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收储难题
2016年我国计划收储粮食1600亿斤。但是,大部分储备库已满,如何储存新粮,这是一个大难题。
1998年夏天,我参加了全国粮食系统“财务亏损挂账”交互审计,对粮食收储问题感触颇深,18年来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我建议:
一、倡导市民家庭存粮
现在的市民已经不在家里存粮了。居民楼这么多、这么大,有的楼房每户超过100㎡,养花、养鱼、养狗,就是不存粮,白白浪费空间。
国家应该号召吃财政饭的公务员、教师等,每人每年至少购买100斤新鲜粮食存在家里,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国家的收储压力、资金负担。譬如大米、小米,不用磨面,用水淘后就能做饭吃。在自家阳台的角落里存放,查看、翻晒都很方便,不易发生霉烂、虫灾、鼠害。
小麦必须磨成面粉才能做饭,北方人已经习惯于天天购买馒头等面食,家庭储存小麦很不现实。但是,可以储存部分面条、小米、大米,也能减轻国家储备库的压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在列宁格勒集中储存的粮食被德军飞机炸毁、烧毁,教训相当惨痛。家家户户存粮,就分散了战火、火灾风险,是真正的备战备荒为人民。
二、加大清仓力度
地方政府一般在春节前夕走访弱势群体,送去米、面、油等物资。
我建议,这样的走访慰问活动,也可以在麦收之前进行,这是传统的“青黄不接”时期,正好用来倒出陈粮,腾出库存。
许多党员干部热心帮扶困难家庭,经常给予现金,也可以赠送新鲜的粮食进行帮扶。这样做,同时也能缓解国家的粮食收储困难。
国家把储备库里的陈粮卖给酒厂,可以免除增值税。
应当禁止酒厂把原浆勾兑成低度酒,这样能够大大节省酒厂的仓储面积和运费、包装费,能够储存更多的陈粮。
丰收之后,政府应当督促所有面粉厂存满粮食。
三、低进高出平衡粮价
计划经济年代,粮价完全由国家控制,可以按部就班地年年收储、年年更新粮食库存,比较死板。
现在是市场经济,年份之间、地区之间粮价波动较大,粮贱伤农民,粮贵伤市民。我建议:国家不要再年年收储、年年更新粮食库存。应当在粮价低迷的年份收储,在粮价高涨时抛售;在粮价较低的地区收购,运往粮价较高的地区抛售。这样,国家既平衡了物价和供求,照顾了农民与市民,又赚取了差价,节省了财政资金,何乐而不为?
四、平衡国际贸易
我国粮食大丰收的年份,应当限制进口粮食,鼓励出口。并提前更新库存,陈粮全部清除,用于造酒、饲养。
粮食越存越糟,越存越贱;白酒越存越好,越存越贵。
我国粮食歉收的年份,应当先看库存数量,然后酌情进口粮食。大灾之年,应当限制造酒。
国际粮价高涨时,应当鼓励出口。
五、因地制宜种植粮食
山里人种谷子,因为谷子耐旱。我们临淄区北部平原土壤特别肥沃,曾经是齐桓公称霸的基地,原来也主要种植谷子。自从人民公社有了机井,灌溉有了绝对保障,才普遍种植小麦。
其实,谷子(小米)的营养很高,我们这儿的产妇刚生了小孩,都要喝小米粥。毛主席是南方人,习惯吃大米饭,到了陕北吃不惯小米,所以才说“小米加步枪”很艰苦。
现在超市里,小麦面粉2.10元/斤,大米2.33元/斤,最好的大米3元/斤,小米5元/斤。最贵的就是小米,其营养价值不言而喻。
这几年,北方越来越旱,水资源相当紧张,应当减少麦田改种谷子。预计特别干旱的年份,更应当多种谷子。
2016年6月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审计局
实名:孙 瑛
笔名:孙悟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