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咬文嚼字——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0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一、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害。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从蜻蜓那里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原来……”这是四下第七课《人类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要求概括出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在讲课时我也没有多用心,讲了一次。可当写作业的时候,才发现学生对这个自然段理解得很不到位,作业上写出来的答案竟然是:人类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看得我直咋舌,感叹学生的概括能力竟然如此之令我无言!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不禁产生一系列疑问:学生为什么会从这一自然段概括出这样的内容?学生从语文阅读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语文课堂上训练有什么效果?……这一系列的疑问在我的头脑中产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为什么我们教师教学以后,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是学生的问题大些?还是教师对这些并未引起重视?我想这些应该是教师在平时教学当中应该注意的,因为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方面有专门的要求: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些都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结合我平时的教学,我也发现学生们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以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绝对需要加强。
二、概念界定
什么是咬文嚼字?现代教育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在我的文章中,咬文嚼字只取"斟酌字句"之意,既要示引领学生斟酌字句,又要引领学生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说点面结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词句.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认为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也就是课堂40分钟内,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学生获得了多少?教师的教学到底有多少教学效果?
利用"咬广嚼字"这一古时方法求得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达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实施,通过自己在一线教学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三、主要方法:
(一)、整体把握文本,咬文嚼字的保障。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什么是整体把握呢?一篇教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统一体,作者把一堆零件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程序组装成一部机器,出现了孤立部件没有的新质。零部件虽有联结或传递能量功能,但它们各自不能成为生产力,而机器能成为生产力。所以学习课文首先是要学习课文如何言之有物、有序、有法、有理,这些都不见于部分而存在于整体之中,所以对一篇篇课文必须整体把握,不应零打碎敲。
1、扣住题目,把握文本。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扣住文题,就可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大体把握。有的文题,一看就可以对文章一目了然,
如四下《三顾茅庐》一课。师问:“读了课文以后,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下面响应者廖若晨星。
学生如此反应,师紧接着补充问道:“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这问题刚问完,有的同学会心的笑了,岂不是课题?生说:“三顾茅庐”。
师:“再加几个字,说清楚些,谁三顾茅庐,又是去请谁?”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师:“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做什么?”
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统一大业。”
师:“所谓三顾,就是去了三次,课文当中完整地写了三次?”
生:“课文主要写的是第三次,其他二次在第一自然段中讲到了。”
师:“我们就说课文详细写的是第三次,略写了前两次。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有详有略。”
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很轻松的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其中的详写与略写有了初步感受。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的课文还有很多,如《第一次抱母亲》、《孙中山破陋习》、《燕子》,这些文章或是以事为主,或是以情动人,或是以景感人,但无一例外的就是文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2、抓住中心句,把握文本。
中心句就是一段话的泉眼,整段话都是从这个泉之中流淌出来的。找准了这一泉眼,整段话就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如三上《北大荒的秋天》,就是围绕中心句组织文章段落的典范。
教师在教学了第二、三自然段以后,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师:“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生:“原野热闹非凡。”
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呢?”
生:“大豆、高粱、棒树叶子”
又如三上《“东方之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又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都是围绕这一自然段来写的:“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找出这一自然段就可以轻松看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师:“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香港的?”
生:“课文写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师:“你能根据这个自然段来给课文分一分段落吗?”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一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一段,中间的为一段。”
师:“这种写法,我们在写作文时叫作什么?”
生:“总分总”。
3、以词串文,把握文本。
课文当中的生字新词,是这篇课文的重要字词,是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一定要掌握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好方法,利用这些词串,学生不会概括的难题迎刃而解。如四下祁黄这课可以出示这样几个词语用以串起全文:辞职、推荐、解狐、悼公、避仇(亲),根据这几个词,学生就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串起来:祁黄因腿脚不好,要辞职,他先后推荐解狐和祁午接替自己的职位,悼公夸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用这样的方法,既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也解决第一课低效、训练容量小的现状。
4、以情悟文,把握文本。
情随文生,作者的情透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情就是作者写作的线索,所谓情牵一线是也。把握好这种情,也就把握好了文章的内容和基调。如《第一次抱母亲》,作者虽然没有长篇大论母亲的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那份爱,如茉莉般清新隽永而又持久不散,愈久弥香。
师:“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生:“母亲病得很重。”
生:“母亲很轻,一直以来母亲就只有八十多斤,我竟然不知道。”
生:“‘我’还以为母亲很有力量,长大以后连重物也不让我提。”
生:“母亲瘦小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生活重担,毫无怨言,现在却病得很重。”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谈出了自己的所得,对文中之情感受颇深。
(二)、推敲细微之处,咬文嚼字的重点。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推敲,潜心领悟的。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许多字词有机组合而成,词是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但往往就是这些细微之处造就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绿”字,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叫绝。咬文嚼字,也要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中的语言精妙之处,推敲推敲,思索思索,在咬文嚼字的过程当中提升学生课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1、词语的对比中推敲。
不同的人物,所说的话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会不同,性格当然也会不同。两者之间的对比,能够让我们嚼出不同的味道来。如三上《哪吒闹海》一课,夜叉和三太子的出场方式并不相同,我们在这不同之中能够嚼出甘甜的味道。
教师出示: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
师:“夜叉和三太的出场方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夜叉是钻,三太子是跳”。
师:“一个钻,一个跳,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夜叉的功夫差,知道有一个人让龙宫都摇晃起来,很害怕,偷偷地看一下。”
生:“三太子自认为自己的武艺高强,他没有把哪吒放在眼里。”
生:“夜叉是海里的小鬼,当然鬼头鬼脑的,三太子是太子,又认为自己武功高,肯定不会把哪吒放在眼里,他才不会像夜叉那样不顾及自己的形象呢!”
从这一个钻一个跳,不难对人物性格做出准确判断。
2、近义词的推敲
近义词意思相近,但课文中的词语使用却是作者精心雕酌的,往往不能换一个词,甚至是换一字就不能清楚表达。在咬文嚼字时,可以利用近义词,让学生思辩、品味,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四下《最佳路径》第二自然段格罗培斯大师应确定不了设计方案而“心里更加焦躁”,从这个“焦躁”一词可以引导学生嚼一嚼,品一品。
师:“‘焦躁’的近义词谁能说一说。”
生:“着急。”
生:“焦急。”
师:“这里的‘焦躁’能不能换成‘焦急’呢?”
生:“不能,因为‘焦急’就是非常急,而‘焦躁’是……”
生:“‘焦躁’就是除了急以外,心情很不好。”
生:“看到什么都觉得烦,心情不能平静。”
生:“‘焦躁’比‘焦急’还要急,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情。”
师:“此时,你从‘焦躁’一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格罗培斯的工作室里到外扔的都是纸团,他在抓着自己的前发。”
生:“他急得连饭也吃不下了。”
生:“他在房间里不停地转着圈子,还不停的唉声叹气。”
这个词的咀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得很好,也很快从中悟出大师的精益求精。
3、看似不值一提的词的推敲
课文中有这样一些词,教参中的重点词语提都没提到,也常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看似微不足道,可往往就是这些词能帮助学生思考,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如四下的《最佳路径》中那位老太太担心自己的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担心”一词引导学生思考、推敲。
师:“老太太会担心些什么?”
生:“担心葡萄卖不出去。”
师:“除此之外,她还会担心什么?”
生:“她还会担心人们到葡萄地里乱摘,可摘下来又不要了,扔在地上。”
师:“有道理。”
生:“她还会担心别人摘了她的葡萄以后不给钱就跑了。”
生:“她还会担心别的同行来破坏。”
师:“她有这么多担心,为什么还选择这样的卖葡萄方式呢?”
生:“她年纪大了,没精力了。”
师:“很好,他联系了上文,我们读出就要像他这样。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她是有很多担心,但她想也不见得就有这么多没素质的人,我也年纪大了,就相信他们吧!”
生:“她想别人是来采摘葡萄的,而不是来这里破坏的。他们除了摘葡萄也不会做其他些坏事吧!”
生:“我相信他们会给钱的,那个不给钱的人他自己会良心不安的。”
生:“我让他们自己选葡萄摘,是相信他们,我想他们也愿意让我相信。“
从整篇课文的线索性大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车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回答情况来看,原本设想的“信任”一点较难说出的难题不攻自破,水到渠成,学生就说出了答案。
这些词看似不值一提,实际作用不容小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看出这些词的“含金量”,适时、适度、适当地引导学生咀嚼、推敲。
4、标点符号的推敲。
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文章中最不起眼的了,有些标点却在行文这中传递一种信息,有时是此外不声胜有声的精邃,有时是热情洋溢情感宣泄,无独有偶都是耐人寻味的。如六下的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荆江告争!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三个惊叹号无不传递出“急”,而且是越来越急。再如四下“蚁国英雄”一文中最后:“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这个省略号中包含着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学生推敲的地方。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相激而发灵光;文原无声,人读方出情思。读,就是要咬文嚼字的推敲一番,有所思才有所得。真正的知识更多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读书太多不思考,头脑膨胀而压抑。有句古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读”出“情思”,使学生的每一点体会,都来自他们自己对文本的深入有效阅读,引导学生读进去,也就走近书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了一个学生自己能感觉体验的世界,使之与“那个世界”产生共鸣,不吐不快。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