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lk435
16494 38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硕士生

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528 个
通用积分
1.0414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761 点
帖子
54
精华
1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6-20
最后登录
2014-7-1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与新经济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之一

我是一口气读完阿锐基的《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这部著作的。老实说,这本书在历史学界占什么地位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这本书写的非常有针对性。阿锐基从资本积累这个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读起来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这本书让我这个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员受益菲浅,明白了许多事理,阿锐基的著作大气磅礴,旁征博引,主题鲜明,论证充分。仅仅用38万字就把资本主义近600年的大事说的非常透彻,足见其功力。

其实,关于新经济,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直接涉及,但是,我却能够感受到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当你反复阅读几遍之后,你会发现,他已经谈到了新经济,谈到了资本的操纵,美国人玩弄“残存的”金融技巧,等等。

我反复研读他的著作,得到了一些启示,结合当代世界经济形势谈几点体会,以求教于诸君。

    

   一、关于“体系积累周期”

1.1 历史回顾

体系积累周期,出自布罗代尔的看法,他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每个主要发展阶段走向成熟之前,都有从商品贸易向金融贸易转移的特殊过程。

热那亚的金融资本主义代替商品贸易发生在14世纪下半叶。当时,由于竞争的压力增加和权力斗争加剧,投资于贸易已不再有利可图,剩余资本变成流动资金,结果被用来支付城市国家与日俱增的公债提供资金。私人债主因此控制了国家财政机构,即圣乔治商行的创办人接管热那亚国家的财政。因此,在热那亚,资本逐渐控制每项经济活动,银行逐渐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富有的、强大的商人阶级控制了金融、商业和工业。

热那亚富裕的商人们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真正的货币,不仅能够保证自己可以有效地抵御货币价值变化,使自己不致于成为金融错觉的牺牲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别人的金融错觉,从他们那里买进和借进,向他们卖出和借出,从中获得可观的交易利润。

在15世纪中叶,热那亚的商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推行一种恒定的记帐单位,用来结算互相之间的贸易,精确估计他们远程商业和金融交易是否可以赢利,并在实际上正在流通的货币的价值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赢利而不是亏本,他们既有能力做到,又对他们十分有利。在1447年,他们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跟货币兑换有关的所有商业活动必须以固定重量的金币来报帐,这种货币就是里拉。这次货币改革给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金融手段和金融技巧注入了新的冲击。

  热那亚人发展的金融技巧。从文艺复兴运动的中期开始,热那亚的金融技巧,已经具有当今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热那亚,支票和汇票四处通用,票据签字背书的原则得到认可。大多数的支付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整个城市拥有自己稳定的,现成的记帐货币。

热那亚拥有相对充足的支付手段,这套信用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拖延支付和结帐,不断地让两者互相重叠。假如所有的帐目同时结清,这种制度就会完蛋。

向内挖潜与向外挤压。向内挖潜也依赖于向外扩张销售市场,因此,美国经济的关键还是向外挤压,金融交易需要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实物生产销售更需要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资本过剩是相对于国内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言的;实物生产能力过剩则是相对于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当美国完成一轮投资狂潮,对IT产业的投资达到高峰之后,由于企业盈利能力赶不上股票价格的飞涨,必然导致投机性资金在股价高位抽逃,这是资本过剩的直接表现,金融资本从股市中抽逃之后形成相对过剩。由于IPO条件恶化,经济不景气,信用由扩张步入紧缩,企业设备投资减少,经济迈向萧条,市场呆滞,国内销售萎缩,企业盈利必然减少。同时,库存增加,为消化库存,企业又竞相削价销售,必然导致盈利预期进一步下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开拓国际市场。当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时,它最强烈的欲望就是开拓国际市场以求解脱困境。过去,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和初级产品,这样,可以保证资本家的超额利润,但是,这是50年前的美好时期。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贸易领域要求平等对话,公平贸易的呼声日涨,而美国等少数国家显然不能用50年前老一套的办法来对付广大发展中国家,但是,又拿不出新的办法,于是,就采取金融殖民的办法,通过推行强势美元政策来吸收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资金,通过转移实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地,通过金融市场自动提款机的功能来达到在经济上盘剥落后国家的目的!这不也是开拓了国际市场吗?

  1.2 美国式积累借贷交易体系的新基础

创新为美国找到了新的出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为借贷交易奠定了基础,当今美国经济已不再是一个积累体系,它的财富创造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完成的,即通过创新,实现国家借贷和国家优势,吸引外资投入、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实现财富的增长。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IPO,为企业筹集资金,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从IPO中筹措了大量的资金,第二,通过证券(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交易活动,把全世界净储蓄的大部分资金吸引到美国,为美国的融资提供大量的外来资金。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需要相互利用。美国经济的鲜活特征表现在华尔街的金融创新能力和硅谷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二者的结合则体现出美国体制的整体创新能力。

  实际上,硅谷需要华尔街,这是不言而喻的,硅谷需要华尔街不断地为它提供各种形式、各种不同期限结构的资金,不同的金融市场信息。

与此同时,华尔街也需要硅谷,需要它的科技成果,需要它的业绩,来包装丰富多样的投资机会,以吸引全世界的投资者,把大量的资金押在美国市场上。

美国政府,也就是华府需要二者的积极配合,一是硅谷的创新能力,可以吸引全世界有创意的人才,把对手的人才吸引过来,本身就是打击和削弱竞争对手,二是华尔街的金融创新能力,华尔街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投资工具、信息,把全球储备吸引到美国,支持了强势美元政策!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硅谷的科技创新与华尔街的金融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白宫赖以在全世界称雄的本钱,二者都重要,缺一不可。白宫要维持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保证美国的科技和金融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否则,霸权无以维持。

硅谷若得不到华尔街的支持,硅谷将失去人才,失去那些满怀信心的发展中国家的淘金者,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回流,将削弱硅谷的国际竞争力。

1.3 公司的作用。

  在把纽约变成世界新的充满活力的金融和交易中心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受益者(IPO集资),又是工具(必须提供可观的利润)。高新技术企业是受益者,通过投资银行的引导,风险资本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初级阶段就介入,为那些渴望得到资本垂青的小企业和科技创业者提供资金。这是一种特权,只要你有好的想法,你的设想,技术有创意,在未来有美好的发展远景,尽管现在还不能赚钱,就会有人敢于投资,这是区别于以往投资的地方。

华尔街若得不到硅谷的支持,华尔街就会失去活力。交易量会减少,IPO会剧降甚至停顿。来自外部世界的资金会回流,同样的道理,美国的竞争对手会得到这些资金,美元的汇率将受到冲击。当华盛顿的货币监护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觉察到这一切之后,不得不采取加息的办法来对付,但是,结果将证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努力是徒劳的,美元最终还是会贬值。

风险观念的改变。对于精于金融交易的美国人来说,从事实物生产的风险大大高于金融交易的风险。美国社会已经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保护劳动者权利的法律,美国人都有自己的律师,美国拥有全世界1/3以上的律师,这样的法律框架和环境使得资本家依靠明目张胆地压榨工人来获取超额利润是很困难的确,因为,美国人只要觉得自己有理,就可以与任何人打官司,所以,在美国从事实物生产的风险很大,获利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获取暴利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实物生产的相对优势已经转移到法制不是很健全但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美国人自愿将许多产品的加工基地转移到这样的国家  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经济空心化现象,这没有什么奇怪的,美国人自觉摆脱了他们认为是低利润的行业,反而是解放了自己。金融交易对于美国资本来说反而是低风险的。

  1.4美国的金融机构有效地利用了新技术

  美国的金融竞争力在全世界是最强的。仅此一点,就奠定了它的金融强权地位。当美国在许多领域丧失了实物经济的优势地位之后,恰恰是金融强权地位成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立国之本。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什么原因导致美国的金融优势地位日益彰显,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断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呢?

大家所熟知的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发展也许是最大的推动力量,其它的因素还包括金融业能力过剩、通货膨胀、资本市场的持续增长、证券化以及全球竞争等。

不容否认,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确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计算机实现了高速度、低成本的大额或小额资金转移。

据美联储的统计,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每日基金在线交易额达7000多亿美元;银行间支付结算系统(CHIPS)每日交易额达1.1万亿美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每日电子票据和政府债券的交易金额达4000多亿美元。信托公司以不流动的形式持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债务和资产债券,这些债券可以在同一天被买进和卖出。所有这些系统构成了流动性很大并且非常有效率的债券市场的基础。

  计算机还引起金融衍生工具的急剧增多。过去金融衍生工具主要由资产债券的期权和认购权及农产品期货构成。掉期交易,一种25年前还不为人所知的新的交易工具,是很多复杂金融交易的共同特征。掉期交易可被用来减少和转移风险。掉期交易也是由计算机来实现的。

  衍生工具不仅仅被机构投资者使用。在美国,个人申请银行购房贷款,只需支付少量的费用,便可与银行签定协议,按贷款申请提交日的利率或贷款提供日的利率付息(即按两个利率中较低的那一个付息)。这是一个利率期权,购买期权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有多老练。

计算机还实现了巨大的规模经济。过去纽约很多家银行都是政府债券的结算银行,而现在实际上只有两家银行是服务于经营政府债券的大券商,即所谓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进行交易的主要券商。原因在于这个大而复杂的结算系统如果由很多小银行来维持就太昂贵了。另外,结算银行提供一整套交易和融资的服务,这使经营分散业务的相互隔离的银行无利可图。例如,一个商人需要隔夜拆借,而共同基金需要通过某种媒介来转移隔夜基金,即第三者回购协定。这位商人向共同基金卖出隔夜债券,共同基金同意在第二天,通常是第二天上午将这些债券再卖出,结算银行将债券转到共同基金的帐上后才向商人提供信贷。

金融技术是如此深入地渗透到美国一般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至今还无法估计因特网以及银行业的电子零售业务带来的影响。学校里的很多孩子能象我们使用纸和笔一样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当他们从事商务时,他们将会觉得支票和纸票据很不方便。金融业务将在个人家中经营,银行业、保险业、投资交易将在网上适时的进行。这将影响到软件系统和对自动化的要求,还会冲击到利率和投资收益率。例如,欧盟国家的个人能够以一种货币比较欧洲货币联盟中各种货币的利率和投资机会。在美国,一些网址提供了储蓄存款最高利率的信息,需要抵押贷款的个人也能够找到最低的抵押贷款利率并在网上申请贷款。这个过程实现和加速了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1.5美国人为什么能够占用庞大的资本资源?

美国的拥有种类繁多的基金(如养老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套期保值基金、长期投资基金等等),它们拥有巨额资金,它们凭借自己手中的资金,在金融市场,通过交易来实现利润。

由于它们熟悉游戏规则,资金实力雄厚,可以左右市场的走势、方向,它的交易是完全的现金交易,没有赖帐的风险,加上这种交易是经过无数次实验,万无一失,可以说,只要风险控制得当,在这个交易市场上获利是十拿九稳的,美国的金融投资专家对于这种盈利模式非常满意。

但是,对于有远见和长远眼光的投资家来说,这种坐地交易还是有枯竭的那一天,因为任何交易都不能脱离实际盈利来源这一基础。在股票市场上是如此,在货币市场上更是如此。

实物经济的健康的现金流和稳健的利润是股市繁荣的基础,股市以及相关市场的健康发展是美元居于强势地位的基础!

美国所希望的无限循环:实物经济繁荣,充满就业、外部科技创新人才涌入美国股市以相关市场交易兴旺,华尔街不断创新扩张交易范围。美元永远处于强势地位: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人不愿看到的景象:银行坏帐难以收回,金融陷入一片混乱,资产贬值,股市低迷,交易清淡;政府债台高筑,没有继续融资的稳定来源;美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高科技人才外流。

美国通过合理的政策组合,例如里根时期的高利率和放松管制,克林顿时期的鼓励高科技企业融资,强化了美国对高层次的金融市场调控,小布什时期的减税和减息,来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美国,这些资金进入科技行业,或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科技企业把利润回聩给股东、投机者,美国政府则用这些钱推动美国的国防工业,使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成为全球投资者“资金的避难所”。既然有利可图,而且其有安全性,外国投资者当然愿意把资金投在美国市场,在美国进行交易,这就是一种理想的循环。

美国的优势建立在金融创新和金融交易方面,美国经济的支柱就是金融和相关交易,而不是贸易,美国在贸易方面的优势大多已经丧失。这两种优势具有本质区别。

美国人对于贸易赤字为什么不以为然?美国人对于美元有信心,美国为什么那么重视强势美元的地位?维持强势美元地位使美国经济能够永远健康发展吗?

  美国的金融战略:在国内,集中资本,集中交易,吸附大量的外国资本,在大量的、频繁的交易中,为新的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交易为美国提供税收(交易印花税),证券公司也得到大量的收入。美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异常发达,带动了信息产业、软件行业、咨询行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外,则实施集中打击的策略,这是由金融市场的特征决定的,由于金融市场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它的总量尽管很大,毕竟十分有限,相对于庞大的资本而言,任何单个的股票,单一品种的期货合约,都难以摆脱资金的操纵。

美国凭借其巨额资金,不仅可以操纵国内股市,期市,而且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国家进行集中打击或袭击,由于其拥有庞大资金,操作技巧也十分熟练,几乎很少失手,当然也会有例外。利用金融交易获取现金收入,有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拿!

  控制世界的前提。制造商需要资本,到市场上去筹措吧。国家需要资本,拥有资本的人需要资本市场,提供交易场所的国家就成为双方的圣地。大家都提供交易场所时,只有最具有流动性、最自由、收费最低、交易金最大、最受公众关注的市场,才会成为公众的首选。闲散资金的集中,就是金融权力的集中,交易所就是集中金融权力的地方。在交易所,你可以拥有货币、商品、股票、保险、合约、期权。总之,人们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金融商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资本市场和证券化:资本市场在银行借贷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已经不是最近的事情了。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工作的时候,当资本市场象现在这样走向衰退的时候,商业借贷市场是否会发展起来并取而代之?在过去约百年的时期内,资本市场表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商业银行市场却一直在衰退,这反映在商业银行数量的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漫长的20世纪 20世纪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高新技术企业 金融衍生工具 漫长的20世纪

沙发
wlk435 发表于 2006-10-7 21: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与强势美元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之二

  二、关于强势货币

2.1 强势货币的原型

热那亚富裕商人投资国债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自己手中的剩余资本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巩固他们在国内外的权力。当富裕的商人们对于虚拟经济活动的兴趣大大高于实际经济活动时,一个新兴的投资、投机行业产生了。富裕的商人们热衷于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这个目标不是通过投资于实业,而是投资于国债来实现,那么,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所投资的货币(或者说债券所隶属的货币)是否具有坚挺货币的特征,是否属于当时人们所说的“真正的货币”特征。这种货币必须坚挺、可靠,必须真实反映他们所从事的商业和金融活动的赢利和亏损。如果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定不断贬值,那么,他们的商业和投资活动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富裕的商人都有这种担心,这也是所有富人们共同的心病,他们希望自己的财富与某种永恒不变恒久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不断升值。

强势货币地位的丧失。如果建立在金融交易基础上的强势货币要长存下去,就必须满足一个基本的条件。从金融交易中所得到的盈余必须大于在贸易(包括商品和劳务服务)方面所形成的赤字,这样,强势货币地位自然可保。反之,如果,小于,则强势货币地位迟早会丧失。资本的本性是不断扩张,不断增加投资,增加利润。如果来自实际经济活动的利润减少,金融投资活动也将萎缩。也就是说,实际经济活动,现实的经营利润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础,金融交易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还是实物经济的运作结果,这一点在股市交易活动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美元为何一涨再涨?自从1995年开始,美国经济走出徘徊,股市异乎寻常地暴涨,两年间道指从3500多点最高上升到11000点。面对这种迅猛的涨势,许多人认为应当适当提高央行利率了,但在1997年5 月底召开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上,17位银行家在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一致同意保持利率不变。

有人这样评论格林斯潘,他的经济思想在新形势下已发生转变,从体现工业时代经济思想的坚定保守者变为拥护“新经济”的先锋。格林斯潘认为,美国经济正在以与过去经济周期迥然不同的方式运作。几年前美国企业界在技术方面的高额投资已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失业率下降,但又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格林斯潘认为,金融市场已经取代了美联储在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方面的传统职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已被推到一个仲裁人的地位,它只需轻轻地调高或拉低利率,无需对市场过分干预。鉴于此,有人预测,到1998年的6月,道指可达到1 万点。如果真能这样,那么可以断定,美元汇率在这一段时间里还要上涨。现在看来,这个预测是对的。

股市上涨,为何货币也跟着上涨?这是因为美国的股市是对全世界敞开的,要来买股票凑热闹,就要兑换美元,大量的国外货币都来兑换美元,其价格怎能不一再上涨呢!

  金融业过剩:保险业和银行业都面临着能力过剩的问题。金融机构中的资金量太大了,他们不得不从事风险较大的活动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这在保险业表现为收取过低的保险费和寻找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而银行则在高风险的债券和低质量的贷款上投资。根据投资的自然规律,这将造成一些银行因大量亏损而倒闭。当然,如果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在他们处于金融困境前合并,结果也许会好一些。1968年,美国有14000多家商业银行和约5000家基金机构,而现在只有约9000家商业银行。这个数字还将下降。合并有两种:一种是具有规模效应的市场内的合并。某些其它的业务,如贸易和投资营运,也可以合并。另一种是市场外的合并,这造成了空间上的扩散,因而分散了与地区经济情况变化相关的风险。在国家银行(Nations Bank)和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合并案中,两种合并都有。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全球市场上也存在能力过剩。我们可以预计合并也将会在欧洲和日本出现,那样将会出现国内和跨国界的合并。

2.2 美国的金融交易优势不是无限的

  格林斯潘的经济思想虽然变了,但让市场自我调整,一任股指飙升是否让人放心,确是个问题。与格林斯潘持相反观点的大有人在。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纽约股市大崩溃的到来。在他们眼里,道指上涨到8000 点或1 万点是绝对疯狂和不合理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崩溃,并且,这种崩溃带来的后果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以拉鲁什为首的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指出了以下令人不安的事实:

  纽约道-琼斯指数在1929 年大萧条之前最高仅900多点,大暴跌之后最低曾跌到200 多点,直到1960年前后才升上1000点。从纽约有股票交易所以来,前后总共用了100年的时间,才使道指达到1000点。自那以后,上升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突破2000点,用了14年的时间。突破3000点和4000点平均各用了4 年的时间。而自1995年以来,上升1000点仅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1950年纽约股市的总市值大约为2500亿美元,1990年达到3.5万亿美元。仅仅不到10年,到2000年,已达到16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8 万亿美元)。

  美国股市是不是个泡沫?有人认为道指就是金融泡沫的反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衍生物。什么是金融衍生物?有人比喻它为:不存在的东西,仅仅是个赌注。那么这个赌博性的东西现在已经达到多大规模了呢?估计全球已有100万亿美元!

  以美国为例,那些不被记入公司财务报表的金融衍生物1990年大约有6.8万亿美元,1997年第一季度已上升到22.4万亿美元。并且,这个东西繁殖极快,一年就能繁殖10倍。这种新的金融工具已成为美国银行的嗜好,而同期银行的资产仅4.5万亿美元,其中属于银行所有的自有资金仅3000亿美元。

  3000亿美元实有资产操纵着4.5万亿美元的资产和22.4万亿美元的泡沫资产,这就是美国金融业当今的现实,也是美国股市的现实。

  1952年,美国人的消费信贷不足600亿美元,40多年之后,这一数字已达1.4万亿美元。所以,应该说在美国发达的经济中到处充斥着水分。这种做法怎能没有风险呢?英国的巴林银行倒闭了,美国银行的倒闭数字也在激升:1980年,美国银行的破产案件仅有30多万,1996年已涨到120万。

  格林斯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现在还难下定论。不过,金融衍生物虽然是泡沫经济,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信用的产物,它说明了发达国家的商业信用程度。相比之下,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三角债,这么多呆账死账,只能从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信用程度的水平。没有信用的经济,纯粹的实物经济,只能说明生产力的低下。

而在赞扬高度信用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由于当今的货币发行量大大地超过了实物,任何技术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金融信用机体一系列的阻塞,最后影响到实际的经济运行。谁能肯定30 年代初的大萧条已永远成为历史?美国的政府债务目前高达5.2万亿美元,其中国际债务将近3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平均欠每个美国人2万美元。政府每年支付国债的利息高达2000亿美元,占联邦预算总支出的12%左右。

不过,现在美国人暂时可以松一口气,因为在他们的花花总统克林顿当政期间,实现了联邦政府的预算盈余,大量的预算盈余将为布什政府削减国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如果当前美国的信用架构出现破裂,一场世界性的金融灾难便不可避免。

2.3 勉为其难的强势美元政策是倒行逆施

只要强势美元政策的宗旨是为了留住资本,美国独享全球铸币税的好处,维持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垄断地位,那么,美元所追求的目标显然是全球流动资金集中在美利坚大陆,有效需求也仍然高度民主集中在这块土地,那么,这种集中,也就是一种变相的资源垄断行为,对全球经济的危害比贸易保护主义构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

美国人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别人没饭吃,连稀饭都没有喝的。就是这样,只要是其他国家稍有发展,或者与它发生冲突竞争,它就大光其火,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国际游资集中在美国,轮流为美国的企业和联邦政府所支配。美国通过获得对资本的支配权,反过来又支配全世界的人力资源,垄断高科技,从而确立了它的霸主地位。由此,还派生出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的因素。比方说,美国人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后,消费需求依然不减,说明资本滞留美国仍然在刺激其需求,这是有效需求集中与美国的表现。比较而言,世界其他国家居民的有效需求却难以提高,甚至包括日本这样的二流国家,也难以从经济危机中重振投资和信贷信心,需求持续疲软,美国经济一花独放,美元一枝独秀,美国经济独木支撑世界经济,确实属于一种极不健康的现象。

美国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必然找到一个输出的渠道,否则,这些善于玩弄国际游资于股掌上的资金将不会做出多少建设性的工作。

那么,金融服务进入中国,这是美国的最大愿望,美国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始终强调中国要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等服务行业,目的就在于进入中国市场。

在它的金融服务行业取得进入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之前,美国政府、国会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它对全球流动资金的控制,哪怕这些资金在美国什么也不干,也不会让它流落到其他国家,虽然美国人不可能绝对控制这些资金,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阻止国际游资的流出。

美国希望自己在金融服务行业的有时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利益,同时,如果这种利益不能实现,它就会阻止其他国家得到这种利益。

这一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吸纳外资的潜力和能力在21世纪最初20年,乃至30年都将是最大的,中国有能力吸纳和消化这些资金。中国目前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步伐在加快,中国科技板市场的开放也有利于吸收外部资金的加入,同时,中国将吸引部分目前在欧美国家的科技人才回流。那么,面临中国开放科技板市场的挑战,美国希望由纳斯达克来统率全世界科技板,形成一个连接全世界的证券交易所。美国当然是希望把全球科技板市场统一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在这种金融服务和市场控制实现之前,美国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对全球剩余资本的直接控制。

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有利的事情,美国不一定全力支持。美国认为对它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就会反对,尽管全世界其他国家都认为它不应该这样做。资金集中在美国,IMF和世界银行的总部在美国,在过去,拥有资本的人总是分享其他国家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今天,拥有资金分配和交易优先权的国家。

美国人得知放弃资本分配和交易优先权意味着什么,显然,如果丧失了这种优先权,美国还能分享其他国家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吗?

什么叫分享其他国家的脑力和体力活动?

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就是美国分享其他国家脑力活动的生动体现。

而大批价廉物美的初级产品涌向美国的超级市场,则是美国分享其他国家体力活动的具体表现。当资本的所有权与交易优先权(使用权)相分离时,拥有使用权和分配权的国家居于主动地位,因此,才会有两种说法,过去是拥有资本的人才能,现在是拥有资本分配权的国家就能。美国当然不能放弃资本的优先分配权及交易权,我们在前面论证了美国不可能放弃这种优先权。

人们会问:为什么日本不能象美国那样吸引众多的外来人才呢?为什么日本不能取得IT行业的优势地位呢?日本可是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则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如果说分享的规则有什么变化的话,则是日本没有取得美国那样对资本的分配权的交易优先权的地位,因此,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自然处于一种被动局面。

2.4金融领域的斗争与必不可少的军事冲突

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西方国家的重新武装,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流动资金问题,向海外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和美国在海外的直接军事开支,在1950年到1958年期间以及1964年到1973年期间均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流动资金。美国愿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资金,它扮演了资金分配者的角色,是全球经济的中央银行。世界经济以空前的速度扩张,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但是,这种黄金时代是以军事资本家的利润暴涨,满负荷开动军事工业生产机器,并以牺牲数十万年青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而资本主义的政府以“国家利益”这个幌子激励数十万青年人为了“爱国”而献身,实际上是充当了资本的奴仆,做毫无价值的牺牲,美国政府只是为了处理过多的军品而已。显然,在电子战时代,不需要用面对面作战了,人员牺牲的代价小了,但战争是消化军需产品库存的性质未变。

世界经济的这种变化是深刻的。管理资本的人,甚至说债务人反过来支配拥有资本的人,这种变化是拥有资本的人始料不及的。美国经济显然处于高端地位,处在高端地位的国家,拥有选择权的余地大。全世界欠发达国家在把自己的优秀人才奉送给美国之后,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外汇储备兑换成美元,或以美元资产保存,从而支撑了一个强势美元局面,这是众星捧月。美国则端坐在自己的宝座上洋洋自得。而这些中等国家反过来又受美国的盘剥,美国需要大量的初级产品,自然有欠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为美国生产,为了多争取一些市场份额,这些国家相互竞争,在价格上大打出手,美国坐收渔利,这种局面显然有利于美国控制全球市场,美国凭借资本优势肆无忌惮地盘剥落后国家。

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资源分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美国已不再是净债权国,相反,它早已沦落为债务国,而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取得了净债权国的地位。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关注。美国人沦落为净债务国,但却控制着国际金融资源的分配权,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在美国人的控制之下,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是在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的控制之下。债务人是大爷,债权人是奴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中也可见到。美国依然拥有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的优势,美国利用这种优势为自己谋取私利。相反,日本等东南亚各国在知识经济还是组织结构方面都不具备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的能力。这样,财大气粗的债权人难免落得受知识经验丰富的债务人的欺凌。日本人显然还缺乏行使国际债权人权利的金融才干,而美国都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金融强人的有利条件,向日本这个债权国发动金融攻势。

与美国相比,日本人几乎如同一个土财主,而美国则是一个花言巧语、利令智昏的金融暴徒。日本在组织上和思想上完全从属于美国。日本虽然拥有1万亿美元以上的巨额净债权,但是,日本却忍受着美国多次金融打击,几乎没有还手之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日本是在1985年接受了美国的金融自由化建议之后,逐渐形成巨大的金融泡沫,然后,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却因此而遭受了10年的停滞,同期,美国经济却创造了1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的资本外流,流到美国。资本外流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国投资不足,就业机会输出,当然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尽管沦落为一个净债务国,却借助于日本和产油国的资本推动了经济发展,尤其是IT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远远超过日本和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日本在美国的投资还有大量的股票、债券、期货和外汇交易。由于美国是一个交易中心,外资在美国交易是不会增加美国的债务的,反而会为美国的交易所带来手续费收入,政府也可以取得一笔客观的交易印花税收入。美国90年代得以扭转财政赤字、扭亏为盈,与IT产业的迅速成长和交易兴旺带来的相关税收必不可分。美国政府是IT产业发展和纽约交易所繁荣的最大受益者。与传统的纯粹政府负债不同的是,美国政府借助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获得了它所需要的一切。

而且,在交易过程中获利是前所未有的,美国不仅不必为此支付一分钱的利息支出,而且深受其益。而传统的负债则以政府支付利息或企业支付红利为代价。这样,美国人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双重推力,一是把外资吸引到美国,起到了稳定美元汇率的作用;二是利用资本的流动来获利,刺激和鼓励交易,扩大交易的流量,收取交易手续费和税收。真可谓一箭双雕。而与传统投资所不同的是,日本不一定能够从对外投资中获利,由于市场的波动性,同样的投资活动,究竟谁能最终获利,不仅取决于资金,而且受制于专业知识、技巧和操作水平。

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并不是因为经济竞争力和美元自身的升值潜力形成,而是由外部的政治、军事因素支撑。其他国家的资金流向美国,并不是无偿地送给美国,而是有条件地借给美国使用。美国通过采取近似于“绑架”和“勒索”的手段,极力维持已经到手的对于国际剩余资本的支配权、使用权、调配权以及在美国交易的便利,还有所有这些活动给美国带来的种种收入等等。

由于美国在实物经济上的空心化,美国需要新的创收创汇手段,美国在服务业方面的优势显得特别明显,美国政府寄希望于服务行业,为了突出服务行业,强化服务行业的优势,美国政府通过立法形式,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鼓励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把规模不断做大,做强,以便与欧洲、日本等国的金融机构竞争。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美国重新确立了在国际金融界的相对优势,而20世纪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初,一直是日本的银行居于领先地位。

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他的著作《旁观者》中,专门描写了20世纪早期金融专家的套路。他非常细致地描写了这些人如何在市场上纵横驰骋,通过手中掌握的资金、信息、知识,还有丰富的交易经验,娴熟的技巧,在20世纪30年代,在证券交易所屡屡获利,从不失手。他们获胜的诀窍在于资金、信息、知识、技巧、经验。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不重视资本帐户的研究,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缺乏务实的眼光,而恰恰是国际资本流动构成过去三十年来的特色。

  创汇模式比较。美国人居于高山之巅,俯瞰着大地、群山,哪里出现新的市场机会,它看得清清楚楚,它只需要按动键盘,就可以把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搅得天翻地覆。不用说索罗斯在伦敦曾经使英镑汇率大跌,也不用谈法国和德国政府曾为保卫本国货币汇率而经伤透脑筋,只需要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够了,在别国难受之际,正是美国的资本攫取暴利之时。曾几何时,美国利用金融市场牟取暴利,简直如同探囊取物,美国人在全球市场上创汇创利,可以说不需要什么工业用途的机器设备,也不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它不需要劳动力廉价,成本低廉的优势,它只招募专家、大师级的人物,为它提供信息、分析,然后,它的更有经验的专家队伍对各种信息进行再分析、加工、就可以形成决策。当然,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投资者只需要按动一下键盘就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的博杀之中,或牟利或亏损,不可能每次都全胜而归,但是,胜多负少,算总帐是盈利就够了,美国人在这方面是非常精明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说,金融行业不发达,而且被特权阶层操纵,广大人民群众很少受到金融业的支持,金融业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劳动者凭借自己的汗水,挣得微薄的收入,拿出一部分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对于他们来说,挣外汇,赚美元,无疑是眼望星空,尽管灿烂美丽,但永远是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

他们的老板通过投资,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组织生产,尽管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到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人家还要对你进行“反倾销诉讼”,这真是荒唐绝顶的逻辑。

欠发达的国家,有时候是“无能的国家”的代名词,只能凭借本国廉价劳动力的拼命劳动,生产了一些质优价廉的产品出口,是为了换回一些“宝贵”的外汇,以支撑其货币,结果,还要请求别人接受,那个拣了大便宜的买家还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只要有哪怕是一点看你不顺眼,就要对你实行制裁,起诉你搞倾销,你白送他不说,还要赔上一笔,真他XX的占尽便宜。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就是全世界只有一个美国处于支配地位,其他国家大多数都是向它讨一点外汇,它是施主,别人是叫花子,叫花子从施主手中讨得一点可怜的外汇,聊以度日。只有美国是主动的,其他国家是被动的。

金融交易活动需要有实体经济不断地补充利润,客观情况是,金融交易是充满虚幻、想象、贪婪和梦想的,受人们的欲望、贪念的驱使,往往在上升时使股票价格达到难以想象的高点,而在下跌时,又因为人们的无知,恐惧心理的作用而达到低点。只有那些既懂得市场,又熟悉操作技巧的人知道市场会走向何方。他们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收手,什么时候重新进入。有一点是明确的,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幅度永远赶不上资金推动股价上升的速度,因此,收手是一定要收手的,在高位平仓,获利了结的人不会被市场击垮。

使用道具

藤椅
wlk435 发表于 2006-10-7 21:4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的拐点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

  三、体系积累周期的拐点

  3.1 英国是美国的榜样

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处在“美好时期”,标志着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顶峰。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阿锐基认为,在这个时期,不仅英国的,而且整个西方世界的有产阶级的财富和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英国积累体系的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这种危机将导致整个19世纪文明大厦的倒塌。

一个问题需要解答但是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会导致整个积累体系的深刻危机,进而导致文明大厦的倒塌。这个问题关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矛盾以及处理。

英国没有处理好少数人财富积累与多数人贫困积累的矛盾,结果导致大英帝国的衰亡。阿锐基的总结很简单,英国体制面临着最激烈的竞争,结果利润下降,而欧洲大国之间军备竞赛升级并采取军事对抗来解决经济问题。这样,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对抗。企业获利目标被忽略,而国家力量对抗消耗了国库,与此同时,国家军事采购只会养肥少数军事工业巨头。企业利益,广大民众的利益均以服务国家利益这个最高目标而被忽略和剥夺,这意味着一个体系积累周期的结束。

如果英国的公司要继续扩张,就必须逾越资本流动的国别障碍,但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即使是当时最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障碍,英国资本不可能在其他很发达国家畅通无阻。英国与其他国家企业之间在技术上也不存在大的差别,法国、德国等后起国家在许多行业已经赶上和超过英国,众多的企业都在追逐相对狭小的市场、冲突难免。

当企业自身无法通过竞争解决市场问题时,国家之间往往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保护本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的面目出现,把国民经济捆绑在战车之上。战争使国防支出达到极限,结果往往是,没有哪一方是战争的受益者,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所得都不敷支出。因此,对于过去经济繁荣的国家,一场大规模的常规战争会使馆其元气大伤,或从此一蹶不振,英国就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丧失金融优势的。

战争消耗了英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积累,使之无力继续对外投资。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金融优势开始向美国倾斜,金融中心也向纽约转移。英国反过来向美国借款,并从此沦为债务国。

为了应付战争支出,英国还被迫以折扣价在美国金融市场卖出有价证券,换取的现金用于采购战争物质,又装进美国人的腰包。

当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经不可避免地沦为债务国,而美国不仅以低廉的价格买回一部分19世纪时用来建成国内经济的基础设施的大宗投资。另外,它还积累了巨额财富。

美国的净债权达到90亿美元,美国的债务人是具有偿债能力的英国和德国。相对而言,英国当时也拥有近33亿美元的净债权,但是,债务人却是已经破产的俄国,后来被一笔勾销。

可见,美国人的投资不仅能回收而且还有利息,而英国人的投资不仅无利可图,连老本都给贴进去了,这一进一出,美国人的金融实力大大增强。

结果,美元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站到了与英镑同等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这个新贵并没有表现出管理国际金融体系的能力,美国无论是从知识能力,还是组织结构上看,都不具备管理世界货币体系的能力。英国有这种专长,无法体现出来,所以,两次大战间,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时期。

3.2 美国从来不是金融投机的世外桃园

美国凭借金融市场优势获得外国资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国际游资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它们穿梭于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寻找投资机会,或短期获利的途径。当资本涌入时,股市繁荣,经济获得动力,地价、物价都趋于上升,在资产价格上升的同时,资本输入国的货币也随之升值。

然而,当投机性资本获取暴利之后,它们不会长期滞留在那些小国,或者金融工业比较单一的国家,因为那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投机者要求把所有的资金都换成美元之后汇入美国,这样,会导致那些外汇储备量较少的国家不堪重负,少量的外汇在短期内被挤兑一空,结果可想而知,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欧洲战火,欧洲各国已经不再是安全的投资场所。

美国人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当它们意识到在欧洲的投资可能遭受损失时,毅然决然抽回资金,加入美国国内股市的大合唱,一场大投机开始了,很快在1928年进入高潮,到1928年底,从欧洲国家抽回的资金达到高点,约8亿美元。这笔新注入的资金使华尔街股市象吃了兴奋剂,立即发疯似地上升,紧接着是1929年10月29日那个可怕的星期一,黑色星期一,整个世界都感受到它的巨大冲击。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短期资金的外逃是致命的打击,一个又一个国家被迫使用贬值或外汇管制来保护本国货币。1931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与黄金的互相兑换,从此,人们放弃了对稳定货币的追求。

1997年,亚洲少数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间持续到1998年。

当以索罗斯为首的套期基金管理者把资金从亚洲各国撤回美国,再投入到美国的股市,债市时,美国股市又开始重演1928-1929年的那一幕。

美国股市如同野马狂奔似地上升,是20世纪最后两年的精彩一幕。也是美国人玩弄金融魔棒损人不利己的具体表现。

在1947年前,美国对外处于净债权国地位,美国对外投资形成的投资收入,大大超过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投资所产生的收入,资本帐户的顺差加强了美元的地位。

由于美国拥有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的顺差,美国实际上控制着全球流动资金的垄断权或者说分配权。

1947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全世界总量的70%。外国政府和企业对美元的需求旺盛,美元被称作美金,人们把美元看作是黄金的代名词。

  3.3 严峻的现实:资本盈利减少

IT行业成长壮大的金融环境较之以前的任何行业都要优越,所以这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形成非常快,正是在资本的力推动下,IT行业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在美国,IT行业的领先优势很快使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美国本地市场需求有限,说明进一步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那么,一个非常自然的结论是投资必须向外扩展。

美国企业获利减少的客观事实,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全球经济增长减缓的客观事实,或者说,全球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美国经济的现实。这些都与美国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和集中资本保持强势美元的情结有关。    

  20世纪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金融体系陷入混乱,这些都是体系积累周期进入危机阶段的信号。世界贸易和生产快速扩张,加剧了对扩张的主要机构的竞争压力,随之减少了资本赢利。赢利渐减反应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

恢复或保持高赢利的一个条件是,赢利不应重新投资到贸易和生产的进一步扩张中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货币政策就追求一种狭窄的目标,一直在怂恿资本留在美国,刺激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物质扩张势头,这种扩张已经成为公司资本,尤其是美国公司的成本、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主观上,美国试图将这些流动资金滞留在华尔街,客观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撤离美国市场,进入欧洲、亚洲,形成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市场,由私人机构控制,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平行,而且,这些资金通过私人银行之间的货币创造机制多次重复生产,流到世界各地,与美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相竞争。

美国不受约束的货币政策,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最后将给美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私人货币和大众货币形成双轨制,美元的货币创造机制已经部分脱离美联储。事实上,这种结构既没有给美国政府,也没有给美国企业带来任何长期利益,除了能获得短期利益之外,美国最终将咽下这种政策酿下的苦果。

一方面,私人美元供应的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为世界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中不再受到国际收支平衡的制约,从而损害了美国政府在铸币收益方面的特权。另一方面,公共美元的扩张为海外货币市场提供了太多的流动资金,达到无法使其安全地、有利可图地再循环的程度。

这迫使美国领导的,控制着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集团的成员相互展开激烈的竞争,以把资金推向被认为是具有较高信用的国家,甚至还降低判断国家信用的标准。如果这种竞争变得过分激烈,很容易导致美国政府和企业在财务上一起破产。

3.4 利润危机的实质:物质生产对外扩张受到限制。

在物质扩张阶段,在生产和贸易领域投资指数的增长,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这种压力对那些率先进入市场的公司最先感觉到。美国公司在欧洲的扩张,遭遇到了欧洲同行的强力竞争。与此同时,欧洲公司也开始向美国大规模出口,冲击美国市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欧洲公司在美国的投资还没有出现明显增长的情况,只是到了70年代前后,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才有所减少。1970-1978,美国对外直接增长从780亿上升为1680亿美元。1970-1978,非美国对外直接增长从720亿上升为2220亿美元。在1968-1973年间,国际投资活动大幅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工资增长太快,导致投资于贸易和生产的资本盈利水平大大降低!在1973年,石油价格上升两倍,工资暴涨,进一步加深了利润危机。

资本过度积累。当资本过度积累情况发生时,企业家面临着另一个困难,劳动人口和初级产品的供应紧张,而宏观金融政策在这时期面临两难选择,中央银行当局普遍倾向于抑制工资和油价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样,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势必打击企业投资积极性,从而,使公司的整体盈利状况更进一步恶化。

  3.5石油美元和贸易黑字的遗产

拥有石油的国家是上帝的宠儿,他们只需要把石油从地下抽取出来就能换回大量的美元石油就是财富。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这种战略资源的争夺日益升级,大量的资金进入石油出口国石油富翁的口袋。石油富翁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独特的资源富豪。由于产油国周边政治经济军事环境恶劣,加上除石油以外的自然资源贫乏,产油国一般不具备发展大规模的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品的条件,因此,石油富翁们手中的石油美元在本国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石油巨富们只得把资金存放到欧美银行或购买它们的股票债券以求保值增值!当然,选择由谁来代理这种业务,是欧洲银行还是美国的银行,或者说,具体购买股票还是债券,哪一个国家的,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选择权在石油富翁们的手中!

围绕这笔与众不同的资金,估计规模已达到1.5-2万亿美元!欧洲和美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家们使出浑身解数,都力争亚洲的石油富翁们选择自己。

在浮动汇率制下,石油富翁们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变持有货币的组合以及金融资产工具的组合,这样做,他们力争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

与这样选择新趋势相适应,美国的银行把分支机构设到了全世界,当然,这样做不完全是为少数石油富翁们提供银行服务,但他们是主要的客户,这一点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石油富翁们要求金融服务的税率最低,银行家就把注册地迁到英属前殖民地,这些地方几乎不收税!

金融家永远围着富人转。韦伯认为,流动资本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了最大的机会。

当前的积累过剩危机的程度和严重性,以及它飞快蔓延的速度,就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这个创最低有效程度的世界政府结构的任务,超出了美国和它的盟国的能力范围。每次向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的过渡,总是包括世界规模的资本积累过程的领导者的更迭。

日本获得较大部分世界收入和流动资金的速度,在当代世界经济中是独一无二的。新崛起的日本领先地位能否真正成为第二体系积累周期,还不能做结论。一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机构,跟一种仍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秩序之间的矛盾关系,是一个体系积累周期向另一个体系积累周期过渡的共同特点。1970年,全球50家最大银行中,日本有11家。在这50家银行的总资产中18%。1980年,全球50家最大银行中,日本有14家。在这50家银行的总资产中27%。1990年,全球50家最大银行中,日本有22家。在这50家银行的总资产中48%。另外,日本最大的国家保险公司已成为欧洲债券市场最大的保险人,而日本的债券、外汇和股票市场在规模上都已开始比得上美国。

6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福利开支和国外战争支出同时升级,对财政造成了严重损害,导致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当然,日本的贸易顺差并不是美国财政赤字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美国这个战争福利国家越来越厉害的挥霍浪费型的财政。日本人抓住了美国的这个特征,利用了这个机会,它们从美国在采购战争和生产资料方面需要厉行节约的做法中获得了好处!美国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把自己推向金融冒险的边缘。日本人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财富。这一点,美国人看到清楚。美国对日本的巨额财富和储蓄资源羡慕不已。美国人不可能从日本人手中抢夺这些资源,但是借用一下总是可以的,于是,美国开始在金融方面实施创新,果然,把日本的储蓄资源吸引到了美国金融市场,这一点,美国人是成功的!

与美国竞争的国家。欧洲美元市场的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美国以外的美元借贷市场。美国无法控制的一个借贷市场,美国当然希望这个市场不要给它带来麻烦。其他国家有可能利用欧洲美元市场。但是,在欧洲美元市场的借贷要受到信用等级的限制,信用等级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控制当前的国际收支逆差和遵守可靠货币的原则。美国则不然,在欧洲美元市场的资金不能利用也罢。美国人可以毫不节制地利用世界其他地方的资源,只要通过发行自己的货币就可以了!宽松的美国货币政策轻而易举地把外国资源和人才引向美国市场,美国企业对外扩张也不愁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使用道具

板凳
wlk435 发表于 2006-10-7 21: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与国际金融秩序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之四

  四、必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4.1 美国对国际金融体系已经渐渐失去控制

国际美元市场的形成由美元的国际地位决定,最初,美国货币当局对于美元的流动能够控制,但是,后来,美元被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个人所持有,导致美元的活动失去控制,美联储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控。

这些游离于美国金融市场之外的美元,如同脱缰的野马,不受任何金融当局的调节和管制,时刻会成为冲击国际金融体制的重大诱因。

1968年,美国境外的美元大量积聚,美元本土的公司在欧洲美元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力求按照自己的意图重建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对欧洲投资增长了一倍,起初,美国公司挟持大量资本,横扫那些按照家族模式经营的欧洲公司,它们的竞争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到后来,由于欧洲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按美国公司的方式经营以对付美国竞争对手,美国在欧洲的扩张受到限制。

4.2 美国对境外流通的美元感到巨大的压力

美国的国内统治集团认识到,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特别是1980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之后,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大大削弱。

美国人开始觉得,既然世界再不能由它来统治,那么就应该让它自己去统治自己。

1968年,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美元市场上的流动资金突然爆炸性地加速增长。

1971年,美国政府被迫放弃黄金—美元汇兑本位制。

1973年,美联储承认,在制止日益高涨的,针对固定汇率体制的投机风潮的斗争中失败。

欧洲美元市场的形成,由于实行冷战,在20世纪50年代,共产主义国家在同西方贸易过程中不得不保持部分美元,但它们又不敢冒险存在美国的银行,于是只得存在伦敦,伦敦的银行再转存到美国的银行。这些钱并不多。

但是,美国公司向欧洲地区大规模投资使欧洲美元市场急剧扩大,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公司扩大了在欧洲的投资,美国银行也跟随这些公司进入欧洲市场,一则是吸引这些公司的存款,防止存款流失,二则可以降低成本。到1961年,美国银行已经控制了欧洲美元业务的50%的份额。

美国公司的海外活动与欧洲美元市场的共同扩张,与美国权力的国家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从20世纪的60年代初,国际金融一体化开始与国家安全和国内繁荣发生冲突,美国人也感到了一些恐惧。

4.3 最后的、无可奈何的选择:金融化

  1978年,美国政府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坚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控制着欧洲货币市场的世界金融界决一雌雄,从而结束对峙状态。要么通过更严格的遵循可靠货币的原则和国际惯例求得和解。最后,资本主义理性占了上风。

从卡特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开始(1979年),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以更大的决心,美国政府选择了第二条行动路线。当国家权力与资本之间铸成新的“值得纪念的同盟”时,作为整个冷战时代特征的宽松的美国货币政策让位于前所未有的严格的货币政策。金融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爱德华时代的美国,“佩鲁齐假发时代”的荷兰和热那亚人时代的西班牙的积累影响,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金融的过度关注和对债务的容忍,显然是经济强国晚期的典型特征。它们预示着经济衰退的到来”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经济强国的社会中下层要为“金融化”付出的代价。

4.4 美国政府游戏金融市场

在欧洲美元市场以及稍后的亚洲美元市场出现之后,美国主动放弃了美元与黄金直接兑换的机制,顺从地接受一个事实,全球金融进入一个无游戏规则的新时代。

美国不以为这对于它是什么坏事,反而觉得这下解放了,不再为自己的黄金储备不足而担忧,反正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货币可以取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兑换手段,放弃一个无法维持的黄金—美元汇兑本位制使美国落得一身轻松,其结果是纯美元本位制的确立,人们把美元叫做美金,就是认为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国人当然非常高兴。

事实证明,美元在脱离了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关系之后,作为世界货币的重要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过去极力争取都是勉强维持的主导货币地位,现在反而得到正式确认。

4.5 浮动汇率体制下的金融无赖

美国人自爱货币市场获得了解放,它的标志是美元是唯一的国际储备和结算强币。幸运的是,美国还不必为巨额国际手指逆差操心着急,美国只需要向世界发行美元就行了!

有了这种独特的地位,美国再也不用害怕国际收支逆差。不管这种逆差的规模有多大,不管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美国都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不可兑换的美元进入国际流通渠道!

因此,美国为了恢复商品出口的竞争力,可以采取美元贬值政策,或者,美国在经常项目出现赤字时,只需要发行美元就可以解决,美国没有必要担心国际收支问题。经常项目赤字又如何?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可以说美国根本不用去担心,因为那些拥有经常项目盈余的国家为日本和产油国,还得乖乖地把庞大的石油美元和国际储备资金返回美国保值。

4.6 疯狂的交易:理由、机会和规模

到20世纪70年代,在海外货币市场进行的纯货币交易量已经超过世界贸易总值的许多倍,从此,金融交易不断扩张,一发而不可收拾。1979年,外汇交易达17.5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贸易总值1.5万亿美元的11倍。1984年,外汇交易达35万亿美元,为当年世界贸易(1.75万亿美元)的20余倍。

国家间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和欧洲市场令人难以置信地增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年增长速度达到30%!

这个增速远远越过全球贸易和产量的增长(平均每年增长约3%),因此,金融流动完全越过了国家间的实物流动!

交易狂潮。浮动汇率所引发的相关交易,以及由交易带动的更多更频繁的金融交易都会派生出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这种货币市场的不确定性,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政府,甚至个人,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政府,甚至个人,都有更迫切的保值交易需求,因此,交易成为大家的共同要求,在这个多变的时代,能够满足大家交易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就自然成为资本的集中场所!

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它们所取得的有限的外汇收入受这种货币游戏的影响巨大,而且,他们因缺乏处理这种危机的合格人才和相应的金融机制和资源,它们往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这对于它们不蒂是雪上加霜。美国和欧洲拥有金融交易专家,它们只需要稍费脑筋就可以把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纳入自己的交易轨道。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是西方国家银行忠实的储户和金融市场交易客户(委托人),而西方金融专家则充当受托人为它们交易理财。

4.7 美国的底限

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的自由也不是无限的,在浮动汇率体制下,美国的确已经从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下解脱出来,美国对于经常项目的赤字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美国不可能长期无视经常项目赤字,因为美国能否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如果完全失去贸易领域的平衡能力,纯粹凭借金融交易地位和交易(服务)收支盈余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美国的贸易赤字得不到资本交易的盈余的弥补,美元强势地位不保,美国将面临的打击是巨大的。

原因在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公司运营资本面临着汇率浮动风险,公司必须作出反应,采取金融措施以求保值增值,公司或从事远期外汇买卖,对于销售规模庞大,业务领域涉及众多国家,众多货币的跨国公司而言,货币之间的买卖是非常庞大的,各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来往,构成了一个交易网,一种循环,交易量巨增。

在巨大交易量的背后,往往又导致汇率发生更大幅度的波动,因此,很难说浮动汇率制下的各种名目的“保值性”交易是不是进一步扩大了波动,从而触发其他企业也跟随采取“保值性”的交易活动,加入金融交易大合唱,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一笔贸易的成交,往往涉及到买卖双方在金融市场上数倍的“保值”交易,这样,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纯粹的金融交易达到实际贸易额的20倍,乃至更多倍。

4.8 金融化的恶果:加快社会人群的两极分化

因为金融不能培育出一个广泛的中产阶级群体,只会加快少数人致富的速度。无论荷兰的、英国的或美国的金融化过程,都只有一小部分精英能够分享证券交易所、商业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利润。相反,制造业、运输业和贸易的优势却可以带来更加广泛的国家繁荣和持久的增长。普通人可以操纵生产线,矿井、磨坊、方向盘、主帆和鱼网。

有限的货币财富,不负责任的金融和一个好逸恶劳的食利阶级,是哥伦布航行100到150年之后衰落在西班牙扎根的重要原因。在17世纪初,西班牙的贫富差别已经开始变得十分悬殊,并且无法调和。德塞罗里戈感叹道: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我们有悠闲懒散的富人,也有到处乞讨的富人,但是,没有两者之间的人,无论是财富还是贫困都不能阻止他们去追求自然法则所责成的正当事业。金融扩张加快了财富的再分配,并且加速向少数人倾斜,使社会两极分化加剧。金融扩张时期的国内社会两极分化,是世界规模的资本集中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资本集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向一个共同中心集中,二是在力量、密度或激烈程度方面不断增长。

金融扩张导致国内社会两极分化加剧。金融扩张,不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在一轮明显的泡沫之后,必然导致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一部分人在泡沫中丧失资产,成为失败者。

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过程再重复一次,又上演新一轮的赢家通吃游戏。因此,金融扩张的直接结果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资本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是贫困者的集中(在发达国家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在财务上的破产)。

4.9 维持强势美元必须把私人控制的货币重新集中到美国

里根时期的金融手段,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即通过加息,提高对美元存款的利息,把私人控制的货币重新集中到美国。同时,里根当局还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第一、美国政府把利率提高到大大高于通胀率的水平,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咄咄逼人地争夺流动资本。从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起,美国的长期利率一直在上升。只是到了70年代,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实际利率稳定在低水平上,有些年份甚至为负利率,而到80年代,名义利率进一步上升,加上通货紧缩,其结果是导致实际利率上扬攀升。

第二、放松管制政策。美国政府通过实施放松管制政策,为美国公司及非美国公司,金融机构在美国毫无节制地流动和交易创造了条件。如果说60年代曾出现过美国银行向伦敦转移,70年代又从伦敦向全世界迁移的话,那么80年代则是重新向美国集中!

第三、里根在1981年1月入主白宫之后,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为740亿美元,国债余额为1万亿美元。但到1991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每年3000亿美元,国债则达到4万亿美元!联邦政府预算支出中用于支付利息的部分即从1973年的170亿美元(占总预算的7%)上升到1992年的1950亿美元,占预算的15%。美国不仅成为净债务国,而且对内也负债累累。美国的这种情况,使人想起1914年至1945年期间的英国,成了世界主要的债务国。美国国债占其GNP的比例达到50%以上,说明其国力完全建立在负债机制之上。

  第四、美国国债规模的急剧增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同苏联的冷战升级,战略防御计划耗资巨大;二是对第三世界一些不友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炫耀军事实力的惩罚性行动,如1983年在格林纳达,1986年在利比亚,1989年在巴拿马,1990-91年在伊拉克,2001.10.07在阿富汗,2003.03.20-至今伊拉克。

美国人为了打赢每一场战争,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们的国防支出大幅增加。美国把全世界的储蓄资源又浪费了一次!里根时期,美国的国债规模几乎扩大了3倍,每年增加约3000亿美元的国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增加8.2亿美元的国债,平均每个美国人要分摊3.3美元/天。美国从1913年到2001年,美国在87年里一共积累了5万亿美元的债务,而从2001年到现在,短短的5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竟增加了近3万多亿美元的国债!美国的国债到现在(20060722)为止总额已达到8.38万亿美元,平均每个四口之家的美国家庭要负担13.35万美元的债务。而且美国的国债总额正以每秒2万美元的速度增长!

使用道具

报纸
wlk435 发表于 2006-10-7 21: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与新经济之痒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之五

  五、从历史看新经济

  5.1 新经济问题的症结何在?

利润危机:不再是宏观问题,而是微观问题,降息无法解决IT企业的利润危机。美国市场能为美国IT企业提供多少利润呢?美国如果指望通过降息来吃紧国内企业扩大IT设备投资,为上游IT设备企业提供订单,那么,这种销售也是有限的。

IT行业依赖于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市场,它的利润空间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并不是国内市场,因此,美联储降息对刺激IT行业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资本继续留在美国的边际效率在下降。象思科、朗讯这样的企业,它们的利润增长空间主要在国际市场上。要扩大国际IT业的贸易,必须把资本大规模地引入未开发的国家,形成一轮投资浪潮,为国际贸易提供新的动力。

IT行业是一个独特的行业,发展中国家IT行业与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根本原因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而资本不足是投资不足的根本原因。美国的IT企业要扩大市场,对金融资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必须加强对欠发达国家的IT行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样,让欠发达国家有更多的用户,创造市场!没有资本的转移,就没有市场需求的扩大,因此,资本转移是美国IT企业的前提条件。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市场上,美国经济不可能一枝独秀,特别是不可能长期一枝独秀,美国的IT企业也是如此,概莫能外。所以,IT行业是一种市场寻觅型的投资。

  5.2 IT扩张悖论:为什么说IT行业是市场寻觅型的投资

这与其他行业的投资有所区别,比方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它的投资导向原则是廉价劳动力寻觅型投资,由于投资规模小,而且主要追求降低成本的效应,然后以价格优势去争夺市场份额,所以,哪里有廉价劳动力,资本就涌向哪里,这个规则十分简单,而且简便易行。

但对于投资规模较大的IT行业,则是通过投资兴建IT基础设施培育自己的用户基础,一则投资IT基础设施扩大了对IT设备的要求,二则IT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扩大用户基础,使用户成为互联网的用户,用户增加再扩大网络的价值基础,使网络行业本身大幅度地增值!

5.3 收缩开始了,衰退还会遥远吗?

分析到这里,必须引用一些活生生的材料来说明某些显而易见的真理。这样,我们可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目前高智商的IT英雄们究竟是否找到了走出困境的答案。

摩托罗拉CEO:美国经济回到了70年代。摩托罗拉在2001年4月11日宣布,目前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呈现出更加令人惊恐的趋势,回到一种类似70年代经济的局面。首席执行官Chris Galvin说,“技术板块目前正处于不景气的阶段,让人回想起84到85年,或者74到75年时期,高科技圈内的盛极必衰景象。”

摩托罗拉公司于2001年4月10日宣布了其15年来的首次经营亏损,损失总计2.06亿美元,即每股损失9美分,销售收入约为78亿美元。尽管在本季度已经在预期基础上将损失降低了两倍。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达到分析家们的期望。

5.4 人类的健忘症

多数的高技术产业的投资者们现在已经不记得70年代的情景,分析家和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跟70年代经济的比较言过其实。在70年代早期,由于高经济膨胀和高利率、能源危机的重重压力,50家股市领头羊的股票缩水到极点,股市和经济最终极度衰退。

尽管一些分析家发现当今经济同70年代的类似之处,而许多的分析家却并不这样认为,Salomon Smith Barney 的分析家Tobias Levkovich指出目前的通货膨胀基本上没有发生,而利率也比70年代低得多。真正影响经济的是这几年来对技术、互联网和电信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而这些领域现在正韬光养晦,停滞不前。

摩托罗拉同其竞争者诺基亚和爱立信一样,受到经济停滞的影响,销售萎缩。从2000年12月开始,解聘了22000员工,这些消息更是使分析家们表示了对其长期能否健康发展的忧虑。摩托罗拉现已经开始大量削减费用,并抛售其副业以节省开支和掌握更多现金。同时公司也着手降低其负债水平和投资水平,削减商业票据和银行短期贷款。

使用道具

地板
wlk435 发表于 2006-10-7 22: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国体系积累周期与两种权力的脱节

——读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之六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人类在地狱般的(或天堂般的)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帝国或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社会里窒息(或享福)之前,很可能会在伴随冷战世界秩序的瓦解而出现的不断升级的暴力恐怖(或荣耀)中化为灰烬。】

  六、金融权力与军事权力脱节

6.1当今的军事金融力量格局发生了一种奇妙的变化

美国通过军事威慑在东亚地区专门牟取世界权力,而东亚各国则专注于经济活动以牟取经济利益,这一地区,以日本为首的国际已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以致于它从西方手中夺走了它在过去500手里获取财富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剩余资本的控制权。军事垄断权还牢牢地控制在美国人手中,美国正在凭借军事威慑力量要挟东亚盟国在金融上支持它!

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世界已经丧失了创造财富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剩余资本的控制权,而军事权力又集中在美国一个国家,它似乎又特别在乎自己所拥有的这种特权,看来,这个世界要成为美国的一个玩具,并非如它自己所愿,即使日本是它的真正盟友,在东亚地区,财富是分散在许多国家,不仅仅是日本,所以,日本一国的支持并不足以支持美国继续维持军事特权。

日本是美国的小兄弟。在里根时代,日本基本上是按照美国的要求行事的。日本调动巨额资本来支撑美国的国外支出赤字和国内财政不平衡。

美国是一个大手大脚的主顾,无论是在国外的军事行动还是在国内的巨额福利支出,都有日本这个小兄弟主动买单。但是,日本不是无偿地买单,而是购买美国政府的债券,美国要为自己的大手大脚开支而发行的债券支付巨额的债息。

在军事上,外交上美国是日本的保护人,或者说是监护人。而在经济上,日本则积极主动地为美国买单,日本人把大量的财富搜刮到自己的钱袋,美国人则成为负债累累的债务人。

但是,1988年,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和日本就第三世界债务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1989年,日本饿倾向于把资本撤出美国。

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爱到处管闲事,它总是按自己对事件的理解自行其事,这倒也罢,它还是一个不顾后果的国家。美国只要认为对自己的战略利益有利的事情,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做。为此美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突出表现在防务开支不断上升,这导致其财政赤字有增无减,特别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在里根时代,美国政府是通过借钱以及转让美国资产和未来收入,来为自己追求权力的事业谋取日本资本的支援的。在老布什时代,美国则通过纯粹的捐款来谋取这种资本的,比方说,海湾战争,日本和欧盟出资,美国大兵开炮轰炸,是典型的美国人管闲事,日本人当冤大头买单。

阿锐基总结道:全球积累体系从英国向美国的过渡,其历史教训在于,它是从一种主要基于资产丰富的国家(联合王国)开放国内市场的体制,向一种主要基于新兴的资产丰富的国家(美国)为提高精英民族经济等级而输送金融资源的体制过渡。进入21世纪,将被超过的是美国体制本身,新兴的资产丰富的国家(日本)和旧秩序的主导国家(美国)之间的关系,与20世纪前期的美英关系截然不同。日本的领导作用被质疑。现在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居于领头羊地位的国家一定要求是债权国吗?军事大国加金融强国的双重身分还抵不上债权大国的作用吗?

美国依然保留着在世界范围内合法地使用暴力的近乎垄断的权力,自1989年以来,随着原苏联的解体,这种垄断权力加强了。然而,美国的单极霸权地位使它在财政上入不敷出,超出了它自己能够独立承受的能力范围。实际上,这个恐龙式的霸主,没有足够的食物(资金)填满它的胃囊,它的庞大的身躯迟早有一天会瘫疾。美国已经负债累累,如果有一天它不能继续控制世界的流动资金,它的财政即将崩溃。与此同时,日本和东亚资本主义群岛中的一些小“岛”已经在世界流动资金方面获得了近乎垄断的权力。

实际上,进入20世纪70年代,体系资本积累过程的中心已经移向东亚,限制了西方的战争能力。西方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现实,它们总是试图做一些工作,以使东亚国家屈从于其军事威慑。自15世纪下半叶以来,枪炮力量和金钱力量结成“难忘”的联盟,一直推动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前扩张。过去的经验表明,这种联盟一般同属于一个国家,如联省共和国(荷兰),联合王国和美国的政府和企业集团之间的联盟。只有热那亚—伊比利亚联盟是个例外。而目前又出现了一种例外的情况,美国的军事力量与日本和东亚的金钱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联盟吗?

  6.2 火车头为什么带不动当今世界经济?

阿锐基关于美国经济的结论非常悲观,甚至接近20世纪初列宁的结论。阿锐基指出:美国已经接近临终危机,它的金融优势大部分已经丧失,剩下的是一点残存的技巧,知识和经验。日本却深陷经济危机之中不能自拔,这两个难兄难弟是否可能结成紧密的联盟呢?

追求利润的日本和追求权力的美国已经联结起来,只是这种联结并没有有效地促进新一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物质扩张。

笔者曾经专门研究过全球经济连动的问题,回过头来看,阿锐基的结论是多么地贴切。这就是历史分析的巨大魅力。

  6.3 金钱力量与军事力量脱节的现实

日本的成功,使西方大国第一次感到,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起源以来,金钱的力量好像第一次正在从或者已经从西方手里滑掉。在20世纪到来时,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神童”,对于德国是“黄祸”。在30年代,日本对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来说是神童,但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头工业怪兽。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于美国国际主义者来说是一名“神童”,对于美国保护主义者来说则是一头怪兽。长期以来,因为日本竭尽全力搞“脱亚入欧”的那一套战略,西方各国一直希望日本能够成功,因为在东方,只有日本这个资本主义小兄弟与它们关系贴得最近,但日本不能成功到对它们造成威胁的地步,因为到了那些地步,你就从奇迹变成威胁了。

在20世纪,你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经济现象:

物质扩张时代:20世纪50和60年代,是资本主义的物质扩张时代(MC),在此期间,剩余资本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回流到商品贸易和生产,足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各个政府和企业组织内部以及互相之间创造出重新合作和劳动分工的条件。

在美国周期中,剩余资本转化为商品的速度,规模和范围比以前任何一个周期都要大。

以存款形式积累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多。由于这种积累不受任何政府的控制,它给政府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政府对于资金的流动越来越敏感,它们通过对本国货币汇率、利率的操纵来与国际游资展开游戏,目的是吸引或排斥国际游资,以对付国内经济的短缺或过剩现象。

主要国家之间货币汇率和利率差额的变化,反过来又增加了国际游资投机的机会,它们通过贸易和金融市场投机以获利。

6.4全球军事凯恩斯主义

美国公司资本没有启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物质扩张阶段。全球物质扩张是由美国政府的全球军事凯恩斯主义启动的。美国政府利用美元的国际地位和核优势,跨国公司成为美国霸权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美国霸权的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且互相强化。

二战期间形成的美国政治和军事霸权是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必要前提,反过来说,公司扩张主义又成为美国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地位的一根支柱。美国政府的权力追求和美国企业的跨国扩张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不是发生在它们的互补关系最脆弱的地方—东亚,而是这种关系最稳固的地方—西欧。

当私人资本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美国采取了积极措施应变,以求能够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美国不能丧失对这些游离在其国土之外的资本的控制,华盛顿和华尔街力图向世人证明,美国仍然是全球金融资源的调度中心,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取代华尔街的这种核心地位。美国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措施来保持这种中心地位,正是这种灵活性,使当今全球金融更加动荡,更加不安全。

美国是利用美元的有利地位和美国金融市场的有利条件为自己牟取利益,而置他国利益于不顾,这种游戏市场的“牛仔”行为,搅得金融市场一日也不得安宁,一旦美国政府在金融市场的行为倾向于游戏化,而其他国家对此又缺乏警惕性时,受折磨的就是那些毫无防范的国家和地区!

结论:美国体系积累周期已经进入危机总爆发的前夜

意大利历史学家阿锐基为我们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积累规律,他站在宏观的角度,深入细致地解剖了资本主义近600年的演变规律。

他总结道:在过去500多年时间里,资本主义历史进程是一系列金融扩张。在此期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制高点上卫士换岗的现象。在当今的金融扩张过程中,也存在着产生这种结果的倾向。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由于老卫士强大的立国和战争能力,可能会抵消这种倾向。老卫士们可能会通过武力、计谋或劝说占用积累在新的中心的剩余资本,从而通过组建一个真正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帝国来结束资本主义历史。

他预言:老卫士可能无力终止资本主义历史的进程,东亚资本有可能渐渐占据体系积累过程中的一个制高点。那么,资本主义历史将会继续下去,但情况与建立现代国际制度以来的情况截然不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制高点上的新卫士可能缺少主国和战争能力,在历史上,这种能力始终跟世界经济的市场表层上面的资本主义表层的扩大在生产很有联系。亚当斯密和布罗代尔认为,一旦失去这种联系,资本主义就不能存活。如果他们的看法是对的,那么,资本主义历史不会像第一种结果那样由于某个机构的有意识行动而被迫终止,而会由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无意识结果而自动终止。资本主义会跟发迹于当代的国家权力一起消亡,市场经济的底层会回到某种无政府主义状态。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人类在地狱般的(或天堂般的)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帝国或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社会里窒息(或享福)之前,很可能会在伴随冷战世界秩序的瓦解而出现的不断升级的暴力恐怖(或荣耀)中化为灰烬。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资本主义历史也会自动终止,不过是以永远回到体系混乱状态的方式来实现的。600年以前,资本主义历史就是从一片混沌中开始的,并且这一次过渡都是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获得新生。

如果美国真的像阿锐基所说的那样,美国已经接近临终危机,它的金融优势大部分已经丧失,剩下的是一点残存的技巧,知识和经验。

人们不禁要问:美国的技巧还能玩多久呢?

注:《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意大利)杰奥瓦尼 阿锐基著  姚乃强 严维明 韩振荣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出版,定价25元。

使用道具

7
vividair 发表于 2007-10-4 00: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么好的贴怎么没人顶啊?

使用道具

8
yws09renda 发表于 2007-10-4 10:4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顶!楼主辛苦了1!

使用道具

9
mygenic 发表于 2007-10-4 11: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搂住

实在是强人,概括得真好

个人觉得理解近现代资本主义,只要了解财政控制权和金融(最初表现为银行和货币技术)的发展就可以了

使用道具

10
胡笳十八 发表于 2007-10-15 23:5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太好的,真是感谢楼主!辛苦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6 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