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suzufine
7363 24

[其他] 论文创新的一个问题 [推广有奖]

warsky 发表于 2005-8-16 01:34: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奖励ontheway金钱30,经验30,魅力10

原因:发贴点到关节,虽然态度消极了些。

治学之道,日进一尺,长久坚持,也能通达!——warsky

使用道具

totonono 发表于 2005-8-16 01:4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关键是出新观点

以下是引用suzufine在2005-8-14 12:26:50的发言:

大家觉得现在发表在期刊上经济类的文章有多大创新?我总发现有些文章总是类似,比如说有人写一个中国消费与收入的协整分析,就有人跟着写一个湖南或者天津消费与收入的协整分析.大家认为这也叫创新吗?大家发表一下看法吧,对这种现象,我总是不解

不是说不能这么干,但一定要又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否则,即使全国模型用协整、天津模型用面板,观点没有突破,也没有用。例如,锄头在北方和南方都能耕地,但在南方用来种水稻,在北方用来种麦子。

使用道具

willyin 发表于 2005-8-16 09:3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楼上的话有道理,也不全对;锄头是南方北方都可以用,但基本都是用在锄地(这里所说的“地”是指旱土)上面(尽管南北方的地里种的东西可能不同),对于种植水稻的水田,恐怕更多是用犁,而不是锄头。因此可知,对待不同的对象,大多数时候还得要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使用道具

willyin 发表于 2005-8-16 09:4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于论文创新的问题,我觉得一方面是作者要有创新意识,不要老写些没有意义的垃圾文;二是严格控制期刊数量,把好审稿的关口,把期刊质量提高;三是社会环境的培育,不要把发论文当作申请学位、评职称的死标准,这样才能增强作者发文章是纯粹为传播学术思想的动机,而不至于为了发表而写文章,太功利。

使用道具

warsky 发表于 2005-8-16 10:5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totonono在2005-8-16 1:42:54的发言: 不是说不能这么干,但一定要又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否则,即使全国模型用协整、天津模型用面板,观点没有突破,也没有用。例如,锄头在北方和南方都能耕地,但在南方用来种水稻,在北方用来种麦子。

个人认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的维度不是单一的,至少包括两个维度:创新和精深(创新是扩展,精深是运用现有理论准确而深刻分析现实),一篇论文只要满足一个个维度的高标准就可定性为好论文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katty0521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治学之道,日进一尺,长久坚持,也能通达!——warsky

使用道具

warsky 发表于 2005-8-16 11: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willyin在2005-8-16 9:37:38的发言: 呵呵。楼上的话有道理,也不全对;锄头是南方北方都可以用,但基本都是用在锄地(这里所说的“地”是指旱土)上面(尽管南北方的地里种的东西可能不同),对于种植水稻的水田,恐怕更多是用犁,而不是锄头。因此可知,对待不同的对象,大多数时候还得要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奖励金钱30,建议:用经济学思维和术语来阐述

治学之道,日进一尺,长久坚持,也能通达!——warsky

使用道具

ontheway 发表于 2005-8-16 21:5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斑竹所言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等学习经济学,这不假。但是,目前中国不能出理论创新的最主要原因是学术环境不适。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二是学术评价制度不当。这两点,大家都很清楚,我也没有必要去展开了。

目前的中国最可怕的事情是:腐败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浮躁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对这些习以为常。

非理性的制度加上理性人必然产生非理性的结果——没有任何创新的“伪学问”盛行。其实,做学问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7 0:10:53编辑过]

使用道具

wangming 发表于 2005-8-17 15:1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论文创新,在中国很多人就是抄袭或是翻译外国人的文章: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 2004年第5期(总第7期)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主办 20041115 出版

◇校园传真

北大:首期北大-汇丰经济论坛圆满结束    (2)                     

浙江大学:江万龄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成立   (2)     

南开:聆听海归的声音 经济学院海归学者论坛     (3)                          

江西财大: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来经济学院讲学          (3)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成立仪式隆重举行 (4)

◇学界公告 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将于12月11日—12日在南开大学召开 (4)

北大CCISSR论坛 • 2005论文征集   (5)

 

◇学界动态 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琼举行   (6)

第二届长三角研究生“三农”论坛(南京站)在南农经管院举行 (6) 中国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前沿论坛举办 (6)

◇网站动态 2004年“CENET经济学考研经验谈”成功举办 (6)

:网友关于“武汉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系教授林玲涉嫌抄袭”的讨论 (7)

主编:本力 责任编辑:曹毅


址:北京大学朗润园中国经济研究中心512 邮政编码:100871

电话:(010)62759000/62754054 传真:(010)62751474 址:http://www.CENET.org.cn/ Email: webmaster@cenet.org.cn

附:

该内容为网友在本站论坛“学术道德监督”版面

(地址为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04&id=46522&replyID=194889&star=1&skin=)提交的投诉,原文部分刊出,不代表本站意见——编者

网友关于“武汉大学商学院世界经济系教授林玲涉嫌抄袭”的讨论

papaya_cool :

大家请上眼瞧瞧这位教授,参考文献都不放过,就差连名字也跟着抄上了!

jimlau :

这种抄法令人震惊!

mjwuwhu:

该作者可能已经忘记了“著作”与“翻译”的区别。

ohboyhereigo:

太可恨了!这种博导,应该把她从学术队伍里彻底除掉,要求武汉大学有个说法!

xohhu:

简直是无耻的行径,还列了那么多的虚假参考文献,也不知道她到底看了一篇没有?

Fairfree:

是啊,应该重新审定这个博士资格、博士导师资格、教授资格等等。

ssongline:

很遗憾这种明目张胆的欺骗行为发生在自己所在的学校!

淡泊:

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制约这种恶性行为的机制与法律。这种人以假捞钱,再以钱捞权,然后以权护假,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作者:林玲 主题类号:F11/理论经济学 【 文献号 】1-554 【原文出处】世界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005 【原刊页号】38~45 【分 类 号】F11 【分 类 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007 【 标 题 】美国新经济论质疑 【 作 者 】林玲 【作者简介】林玲:武汉大学世界经济系 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武汉珞珈山430072 电话:027—87883064 Email: linglin @whu. edu. cn. 【内容提要】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当前美国经济增长的实质和趋势的思考,不少人提出了新经济论。笔者认为,应当正确看待美国这轮经济扩张周期,谨慎对待新经济论。本文通过分析三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新经济论的观点,说明传统经济学仍能解释美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特点,现在判断美国是否出现了“新经济”还为时尚早。 【关 键 词】新经济/长期增长/商业周期 【 正 文 】 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出乎意料的良好表现引发了学术界、 企业界和一些政府部门观察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争论。有人认为,90年代标志着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繁荣时代,即新经济时代。新经济论的支持者认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是以完全不同于工业化时期的方式塑造了现代经济。尽管这些观点受到了较大关注,但就“新经济”的真实含义、“新经济”应如何定义和评价并未达成共识。 通过阅读美国学术界有关方面的大量文献,我们发现至少有三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新经济”观点。一是长期增长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当前强劲的生产率增长能够使美国经济在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高速增长。二是商业周期的观点。此观点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已经改变,因为近年来美国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三是新增长源泉的观点。其观点认为信息时代的特征导致了网络经济、收益递增和知识外溢效应,所有这些因素都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模式。当人们讨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正改变着美国经济结构时,对其解释和关注焦点的细微差别将产生不同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正确把握当前美国经济的特点和走势,本文考察了新经济论的主要观点,然后对其理论观点和证据进行评论。 一、对传统宏观经济学的简要回顾 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新经济论的争论已是沸沸扬扬,但要判断当今的美国经济是否就是真正的“新经济”还为时尚早。我认为,传统经济学仍能解释美国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特点,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新经济论的解释是正确的。比如按照新经济论的观点,不断下降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可能是源于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但同时,根据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这也有可能是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经济的供给因素变化所致。因此,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才能确定。 要了解“新经济”,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旧经济”。然而,一般的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大量的观点,想寻找一种能解释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和为什么按某种模式运行,从而总结出一种广为人接受的观点并非易事。为了有助于对新经济理论的讨论和评价,在此,我们简要总结一下宏观经济学的不同学派有关经济增长、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几个基础模型和经验性参数。 (一)经济增长理论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建立的索洛增长模型( Solow, 1956、1957),在40年之后仍然代表关于经济增长的主流观点。该模型从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说明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性源泉。尽管后来的经济学家努力来扩展这一理论,修正其假设、分析工具和数据,但是索洛模型仍然是增长理论的基础。简单地说,产出增长依赖于两个要素即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按工作小时计算)的增长,而劳动生产率又依赖于那些使每一个工人能实现更多产出的因素,比如资本密集度、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以及来自于技术进步、效率改善、资源重新配置或规模经济与各种因 素。索洛模型的不足之处,是他使用的长期分析方法忽略了商业周期的波动,把长期趋势的增长描述为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速度。Krugman(1997)认为, 如果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年平均增长1%的话, 那么美国经济长期潜在的增长率将为2%左右。Blinder(1997)的预测要乐观一些,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年平均增长1.1%,长期增长率将为2.2%(注: Krugman (1997)认为,美国1980至1995年的长期增长率为2.4%,1990至1995 年为1.9%;Blinder(1997)把1994至1997年的长期增长率定为低于2. 6%。)。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新增长理论”(注意不要与“新经济论”混淆)的崛起,Romer(1986)、Aghion和Howitt (1998)提出收益递增和经济外溢效应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与索洛的新古典理论框架不同,他们的模型认为资本的边际产出不一定是递减的,这就为持续的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激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非传统形式的资本(如知识、研究与开发)是与收益递增或外溢效应相联系的投资的主要例证。这些观点隐含着新经济论的重要部分。 (二)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讨论的范围超出了充分就业的概念,它阐述了在短期内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与索洛模型一样,当失业率保持不变时,长期增长率仍然能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反映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的综合性影响。然而,就短期而言,由于失业率发生了变化,产出增长就与长期增长率有所不同。根据经验估计,当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时, 国内生产总值(GDP )将下降两个百分点(Frumkin,1998;Mankiw,1994)。当人们离开失业大军的行列, 产出的增长速度将暂时地加速。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个趋势不可能持久地保持下去,因为失业工人的储备并不是永不枯竭的。 (三)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描述了短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浦斯曲线模型的一个关键的命题就是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将比预期的要高。从短期来看,暂时的低失业率将伴随加速的通货膨胀率而来。最近对自然失业率,也称为不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的预测大约为5.6%左右(Blinder,1997;Gordon, 1997),而早期的预测接近6%。当然, 菲利浦斯曲线本身并不能说明在某一特定的失业率下,产出水平为多少,这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二、新经济的定义 任何有关“新经济”论的争论,都必须在准确地定义新经济之后才能进行。从一般意义上看,“新经济”应是指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质和量的变革,这些变革已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功能和规则。迄今为止,“新经济”论并不是由某一个学者明确表达的一种思想,相反,大量的观点都聚集于新经济论的旗帜之下。我们不用去详述不同的新经济论者的不同观点,只需把他们的观点划分为三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观点,即长期增长论、商业周期论和新增长源泉论,就可以综合地反映许多新经济论者的看法。尽管这三种观点在某些预测和含义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内核构成了新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新经济论的定义性特征,就是强调全球化和信息技术(IT)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上述三种观点中,全球化和信息化不仅仅被看成是其他要素的代表,而且被看成是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推动力量。从表面上看,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无论是就产品市场还是就资本市场而言,世界经济无可争议地变得更加一体化了,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企业和人们彼此之间打交道的方式。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变化是否是“新”的,它们是否能真正改变经济运行的模式。以下就上述三种观点提出质疑。 (一)长期增长论 新经济的长期增长论认为,美国经济将长期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对新经济论持支持态度的《商业周刊》指出,受资本主义的广泛传播、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刺激, 经济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Shepard,1997)。到底有多快呢?根据《商业周刊》的预测,3—4 %的年均增长率现在是能达到的,而在过去的25年里,增长率只有2—2.5%。像这么高速度的长期增长,从长期来看,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没有周期性的调整。因为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是很难改变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长期产出的惟一途径。这个无法回避的结论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以每年超过1 %的速度不断提高?有什么证据说明如此巨大的变化? 新经济论的支持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流行和放松管制的盛行增加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使资源得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从而加速了产出增长的速度。同时,信息技术改变了经济,降低了价格,提高了工资。也许更为重要的是,IT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运作的方式。比如,《商业周刊》指出:“信息技术是一项非凡的技术,就像是19世纪的铁路和20世纪的汽车”(Shepard,1997)。Mandel(1998 )认为:“迄今为止主要由信息技术所推动的新经济,可能将成为更为广泛的技术、企业和金融创新繁荣的初期阶段”。信息技术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和存货,增加了企业和工人的灵活性。此外,Lester(1998)也认为全球化、放松管制和创新是带来生产率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长期增长论的实证论证,需要通过包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以及这次商业扩张后期经济的强劲增长和作为上述变化指示器的股票市场价格的飚升来说明。60年代至70年代初,美国曾经历了生产率的有力增长,使得联邦政府在支付国债及社会安全开支、减轻贫困、减税和增加对卫生保健、教育和培训以及其他社会需要的投资方面变得更为容易。但从70年代开始,生产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明显放慢。 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BLS)的数字,1990至1996年期间, 私人企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提高了1.5%,而1948至1973年间提高了3.2%,1973至1990年间提高了1.2%(BLS,1999b)。虽然1997和1998 年前三个季度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见下页表),但要凭此判断近20 多年来生产率增长相对缓慢的趋势已经逆转尚为时过早。(注:比如Burke和Kouparitsas(1998)运用了复杂的统计方法,计算出90年代美国产出的长期增长率并没有提高。他们集中考察了产出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认为美国经济90年代的强劲而良好的表现应归因于暂时性因素而不是结构性变化。) 然而,新经济论者认为,缺乏生产率长期有力增长的证据,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存在生产率的有力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正面效应不便于计算。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商业服务等服务部门,经济学家认为这些部门的产出水平和生产率长期以来被低估了。比如说,电子金融服务业所增加的方便性,计算机控制的制造工具所提高的精确性可能是信息技术创造出的实际产出,但这并不计入国家统计数据之中。既然尚不能确定生产率增长的趋势是否加速,不恰当的计算方法在证实新经济存在的过程中也肯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注:Roach(1998)认为劳动生产率实际上被过高估计了, 因为劳动投入被过低估计了。比如,民意测验表明白领工人的工作时数超过了政府的统计数据,因为IT技术使他们能够在家里工作,在周末工作,而这无法在统计数据中表现出来。Carlson和Schweitzer(1998 )说:“对新经济论的支持者来说,不恰当的计算工具的假设是一根虚弱的、靠不住的芦苇”。由于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变量,总量指标可能并不是论证新经济是否存在的最佳方法。既然信息技术对每一个部门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就不必拘泥于总量指标。比如,Brynjolfsson和Yang(1996)总结出信息技术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McGuckin和Stiroh(1998)发现大量使用计算机的制造业部门在90年代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得较快,而在大量使用计算机的服务业部门就不是很明显的。 表1 1949至1998年美国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率 1949 1973 1979 1990 1996 -1973 -1979 -1990 -1996 -1998 私人部门 产出 4.2 3.0 2.4 3.0 4.3 平均劳动生产率 (ALP) 3.2 1.3 1.1 1.5 2.1 全要素生产率(TFP) 2.1 0.6 0.2 0.3 n.a. < br>制造业部门 产出 4.2 2.0 1.9 3.8 4.8 平均劳动生产率 (ALP) 2.6 0.9 2.7 3.6 4.5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使用道具

caodayu 发表于 2005-8-17 23:1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人认为,搞研究不一定要创新,因为创新是非常难的,只有少数天才,在特殊的机遇下才可能有创新。但是,这并不是说:既然我们不能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去搞研究了。搞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把一些实事搞清楚,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到底在怎样运转?这种问题需要非常严谨的研究,不然就可能误导公众,也误导政策制定者。所以,我认为,做研究能创新固然不错,但是如果不能创新,也有必要作研究,但是必须要严谨。
我是百万富翁(论坛币)

使用道具

warsky 发表于 2005-8-18 00:3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caodayu在2005-8-17 23:11:29的发言: 本人认为,搞研究不一定要创新,因为创新是非常难的,只有少数天才,在特殊的机遇下才可能有创新。但是,这并不是说:既然我们不能有创新,就没有必要去搞研究了。搞研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把一些实事搞清楚,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到底在怎样运转?这种问题需要非常严谨的研究,不然就可能误导公众,也误导政策制定者。所以,我认为,做研究能创新固然不错,但是如果不能创新,也有必要作研究,但是必须要严谨。

赞同严禁的分析现实经济,奖励金钱30,积分20,魅力10

治学之道,日进一尺,长久坚持,也能通达!——warsky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6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