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搜索
人大经济论坛 标签 市场经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市场经济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日志

分享 阿塔咨询16大服务领域
ARTHA2013 2015-1-26 15:01
1.战略规划   全球经济动荡以及新兴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全球化更加精细化和深入,而中国特色经济市场环境变化速度更快,促使企业和ZF寻求更具方向性和创新性的新思路和业务模式,以满足效能和竞争的更高要求,平衡短期挑战和长期发展。阿塔咨询,利用当今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复杂局势和不确定性所提供的机遇,通过提供包括企业战略咨询、运营战略咨询和增长战略咨询的全套综合性战略解决方案,并与顾客一起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来取得卓越的绩效。持续开发新的模式来保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以取得卓越的绩效。 2.组织变革   在全球市场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和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需要快 速响应和执行,所以当企业经营环境、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和企业成长需要的情况下,组织架构的变革就变得非常重要。
组织架构是企业的框架,也是企业发展战略执行的第一步,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阿塔咨询在多行业和大量客户的管理咨询工作,总结国内外各类型和规模企业组织变革的成败,依托企业发展战略,为客户提供客户化的组织架构变革解决方案,通过管理诊断发现问题和确定目标,通过组织设计来搭建实效性的企业组织架构,帮助企业平稳又高效的实现组织变革。 3.业务流程重组与优化   随着全球经济波动加剧,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互联性与日俱增,迫使企业必须对其业务进行深刻的变革。而云计算和面向服务架构等科技的进步促使企业需要有更具灵活性和更科学的应用系统环境。这就要求企业在业务流程管理上,需要进行全面的提升和快速响应。
  业务流程重组的目标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和业务管理方法的进步,通过优化企业经营的流程,使流程更加的高效、灵活和可扩展,创造即时和长期竞争优势。阿塔咨询提供的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包括业务流程管理的生命周期管理、流程重组、流程优化和经营模式重组和优化,并帮助客户从成本、服务、质量和快速响应方面持续的改善公司的即时和长期业绩。 4.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也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阿塔咨询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战略定位和企业职能战略定位,帮助企业建立有竞争力的、全面并且可操作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增加市场份额,提升股东价值。 5.能力素质模型   阿塔咨询在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建立企业定制化的能力素质模型,搭建和实施能力测评体系,领导力素质模型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体系,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促进企业即时和长期发展。 6.薪酬体系   阿塔咨询在对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经营和市场环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制定明确的、具有导向性的薪酬策略,帮助企业建立基于战略的薪酬体系,包括敢为价值评估、同行业标杆企业调研、等级差别化的薪酬结构设计。 7.绩效管理   阿塔咨询在对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经营和市场环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建立企业多维度业绩测评系统,包括公司级绩效体系、部门级绩效体系和员工级绩效体系。阿塔咨询确保将企业人才和岗位能合理高效匹配,通过岗位价值评估、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员工的行为和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企业生产力,增加市场份额,提升股东价值。 8.集团管控   阿塔咨询在集团管控的三种基本模型:战略管控模型、财务管控模型和操作管控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多个的项目探索与实践,开发出全新的阿塔集团管控模型,将集团管控的核心问题在三种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再细化和总结,以根据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集团管控模式,务实地解决企业集团管控中的实质性问题。 9.营销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形式的加剧,产品同质化的趋势加大以及消费行为模式的不断变化,营销模式和方法越来越需要本地化和个性化。
阿塔咨询帮助客户将消费者深层次的需求转化为对市场分解、客户需求管理、营销思路和策划、销售和定价等所有方面的创新性的定制,预估市场发展趋势,引导市场消费模式,通过释放企业营销潜力,来推动企业稳定的实现销售业绩持续增长。 10.品牌管理   品牌是消费者对于企业生命力产生的主观印象,是企业与目标客户建立稳定关系的桥梁。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理念等有效要素,通过品牌向客户和大众的展示,会使目标客户形成这一品牌能满足其需求的信念,并能支持目标客户持续的为企业贡献长期收益。
  品牌的打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并且必须的管理工具。阿塔咨询将协助企业形成战略层面的品牌管理机制,无论是新品牌的构建,还是既有品牌的创新,阿塔咨询将与企业一起,创造具有与市场契合的、创新性的、前瞻性的和可持续平稳发展性的战略解决方案,并帮助企业通过品牌建设,与目标客户产生共鸣、引导目标客户的偏好,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利润。 11.财务管理   阿塔咨询帮助客户制定和实施具有创新性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高效的进行财务运营。服务范围涵盖全面预算管理,全面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核算体系,财务信息系统支持等各方面。 12.风险与内控   在企业快速发展中,风险和内控是保障企业能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要求企业对风险的预估和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建设要系统化。 阿塔咨询帮助企业建立企业定制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在公司内部进行风险管控,风险预估,风险管理组织和体制。 1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既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和超越自我的导向。阿塔咨询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融合的咨询公司,我们不但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开发出一系列企业文化的提炼、凝练、实施和深化的模型工具和方法,并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品牌管理、业务流程建设和人力资源体系结合起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能源、金融、房地产、医疗、ZF、教育、通信、工业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咨询实践经验。 14.人力资源外包   阿塔咨询通过给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包括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行政服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高员工效率,改善业务表现,从而实现卓越绩效。 15.培训体系   阿塔咨询帮助客户建立客户定制化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规划和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开发,课程管理和安排,培训管理等,帮助客户通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技能带来的业务成果和收入增长。 16.企业大学   世界五百强中7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商学院。优秀人才不但是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基础,更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竞争力。而企业大学就是企业用自己的企业文化来帮助员工成长和培训员工的重要场所。
阿塔咨询通过给客户提供企业大学咨询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建立学习 型组织,解决企业培训战略规划,企业内部课程定制开发,企业内部讲师队伍培养以及企业学习平台系统搭建等方面的问题。
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钢铁如何才能不“垫底”?
wwy6631 2014-12-27 14:07
钢铁如何才能不“垫底”? 2014-12-26   当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严重,粗钢产能接近 12 亿吨,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不止,行业经济效益在主要工业领域中长期处于低水平。钢铁行业如何才能不“垫底”?   “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有序竞争;提升国际化水平。”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在 12 月 19 日~ 21 日举行的 2015 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为明年钢铁行业运行开出的“药方”。   张长富指出,从市场经济应遵循价值规律、鼓励竞争、优胜劣汰这些主要原则看,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供大于求无疑是钢铁行业效益低迷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产能过剩在众多产业领域内是普遍现象,是过去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转为当下与今后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结果,庞大的过剩产能对市场的冲击作用是导致钢价易跌难涨的重要因素。但是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手段单一、国际化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叠加和相互影响不可忽视。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的‘低附加值、高带动型’的产业特征,尽管提升了下游主要用钢产业的成本竞争力,但全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低迷已经成为钢铁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并危及到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张长富说。   虽然产能过剩在众多产业已成为常态,但是盈利状况却差异迥然。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钢铁行业排名前 10 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 37.5% ,汽车行业排名前 10 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 88.4% ,两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着天壤之别。据统计,钢协会员生产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 80% 左右,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0.61% ,而汽车产业的销售利润率为 8.44% 。   “在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情况下,就很难有效实施行业自律,做到在行业效益低迷时有效调节产量。”张长富指出,由于钢铁产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在产能过剩、产业分散、企业品牌建设滞后、需求放缓的环境下,企业之间为了保住甚至扩大各自的市场份额,竞争的手段主要是单一的竞相降价。   对此,张长富表示,家电行业的经验非常值得钢铁行业学习。我国家电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长期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品牌建设的企业逐渐胜出。 2013 年,我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电热水器、饮水机、电饭煲等产品排名前 10 位品牌的综合市场占有率均超过 70% ,家电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6.1% 。   “尽管我国的家电产品比重远高于钢铁产品出口比重,但在国际上很少遭受‘双反’。”张长富认为,“主要是因为家电产业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较多、开放度较高。”   张长富指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钢铁大国,但钢铁产业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2005 年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有外资不得控股钢铁企业的规定,因此,我国钢铁企业与国外优秀钢铁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企业较少。二是 2006 年以来,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钢材出口国,但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国际化销售网络,主要以交易型营销为主,而非顾客关系管理型营销。今年 1 月~ 11 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 8361 万吨,同比增长 46.8% ,再创历史新高。然而,今年也是我国钢材产品遭受“双反”最多的年份。 三是走出去的业务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境外铁矿石资源开发方面。   面对行业的困难现实,只有通过化解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才能根本性解决行业利润低的问题。   为此,张长富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钢铁产业主动适应市场调控供求关系的自律能力和效果。   二是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有序竞争。引导全行业“打质量战,不打价格战”,降成本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要“一分钱一分货”。应当在同等质量情况下比价格,大路货也有优劣之分。“在当前钢材产品质量信息不十分透明的情况下,单一拼价格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会产生逆向淘汰的恶劣后果。”张长富指出。   三是提升国际化水平。国际化应是资源、市场、资本、人才的国际化,绝不是单一的卖钢材。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适时修订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和完善全球性加工营销网络和铁矿资源战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从而实现我国钢铁工业从重量型向力量型的转变,让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 作者: 郭小燕 来源: 《中国冶金报》 2014 年 12 月 25 日
个人分类: 钢铁产业贸易与国际化|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爱情经济学解释
陈默cxx 2014-5-12 17:58
初恋:   幼稚型产业,指在人生过程中,尚未拥有实现规模经济所需的经验或技术的 恋爱。在学校里,该产业通常需要教师或家长的保护,施以教育与责罚等关税壁 垒。其结果通常是无疾而终,并被认为是宏观调控的成功案例。   先动优势: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为博弈中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拥有他人不可比 拟的优势。价值悖论通常于此时发挥作用,一箪食,一瓢饮,皆为莫大收益。这 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亲吻的总效用,而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失恋:   在不完全竞争、不对称信息下的市场经济必然不稳定。令狐冲原来颇得岳灵 珊芳心,在华山派可谓如鱼得水,但自林平之到华山之后,他的卖方市场受到双 重冲击,根据最大收益原则,买主岳不群和岳灵珊最终选择了林平之,即为其中 一著名案例。   多角恋:   多角恋是在资源不足的前提下发生的。该商品是稀缺资源,该经济形式属于 开放经济,其结果必将产生大量的失恋者。最后胜利的人通常遭受赢者的诅咒, 即最高标价者为该商品支付超过它所值价钱,于是为之抑郁愤懑,并将因收益小 于预期利润而影响后期恋爱的质量。败者将依成本最小原则行事,选择价格相对 较低的商品。   失恋者:   分摩擦性失恋和周期性失恋两种。前者因技术经验不足引起暂时性失恋,在 改善以后有重新上岗机会,令狐即是吸取了经验教训,遂被魔教公主任盈盈购买。 也有部分经验丰富者为寻求更理想配偶进行工作转换而产生,例如楚留香、陆小 凤等人。周期性失恋则由总需求水平低下造成。   婚姻:   长期交易,女性在GDP 连续衰退之前,一种孤注一掷的选择。该交易的特 点是一次买断,套期保值。也可能是男性在为性交与繁衍后代费用的权衡中,广 度经济式的选择——即同时生产性事和子息的成本低于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 本。隶属封闭经济。   丈夫:   归宿,一项或多项税收最终的经济负担者。双重收费的受害者,要为购买婚 姻的权利支付一定的初始费用,向岳家支付彩礼及体力、孝心;还要为购买妻子 单独支付使用费,即每个月工资奖金上交。   离婚:   夫妻双方或一方认为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对于他或她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成本 高于收益的行为,在此前提下可能提出不再合作的意向。其诱因可能是丈夫、妻 子各方面质量下降引起的价格衰退,或者是有另外更大的买方市场的出现,即婚 外恋的产生。
个人分类: 经济学|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薛兆丰:亚当·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graylens 2014-4-1 23:33
     斯密并非写了两部自相矛盾的著作,分别供市场经济的怀疑者和支持者引用。相反,他通过《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构造了一个自洽体系。斯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恰恰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正当理由。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阐释者。他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以下简称TMS)剖析了人类的心理特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以下简称WN)则阐述了市场的运行机制。两部巨著浑然一体:斯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恰恰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正当理由。      斯密首先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是自私自利的。他写道:“我们并不轻易怀疑某人缺乏私心。缺乏私心并不属于我们通常对人产生猜疑的原因之 一。然而,如果某个人不是为了家庭和朋友的缘故,却不爱护自己的健康、生命或财产,不去做本来只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就足以促使他去做的事,那么这无疑是一个 缺点,虽然说这是某种可爱的缺点。它把一个人变成与其说是轻视或憎恨的对象不如说是可怜的对象。但是,这种缺点还是多少有损于他的尊严和他那品质中令人尊 重的地方的。满不在乎和不节俭的品质,一般不为人接受,并不是由于它讨人怜悯,而是由于它缺乏对自己利益的恰当关心(VII.II.87, TMS)。”      不难设想,人如果都不自私,那么社会就无法存活。从纯逻辑的角度看,人可能是极端利己的,却不可能是极端利他的。人人都极端利己的社会,仍然是 可以想象的社会。虽然彻底弱肉强食,与动物世界无异,但动物世界也仍是可能的世界。然而,人人都极端利他的社会,却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谁都不肯吃饭,非要 让给别人吃;别人都吃饱了,也还是不肯吃,非要把剩下的粮食拿去酿酒或养猪……这样的社会不可想象,也不可能存活。      然而,事实上,人并不处于这两个极端,而是在自私的同时,也还懂得同情。斯密这样写道:“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 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 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不需要用什么实例来证明。这种情感同人 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 同情心(I.I.1, TMS)。”      然而,同情心的强弱是随着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显著变化的。斯密写道:“同样,对于人性中的那些自私而又原始的激情来说,我们自己的毫厘之得 失,会显得比另一个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最高利益重要的多,会激起某种更为激昂的高兴或悲伤,会引出某种更为强烈的渴望和嫌恶(III.I.45, TMS)。”      斯密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假如中国这个伟大帝国连同其全部亿万居民突然毁于一场地震,那么一个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很有人情味的欧洲人会有什 么反应呢?我觉得,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他会忧心忡忡地想到人世无常,人类创造的全部成果就这样在顷刻间灰飞烟灭。可是当悲天悯 人、深谋远虑全都过去以后,他就会像平常一样优哉游哉地做生意、寻开心,好像这种不幸的事件从未发生过。哪怕是他自己遇到的最小的麻烦,都会让他更为紧张 不安(III.I.46, TMS)。”      换言之,满足自己的同情心,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然而,为了追求这种满足,每个人都不能走得太远,以致让自己付出太高代价。斯密指出,有些人会 为了崇高的目标,作出巨大的个人牺牲,但他们并不是在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而是因为他们在爱自己的优点。斯密写道:“这不是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 人类心中点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即能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的。它通常是一种更强烈的爱,一种更有力的感情;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 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III.I.46, TMS)。”可见这种为理想而献身的行为,也没有超出自私的范畴。      到此,斯密眼中的人性结构便清楚了。首先,人是自私自利的,而根本不懂得利己的人不仅是罕见的,而且也是不受欢迎的。其次,人又是具有同情的天 性的,周围的人的痛苦和快乐,会根据远近亲疏,不同程度地转化为自己的痛苦和快乐。这样,一个始终以自私为依归的人,就会在两个不同领域内,采取两种不同 的策略,来谋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那就是在私人领域,人们乐意为亲情和友谊作投资,因为这更有利于满足其同情心;而在公共领域,由于人人距离增大,同情心 显著削弱,人们就只能在产权保护下,以非交际的方式,通过从事贮藏、分工、装配、交易和运输等活动来改善生活。即使有人愿意行善,那么在他提供的钱财或服 务以外,其他环节也还是得以公共领域的规则办理。      对此,斯密在17年后发表的《国富论》中写道:“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 必要。别的动物,一达到壮年期,几乎全都能够独立,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 是一定不行的(I.2.2, WN)。”      正是因为同情心靠不住,人类才需要市场经济的协助。斯密在同一段紧接着说:“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 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 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 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I.2.2, WN)。”      这就是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的交汇处,是他给“个人生活”和“社会组织”画的分界线,也是他在考察了人类同情心本性后对市场体系大加赞 赏的转折点。从《道德情操论》到《国富论》,斯密始终坚持“自私”的主线。他只不过是先在《道德情操论》中考察“同情心生效”的私人领域,然后在《国富 论》中考察“同情心失效”的公共领域,由此分析人类在这两大领域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而已。      对斯密最常见的两类误解,就是要么把他在公共领域的见解,用到私人领域上去,从而宣称斯密主张“绝对的自私自利”;要么把他在私人领域的见解,用到公共领域上去,从而宣称斯密主张“企业家应该讲社会道德并与大众分享财富”。      由于在家庭、亲属和朋友等私人小圈子里,同情心具有很强的作用,所以在这些小圈子里人们往往做出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市场上是不可 能经常发生的。但即使人们在为亲友付出的时候没有索取实物回报,我们也能理解他们在同情心驱使下得到的精神满足。然而,尽管如此,即使是在私人小圈子里, 自私也仍然在起着主导作用。例如,我们不会向比自己富有的亲人送钱;有来无往的友谊往往不可能持久,等等。      在公共领域,我们尤其要警惕人们要求企业家讲道德的现象。如果“讲道德”是指企业家不能瞒骗顾客,那是对的,因为瞒骗违反了交易合约,不仅伤害 了顾客,在法治健全的情况下也会伤害股东。但如果“讲道德”是指企业家应该拿企业资产去行善施恩,就与斯密的本意格格不入了。斯密明确指出,在市场领域依 靠别人的恩惠“是一定不行”的。      长期以来,不少人喜欢把“人权(human rights)”和“产权(property rights)”对立起来,进而谈论产权为人权作出让步的问题。这是深深的误会。个人产权就是人权。企业的产权是由多人的产权通过复杂的合约组织起来的。 企业的产权也仍然是个人人权。如果要求企业家在市场上行善施恩,那就等于要求企业家侵犯股东的人权。      要企业家行善施恩的观点,在斯密那里找不到依据。斯密不仅不可能要求企业家替股东动用同情心,而且更不可能要求企业家在市场这种公共领域动用同 情心。更重要的是,在斯密看来,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是有私心的普通人,要求他们在公众领域行使本来只在私人领域才起作用的同情心,那岂不是特 别容易诱发假公济私的行为吗?      斯密并非写了两部自相矛盾的著作,分别供市场经济的怀疑者和支持者引用。相反,他通过《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构造了一个自洽体系:由于人不 仅是自私的,而且还天生需要通过满足小范围的同情心来换取快感,所以不仅需要在私人领域强调爱心,而且也更需要在公众领域强调应由自私之心在看不见的手的 引导下来推动公益,并强调要警惕自私的掌权者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斯密为什么被视为市场经济之父,而不是计划经济或福利主义之父。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25537.html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个人分类: 各种思想|0 个评论
分享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案例——华恒智信
热度 1 华恒智信 2014-3-28 11:1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内部绩效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现行的绩效管理的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病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积极性差、执行力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的管理者,那么解决企业管理者在绩效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化、合理化的有力手段,不仅对企业各项工作起着检查和控制的作用,而且对员工起着揭示当前工作状态和挖掘未来工作潜能的作用。由此可见,搭建完善的绩效管理的体系是企业能否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 【客户行业】出版行业 【问题性质】绩效管理 【客户背景】 信科(化名)教育出版社成立于 1997 年,隶属于中国信科(化名)集团公司, 2009 年改制为信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不断的探索中,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原来的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传媒领域,拓展到连锁书店、教育培训业务等多个领域,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知识服务供应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领导不断寻求改革和创新,希望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保持持续增长,但是,员工的工作表现却不尽人意,近年来公司业绩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下滑的趋势。对比同行的其他企业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多的受到企业的关注和重视,该出版社领导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员工积极性差、执行力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困扰了出版社的管理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社领导提出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的诉求,希望能通过调整绩效管理方法,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提升企业绩效。 【现状问题及分析】 出版社的部门多为职能部门,而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繁杂,大多是事务性工作,没有明确的业务指标,工作业绩难以用数字来衡量,这些特点导致职能部门的考核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难题。此外,由于大部分工作事项缺乏明确的标准要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考核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也经常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公司领导层对绩效管理体系的搭建非常重视,且为了保障绩效考核的公平性,该公司成立了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主要由各部门员工兼职。该公司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由各部门基于自身工作职责进行梳理的,其考核标准不明确,更多的是定性描述,其中,对于下属十几个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主要以考核人员打分为主。 近年来,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公司领导发现虽然十几个部门的工作量、工作质量有明显差异,但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得分却一直以来相差无几,表面上的公平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平时工作努力、工作业绩好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久而久之,员工都会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看法,自然也不会过多的努力,再加上公司原有的事业单位性质,一些老员工仍然以原有的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整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对各层级管理者及员工的深入访谈,以及对该公司管理现状的仔细调研,华恒智信顾问专家团队发现该出版社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不完善,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不合理,无法有效体现部门核心工作职责。该公司现行考核指标是由各部门自行制定,再由考核部门审核确认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中,虽然一再强调要根据工作职责和流程制定关键指标,但是各部门自行制定的考核指标大部分仍是“不容易被扣分”的指标,严重偏离部门职责的重点,其选取的考核指标无法有效体现该部门的核心工作职责,更无法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 2 、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考核标准模糊,无法给绩效考核提供依据。考核指标量化是保证绩效考核公平、公正的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职能部门的工作大多是事务性工作,工作频次、工作用时无法明确,考核指标的量化更是无从下手。各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为了避免被扣分,所指定的考核标准都是“不容易出错”的标准,且多为定性描述,导致绩效考核的执行缺乏有力依据。此外,由于考核小组成员是由各部门员工兼职,经常会出现“外行人考核内行人”的现象,再加上人情因素,考核中推诿扯皮的现象也较为严重,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难以得到保障。 3 、绩效考核数据难以记录和稽查,无法有力支撑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实际考核过程中,考核人员需根据绩效数据对各部门进行考核,但是由于职能部门的工作往往未以数据形式进行记录、确认,导致考核实施过程中缺乏依据,只能依靠各部门自行提供的数据为主,难以避免数据造假、作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绩效考核的实施提供了讲人情、推诿扯皮的契机。 【华恒智信解决方案】 在深入了解和分析该出版社在绩效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绩效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华恒智信顾问专家团队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 、从多个维度考虑,设计量化考核指标。首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职能部门的核心工作职责,进而基于各部门的核心工作职责从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三个维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并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 1 )工作量维度。职能部门的工作虽然繁杂、无定形,但是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可以进行量化的,例如撰写文稿的工作,可用撰写各类文稿的数量来衡量工作量。有些工作不是单纯的一个步骤就可以完成,则进行流程化分析,从每个流程步骤对整个工作进行考核。( 2 )工作质量维度。工作质量维度的指标设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考虑该项工作质量不合格的话会继续进行什么工作,例如撰写文稿,质量不过关就需要修改或者重写,可以用重复撰写文稿的次数来衡量工作质量。二是直接考虑工作结果的质量来衡量该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有的工作注重的信息准确无误。( 3 )工作效率维度。将考核中常用的“及时性”这一空泛的指标转化为延迟次数。对某项工作约定一个合理的期限,在该期限内未完成,即认为工作效率不达标。 2 、设置明确的考核标准。对所确定的各项考核指标,设定明确、可依据的考核标准,约定具体的数量、完成时间要求及扣分标准,给绩效考核提供依据。例如,对“组织安排培训”这个指标的考核标准,明确要求相关负责部门每月 25 号前组织一次安全培训,而不是以往的“按时组织培训”。设定可依据的考核标准,自然也就避免了考核过程中过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也能杜绝一些“钻空子、讲人情”的现象。 3 、建立量化记录体系。真实的绩效数据是绩效考核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设计工作日志并实现信息化系统,以实现对每日每人的工作进行量化痕迹化管理,为绩效考核提供较为客观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主观因素对考核实施的影响。 【华恒智信总结】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化、合理化的有力手段,不仅对企业各项工作起着检查和控制的作用,而且对员工起着揭示当前工作状态和挖掘未来工作潜能的作用。通过对各具体工作项的完成质量进行合理评估,并将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的结果对接到加薪、升迁、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可有效引导员工工作行为,促使员工发挥主动能动性,积极推进工作,进而不断提升组织绩效。职能部门的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在该案例中,华恒智信顾问专家团队提出“量化考核指标”的解决思路,从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三个维度对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并确定明确、可依据、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有效化解了职能部门考核的难题。同时,针对职能部门工作繁杂、无序的特点,华恒智信顾问专家团队提出建立工作量化记录系统,以有效保证绩效管理数据的真实性,确保绩效管理公平、公正地落地实施。
个人分类: 案例分析|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桑德尔
tiantianle51 2014-3-19 07:36
经济学家将经济学看作适合于任何领域的、不带有任何情感色彩的工具,但在实践操作中,比如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经济学应该更多地与伦理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大多数人都认为市场自身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基础工具,在一个良善的社会里,市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绝佳工具,但现实中往往有许多问题市场无法作答,许多价值观是不由市场价值观支配的。在什么方面可以用货币去操纵社会生活,在市场经济甚至是市场化社会下,要怎样保护道德和公共慈善行为,这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疑问,更关乎人们对于未来生存方式的选择。 什么是好生活?仅有GDP带来的富裕和成功是不够的。“富裕是手段,不是目的。幸福、满足感、成就感才是目的。什么是好社会?人们互相尊重、彼此公平对待、关心穷人、对彼此负责、共享繁荣。”过度追求物质化,那些非市场化的价值——教育机会、医疗保障、美德、社会关系、家庭生活,会受到侵蚀,而它们正是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强调自由市场是ZF通过政策和法律理性建构的,同时社会力量会自生自发地保护自己,抵制市场的侵蚀,诉求社会正义。在我们这种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体制里,每个人都会把直接和财富创造挂钩的东西赋予更高的权重。收入是幸福的约束条件,当我们需要在收入和幸福之间选择的时候,收入往往在效用函数中占据更高比重。他相信当我们人均财富资本存量比较高以后,过去相对权重受压抑的部分,比如人文、道德,就慢慢会增加其效用比重,变得重要起来。因此,我们也许应该用一种演进的眼光来看市场。经济学家发明的基于市场交易的理论,还是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人性比较大的共性,对于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组织生产创造财富,市场也终究是相对较好的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桑德尔教授的新书并没有贬低市场的作用。市场是消灭不了的,管制只能改变它的存在方式,甚至成本更大。因此张军教授指出,中国现在要做的是放开市场,但并不意味要做等市场侵蚀,不能定价的东西也一定需要留给空间,使得人文和市场共生发展。 新 基因技术 只可以用于提高我们健康的医疗目的,而不是增强我们孩子或者我们自身某方面的不足。 一个好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上一代要为下一代负责,如父母为孩子负责任,孩子对父母负责任,这是代际之间的共同责任。 每一个人都应该根据他对社会的贡献来得到相应的酬劳。如果有人利用他们手中的公共权力进行寻租腐败,这一定是要大力打击的。 金钱不是万能的,你赚很多钱与你的幸福和健康是不同的。我们要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更好的社会价值观。 发展不能牺牲环境,对中国而言,可以使用环保政策和发展绿色经济,来取得可持续发展。
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
熊肉 2014-3-1 09:30
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_王虎中 兰州大学,2006 摘要:从历史上看,区域经济表现为行政区经济。 改革开放以前是大一统的行政区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表现为区域化的行政区经济。 P2 所以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ZF主导下的市场经济,经济区还从属依附于行政区,区域经济的表现形式仍然是行政区经济而不是经济区经济。 P5 计量经济学增长公式之所以在发达国家的应用效果远较发展中国家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内外环境较发展中国家稳定,政策的连续性较发展中国家强,从而使许多非物质要素的影响在平稳状态下无法充分的表现。 P7尤其是把行政区划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方式来研究的人就更少了。(左,表述有问题) P8目前(2006)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研究热点。 P27生产力流动 P29本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展开论述。 P29这一部分可以改造为: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 P41行政区和经济区都是政治产品
个人分类: 经济学术|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ZF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应该是什么?
fancunhui 2014-1-26 13:19
ZF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应该是什么? ZF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ZF职能也需要有相应的改变或者调整。其中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要参与制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确保市场体系能够有效运转。 2014-1-15 13:19:57 上传下载附件 (14.4 KB) ZF需要参与制定的市场规则主要有四类(这里用了参与两个字,因为立法权实际上是在人民代表大会)。 一是市场进出规则,也就是明确企业如何进入或者退出市场的规则,最后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经济法、破产法等; 二是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把公平交易以法律的形式落实下来,例如合同法等; 三是市场竞争规则,以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防止或者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类法律包括发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四是市场仲裁规则,历史上由于ZF过多的参与经济活动,往往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ZF必须从竞争性领域推出,不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要当好裁判员的角色,相应的法律包括经济仲裁、劳动仲裁等法律,前者是对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仲裁,后者主要是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仲裁。 市场规则相关法律确定以后,对于所有市场主导都是平等的,ZF作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把ZF的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这才是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者专栏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64621page=1fromuid=11768
个人分类: 经济学与社会|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如何巧借“信用”为企业提供运营资金,实现外延式增长
mcdh163 2014-1-16 14:30
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很多企业选择了外延式发展,而外延式发展可能是企业一条较快的发展路径。 针对外延式发展问题,“IBM论坛2012—科技创新成就智慧增长”于3月16日在北京举行。如何实现 外延式增长 ,首先考虑的是多元化,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多元化必不可少,如何让多元化为企业带来溢价,而不是价值的折让,成为了此次论坛讨论的核心问题。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于总经理结合IBM给出了成功实现多元化的几点秘诀,以此来实现外延式增长,一是引领行业应用新的趋势,技术创新的趋势;二是善于掌握转型的契机;三是要建立起崇尚变革的企业文化。 大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来实现企业的外延式增长,那么对于中小企业,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细胞,创造了GDP的63%。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 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想要实现外延式增长,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的运营资金。运营资金是企业资金结构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其运转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会计角度上说,运营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与流动负债的差额,构成要素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金等。而中小企业在运营资金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资金运营能力较低、资金短缺,这些都直接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因而,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运营资金问题是能否实现 外延式增长 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70%—80%的比率,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达到80%—90%。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完全是靠货币运作的,如何才能在高度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站稳脚步,扩大规模是一个难题。换句话,市场经济也就是信用经济,在竞争的市场上,任何企业都不会自己攒够了钱才开始建立企业和运营企业。既然是信用经济,那么如何抓住“信用”,巧妙的借助“信用”,将其与经营性融资建立成一种“替代关系”是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的有效途径。而在这种“替代关系”中,企业信用显得攸关重要,企业信用是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及商品生产流通中所进行的信用活动的反映。企业信用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合理的使用信用资源可为企业带来收益。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广州分公司实行了一项话费优惠活动,具体是:若该公司的手机用户在2002年12月底前向该公司预存2003年全年话费4800元,可以获赠价值2000 元的缴费卡,若预存3600元,可以获赠1200元缴费卡,若预存1200元,可以获赠300元的缴费卡。该通信公司通过这种诱人的话费优惠活动,不仅可以使该公司的手机用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该公司筹集到巨额的资金,据保守估计,假设有1万个客户参与这项优惠活动,该公司至少可以筹资2000万元,假设有10万个客户参与,则可以筹资2亿元,这种“借鸡生蛋”的商业手段正是巧妙运用了这种“替代关系”为公司引入了这笔无息资金去拓展新的业务,扩大经营规模。 在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度发展的环境中,经营好企业信用,利用好这种“替代关系”,才能有效的为企业提供运营资金,实现外延式增长。 企业在实现外延式增长的道路上, 财务管理 的优越性往往能帮助企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财务弊端,一款好的管理软件尤为重要。兴元X/3是一款财务协作管理软件,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客户,帮助客户实现企业业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打通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间的信息通路,通过端到端的费用控制及 业务管理 ,实现企业管理标准化,信息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上网就能登陆到 网上费用报销系统 ,在线填写报销单、审批、查询等工作。事前 预算控制 事中财务核算事后报表分析方便灵活,开箱即用。实现跨地域、异时空、不间断的费用报销管理,从申请,到收单,至付款,从未如此简单。科技成就简单财务, 兴元X/3 帮助我们的客户,只用原先35% 的工作时间,来处理日常费用报销,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显著提高了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兴元X/3将与你携手实现外延式增长。
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
fancunhui 2014-1-11 20:07
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我国汉族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相传楚国人为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为了让河中的鱼儿、蛟龙等水生生物不要吃他,于是制作了粽子投到江里喂鱼,从此流传起来的。现在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流传到亚洲周边的其他很多国家。 粽子应该怎样做呢?百度百科介绍古代是这样做粽子的。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也就是用芦苇叶包着糯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菰叶就是茭白叶,其中不但包有糯米,还有小米,粟就是小米。 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更加详细:《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这里介绍的粽子是放在竹子里,用绳子绑起来放在锅里煮熟的。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是:“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这时候的粽子已经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形状已经是尖角形的了,有些现代粽子的样子。 现代人做粽子,已经不限于包裹糯米或者粟了,而是根据不同的爱好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粽子,包括红豆沙粽,肉粽、蛋黄粽、糯米粽、枣粽、八宝粽等不同的口味,可以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要求。 粽子用什么包扎呢?从古时候的记载看,主要是用绳子。古代的绳子是用草麻纤维搓成的,用这种绳子包扎粽子,下锅煮起来应该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现代有些商贩做粽子是塑料 绳包扎,这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知。塑料绳 在加热煮熟过程中会分解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有良心的商贩还是坚持用麦秆、或者健康的有机麻绳包扎,这样更健康。 前些天在老家山东高密县城逛集市,顺便想买点粽子尝尝,发现存在这个问题。县城的一个集贸市场上,有很多人在卖各种各样的熟食,其中就有不少人在卖粽子。有些粽子是用麻绳捆绑的,但是也有些是用塑料绳捆绑的。还好,我是个比较理性的消费者,从一个用麻绳捆绑的粽子摊位上买了几个。顺便问了摊主一句:“这粽子用塑料绳捆着煮,对身体不好吧?” 没想到卖给我粽子的老太太听了大发感慨:现在有些人做生意掉钱眼里了,根本不会考虑买东西的人的健康,自己做生意还是要讲良心! 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有竞争,为了提高竞争实力,生产者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个降低成本的过程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妨碍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其实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商户本来都是有良知的,但是一旦为了赚钱方便,很容易把这个良知底线冲垮,于是出现类似货币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不讲良心的黑商户把讲良心的好商户挤出市场,最终大家都会成为受害者,因为害人的商户本身也可能成为其他黑心商户的受害者。这个过程是一个双输的过程,既不利于消费者,最终也不利于生产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要筑牢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固然与市场参与主体的个人素质有关系,更重要的还是要有ZF的规范、教育和引导,对于ZF部门而言,这项工作可能要比投资加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范存会
个人分类: 经济学思考|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配置资源的最好的方式
mkszyz 2013-12-10 19:45
应该说市场经济是比过去的经济有进步,但市场经济并不是配置资源的最好的方式。只有天下一家的经济才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就常常会在广告、促销等因素的影响下,购买了自己并不是很满意的东西(东西不是坏东西,但不是很满意,可是东西却已买到手了),这是很好的配置资源吗?显然不是的。在市场经济下有一个说法,就是好的销售人员可以让消费者购买下消费者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让消费者买下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这是很好的配置资源吗?显然不是的。这样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下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企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产品给消费者的。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下,有些产品明明问题不大,消费起来也问题不大,但因为消费者斤斤计较,就是不买企业的账,结果造成这些产品的浪费。比如说餐厅的一个产品是昨天出品的,没有坏,完全可以消费,但消费者就是不买,非要买今天刚出炉的,结果造成昨天的产品的浪费。这样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下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消费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购买企业的产品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人们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的,所以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出现,这更是大量的资源的被浪费了。这是在很好的配置资源吗?显然也不是的。 只有天下一家的经济才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经济。因为大家成为一家人,所以消费者与产品的生产者之间不是买卖的关系,所以他们任何一方都不会只考虑自己这一方,而不考虑对方(也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在天下一家的社会里,信息完全是透明的,不会发生虽然产品存在问题,但产品的生产者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而对消费者进行的信息封锁。另一方面,就是产品有些缺陷,消费者也会为了避免家里的资源(天下一家嘛)的浪费,而将其消费掉。再者,由于天下一家,不再存在买卖,人们不再是只从局部的利益出发,所以,也不会发生经济的危机,这又避免的了资源配置的大问题。总之,只有天下一家的社会的经济才是最好的配置资源的经济。 ZF的存在也是家庭存在的结果,由于家庭的存在,人们各自为政,所以,必须有ZF来管理社会。天下一家的社会,整个社会是一家,不再有各自为政,所以也就不再有ZF存在。人们是自我管理,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ZF的管理。所以也不存在啥ZF的计划经济和ZF的极权。
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是产权思路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失败
热度 1 zjm0328 2013-12-3 21:19
近来读到了崔新生先生的文章,题目是《国有企业一直在扭曲中国市场化》(中国价值网 - 崔新生日志)。文章认为“ 自 1979 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而言是失败的 ”“ 无论是久遭垢议的中国石油 (601857, 股吧 ) 、中国石化 (600028, 股吧 ) 包括中国海洋石油巨头霸权行为,还是近期的电信垄断被审查,都暴露出国有企业对资源的独享,从而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畸变、甚至破坏。而从上个世纪末的 “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 ” 课题以来,国有企业的规模集中,并没有促进市场化进程,相反妨碍了经济结构调整布局的优化。国有企业的垄断,从自然资源的无成本攫取,到竞争资源的行政划拨,以及金融机构及银行的政策金融与市场金融的全面集中依附,使中国市场成为国有寡头控制或左右的局面 ”。 很显然,崔先生是把我国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扭曲的原因归结为国有企业。是改革中的国有企业扭曲了市场经济。而我观点恰恰相反,是产权思路的市场经济改革扭曲了国有企业,导致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失败,从而也导致了建立市场经济的努力趋于无效。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崔先生也知道我国的改革所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我国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所以要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限定,就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同于已有的或西方的市场经济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因为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一种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是以剩余价值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它是不可能也采用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方式的。 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我们可以归纳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三个要点: 1 ,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主体是资产所有者。社会生产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组成的,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只能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而不能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呢?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或股东手中,劳动者只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形下,劳动者只能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而不能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他的权利也表现为劳动力所有权,而不是劳动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与劳动所有权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劳动者以劳动力所有者身份出现,并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实现,劳动力所有权也就是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的权力;而后者是劳动者以生产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按照投入企业的劳动量取得企业生产成果的权利,就是劳动所有权。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者而言,就是体现劳动力所有权的社会制度。}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权利――劳动力所有权体现在流通过程中:当劳动者在市场上按照一定价格决定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产所有者后,他按照契约进入生产过程时,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已经归资本家或股东所有,从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质。既然劳动者不能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体,那么,资产所有者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的生产主体了。 2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就是满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现为资产所有权。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是满足资产所有者对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的过程。资本家或股东进行投资,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利益要求――资产所有权。为了体现资产所有权,资本主义企业采用工资来预先固定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波动,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从而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的波动。在这里,工资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劳动力的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从而使企业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变化;另一方面,它的预定性又把劳动者排斥在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之外;这样就形成了以资产所有权为核心的价值运动。 3 , C + V + M 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是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模式。对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人们习惯于用盈利或亏损来表明它的经营状态。在这里的盈利或亏损是指的是生产资料价值量。那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工资――即 V 是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只有生产资料价值量会发生盈亏变化。因此,用一个数学等式来表示,就是 Y - V = C + M ( Y 表示产品总量)。 V + M 体现了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要求,体现资产所有权。 对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我们也可以形成三点基本认识: 1 ,社会主义生产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主体要以资产所有者为生产主体,而社会主义生产要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呢?因为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首先消灭了资产所有者。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当然首先要消灭作为剥削者的资产所有者了。社会主义所以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就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能够消灭资产所有者而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吗?既然消灭了资产所有者,那么,劳动者就成了社会生产的唯一的生产主体。这劳动者不当家作主,还有谁当家作主呢? “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虽然消灭了资产所有者,劳动者自身也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难道劳动者不同时也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吗?难道劳动者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当家作主,不仍然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吗?”有人会这样反驳。是的。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确实具有了双重身份。但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是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劳动者可以和其它劳动者一起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却不能通过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不劳而获,因为不论是劳动者个人还是劳动者集体,作为资产所有者都是不完整、不独立的;其次,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劳动者也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在生产资料条件下,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公共所有者,既不是完整独立的资产所有者,又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怎么能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成为生产主体呢? “即使劳动者不能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不能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成为生产主体,难道劳动者不会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不能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成为生产主体?难道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也消灭了劳动力的个体所有?”有人会这样提出问题。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只是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没有消灭劳动力的个体所有制。但是,这里的劳动力个体所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体所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是无产者,而是已经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了。既然已经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他就可以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不再需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活。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虽也有个体性质,但社会主义劳动者却不需要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更没有必要把自己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 劳动者不能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也不需要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现,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劳动者一定要以劳动所有者身份出现。社会主义生产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根据是什么呢?是由生产劳动个体所有的性质确定的。一方面,生产资料是公共所有,另一方面,劳动力又是劳动者个体所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的个体所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个体所有的性质。而生产劳动个体所有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主体只能以劳动所有者为生产主体。由于劳动者是以生活个体性为基础的,因此劳动者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投入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别,而能不能反映这种差别并在分配上体现出来,决定社会主义生产能否正常进行。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已经是劳动所有权,而不是资产所有权! 2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必须是满足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理所当然,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必须是满足劳动所有者对劳动所有权利益要求的过程。 怎样才能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呢? 第一,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消费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属于公共所有,因此,劳动者必须在不损害公有资产的前提下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或者说劳动者只能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资产。 第二,在生产过程中,如果生产资料处于保值状态,那么生产经营状况就必然表现为生产劳动价值量的波动,就必然表现为劳动所有者利益状态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以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价值运动,我们把它称之为消费价值运动。 3 ,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是 C + G + X 。社会主义生产主体不同,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权利要求不同,那么,企业的生产结果分配模式自然也会有根本的区别:那就是 C + G + X (其中 G 为公共需要价值量; X 为个体需要价值量或消费价值量)。对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分配模式,我们是熟悉的,那就是“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在这里“补偿消耗的”是 C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则是 G ;“余下都是自己的”就是 X 。这一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劳动是个体需要劳动和公共需要劳动的区别,由于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消灭了资产阶级,劳动者已经是社会主义生产唯一的主体。因此,他们的劳动要么是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要么是满足自己的个体需要,再无剩余可言。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消费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两种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性的区别。 社会主义生产本质上是一种消费价值的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一种剩余价值生产。消费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就构成了两种社会生产方式最基本的区别。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消灭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也消灭了资产所有权赖以产生的基础。没有资产所有者,没有了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当然,剩余价值生产也就缺乏存在的理由或根据。相反,社会主义虽然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却没有消灭生活消费的个体性,而生活消费个体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所有方面是存在着差别。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虽然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要求,却存在劳动所有权的要求,社会主义生产不需要体现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却需要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 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改革这么多年来,谁都知道我国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谁都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却不甚明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模式就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对立的模式,即“国有劳营”模式。什么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概括地说,就是“国有国营工资制”模式。“国营”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模式,又是企业管理模式,即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企业也是由国家来经营或管理的。所谓“国营”有两个含义:一是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权属于国家;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也由国家来承受,或者说企业产品的分配权也是国家的。因此,在国有国营条件下企业的生产主体不是劳动者而是国家。“工资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模式。“国有国营工资制”模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它也是建立在资产所有权基础之上的,即是按“谁所有谁经营”和“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的;它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是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资产所有者不再是占有生产资料的个人或联合体,而是国家,国家代替了资本家或个人股东的地位。为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还在发展,而“国有国营工资制”的公有制经济经过几十年发展就弊病百出、失去了活力呢?因为资本主义企业的老板一一资本家或股东是剥削者,建立在资产所有权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结果的变化作为剥削收入能够有效地引起资本家或股东们调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行为,即剩余价值规律能够正常发挥作用,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是不规范的生产主体,在“国有国营工资制”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结果并不能引起有效的调节行为或经济行为,一句话,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剩余价值规律正常发挥作用的现实环境。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国有国营工资制”模式是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陷入资产所有权误区形成的一种错误模式,这种模式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相类似,但却没有资本主义那样的健全有效的作用机制。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相对应的模式,即“国有劳营工分制”模式。“国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模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模式相对应。这种对应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区别: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但由于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可以按需分配和按效益流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发展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就体现在这种特殊性上。“劳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模式与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模式相对应。资本家或资产所有者的管理体制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而劳动者管理体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劳营”和“资营”的区别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即由生产力结构和性质的区别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区别。“工分制”是和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模式。在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企业为了区别资产所有者的分配权和管理权,采用了股份这种生产资料价值形式来计量资产所有者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并据以进行产品分配。因此,股份就是按资分配的基本形式。在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的工分制是社会主义实践中唯一和按资分配的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制度。工分作为按劳分配的合理形式,它和股份一样,不仅可以正确统计劳动者提供的个人劳动量和劳动总量,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分配权的差别,同时还可以明确区别劳动者由于投入劳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管理权的差别:建立在劳动所有权基础上的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一样,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原则不是平均的一人一票,而应是一工一票。如果我们把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工分累计量除以同一时期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我们就得到每个人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是劳动者的企业管理权利的量化表现。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劳动集体的工分总量的 10% ,那他应有 1/10 的表决权,另一个职工的工分累计量如果占了 20% ,那他应有 2/10 的表决权。与股份制一样,工分制不只是一种较好的分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公有制企业制度,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普遍地采用工分制,取消工资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才能形成对应于现代股份制的现代社会主义企业制度。 三,产权思路的改革导致了国企改革的失败和市场经济的扭曲 诚如崔先生所说,“ 自 1979 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总体而言是失败的 ”。这种失败的原因不是别的,恰恰是我们陷入了产权改革的误区。 在国有企业进行产权改革的根本性的错误是什么呢?就是忽略了建立产权制度的前提条件的基本区别。西方国家所以要建立产权制度,是因为西方市场经济的主体,西方企业的主体都是“经济人”。而我国的生产主体已经不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而是用自己的劳动满足消费的“自足人”或“劳动人”。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产权主体,这是包括产权学派在内人都认可的基本事实。没有真正的产权主体,当然不存在产权要求。既然国有企业一没有真正的产权主体,二不存在产权要求,那么,在国有企业建立产权制度又有什么必要呢?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事实上存在着具体的、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这些劳动者无论是以个体形式出现,还是以集体形式出现,都是规范的经济活动的主体,这些主体都存在着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的改革却对劳动所有者是视而不见,对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是听而不闻。 国企改革的根本错误就是在没有弄清我国经济活动主体的情况下,建立了以“经济人”为前提的产权制度,从而形成了一方面对广大劳动所有者视而不见,对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基本要求听而不闻,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却阻力重重,长期不能成功的局面。是的,我们可以运用一切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方法。但是,却不能忽略运用各种企业制度或管理方法的前提或条件,否则,对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只能是有害无益。而产权改革正是忽略了产权制度运用的前提条件,忽略了我国企业的特点与客观要求。 难道国有企业的现状与市场经济的各种问题不正是由于所谓的产权改革导致的必然结果吗? 钟建民 2013-11-29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学理论运用|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cz 1
cutelxh 2013-10-17 19:39
1.1 中国 xxczh 的发展背景分析 1.1.2 中国 xxczh 发展背景分析 1 、全球化背景 现阶段,以生产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与市场全球化为内涵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生产体系、投资和金融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对全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等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全球 czh 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 czh 速度加快,促进了全球城市体系的形成,加速了城市连绵区或城市群(带)的发展,使得全球城市空间地域差异增大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我国必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 czh 的进程,根据融入全球经济、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需要,调整中国 czh 发展的战略。一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贸易为发展我国的城市经济服务。二是优化全国 cz 体系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使我国的 cz 体系更好地融入以城市为节点的全球经济网络体系之中。我国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区域 czh 推进的速度和方式等,都将随之发生重要变化。 2 、市场化背景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迫切需要。这意味市场已经开始在 czh 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意味着 czh 必须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意味着经济手段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传统 czh 的发展过度倚重于政府的计划指令,忽略了市场对于 czh 发展中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忽略了企业、个人等众多的市场主体在 czh 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了“空心城”、“空心镇”等问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为此,与市场化要求相适应, czh 必须充分考虑计划和市场的不同作用,平衡协调两种手段,在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的同时,充分尊重市场选择的结果。 3 、信息化背景 信息技术的推动和信息需求的牵动使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信息技术广泛地渗透到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目前,我国将同时面临 czh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任。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匾乏,需要从最基本的传统产业起步,以便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我国也同样面临着高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冲击。为了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必须尽快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装备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包括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 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时代, czh 以分散与集聚的两种形式向前推进,共同推动工业化时代的 czh 向更高层次迈进 . 对此,我国必须积极应对由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充分协调 czh 与信息化发展。 4 、生态化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进入 czh 快速发展时期,当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城市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 czh 带来的种种弊端,其中最为严重的当数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居住地环境质量,希望生活在一个舒适的、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环境里。因而,回归“绿色自然”的呼声日益强烈。于是一种以“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应运而生,由此出现了一场新的革命,即生态革命。 目前,生态化的趋势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城市建设上,愈来愈强调尊重自然;在产业发展上,愈来愈强调“绿色产业”;在生产经营上,愈来愈强调“绿色管理”等。此外,生态化趋势甚至还进入文化、政治领域,例如出现了绿色大学、绿色足球、绿色“奥运”和绿色警察、绿色军队等等。生态化发展趋势,体现了当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我国传统的 czh 发展忽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这使得可持续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立新的、面向 21 世纪的可持续 czh 机制迫在眉睫。 . 1.1.3 中国 xxczh 面临挑战分析 首先,土地 czh 快于人口 czh ,人口 czh 滞后于工业化。地方政府通过在土地开发中的垄断地位,通过低价收购农地高价转让为城市建设用地,获取一级开发价差,以贴补城市发展和建设投资的资金缺口。随后通过工业用地低价转让、商住用地高价出售的形式,以商住用地补贴工业用地,以此来招商引资,获得制造业发展所稀缺的资金和技术。最后,通过制造业发展招徕人口,逐步提升 czh 。 其次,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激增人口的需要,承载能力有限。水,电等能源很难持续支持城市规模的简单扩张。 第三, czh 面临严重的土地问题,这也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我国土地紧缺,但是在 20 多年的 czh 的过程当中,我国的土地浪费十分严重。一方面是我们的土地非常紧缺的国情,另一方面是以土地的浪费作为代价的 czh 。最明显的例子是,我国的开发区、工业区的土地产出比十分低,在全世界少有。 第四,中国的 cz 管理水平低下。我们现行的是县、镇、乡、村行政体系,这个体系使我国的 czh 水平不断推进、 czhl 不断提高,但是 cz 的管理水平不断下降,特别是县以及县以下管理的职能还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下对农村的管理模式,缺少完整的现代化的城市的管理基础。 1.2 中国 czh 水平发展现状分析 1.2.1 中国 czh 进程发展历程分析 1 、农村改革为起点的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2 年, czhl 从 17.9% 到 27.5% 。 该阶段的 czh 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典型代表是乡镇企业的崛起。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全面发展。以特区建设为试点,逐步推进沿海、沿江和沿边开放。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乡镇企业促进小 cz 的加快建设,同时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则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全国开发开放区域的不断扩大,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层次的大量就业岗位,在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推动了大批城市和小 cz 的发展。 2 、 cz 土地市场化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1992-2002 年, czhl 从 27.5% 到 39.1% 该阶段的 czh 以工业化带动 czh 为起点,以 cz 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 ◆ 全国普遍设立了开发区。 仅 1992-1993 一年间,全国设立县级以上开发区 6000 多个,占地 1.5 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还多 0.16 万平方公里。 ◆ 全国土地市场迅速建立。 1993 年起,国家对土地市场进行了深化改革,商业性用地使用权实行公开招拍挂制度。此举在规范土地市场的同时,也为城市地方政府建立“土地财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 住房制度改革。 1994 年起国家推行 cz 住房改革, 1998 年终结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分税财政体制改革。 1994 年,国家进行了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强化了国家财政的分配协调功能。在支出责任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也成为引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 GDP 增长等一系列盲目扩张行为的重要制度因素。 1992 年南巡讲话后,财政经济金融秩序混乱、财政纪律松弛,导致投资、消费增长过快,结构矛盾和重复建设严重,突出表现为 1992 年后各地出现开发区热和海南投资泡沫。 1993 年,物价再次走高,是年年中中央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开始整顿金融,紧急降温,全面改革,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严令专业银行在 8 月 15 日前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和非法拆借的资金,全面削减基本建设投资,重新审查开发区,减少 20% 行政开支,督查金融活动等。 1993 年开始直至 1996 年实行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导致经济降温,同时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剧国企经营困难,调控过程中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1994 年开始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为了应对有效需求不足,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迅速上升,从而导致赤字规模膨胀。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经济随后陷入萧条,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国家推动实施新的 czh 战略,将 czh 作为拉动内需、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途径。 3 、政府土地经营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2002-2012 年, czhl 从 39.1% 到 51.3% 。 该阶段的 czh 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土地经营为主要动力。该阶段的主要表现为: ◆ 依托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国有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 以入世为契机,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获得大发展。 ◆ 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又分别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 2008 年以后产业转移推动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 土地市场逐步完善,以“土地剪刀差”的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仍是 czh 发展的重要动力。 ◆ 地方政府占有土地要素增值收益作为城市资本原始积累的行为特征非常明显,地方政府在土地运作和城市经营上也愈发成熟。 ◆ 新区建设取代开发区热,造城运动此起彼伏。 1.2.2 中国 czh 发展特点总结分析 1 、 1995 年以前的 czh 分析 1978-2011 年的 33 年间,我国 czh 提升速度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以 1995 年为分水岭, 1995-2011 年间我国 czh 替身速度较之前明显加快,且每年几乎保持同样的提升速度( 1995-2011 年的 czhl 几乎为一直线)。 图表 AUTONUM 1 : 1995 年以后我国 czh 速度明显提升(单位: % ) 1995 年以前,我国的 czh 呈现出以下特点(见下图),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政府是 czh 的主要推手。其中的逻辑是,地方政府借助在土地开发中的垄断地位,通过低价收购农地高价转让为城市建设用地,获取一级开发价差,以贴补城市发展和建设投资的资金缺口;随后通过工业用地低价转让、商住用地高价出售的形式,以商住用地补贴工业用地,以此来招商引资,获得制造业发展所稀缺的资金和技术;最后,通过制造业发展招徕人口,逐步提升 czh 。 图表 AUTONUM 2 : 1995 年以前我国 czh 的特点 2 、 1995 年以后的 czh 分析 图表 AUTONUM 3 : 1995 年以后我国 czh 的特点 1.2.3 政府在 czh 过程中的动力机制 1 、政治体制决定地方政府行为取向功利主义 从政治与行政管理体制来看,中国是一个单一制、高度集权的国家。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各级政府官员都由上级任免。由于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主要由上级政府来确定,对工作进程的监督和工作业绩的考核也必须由上级政府来执行。为了便于管理,每一级政府都有相应来自上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这就催生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观。 从 1990 年代开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主要集中在 GDP 、财政收入增长以及社会稳定指标等方面。由于数字化的考核指标容易理解也最容易操作。因此以 GDP 和财政收入增长指标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日益刚性化,同时也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带有一种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于是,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指标就把地方政府官员的利益同地方经济发展绩效直接联系起来。在这样功利性的激励机制面前,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由此被空前的调动起来,形成了追求认为政绩最大化的强烈冲动。 图表 AUTONUM 4 : czh 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 2 、在功利主义刺激下,投资冲动不可避免 地方政府逐渐由中央政府的附属或者派出机构演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经济体。因为地域差异和管理半径问题,中央需要依靠地方来实施具体的管理,因此,地方政府会呈现出一定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地方自主权的自我扩张,即地方政府通过同中央的行政博弈,有意无意的超越自身权限,突破政策界限,获取中央政府并没有赋予的权限。这种职能转变,在目前缺乏有效制度约束的转型时期,往往导致某些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央政策进行有意变通,甚至在预期到中央政府监督成本高昂时公然违反。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实际权限及行为选择空间也开始呈现出日益膨胀的趋势。地方政府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和弹性日趋扩大,地方政府得以通过各种变通,实现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在这个充满弹性的自主性空间内,地方政府不仅能够根据自身偏好选择性的执行中央政策,履行自身的职能,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效用目标来配置其拥有的越来越丰富的公共资源,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凭借自己同上级政府的博弈经验或者地方的经济实力,自主地把握政府行为的边界。这就形成了地方利益的行为逻辑。在追求 GDP 和财政收入的功利主义刺激下,按照地方利益的行为逻辑,投资冲动就成为地方政府的天性。 3 、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决定 czh 路径:在政府主导下,以土地 czh 带动人口 czh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瓶颈主要在于资金短缺。在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体系中,地方政府真正自主掌握的要素资源十分有限,在资本相对稀缺的背景下,土地就成为地方发展经济的主要驱动要素。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土地产权中新出现的盈利性产权没有得到最终控制权的及时、明确的界定而处于开放状态,进而成为竞相攫取的“公地”。按照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最具合法身份攫取这部分资源的行为主体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其获利逻辑是“低价征用后高价开发,从而赚取价差”。 在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下, 50 年或者 70 年的土地租金被一次性收取,而一届政府的任期则是三至五年,这就很可能会诱发强烈的政绩冲动和短期行为。垄断的征地权极易被拿到市场上换取超额垄断利润,这就是典型的政府机会主义行为,是地方政府在个体理性支配下同整体理性博弈的结果。与此同时, czh 战略恰好迎合了地方政府征地和土地运营中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主张:从经济增长和政绩角度考虑,扩大建设用地,加快本地区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从财政和利益角度考虑,增加地方收入和地方融资规模。 加快推进 czh ,加快农地征用,扩大建设用地,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效用偏好同 czh 有着天然的联系。地方政府行为镶嵌于区域社会文化网络中,地方官员同地方经济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地方经济越发达,地方政府最终实际支配的地方财政收入就越大,按照自身的意志实现其特殊行政目标的自主性能力就越强,地方利益就越加明显的呈现在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这就直接促使地方政府深深的介入到地方 czh 的进程中。地方政府会介入区域土地利益分配,为地方争取有利的土地开发条件,越权批地,违法用地,截留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同时参与土地利益的竞争和介入相关冲突。此外地方政府往往以低于市场价格征用农地,或以市场价格转手获得巨大的级差地租,或同时低价出让土地吸引投资。 图表 AUTONUM 5 : 2011 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总收入的 25% (单位:亿元, % ) 1.3 中国 xxczh 资金来源分析 1.3.1 地方债务规模与空间预测分析 债券融资是解决 xxczh 资金来源问题的主要方式。在维持目前基建规模的前提下,在 3-5 年内,中国广义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后续随着地方融资市场的不断完善,风险监控机制的有效提高,地方债也将有望推出,将较大的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并显著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持续性。 国际公认,如果一国总债务超过 GDP 比重的 60% 将有一定风险,考虑到我国地方、中央财政收入分配约为 50 : 50 ,可以地方债务占 GDP 比重 30% 作为警戒线。根据测算,如果基建维持 15% 的复合增速,到 2017 年地方债务达到 30% 的警戒线,如果基建复合增速为 17% ,则 2015 年将到达警戒线。因此,在未来 3-5 年内,中国广义地方政府债务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图表 AUTONUM 6 : 2010-2017 年各基建投资增速对应的地方债务占 GDP 比例平测算(单位: % ) 1.3.2xxczh 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分析 债券、信托快速发展,为 czh 提供多渠道融资。 2010 年国家审计署表示地方政府总债务余额高达 10.7 万亿。根据 2011 、 2012 年基础建设投资总额以及政府收入测算 2012 年债务存量约为 11.7 万亿。其中城投债较 2010 年增长 1.09 万亿达到 1.79 万亿,公共投资信托较 2010 年增长 4000 亿,存量为 1.40 万亿。预估信贷融资总量为 8.02 万亿,较 2010 年减少 4468 亿。从占比情况来看,信贷占比从 79% 下降至 68% ,城投债由 7% 增长至 15% ,信托同比上升 3 个百分点至 12% 。信贷占比略有下降,城投债占比不断上升。 在信贷成本较高且面临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债券市场仍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渠道。最新的数据显示,后续城投债整体发行量还将继续上行。 2012 年城投债发行量高达 1.26 万亿元,较 2011 年增长两倍多。 2013 年城投债还将继续,预计全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将达到 7000 亿元至 10000 亿元。 图表 AUTONUM 7 : 2012 年地方债务融资规模与结构预估(单位:亿元) 1.3.4xxczh 下的地方债改革发展趋势 未来地方债的推出将能显著降低政府融资成本。目前城投债的利率高于 10 年期国债约 300pb ,而城投债的主要流向为基础建设,过高的融资成本以及过低的投资收益导致地方政府压力巨大。后续随着地方融资市场的不断完善,风险监控机制的有效提高,地方债也将有望推出,将显著降低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持续性。 图表 AUTONUM 8 : 2003-2013 年城投债 VS 国债利率(单位: % ) 1.4 中国 xxczh 进程带来的影响分析 1.4.1xxczh 进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世界各国的 czh 进程来看,经济发展与 czh 水平的提高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czh 水平也随之提高。 cz 作为物质空间载体,能够提供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随着 czh 的推进,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从农业转为工业,再转为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在现代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达到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而不经历人口从农村大规模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从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公布的资料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图表 AUTONUM 9 : 1950-2050 年联合国对全球各地区 czhl 的统计与预测(单位: % ) 1 、 xxczh 建设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xxczh 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czh 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的需求。 据有关测算,按照 2002 年的价格水平,每增加 1 个城市人口,需要基础设施投资 9 万元,按照最近十年每年增加 1800 万人计算,我国一年需要新增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到了 16200 亿元。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投资潜力巨大。由此引发的投资可以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大地缓解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2 、 xxczh 发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xxczh 把农民变为市民,必然会带来消费规模的提升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xxczh 将改善居民消费环境,逐步改变农村进城人员的消费行为,在劳动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cz 相对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利于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促进消费。 有统计分析报告显示, 2011 年,我国农民工平均消费了其收入增长的 56% ;同时,在 2011 年人均月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 406 元(已达到 2253 元)的基础上,人均月支出增长了 230 元( 36 美元);在同一城市居住满一年的农民工,平均支出为 1761 元。而如果他们在该城市居住了五年以上,平均支出将上升至 2609 元。此外,随着 czh 的推进,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享受型消费所占比重将会不断提高,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图表 AUTONUM 10 : 2005 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高于 cz 居民(单位: % ) 3 、 xxczh 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看,集中体现在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xxczh 将带来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不仅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服务业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比重不断提升,最终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同时, czh 有利于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聚集人力资源等,促使企业形成充分竞争,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提高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我国工业由大变强。从全国范围看, czh 是资源在区域之间逐步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最终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扭转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 图表 AUTONUM 11 : 1990-2012 年 czhlVS 第三产业占全国 GDP 比重趋势图(单位: % ) 1.4.2xxczh 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1 、 xxczh 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分析 我国工业化、 czh 进程尚未完成,农村基础设施、 czh 建设、保障房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很重,财政政策在公共投资和社会事业领域大有可为。目前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与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仅能满足城市的维护运作支出,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主要依靠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随着近两年房地产调控的推进,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迅速下滑,因此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可以说在 xxczh 推进过程中,财政政策的支持必不可少。 图表 AUTONUM 12 : 1990-2012 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 ) 2 、 xxczh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xxczh 需要货币政策予以倾斜。 2013 年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有三个内涵:一是控制好货币供给总量,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二是继续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三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努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货币信贷政策发挥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扩大内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和 czh 建设等相关主题。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有扶有控,合理引导货币投向,也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1.5 中国 xxczh 建设的政策框架分析 1.5.1 历次推进 czh 建设政策汇总分析 如今,“ czh ”被赋予扩大内需的战略性作用,这也将是新一届政府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李克强总理多次讲话均表露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经济工作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在动力来源于 czh 。“ czh ”被提及的还有: 2010 年 6 月 1 日在《求是》发表《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2012 年 5 月 4 日中欧 czh 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发表《开启中欧 czh 战略合作新进程》讲话、 2012 年 7 月 13 日湖北考察、 2012 年 11 月的十八大解读等。 图表 AUTONUM 13 : 2009 年以来推进 czh 建设的政策与重要事件 时间 事件 重要内容 2013-03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我们强调的 xxczh ,是以人为核心的 czh 。使目前 2.6 亿农民工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就业支撑,有服务保障。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要注意防止城市病,本届政府改造一千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 xxczh 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2013-01 李克强考察国家粮食安全 指出推进 czh ,核心是人的 czh ,关键是提高 czh 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 cz 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 cz 。 2012-11 十八大报告 李克强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中重点突出了工业化、信息化、 czh 、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关于这四化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czh 、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 czh 良性互动、 czh 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czh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012-11 李克强发表《协调推进 czh 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 czh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 1 、 czh 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2 、 czh 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释放内需潜力,就不能抬高人口转移的门槛。 3 、 czh 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4 、保障粮食安全是 czh 发展的基础。我国的 czh ,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 czh 。 5 、推进 czh 还需要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 czh 战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户籍改革问题、资源支撑问题、生态环境问题。 2012-09 调研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2012 年对 czh 密集调研。国家行政学院会同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市长 ‚ 推进 czh 建设 ‛ 专题研讨班。李克强出席研讨班学员座谈会强调,积极稳妥推进 czh 是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 2012-07 李克强在湖北考察 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要研究制定全国 czh 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各具优势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 cz 协调发展。推进工业化、 czh 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即“三化两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2012-05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这标志着我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正式启动,这被业界普遍称为是深圳的“二次土改”。 2012-05 《开启中欧 czh 战略合作新进程》 李克强在演讲中提出,中国的 czh ,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 czh 。愿与欧方加强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他提到的合作领域包括节能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化战略、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等。 2010-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明确提出了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 czh 建设。 2010-06 《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把 czh 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拓展持续发展空间。 czh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 czh 进程中,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 cz 建设作为重点。在中西部地区,以县城为基础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和现有中小城市形成有序分工、优势互补的空间布局。 201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积极稳妥推进 czh ,提高 cz 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 cz 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 cz 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 cz 落户并享有与当地 cz 居民同等的权益。 2009-12 2009 年中央经济会议 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 czh 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还首次提出 ‚ 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 cz 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 czh 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 cz 户籍限制。 1.5.2 中国 xxczh 相关产业政策规划 xxczh “精细作管理“将体现在“信息化”、“智能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czh 、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 czh 良性互动、 czh 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czh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李克强总理对十八大报告解读中,重点突出了“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 czh 、农业现代化。在 2012 年 7 月份的湖北考察中,则强调了“三化两型”,即工业化、 czh 、农业现代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xxczh ”的方向增加了“信息化”,可见未来的 czh 进展中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 . 城市化 . ,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图表 AUTONUM 14 :中国 xxczh 相关产业政策规划 时间 政策法规 具体内容 2012-09 《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通知》 每个省(区、市)申报支持的数量不超过 3 个,申报总装机容量原则上不超过 50 万千瓦。 2012-07 《全国 cz 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 扩大 cz 燃气应用规模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最现实的途径之一。到“十二五”期末, cz 燃气供气总量约 1782 亿立方米,较“十一五”期末增加 113% 。到“十二五”期末,城市的燃气普及率达到 94% 以上,县城及小 cz 的燃气普及率达到 65% 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建 cz 燃气管道约 25 万公里。 2012-07 《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 2012-2020 年)》 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轨道运行车辆以及客运枢纽运营车辆的智能监管,实现对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协调管理与服务,公交智能化车载调度装备普及率达到 80% 。公交电子支付全国平均普及率达到 70% 。至 2015 年,结合“公交都市”建设,在 30 个左右大中城市示范建设智能化公交管理与服务系统,车载调度装备平均普及率达 80% ;至 2020 年,基本实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公交智能化管理与服务。至 2015 年,服务范围覆盖东中部大城市和 30% 以上的高速公路;至 2020 年,服务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 300 万人口以上城市和 80% 以上的高速公路。到 2020 年总产值规模超过 1000 亿元。 2012-05 《全国 cz 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划及 2020 年远景目标》 水厂( 1405 亿元)、管网( 2678 亿元)改造与建设,水质检测监管( 15 亿元)、供水应急能力建设( 2 亿元)等提出具体规划,总投资规模 4100 亿元: 10 年全国 cz 供水管网中县镇占比 47.9% ,“十二五”规划新建管网中县镇占比 63.4% ,规划改造管网中县镇占比 54.5% ,均有大幅提升。 10 年全国 cz 公共供水能力中县镇占比 31.0% ,“十二五”规划新建水厂中县镇占比 43.6% ,规划改造水厂中县镇占比 28.4% 。 2012-05 《 “ 十二五 ” 全国 cz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全国 cz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 2636 亿元(而“十一五”计划投资仅为 863 亿元,实际投资是 561 亿元)。其中:无害化处理设施投资 1730 亿元,占 65.6% ;收运转运体系建设投资 351 亿元,占 13.3% ;存量整治工程投资 211 亿元,占 8.0% ;餐厨垃圾专项工程投资 109 亿元,占 4.1% ;垃圾分类示范工程投资 210 亿元,占 8.0% ;监管体系建设投资 25 亿元,占 1.0% 。 2012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5 年我国屋顶光伏电站的装机规模目标为 3GW , 2020 年则达 25GW 。 2012 《关于申报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的通知》 将累计乘数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大于 2 万千瓦纳入考核指标。 2012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关于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十二五”期间建设规模约为 2500 公里,总投资约为 1.2 万亿元人民币 。 预计至 2020 年内地有大约 40 个城市将发展轨交,总规划里程 7000 公里左右 。 2012-07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 为各地建筑节能补贴和技术改造提供参考,这预示着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等地的建筑节能改造进入实质启动阶段。而上海也拟出台《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单个项目最高补贴可达 1000 万元。 2012-11 《关于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的通知》 中央 2012 年 -2015 年页岩气的补贴标准为 0.4 元 / 立方米,补贴标准将根据页岩气产业发展情况予以调整。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页岩气开发利用情况对页岩气开发利用给予适当补贴,具体标准和补贴办法由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2011-02 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 2011-2015 年)发展规划 到“十二五”末期实现产业规模翻一番的目标。年增长率达到 20% 左右, 2015 年总产值达到 5000 亿元,实现增加值 1600 亿元,年出口交货值达到 600 亿元以上;安防运营及各类服务业所占比重达到 20% 以上。 图表 AUTONUM 15 :中国 xxczh 进程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汇总 时间 相关标题 具体内容 十四大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 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十五大 十五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十六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十七大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 ······ 十八大 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1.5.3xxczh 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框架 今后,城市群是中国 czh 发展的主体形态,以城市群为中国城市体系的基本单元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 cz 的协调发展,以中小城市与小 cz 为重点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制度瓶颈、加速中国 czh 进程。为了实现中国 czh 发展蓝图,需要探索以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为核心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中层制度设计,积极构建新时期中国 czh 的政策框架。 1 、以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为核心的顶层制度设计 城市政府转型是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城市政府转型的重点是以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为核心设计顶层制度,为完善城市公共政策、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健全城市公共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城市政府从威权式行政控制向参与式民主治理、从单中心行政管理向多元化城市治理的治理结构转型。 ( 1 )减少城市行政层次 减少城市行政层次是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具体思路是推进省直管县改革,首先试点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实现财政意义上的“市”、“县”分治;其次在条件成熟的地方,推进省直管县行政改革,实现隶属关系上的“市”、“县”分治。通过省直管县改革,各层级城市政府之间关系得到有效梳理,以“县”为主的中小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向时,省直管县改革不能“一刀切”地否定市管县的积极因素,在部分发展潜力较好的中心城市,应该通过改革,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市域为腹地的 cz 体系,有利于城乡重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 ( 2 )优化城市行政区划 优化城市行政区划的起点是回归现代城市建制的本位。总体思路是根据城市辐射边界范围,实现从地域型行政区向城市型行政区的转变。 一是推进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针对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将周边县市并人中心城市、转型为市辖区,为中心城市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发育预留发展空间。 二是推进城市设置标准和模式的创新,将部分经济实力符合建制城市标准的强县或强镇转型为省直辖的县级建制城市。 三是适度整合县域行政区管辖规模,将部分人口规模较小的县按照地理位置相邻、发展水平相近、历史联系紧密等原则予以合并。通过优化城市行政区划,推动各级城市通过市场力量发育壮大,有利于不同类别与等级规模城市间的融合与城市群的发展。 ( 3 )调整城市权责分配 调整城市权责关系的基本思路是以省直管县为突破口,解决各级城市政府的权责同构问题,实现县级城市的职能归位,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县级城市作为基本执法单位的综合管理职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的具体方针是重新定位省级行政政府与县级城市政府的职能性质与权责分配,弱化省级政府作为中央政府代理人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管理和资源权力分配的行为,强化省级政府作为区域性行政组织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区域统筹作用;稳步推进强县扩权改革,将工商、税收、投资、土地等管理权限有序下放到县级城市政府,逐步形成县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稳步推进合乡并镇与强镇扩权改革,通过有重点的发展一批小 cz ,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乡镇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是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通过选择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镇试点,赋予中心镇以社会保障、集镇规划、户籍管理、财政税费等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解决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滞后之间的矛盾,以乡镇体制改革带动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顺利推进。 ( 4 )创新城市群治理模式 行政管辖权协调问题是全球城市群治理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城市群作为跨行政区的城市体系,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一体化与行政管理分散化的矛盾阻碍了城市群的发展壮大。各城市政府基于地方利益考虑往往采取非合作博弈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从世界各国城市群治理模式来看,根据城市群区域集权程度,城市群治理模式分为碎片模式、混合模式、集权模式与综合模式;根据城市群的治理结构正规化程度,城市群治理模式分为正式治理结构与非正式治理结构模式。 结合中国现状与国际经验,创新中国城市群治理模式的总体思路是,构建“城市群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 + 地方城市政府”的综合治理模式、“正式治理结构十非正式治理结构”的混合治理模式。具体方针是,首先在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城市合作基础良好的省区内,城市群经由省级政府协调下试点设置城市群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其次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经由中央政府协调下试点设置城市群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并逐步向其他城市群推开。城市群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作为自上而下的正式机构设置,主要在城市群的交通通信、土地规划、环境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享有管理权限,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层面的转移支付与城市群层面筹集的部分财政收入。 创新中国城市群治理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非正式治理结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秘书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是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最重要的区域协调机制,以此为经验在全国各城市群中推广发展自下而上的“城市群地方政府联合会”;依托非正式的区域协调机制,建立正式的区域合作激励约束机制,是创新城市群治理的客观要求。首先研究协调城市群内部各成员城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在全国统一的法律与政策指导下,修正统一各成员城市的地区性法规政策,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研究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实行统一的市场准人、统一的商标保护等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商议建立有利于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合作法律法规,通过城市群区域共同立法与执法规划城市群各成员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2 、以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中层制度设计 户籍与土地是城乡二元制度改革两大不可逾越的问题。在现行制度下,农村人口既难以进 cz 户籍之门,也难以断土地之根,因此,进城农民工处于 cz 与农村之间的两栖状态,难以实现市民化的转变。 ( 1 )以社会福利均质共享为导向的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向城乡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未来 10 年,具体思路是以中小城市与小 cz 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中小城市与小 cz 特别是县城与中心镇的落户政策,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要初步放宽大城市户口准入制度,允许在大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益。 同时,要逐步弱化社会福利与户口挂钩的制度安排,首先通过修订或废除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法规文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稳步实现农民工与 cz 居民在分享公共服务方面的公平对接,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养老等方面的均等化,最终实现全社会成员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 2 )以交易权利充分保障为导向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是城乡二元制度改革的核心之一。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真正的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实现农民享有将承包土地与宅基地置换为发展资金或者与 cz 社会福利的交易权利。 从具体路径来看,农村承包土地改革主要在于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民采取转包、租赁、土地使用权人股、抵押等方式,实行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村宅基地改革主要在于建立健全宅基地置换政策与相关法规,在政府统一安排下,农民及其家属将宅基地及其附属房屋,向县市政府置换为城市户籍与 cz 公寓住房,置换宅基地及其附属房屋的农民享有与 cz 居民同等的各项社会福利,在此基础上,不同县市政 府可根据财政情况,给予进城农民部分资金,为了拓展 cz 发展空间,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将置换的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按一定比例增加 cz 建设用地指标。 3 、新时期推进中国 czh 的具体政策建议 ( 1 )建立城乡对接与区域统筹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体制分割条件下,城市社会保障基金统一归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管理,城市社会保障内容相当齐全,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能够保障 cz 劳动者有效应对各种社会风险;而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保障项目不完善、保障水平比较低,农民即使进城务工也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福利。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存在着基于属地身份的地区分割弊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权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社会保障地方法规和规章,各地在社会保险的险种设置、缴费比例与享受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导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难以在地区之间转移,社会保障体系的地区分割对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跨省市流动形成了巨大障碍。 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要把握两个核心,一个是社会保障要城乡对接,另一个是社会保障要实行区域统筹。从城乡对接来看,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农民工为突破口,逐步实现传统土地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过渡,一是落实工伤保险对农民工全覆盖,保障农民工获得与 cz 职工同等的医疗救治与经济补偿;二是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将常年外出稳定就业农民工纳入 cz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对流动性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农民工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是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将具备市民化条件的农民工直接纳入 cz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对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原则,探索建立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农民工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从区域统筹来看,重点解决区域之间社会保障的可接续问题,流动就业人口在变换就业区域时不用提取其缴纳的个人账户积累,可直接在新就业区域重新续接。由于各地区社会统筹部分缴费标准不一致,社会统筹部分跨地区续接产生的差额由中央政府按全国平均水平补足;进一步健全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根据常住人口信息与物价水平,各地在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下,可用于社会保障的人均财力的购买力应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 2 )建立以农民工为突破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多数国家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是有效缩小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政策建议分三步走,一是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农民工群体,二是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向与 cz 连片的农村延伸,三是实现城乡均等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 第一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口纳入人均 GDP 、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公共绿地、人均住宅、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卫生支出、人均社会保障费用等指标统计范畴,相应地,农民工公共服务问题要列入各级 cz 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农民工及其家属对教育、医疗、安全、住房等公共服务需求也要纳入 cz 整体规划。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健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二是实现农民工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与 cz 居民享有相同待遇。 第二步, cz 总体规划应覆盖与 cz 连片的农村地区, cz 市政管辖的给排水、供电、交通、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与 cz 连片的农村地区要实现同城化,同时 cz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网络向这些地区扩展,并实现均等化。 第三步,一是建立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指标,主要涵盖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公用事业设施、环境保护、就业服务等七个大类,标准化管理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无差异化面对城乡居民;二是各级政府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设置达标标准,根据基本公共服务收益范围、类型属性的不同,明确各级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上级到下级政府的纵向调节机制,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进一步健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各地区城乡实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资金需求。 ( 3 )启动以“城市群共同体”为导向的公共工程建设 作为中国 czh 主体形态的城市群,应重点打造中心大城市与外围中小城市、小 cz 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共同体”。“城市群共同体”要通过城市群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和城市群地方政府联合会协调规划启动“五个统筹”。 启动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制管理五个方面统筹发展的城市群公共工程建设。对于公共资源而言,主要是针对城市群土地资源使用、水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对于基础设施而言,通过启动一批公共建设项目改善城市给排水、能源供给、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重点是发展以城际快速交通为中心的“城市交通网络”。对于公共服务而言,主要是在城市群内部统筹中心城市与外围中小城市、小 cz 之间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发展,通过实现城市群内部无差异化的公共服务, 推动中小城市与小 cz 获得公平发展的空间。对于社会保障而言,主要是在城市群内部通过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保障城市群内部大城市、中小城市与小 cz 居民均能获得大致相当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公共福利。对于体制管理而言,主要是城市群内部各等级城市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市场准人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区域合作框架,为各等级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4 )建立以中小城市与小 cz 为重点的政策支持体系 中小城市与小 cz 是承担农民市民化、人口 czh 增量的主要载体,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支撑、 cz 公共服务等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发展短板,因此,未来重点是建立与中小城市、小 cz 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 1 )通过总体规划布局,对中小城市与小 cz 的交通、通信、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实行投资倾斜政策,通过改善中小城市与小 cz 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口承载能力。 2 )积极引导中小城市与小 cz 对接大城市功能疏散,鼓励政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公共事业单位、企业向中小城市与小 cz 转移。 3 )推动建设用地政策调整,鼓励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增 cz 建设用地重点应用于支持中小城市与小 cz 的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改革土地出让金征收制度,将一次性征收改成长期受益或者不动产税形式,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上建设可供出租或转让的农民工住宅。 4 )实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在中西部地区重点选择 1000 个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农民工外出密集地区的县 cz 和其他经济强镇试点,明确各级政府投资责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试点镇公共财政能力,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参股、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开发;对农民工回乡创业从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工商管理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放宽准人条件、简化行政程序、规范政府行为,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管理服务,通过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人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妥善解决农民工回乡创业用地问题,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园区建设,引导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适当向小 cz 集聚。 5 )建立多元化的 cz 建设资金筹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特许经营、有序竞争、加快发展的要求,深化 cz 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 czh 公用事业价格收费制度,推进 cz 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入 cz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经营与管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发行 czh 建设债券。 1.6 中国未来 czh 的潜力与空间预测 1.6.1 我国 czh 进程的国际比较 1 、我国 czh 进程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 1 )我国 czh 进程将进入加快阶段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看,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创造供给, czh 创造需求。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始终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化率也越高。 czh 滞后于非农经济发展是工业化一般规律。工业化兴起促进了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低于非农部门,导致农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因此,工业化早期,农业与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的就业与产值比重差异呈趋势性扩大,进入中后期则逐步缩小。美国、日本等老牌工业化国家以及韩国、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图表 AUTONUM 16 :美国和日本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就业与产值比重 ( 2 )我国的城市化相较工业化还很滞后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是城市化还很落后。我国 czh 的滞后主要表现为两大经济社会现象:一是,农业人口比重远高于农业产值比重。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是,农业部门的就业与产业比重的差距在工业化初期逐渐扩大,在到达顶点之后再逐步缩小。我国经济增长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农业就业与产业比重之差已越过顶点,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图表 AUTONUM 17 : 1978 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工程中农业就业与产值比重(单位: % ) 二是,人均 GDP 水平对应的 czhl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对 czh 的推动作用不强。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 80% ,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市化率也在 60% 以上。相对而言,我国 czh 速度较慢,人均 GDP 对应的 czhl 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远低于韩国,与阿根廷等较接近。 第三,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对应关系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根据世界发展经验,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 30% 时, czhl 可以达到 60% ;工业化率达到 40% 时, czhl 一般在 75% 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接近 40% ,但 czhl 才 50% 左右。相同的工业化水平下, czhl 滞后 20 个百分点以上。 图表 AUTONUM 18 :关于不同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正常变化的统计(单位: % ) 2 、我国 czh 潜力与空间测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与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率从一般规律及特殊性两个角度看都相对滞后,未来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 czh 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cz 人口从 1978 年的 1.7 亿增加到目前的 6.9 亿, 30 多年来增加了 5 亿人。 cz 人口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17.9% 提高到 2011 年的 51.3% ;农村人口比重由 82.1% 下降到 48.7% 。我国的 czh 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根据国际经验, czhl 达到 70% 才稳定下来。目前我国 cz 人口占比刚刚接近 50% 的大关, czhl 在今后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近 20 年后才能达到 70% 。 图表 AUTONUM 19 :主要国家在 czhl 达到 70% 以后两年中 czhl 的变化(单位: % ) 1995 年以来,我国的 czh 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011 年迈过 50% 大关达到 51.3% , 2012 年达到 52.57% , 18 年间年均提高 1.31 个百分点,而在此前的 18 年( 1977-1994 )年均仅提高 0.41 个百分点。基于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人均 GDP 与城市化的关系的认识, * 保守估计 2030 年前我国城市化率以年均 1 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预计 2020 年、 2030 年 czhl 将分别达到 60% 、 70% 上下。根据官方统计,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我国的 cz 常住人口为 6.2 亿、 6.66 亿以及 6.9 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30 年中国总人口为 15 亿。这样, 2020 年、 2030 年的 cz 人口将分别为 9 亿以及 10.5 亿,较现在分别增加 2.1 亿以及 3.6 亿。 图表 AUTONUM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 czhl 走势(单位: % ) 1.6.2 农村人口转化基数存在潜力 根据官方统计,目前离开农业的农民工为 2.5 亿,其中 80% 左右离土又离乡。按照一个农民工供养 1-1.5 个农村人口的保守计算,客观上有 2-3 亿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依靠 cz 经济支撑,也就是说, cz 经济业已承载了 4-5 亿的农村人口。如果可以成功解决这 4-5 亿人的市民化问题,将能实现 70% 的 czhl 目标。 1.6.3 从 cz 人口增速看可行性 cz 人口从 2012 年的 7.1 亿增加到 2030 年的 10.5 亿,意味着 cz 人口年均 2.2% 的增长率,这个速度与 1995-2011 年间实现的 4.3% 的速度相比,低将近 2 个百分点, 2030 年前不到 3% 的 cz 人口增速完全可以实现。 图表 AUTONUM 21 : 1995-2012 年我国 cz 人口增速一般在 3% 以上(单位: % ) 1.6.4 从 cz 就业岗位供给看可行性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30 年中国人口为 15 亿,赡养率为 1 。这就是说, 2030 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不超过 7.5 亿,假设 70% 在城里, cz 部门则需要提供 5.25 亿个就业岗位。 2011 年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经达到 4.98 亿,增加到 2030 年的 5.25 亿个需年均增长 0.5% 。纵向来看, 2003-2011 年中国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为 3.5% 。尽管这个速度随着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因基数的增大无法持续,但是二、三产业未来 20 年平均达到不到 1% 的就业增速是完全可行的。 图表 AUTONUM 22 : 1995-2011 年我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同比增速走势(单位: % )
个人分类: 工具|0 个评论
分享 【吴思访谈录】何谓公正?
uohuo 2013-6-16 00:13
编者按: 中国先贤说过类似这样意思的话,民不患寡,而患不“公”。但究竟何谓公正?又如何实际可行地实践公正?动力何在,阻力何在?《潜规则》与《血酬定律》的作者吴思先生对历史有独到的研究,他对公正的思考,或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公正:自作自受,得付相称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就是公正。某件事是否公正,某种公正标准是否公正,都可用“自作自受”衡量,这是衡量公正的元公正,这是根。自由就是剔除了恶性付出的自付自得。 南方周末: “五四”时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民主与科学。1978年后到现在,可否说改革的目的,一是自由,一是公平,已不用摸着石头过河? 吴思: 公平是个组合,既公且平,大家都认账。既然正了、公了,各方面的利益都照顾到了,自然平了。 南方周末: 平是公的结果?公似乎不一定能平? 吴思: 是的。有人问,市场经济不公平吗?为什么这么大的贫富差距?所以我尽量不用公平这个词,有歧义。公是公正,平等是平等。平等又分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机会平等属于公正,结果平等则未必。 每个人得其所应得,付其所应付,就是公正、正义。有个词特贴切:自作自受。一说自作自受,大家都服气。印度的种姓制度,明明有人受歧视,只要说上辈子造孽了,这辈子当牛做马也认账。 这跟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说法相似,造孽就该遭报应。“自作自受”这个词有贬义,不妨说“自付自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就是公正。某件事是否公正,某种公正标准是否公正,都可用“自作自受”衡量,这是衡量公正的元公正,这是根。 凭什么这是根?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根源。单细胞生物要活下去,总要付出,以获得能量和营养,躲避危险,才能活。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还要得付相称,得不偿失也活不下来。不遵从这套道理的生物,或死光了,或不能进化。这个道理就成为进化而来的公正观,存活下来的动物都接受,反对者被进化淘汰了。 其实自由和公正的主体部分是重合的。公正是自作自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得付相称。如果把自作自受的范围缩小,剔除暴力欺诈,禁止作恶害人,那就是自由。自由就是剔除了恶性付出的自付自得。在这个范围内,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前三十年改革为什么有成就?就是自由度提高了。但还不够,应继续提高。 (向春/图) 继承制与遗产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遗产继承的正当性,就是自付自得的跨代展开。但儿子是白得的,难免打个折扣。遗产税应该征20%合理。ZF拿走20%,是否用之于民,是另一个问题。 南方周末: 从“自作自受”的公正观出发,一个新秩序初立时,搞土地革命重分田地,或如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这其中的公正怎么看? 吴思: 自耕农是标准的“自作自受”。人跟土地直接发生关系,没有其他人截留。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大体有个比例。自耕农的得付比既普遍又单纯,所有人都认账。这是基础得付比,可以作为各行业对比的基准。 井田制,耕九分替公家付出一分,相当于1/9税率。凭什么1/9劳动白给你?如果土地是领主给的,可以看作庶人用劳动换取土地使用权。领主付出的不是自己的劳动,而是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这也是正当的,也是自付自得,多付多得。但土地付出的正当性,不像劳动或生命的付出那么直接,换算起来可能打折扣。马克思就认为地主资本家是剥削阶级,不承认生产资料所有者对价值创造的贡献。现在则有“要素分配”的说法,承认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的贡献。 土地等生产要素又是怎么来的?贵族领主可以说,江山是我打的。地主可以说,土地是我攒钱买的。两者还可以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继承遗产也正当,前辈辛辛苦苦挣来、打来或买来,有权处置,包括传给儿子。遗产继承的正当性,就是自付自得的跨代展开。但儿子是白得的,难免打个折扣。按中国的标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每传一代的平均折扣为20%。 所以,遗产税应该征20%合理。ZF拿走20%,是否用之于民,是另一个问题。 总之,对比自耕农制度,井田制的正当性要打折。第一个折扣,就是土地和劳动的交换,要讨论交换的比例。从一比九,到五比五,再到九比一,多少才算合适?第二个折扣,地主的土地怎么来的?如果是继承的,一传再传,世袭罔替,一代又一代永远吃下去,是否正当?第三个折扣,从效率角度说,人们给自己干活,通常比给别人干活的效率高。自耕农无须对自己偷懒。 前两个折扣是正义方面的损失,第三个折扣是收成方面的损失。我这里把井田制和租佃制混为一谈,实际上,井田制下的贵族领主要保卫安全、维护等级秩序,同时索取劳役和兵役,比地主索取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更加复杂,是一整套利益交换,且有强制性。 从井田制到租佃制,从有限的历史记载看,直接动力是追求效率,不是追求公正。当然,拐个弯说追求公正也行,公正往往带来效率。公正不是自付自得、得付相称吗?井田制里是集体劳动,有机会偷懒,“自得他付”,于是效率低。《吕氏春秋·审分》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分了地,大包干,自作自受,效率就提高。 井田制之后是租佃制。佃户租地主的土地,交50%的收成作为地租,不用监督劳动,农民也不会偷懒。这种制度在效率方面问题不大。但地主凭什么拿走那么多?辩护者说,这是自愿的,自作自受,市场行情如此,你不愿意当佃户,后边还有好几个人争佃呢。反对者说,劳动创造价值,地主吃租是不劳而获。资本家还要投资,承担市场风险。土地是天生的,地主是寄生虫。这是土改的正当性依据。辩护者说,土地不是天生的,需要投入、维护,不能没主人。公地必定滥用、退化。总之,依靠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过日子,容易引起正当性方面的争论。但无论如何争论,大家都默认一个原则:自付自得,得付相称。 南方周末: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个比是怎么出来的? 吴思: 不知道设计者怎么想的。五代后,按照遗传学家的说法,祖先基因的浓度已经跟大街上的人差不多了。五代以后就没特殊的血缘关系了。 法酬与血酬 从抢劫团伙的角度看,冲在前边是勇,退在后边是义,公平分配是仁。他们也讲论功行赏。这是抢劫者内部的价值观。 南方周末: 中国的历史往往是,一帮人打了天下,然后制定法规,确定税率。这算不算公正?多少法酬合适? 吴思: 这是两个问题。第一,暴力集团确实付出了。打天下的人常说,我们有权如何如何。有理吗?从“自作自受”的角度说,有理,问题是这理在多大范围内管用?第二,税率多少算合适?先说这个。 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但暴力最强者并不能为所欲为。他制定规则时也追求利益最大化,怎样最大化?讨论最佳税率,有个拉弗曲线,是抛物线形状,最高点就是税率最优点。假设税率25%是最高点,如果收10%,还有潜力。如果收35%,税收总额反而下降。因为很多公司破产。如果税率百分之百,没人干活,一分钱税也收不来。所以,暴力最强者在制定税率时,一定要考虑纳税人会不会破产、逃跑、反抗。被迫考虑生产者利益,调整税率,寻找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一点。 南方周末: 这种调整空间非常大,逃跑、反抗要各种条件。不让纳税人逃走,既可以用优惠税率,也可以用各种弱化对方或强制的办法等。 吴思: 对。可以调整各种条件,也可调整掠夺制度。像寻找最佳抢劫率一样,寻找低成本高收益的掠夺制度。 比如满清,入关前可以维持奴隶制,关东平原一片旷野,人烟稀少,逃亡很困难,逃了也不易活。进了关,遍地青纱帐,到处都是人,你知道他藏哪?当时也想维持奴隶制,结果遍地逃奴。怎么抓?抓住怎么办?如果不杀他,还跑。杀他,等于把自己的牛羊抓回来了杀了。那就杀收留逃奴的人?他们都是纳税人,把他们杀了,皇帝的纳税人少了,皇帝与奴隶主受损。利害计算的结果是,奴隶制成本太高,对皇帝来说,维持奴隶制得不偿失。奴隶制被迫解体。 从成本收益计算的角度看,奴隶制不行,井田制也不行;人民公社不行,自留地也不行,租佃制是地主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最佳制度。寻找最佳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可能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第一代人可能对新政策很满意,觉得比过去好。但第二第三代就不满了。第二代农民工对允许进城打工的政策不会再有感恩之情,更容易对歧视性待遇不满。 南方周末: 照利害计算来分析,大街上的抢劫者冒了生命风险,他的所得,是不是也符合公正原则? 吴思: 符合。但要讨论符合的范围。咱们讨论的是人类社会的公正观,不是单说某个人、某个抢劫团伙。从抢劫者的个人角度说,冒险抢劫也是自付自得,问题在于被抢的那个人。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地,打了几百斤粮食,让你抢走了,你说你自付自得,那我的“自付自得”怎么办?对我公正吗?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抢劫是对公正的破坏。 从抢劫团伙的角度看,用《庄子》转述盗跖的话说,盗亦有道。冲在前边是勇,退在后边是义,公平分配是仁。他们也讲论功行赏。这是抢劫者内部的价值观。把抢劫行为放到全社会的背景上评价,基础就是不公正,甚至,抢劫集团内部越公正,抢劫的效率越高,整个社会所承受的不公正就越大。在这个背景上看,抢劫者的自作自受、得付相称,在绝对值的意义上虽然是公正的,但在绝对值前边要添正负号。更何况抢劫本身还有消耗,比如消耗30%,双方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于是,抢劫的正当性,还要再降低30%。 南方周末: 抢劫还要冒险,无论是正是负,总还有点正当性,有没有什么都不付出,就把东西抢来的? 吴思: 逻辑推理上有。贪官污吏的“高衙内”比较接近你说的这种人。他们的父辈还要辛苦巴结,还要有歪才,衙内横行霸道,却什么都不付。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在仇恨之外又多了一层轻蔑。 公正与否是主观感受? 在信息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同的参照系都冒出来竞争,最后会博弈出一套比较客观的标准。 南方周末: 假如城郊菜农每个月的卖菜收入2000块钱,没有农业税,不少人觉得还不错。去城里,有中学教师觉得,凭什么我一个月2000块钱,公务员收个红包上万?他们又觉得很不公正。在多大程度上,公正是一种主观感受? 吴思: 得付相称,有个得与付的比例关系。每个时代不一样,不同的社会集团也不一样。其他条件不变,技术水平越高,得付比越高。一定时期,人与自然的交往有个一般的生产力标准,很客观。 对得付比是否满意,要看参照系。农民过去种粮,现在种菜,投入跟过去差不多,但挣钱比过去多了,主观感觉满意。远郊种粮的挣一万,近郊种菜的挣三万,得付比不同,但别人是近郊,远郊人都挣一万,他也认账。 教师的得付比参照系一般怎样选择?一个是,以前教书挣多少钱?再一个是,选择近似行业能挣多少钱?公务员算近似行业,是教师可能做的,不像把远郊的地移到近郊来那么难。到近郊承包大棚,相当于考公务员,如果允许教师考公务员,没考上,也不会觉得不公平。如果别人走后门进去的,教师就会觉得不公平。 没红包时,公务员一个科员的月薪大概是两千多块钱,科长平均月薪也就是三千左右,对教师来说,得付比差距不大,没什么可羡慕的。 收红包另是一笔账,属于受贿,以权谋私,有可能进监狱。还有个良心问题。羡慕红包者应自问:第一,红包是不是正当收入?第二,如果不正当,就不能光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打。将来可能因这笔钱进监狱,你愿冒这个险?第三,如果这个人良心敏感,还要加上良心的代价等。 南方周末: 是不是执政者可以靠某种力量重新设定参照系,改变社会各个阶层的公平感? 吴思: 问得好。得付比主要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对公正的感觉就建立在这个客观基础上。但每个月挣两千块钱是否公正,主要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系。这就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容易改变。调整参照系,就可以调整公平感。忆苦思甜就属于这种调整。 人们对某件事情是否公平的看法,除了选择参照系之外,还取决于新信息的出现。比如说,2003年挖煤工人死亡率千分之四,愿意下井冒险的,可以多挣二千五百多块钱。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可以走。这是关于生命的得付比,选择者并不觉得不公平。但是,忽然有人说,千分之四的死亡率算错了,光算矿难不行,还要算尘肺病。死于尘肺病的人比死于矿难的人更多。新信息一出现,当事人马上就觉得不公平,要求补偿,开胸验肺也得补。 南方周末: 跟全方位的博弈能力有关系?如果其他因素进来,比如,在信息自由流动时形成社会舆论压力,公正的标准是不是又会变? 吴思: 在信息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不同的参照系都冒出来竞争,最后会博弈出一套比较客观的标准。
0 个评论
分享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黄少清 2013-3-18 20:59
既得利益垄断格局的形成已悄然转化成新型剥削阶级。在人们不经意间,在官方忘形大呼中国已发展壮大的狂喜之间,在迅速加剧的贫富两极分化之间,在腐败日盛官商勾结唯 GDP 独大不顾道德的狂热暴拆强建间,中国社会阶级利益格局已不可避免无法遏止的迅速形成:剥削阶级,中产阶级,贱民阶级;新型剥削阶级的格局已悄然形成。 剥削阶级:公务员,国企高管,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所有人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新型剥削阶级,他们身处掌管国家财富和社会资源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付出最少,攉取最多;在私,享受高薪厚禄好福利;在公,花纳税人的钱,吸纳税人的血,严重浪费和腐蚀纳税人的钱财和社会资源,权力压倒一切,公众无从对其监督问责。 中产阶级:又称食利阶级,他们由在市场经济中完成了资本积累,具有一定资产物业的中产人士和通过知识深造完成自身能力积累,可以通过出卖自身技能获得相对高报酬的精英白领人士组成。可以说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成功者,完成资本积累的人靠食利得过上安逸的生活,完成自身能力积累的人靠通过工作以才干获得相应高收入(这与体制内任命职务的人不同,体制内任命职务的人可以无须才能,猪头与饭桶抑者精英马屁精坐上那个位置其效果没有区别,一样的混到发工资的日子就拿钱),从而过上较高品质的生活。他们的财富是在机遇和拚搏中争取而来的,他们要纳税,要交社会保险,他们享受不到剥削阶级的福利待遇。 贱民阶级:广大社会弱势群体都是贱民阶级,他们有的刚好解决了温饱,有的仍在温饱线之下挣扎讨生活,他们没有出头的机会,他们可得到的最大好处或红利,无非是一份可以解决家人温饱的工作,让生活过得下去而矣。在私:上学,就业,生病,养老,住房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压在他们肩上的一副沉重担子,让人喘气维艰;在公:物价变化,通货膨胀,社会劳务报酬变化,社会保险金购买金额调整,消费品税收,公共服务收费,公共生活设施使用成本等等这些富人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社会因素,对他们来说都是百上斤加斤,犹如一把把利刀削减着本已不高的生活质量。 本届ZF刚上任,李总理就描绘出了令人鼓舞的画景:“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绝不手软。更重要的是,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也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本届ZF任期内,一是ZF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第一,还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第三,是要促进社会公正。” 一眼就能让人再明白不过,李总理所说的话目标明 , 决心大 , 话动听。但关健是要看实效,我们要把李总理所说的话具体到我们的生活细节中,就是:体制内作为特权阶级,我们什么时候能把我们身边的权力监督起来,我们什么时候有权力问责伤及我们利益损害公平正义的腐败?公职人员的财产何时向社会公众公开?公务员的高薪厚禄高福利什么时候与社会广大劳动者回归平等?退休以后还要把人的贵贱高低区分开来的退休双轨制什么时候实现公平公正的并轨?让每一名公民获得平等待遇的社会机制何时建立起来?上学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公平的教学资源?什么时候才能打破职工与劳务派遣工就业的身份区分待遇差异?什么时候让失业的人在重新就业之前都能获得生活救助?生病时小病可以不搞医保,但何时能让每一个大病患者都能享受到全免全保的治疗保障?什么时候把医院不见钱不救命的见死不救为金钱服务医行回归到真正意义的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上来?什么时候让人享受到象新加坡一样有需要而又没房子的人都能拥有房子?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保障足以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什么时候我们的最低收入者与最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能拉回 3 到 5 倍之内?什么时候把行业垄断,阶级垄断的格局打破,让每一个人都在公平的机会中就业和发展,创造财富?什么时候实现行业之间、阶级之间、职业之间不再有泾渭分明的贵贱高低,在财富收入福利待遇上体现平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真切的幸福指数,更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指数,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让我们真实获得,我们拭目以待。 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因为时下已有一股邪气成风,为了利益不惜出卖灵魂的随处可见,而为了灵魂牺牲利益的却鲜见少有。我们殷切期待本届ZF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真能把偏离了正道的社会风气回归公平正义。而实现公平正义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公民监督法律机制,让一切违法腐败都有法可依的受到每一个公民的监督问责。 二 0 一三年三月十八日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2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建立收入分配公平机制是民生的保障
黄少清 2013-3-9 20:50
现在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民生保障制度是严重不公的,公务员是特权阶级,掌控了社会资源和国家财富的分配使用,他们付出最少,得到最多,旱涝保收,有增无减,享受到死还可世袭。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从业人员是上等阶级,他们靠政策的特权优势和资源的垄断优势,盘剥社会财富,赚取巨大利益,享受优厚待遇。靠自身能力拚搏赚取薪酬的成功者是中等阶级,他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有能力抓住机会和条件,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而获得成功,可以实现积累到一定的财富。工作无保障和失业的广大城乡人员是贱民阶级,他们只能生活于困顿之中,甚至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没有保障,出头无路,机会与财富几乎与他们绝缘,即使有一些国家最低保障提供给部份人,仍然要面对最基层的腐败官僚盘剥,分配不公,该享受的享受不到,不该享受的却得到人情照顾,徇私腐败输送。 要改变社会不公,必需建立公平的社会机制,以公平的分配机制和民主的监督机制,打破封建官僚特权体制。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包括: 初次分配机制;二次分配机制;再次分配机制。 初次分配:要实现机会公平,效率优先,监督到位,杜绝不良竞争的祸源;活跃市场经济,创造更多公共财富源泉。 就是要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的环境,不管任何行业任何职业,准入的机会和条件都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每个人都以自身的能力和效率去创造财富,而不能利用权力的腐败或损人私己邪恶手段谋取财富;创造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以经济活动的强劲繁荣为个人创造更多财富,为国家创造更多税源。 二次分配:财富调节,实现公平。 二次分配主要靠税收政策和民生保障来调节,对个人收入要设定与社会总体平均收入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如薪酬收入保障,以当地最低收入线为标准,超过 1.5 倍的开始计征个人所得税,超过 3 倍的全额计征,社会收入差距控制在最低收入线的 3 倍以内;对财产性经营性收入,赋征 30% 到 50% 的增值税;开征财产税,如对一个家庭二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超过免税面积部分的,逐级递进累计征税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以实现全社会全民的财富水平同步提升。对有工作和收入的人员全部纳入强制社会保障缴费之内,对无工作低收入的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要接受安排以相应的社会义务工作来换取,以激发正能量和促进社会积极良好风尚。 再次分配:消除世袭,激活财富再创造活力,强化民生基本保障。 对遗产,赠予,无偿转让等财产收入,规定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免征税,超过部分的,逐级递进累计征税,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征税越多。对住房、读书、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实现基本保障,人人有保障。 建立收入分配公平机制是社会和谐与民生的保障,更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同时,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监督问责法律制度,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监督腐败的权利,以确保监督到位,消除腐败,实现公平正义。 二 O 一三年三月十日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寇北辰:反腐倡廉有利于建立经济新秩序
寇北辰 2012-12-6 16:13
最近国家最高领导人及常委把反腐倡廉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个个腐败分子随之被揪出,没有揪出的腐败分子如惊弓之鸟,惶恐不安,真是大快人心。这场反腐行动激发了群众积极性和反腐激情,形成了空前的全民上下同心的反腐斗争形势。反腐斗争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对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和社会公平性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败分子随之而入,越来越猖狂,不但对我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由于部分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贪污受贿、大吃大喝、生活糜烂、作风腐败等行径极大败坏了领导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只要有腐败的地方,社会的不公平就越突出。社会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假公济私、官商勾结、抢占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很多社会问题均有体现不公平性,如:有钱人能分上经济适用房、有权人多拿国家抚贫资金、多吃多占等现象。这些现象对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极大地伤害人民群众,对党群关系形成极坏的影响。 反腐倡廉斗争要获得巨大成功就要持续彻底地进行。不但要把腐败分子纠出来,还要深查、细究、严办,彻底地打击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把腐败链子粉碎,才能杜绝腐败根源。 因此,党中央把反腐倡廉作为头等大事是非常英明的抉择。反腐倡廉不但可以纯洁党性,确保党的纯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贪官腐败分子少了,权利公平使用了,社会经济秩序就自然得到新的升华了,国家经济也良性发展了。
个人分类: 国家管理|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全部都是房事!!!
lk6539086 2012-10-21 23:24
我一如既往地反对任何有违市场规律,打压房地产市场的任何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房子也是商品,按照市场供需理论,房子的价格也理应由市场供需来决定,无论对于房子的需求是来自于首套房购置、改善性购置还是投机性购置,他都不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理论。我们没有理由因为害怕房价过多上涨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打压。更进一步讲,房地产市场本身是属于服务性行业,它只是负责项目开发设计,并且在整个开发中,其自有资本占比很小,可能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其运作模式是其运用自有资本金,银行贷款和购房者的首付款去投资由其设计开发的楼盘项目。它们然后找建筑企业去为其建造这些楼盘。 打压房地产业的直接后果就是房地产企业的开发项目会下降,进而就是建筑企业的业务量大幅下降,从进入2012年以来大批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返乡这一现象,我们就可以看到楼市调控对整个建筑行业的抑制作用有多大。而且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地艰辛,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重要收入来源。和普通老百姓收入减少直接相关的就是社会消费规模会有一个大幅的下降,即内需会有所下降,因为人们对于经济的未来预期更加地悲观,他们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地去消费。消费的减少又引致这些消费品生产企业产品销量的减少,这从今年以来大量企业去库存乃至去产能的行为就可以了解到。而去产能的行为必将使更多的人失业,失业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衰退速度。从消费规模减少到失业增加,再到消费规模的进一步减少,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多米诺骨衰退结构。经济进入萧条将不再是“梦想”。 从打压房地产引发的另一个衰退途径来看,抑制房地产会直接打压与其息息相关的钢铁企业,楼梯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装修企业,装饰材料企业,家电企业,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家具生产企业…而这些企业产品销量的减少,同样要采取去产能的办法,随之而来的又是一大波的失业潮。伴随这批失业潮而来的又是一波内需的下降,进而使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总之,表面上看ZF是在为老百姓好,为了老百姓能买得起房而去积极地控制房价。但是这种手段是否真的能够有效,是否能够真正地是人有所居,真的是需要我们见证“奇迹”。 也许在ZF的持续严厉的调控之下,楼价真的奇迹般地发生了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大幅下滑”。但是那是我们就真的能否买得起房呢?!我认为完全不能!!!首先在楼价大幅下降以前,在我们攒够首付款以前,我们的收入已经因楼市不景气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了我们收入的大幅下降,并且我们应该坚信那些本来买不起房子的普通老百姓的收入的下降幅度肯定会大于房价的下降幅度。甚至我们中会有大量的人失去工作,失去收入来源。试想有一天你连工作都没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那个时候房价再低又跟你有一毛钱的关系。难道那个时候我们会一边饿着肚子,一边欢呼房价终于下降了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ZF打压房价并不能从供给层面直接把房价给“调控”下来,它发生作用的途径其实是从减少有效需求层面进行的。即,通过“调控”房价,抑制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而抑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人民的收入下降。人民收入下降的直接后果就是房子的有效需求下降,这个时候市场经济的供需理论的神奇效果将显现出来,一边是房价的下降,另一边是你只能看着房价的下降,你什么都没有,你只能当个看客。 在我看来ZF要想在不伤害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将房价强制性地压下来是不可能的。首先从城镇化程度来看,我国当前的城镇化程度还极低,最起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水平还很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大概是50%,而美国则高达90%。抛开这些数字,我们但从我们身边最普普通通的事实来看,未来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孩子上大学或者去城市里打工,做生意。而这些人无论他们有没有能力在城市里买房,但我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希望能够留在城镇,希望能够在城市里买套房子,所以说这些人都有对于房子的需求。并且,只要他们的收入能够在城镇买房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在城镇买房子。而且中国历来有买房置地的消费习惯,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即使在城镇已经有房子的人,他们还是会有购置第二套房子甚至第三套房子的意愿。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是想说一句话: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房子的刚性需求还是很大的。更现实一点说,要想使房价相对于收入水平来说能有真正的下降,是很难实现的,除非有奇迹发生!
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序20120709
zhang221 2012-7-9 09:05
在学校的时候学习了很多有关市场经济的理论,仅仅是基于假想去理解理论,而无法接触到实际,自然也就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句话。 工作了,偏离了原本的专业,原本囫囵吞枣的理论渐渐淡忘。 再工作段时间,又发现现在能接触到实际了,于是就又想着从实际出发再去追寻原来的理论,那些我还记得多少?我又能理解多少?
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changyong 2012-5-18 16:28
刘昌用 原文《 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共识》 载于《新产经》2012年第3期 1992 年以来,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迅速成为基本的社会共识。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改革陷入困境,质疑市场化改革的声音也在不断增强。 2008 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更将市场化改革的质疑上升到全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竞争的高度。在十八大之前的重要时期,改革方向之争已经成为社会最重大的焦点。 目前改革方向的争论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改革的难点与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滞后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向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向全面推进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相应地,对“社会主义”也应当做出新的诠释;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尤其是 1992 年以来的改革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遭到严重削弱,劳动者地位下降。因此,应当弱化市场力量,巩固公有经济,更要防止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按照市场化的逻辑演进。两种意见可以粗略地归结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的两种理解:前一种强调“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适应市场经济;后一种强调“社会主义”,要求“市场经济”不能超出“社会主义”。当然,两种意见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理解又有显著差别。 2008 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和不断深化为国内改革方向之争加入新的热点。与国际上批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声音高涨相呼应,国内反对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意见趋强。这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经典理论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和判断,即:此次危机的根源仍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资本主义政府借助信用体系刺激消费仅仅延缓或掩盖了矛盾,结果导致更加严重的危机。并且认为,此次经济危机证明中国现有政治、社会与文化体制约束下的市场经济更有生命力。因此,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证明,国内改革方向应当朝着限制市场力量,强化公有经济,稳固现有政治、社会、文化体制的方向推进。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并未超出马克思的经典分析,只是在更加直观的经济危机氛围下显得更具有说服力。 此次经济危机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正如马克思所说,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中商品交换造成的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但是,也正是由于生产与消费的脱节才有了日趋复杂的社会分工,人类才能够脱离原始社会,发展出各种复杂的社会形式。乃至今日,我们才能只从事一项工作,却享受素不相识的千万人的劳动协作成果。商品的交换对于现代社会,就像日常饮食之于生命。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存在经济危机,就像人吃五谷杂粮难免要生病。应当防病治病,但不能梦想永不生病,更不能害怕生病而杜绝五谷杂粮。许多社会主义先驱怀着美好愿望,希望一劳永逸解决商品经济下包括经济危机在内的所有问题,其最大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展开了一劳永逸消除商品经济疾病的最重大实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然而,所有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实践都已表明,以计划取代市场,尽管消灭了经济危机和竞争带来的诸多问题,但却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经济的长期低效率运行、人民生活水平进步缓慢、领袖崇拜和个人自由的丧失。最美好的愿望没能带来最美好的结果。当人们充分认识到长期的营养不良比暂时的疾病更加可怕时,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走上了市场化改革的道路。这是近百年历史上人类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远比当前的经济危机更加沉重。 19 世纪以来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并没有持续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而是随着生产技术、消费模式和市场竞争的发展既有集中,也有分散。在此过程中,社会化大生产没有因为全社会的公有制未能实现而停滞不前,而是不断扩大和深化。走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发达国家在经历经济危机、阶级斗争、世界大战等一系列重大挫折的过程中,其市场运行机制不断改进,其社会组织机制和文化意识也不断做出相应的进化。《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趋势不是消亡,而是更加旺盛。究其根源,在于能够正视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问题,不断积累和借鉴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地完善各种机制。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批判力量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而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也得到充分体现(如凯恩斯对苏联的考察对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但这个过程是在肯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并且是社会自发的,而非政府主导的,政府只能够顺势而为。时至今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竟然存在着比社会主义国家更多的社会主义现象——完备的社会福利系统、调节贫富差距的税负体系、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对阶层特权的限制、强大的工会组织等等。一百多年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历史展示出一个基本共识: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是更加一般的社会制度,是在可预见的历史跨度中,复杂人类社会的基本交往方式,无论家庭、企业,还是政府都不能取代市场的这种基础性作用。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成就,内因主要在于逐渐解除传统体制与思想的桎梏,社会自发的市场化倾向和经验在制度层面上不断得到认可。而外因则在于中国的后发优势,在对外开放中我们通过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消费模式、社会组织方式和各种思想文化迅速改善和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缩短了发展时间。内外因的有效衔接成就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但是, 30 年的主要成果在于认识和发展了“市场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中虽然明确了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要能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却未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反思传统,对“社会主义”做出更明确、具体、丰富的理解和发展。以至于“坚持社会主义”始终是批评阻碍市场化改革的主要论据。 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它应当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开启全面深入诠释“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这种诠释不是若干政治家和理论家开会讨论出来的“某某理论”,而是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中逐渐摸索、总结、检验、修正、再摸索……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意识,是一种新的社会共识。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共识下才可能建设出群众拥护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世界具有积极影响的社会主义社会。
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