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大经济论坛 标签 太阳系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太阳系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日志

分享 3725.通过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未来
王东镇 2016-9-24 04:25
3725. 通过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未来 2016.9.24 地球过去是什么样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依靠想象与地质研究都难以获得全貌。通过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可能是相对科学的方法。理论依据,就是我的星系发展说。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依据同样的原理,太空中的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也可以相对聚集,组成星球和星系。星球和星系形成之后,仍然聚集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通过星际磁场和宇宙射线交流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继续成长。 星球成长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正负电荷的聚集和交流。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星球内部的岩浆,能源的主要来源就是正负电荷的交流,因为正负电荷可以聚变为光子,光子可以聚变为质子、中子,实现化学元素的重组。 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是发热反应,光子聚变为质子、中子和化学元素的过程是吸热反应,因此形成星球的层次结构和偏电荷现象,在太空中对偶聚集相反电荷和偏电荷物质,产生星系。所以,任何星系都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都有对偶星系。例如:银河系必有对偶类星体星系对偶形成,主星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银河系有太阳系,对偶类星体星系也有太阳系,结构、规模类似,星球性质相反。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有一部分可能与太阳同时形成,例如巨行星部分,包括它们的部分卫星,可能与太阳同时期形成,类地行星可能在太阳系、银河系相对稳定之后,陆续形成。 太空中正负电荷的密度有限,制约星球、星系的成长过程。所谓太空背景温度其实反映了太空中正负电荷的一般密度,因为光子也是由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的,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 由于太空中正负电荷的密度有限,星系庞大,系统内星球的成长速度相对缓慢,估计十几亿年或更长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层次,对偶形成一个新的星球。“孤魂野鬼”不能交流正负电荷,只能聚集相同电荷和偏电荷物质,成长速度不能与系统内的星球相比,也没有热层形成。 由于太空中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分布未必均匀,星球和星系的成长速度、气温和地质变化也会受到影响,冰河期、气候变暖与地震规模频率均与此有关。 正负电荷聚变为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的比例可能相对均衡,它们聚变为正反氢、氦化学元素的比例也可能相对均衡,与星球物质相同的部分继续其后的聚变,不同的部分转化为宇宙射线,成为星际物质交流的另一种成分。 由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不同,接受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不同,引发大气热层核聚变的深度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成分,金星和水星可以看到地球的过去,火星、土星、木星等,可以看到地球的未来。您赞成我的观点吗?
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518.为什么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
王东镇 2015-3-29 02:24
3518. 为什么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 2015.3.29 因为地球是正物质星球,所以与地球对偶的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不仅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所有卫星(星球)可能都是反物质星球。 我们从原子的分析开始:为什么原子存在核外电子?并且与质子携带的偏电荷相反,偏电荷量相同?因为正负电荷存在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当然,对偶聚集未必是等量聚集,因为光子也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统一体,可存在偏电荷光子的可能性,但偏电荷可能存在极限,不会超过对偶电量的两倍,即一个正电子最多对偶两个负电子,一个负电子最多对偶两个正电子,这种偏电荷对偶存在相对的不稳定性,容易转化为等量对偶。 星系的形成可能源于正负电荷的对偶聚集,包括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这种聚集会形成磁场关系,转化为星球关系就是星系。由于离子现象的存在,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对偶聚集相反电荷和相反偏电荷物质,转化为星际关系就是对偶星球。 为什么太空中那么多星球,地球只有月球一颗卫星?因为地球只有两个冷热核聚变对偶层次:上地幔(地壳和大气层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和中间层;下地幔和地核。前者形成较早,对偶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后者形成较晚,对偶形成月球。 自然界存在许多自由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不会因此增加一个,星系关系亦然,所谓万有引力在这里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因为万有引力具有局限性,反映了事物的局部表象,忽视了吸引力的不同形式、不同情况,及排斥力、离心力、核力的存在,因此是错误的。正负电荷及偏电荷物质的对偶聚集形成核力,吸引力等于排斥力,正负偏电荷的对偶质量基本相等,距离与对偶质量成正比。所以,地月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相对稳定,其他星际关系亦是如此。 吸引力、排斥力存在因果关系,作用范围。庞大星球、星系能够长期悬浮于类似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相互作用力是主要原因,而万有引力会导致宇宙物质不分种类的聚集,与客观事实不符。即便是系统内的星球,也是核力在发挥作用,不是万有引力。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不尽相同 : 地球人类离开地球很难,离开月球相对容易,不仅因为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还因为二者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星球,没有同电相聚形成的吸引力,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力,所以太空中有宇宙射线存在。地球人类所以能够成功登月,可能由于某些化学元素(如铁、镍)电磁作用力产生的引力大于不同物质间的排斥力。地球人类登陆火星没有排斥力,而离开火星就要困难很多,因为是同类物质,存在同电相聚产生的吸引力。 月球虽然存在于银河系、太阳系中,却是因为地球的存在产生的,受银核、太阳的影响相对较小,只与地球的地核、下地幔交流正负电荷、保持磁场关系。太阳宇宙射线在月球表面可能受到排斥,银核的宇宙射线虽然会受到月球的吸引,与太阳的宇宙射线相互矛盾,能否抵达月球存在疑问。美苏为什么不在月球建立空间站 ? 可能知道月球是反物质星球,或不适宜地球人类长期停留。月球上的矿物、水分、空气地球人类能否利用也是疑问,所以月球的科研价值大于开发价值。 水星、金星是未来的地球,但目前生存环境恶劣,所以人类还是把目光投向了火星。其实火星是未来的地球,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劣,人类文明延续的希望还是在金星、水星。 当地球内部产生新的对偶层次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第二个月球,地球也开始转化为火星,地球文明也就岌岌可危了。人类能否登陆金星,能否躲过新星爆发产生的影响都是未知数,十日当空未必就是寓言。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地球及其大气总结
accumulation 2014-12-31 14:08
一、地球及其大气 1. 地球及其大气 1.1 太阳系、行星、地球 1) 太阳系八大行星:宇宙中有 10^22 个星系,太阳系由 8 颗行星组成;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税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 行星的不同性质:内围星球为税金地火,这些星球是固体的;外围星球为木土天王海王,具有固态或液态的核心,并逐步向气态过渡; 3) 内围星球与外围星球; 1.2 大气的垂直结构 1) 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平常关心的大气层是对流层, 0 — 10 公里,大气越往上越稀薄,一般认为大气层厚度为 1000 公里; 2) 大气层的厚度:一般认为是 1000 公里; 3) 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没有特殊原因,大气温度应该是随高度单调递减的,但现在有些层次温度是上升的,因此必须存在热源; 4) 平流层、热层的温度升高:平流层温度升高是臭氧的吸收,热层温度升高是氧分子的吸收; 5) 金星、火星、木星的垂直温度结构; 6) 大气的密度和气压 — 指数递减:在重力作用下,大气分子主要集中在地面,大气密度和气压随高度呈指数递减; 1.3 大气的成分 1) 大气的主要气体成分: 78% 的氮气、 21% 的氧气、少量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氧化二氮、惰性气体; 2) 大气中变化最大的气体:水蒸气和臭氧; 3) 大气中的混合均匀层:氮气和氧气的比值一直到 80 公里还是不变的; 4) 大气中可变成分 — 水汽:占大气比重的 0.25% ,浓度随高度迅速减少,主要存在于近地面 3 公里以下的层次,水汽在大气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 10 天;水汽在大气中平均停留时间的计算; 5) 大气中可变成分 — 二氧化碳:占大气总质量的 0.037% ,通过动植物呼吸、有机物腐朽分解、火山喷发、化石燃料燃烧进入大气;二氧化碳的消耗是植物光合作用以及与地表的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大约为 15 年; 6) 大气中可变成分 — 臭氧:主要存在于大气平流层,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保护地面生命;而对流层臭氧对人体有害;平流层臭氧的形成是太阳紫外辐射分解氧分子,分解后形成的氧原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 7) 大气中可变成分 — 气溶胶:液态或固态微利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可作为水滴或冰晶的凝结核,太阳辐射的吸收体和散射体,参与化学循环;气溶胶的来源;气溶胶散射可以降低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变冷; 8) 大气成分的性质; 9) 地球、木星和海王星大气均存在涡旋运动,但它们性质不同,因为后两者没有固态下垫面; 2. 大气的演化 2.1 地球大气的演化 1) 原生大气、次生大气与现代大气:地球大气演变的三个阶段;地球原生大气的成分是以氢和少量的氦为主,另有甲烷、氨气等;原生大气因为太阳喷发大量物质流,产生强烈的太阳风把原始大气从地球上吹走; 2) 宇宙演化的时间尺度:宇宙形成大约 150 亿年,银河系形成大约 130 亿年,太阳系形成在 50 亿年前,地球生命大约为 46 亿年; 3) 宇宙元素的演化:最初的宇宙仅包含氢和少量的氦,最初 100 亿年形成原星体,原星体收缩密度变大,内部温度升高,发生核反应,形成重元素;巨大星体爆裂形成超新星,进而形成更重的元素; 4) 为什么行星具有不同的大气成分? 5) 次生大气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次生大气没有氧:次生大气由火山喷发产生,主要是水汽( 79% )、二氧化碳( 12% )、甲烷、一些氨和硫的化合物;次生大气中没有氧,即使有也不能保存,因为当时地面温度很高,地壳中的铁与氧反应生成氧化铁; 6) 碳酸盐 - 硅酸盐循环与气候负反馈机制:二氧化碳与地表硅酸盐发生风化作用,生成碳酸钙;高温下碳酸钙分解出二氧化碳;风化作用使得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大气温室效应减弱,气候变冷,陆地为冰雪覆盖,风化作用减弱,这是负反馈机制;火山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其不断积累的结果导致温室效应的增强; 7) 大氧化事件:厌氧生命出现在 38 亿年前,厌氧生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氧被铁反应掉,大气中的甲烷也被氧化掉;直到氧化反应变弱,氧才能在大气中积累; BIF 在大约 18 亿年前消失; 2.2 氧气的起源和演化 1) 氧的起源:自由氧的出现是现代大气形成的重要标志;氧的出现与生命的出现和演化有着重要关系; 2) 氧气的演化:氧可以通过两种机制产生,即水和二氧化碳的光解反应和生物的光合作用;第一种机制因为氢的逃逸速度太慢,不能解释大气中氢的缺乏,因此生物的光合作用机制更有解释力;早期生命是厌氧生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当时没有臭氧层,最初的生命只能存在于深海中,在氧气突增之后,臭氧层形成,生命从海洋中发展到地面;氧气的演化存在两次突增的过程,与全球性冰河期联系在一起; 3) Gaia 假说:生命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并为生命本身的演化创造了一个环境;似乎与达尔文适者生存思想相矛盾; 4) 暗弱太阳问题:为什么 30 亿年前太阳辐射大约只有现在的 75% ,而地球早期温度比现在还温暖?此即暗弱太阳问题;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早期大气的温室气体浓度较高,其温室效应弥补暗弱太阳产生的变冷; 2.3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工业革命、化石燃料、人工固氮、人工制冷剂 CFCs 破坏平流层臭氧、温室气体增加、温度升高后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 ( 1 )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 2 )甲烷含量的增加;
个人分类: 物理学|0 个评论
分享 3310.类星体与银核
王东镇 2014-2-27 02:31
3310. 类星体与银核 2014.2.27 类星体是亮度极高、运行速度极快、体积非常大的单体恒星,我认为是类似银河庞大星系的核心,不过是反物质恒星,与其对偶的必定是类似银核的“黑洞”,二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星系。 类星体可以说是“黑洞”的可视图,二者的差别是分别由正负电荷聚变而成,类星体是反物质星体,“黑洞”是正物质星体,分别辐射正负偏电荷光子,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偏正电荷光子,于是形成明亮与黑暗的强烈反差,一个被命名为类星体,一个被命名为“黑洞”。 类星体与对偶“黑洞”同时形成,大小类似,二者的表层交流正负电荷,各自引领庞大的子星系,互为映衬。 当然,以上目前还是假说,源于我对星系形成的一般认识和正负电荷对偶存在的物理性质。其实,我是先形成了“星系发展说”,后找的类星体,为银河系寻找“伴侣”才注意到类星体。 银河系如果拥有两千亿颗可视恒星,必定还有部分不可视恒星,由类似地球的行星发展而成,就像类星体也有暗淡的光盘一样。如果银河系不过类似太阳系是某个类星体的子星系,情况就更为复杂了,但正负电荷对偶存在决定的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的基本状况不会改变。 太阳拥有行星的数量与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不成比例,银河系从外观看好像由“同轨多星”组成,或许拥有众多层次的子星系。总之,还有许多难以理解的秘密等待我们发掘。类星体与“银河系”的对偶存在是我今天的收获,不知是否乱点鸳鸯?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297.试分析正反物质星球磁极形成的原因
王东镇 2014-2-15 16:47
3297. 试分析正反物质星球磁极形成的原因 2014.2.15 星球磁极的形成可能与正负电荷的相对集中有关。 一般来说,由于离子现象正物质星球偏向正电荷,聚集正电荷,而反物质星球偏向负电荷,聚集负电荷,二者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实现正负电荷的相对平衡。 正物质星球通过北极输出正电荷,通过南极输入负电荷,形成两极正负电荷的相对集中,也就形成了星球的两个磁极。由于同地球交流正负电荷的有太阳和月球两个星球,太阳对偶上地幔、中间层,月球对偶下地幔、地核,正负电荷的进出路线没有重合,地球存在两个磁极轴,也就是两个北极点、两个南极点。与太阳对偶的有银核和太阳系的众多行星,各有自己的对偶交流层次,太阳比地球拥有更多的磁极轴和南北极点。 由于星系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形成的,太阳的北极输出的是负电荷,南极输入的是正电荷,月球也是如此,这是正反物质星球的区别。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搞清楚磁力线是由什么形成的。从导线切割磁力线可以产生电流来看磁力线应该由光子形成,可太空中的光子密度极低,就可视度来讲磁力线好像与光子格格不入。星际间交流的也不是光子,而是正负电荷,并且是相互分离的单向流动。最大的可能是类似光子的不可见物质,如中微子,或其他更为微小的、可以在导线中转化为电流的正负电荷对偶统一体。问题是磁循环存在单电荷与正负电荷对偶统一体两类物质吗?抑或正物质磁场循环正电荷,反物质磁场循环负电荷,在导线中形成电流时自动聚集相反电荷,形成对偶电流?正负电荷磁力线在星球南极交汇时为什么没有光子产生?难道电磁波也有光子波、中微子波等多种形式吗?
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261.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与初级化学元素的形成转化
王东镇 2014-1-11 06:54
3261.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与初级化学元素的形成转化 2014.1.11 无论物质世界多么复杂,都是由初级化学元素发展变化而来。特别是氢元素,是化学元素的起点和基本结构,也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成长必须搞清氢元素的形成和转化。 物质守恒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有转化。氢元素的形成是从基本粒子到化学元素之始,也应该是最容易裂变为基本粒子的化学元素,所以本文锁定氢元素。 地球上的氢元素可能来自两个方向:宇宙射线和地球形成之初。前者源源不断,后者基本销声匿迹。 如果宇宙射线只是匆匆过客,地球就不会成长发育,保持凝固后的初始形态,加上无数的陨石撞击坑。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发展变化,地球也不例外,太阳系的一系列行星描绘了行星的一般成长发育过程,地球的现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众所周知,高空大气是非常寒冷的,可 80 千米以上至地球大气边缘却有数百乃至上千千米生物不可能存活的高温区域,最高温度可能高达摄氏数千度,只有原子级别的核聚变、核裂变可以解释,可目前的解释只是紫外线的照射!不知紫外线何以仅仅在这一区域形成如此高温? 我认为这一区域仅仅是向阳的一面,地球背面不可能有如此的高温,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发生的剧烈撞击应该是高温形成的原因,所有地球大气成分,甚至地表相对低端( 20 号化学元素以下)的化学成分和所谓阳光都是在此区域和以下逐渐低温的区域形成的,包括水分子。 氢元素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另一重要成分是氦元素),形成于恒星表面的初始聚变。我认为初始聚变的物质基础是正负电荷,否则不会有宇宙射线的辐射,因为只有正负电荷的相互湮灭可以提供恒星表面核聚变的高温条件和物质条件,且不会与宇宙射线的辐射发生阻碍。 宇宙射线不应该是恒星表面核聚变的全部初始生成物,应该是其中受到排斥的成分,最大的可能是与恒星物质成分相反的物质,也就是反物质恒星的宇宙射线才可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可能是反物质恒星! 银河系中最大的星体是银核,类似太阳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不过是银核的核外电子,地球是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我们看不到银核,因为银核也是正物质星球,辐射的宇宙射线可能是反物质射线,到达不了正物质星球,所以成为我们的视觉盲区,俗称黑洞。 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核裂变可能没有消耗掉宇宙射线中的全部成分,所以氢元素仍然是地球大气成分之一。 地球物质成分中的氢元素还可能在地球表面形成,例如闪电也是正负电荷的聚变过程,还有光合作用的实质可能是光子通过化学作用形成氢元素并置换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位置形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否则,仅凭土壤中的有机元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何以形成物质转换的平衡? 化学核聚变闻所未闻,却未必不能,因为燃烧是聚变的逆过程,燃烧现象的实质未必全是氧化过程,可能隐藏氢元素的裂变过程,因为光子不能无中生有,而燃烧过程中碳、氧元素都没有消失,只有氢元素不知踪迹,可能一部分与氧元素结合转化为水,大部分裂变为光子,回复到聚变前的样子。否则,请指出燃烧过程中光子的由来! 生物的成长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每时每刻都伴随电磁辐射,大量的光子是电磁辐射的物质基础,没有化学元素的裂变过程和正负电荷的聚变过程,就没有电磁辐射的物质基础,氢元素应该是所有化学元素中最容易裂变的化学元素,所以氢元素的形成和转化应成为物理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141.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王东镇 2013-6-14 02:59
3141. 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2013.6.14 我认为:系统的形成不是偶然因素决定的,偶然因素可以影响系统的形成,决定不了系统的形成,系统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 受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对应关系的启发,我大胆推测星系的形成与主星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创立了星系对偶成长说。要点是:正负电荷的对偶存在决定了正负电子和正负电流的对偶存在。太空中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正负电荷的相互交流,形成对偶的正反物质星球和星系。星球内部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存在说明化学元素的形成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放热反应区间高温的存在必然产生原子的离子化现象,形成整个层次和星球的偏电荷现象,在太空的对应区域就会形成相反电荷和相反物质的聚集,形成偏电荷和同类物质的小行星带,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聚变为新的行星。伴随主星的成长,星系也会成长,而星系中每颗行星的状况都与主星结构中的对偶层次的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系统内行星的分析间接的了解主星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 太阳系内八大行星的质量、自转和公转周期、方向、轨道夹角各不相同,可能反映了太阳内部结构中各层次的差别。如果真是这样,会产生许多有趣的问题,带来许多新的发现,希望职业科学家能够沿着这个思路深入研究。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065.太阳系诞生一颗一级行星的时间周期
王东镇 2013-4-6 04:33
3065. 太阳系诞生一颗一级行星的时间周期 2013.4.6 地球的年龄据说是 45 —— 46 亿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太阳系诞生一颗一级行星的时间周期大约是 15 亿年。 所谓一级行星,即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或九大行星。我认为行星的等级不应以大小论,而应以与主星太阳的关系论。当然,只是一家之言。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排名倒数第三,如果每颗新星的诞生都与主星中新的放热聚变层的形成有关,主星太阳体内一个新的放热聚变层的形成时间周期大约是 15 亿年。 如果太阳系一级行星的形成时间周期都是 15 亿年,太阳的年龄在百亿年以上,接近 135 亿年。 135 亿年是所谓的宇宙年龄,而银河系据说有 2000 亿类似太阳的二级恒星(如果银核没有主星),如果也按 15 亿年诞生一颗新的二级恒星计算,银核及银河系的年龄是多少呢?如果银核也有主星呢? 伴随太阳的成长,地球轨道也在发生变化,适宜生命的地球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向前看其它行星,是地球的未来;向后看其它行星,是地球的过去。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