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生产商怎样选择经销商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5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摘要]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经销商,选择好经销商对以后产品的销量至关重要,选择经销商要分析经销商的能力是否和企业的目标市场相符,还要考虑到经销商的能力和营销意识,管理能力以及在行业中的口碑。
[关键词]经销商 生产商 两者双赢
1.生产商和经销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生产商或称为“制造厂商”,它是主要包装食品及轻工制品的供应商。它以原料或零组件(自制或外购),经过较为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及生产工序,制成一系列的日常消费用品(CONSUMER GOODS)。较有规模或品牌信誉的供应商除了制造的功能外,通常还从事营销(MARKETING)及商品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或进出口的功能。
经销商,顾名思义,是指拿着钱,从企业进货,他们买货不是自己用,而是转手卖出去,他们只是经过手,再销售而已,关注的是利差,而不是实际的价格。企业对经销商不是赊销,而是收到了钱的。这个商是指商人,也就是一个商业单位。所以“经销商”,一般是企业,用来说从企业拿钱进货的商业单位的。
经销商的调查虽然在调查内容中单独分为一个部分,但是经销商作为企业到终端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销售渠道链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他在市场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他可以获得的市场信息也是最多的。因此,对经销商的调查几乎可以涉及到所有调查内容,也正是这样,对经销商的调查就显得异常重要。
经销商这个在中国市场上既传统又中坚的渠道力量,正在遭遇渠道扁平化浪潮和新生渠道力量的考验,在重重压力下经销商或被动或主动地在业务发展战略上作出了适应性调整:
一是部分经销商开始向生产商贴牌甚至自行投资建厂生产自有品牌产品,使渠道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
二是部分经销商开始进入零售领域,向渠道下游延伸,稳定并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
三是最大化获取优势产品资源,以产品分担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追求企业经营的品类规模。遗憾的是,更多的经销商正在成为生产商的附庸,完全被生产商“套牢”,更在终端零售商与生产商的双重“挤压”下困难重重,更为可怕的是经销商中的弱势群体正在不断地被淘汰出局。
2.怎样选择经销商
厂家与经销商被利益关系绑在了一起,两者本该互惠共赢,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每首“厂”“商”恋曲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两者关系总是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甚至反目,最终导致两败俱伤。而经销商管理不善所导致的后果也令厂家苦不堪言-销量不断下滑、销售费用持续增加、经销商“背信弃义”转做竞品……“厂”“商”关系为何难以处理?经销商管理何以成为很多销售人员心头永远的痛?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不能选择合适的经销商确是首当其冲。厂家选择经销商就好比选择恋人,有些女生只看到男生高大帅气,别墅宝马,加上会说甜言蜜语便招架不住了,但是却不知道对方是花花公子,看上自己只是图一时之欢。不理智的选择让这样的爱情再苦心经营也注定走向失败的结局。厂家在选择经销商时通常存在如下误区
2.选择经销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有钱、有网络的大经销商就是好经销商!”
某世界500强粮油巨头的销售人员抱怨,一家合作近半年的大经销商因为每吨20几块的差价而选择了经营竞争对手的豆粕。为什么区区蝇头小利便让经销商忘记你所有的好而背信弃义呢?选择经销商的不慎是主要原因。在选择经销商时,资金实力和网络覆盖能力固然相当重要,但却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厂”“商”关系选择应该定位在利益共同体、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这就需要深入了解经销商的经营理念和战略目标,也需要考察经销商的声誉,清楚老板的为人,对其方方面面都要了解透彻,只选择信誉良好、与厂家志同道合的经销商,而对于那些目光短浅,看重眼前利益的经销商,即便资金实力再雄厚,网络再强大也沾染不得。经销商是以逐利为目的的,目光短浅的经销商便可能因为小小的眼前利益而对厂家配合度、忠诚度下降,从而导致彼此合作出现裂痕,甚至分手。
某休闲食品企业选择了一家代理白酒起家的大经销商做区域总代理,对方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网络覆盖能力,但却在合作3个月之后因为竞争激烈和利润微薄而放弃了代理权。为什么有钱又有网络的经销商与自己连短暂的蜜月期都没有度完就离你而去呢?每家经销商都会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会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转变投资方向的情况也不鲜见,如有做卫浴洁具代理的转向做涂料业代理,做音响代理的转向化妆品发展等等。当然,这里面有些经销商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投资方向转变的,而有些是对市场本身并不了然,处于某种短期利益驱使甚至一时冲动贸然进入一个陌生行业,做了一段时间觉得难做,就会轻易选择放弃。这样的经销商,不要也好。
有很多经销商依仗自己的实力“店大欺客”,不仅条件苛刻,而且时有“违规”行为,“挟市场以令厂家”,“军令有所不受”,经常找一些借口不兑现承诺、不履行协议、不接受企业管理控制,使企业遭受通路困扰。我们也经常听说某些大经销商依仗自己的网络成为市场窜货、价格紊乱的根源。有的经销商虽然实力雄厚,但是却同时经营多个品牌,甚至经营直接竞争对手的品牌,那他对你的品牌未必能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精力,也不会有太高的忠诚度。当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或终端难做,或利润下滑时,便可能将资金倾斜到别的品牌,甚至弃你而去!哪个品牌利润高做哪个,哪个厂家给的资源多做哪个,哪个产品好做做哪个,与这样的经销商合作,很难贯彻品牌策略,只能消弱厂家产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某些企业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几年前,河南一彩电经销大户到青岛某着名家电企业寻求总经销权。该家电企业通过考察发现,此经销商在当地采取的是直销模式,这与企业经营理念相悖,于是拒绝了该经销商的要求。
误区二:“选就选做过多年的老资格经销商!”
某着名饮料企业签了一家老经销商,对方在饮料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市场经验相当丰富,可在短暂的甜蜜之后,痛苦接踵而至。饮料行业由于近几年的激烈竞争越来越难做,依仗以往的粗放终端管理打法已经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制订了种种对终端精耕细作的策略,而经销商却对此非常不屑,因为他们以往的经营模式都是从厂家拿货,卖给二批商,或直接批发给大超市,结账收钱万事大吉,既简单又赚钱。“当初某某品牌我就是这样做的,你的品牌这么做也一定没有问题。”,可是市场变了,现在需要让他们去做客情、做陈列、做促销、管终端库存,既费心劳神又费力不讨好。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对厂家的政策阴奉阳违,甚至克扣厂家的促销费用,导致促销政策得不到真正落实,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3.生产商选择经销商的标准
首先,厂家在选择经销商时一定要慎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宁缺毋滥。去现在的糖酒会上走一趟,你会发觉很多厂家太急功近利,只要是对企业的产品感兴趣的商家一律抓过来谈代理、谈经销。认为招商成败的关键指数就是看这次交易会吸引来了多少商家,而没有去认真的考虑究竟有多少商家适合于自己,这些商家是否与自己的市场开拓理念一致,是否有培养或者发展的潜力。如果只是单纯的去考虑建立渠道,不考虑企业销售的良性发展,盲目的拓展经销商,这会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阻力,增加企业机会成本。更有甚者,因为管理跟不上,经销商管理不力而受经销商摆布的事情常有发生。也有很多企业表面看招商很成功,可是转眼企业就销声匿迹了,也许不无这方面的原因。
正所谓“不买贵的,只买对的”。企业在选择经销商时一定要慎重行事,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商家才是上上策。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防止问题的发生,企业在进入一个区域市场选择经销商时要谋定而后动,慎重选择。
选择经销商质量直接决定日后的市场发展,同样的产品、广告、促销、价格支持,这个经销商能把市场做的轰轰烈烈,那个经销商却可能把市场做死——有什么样的经销商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更换经销商是万不得已之法,往往负作用极大。当你轻率的选择一个经销商合作半年之后,觉得不行又要“分手”,但那时候市场可能已经做乱,价格已经倒挂,通路上已经有即期品,已经出现冲货、恶性砸价,而拯救这样一个已经被做乱的市场甚至比开发十个新市场都难。
厂家与经销商,既是矛盾的统一体,又是利益的共同体。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冲突无时不有,博弈无处不在。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共同开拓市场,实现双赢。是在既定的蛋糕中一味地争夺谁的份额大谁的份额小,还是共同把蛋糕做大一起分享,厂家和经销商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厂家与经销商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厂家控制了经销商,那么其实经销商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经销商了,而是成为了厂家的营销机构。同样,经销商控制了厂家,那么厂家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厂家了,而是在该区域内成了经销商的生产车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厂家和经销商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能,谁也代替不了谁。只是在不同的市场阶段存在谁主动谁被动的问题。
同时,这也为厂家在开发新的市场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必须把我们的市场营销工作做精做细。既要寻找实力强大的经销商首先为我们打开局面,也要充分重视和帮助中小经销商让他们为我们的市场查漏补缺。但是,市场总是变化无常的,我们厂家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中,一定要争取主动,至少不能陷于被动。那么我们如何在谈判及以后的合作中占据主动地位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实施帮控。既帮助,又控制。在帮助中让他感觉我们厂家是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经销商的终端资源。第二:利益驱动。既要让经销商看到短期利益,也要让经销商看到未来利益;既要让经销商看到产品本身的利益,也要让经销商看到产品以外的社会效益。当然,我们实际要做的远远不会限于这两点,这需要我们在市场中不断打拼,不断磨和,不断总结。
第二个:“制造影响力”。
总之,不管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实现双赢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在暂时的矛盾中我们都要以诚相待,求同存异,在控制与反控制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孙景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01月
生产管理工作细化执行与模板 姚小风 人民邮电出版社
采购与供应商管理   翟光明 中国物资出版社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