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有很多糟粕,但本文说的是它的精华部分,一个字: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广泛的外部实践(行动)为师,进行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学的是教条,思、思的是经验。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提到儒家往往会想到尊师重教,其实它的重点在重教而不是尊师。尊师就会一代不如一代,这大概是儒家陷入迂腐的源头。但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对羁傲不训、目无师长的曾点是赞赏有加的。
一个国家有没有儒家思想不在于有没有孔子学院,只要有学校,或是有培训机构,或是只要有教育系统,就有儒家思想。这个谁能反对得了呢?
儒家发展到明朝更是出现了知行并进的命题。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体究践履,行而知之…
两论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人的认知由他的活动范围决定;一个社会的认知由这个社会人群的活动范围决定。
那么,假如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固定的活动范围,这个社会的经济就无法再发展,认知也不会再提高。这一点毋庸置疑。
再说一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美国是一个极力反对在生产中推进自动化、智能化的国家,它会让分配陷入瘫痪。这就是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束缚。
下一个制度必定会打破这个束缚,解放劳动力。才能让人的活动进入到全新的境界,从而社会认识也进入到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