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就业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上财的经济学硕士就业和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就业,哪个更好? 爱问频道 SilentMajority 2013-3-25 19 15027 印第安老斑鸠 2017-8-14 16:48:51
关于财经类大学VS综合类大学的财经专业在生源及就业方面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yiyigougou 2013-6-19 1531 86647 匿名网友 2017-5-27 11:30:05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2012届全日制金融MBA就业报告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llucky_256 2013-8-28 1 1432 惜时乐乐 2017-3-23 00:39:02
急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爱问频道 梦MENG 2013-6-19 1 1365 卡萨布兰卡9 2016-7-14 18:33:18
小白问一个就业方面的问题,忘大神解答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冰幻水清 2013-1-27 18 8935 fug221365237 2016-7-9 13:22:51
悬赏 就业后博士考上非定向,要不要转工资关系 - [悬赏 1 个论坛币] 经管在职博 tsazhu 2013-8-9 8 18400 chenhao622 2015-10-20 19:52:57
西南财经大学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硕)今后的就业方向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luluoyi 2013-6-19 12 39141 lcykysl 2015-10-14 22:41:50
“最难就业季”调查:博士生期望月薪降至6000元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jjxjiang 2013-5-30 14 7764 冉·阿让死了 2014-11-27 00:10:49
1995-2011年全国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与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汇总 attachment 数据仓库技术 风雨山晨 2013-4-18 2 6596 prescottwong 2014-9-17 10:28:20
读研之前的迷茫,跪求指点迷津!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沐白堇之 2013-3-31 8 7293 lgmla 2014-6-1 12:31:57
房价真的不高,贫富也没分化 学者专栏 张建平 2013-6-18 1 1197 龚民 2013-6-18 05:44:00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司法考试对以后就业有帮助吗? 爱问频道 如烟水 2013-6-17 0 6956 如烟水 2013-6-17 22:15:01
悬赏 山东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未了情 2013-6-14 1 946 jbcx 2013-6-14 10:54:18
灵活就业 attachment 新手入门区 liliping73 2013-3-3 1 5940 zajzyz 2013-5-11 01:21:39
悬赏 求各个城市分区县的就业人口数据 - [悬赏 1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雪七瓣 2013-4-25 1 1145 zhaoliang 2013-5-8 15:47:55
美国的就业数据并非全部利好 attach_img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tong18 2013-5-6 0 1092 tong18 2013-5-6 15:46:22
济南2009年的统计年鉴(2008年的数据) attachment 坛友说 三木小一 2013-3-19 0 519 三木小一 2013-3-19 14:34:08
悬赏 求:工资和就业的议价理论(对中国二元就业体制的效率考察)作者:陆铭 - [悬赏 39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万年一眼 2013-1-24 0 1075 万年一眼 2013-1-24 17:03:59

相关日志

分享 姚钰林:初请联合ISM就业 探寻非农神秘面容
姚钰林 2016-3-3 18:33
姚钰林:初请联合ISM就业 探寻非农神秘面容   【资讯解读】   美国自从2015年底加息开始至今,各种经济数据表现忽上忽下,一直都不甚稳定,尤其是美联储一直看重的CPI数据一直未曾达到2%的目标。而近期制造业数据也是表现得异常疲软,担忧情绪一直纷扰市场,中东及俄罗斯等各产油国近期一直在为“冻产”进行协商,中东各国尤其是沙特和伊朗坚持反对减产,但即使冻产协议达成,目前的原油市场的压力也会得到些许缓解,油价筑底有望。   美国经济政策对原油及贵金属市场的影响由来已久,近期美联储官员纷纷表示,美国是否进一步加息,主要还是要看经济数据而定,美国2月制造业PMI实际值录得51,虽然保持在荣枯线50之上,但却低于前值52.4和预期52.7,数据显示制造业疲软;无独有偶,美国2月里奇蒙德联储制造业指数实际值录得-4,而前值和预期均是2,实际值远远低于预期,制造业疲软状态一度引发美联储及市场的恐慌情绪。   美国另一个重要指标——2月26日美国四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修正值增长1%,预期增长0.4%,前值增长0.7%。数据虽高于预期和前值,但也只是给加息提供了理论依据;2月20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意外增加,高于前值26.2和预期27,虽然数据保持在30万关口之下,但就业市场开始出现放缓迹象;而美国加息的另一个重要看点——CPI也距离达标比较远,美国1月季调后CPI月率0,1月末年率CPI实际值1.4,均未达到2%,这也是美国的加息节奏放缓的重要因素。   【现货白银技术分析】   昨日白银价格亚欧盘震荡,美盘小幅回升,最终日线上收出小阳柱,但整体处于前一交易日十字线孕体内部,结构表现震荡,当前短期均线逐步下行呈压,而中长期均线则低位上抬,银价处于相对逐渐变窄的区间夹角内波动同时考虑到非农之前市场交投谨慎,多空力度连续性均有限,姚钰林认为阶段内价格保持区间震荡为主,即是震荡交易还得采取高抛低吸。从较短的周期上看,目前通道指标boll逐步走平   【姚钰林西商银操作建议】   多单:   一、3030附近做多,40个点止损,目标上看3060,3080,3100一线,上破继续 持有至3130,3160,3200一线;   二、2960附近做多,40个点止损,目标上看3000,3030,3060,3090一线;   空单:   一、3100附近做空,40个点止损,目标下看3080,3050,3020,3000一线,下破继续持有至2970,2950一线;   二、3160附近做空,40个点止损,目标下看3130,3100,3080,3050,3020一线   (日内更多实时进场点位等待盘中提示,建议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原油/沥青技术分析】   现货原油昨日在亚欧盘时段基本上吻合技术面回调看涨思路,在晚间EIA数据出来之后,由于库存猛增,油价先是一波快速打压至日内提示的做多点位,然后快速拉升依旧录取小幅拉升,从而说明油价势不可挡在消息面打压的情况下依旧强势进攻,更助技术面看涨思路;日线图布林带开口向上,K线依托在5日均线逐步走高,低点也不断抬高,走势震荡上行   【西商沥青操作建议】 ​   多单:   一、2170附近做多,40个点止损,目标上看2200,2250,2280一线,上破继续持 有至2300,2350,2380一线;   二、2100附近做多,40个点止损,目标上看2130,2170,2200,2230,2250一线;   空单:   一、2280附近做空,40个点止损,目标下看2250,2230,2200,2170一线,下破继续持有至2150,2100,2050一线;   二、2350附近做空,40个点止损,目标下看2330,2300,2270,2250,2230,2200,2170一线   (日内更多实时进场点位等待盘中提示,建议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今日重点关注的财经数据与事件】2016年3月3日周四   20:30 美国 2月挑战者企业裁员人数(万人)   21:30 美国 至2月27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万人)   22:45 美国 2月Markit服务业PMI终值   23:00 美国 2月ISM非制造业PMI   23:00 美国 1月耐用品订单月率   23:00 美国 1月工厂订单月率   特别提示:   1、以上分析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且仅供参考;   2、注意控制仓位及设好止盈止损;   本文作者:姚钰林(高级资深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
个人分类: 姚钰林718912021|0 个评论
分享 金融学与金融工程的区别
accumulation 2015-4-24 15:21
金融工程PK金融学: 就业不同 我们举例说明,金融学做的很多,金融学毕业,他可以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或者去做并购啊,交易啊,还有债券公司,股票公司这些,做一些筹资,融资,投资等方面的工作。金融工程主要是做量化的一部分,就是金融大范畴下的细分。比如说广义金融学的一部分,主要是用数学和计算机的知识来处理金融学的投资。比如说一些金融衍生品,期权、期货,或者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跟衍生品的崩溃也有关系。他所涉及到的相当复杂,这就涉及到一些金融工程方面的知识。经常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说一个投资银行的某个分析师非常厉害,他设计了一个金融工程产品,这个产品放到其他的公司,机构,给其他分析师看,他们会觉得看不懂,只有设计者才能看懂他。 个性不同 金融很多情况下做的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金融工程主要适合模型和数据打交道。我们也看过一些电影,比如说《华尔街无眠》,里面就有分析员对着六台电影屏幕,一直在计算,看走势,算很多公式和模型,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以上。为什么我们推荐想学金融工程的同学,还是要去美国呢?因为中国很多金融公司途径还没有放开,一些复杂的金融模型还没有办法设计。在中国,股票是没有办法放空的,从而造成对冲基金没有办法生出。 所属院系不同 金融专业一般是设置在国外商学院下面,学的课程比较泛,但是金融工程呢,主要设置在数学系,统计系和计算机系,一般一这三个系为主,去结合商学院的一些课程,请商学院的老师一同合作,所以学生入学的门槛就比较高。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简称FE)是个研究生专业,本科学习金融工程的 仅仅是哥伦比亚,伍斯特理工等极少数大学的试点(哥大每年FE专业招收学生总数少于20),不具备参考价值。其次,金融工程更加的强调对于数学和计算科学在金融领域的使用,换句话讲,本科没有学习过数学或者物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同学如果读这个学位会非常痛苦。这个专业的课程更加的严格和局限,而金融学相比之下则覆盖面更广,毕业方向也相对灵活。金融工程毕业生多数都是会进入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职业方向也倾向于金融风险评估和衍生金融产品研发等等。
个人分类: 金融工程|0 个评论
分享 财政政策
accumulation 2015-3-12 10:5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ZF通过 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 来影响 社会总需求 ,以便最终影响 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 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 ,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 政策工具 有 税收和公债 等;财政支出的 政策工具 有 ZF购买、转移支付和ZF投资 。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 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 。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 财政政策效应 ,取决于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
个人分类: 宏观经济学|0 个评论
分享 张良点金:早间1238-1240先空上!回落之后再干多!
张良点金 2015-1-13 10:48
张良点金:早间1238-1240先空上!回落之后再干多!
早间金价 冲高触及日线前期高点1238。乍见多头动能十足,受制于上周非农和昨晚美国市场就业状况指数的提振,后市金价料将还将继续向上发力!这是毫无置疑的。但有序的上涨离不开合理的技术面回调。时至年关,实物需求也将会得到一定程度是上的提振,因此,做空只能象征性的短空,而主要的操作手法仍将是逢低做多为主!盘面上来看,昨日笔者画图已经明确阐明,日线前期高点1254连接次高点1238形成的第三阻力1228昨日已经借助数据的提振成功破位,早间开盘,强势拉升,绝佳的进场点位显然已经错失,但空仓的朋友,现价1238-1237一线先进场放空!等待日内回落下来再择机进场做多!回调后涨,先空后多!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3四川省文化产业就业与收入
rain1607 2015-1-9 22:59
资料找不到呀
个人分类: 发牢骚|0 个评论
分享 我国货物出口创造1.2亿就业岗位
wwy6631 2014-12-25 13:42
我国货物出口创造 1.2 亿就业岗位 2014-12-25 09:33:46 来源 : 羊城晚报 作者 : 进入论坛 我国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出口增加值逐年提升, 2012 年每 1000 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 621 美元。同时,总出口对就业拉动明显,每百万美元货物出口对我国就业的拉动为 59 人次。 昨日,商务部发布由多部门组成的课题组完成的《全球价值链与我国贸易增加值核算报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我国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出口增加值逐年提升, 2012 年每 1000 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 621 美元。同时,总出口对就业拉动明显,每百万美元货物出口对我国就业的拉动为 59 人次。 出口增加值逐步增加 据介绍,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能客观反映出口对 GDP 的拉动作用和各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 2012 年我国出口总值为 22391.5 亿美元,约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 27.2% 。若以增加值核算, 2012 年我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为 14335.8 亿美元,仅占当年 GDP 的 17.4% 左右。 “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大,虽然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 ” 沈丹阳说,我国单位货物贸易出口的增加值总体偏低。 2012 年,我国每 1000 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为 621 美元,美国为 850 美元,欧盟、日本则介于 700-800 美元之间。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部分过去主要依靠进口的零部件被国内产品所替代,中国单位出口对增加值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加。 2002 年我国每 1000 美元出口的增加值约为 551 美元, 2007 年上升为 591 美元; 2010-2012 年,我国每 1000 美元货物出口的增加值分别为 605 美元、 616 美元、 621 美元,逐年递增。 从商品类别来看,农业、纺织服装、食品、家具制造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出口(以 1000 美元计)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高( 800-900 美元之间);机械制造产品、电子类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石油化工产品单位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含量较低( 400-700 美元之间)。 促进就业明显 数据显示,众多贸易伙伴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得好处。沈丹阳介绍,从我国每 1000 美元进口给贸易伙伴带来的增加值来看,给美国带来的增加值最高( 2012 年 860 美元),其次是日本、印度、欧盟和韩国( 2012 年分别为 790 、 779 、 740 和 571 美元)。 2012 年,以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中欧贸易顺差、中印贸易顺差分别下降 54% 、 56% 和 36% 左右。 另据介绍,虽然我国单位出口对本国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但总出口对促进国内就业作用显著。 2012 年,每百万美元货物出口对我国就业的拉动为 59 人次,但我国货物出口总量较大,一共产生了 12097 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加工贸易带来 2290 万就业岗位。 “ 我国的进口也给贸易伙伴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 沈丹阳指出,我国单位进口对印度的就业拉动作用最大,其他依次是韩国、欧盟和日本,美国最低。从拉动的进口来源地就业总量看, 2012 年我国从印度、欧盟、韩国、日本和美国进口对这些国家 / 经济体拉动的就业岗位分别达到 497 万个、 241.2 万个、 163.7 万个、 114.4 万个和 66.5 万个。
个人分类: 中国外经贸|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教育与就业:阶级再生产——穷孩子能否逆袭?
insight 2014-12-12 20:30
教育与就业:阶级再生产——穷孩子能否逆袭? 作者:右边的基路伯 发布时间:2014-12-12 来源:少年中国学会 点击: 100 字体: 大 | 中 | 小 !--   “再生产”通俗地说就是自我复制,“阶级再生产”就是屌丝和高富帅分别自我复制。这句话的重点是“分别”这个词,意思是说,屌丝只能再生产出屌丝,而高富帅永远是高富帅。  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并不一致,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然而这种观念正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瓦解,这种瓦解的表现就是 /div--   “再生产”通俗地说就是自我复制,“阶级再生产”就是屌丝和高富帅分别自我复制。这句话的重点是“分别”这个词,意思是说,屌丝只能再生产出屌丝,而高富帅永远是高富帅。   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并不一致,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然而这种观念正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瓦解,这种瓦解的表现就是屌丝文化和 “负能量” 。让我们先来读几个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段子:   “1、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2、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别人的收获是成功与快乐,你的收获是认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功与快乐”   “4、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啃着心灵鸡腿和心灵鸡胸,一边为我们送上了心灵鸡汤,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和外在是否美”   “5、我追逐自己的梦想,别人说我幼稚可笑,但我坚持了下来。最后发现,原来还真是我以前幼稚可笑”   “6、女生们宁肯做高帅富的备胎,也不肯接受屌丝的行为,从基因上保证了人类的进步。”   “7、老师您好,请问像我这样的,没有背景的北大毕业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 “社会底层群众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人。”   这一类负能量段子,普遍有两个特点:1、对梦想和个人奋斗信念的破灭;2、对心灵鸡汤式的“励志”的反感和嘲讽。   “励志”总是要告诉你你是有可能成功的,只要你足够努力。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这个社会至少有最起码的公平、个人奋斗上升的空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屌丝们”对于负能量段子的推崇反映了中下层已经意识到了上升通道的堵塞,但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很多负能量段子把问题归结为基因。    义务教育的空心化:教育产业化的隐蔽形态   今天我们是从教育和就业两个方面谈阶级再生产。对于教育问题的批评,很多对社会现实不敏感的、迟钝的左派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办)学校高收费、乱收费;二是教育资源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不均衡。前者很符合90年代大陆的情况,当时公立中小学择校费、赞助费明码标价,差多少分就捐多少钱“买分”,但现在已经整顿得差不多了。而后者其实都不算个问题,教育资源本身不能在短期直接提供社会产出,当教育资源有限的时候,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将优秀的资源分配给优秀学生,较差的资源分配给成绩较差的学生理所当然,好钢用在刀刃上嘛。   这两年真正的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在大城市中,公办学校的空心化。具体表现,在素质教育和减负的旗号下,公立小学、初中少教、不教很多知识,学生只能通过私立学校、补习班、家教等来学东西。   我们可以看下面几个报道:   凤凰网:内地拟废除小学书面家庭作业 四年级前取消统一考试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3_08/23/28923736_0.shtml   家长联名要求中学恢复寒假补课 称学校不负责任   http://news.163.com/14/0101/04/9HFPBE2600011229.html#f=dlist   英语退出统考难降温 家长称减课就报辅导班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12-10/0819403580.shtml   一方面学校要减负,一方面家长进行抵制。如果实在不行怎么办,就自己掏钱补教育。公立学校的减负/教育缩水直接促进了课外辅导产业的繁荣。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补习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使得补习价格节节攀升。根据京华时报09年的报道,类似于少儿英语口语的小班化培训课程,平均价格超过一万五千元每年。广州日报2009年的报道中,少儿英语的平均培训价格达到了1.6元每分钟。   这还是09年的数据,实际上本人也长期做家教挣钱,不仅大学期间做,大学毕业后干脆开起了私人辅导班。各种收入层次的人都见过,并不局限于富人。可以说,大城市中,只要你不是破罐子破摔,你还是会在课外给孩子搞搞补习。其实道理很简单,减负在现有条件下是彻头彻尾的伪善。社会的竞争不会因为学校减负而弱化或者消失。我们这一辈那么努力读书拼死拼活学那么多硬功夫也才勉强混口饭吃,我们的孩子辈轻轻松松玩儿几年就能过上好日子?根本没人信嘛!   所以,公立学校的减负,就是教育产业化的新的、隐蔽的形式。   理论上来说,政府只需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免费或少收费,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但教育领域政府提供了多少“基本公共服务”,并不仅仅看义务教育有几年,更要看具体教了什么。有的国家搞12年义务教育,但高中教的东西跟中国初中一样,我不觉得他们在教育上提供了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   通过课内教学的缩水,教育领域原先的“基本公共服务”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市场上去。比如,在我开补习班之后,我发现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学生们任课老师开的双休日补习班,到底有多少老师把原先的课堂内容转移到了私人补习班上,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阶级再生产:富人的孩子注定比穷孩子优秀   这种通过公立学校空心化迂回进行教育产业化,日本、美国比我们先行一步,而所造成的后果也比我们更严重。   网上上有一篇文章《教育“减负”梦已在西方碎了一地》里面有很多数据触目惊心。比如,东京大学2009级新生来源前十位的中学中只有一所是公立高中,而进入私立高中就意味着支付昂贵的费用。   东京大学2006 年调查了入学率和家庭收入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关性非常高。年收入400 万日元以下家庭的学生升入四年制大学升学率为31.4%,而在超过1000 万日元的家庭中,该比例为62.4%。   在1984 年,东京大学入学学生的家庭中,年收入为750 万日元以下的家庭较多,这些中下阶层的比例约50%,但1995 年就降低为19.9%。到2003 年,来自950 万日元以上的年收入富裕家庭的学生占的比例约50%,450 万日元以下的家庭的比例仅仅是13.9%。现在,东京大学入学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935 万日元(2005 年的日本工薪阶层的平均年收入为436 万日元,就是说,现在三分之二的东京大学入学者的家庭属于上层阶层,而属于下层阶层的家庭仅仅占全体的七分之一)。   这里,大学资格被富人垄断并不是因为走后门,而恰恰是在“公平”的考试下出现的,甚至可以说,最有利于富人排挤穷人入学资格的,就是公平的考试。教育的实质产业化决定了,有钱就能够买到优质教育资源,从小打好基础,在每一轮升学考试中都占有优势,进入更好的大学,培养起更优质的社交网络,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有更多的钱投入下一代的培养,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而没钱的就只能获得劣质教育资源,可能从小就培养了不好的习惯和较差的基础,每次都考不过别人,进入较差的大学,结交狐朋狗友,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收入低,最后在培养下一代时没有足够的钱,只要让下一代也重复这个循环。   总结下来就是屌丝文化中“毅种循环”。   上面我举的是日本的数据,实际上日本是个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的国家,相应地,即使教育产业化,国民教育水平、国民素质的差距也会小一些,毕竟大部分人都有点钱能上补习班。而像美国这种贫富差距极端分化的国家,教育产业化就造成了惊人的愚民效果。   很多交流或留学美国的同学都会反映美国人很蠢,但是具体有多蠢呢?   经合组织(OECD)有一个“成人能力测试”,综合考察一国国民数学、技术、读写等能力,美国不仅常年在测试国家中倒数,最有趣的是别的国家都是越年轻文化水平越高,美国人则是反过来,“美国年纪最大的一批测试者们比较接近国际水准,但到了年轻人这辈儿,就堪称是一个比一个差了”。   http://voiceofrussia.com/news/2013_10_08/US-Adult-Skill-Test-Results-Bad-news-for-Americans-7672/   这就是说,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国人反而变蠢了。   再给大家补充一个材料,译言网《2025年,大学教什么?》里面提到:约有36%的(美国)学生在就读大学的四年时间里,知识上一无所获。另据《高等教育纪事报》及美国公共媒体市场的数据显示,过半的雇主称他们近年招聘不到合格的应届毕业生。   如此低劣的基础教育水平严重影响了美国劳动力的素质,所以美国这两年也开始反思教育,出现重新回归应试教育的倾向。比如这份材料,《美国10年来最重大公共教育改革进入课堂》“大多数州不仅开始贯彻更严格的数学和阅读标准,其中包括被称为“共同核心”(Common Core)的标准,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将教师评估与学生考试分数或其它衡量学生成就的指标相挂钩。”   就是说,当我们在搞减负、所谓“素质教育”的时候,美国在搞加负、“应试教育”。   于是就有人写文章提出这样的问题:   《凯瑟琳·兰佩尔:为什么富家子弟反而有奖学金?》   奖学金和成绩挂钩,成绩和家庭收入水平高度一致。当富人的孩子注定比穷孩子优秀,那么阶级再生产的循环就完成了。   这就告诉我们,“公平”和“奋斗上升的空间”是两回事,两者不一定一致。   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就是科举。科举是不是公平?至少发展到弥录滕封以后,科举本身还是比较公平的。问题是,农业社会识字率一般不超过10%,建国初期大规模扫盲前,文盲率也有80%,这还是在清末、民国兴办了一些现代教育的情况下。在一个只有10%人口识字的社会,科举这个所谓的“上升通道”必然是跟剩下的90%绝缘的。   那么我们进一步要问,为什么90%的人不识字?   供一个人读书识字就意味着占用他本可以投入劳动的时间,如果是有志考科举就必须“寒窗十年”。其实十年也算少了,正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考进士五十岁能考中也是不错的了。读书的时间如此长,读书的质量上则要求是全脱产,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其他人从生产剩余中匀一部分来供养他。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大多数家庭仅能维持温饱,长期供养一个全脱产的人,实在不可行。   这样一看我们就能够理解,科举为什么必然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游戏、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工具,因为读书在当时成了检验一个人阶级的门槛。同样在今天,教育产业化就意味着,进入顶尖大学可能就是一个人的阶级门槛。    越穷越读,越读越穷:学历贬值比深造更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教育不是穷人翻身的渠道,相反成为了阶级再生产的机制,但就算如此,普通中等收入群体也只能投资于教育,现代社会相比农业社会,大多数人普遍有点闲钱,但又不是特别多,投资别的都不够,就只能投资教育。   比如说你在大城市读私立中学,学费是一学期一万多,但贷款买房,还款一个月一万很常见,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你可能很早就知道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充满了商机,但是你没有资本,最后只能做马云手下的程序猿。   甚至你可能是红极一时的大黄蜂打车的创始人,但是你没傍上大资本,所以很快被拥有巨额补贴的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干翻了。   所以没办法,最后你还是只能投资于教育。中等收入者热衷于投资教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分子”=“统治阶级”的观念,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刚才我们说过,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只有地主阶级能供养子弟读书,反过来说只要是读书人几乎必然成为下一代统治阶级,必然是统治阶级预备队。几千年来,脑体分工和阶级分化确确实实就是保持一致的。所以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投资教育,也是旧观念的延续,这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一样的思路。   这件事情其实很要命,大多数人有点闲钱但又不太多,只能投资教育,同时社会的进步又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就造成了教育的大扩张、大爆炸。比如这份报道《699万大学生900万个岗位 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里面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对比数据,2003年全年新增就业岗位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4倍,而2013年这个数字只有1.29倍。      这个比例关系某种程度上就是决定了大学生毕业第一份工作的起点,照03年这个比例关系,大学生毕业后绝对是按照统治阶级预备队来使用,但2013年这个比例关系,大学生去端盘子也不会有什么奇怪了。   从2003年到2013年正好十年,在大陆一个人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一般也是十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2003年一个入学的大学生,按照当年的就业形势,必然觉得自己一毕业至少就是统治阶级预备队,起点不同凡响。四年后毕业,忽然发现差了一截,遂发奋读硕士,三年后发现差两截;遂发奋读博士,三年后发现差三截。学历贬值比深造还快,大学生就此“民工化”。   但大学生民工化也不能阻挡中等收入群体追加教育投资,形成了一个“越读越穷,越穷阅读”的死循环。   《美国MBA泡沫是否离破灭更进一步?》   “这篇报道指出,本世纪经济衰退以来,拥有MBA学位的毕业生收入减少4.6%,可过去三年的学费增长了24%。” 价格提高意味着供不应求,间接说明读MBA的变多了。   经济一旦不景气,大家就幻想用更高的学历让自己脱颖而出,每个人都这么做,便意味着依靠学历“鹤立鸡群”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于是在教育市场上,MBA的供给逻辑显得非常特别:文凭越贬值,对MBA需求越是上窜。众人明知是泡沫,也无可奈何,因为(在现有的生产关系内)似乎没有其他出路。    知识分子无产化:阶级不按行业分   这十年来,大部分人都预见不到学历贬值比深造快,首先这就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民工。现在我们浏览社交网站,会发现很多反映研究生文化、抒发读博士苦恼的各类恶搞短文、图片,研究生文化逐渐出现。比如这篇《读博士和大便的相同点》:   1. 都是憋出来的   2. 肚子里有货才爽   3. 即便肚子里面有货 也得有paper(论文)才行   4. paper越多心里越踏实   5. paper上的都是屎   6. paper不能是别人用过的   7. paper虽然是别人用过的,但是只要看不出来也可将就   8. 运气够好的话可以接到paper   9. 没有paper的话 如果你很有钱也能解决问题   10. 实在没有paper,拍拍屁股直接走人是很需要勇气的   研究生够多了,才有研究生文化,侧面反映了研究生多到什么程度。博士这么多,而学术界的坑就这么少,导师我就是把你当民工使又怎么样呢?爱干干不干滚。而且学术界是绝对的学霸专制的体制,学术权威占有一切审判、决定和分配权,所以学霸高度剥削你们,科研民工也必须一个劲儿地抱住导师的大腿,以求传得衣钵(学术地位)。   教育大扩张、学历快速贬值,第二个结果是热门职业从业人口快速过剩。过去十年,收入增长最慢的就是外资企业和传统高薪行业。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德勤,03年给应届生开出的工资是5000一个月,现在是6000一个月。这十年正是收入高速增长、通胀也较大的十年,结果你只增长了20%的收入,相当于实质降薪。为什么会这样?人才多了,不稀罕。   08年入学时很多专业的学生还在羡慕软件学院的学生毕业起薪高,但是这批人还没毕业,IT民工这个词就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可。没日没夜的加班,收入也不特别高,往往工作所在的城市房价也不低。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希望。   软件这个行业知识更新太快,新毕业的学生反而会比毕业一两年的要吃香,我有位同学在华为工作,他就承认在华为新招进来应届生的会比早一两年招进来的工资高。   软件行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天然的自动化倾向,比如华为内部大力推广工具化,就是自己写软件来代替自己的工作,反正自己的工人写软件也不需要额外付钱,按照这种趋势,有些工作重复度高的码农干两年就把自己的工作干没了。研发员工如果不能升职或成为管理层,未来的前途其实黑暗得不敢想象。      知识贬值,白领工作流水线化,脑力劳动者的可替代性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一份脑力工作,换你来做也行,换他来做也行,利用产业后备军来强化剥削的这套办法对付白领甚至比对付蓝领还管用。   这两年公务员热、师范生热部分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既然干本职工作没有前途,何不找份稳定的体制内差事?可惜体制内差事也不再是资本主义的避风港。工作量越来越大、收入低、分配制度死板是通病。   对于公务员来说,社会管理日趋复杂,业务量不断增加,而不干活的老油条还不能赶走,任务都压在新人头上,薪酬制度又极端死板,收入和级别挂钩,但基层单位总级别就低,一个大学生可能到退休都不能提拔级别。   人民满意是公务员的最高荣誉 李克强对公务员提四点希望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17/c_118596327.htm   “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义无反顾,勇挑重担,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   北京公务员:租房花了工资一半纠结要不要回老家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4_03_20_215550.shtml   当年国企改制时也曾大谈“壮士断腕”,然后就是国企工人“被断腕”。包括公务员,任何行业的中下层都远非统治阶级,最多是统治集团的走卒,更没有参与分蛋糕的权力。当统治集团需要他们推动自身利益发展,或者打手与走卒妨碍到统治集团利益时,他们会被毫不犹豫的挑选出作为炮灰。   学历贬值(比深造)快,不仅是造成大家收入低,如果在学费昂贵的美国,还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例如《有价值的文凭:让大学上得物有所值》   里面的一张图片:      现在,阶级不按行业分、不按学历分,必然就是其他的东西决定了你的前途和发展空间。比如我们看《中国“海归”一半为一年期硕士》这个报道   英美的学历定位,本科通识教育,博士搞科研,硕士则是本科和博士的过渡阶段,为正式进入科研学习做一年的准备,单独学一个硕士回国是很成问题的,而且其中很大比例是商科。商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外好的商科硕士都要求几年工作经验作为入学条件,但往往对中国留学生网开一面。大量的中国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入欧美的商科学个一年回国,谁都知道这本质上就是我们镀金、人家赚钱,镀金的要求也很简单,至少三十万一年嘛。而且别人还嫌中国留学生不够多,请看:   《卡梅伦盛赞英国华人贡献 对中国留学生人数不设限》   当然一年制硕士三十万的花销一般中产也负担得起,但是海归的贬值也是不容置疑的。   《去年“海归”增幅是留学增幅的八倍 国外就业难催生回国潮》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4_03_13_213530.shtml   花了三十万却没有收益,对中产的确是打击,但对于出去镀金的上层阶级这就不是问题了。归根到底,镀金的关键是有人把你这个镀金的当作真金来用。   正所谓“二代学金融,操纵牛与熊;屌丝学金融,体会啥叫穷;二代学新闻,政府发言人;屌丝学新闻,熬夜累死人;二代学金工,回家当股东;屌丝学金工,阀门拧到疯;二代学经济,入股分暴利;屌丝学经济,敲门卖安利;二代学会计,操纵GDP;屌丝学会计,按烂计算器;二代学土木,买地盖别墅;屌丝学土木,搬砖打地铺。”。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阶级, 阶级可以改变你的学历,但学历不能改变你的阶级。    知识分子无产化的后果      现在,在每个行业的底层都汇聚着大量无产化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比父辈、领导更好的教育,经历了信息化的整个过程,拥有新思维、更开阔的视野,但就是没有未来。这就是知识分子无产化。无产阶级知识化就是知识分子无产化。   知识分子无产化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不稳定,二是啃老。   知识分子无产化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东西,其实中共和国民党早期也存在一个知识分子无产化的情况,因此两党党员的成分初期也都是小知识分子。清末新政的确办了不少教育,但是殖民地经济容纳不了这么多小知识分子,当时大学生造反的来自两类学校,一类是复旦这样当时的野鸡大学,二是交大这样的的确确提供人才的学校,问题是没有对口的重工业。你学了船舶中国有多少造船业给你就业?你学了炼钢当时中国有多少钢铁业给你提供岗位?这批人没有奔头,就跟着国共两党搞北伐闹革命了,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到“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说明中共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能不能解决,这还另说。   在中国早十年、二十年,其实是年轻人很有希望的时代,关键在于中国资本在国际上的大扩张,为当时的青壮年提供了大量的中层岗位,大城市的土著三十岁挣到二三十万一年很常见。现在这轮扩张已经停滞,中国的工业已经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都消灭光了,再扩张也没有空间,但是他们的坑不可能让给你,而教育扩张大大降低了知识的稀缺性,年轻人知识水平确实比老一辈、比领导高,但是跟同龄人比其实都差不多。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年轻人不断流动,却总是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知识分子无产化某种角度就表现为年轻人无产化,他们是一个单位中剥削最为残酷的群体,企业里最大的利润来源,但是收入最低。出于维稳的角度,政府必须撒钱,但是怎么撒呢?发养老金,发福利的最高形式就是直接发钱,发钱给老人也不只是冲着他一个人,而是发给全家的。养老金年年发年年涨,在职工人的收入可能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停止增长甚至下滑,但是政府发的养老金却是雷打不动地年年增长,这些钱哪里来?就是年轻人工作创造的,所以有工作的年轻人啃老其实算不得什么,无非是你自己创造的财富兜一圈通过你父母发还给你了。可是父母寿命的长短并不一致,子女干不干活也都可以啃老,收入再分配讲究公平性,大力度撒钱发养老金并不是收入再分配最好的方式。    补充阅读:   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 称浪费钱   http://news.163.com/13/0901/19/97N7SVS800011229.html   “捡垃圾比读书强”考验大学回报率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904/c1053-22808568.html   42岁农民工读研究生轰动全国 毕业重回原点   http://www.cnky.net/kaoyanxinxi/kaoyanxinwen/073088365.shtml
个人分类: education|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对口就业是个伪命题
rongkai 2014-4-8 16:59
对口就业是个伪命题 衡量一个专业的办学水平,有个人们都熟知的指标,就是专业就业对口比例。比如,会展专业,在我担任会展系主任期间,经常有人问我,你们会展专业就业率怎么样?其中有多少在会展公司工作?一般来说,我会心平气和地解释。被问次数多了,就觉得很有必要澄清一下认识。我认为对口就业是个伪命题,原因如下: 第一,对口就业的观念存在逻辑错误 对口就业的逻辑是: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就应当在对应的单位工作,如果不到专业对应的单位就业,就是专业就业不对口。而在实际中,部门和专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有个哲学本科专业,我们就找不到那个公司是哲学公司,哪个部门是哲学部。照这个推理,哲学专业的学生都不务正业。而事实上,我们哲学专业的同学就业都非常不错。 第二,对口就业的观念有历史局限性 过去,我们读书,目的是找个好工作。专业化办学,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到专业领域工作。在若干年以前,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短缺,大学生少,毕业就安排工作,叫做毕业分配。1997年以后,搞市场经济,开始搞双向选择。一开始人们还无法接受这个观念,后来人们渐渐接受了。现在都是自由找工作。大学培养人才,是为了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人生、独立面对事业、创新创业等能力。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后,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有的家庭条件好,学习也不错,他愿意考研,算没有就业;有的家里资金充足,愿意出国留学;有的愿意做自由职业者;有的愿意创业;有的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入一个相对安稳的单位,过没有风险的日子;还有的愿意再玩几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大学生的这些选择都有历史必然性,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学生能更加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如果认为就业率低,或就业不对口就对专业教育妄加指责,显然是忽视了社会进步的因素,还是以老观念看待新问题。衡量一个专业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应当看就业对口率,而应当看大学生对专业团队和专业精神的认可和满意程度。 第三,对口就业不符合社会的多元性和岗位层次性的要求 社会的职位体系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一对应,李克强是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没有专门要求选举国务院总理必须是总理专业毕业的;公司招人,一是看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看学生的执行能力咋样,思维能力咋样,招来了以后,安排岗位还要根据新员工的特点进行配置,有的小公司甚至让一个员工承担多个任务。所谓对口就业,其逻辑前提就是一一对应。若法律规定所有单位都必须安排专业人员在岗,一一对应,这个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多元性的社会和多层次的岗位,客观上要求招聘大学生的时候,要综合考察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按照专业对口的路子去招人。我们司空见惯的学教育的不搞教育,学哲学的不搞哲学,学理论的不搞理论,都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谁也无法阻止社会选择。 第四,就业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口就业并不能反映专业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前面已经讲到,随着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各项水平都在提升,价值观念也在改变,社会选择也呈现多元化。就业就成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先进,他们的就业率很低,并不是他们的专业办学水平低,而是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不必急于一时。审慎考虑,做好人生的选择,本身也是很好的选择。有的去更好的单位工作,虽然不在本专业领域,但是单位认可,待遇不错,有什么不好?而且就业对口率只是毕业时一时的统计,现在社会变迁很快,工作流动也很大,就业是个动态的现象。拿着毕业时的就业对口率来说事,就如同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用这个数据来指导专业建设必然贻害无穷。 最后,我想说,专业办学,千万不要被对口就业率所唬住。一心一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专业精神,敬业的态度,这才是最关键的。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人从事本专业工作,但是我们应当确保从事本领域工作的学生具有本专业的核心素养,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应当具备核心的专业精神和不断继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社会在发展,人也在发展,一个现在看起来很好的工作,若干年以后也许被其他的工作所替代,专业办学,决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视野要开阔,基础要扎实,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容易迷失方向。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国家如何解决失业(创造性的成果、强烈推荐)
太原张建宏 2014-2-1 14:28
真诚邀请你浏览我的经济学最新观点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883877-1-1.html
个人分类: 经济观点|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国考热·摘编
with_luck 2013-12-24 12:06
现在公务员是万人争抢的金饭碗职位,甚至有人将考上公务员当做是改变命运的一条路径。 而在20年前,还没有公务员这一称呼,铁饭碗这个称谓被当做是不挣钱的职位,而且很容易被踢出门去。 那时候,最好的工作是外企,是正蓬勃而起的民营企业,是新闻业,这种虽不出体制,但运行规则、薪酬待遇完全市场化的机构。 所谓“民进”,不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更是民心的兴起,权利意识的觉醒,是人们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扼住命运咽喉的进步。人们不相信饭碗,也不相信饭票,相信用市场的力量、自己的能力,来大快朵颐。 那个时代,没有人谈“中国梦”,但对一个个个人而言,无疑是梦想最灿烂的开始。 不知不觉中,历史的车轮在拐角处拐了个弯, 国进民退带来的,不只是经济界的动荡,更是人心的动荡。上升机会的狭窄、社会带给人们的不安感,让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公务员待遇的稳定提高,“铁饭碗”开始闪耀动人的土豪金光芒。 逢进必考的公务员改革,确实打破了用人唯亲的怪圈,但却圈走了更多人才和创造力。公务员考试,已经取代了高考,成为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最佳路径,并越发接近古代社会的科举,“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心态变形萌发。 对于那些真正希望服务公众、改变社会而参考公务员的的年轻人而言,更多追求稳定的同行者,也扰乱了他们步点,增加了他们实现理想的难度。 20多年前,打破“铁饭碗”也打破了让社会进步停滞的枷锁;现在,在凝滞的社会彻底成型前,或需要释放更多的空间,在“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和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比例。 原文地址: 沉重的铁饭碗 - 行政与公共关系管理 - 三人行网 http://www.pinggu.org/guanlixue/1771.html
个人分类: 时事|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经济学专业要考的证书
热度 1 似溪沐雨 2013-10-6 18:35
1.CET4 CET6 大二上下学期全部通过,最好不要超过大三上学期 2.计算机证书 C语言没有必要考,可以选择考VF二级,也可以选择考数据库三级,两者难度相当,一般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考为宜.一般江浙地区,北京上海地区需要此证 3. 剑桥商务英语( BEC )证书 很多外企公司看重这个证书,其实很好考。建议大二考出来。 4.会计从业资格证 建议大二下学期考,因为大二上学期开设了会计学原理,这个是以后进银行或者企业有用的 5.银行从业资格证 证券从业资格证 保险经纪人 根据个人将来发展方向决定,想进银行的考第一种,进证券公司的考第二种,进保险公司的考第三种,有精力的,可以多考.时间放在大三上下学期选一个完成 6.理财规划师 这个目前在中国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的技能等级考试,一个就是国际认可的CFP,后者难度相当大,建议考个前者的就行了.如果英语水平好,有精力和财力的可以考下后者 7.金融英语FECT 这个是全国第一个行业证书,如果是国际金融专业的,建议一定要考过.这个证书是很有用的.目前分为银行综合类和中级,先考综合类,再考中级.香港那边都是认可的,可以去那边工作和学习. 8.BFT 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考试 考这个的前提是必须过了前面的FECT,这样就比较方便了,只需要去参加一个口语考试就OK了,如果没有过FECT,那就需要考三门,难度加大,也没必要去考了 9.大三后,根据自己想法的去向再进行选择以下的 (1).考研的,你就安安心心备考了,有了以上的证书就基本够了,考上研究生是大事,其他的别去想了 (2).注册会计师 这个考到以后的前途就不用说了,所以金融专业还是有大量的人选择这个的,难度有点大,要能吃苦 (3).出国的 雅思 托福 GRE 第一个是去英联邦国家实行的考试,最好过7分 第二个北美使用的,要过550 GRE是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是理工科的. 如果不准备出国的同学,建议考个雅思成绩,肯定比四六级拿着有分量多了.雅思没有托福难,不出国也没不要考托了 。 10.学有余力,想往精英方向发展的,可以考精算师,金融风险管理师、 注册会计师、 注册金融分析师 (CFA)、 特许公认会计师( ACCA)等等吧。。。 难度大,但是一旦考过了,你这生就不愁饭吃了。 11.鸡肋的证书:普通话证书、托业考试。。。这些虽然没什么用,但好歹算是证书吧。。。
个人分类: 学业|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关于“SAS数据统计分析师培训,高端就业必备技能!”的认识
_Viv 2013-9-6 09:04
很早以前听说的一个数据统计软件,但从来没有用过,也不知道目前市场上有多大的认知度。 最近会关注一下 SAS是国际通用的分析软体,国内用之的不多,更显其稀缺性 提供这种培训还是不错的,谢谢关注 SAS数据统计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有必要花时间和功夫在上面好好钻研
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清议:大幅提高工资比做大就业蛋糕更重要
insight 2013-7-6 17:2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559f0102e0jz.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就业数据大幅改善匀指和标普再创新高
刘军稳 2013-4-12 09:18
周四市场的焦点分散,亚洲时段,澳大利亚公布的3月份月失业率由前值5.4%上升至5.6%,预期为5.4%,同时就业人数减少3.61万,前值为增加7.15万,预期为仅减少0.75万,受此影响,澳元兑美元快速回落至1.05关口。日本公布了几项无关紧要的数据,日元汇价表现平稳。另外,中国公布的3月新增贷款达到1.06万亿元,预期为8900亿元,前值仅为6200亿元,不过,中国股市依旧表现低迷。欧洲时段,德国公布的3月份CPI终值与预期和初值持平,美元全盘走低,风险货币兑美元不断反弹、刷新近期反弹高点,特别是商品货币,其中,纽元的表现最为抢眼。美洲时段,美国公布的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34.6万,预期为36万,前值为38.5万。受此影响,美国股市再次走高,道指和标普均再次刷新历史新高。另外,美国费城联储主席普罗索就货币政策发表讲话延续了其一贯鹰派的观点,不过,对市场的影响有限。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逐渐牢固,未来美联储的政策意图对市场走势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贵金属市场方面,黄金和白银均维持窄幅震荡。黄金昨日盘中在1553-1568美元之间波动,收于1559美元。白银则继续在27-28美元之间波动,收于27.54美元。 股市方面,欧美股市继续上扬。欧洲方面, 因股市今年涨势带动资产管理公司的新客户大幅上升,消息提振金融股, 欧洲股市周四连续第四日上扬。截至收盘,英国富时100指数上涨0.45%,报6416.14点;德国DAX指数上涨0.78%,报7871.63点;法国股市CAC 40指数上涨0.85%,报3775.66点。美国方面, 经济数据显示美国上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幅超出预期, 周四美国股市收涨,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再创盘中与收盘新高。截至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62.51点,涨幅为0.4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91点,涨幅为0.09%;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5.64点,涨幅为0.36%。 今日市场的焦点在欧美,欧洲时段,欧元区将公布2月份工业生产数据;美洲时段,美国将公布3月份零售销售、3月份PPI以及4月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国际资本市场|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资本论,精神分析引论下载
ghenry 2012-12-26 13:51
有需要的,自行下载。
个人分类: 课外|0 个评论
分享 Have We Seen The Peak Of Employment?
insight 2012-12-12 16:24
Have We Seen The Peak Of Employment? Submitted by Tyler Durden on 12/11/2012 20:00 -0500 Ben Bernanke BL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hin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Housing Starts Monetary Policy NFIB Recession recovery Authored by Lance Roberts of StreetTalkLive , In my November 5th report on employment I stated: "...whe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cent slate of economic weakness, post-election we are likely to see many of the recent job gains revised away as the data aligns itself with overall economic activity . The STA composite employment index is likewise pointing towards higher jobless claims numbers in the months ahead and falling export orders will continue to impact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and their need to increase employment. " Since that time jobless claims did indeed rise, and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November jobs report, we saw the previous two month's gains in employment revised down by a total of 49,000. October employment of 171,000 was revised to just a 138,000 advance while September was brought down to 132,000 from 148,000. Wha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is that the BLS only publishes revisions to the prior two months even though it has data for months prior. This is why the annual revisions to the employment data can be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given the weakness in the employment components of the major economic surveys, as shown by my composite employment index, we should expect to see negative revisions to the 2012 data employment data next year. There has been much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 domestic economy is in a recession. A bulk of the arguments against recession are based on the four primary indicators u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who officially date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recessionary periods. The inherent problem with this analysis is that the data is subject to annual revisions, which the NBER waits for before determining recessions, which potentially leads to a significant lag in the final determination of the recession. The chart below shows recessions and the announcement dates by the NBER. As you can see the bulk of the damage to investors was done prior to the official announcement by the NBER. This is why there is significant debate currently about the economic state as investors try to determine when the next recession may occur. It is the problem of the data lag that requires additional analysis of a variety of other economic indicators which have both; 1) a strong history of recession indications and, 2) are not subject to large annual data revisions. Currently, many of those indicators from the economically sensitive sectors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 (see here , here , and here ) are warning of economic weakness and should increase investor caution. Peak Employment? Employment, is one of those economic data series that are subject to large annual revisions. Currently, there is little argument that the economy is beginning to slow with even the major Wall Street firms ratcheting down Q4 GDP to 1% annualized growth. This brings into questi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employment in the future as businesses become more defensive to offset the impact of the ongoing recession in Europe and slowdown in China. While the most recent employment report showed gains in November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an indication that an economic recession has been avoided. The table below shows every Post-WWII recession and where monthly employment stood prior to the start of the recess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1957 employment growth was positive, and in some cases expanding, prior to the recession. The point here is that positive net changes to employment are not necessarily an indication that the economy is expanding.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businesses are generally reactionary, rather than proactive, about the cur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Businesses make investment, and hiring decisions, on historical data from the previous month or quarter. This is why businesses are typically the last to hire and the last to fire as they react to trailing demand figures. The chart below shows the three-month net change of employment. As you can see employment tends to peak around 1,000,000 jobs. That peak was reached in 2010 and has slowly been deteriorating since. This is why Bernanke has been implementing extraordinary monetary policy in order to stimulate weak employment growth. Unfortunately, businesses do not hire employees due to monetary policy but rather increased consumer demand. The problem is that, according to the NFIB , "poor sales" remains one of the top concerns - not exactly a sign of strong end demand. While employment has grown on a monthly basis, as shown by the inset bar chart, the trend of that growth remains weak. Commercial lending trends also point to a potential peak in employment. When an economy is expanding businesses need to typically borrow money to increase facilities, production and inventories. That expansion leads to increases in employment. The chart below shows the historically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changes in commercial lending and employment. While it is still very early to tell it appears that commercial lending may have recently topped and turned down. This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weaker economic trends seen recently which portends to weaker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months ahead. One of the arguments that we have made repeatedly in recent months has been that the nascent housing recovery is not fue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as expected . The chart below show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mployment versus housing starts. In the latest report construction employment declined for the fourth month in a row and is now down 7.1% on an annualized basis. With housing only a small contributor to economic growth, roughly 2.5% of GDP,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activity occurring in multi-family properties - the need for expanded employment has not materialized. The issue for housing remains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rapidly being called into question. As the economic underpinnings continue to deteriorate, as witnessed by corporate outlooks during the recent earnings reports, the drive to expand employment weakens. As we have been discussing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the rising cost pressures into production have steadily deteriorated profit margins as cost cutting measures have been exhausted. While it is too early to say that employment has peaked for this current recovery cycle - there is mounting evidence that this may indeed be the case. It will be some time before we get the final revisions to the 2012 economic data from which the NBER will be able to ascertain the official state of the economy. However, as history has shown, the damage to investor portfolios will have already been done.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we continue to review reports of underlying economic activity which can provide clues as to the strength, and trend, of economic growth. It is from that analysis that we can avoid a bulk of the recessionary drag before the NBER makes it official. Average: 3.857145 Your rating: None Average: 3.9 ( 7 votes) Tweet Login or register to post comments 5228 reads Printer-friendly version Send to friend Similar Articles You Might Enjoy: Guest Post: NFIB - Small Businesses Don't Agree With BLS Guest Post: CFNAI: Not Seeing The Growth Economists' Predict Guest Post: ISM - Outlook Declines Goldman On The Reality Of The Jobs Market John Taylor On Poor Policy And This Recovery's Broken 'Plucking' Model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劳动就业
孔令池 2012-11-1 21:21
经济发展与就业一定存在关系吗?奥肯定律一定成立吗?
0 个评论
分享 国内香港美国就业和生活的对比
lyyzzly 2012-10-4 00:15
文中的美国指美国的城市区,而国内专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 工作及收入 美国 美国本科生起薪在4万美元左右,硕士为5万,博士为6万。如果是名校毕业,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1到2万。顶级名校的博士可以拿到10万,超过10万的毫无疑问就属于高薪阶层了。 美 国是工程师的天堂,搞工科的人在美国的起薪基本与金融界持平,差别只是分红少,升级慢。由于起薪是一个人挑选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无论是香港还是国 内,工程界的起薪都无法达到美国哪怕一半的水平,所以搞工科的人很少回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工科升职较慢,前几年都是在打杂,即使非常顺利,几年之后步 入高职,也往往已娶妻生子,基本上在美国定居了。这种生活模式,是中国留学生最典型的模式。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但美国金融界的起薪并不明显 高于工程界。不过,由于美国市场太大,钱太好赚,金融界的分红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在好的年景,即使刚刚加入公司的新员工也可以得到与年薪几乎相等的分 红,而老员工的分红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于美国非常普遍的hedge fund,proprietary trading,private equity等等小公司,模式更加灵活,还常有按照挣的钱提成百分比的模式,高可至50%。对这一行非常有天赋的人,第一年就可以拿到几百万的分红,这样 的造富之梦是其他行业不可想象的。当然,必须指出,美国金融界并不好进,即使进去90%也只是打打杂,按部就班。所以,造福之梦对于绝大多数人也只是个梦 而已。 另一条非常普遍的路是教职。博士毕业后当教授,相得益彰,正体现博士的价值。但是,美国的教职并不好找,一般某个学校的博士只能找 次 一个档次的学校的教职,而超一流名校的教职,非超级牛人就不必想了。当教授的收入不高,但学校的生活相对简单,日常支出较少,自由度高,并且在社会上很受 尊重,所以适合喜欢搞科研的人。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虽然在发达国家里不算高,可也相当可观。20%以上的联邦税是每个人都要交的,另外还有州税、城市税。在纽约、芝加哥之类的金融大都,总税率可以到40%以上。 美国是个注重生活质量的地方,公共假期10天左右,一般还有15到20天的调休假。大多数工程公司过的是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金融公司相对累一些,但是除了少数比较***的,一般工作时间不超过每天10小时。 香港 香 港的起薪分布非常不均匀。作为一个纯粹的金融都市,香港可以说是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之一。国际化的投行或者hedge fund之类的小公司,起薪基本与美国持平,在50到90万港元之间;而工程类的工作,起薪一般只有10到20万港元强。所以,香港不是个适合搞实业的地 方,除非你有超牛的关系。 由此看来,在香港搞金融似乎很好,很有家的感觉又很有优越感。但是,亚洲的金融市场比美国小的太多,所以金融公 司 在亚洲的盈利能力普遍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因此,在亚洲,通常无法拿到与美国类似的分红,对于hedge fund,proprietary trading之类的纯以绩效说话小公司更是如此。当然,如果你没有成为亿万富翁的野心,老老实实的混下去也足够了。 在香港从事教职也是个 很好的选择。为了吸引人才,香港的大学开出的工资很有吸引力,正教授能够到200万每年。但是,香港的科研环境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而且香港的大学更喜欢 从美国的名校招已经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所以,这条路并不好走。香港是著名的避税天堂,个人所得税最高不超过15%。 香港的公共假期很多,既有中国的春节、国庆节,也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香港的公司一般也有每年15到20天的年假。但是金融类公司一般上班时间很长,每天12个小时以上并不鲜见。 国内 国 内的起薪差别很大,极少数“牛人”可以拿到50万以上的年薪,但大多数人的起薪在4万到10万元之间。除了国际化投行和中金等少数几个大鳄,大多数金融公 司的起薪也很难超过15万,即使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也一般不会为你开出更高的价码。国内金融公司的分红比较慷慨,好一些的第一年就能够达到一年工资的水 平。国内的金融市场远远大于香港,机会也远远多于香港,如果能混出头,前途将不可限量。不过,在美国与香港市场上的流行做法在国内不见得能行的通,选准一 个合适的回国时机很重要。国内教职起薪很低,官僚气氛重。虽然近些年都在加大对高校的扶植,“千人计划”等等也搞得如火如荼,但这些基本针对已经在美国混 出名堂而想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的人,不适合初出茅庐的新人。 国内税负并不轻,虽然对于一般收入者,税率低于美国,但考虑到美国有相当的退税空间,实际税负反而比美国略重。 国内的假期相对较少,新人的调休假一般少于10天。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很多金融类公司的员工通常在周末也需要加班,并不适合享受生活的朋友。 物价及房价 美国 的肉类食品很便宜,蔬菜却很贵,一斤(美国论磅,方便起见,换算为斤。1磅大概0.9斤)西红柿可以买到两三美元。想了解美国的肉菜价格,可以逛逛 国内 的沃尔玛、家乐福之类,价格与美国相仿。 香港 的肉菜类介于美国与内地之间,有类似于美国的超市,也有国内很常见的菜市场。 三地的服装、电器等等价格类似,名牌产品国内通常更贵些。但是在国内和香港可以买到的“地摊货”在美国基本买不到。 美国 的服务业成本很高,出租车、理发等等的价格通常是 国内 的近10倍,餐馆的价格也通常是国内的四五倍。 香港 的服务业成本基本在美国的一半左右。综合来看,不考虑房价因素,三地的物价水平可以近似为美国:香港:国内 = 3:2:1。 除了纽约、芝加哥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市中心区, 美国 的 房价并不高。如果要购买,基本上20万美元就可以在美国绝大多数城市买到不错的别墅。但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中心的房价很贵,90平米左右的公寓也 要50万美元以上。在美国租房的价格因城市而异,差别很大。以90平米的公寓月租为例,一般的二线城市只要1000美元以内,在华盛顿、波士顿、洛杉矶、 旧金山、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市区则要2000美元,纽约市区要到3000美元以上。 香港 的 城市布局非常集中,造成了与中环靠近的区域房间很小,房价很高。在香港,90平米以上的房子就属于豪宅了,一般人是不敢想的。普通人家多是住50多平米的 房子,甚至30平米的房子。以60平以下的房子为例,均价多在6、7万港元每平米。而香港租房的成本也很高,一般5、60平米的房子月租在15000上 下,超过100平米的房子月租一般高于30000。但是,香港的小区配套设施很完善,近几年新建的小区,都带有不错的会所,里面常有运动场、健身房、棋牌 室、游戏厅、K歌房等等设施,供住户免费或以很低廉的价格使用。 经过几年的疯长, 国内 大 城市的房价已基本赶上了美国的二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的房价,以距离市中心半小时车程为例,均已达到或超过2万元每平米。而国内的租房价格 相对低廉,一套90平米,位置一般的房子,一般3000多元每月。但是,国内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除了个别的价格不低于纽约、香港房价的高级小区, 一般都只是一个住的地方而已。 生活及其他 美国 美 国的人际关系简单,公众的普遍素质较高,而且不排外,很容易融入美国社会。美国出游方便,机票、住宿、租车都很便宜,很适合喜欢旅游,并且喜欢大自然的朋 友。如果愿意,周末带着家人开个把小时,都能够到达充满清新野趣、远离人烟的处所。而且,周围通常有很人性化的设施,可以供你取水、加油、用餐、休息。美 国的空气质量普遍很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很干净。美国还是一个现代文化很丰富的国家,电影、音乐、游戏等等都引领潮流。美国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没有 “家”的感觉。华人在美国的人际圈子普遍比较小,呆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无聊。还有一点,美国的食物以快餐为主,喜欢美食的朋友会大失所望。 香港 香 港的大陆人很多,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很多有共同语言的朋友。香港与大陆一水之隔,联系起来也非常方便。香港的食物属于粤菜系,有一些川菜馆,但很难找到北方 的菜系。香港有很大的自留绿地,居住的人很少,也没有除旅游业外的任何产业,很适合周末出游——爬山、冲浪、吃海鲜,应有尽有。香港的交通非常方便,公共 交通系统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对于多数人的居住区域,一般上班地点在半小时以内可达。在香港居住7年以上可以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享受世界上180多个国 家和地区的双免签政策,很适合喜欢旅游的朋友。香港的缺点同样明显,居住环境过于拥挤,文化基本属于快餐文化,而且处于落伍的边缘。社会上主要以粤语为 主,北方人会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国内 国内是最有家的感觉的,而且对于在国内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人,朋友圈子也基本集中在国内。朋友多、发展空间大,优势明显。国内的缺点已为很多人诟病,比如居住环境拥挤、空气质量差、食品不安全、网络不自由等等。不再多说。 其他比较的角度比较初级,比如入职收入,假期等等,并不适合senior的看问题角度 重新写个 (假设同样可以出国的人) 美 国 中国 拿到10年工作经验的年龄 37岁左右 33-35岁左右10年 平均结婚年龄 33-35岁左右 25-28岁左右平均 可选择对象范围 可选女生少,可选男生多 差不多,比米国多100倍 身份 绿卡要等到35岁 10w人/年京沪应届生马上拿集体户口? 住房 买房不贵,租房贵 租房便宜,买房离谱 开车 很便宜,无所谓 车价油价都偏高,国产便宜 吃饭 肉便宜,菜水果超贵 蔬菜水果便宜 恩格尔系数(吃饭/月消费) 10~20% 25~50% x生活 租房同居,租房结婚 两极,不买房选择多,买房苦 衣服 简单,成熟,材料好 花样多,外牌贵 体力劳动外包服务业 (厨师保洁等) 工人均4w$/yr(基本自己作) 工人均4k$/yr(自己不用作) 要娃 平均1.5个,平均35岁要 平均1个,平均30岁要 社会 华人少,西人敬而远之 华人社会亲朋多,语言方便 自我实现 适合高智,能成功道路较少 适合高情,发展道路多 兴趣发展 主流文化是西文,需要融入 中文 兴趣主流西文不稀罕 政治权利 华二代才有,1代没戏 有戏但很难,人多 预期未来30年平均家庭收入 预期30年后收入6w$-4w$ 预期30年后家庭入10w-20w 可见综合上述特点,中美各适合不同的生活方式 美国 适合高智商低情商,1个人工作养lp+2娃,生活比较平淡,向上机会较少 美国 适合吃肉,不适合吃菜,适合买房,适合买名车,适合稳定的家庭生活,女生容易成家 中国 适合高情商,智商影响不大,2个人工作养1娃,生活较丰富,向上机会多但需特别努力 中国 适合吃菜吃水果,适合租房不适合买房(租售比=2%的情况下),适合买国产车,适合男生感情折腾,女生不如国外好成家 特别适合 美国 的人:俩IT民工,高智商低情商,没有向上企图,喜欢西方式生活方式的,美女 特别适合 中国 的人:非工程教育行业,高情商,有向上企图,喜欢中国式生活,不苛求买房 比较而言,中国最突出的问题是,攒钱买房的话,生活质量低下(恩格尔系数多~50%)其次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剧烈变革,贫富分化情况下,仇富严重,尊重和平常心不足好在中国的两个突出问题,都是心理层面的,客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突出的劣势 作这个比较,我觉得对平衡的人生来说,选择国家,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选择身份,是选择文化和民主制度(注意民主首先是争取自己利益的民主,而不是全民民主) 选择工作,也是选择家庭结构(lp是否工作,几个娃)和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吃饭/月消费) 选择行业,是选择自己的天赋,热情,和行业的需求,发展的结合。也就是自己在行业位置 所以仅仅从数字角度来比较,可能比较浅显,但未必能全面反映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0 个评论
分享 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yjg30 2012-7-22 15:04
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只不过是表现了对同一事物的二律背反的现象之间做出一个不自觉的循环论证,那么,说多和说少就是一样。 比如说那个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 说是通货膨胀高,就业也增加;而通货紧缩,就业也减少。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具此,这些形式逻辑主义者竟然就在两者之间的内部关系什么也不懂的时候,就开始根据现象划个曲线,然后开始就这两种现象的表面关系,其实也是一种所谓的经验观察来设计出一种函数。而函数的应用,学过的都知道,这种关系在物理学上应用最多。比如速度和时间关系问题,就可以用一个函数来表示。但是可以根据某种函数的系数不同,求得在一个小时内某一物体的运动的距离,但是根据这种函数却不能得出什么是运动的概念来。而且这种表面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并不就是运动的真理,更多的只是对于现象的某种属性或者运动形式进行的数学表示。因为即使按这种函数来说,也不能把运动的距离关系完全表现出来,只不过是表现了运动的其中一种运动形式而已。如果,这同一个事实还表现出了其他的现象,那么,这样的函数就不能说明什么了。比如说,在一个小时内的按某种速度的运动,前半小时向前,后半小时向后,那么,运动的距离为就为零;或者前二十分钟向前运动了 100 米,但是后四十分钟又向后运动了 200 米,结果两者相加,只不过从原地向后运动了 100 米。 所以,用这种外在的表现来解释事物的本质关系,或者再加上数学的外观来吓唬人,那么,我们只要明了事物的真正本质,一切问题就很简单了。 还是那个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通货膨胀和就业增加或者相反的论述其实都不过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因此,关系是相当多的,而不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简单看法。所以,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做了一个不正确的思考,而通过数学或者通过设计一个函数的办法来给这种假象以真理的外表,则表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无能。 所以,如果简单的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与就业的增加和减少联系起来,就会犯上面那个速度和时间关系的矛盾,而且这里也全然颠倒了关系。所以,当后来现实经济生活中竟然出现了滞胀这一问题,这些经济学家们就不能解释了。于是就会突然的用其他的条件或者现象来说明这个现象。当然又会由于只注重外在的关系,继续犯下形而上学的毛病,造成一些其他错误。而一当现实的经济现象与他们提出的假说或解释不相符的时候,他们就一筹莫展了,要么就是转移命题或进行武断的说法:理论就是这样,所以是现实错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里完全不需要靠这么多的外在的杂碎来掩饰,事实情况是很明显的。 通货膨胀(除去那种恶性膨胀,那才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真正的通货膨胀)的外在表现一般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长期或短时期的快速上涨。但是请注意,这种上涨并不排斥其他的一些商品是不断下降的。所以,仅从这一点事实来说,那种说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超发的解释就是站不住脚的。 而这种所谓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若是长期的现象,那只不过表明生产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力相对下降了。最根本的原因只能这样来解释。但是也不能排除物价的暂时的上涨是由于暂时需求的增加。所以,这里的前提是要正确的理解价值的由来,以及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波动。所以,一部分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也会由于消费的暂时增加而增加。所以,也只有在这一点上,才和就业的增加有点关系。 因为就业的增加,表明的是投资增加的结果,这种情况可以使得工人得以充分的就业或者由此而使工人的工资增加一点。由于工人的就业人数的增加,所导致的这种由于就业增加而使得工人的收入也增加的情况下,消费的需求一般也会增加。那么,在需求暂时增加的基础上,造成一部分物价的上涨,这完全是正常的现象。而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货币超发,那是作为不正确观察的结果,这里又是忘记了中介过程。 说到货币超发,这是一个使大家误解的观念,实际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印钞票。而是把一些零散的当前暂时闲散的资金合并成资本贷放出去。这样的贷款并不是直接用于消费,而是先进行投资,然后才由这种投资所产生的就业的增加来使工人的收入也增加,从而使得消费增加,从而造成物价的上涨。分散的贮藏货币进行集中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超发,但是能够引起物价的上涨,并不是这种直接的行为,而是通过了上面所说的间接的有中介的行为。 所以,所谓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就这一点来说,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反映,但是主流经济学家们竟然把他们当成有因果关系的公式了。所以,通货紧缩在这些经济学家眼里只不过是这种事情的反面。 但是还有一个所谓的滞胀,西方经济学的那个形而上学的曲线就完全不能用了,于是各种解释就出台了,但是由于对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懂,所以,说的都不对。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精髓是解释现象的,而不是理解现象的,所以,只要能够暂时解释得通,不管是不是和事情本身的本质相符合就不是这些人的任务了。 问题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那只不过是在投资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同时增加共同作用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现象。 如果投资的增加并不是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那么,工人的增加是和投资增加同步进行的;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增加是一个绝对量;但是当投资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运用,那么,这种投资就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于是这种投资所造成的工人增加就不是和资本的增加同步,增加的比例和投资的比例相比是缩小的。 对于新的投资来说,在社会还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即使考虑到全体社会由于竞争倒闭的企业的工人人数的减少,那么工人人数总体上还是可能增加的,但是增加的速度和投资的数目不成比例。 由于上述投资的有机结构的变动,通过货币政策等等造成的暂时的投资的增加,社会上的总体消费会由于社会投资增加而造成的工人的增加而暂时的增加。可是随着投资增加的不仅是简单算术加法式向前的单向性,而是互相竞争的辩证运动。所以,暂时的投资增加会导致现实资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无序竞争的情况下,由投资新的企业所吸引的工人和在竞争中失败的倒闭的企业所解散的工人人数相当,这个时候社会的整个就业情况就会保持一种停滞不变的状态。由于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不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在这样的时期内 , 即使倒闭的企业造成的失业人数有上升 , 但是这些人的消费却不是立刻就停止或突然下降了。因为在这样一个时期内 , 这些失业的人的生活还能够用自己那点可怜的储蓄生活上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物价虽然由于一部分就业的增加而上涨了,但是总体的就业却是停滞的。随着这段时间过去,随着失业工人的储蓄逐渐化为乌有而带来的消费逐渐枯竭,那么这种滞胀现象会由于社会总体消费的政策而产生通货紧缩。 事实就是这样。是投资增加了就业,而不是通货膨胀时就业增加,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表现了这个结果。现代经济学家们把原因和结果弄 反了,也弄混了。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社会|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加拿大的RIM削减至少2000个就业岗位:报告
boxun888 2012-5-27 15:07
研究在运动有限公司准备在未来几周内,将看到它消除全球至少有2,000个职位,开始了重大重组环球邮报报道,上周六援引匿名消息来源。加拿大报纸援引接近该公司的几个人,报告说,下一轮裁员据说大约6月1日计划 - 黑莓智能手机制造商的第一季度结束前的一天 - 但一些人预计的公告甚至更早。一位接近该公司的来源对路透社记者说,即将到来的裁员可能击中多达6000人,影响的法律,市场营销,销售,运营,人力资源和部门。的战略问题是:你正在加速成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或缩小到一个利基操作,说: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因裁员的敏感性质。路透接触一个发言人拒绝对此报道发表评论。 但她指出,公司去年盈利约计划,以简化操作,并保存在本财政年度10亿美元的呼吁​​作出新的行政长官和海因斯和首席财务官布莱恩意见。这位发言人说,RIM目前在全球拥有约16500名员工。这是从一个高峰接近20,000。公布第四季度亏损在三月,当新的首席执行官宣布,在战略改革的初始步骤。海因斯了长期合作的首席执行官迈克·拉扎里迪斯和吉姆·贝尔斯利在一月。一旦在无线电子邮件领域的主导者,已经失去的市场份额,由于激烈的竞争,从苹果公司的iPhone和谷歌公司的软件上运行的手机。已经经历过一轮重组。去年7月宣布计划削减约11%的劳动力,或2,000个职位。高级别员工的字符串RIM公司最近已经离开​​了,包括全球销售帕特里克·斯彭斯,采取了高级音响公司工作的头。 接近该公司的一些消息来源告诉路透社,RIM已经让更多的初级员工因为裁员通常发生在该星期去几个月中,已经到了被称为再见四,内部。没有 裁员,以提高该公司的股票。上周四RIM股价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打多年来的最低点的10.87元。股票超过150元,在2008年改变的手中。 本文来源:bct918.com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