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iaoli2211
13961 16

[学科前沿] 苏州模式浅析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初中生

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16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78 点
帖子
11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0-16
最后登录
2019-6-1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苏州模式”的研究背景

21世纪,苏州经济以其快速的发展赶超中国的其他各个城市。2005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高达4026.52亿元,GDP的增速居长三角16个城市的第一位,其中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2123.09亿元,位居全国各城市的第二位。苏州的高速发展离不开20世纪最后十年积累的雄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0年至1999年,苏州市的经济年增长速度高达23.57%,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达到或超过亚洲四小龙在高速发展期的增长速度,苏州已成为中国的新兴发展地区。但是,苏州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瓶颈问题已经开始显现,能源供应不足对苏州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日显现。本文研究的问题正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现象,以外资主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苏州模式”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和造成的负面影响,探究出现负面作用的成因,最后对“苏州模式”的转型给出建议。

二、文献回顾

对于“苏州模式”,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研究发展中心的张晔认为:“苏州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能迅速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但是这种模式极易导致外资经济与本土经济的二元化发展格局,引发空心化危机。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外资主导的出口加工模式必定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向“新苏州模式”转型。新模式的设计应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承接跨国公司外包。为此,“苏州模式”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促进本土企业与外资加工企业的嫁接和配套。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的赵晓认为:在现有“苏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苏州本土民营资本的发展,做到“苏州模式”与以民营经济发达著称的“温州模式”这两种模式最终走向融合,才能使苏州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两只手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温州模式依赖于市场企业家创新,“苏州模式”依赖于政府企业家创新,从本质上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矛盾关系,因此大可不必厚此而薄彼。要充分的协调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和谐发展而非单一发展某种单一经济成分。

苏州大学商学院的李欣与夏永祥认为当前苏州发展应以科技为纽带,全面推进第一产业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促进第二产业的更新改造;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胡萌在其文章《青岛和苏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较研究——兼论两种外资发展模式》中分析对比了青岛和苏州作为两个利用外资的先进地区,外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客观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外资发展模式,即苏州的赶超型和青岛的适用型外资发展模式。说明了“苏州模式”有外资利用的集中化、专业化和高端化的特点,文章首先对两地外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种外资的发展模式:苏州代表了赶超型外资发展模式,即通过引进外资迅速提升本市产业结构高度以赶超先进地区的“飞地”式;青岛则代表了适用型外资发展模式,即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引进适用技术和产业,增加就业和收入。说明了苏州的赶超型外资发展模式的两个特点:一是外资利用的集中化和专业化,二是高端化;青岛适用型外资发展模式则不同,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散化发展,以期在各产业领域都能吸引外资,扩大外资引进渠道;二是适用性,即发挥比较优势,引进适用产业和技术,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最后分析了两种外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指出了“苏州模式”最大的问题是难以达到用先进的外资来促进国内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青岛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低端的外资无法给国内企业发挥示范效应,并通过外资的竞争推动国内企业的发展。

本文认为:与使当年日本、韩国经济腾飞的一般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不同,“苏州模式”是一个以政府吸引外来资本在本区域投资设厂,利用该区域低廉的人力与土地等资源生产出产品再出口的“两头在外”的特殊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而这种发展模式虽然会在现阶段对苏州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会造成苏州经济发展对外来资本的高依赖性,而造成其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自主资本、技术的发展得到弱化甚至缺失,使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本文认为:要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大力的发展民营经济,使苏州的经济发展能从原来单一的外资拉动转变为外资、内资双擎拉动,确保苏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保证。

三、“苏州模式”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一)“苏州模式”的来源

“苏州模式”来源于“苏南模式”。所谓“苏南模式”,即指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当地的农民依靠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发展以集体经济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但在1990年前后,这种集体性质的企业却严重束缚了苏南民间的自主创业活力,于是苏州政府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外向型经济发展就成了苏州市经济新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外向化、结构调整、产权改革和城市化相继赋予“苏南模式”以新的内涵,因此到了90年代中期,这种被称为“改制”的产权改革就把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来,传统“苏南模式”彻底终结。苏州市由此抓住了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区域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苏州模式”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位置。

(二)“苏州模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

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通过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苏州的经济、社会面貌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1.实现了苏州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对其自身的企业价值链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一方面把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品研发、设计与品牌塑造以及核心技术的生产等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把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等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该地区人力、土地资源较之本国低的优势发展自己,但与此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入世界分工,升级自身产业结构的机遇。

苏州抓住了跨国公司企业价值链调整这一机遇实现了自身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苏州的工业产业结构低度化现象突出,以传统的轻工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吸纳外来资本特别是台湾的产业资本,苏州顺利完成了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型家电、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六大新型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苏州借助国家、省投资和外商投资,利用长达139.9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加快张家港、常熟港、苏州港港口和港区建设,建立起以钢铁、石化、电力、仓储、加工等基础工业,使生产为布局不断优化。

2.完成了工业资本的积累

首先通过吸引外来资本在本区域投资,解决了如果通过自身发展经济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不足的困难,然后外资出口加工企业所产生的留存盈利又构成了当地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反过来进一步加快苏州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次,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构成了当地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2005年苏州全部外资企业的税收占全市总税收的40.7%,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最后,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直接参与了地方的资本形成,增加了地方的工业资本积累。从而外资的大量持续涌入,推动了苏州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3.带动了当地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全市为之配套的生产企业也骤增。为之配套的半制成品主要有三大类:电子元器件(约占30%—40%)、机械设备零部件(如轴承、链条、冲压件、铸塑件)、原辅材料(如印刷线路板、粘接剂、涂料、包装等)。这类配套企业大都分布在乡镇,与当地或附近的外商投资企业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并且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参与全球竞争,这类配套企业通过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合作,自身也参与了全球产业生产的分工,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自身产品国际竞争性的增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4.缓解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在外商投资的企业中,虽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品研发、设计与品牌塑造以及核心技术的生产等技术还是被外商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是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等各个方面的考虑,外商投资企业还是大量吸收了本地及外地的劳动力特别是从农村转移而来的劳动力,为减轻就业压力、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外商企业中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求,使大批的劳动力受到了良好的现代科技文化与工业文明的熏陶,从而提升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快了苏州地区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并且由于这部分人的流动性比较大,使他们通过流动把他们在外资企业中学到工业技能和规范,扩散到其他地区和企业,从而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会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里对当地的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和培训,培养了一批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懂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先进的管理制度的高层次人才,从而又提升了该地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三)“苏州模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苏州模式”虽然对推动苏州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腾飞,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苏州模式”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目前,苏州的经济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依赖于外资的外生型经济结构。2005年苏州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05.89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279%。外生型经济可能碰到的问题是高度依赖于外来投资所带来的前景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外来资本可能是因为你这里成本低而前来投资,一旦将来成本增加了,它也完全可能再去寻找成本更低的投资场所。一旦外资投资减少,经济增长就会受巨大影响,因此苏州一直强调招商引资,并以其作为维持苏州经济高增长的主要途径,这样必然促使区内的各级社区政府为招商引资而穷尽全力,于是地方政府会给外来资本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对于土地资源,虽然中国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很低,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度压低土地成本。苏州市国土资源局一份关于苏州引资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苏州的GDP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就要消耗4000亩土地。以这样的代价发展经济,实际就是对中国有限的国土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另外如果有一天苏州没有足够的如此低成本土地来吸引外来资本,并且外来资本寻找到比苏州更低发展成本的地方而形成转移,苏州的经济或许会受到比较严重的打击。

同时,由于“苏州模式”是一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旦国际市场发展变化,国际经济出现震荡或危机,苏州的经济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导致了苏州经济发展的整体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不足

苏州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二元化格局。一方面苏州的本地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创新的体系不完善,自我的研发力量薄弱,从而遏制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实现技术超越的潜力。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内部支出占制造业产值比例为例, 苏州仅有2.l%,甚至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如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等,本土企业由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必然依附于外来资本,从而自身的盈利能力受到限制和挤压。而另一方面,苏州的出口加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技术的状况较为严重,自身未能掌握相关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仍牢牢的掌握在外方手中,虽然参与了国际分工,但多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中游,附加值很低,产品不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在宏基电脑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所提出的“微笑曲线”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的苏州的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游,取的附加值很低,而上游的技术研发和下游的产品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仍然牢牢的由外方控制。

从某种程度来看,国家之间或地区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化为企业之间核心技术的竞争。对于苏州来说,制造业中的外资占投资的主体,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显得犹为重要,当年拉美国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的外资产业转移而经济急剧衰退的“拉美化”现象,值得警惕。

3.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从投资、进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税收等指数看,苏州名列全国20个大中城市前列,但苏州市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增长不快。据2003年相关统计报告,按户籍人口计算,2003年苏州人均GDP达到4.77万元,杭州为3.27万元,宁波为3.22万元,但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苏州只为12361元,而杭州、宁波分别则为12898、14277元。

为什么苏州经济发展了,居民平均的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增长提高不快呢?其原因也与苏州的发展模式中所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关。苏州外资和“三资”企业比例很大,它吸收了大量的就业人员,但由于这些“外资”和“三资”企业,80%以上是加工制造类企业,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实际上就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加工车间,他们大量需要文化层次较低的劳动力,平均工资只有几百元,加班加点后也只有1000元左右,所需求的高学历、高素质、高工资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很少,而且苏州城镇居民还受到大量外来劳动力的竞争压力,本地职工没有竞争优势。而政府部门为了降低成本来吸引外资来本地投资,对此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4. 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虽然在外来资本的带动下,本土为之配套生产的民营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相较与外来资本的发展规模还是存在着明显偏弱的状况。2005年,苏州的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492.46亿元,不到外商完成工业总产值的1/4(外商完成工业总产值高达6627.84亿元)。

造成这样的情况原因是由于现阶段“苏州模式”的不完善对民营经济的限制,主要表现是:内资和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政策,在投资、销售、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实行歧视性政策,即使有发展民营经济的愿望,这种政策也只会引导它们向“三资”企业发展。虽然自2000年开始,苏州加大了鼓励、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力度,基本取消了限制私营经济发展的许多规定。从这一、二年的情况看,民营经济发展很快,但在外资企业居市场竞争主导的情况下,民营经济无论在资源配置、市场配额上如何由弱到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苏州模式”的带动下,苏州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从“苏州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给苏州经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来看,这个模式还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四、“苏州模式”负面作用的成因分析

尽管外资推动出口加工的“苏州模式”在苏州的工业化发展初期取得成功,从而迅速推动苏州的工业化进程,但是这种模式也同样给苏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的负面作用。在“苏州模式”中,由于出口加工企业主要是由外资推动的,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资的进入,苏州经济发展的自身推动力薄弱或缺失。

在苏州的发展初期,为了吸引到外来资本在苏州投资,地方政府会给外商以“免税”“土地低价转让”等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以期能够降低成本引来外资。从而给当地民营经济以不同待遇的对待,使一开始民营经济的发展就被不平等化与边缘化,当地经济的自身“造血”功能衰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世界银行曾联合研究过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现凡是外资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当地民营经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苏州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的政策重心完全向外资倾斜,给外资土地、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弱小的民营企业实际上是在不平等状态下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竞争。导致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和资金供给等方面发生较大挤出。尽管近几年苏州的民营企业数量和民营经济总量有了一定增长,但其辅助地位并未得到改变。无论是经济总量、产业层次,还是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民营经济并没有成为苏州经济的主导力量,企业经营层次和盈利能力较差,升级换代缓慢。使得苏州的经济呈现单一化发展的现象。

而出于自身技术保护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考虑,来苏州投资的外来企业一般都是牢牢的控制住了自身的核心技术。没有或者很少的对苏州的本土企业形成先进技术的溢出。苏州实际上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加工车间,出口的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连做衣服都是贴人家的牌子,赚的是极其低廉的加工费,扮演的是挣钱最少的打工者的角色。即使是在昆山积聚电脑生产企业,名义上是高科技企业,实际上与研发、设计无缘,装配工人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装配工作,只是高科技产业链条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部分。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游,所得到的附加值有限,从而使得当地居民没有从快速发展的经济中获得经济上的益处。而民营企业的薄弱使得这种情况又愈加的严重。

而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矛盾导致外来资本在苏州的制造成本上升,并且外来资本具有向更低生产成本的区域转移的倾向,苏州的经济会遭遇到明显的打击。而综合各个方面的考虑,当地政府只有给外来资本更加优厚的条件来“挽留”外商而避免出现经济衰退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而到了那个时候外商也会更加压低工人的工资与福利待遇,造成苏州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所以这种以当地政府提供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再加上各类优惠的税收政策,发展外资主导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发展初期推动了当地工业化进程。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优惠政策的陆续到期和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绝大部分的外资并没有在当地完成产业升级,而是开始转移到其它地区。所以如果把工业化的主导权和责任交给外资,而轻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将是十分危险的。

此外,出现这种负面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认为是对官员的行政考核指标长期过分依赖GDP的增长为重要标准而造成的。长期以来政府对官员的考核是以GDP的数量的增长作为重要依据,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升迁,只会顾及眼前的利益,为了GDP的快速增长,引进一些缺乏技术含量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来当地发展。

五、发展“苏州模式”的建议

以引入外资来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苏州模式”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因此,该模式是一种在经济发展初期促进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实现了苏州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分析“苏州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苏州模式”是以初期廉价的资源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来换取工业化所需的其它要素,如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资源的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要素价格的上升,原有的低人力资源成本和低成本的土地资源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当地的个体私营经济并没有及时的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现阶段以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推动力的苏州将会陷入没有强大的经济推动力而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泥潭。因此,“苏州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如何保持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保证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呢?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苏州模式”转型提出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自主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

现阶段,苏州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只能依靠单纯的“低人力资源成本”和“低土地资源成本”等低成本策略来吸引外商,而到苏州投资的外商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并没有转让其核心的技术,而是仍然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苏州要真正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在技术上仅仅依靠引进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只有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扩大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提高苏州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并且坚持对引进的技术实行“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方式,通过引进尖端技术,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前端环节发展延伸。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品、争创名牌,支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推动更多的“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而这就需要“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服务支持

苏州是一个对外资依存度极高的城市,然而外资企业具有极强的趋利性,在全球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外资企业具有采用多处布点,转移利润,抽逃资金等倾向,实现避税、转移风险和获取优惠政策的目的,因此苏州市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要注意防范类似风险,因此就有必要加快本土的民营经济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扩大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在政策、资金和土地提供上给予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相同的待遇。同时针对当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发展层次低,盈利能力弱,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的现状,要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快落后产品、技术、设备的淘汰,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及应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资金上的困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好服务。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向外资企业学习先进的科学研发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体制,使民营企业迅速得到发展并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勇敢的走出去,积极的开拓外面的市场,真正实现苏州经济发展的国际化。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苏州的经济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苏州可用土地越来越少,生态资源越来越差,环境资源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苏州进一步发展的现象已经显现。所以应努力“转变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从根本上加快推进以追求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为主要目标,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立足于资源节约利用发展经济、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经济,巩固和提高苏州工业优势地位,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

(四)有选择的吸引外来资本,并且逐步引导,使其实现发展的本土化

外来资本是现阶段苏州经济赖以发展的主动力,要继续加大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度,但是要从过去的单纯的“引资”发展到有针对性“选资”,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有利苏州长期经济发展的外来资本,并且对外资进行有利的引导,使这些外资实现“外来资本的本土化”发展,由简单加工装配到实现整个生产环节的本土化;由核心技术研发异地化到实现核心技术研发本土化;由外销为主转变为内外销并重,实现营销本土化,使苏州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向上游和下游扩展,以获取更高的产业附加值。通过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组织竞争力,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从而降低商务成本,并且在无形中增加他们撤离资金的成本,使企业不愿轻易将资金抽走。集群化生产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也会使苏州外商直接投资的集群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注:本文的相关数据除表明出处外均援引自2005年第12期苏州统计月报

[1] 胡锦涛.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9/content_4031533.htm,2006-01-09

[2]苏州经贸办.2006年苏州工业经济工作之思考http://www.cipic.cn/shownews.asp?newsid=849,2006-01-16

[3]张晔.“苏州模式”的反思及区域发展道路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5)

[4]赵晓.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中国经验”[J].经济透视,2005,(5)

[5]郭显光.开放型经济模式的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6]范从来.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地区竞争战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4,(6)

[7]黄雪丽.上海、苏州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比较与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李玉梅,王冬生.“苏州模式”的经济分析[J].当代财经,2004,(5)

[9]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李欣,夏永祥.苏州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1]成涛林,夏永祥. 苏州市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与发展思路[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2]吴殿延.区域经济学(第1 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王必达. 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4]陈瑛,汤建中,邓立丽. 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经济评析[J]. 上海经济研究,2005,(5)

[15]马丽平.透视苏州发展模式[J].现代经济探讨,200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Politics 劳动密集型产业 复旦大学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浅析 模式 苏州

沙发
jsczgodhan 发表于 2006-8-26 08:2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旁观者迷

当局者清.

使用道具

藤椅
californiaxj 发表于 2006-8-30 15: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很透彻,读了以后收获很大!!

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深圳与浦东的比较优势.以前看过这类资料,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使用道具

板凳
justinsky 发表于 2006-8-31 12: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可注明出处吗?

使用道具

报纸
liaoli2211 发表于 2006-9-6 15: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是我本科毕业论文,其中参考文献付在文章的最后,

使用道具

地板
存在 发表于 2006-10-7 20: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值得学些!

使用道具

7
shwany 发表于 2006-11-5 14: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005年底内部会议通报:中央有领导到苏州想进入工厂看一看,结果却被告知不可以!于是便有讨伐新经济殖民地的运动了!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使用道具

8
longzl 发表于 2006-11-5 16: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析很透彻,精辟

使用道具

9
tabalt 发表于 2006-11-14 17: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苏州发展令人瞩目呀,值得借鉴,发展问题,需要学习。

使用道具

10
qweqww 发表于 2006-11-16 18: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能单纯追求高技术,要追求适合自己的技术,中国劳动力较多,就是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