的事情; 多认识几位念统计学的朋友,让自己时刻清醒,自己还是这个领域的门外汉。我们都有自己的专攻,清楚非科班出身的人在涉及自己领域时的种种形状。 胡江堂 2008-11-20
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如何学习经济学?
accumulation 2015-5-13 23:04
经济理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你提出了一个理论并能自圆其说那你就是一代经济宗师 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用一本可读性比较强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能够使初学者比较容易的进入所学知识的世界。它能够以浅显、生动的语言讲清楚其课程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它如涓涓之细流、融融之春风,使我们潜移默化的去感受经济学之魅力。这里,我推荐美国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3版。 2、多观察、多思考。对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只有用以对现实经济生活加以分析才显其力量所在。我希望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尽量尝试用所学经济学的理论去思考现实问题。我相信,如果你能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就会发现:经济学竟如此有用!很多问题或者说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边是繁华的街市,而这边却有烂尾楼呢?为什么服装、电脑(或其配件)常常挤在一个地方卖呢?这样在一起竞争岂不是太激烈了吗?为什么有些企业亏损却还在生产?为什么广州市对老年人坐公交车免费而实行的老人证制度不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3、打好数学基础。对于经济学这门科学来讲,数学是必须的,经济学正是使用了数学这个工具才使它更简捷、更易懂也更有力量。使用数学不是把经济学搞复杂了,而恰恰相反,数学提高了经济学的表述效率,使人更少的产生歧义。正是有了数学的方法,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更清晰了和更准确了,这样做,也有利于经济学的研究者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新的数学工具发展经济学理论。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如何学习金融
accumulation 2015-4-24 16:29
你的问题是金融基础为零,如何学习金融。 我的建议是首先要思考清楚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如果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则势必首先了解什么是金融。你真的喜欢这个学科么,你真的喜欢在不久的将来在金融行业施展拳脚么? 为了了解什么是金融: 首先,推荐阅读陈志武先生为《金融的逻辑》一书撰写的序,《金融是什么》一文。如果喜欢,则可以进一步阅读《金融的逻辑》一书,对金融的作用做一般性了解。 其次,思考为什么金融的积极作用是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的有效配置。 1、如何理解“资源”?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个人、每个组织都掌握一定数量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又往往以“信用”的形式出现。例如你钱包里的人民币,那是以国家(国家是什么?)信用担保的凭证。债券是以国家或企业(企业是什么?)信用做担保的凭证。股票是以企业信用(信用是什么?)做担保的凭证。那么,人民币、债券、股票都是某一组织用信用做担保的,那么他们担保的是什么呢?他们担保的是你对上述凭证代表的资源所享有的权利。因为金融研究的是“资源”的配置,所以,你在初学金融时常常会接触到诸如货币、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互换等)之类的东西。 2、如何理解有效配置?几百年前,亚当斯密老先生阐述了市场(看不见的手)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推荐阅读《国富论》前几章,当然更不介意全文阅读,同时思考市场的优劣),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信号传递工具。如果你认同这一点,那么我们为了有效的配置金融“资源”,则势必要有金融市场。于是,你在教科书中又接触到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等这样、那样的市场。由于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信号传递工具,因此,你又接触到了如何为股票、债券、货币(汇率)定价。 3、市场为什么需要监管? 市场的优点是有效配置资源,等一等,想一想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市场在初期是有效的,那个时候大家在一个起跑线,谁最有效率,谁胜出,但胜出后情形发生了变化,胜者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则会操纵、控制这个市场,你会发现,市场开始失灵了。为什么有内幕交易、为什么有庄家,因为大家的实力不一样,大家掌控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内幕交易、由于庄家控制价格,你就会发现这个市场失去了他原有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市场剧烈波动,强者大发其财,弱者损失惨重,这个市场越来越少有人参与了,于是就出现了1929年的情况。既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又要避免市场中以强凌弱的弊病,则需要设立一种规则,来制约、限制、分解强者。于是你可以看到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出现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设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金融和法律联系在了一起。(对法律感兴趣么,也许你可以读一读孟德斯鸠先生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今天就写到这了,最后送给你的建议是,你可以同意我的说法,亦可以反对我的说法,但你必须有的,就是你自己的想法,无论是金融抑或是其他什么东西。
个人分类: 金融学|0 个评论
分享 量化分析!!如何学习!
热度 1 fantuanxiaot 2014-8-13 00:52
量化分析! 先把那两本matlab书籍操作完再说!
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如何学习英语
最爱A-SKY 2012-7-26 22:33
转帖: 中国顶尖英文主持人是如何学习英文的——杨澜、芮成钢、刘欣、季小军(转自HJ) 来源: 鲁嘻嘻.exe的日志 中国顶尖英文主持人是如何学习英文的( 1 ) - 杨澜 其实任何的成功经验是不可以完全复制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环境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从本质上去把握一些东西。去把握些规律性的规则,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整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目前中国的英语水平最高境界就是英文主持人和同声传译,我认真的收集和整理了我国顶尖英文主持人这个群体的如何学习英文的资料,我希望通过从他们身上,去吸收和借鉴学习好英文的终极之路,提高效率,加快速度,早日达成顶级英语水准的目标。 众所周知,杨澜姐姐的主持水准代表着我国顶尖水平,人品,气质,智慧,风格都堪称完美,最近我还看了她接受CNN Anjali Rao的访谈,画面中她从容镇定,真的很欣赏她。 我最近把她在新浪开的博客每篇文章都看了完整的一遍,对她有了个大致的了解,看其文,知其人,一个人无法写她/他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感触是蛮多的,今天我就只聚焦在她的英语学习这一点上,来谈谈我的收获。 杨澜在她的博客中写道: ------------------------------------------------------------- 很多“博友”问我如何学习英文,今天简单说两句。 其实,这主要看你想学到何种程度,如果仅仅是希望自己的日常会话水平有所提高,会打电话,点个菜什么的,那就一定要跟老外接触,实战提高。因为一旦口语变成了教材,那多半是已经过时的用法,所以,学习口语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语感和整体英文水平(就如同中国人都说中国话,但“中文水平”上下可就差着远了),那么就 一定要多读报章和英文文学作品,体会其中的节奏感,琢磨用词的精准。 最后提醒一点,千万不要迷信各种英文培训学校。 总之, 英语不是从书本上就可以学好的 ,我至今记得到美国的第一天,进了超市,我连蔬菜名都叫不出的尴尬----毕竟咱们的英语不是童子功,不是从看图识字开始:) 说到英语,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我在考《正大综艺》时,虽然我既不是广院,也不是艺术院校毕业的,但却占了一个便宜。就是当时制片方要找一个懂点英语的主持人。经过了七轮的竞争,到进入最后一轮决赛时,就剩下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了。要求我们在门口准备五分钟,准备用英语介绍自己和讲讲为什么喜欢这个节目。若干年后,当时的制片人,也就是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辛少英导演与别人谈起那段往事。说:当时杨澜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的就是,虽然当时每个女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得到那个主持人的位置,而且每个人只有三分钟的时间准备,但我路过时,发现杨澜还在辅导另外那个女孩子的英文。所以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很特别。其实当时我很自信,心想,我是学英语出身,别人在英语上有些地方没搞清楚,我就帮她准备几句。所以这些年来回头看看,我非常感谢父亲当年为我作出的这个决定。因此 英语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个工具。利用它,我不仅可以做采访,搜集更多的资料,更让我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一种比较 。 另外从网络上搜索到她的成长历程资料如下: 幸福的童年 1968年,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所医院里。小杨澜刚出生时,爸爸正在阿尔巴尼亚作外援专家,直到杨澜4岁时,他才有机会回国,看到这个天真可爱的独生女。 出生后不久,杨澜就被妈妈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养。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侯家路,那是一条窄窄的小巷,住在里面的人,每天都早早地起来,说着一种杨澜很难听懂的方言。 在外婆身边,杨澜一天天地长大。她爱外婆,也喜欢那条窄窄的小巷,可是,她很想妈妈,常常感到孤独。 10岁时,杨澜被接回北京,回到她日夜思念的爸爸妈妈身边。刚回北京时,天正在下雪。见到雪,杨澜太高兴了,白茫茫的雪,就像被子一样。很快,她就有了新伙伴,常常同他们一起去打雪仗、堆雪人、捉鸟、爬树,自由自在地玩耍,生活非常快乐。在学校里,生活也是快乐的。 每天清早,杨澜都穿起白衬衣,还有心爱的蓝裙子,晃着两个粗短的小辫,快乐地走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路上的景致,总是那样美。太阳露出灿烂笑脸,花儿在路旁散发出缕缕清香,鸟儿在枝头轻唱……越走,杨澜心里越快乐,甚至希望这段路能变得再长一些。 小学三年级时,杨澜开始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英语。 杨澜很喜欢学英语,她的发音是班上最标准的 。除了英语,杨澜也喜欢文艺活动,每当学校组织演出,她总是起着骨干的作用,大方地站到台上,用中英文表演《我爱北京天安门》,或者用英文来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听着台下爆发出的阵阵掌声,杨澜心里特别激动。她想,学习好,固然令自己快乐, 能把英文歌唱好,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从此,她更喜欢英语了。 “ 幸运 ” 带来的成功 进入高中后,同学们越来越用功了,每当考试成绩发下来时,杨澜都发现,许多同学的成绩都比她好。她想:“我应该更加努力!要不,我就被别人落在后面了!” 以后,杨澜学习得更刻苦了。不久,在海淀区统一高考模拟考试中,杨澜取得了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正式参加高考时,杨澜的各科总分在北京市名列前20名,其中,语文的成绩最好,几乎获得了满分。这样,杨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进入大学后,杨澜发现,同学们的英语成绩都很好,同他们相比,自己的英文听力较差。这时,她没有自卑,而是不断给自己打气:“ 我一定要把听力成绩提高! ” 努力了半年后,杨澜感觉到听力好多了 。有时,杨澜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她就告诉自己:“努力,下次就会考好!”在杨澜的不断努力下,她的成绩提高了,也做到了最好。 1990年,杨澜以优秀的成绩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不久,她从千名候选人中幸运地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女主持人。从1990年至1994年初,杨澜主持的《正大综艺》节目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创造了收视之冠的佳绩,她本人则于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的确,与有些名人相比,杨澜是非常幸运的,通过主持《正大综艺》节目,很快就取得了成功。然而,幸运的杨澜却没有沉醉在成功的幸福中。不久,正处在事业巅峰期的杨澜,毅然告别《正大综艺》,开始去美国充电。 杨澜先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学习,然后进入全美排名首位的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1996年5月,杨澜以全优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 PS:杨澜的英语学习之路走的是科班路线,从小学的发音最标准,到后来的突破听力,再到后来的中国最好的外语大学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最后顺利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一路走来,都很顺利的,所以我的收获就是英语学习不是速成的,越是顶尖水平的高手,都是长时间刻苦训练的结果,好的态度加上好的自身条件再加上好的外部环境,就能造就真正的英语水平,同时最大限度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收获丰富的人生。 中国顶尖英文主持人是如何学习英文的( 2 ) - 芮成钢 芮成钢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美国前总统里根说的:“遣词造句与个人风格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内容让别人能记住你, 我不是最伟大的交流者,但我交流最伟大的内容 。”---太精辟了,可是我们平时在交流些什么呢,吃喝玩穿住行占绝大部分甚至是生活的全部,而把心灵的陶冶,智慧的成长,胸怀的拓宽真正对社会有价值,让人心旷神怡,保持鲜活生命的东西放在一个不被重视的位置,或许这种态度就决定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因为同样的态度加上同样的事情累积五年,十年,甚至一生的话,那种威力是巨大的。就像银行存钱的复利一样累积几十年是个很大的数额。好的习惯累积一生可以成就一切,反之,如果是错误的态度,习惯和方法,就会差不多彻底毁灭人的一生。 在中国企业家网上报道芮成钢摘抄如下: 芮成钢的英语说得比汉语要好得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带出几句英语谚语,却在用汉语回答问题时准备很久,还说得不十分贴切。他的朋友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清一色的英语交流,甚至是那些对汉语感兴趣的外国朋友说汉语,他说英语。 很难将芮成钢的人生分段,似乎从儿时开始,就开始了他有目标的生活,父亲对于这种目标的确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给我很大一笔财富。可能别人到大学以后学到的东西,我小时候已经在接触,比如说希腊神话等,很多文化上的积累很小的时候就完成了,父亲不是逼着我去看大部头,而是从连环画看起,中文看不过瘾再看英文。从这样的家庭出来,帮我节省很多时间。”家庭的影响让他至今心存感激。 芮成钢的爱好不少,养狗算一个,他养过一只大丹,一只长毛狗。工作忙,经常不回家的芮成钢经常感到对不起它们。芮成钢也是DVD收藏迷,淘碟与赏碟的喜悦让他乐在其中,他说他是从高中开始收藏的,开始是录像带、后来到VCD、DVD,这些影视的东西给了他许多做电视节目的感受。 对节目本身明察秋毫的能力使他对采访质量要求甚高,“与外国人打交道,要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逻辑方式去说服他们。如果你的言谈举止、你的思想都跟他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他们觉得和你交流,在语言和思想上都没有障碍,那么做起节目来就要舒服得多。” 会说英语其实算不上什么本事,但是能够每天跟世界顶尖级人物对话,这个时候的英语就成为一种魅力了 。 在2005年的解放日报报道芮成钢如下: 他的面孔年轻得令人嫉妒,他的语气却老练得令人怀疑,就是这个年龄与阅历不对等的新锐分子,总能与世界政要、经济巨头、学界名流打得火热。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俊朗外表帮助芮成钢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那么,他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一口流利得有些"过分"的英语则在事实上强有力地支撑着他。 人生无时不刻充满选择,选择意味着判断,也意味着放弃。  1996年,芮成钢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获得了进入外交学院国际经济专业深造的机会。在这所培养外交官的专门院校,他像所有展翅欲飞的有志青年一样,入校伊始就迫不及待表现出自己多方面的专长,以期迅速获得认可。芮成钢勤奋地实践着他那个年龄应该做的几乎所有事情, 他的英语讲得甚至比普通话还要标准 。1998年,芮成钢获得全国英语演讲赛第二名,随后又在伦敦国际演讲比赛中击败美国和澳大利亚选手,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在约这些重量级名人作专访时,芮成钢每一次都先给他们写一封亲笔信,阐述节目的重要性以及对对方的了解,同时附上自己以前采访过的名人名单。而在与嘉宾碰面后,芮成钢的“杀手锏”就在于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关系拉得很近,“马上就热乎起来”。芮成钢说:“与外国人打交道,要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逻辑方式去说服他们。如果你的言谈举止、思维思想都跟他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他们觉得在语言上思想上和你交流都没有障碍,那么做起节目来就会舒服得多。”正式采访前, 芮成钢总是把自己调整到最佳心态 ,轻松愉快地和受访人先聊上几分钟或十来分钟,这正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关键。尽管年轻,他的经验却挺老道,往往从上一个受访对象的花絮说起,或者从对方熟悉的一件事情谈起,通过简短的对话判断出对方的性格。 芮成钢喜欢和这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交往,觉得和这些大师的交流,真正使他受益匪浅。与名人的交往,使芮成钢常常会将他们的观念和标准用来要求自己。他感叹道:“我的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完全领会这些大师的智慧和阅历,但和他们交流,我总能学到一点东西,从看他们衣饰的搭配、待人处事的做派、内在的思想与智慧的闪光,从每个人身上哪怕只能捕捉到一点,加起来就会丰富自己的人生,让我变成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这既是我看重的,也是我在电视台工作的最大收获。” 芮成钢总结这些伟大人物的特点是:平易近人、充满智慧,同时也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在瑞士达沃斯,有一次吃饭,坐在他旁边的正是金融大鳄索罗斯。碰上这位令不少亚洲国家胆战心惊的金融家,芮成钢自然不会放弃交谈的机会,只是他原本想谈谈基金或索罗斯的新书《美国强势泡沫的破灭》,没想到索罗斯对这些话题根本不感兴趣,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关心的却是中国的慈善问题。索罗斯的和蔼坦诚、不假虚饰的人生理念,让芮成钢佩服不已,原来看待一个人,不能听信传说,每一个人物声名鹊起的背后一定有他的非凡之处。 从优秀的大学生到为人称道的职业电视人,少年成名的芮成钢不曾被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所“晕菜”。“ 中国这个年代确实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我做的工作也是令人激动的工作,每天都在激动,这个时代想冷静下来不容易 ,会丧失了那种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本书的意愿,这个是我现在比较欠缺的。”芮成钢说,“人的一生是有正常轨迹的,老跟这些政要名流在一起,心态就会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他总是提醒自己要以职业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并要保持一种职业心态。 芮成钢特别看重内心的东西到底能支撑自己走多远。他说:“对我来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爱好,有意思的工作会让你忘记其他的爱好。一定要把心态保持好,每天都给自己定目标,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另外半岛晨报2007年报道芮成钢如下: 当年芮成钢是以合肥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外交学院,“我们一个班里,有这个地方的状元,那个地方的状元,每个人都很厉害。”刚刚进入外交学院的他,曾经偷偷地想,“大家都这么厉害,我英语好大概也不算什么了。”然而,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芮成钢发现,在状元扎堆的班里自己的英语仍然很不错.,“我在大学期间参加了‘1998伦敦国际演讲比赛’,比较幸运的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而在大学四年,他先后接待过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联合国秘书长加利、韩国总统金大中等人,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小外交家”。 芮成钢的父亲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我父亲年轻的时候还是一个作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本名为《新来的小石柱》的励志书影响了无数人,而该书的作者就是芮成钢的父亲。“我的名字成钢就是来源于书中主人公的名字。”该书讲述了一个叫石成钢的体操运动员,经过刻苦训练,终于成功,在国际比赛中为国争了光的故事。“有次搜狐的张朝阳跟我聊到这本书,说他到现在都是这本书的忠实粉丝,当年他在美国打拼的时候,还时常能想起书中情节,并且激励自己。” 自己英语如此好,芮成钢坦言,与父亲的教育分不开。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就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是看英文版的连环画,没多久后就能读英文原著。 PS :每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总之内部和外部的完美结合就造就了现在的结果,读芮成钢的故事,浑身就充满一种战斗的渴望,同时又很爽,因为他的路线是理性的,阳光的 中国顶尖英文主持人是如何学习英文的( 3 ) - 刘欣 大家都应该非常熟悉刘欣了,她是国家一级播音员。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96年5月代表中国大学生首次参加在伦敦举办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获得冠军。1997年8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英语新闻栏目工作,先后担任编译、记者和主持人。曾主持过多场大型直播节目,包括央视元旦晚会、北京奥运会倒记时2周年特别节目、2008残奥会吉祥物发布仪式等。现在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新闻节目主持人,日常直播的节目包括《环球瞭望》、《英语新闻》、《新闻一小时》和《今日亚洲》等。英语熟练,发音标准,曾多次任全国性英语演讲比赛的主持人和评委。持有法语高级资历证书。可用土耳其语对话。曾获奖项包括2001中国新闻政府奖。 在整理刘欣如何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再次明白了家庭的力量,或者是环境的力量,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有果的,基本上没有速成,是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积累,同时顶尖高手都是本行业训练最刻苦的,并且需要外部的推动。好了,让我们来看看李欣的英语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以下内容节选自刘欣本人的CCTV博客: 父亲是铁路安全工程师,学过俄语,却从没用过;母亲在一家造纸厂当了一辈子质检员。大姐是好学生的典范,以勤奋对待所有挑战,当然是百战不殆,如今早已移居加拿大。在外企打拚的二姐也是英文极棒,还自学过日语,法语和德语,所以对哪路来的神仙都不怵,堪称在多语种间自由切换、游刃有余。我是老小,两个姐姐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我还没太开窍呢,只记得当年跟着她们一起看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跟我学),当时这是唯一的电视英语教学节目,影响了一代人。 ---(刘伟备注:虽然父母不懂英文,但姐姐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初一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开始念ABC,对英语的亲切感意味着我根本不用把她当成一门功课来学,上课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下课也不用多花时间去复习,因为老师讲的东西我已经听懂了,这样的良好的开端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动力。中学六年,我只有一次英语考试成绩低于90分。 我同时庆幸,我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出色的老师,他们给了我一个坚厚的基础.---(刘伟的特别备注: 我们要一辈子感激老师,特别是最严格的老师) 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不管老师有没有要求,我都要将每一篇课文熟读成颂,我说到做到,几乎背下了中学六年学过的所有英语课文。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背课文会有多大的用处,回想起来才发现无意间找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捷径。背诵课文的过程就像梳头发,从发根开始一个词、一句话的往下慢慢捋,等通顺了之后还需一遍一遍的反复梳理,直到梳子可以像洗发水广告里一样顺着发丝滑落,那时全篇文章也像流水一样从我的口中淙淙而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语言点都会被关注,被理解,直到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有时会有不顺的地方,我也不会生拉硬扯,会先把它让过去,等全文通读了之后再回头看,有的时候会不解自通。背诵课文的同时,单词的发音得到了练习,单词的拼写得到了巩固,句子的结构,动词变位,语法,时态等都得到反复的锤打,直到被完整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考试的时候,我很快就能从脑海中的课文例句中找到相应的答案,而我对英语的感觉也在这日复一日的锤炼中越来越纯正,越来越敏锐.---(刘伟备注:背诵是发财致富的第一桶金,没有背诵的原始积累,想一步登天很难,这是几乎所有顶尖高手的必经之路) 那是在1987年到1993年,那个时代没有多少音像资料可选,也没有什么外语广播电视节目,只有电视上每周日播放的一部海外原版电影。我当时总是在父母都睡了之后一个人守在电视机前,用报纸把屏幕下方的中文字幕贴上,为了不吵醒家人,我只能把音量开得低低的,站在电视机跟前仔细听每一句话,听不太懂也愿意陪在电视机前直到困得不行。 在江南小城镇江,没有什么外国人可以接触,当时也没有什么先进的学习工具,只有选择很少的原版卡带,CD机并不普遍,什么复读机MP3还没被发明呢。我有幸得到了一盘叫“影子的房间”的歌曲磁带,是谁唱得已经记不得了,在家里的录音机上我把这盘磁带听了无数遍,直到可以把所有的歌背诵出来。当时的录音机效果不太好,磁带盒里也没有附上歌词,所以我只能听清大概,“背”出来的歌当然也像是抽象派名画一样,只能在远处欣赏。有一天被放寒假回家的大姐听见了,她说你在唱什么呢?我不好意思地给她看了那盘磁带,她觉得我很不可思议,什么都没懂,却唱得像模像样,那种调子和味道简直可以乱真! 要开出好的花朵就必须从选种做起。大一的精读课真的从音标开始,每一个人的发音都会被检阅一番,好地留下来,坏的捡出去,我的也不例外。记得系里特别强调这样做的重要性,避免引起浪费时间的质疑。我受到过刘海平教授的批评,当然心里有所准备,不过我也同意这样做确实是太重要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而各地的教学水平有所差异,在那个高考不考口语和听力的年代,书面的成绩实在不能反映出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在开始任何深度学习之前有必要摸一下底,整齐一下队伍,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所有向我请教英语学习的人,都会得到同样的“治疗”过程,语音是口语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其他免谈。 不过这个过程却不是几节课的事。十几年之后,我仍然时常发现自己语音上的问题。 练习语音也是这样,每一个音标先得都清楚了,完全变成自己的东西之后,才能发现更细微的细节和差别。整个过程有一点像人耳对于音乐的感知过程,你必须多听,仔细听,才能逐渐听出不同的音乐之间的不同韵味。而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决不是几个月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我给每一个希望快速提高英语的朋友的建议:语法和单词量可以速成,但是语音和语调却急不来,因为语音的正确与否需要你的嘴部肌肉和舌头去适应一套全新的运动方式,功夫不到就是不行。 PS:刘伟感言 我最近在看甄立夫的一本《科学练声》,他引用了 托尔斯泰《安娜 · 卡列尼娜》这部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叫做 “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 。所以他说练声是 “ 正确的方法家家相似,错误的方法各有不同 ” 。 每个将英语学到顶尖水平的方法和历程真的本质是相通的,但反之我国有太多的人曾经在英语学习路上努力过,奋战过,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故事。我在这也希望各个依然在英语路上前行的朋友们,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同时多思考学习英语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自己的方法,时间,环境,基础,理念,态度是什么,和顶尖水平的人相比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何创造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英语征服之路。 中国顶尖英文主持人是如何学习英文的( 4 ) - 季小军 季小军,中央电视台双语主持人,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获MBA学位,论文《论中国高等教育中供与需的关系》获“年度优秀论文奖”。之前曾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主修英语,获学士学位。同时作为双语主持人,季小军还拥有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 尽管拥有MBA学位,季小军却最钟情主持工作。2000年季小军加盟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曾先后主持《环球了望》(WORLD WIDE WATCH)、《央视新闻》(CCTV NEWS)、《体育新闻》(SPORTSCENE)及《今日中国》(CHINA TODAY)等栏目,并曾主持多次重大事件的直播,如:伊拉克战事直播、非典危机直播、首届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揭幕仪式直播、神舟5号飞船返回直播、杨利伟访港直播等等。 2004年起季小军开始主持《文化快报》(CULTURE EXPRESS)(CCTV-9),并主持其中子栏目“文化名人访谈录”以及“书吧”(BOOKSHELF),曾先后采访滚石乐队、歌手罗大佑、音乐家谭盾、大提琴家马友友、青年钢琴家郎朗、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法国电子音乐家雅尔、萨克斯演奏家KENNY G、踢踏舞王Michael Flatley、西域男孩、后街男孩等中外文化界人士百余人。 目前季小军还是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华情》节目主持人,并曾主持经济频道(CCTV-2)《绝对挑战》节目。 同时,季小军还为多次重大事件直播担任中英文同声传译,如:如胡锦涛总书记会见连战宋楚瑜直播、两岸经贸论坛直播、两会直播、香港回归十周年直播、党的十七大直播等。 我还是最关注他是如何学好英语的,请看金华日报2007年12月26日的报道: 季小军目前是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的主播,也是该频道CULTURE EXPRESS(《文化快报》)、NEW FRONTEIRS(《新探索》)的主持人,他英俊洒脱的形象、亲切和蔼的主持风格深深吸引了观众,而他流利轻快的英语,更让观众信服和喜爱。季小军说,他的工作其实是多方面的,不但要主持以上几个英语节目,还要主持各种晚会,并经常做一些专访,工作非常忙碌,但他很喜欢在各个领域进行尝试和锻炼。 季小军说,他是地地道道的义乌人,出生在义乌城西街道横塘村,父母都是乡村教师。他1987年考上义乌中学,1990年考上北京语言大学英美文学系。虽然18岁就离开故乡,在外地的时间也有十几年了,但父母、姐姐都还在义乌,家里有什么事情他也会尽量赶回去,所以,根永远在义乌。 季小军说,作为一个义乌人,他感到特别自豪。别人对他的眼光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说起自己的家乡,知道的人不多,现在一说自己是义乌人,别人马上就露出羡慕的神色说:“啊?你是义乌人啊,肯定很有钱吧?”然后向他了解义乌现在的发展情况。季小军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在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巨大的自豪感。他说,家人并不是做生意的,自己也只是一个读书人,但是,义乌人爱读书的名声同样很响亮啊。“每次回到家乡,我都感到很亲切,经常在网络和新闻上看到义乌新变化的消息,感觉真不错。” 季小军告诉记者, 他上初中时的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在高中阶段,他突然意识到英语太有用了 ,可以和老外说话,是走向世界的工具,于是,他暗下决心非把英语学好不可。为此,他选择了上文科。英语老师曹辉仁看到季小军等几名学生对学英语很有热情,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练习听力和对话。高三时,季小军的英语水平已是班里的佼佼者了。 1990年,他以超过文科省重点线50多分的高考总分被北京语言大学英美文学系录取。季小军说, 他学英语很注重发音,常听磁带,作为一名双语主播,他认为,英语更重要的是运用,在使用中学习 。这方面义乌目前的条件比北京还好,市场里外国人那么多,经常去与他们交流,肯定对学英语有帮助。 他中学时代还有一个兴趣,那就是朗诵,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保持着 。他有一本字典,没事就抱着,以便随时查阅。他跟着字典学普通话,经常一个人躲到安静的地方自说自话,至于学校里朗诵、演讲、表演之类的兴趣班,他更是一个都不落下。 在学校,季小军是一个不太安分的学生,他学习成绩优异,并不死读书,而是讲究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广泛。高二时,学校改革学生会选举办法,首次推出“竞选组阁制”,原本就是文艺积极分子的他参加了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当选文艺部部长。在学校的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 上了大学,他不安分的性格更加突出。大一时,他出面恢复了停播多年的学校广播站,热心参加话剧表演、歌咏、朗诵、演讲等。还在大二的暑假应聘到太原的一家歌厅当DJ兼歌手。结果,那个歌厅的生意一度非常红火。季小军呢,则把赚来的钱当做旅游费,山西的名胜古迹玩了个遍。 大学期间最让他高兴的还是担任北京经济广播电台兼职主持人的事。1992年,季小军参加了北京经济广播电台的一个主持人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留下了学生宿舍传达室的电话号码。一天中午,他饭后回宿舍经过传达室,电话响了,见室内无人,他便顺手接了电话。没想到居然是北京经济广播电台找他去参加面试的电话。面试一周后,他再次路过传达室,电话又响了,他又去接听,这次竟是电台通知他“已被录取”!就这样,季小军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季小军说: “ 很多人说我幸运,可我更愿意相信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喜欢做主持人,为了这个,我几乎天天练习朗诵的技巧、语速与音调。那天,电话旁边没人,我本来想我可以帮忙去叫电话要找的人,没想到,那就是我的机会来了。 ” 偶然中有必然,他的努力和与人为善成就了自己。 1994年,大学毕业后的季小军被国家教育部录用为公务员,在国际合作司担任项目官员。在这其间,他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次留学机会。事情是怎样的呢?说起来,也是一个奇遇。 1998年,他带领一个由英国10所名牌大学校长组成的访问团去西安和上海参观。到西安的那天,诺丁汉大学的校长坎贝尔爵士对季小军说:“我有点事情想和你商量,你能来一下吗?”季小军以为是发生了什么麻烦事,马上答应了。没想到,校长问他:“你愿意来英国诺丁汉大学吗?你可以在诺丁汉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你不用现在给我答案,你考虑一下,我离开中国前告诉我就行了。”原来,一路上,季小军纯正的英语、良好的态度、广博的知识和活泼的风格深深打动了诺丁汉大学的校长,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当时,要留学英国名牌大学,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有比较高的TOEFL或GRE成绩,而这两项季小军都没有。 当年,季小军就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经济管理学,次年获得MBA硕士学位。 季小军说:“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就算天上掉馅饼,如果你不预测掉下来的位置,馅饼也砸不到你头上。” PS: 积极阳光的心态就决定了正面真正持久的结果 , 我在想其实季小军即使不做主持人 , 他在其它领域也肯定是佼佼者 , 有时英语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 , 背后是一个人人格 , 习惯 , 心态等深层次的问题 , 作为勇敢者来说 , 一生何况只是征服英语 !
个人分类: 简单应用|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