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袁大成2
596 0

[宏观经济学政策] 平衡与增长(续6) [推广有奖]

  • 1关注
  • 0粉丝

本科生

6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50 个
通用积分
41.7951
学术水平
11 点
热心指数
11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896 点
帖子
43
精华
0
在线时间
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21-7-23
最后登录
2023-5-22

袁大成2 发表于 2021-7-24 19:06:0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V

投资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吗?

我们先设计一个思想实验,看一下资本主义机制是怎样产生生产过剩的。


我们假设有一个完全由资本主义产业经济企业群所组成的纯市场经济的社会,这些企业群生产着人们生活所需的所有产品。假设在第一轮(假定是一个月时间)生产活动中,企业主们共投入了100亿元成本,产出了价值120亿元的产品,也就是100亿元的成本投入+20亿元(期望)边际利润。那么这120亿元的产品,最多只能卖掉100亿元的产品,因为市场上只有100亿元成本投入后所转化的有效购买力,还剩有20亿元产品(即利润承担物)是无法卖出去的。


这时,企业主们将面对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把过剩的产品堆进仓库,继续按照原来的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每一轮都有20亿元过剩产品入库,越来越多,仓库也越来越大,如同蜜蜂经济,一直可以进行下去,生产的规模不增不减,只是仓库越盖越多越大。


第二个选择是:因为有过剩产品出现,第二轮生产只投入80亿元,产出也缩减为100亿元的产品,因为投入减少了,所以第二轮充其量只能销售80亿元的产品,又有20%即16亿产品过剩,这时仓库里的过剩产品累积到了36亿元的产品,同时会有相应的劳动力失业。第三轮只好再进一步缩小生产,产量一步步螺旋下行,工人失业越来越多,购买力也就越来越小,仓库里卖不出去的产品越来越多,最终是仓库爆满,工厂关门,工人全失业。


以上两个过程,完全没有储蓄,所有人都是月光族,一样会发生产品过剩的堆积,这完全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产出大于投入的边际利润的机制造成的。资本主义经济过剩危机就是其自我机制的逻辑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库存卖不出去,如果再继续投资只能让剩余产品更多,投资怎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性所导致的产品过剩呢?


上面只是假定一个完全的纯市场化的系统,现实中的情况要复杂些,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企图通过投资来消除货币沉淀和生产过剩最终是不可能的。当然,许多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在基本建设阶段,的确是需要消费的一定量的人力和物力的,从而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因此有助于消除其它产业部门的剩余产品,从而拉动生产持续进行。所以投产前在基本建设阶段的许多项目,是可以暂且看成是C项目的,也就是消费项目(Consumption)。


但是这些项目一旦建设完成,比如发电站开始投产发电,那么它们就从基本建设阶段的社会消费项目C,转变成了供给侧的P项目,成为了新的生产力,也就是从给市场贡献有效需求的C项目,变成了向市场提供产品的产业部门的P项目,使得宏观经济体的供给侧又多了一个需要新的购买力支持的生产单位。至于这个新生产力是否能实现其产能所提供的GDP,还要看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如果需求没有增长,投资就会带来更大的生产过剩。


像电站这样的建设期长的项目,还可以在其基本建设阶段暂时充当消费者为市场贡献自己的购买力。许多短平快项目,比如餐馆,几天就装修好开始营业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者上门,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看看街边林立的餐厅里面的冷冷清清,真是粥多僧少,难以为继。如果社会购买力已经相对不足,依靠再投资怎能消除粥多僧少的问题呢?

(这里顺便说一下,据说中国有些地方的风力发电场或水力发电站建成后弃风弃电的现象很严重。建议政府可给当地的居民的充电卡上打入一定额的电费,鼓励他们使用清洁电力改善室内温度,烧水做饭,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又保护了环境,还让已建成的发电站实现了GDP 可谓多赢。


可见,试图以持续的新项目的固定投资来消除生产过剩的作用是有限的。投资产业部门的项目最后都会带来新的生产力和更多的商品产出,如果没有销路,项目就会失败。而销路需要市场上存在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有货币支持的生活需求,那么市场上的货币从哪里来呢?这显然是产业部门的企业家们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即使在一个完全没有货币沉淀的宏观经济体系内部,在交易速率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货币总量只能支持一定量的商品交易。而货币又是从何而来呢?又是如何到达需要商品的消费者的手中呢?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问题。而古典经济学却很少关注。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不管沉淀的存款有多少万亿元,各种各样的产业单元,比如餐厅还是门可罗雀,难以为继。萨伊定律的错误之一,就是他忽视了这一重要问题。


另外,假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让所有的产业投资的产品都可以售出 ,那么持续的扩大再生产的再投资所带来的指数增长也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的。比如,我们假定全中国经济在1950年时的GDP=0,  这时有一个人投资100元人民币,开始摆摊卖盒饭,假定其每个月的纯利润仅10元人民币,那么其一年的纯利润就是120元人民币。为了不使货币以利润的形式沉淀,该摊主将利润投资于扩大再生产,又开办了一个新的摊位,第二年成了两个摊位,到年底总利润为240元人民币,然后又继续投资扩大再生产,第三年产业规模成为4个摊位,继续投资,第四年,产业规模扩大为8个,以此类推,70年后,即到了2020年,其产业规模达到:1.18059 10 21个摊位,是目前全世界人口的10亿倍;每年的纯利润达到 1.18059 1023 元,是目前全世界GDP总和的10亿倍!这还是假定有一个无限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所以更加不可能。可见,那些认为利润不断追加到扩大生产投资就可以消除利润的货币沉淀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所以,为了防止利润沉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经济下行,最根本的方法只有以国家的二次分配机制来保持货币循环和经济平衡。

有一种投资可以不增加商业产出,只消除产品过剩,这就是由政府财政主导的二次分配中的公共项目的建设。比如政府投资建设的学校,医院,投资修建的免费的公路和桥梁等等。上个世纪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就有很多这样的项目,用国家财政上马了很多建本建设,用于修桥铺路,建设公共图书馆和城市公园等等,从而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解决了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实际是以工代赈的项目。所以,这种投资与企业对产业项目的投资是不同的;政府实行的这种投资的结果只增加社会的固定资产,并不增加商业的固定资本。因为这种项目完工后并不转化为收费的商业项目,只提供免费服务,没有收费,所以也没有资本回报,更没有赢利了。因此这种投资只能靠国家财政来做,企业是不会做的,企业若要做,那就是做慈善,而不是投资了。这种投资实际上属于我们模型中的C2项目,属于广义的社会消费的范畴。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的一个地方还会谈这个问题。(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consumption 资本主义经济 扩大再生产 世界GDP 罗斯福新政 袁大成经济模型 货币循环 资本主义经济悖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