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eterllx
1840 0

[学术治理与讨论] [转帖]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11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49 点
帖子
5
精华
0
在线时间
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7
最后登录
2012-4-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腐败学术的“马太效应”
杨曾宪
  ??“湖北社科评奖学术腐败”感言

  转自《天涯之声》  

  从网上读到邓晓芒、赵林、彭富春三位哲学教授《痛陈湖北社科评奖中的学术腐败》的文章,感慨多多,忍不住想说几句。

  经济学有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之说,而目前中国的学术界,泡沫学术正在侵吞着严肃学术的领地。一些靠“著名”的泡沫著作垫起来的‘著名’的学者,不仅支撑着一些“著名”的博士点,而且把持着学术评审要津。这是当前中国学术腐败中最令人痛心寒心忧心之处,因为它意味种种学术浊流将通过合法的管道肆意玷污神圣的学术殿堂。《腐败》一文便揭露了一位“在中国哲学界神通广大、却不曾写过任何一本个人学术专著的‘著名哲学家’”他“长期以来一直控制着湖北省哲学界的成果评奖、职称评定和社科基金评审的大权”。其直接后果,就是颠倒学术标准、沽名钓誉、借奖营私,剥夺了真正学术成果的获奖权,挫伤一批优秀学者的学术积极性。这篇罕见的文章,将这一事实揭露出来,其意义超出了事件本身。它可以说是揭开了眼下学术腐败冰山之一角。

  从文中罗列事实可以看出,这位著名教授做得实在太过,对包括三位作者著作在内的公认的学术成果“毙你没商量”,所以,才惹起公愤,所以,才有这篇罕见的揭露批评文章。根据中国的面子文化法则,这意味这三位教授已决心与同校的这位“著名教授“及其弟子们决裂了。这是值得钦服的。但问题是,如果这位“著名教授”在这次评奖中不是如此公然结派谋私,而是在表面的公正中,捎带私货,譬如对武大各位教授的成果皆有关照,却让自己捞个一、二等奖,那可能便不会有这样的抨击文章了。这样的结果呢?恕我直言,湖北的其它大学或社科院的优秀成果(注意,是优秀成果)可能也被牺牲了。根据我的观察,类似的评奖无论设多少委员,无论有多少公正的规则和民主的程序,结果都极难公正,并难以避免“马太效应”。而这种“马太效应”,恰恰正是腐败学术得以泛滥的机制,是学术腐败的制度性的渊薮。

  简单地说,只要某一“教授”因某一成果而“著名”,如同文中那位“著名教授”那样,曾在《哲学研究》发过有影响的文章,那么,只要他处在有利的学术地位上,如文中“著名教授”为某某评审主任等等,那么,这种学术声望就可通过“马太效应”不断扩大。因为他掌握着学术权力,在各种评奖中,只要有他在,根据中国的面子法则,众评委特别是他的学生评委或要给他面子,或要与他交换面子,他便总会在评奖中拿到高名次的。其结果,便必然是这样:“著名的教授”靠学术评奖等等制造名声的权力来合法地剥夺无名学者名声(评奖,正因为有众多的作为基数的无名学者的成果参评,这奖才有意义),因而越来“著名”。而这种“马太效应”所必然产生的负面效应便是,“著名学者”越来越远离学术,越来越重视学术权力;而没有学术著作却要占有学术权力,便只能营造虚名、制造泡沫学术。这样以来,泡沫学术会越来越多,学术腐败便愈演愈烈。

  因此,从湖北评奖的个案剖析开来,我认为仅靠少数学者的义愤、呼吁和实名批评是无济于事的,它或许能纠正一、二次评奖的弊端,却无法从源头上扼制学术腐败。原因是上述机制已造就出不少这类没有学术的“著名学者”、“著名教授”了,连赫赫有名的武大都非学术净土,何况其它高校了。由于这类文章不通、逻辑混乱连高中作文都不如的“著名教授”并非少见,他们唯有靠这种机制才能维持和延续其学术生命,(请注意,著名教授利令智弱逻辑混乱的情况不属此例:譬如吴敬链先生讲中国股市象赌场,便有著名教授出来论证赌场与股市的本质不同,他在将吴先生弱智化的时侯,却将自己弱智了一把??这好比质问歌唱家:“姑娘好像花一样”,姑娘是高级动物,怎能与植物的花一样呢?)今天,要让他们凭良知退出学术舞台,让出学术霸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因噎废食,取消学术评奖,则不仅无法清除学术腐败,还将挫伤ZF支持社科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最少是拿出一大笔奖金吧??这是智者所不为也。

  那么,源头治理从何入手呢?我认为就在学术舆论上。尽管在学术权力领域中,一般学者是无力干预的,但在学术舆论圈子里,话语权却掌握在有良知的学者自己手中。学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权威都不享有话语霸权。只要有严格的学术评价舆论,象《腐败》一文附录的“沙水”文章那样,不断用“著名教授”的文章来揭穿其“著名”的学问底牌,便可使某些“著名”由美誉度异变为它的反面。只要有众多的学者在干这件事,就不难形成舆论。中国的面子文化此时是很不宽容的,一旦舆论揭穿底牌形成共识,那些违反学术规范失去面子者即属“**”之徒。试想,“著名教授”不就是靠沽名吃饭吗?如此提高“沽名”的代价和成本,使“沽名”要冒身败名裂的危险,那便会使他们不再想“著名”了,或发愤搞点真扎实学问,或哑巴悄悄地拿着教授的津贴混碗饭吃。如此一、二十年下去,实至名归,名正言顺,中国学界便有望恢复一片净土了。

  
  
http://go2.163.com/~gllz/jdjl/jd01-028.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劣币驱逐良币 学术腐败 马太效应 无济于事 ZF支持 学术腐败 杨曾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