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上市企业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悬赏 刘雨薇 《非正式制度、独立董事与高管腐败》论文中的高管显性腐败数据 - [悬赏 1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1770141515n 2024-2-28 2 670 shangzhenchi 2024-2-29 02:53:18
产业经济学新思想(多年研究成果,强烈推荐) attachment 产业经济学 太原张建宏 2013-1-18 469 33569 _rdjjlt_ 2020-5-11 14:20:17
最新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1900-2013) attachment 会计与财务管理 ydljnu 2013-8-9 9 3130 机智的小球球IU 2018-10-1 10:35:01
企业改制上市实务2012版 attachment 会计与财务管理 www20198 2013-7-7 6 2668 mumu521 2015-7-24 10:04:08
全面的国内未上市企业非信贷类融资工具总结研究 attachment 金融学(理论版) hij8025 2013-2-27 6 5043 zxgs201 2013-9-15 23:14:05
悬赏 上交所、深交所2006-2012年A股上市企业包括哪些,发布CSR报告的有哪些? - [悬赏 1 个论坛币] 数据求助 daisygao 2013-6-2 0 1137 daisygao 2013-6-2 17:24:51
求上市企业报表下载链接 金融实务版 king_e 2013-2-27 5 1082 gtftf 2013-4-28 23:17:35
IPO(168家)终止企业并购之路 attachment 金融学(理论版) wqh0731 2013-4-25 2 1353 jerry_paul 2013-4-25 17:10:22
传IPO下月重启:证监会急急撇清关系 金融实务版 dhltc 2013-4-13 1 882 hzguba 2013-4-13 21:17:55
国内焦煤需求增长或将放缓 能源经济学 liangdong1219 2013-4-12 0 1084 liangdong1219 2013-4-12 15:04:36
悬赏 求 2009年深圳中小企业板vc pe支持上市企业发展专题报告 - [悬赏 2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喋喋叨叨 2013-3-26 0 722 喋喋叨叨 2013-3-26 20:57:34
尚普咨询:拟上市企业IPO信息周刊 attachment 投行专版 sp1456603462 2013-3-18 0 1001 sp1456603462 2013-3-18 15:20:42
证券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及我国券商的选择--证券投资 论文版 dysis_ 2013-2-23 1 1063 dysis_ 2013-2-23 09:04:51
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探讨——财务管理 论文版 xiaodao99 2013-2-20 0 909 xiaodao99 2013-2-20 21:33:06
建立非上市企业产权交易市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太原张建宏 2013-1-31 3 1004 哈利泼特 2013-2-5 01:08:22
(原创)“史上最严IPO财务核查风暴”综述 会计与财务管理 goodlwy 2013-2-4 1 2547 goodlwy 2013-2-4 22:23:27
上市企业蛀空问题 经济综合群--Mysky321 scorpioxlw 2012-8-23 0 1180 scorpioxlw 2012-8-23 09:55:29

相关日志

分享 产业经济学新观点
热度 2 太原张建宏 2012-12-4 20:59
我们知道企业连续几个月利润呈下降态势,说明制造业产能过剩,在应对产能过剩有关键时期,我们要把上市企业做为一个重要的产能聚集市场,对符合退市的上市公司坚决进行退市处理。上市公司表现为鱼龙混杂,我们如果不把退市制度执行好,不仅伤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占据了其他新兴企业的产品市场,这样我们推广新兴企业,就要淘汰一部落后产能,只有这样我们的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我们不应该迁就亏损的上市公司,做为市场的维护者,我们更应该把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不仅如此,我们也需完善非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主动调节过剩产业的产能,严格执行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有关法律法规,对资不抵债者坚决予以依法勒今其退出,对申请破产保护都予以支持鼓励。这样我们才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做到产能过剩引起过度竞争的主动性调控,尽最大限度地节约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对于国有大型企业连年亏损者,我们采取及时退出制度,对退出后遗留问题,国家本着为职工利益着想的原则,对退出企业职业予以合理补偿,对企业债务予以清偿。在处理大型企业与小微型企业的关系上,我们要排大扶小,不追求规模效益,追求社会效益,使我国结济结构中呈现小微型企业数量较大的良性发展的局面。在政策方面,我们要参照德国经济结构中小微型企业数目多,大中型企业少的发展模式,由其在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方面,我们不追求大及规模,我们以小微型企业以主来发展,同时我们要做好信息外部性对新兴产业的补偿工作。地方ZF必须克服上马大项目的偏好,做到新项目规模适量为准,以利于建立 宏观 经济健康发展的 微观 基础的企业产能不过分扩张。 对于产能过剩,我们先从宏观上给出一解释,所谓产能过剩,是由于企业建立过多,而需求能力达不到供给方的正常产能,或远低于正常产能,出现了相对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我们做如下解释,假如一国的GDP一定的情况下,那么供需平衡点是一定的,如果参与生产的企业过多,那么这个平衡点就可以看作是,限定上价的供给曲线向左平移,而得到的新平衡点,我们把正常供需平衡时的产量设为Q1,单价设为P1,而没有限定上价时的供给量设为Q2,新平衡时的单价为P2,那么由于企业过多,需求一定,因此,企业损失利益为(Q1*P1-Q2*P1)+Q2*(P2-P1),表现为企业整体利润下滑,当有部分企业损失利益小于其收益时,企业便出现了亏损。 对于产业产能过剩,我们认为处于该产业的企业营业收入逐步萎缩,产能不能实现正常水平时的产量,那么这个产业产能出现过剩现象。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对判定行业严重过剩给出了六项指标:一是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二是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三是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四是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五是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六是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他认为,如果以上六项指标在相对较长时间同时存在,就说明产品已经出现严重过剩。与前一种判断所不同的是,戚向东所指的是严重过剩时的状况,因此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区分产能过剩的新方法,之前我们先向大家介绍一种计算企业利润为0时,最低营业收入,假设一个企业在某个月营业收入为Q1,成本由材料费(表示为A)、管理费(表示为B)、税金(表示为C)、工人工资(表示为D)、折旧费(表示为E),利润为P,我们知道营业收入和材料费是成正比关系,因此A=KQ1,可以得出Q1-P=KQ1+(B+C+D+E),得出Q1(1-K)=P+(B+C+D+E),K=1-(P+B+C+D+E)/Q1。设利润为0时企业营业收入为Q,那么Q=KQ+(B+C+D),将K=1-(P+B+C+D+E)/Q1代入,可以得出 Q=(B+C+D)*Q1/(P+B+C+D+E) 所有企业的最低收入,即为我们求出的Q之和,我们把Q之和称为企业最低产量。然后,我们把企业正常情况下的产值加以统计,可以计算出所有企业正常情况下营业收入,求出营业收入之和的平均值,我们称之为正常产量。这样我们就有两条直线,一个是最低营业收入,一个是正常营业收入,而另一条曲线,由每个月企业的营业收入组成,我们把它称为现有产能,当现有产能靠近正常产量时,我们说产能适中,当现有产能连续走低向最低产量靠近时,我们说产能发生过剩。 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建立存货表,横轴为存货量,纵轴为月份,一条直线为存货平均值,另一条曲线为现有存货,当企业存货连续高于平均值,并远离平均值,也能说明产能过剩。 那么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产能过剩多少?以企业达到平均产能或者接近平均产能时,我们说产能趋于平衡,另外我们再引入一个平均利润图表,当由于我们关闭产能,而使利润向平均利润靠近时,我们说产能趋于正常。 解决了产能过剩及关闭过剩产能的量的问题以后,我们就要解决如何关闭过剩产能的问题,对于达到过剩界定的产业,我们采取ZF回购生产能力,即将要关闭的企业,按优惠价收购,并妥善向职工发放合理的安置费,这样不仅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也解决了下岗职工的安抚问题,在经济或社会效益方面都有好处。 制造业过剩,我们除了淘汰落后产能,我们还可以将高新科技项目做为我们的选择,根据代替性原则高科技对普通产品具有替代性,替代本来是一件进步产品代替落后产品的过程,但是我们注意到,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就业容量低而产品生产量大,动则上亿乃至几十亿,我们必须考虑高科技产品在不断地挤占市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分类调查高科技园区生产的所有产品,有选择地回购一部分高新科技产能(一方面可以注入流动性,另一方面能缓解产能过剩的形式),让我们的工业品市场不因高新科技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以缓解当前的通货紧缩的局面,使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行。发展科技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过分发展,带来的是新陈代谢不正常,新旧产品更新换代过快,使得一些旧有的产品根本不到淘汰时间,不得不尽早退出市场,后果就是原有的产品挣不到正常情况下应得的利润,或者本钱也拿不回来,过度竞争不仅不利于新旧产品正常更替,更打破了原有产品盈利的空间,不利于可持续地发展。呼吁ZF不要简单追求高新科技发展,更要重视生产进步和消费的可持续性,让旧有产品完成其产业周期,有选择地上马一些项目,另一些项目做为技术贮备。
个人分类: 经济观点|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过半房企土地储备消化周期超十年
cutelxh 2012-6-8 15:27
过半房企土地储备消化周期超十年 http://news.dichan.sina.com.cn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田新杰 2012/3/22 9:51:59 新浪地产 官方微博    房地产 企业的 土地 储备体量,并非“多多益善”,甚至是“双刃剑”。尤其是在 市场 低迷周期,地块的消化周期在悄然延长,过多的土地储备,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显现。   据已披露年报的主流房地产上市企业 数据 统计,企业的土地储备消化周期近两年快速拉长,至2012年2月底,56%的典型 房企 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都在10年以上,尤以 绿城 、世茂、招商、恒 大等表现明显。   土储过量警报   曾几时,土地储备的体量和质量,成为资本市场衡量一家房企实力的主要指标。如今,“土储万能论”正在逐渐演化成“土储陷阱”。   随着近期上市房企年报的不断披露,结合CRIC监测数据,2009年底至2011年底房企的土地储备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以绿城、世茂、招商、恒 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房企,据测算的最新土储消化周期已经超过10年,风险不言而喻。   中房信分析师孙田告诉本报,在诸多上市房企的评价指标中,土地储备消化周期指标变化剧烈,众多房企所需消化周期不断增加,迄今已达近几年的高位。   2009年底,仅有44%的典型房企土地储备消化周期在10年以上,最高的如世茂房地产、龙湖地产,消化周期在13年左右。其余多控制在6-8年,企业战略扩张和销售去化节奏相对合理。   孙田表示,2009至2010年,房企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虽有所增加,但基本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如 万科 集团2009年底的土储消化周期在3.7年左右;2010年底,部分典型房企土储消化周期呈温和增长,世茂房地产、 招商地产 (19.88,-0.28,-1.39%)的消化周期增至14年,万科也升为4年。   到2011年底,房企的土储消化周期普遍拉长,比如绿城中国,其土储消化周期由2010年底的13年跃升为24年。2012年其土储消化周期,仍保持24年的高位上。其他如世茂、招商、 保利 、 碧桂园 及荣盛发展(9.47,0.00,0.00%)等,2012年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也已达到近几年的高位。   “与建成 项目 销售去化周期相比,房企土储的相对过量,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沪上房地产资深人士柴一峰分析,过长的土储消化周期,首先大量长期占据企业过多资金和相关资源,进而令企业的策略调整缺乏灵活度和空间,如果出现土地抄底时机,也只能与机会失之交臂。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下行、地价逐步下调的背景下,过多的土地储备不但无法成为当年资本市场对房企估值的正面利好,反而需要面对市值缩水的压力,风险巨大。   抄底不宜:严控土储总量   在市场的下行周期,土储过量而引起的消化周期过长,越来越体现其“双刃剑”的“锋利伤己”一面。“高土地储备总量与销售放缓,两个因素导致土储消化周期拉长。”孙田分析。   前两年较快的扩张步伐,导致典型房企土地储备总量居高不下。目前土储面积居首的为恒 大地产,2011年底的土地储备总量为1.37亿平方米,其次是碧桂园、 绿地 集团,土地储备的总量也都在5000万平方米以上。   记者注意到,恒 大和碧桂园,由于采取高周转战略,前两年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目前较高的土地储备总量。虽然企业的月均销售面积排名前列,项目去化速度较快,但受制于高土地储备总量,依然导致土储消化周期较长。   此外,调控政策对企业销售速度的影响显而易见。其中,限购政策对定位中高端的房企掣肘明显。比如绿城中国,截至2011年底的土地储备总量在4000万平方米左右,属于房企中间水平,但其2011年月均销售面积仅15万平方米。尽管绿城2011年下半年采取了多种营销策略,如扩充销售团队、降价促销、出售优质地块及项目等,但由于其太过单一的中高端产品定位,销售业绩依旧疲软。受此影响,目前绿城中国的土储消化周期直逼24年。   据CRIC监测,紧随绿城之后,土储消化周期较长的企业为世茂、招商、恒 大,房企消化周期均在11年左右。孙田指出,即使对恒 大这类高周转企业而言,目前1.37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总量也压力较大,2011年是恒 大迄今销售业绩最好的一年,以月销售102万平方米计算,目前的土地储备消化周期也达11年。   “对这几家企业而言,不拿地或者少拿地,加快项目的去化速度,减少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迫在眉睫。”孙田认为。   在这方面,低消化周期的万科值得学习。万科近几年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始终保持在4年左右,这也是其在坚持刚需高周转的同时,严格控制拿地成本,对总价高的地块采取合作拿地以降低风险的体现。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销售额超千亿的企业,2012年依然需要保持积极的土地策略,合理补充土地储备,否则以目前4300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储备总量来看,难以满足企业中长期的发展需求。   柴一峰直言,土储从优势转为劣势和风险,不在于土地本身,而是整体市场走势的逆转和 开发商 日渐紧张的资金状况使然。一旦土地市场出现抄底机会,看似人人平等,实则只是少数房企的大餐,除非那些土储周期报警的企业“豁出去不要命了”。(田新杰)
个人分类: 职业需求|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