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348135843liu
80259 184

国内劳动经济学方面知名学者   [推广有奖]

胡叔叔 发表于 2009-11-28 12:53:0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 向这些大家敬礼

使用道具

jaswant 发表于 2009-11-28 13:04:3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般般。。。。

使用道具

yyy35813 发表于 2009-11-28 13:34:0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主任。
职称: 研究员

职务: 副所长

工作经历:

1987-1996, 助理研究员;1996-, 副研究员;2001-,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学术兴趣: 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教育背景:

1996年5月 –1998年5月,温乐克农业经济博士项目培训,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课程培训证书。

1996-(1999),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994-1995, 印度发展研究中心学习,获研究生毕业证书。

1984-1987,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生物学哲学硕士学位。

1980-1984,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已经出版专著多部,(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中国人口问题报告》年度绿皮书,发表论文数十篇。科研成果多次获奖,曾获得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要参加人)等。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348135843liu + 1 + 1 谢谢增补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Sally8949 发表于 2009-11-28 13:35:0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冯兰瑞1920年9月(农历八月初五)出生于贵州贵阳一个小康之家。是一个老革命干部、学者、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一个妻子、母亲,在她的人生经历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继承的闪光点。
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待业问题逐渐暴露,为了研究体制改革和劳动就业问题,冯兰瑞又去四川、安徽、浙江三省进行经济调查,以后又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冯兰瑞完成了很多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文章,她系统阐述了在劳动就业问题上的观点,是国内最早研究我国劳动就业理论并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1980年,冯兰瑞发表《劳动就业问题六议》等研究我国劳动就业的文章,指出我国现阶段不可能消灭失业,提出许多有关劳动就业实际工作的很好建议,突破了社会主义没有就业问题的旧框框;1982年2月26日,她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就业理论》的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理论的必要性。冯兰瑞连续发表的关于中国劳动就业问题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重视,许多国外经济学家纷纷来信、来访,向她请教并与她共同探讨关于中国劳动就业问题,冯兰瑞应邀于1983年和1985年分别前往德国和法国进行了学术访问和考察。1988年,冯兰瑞率先提出以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取代行政配置和劳动力的商品性问题,明确了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又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1996年,她又写成《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的情况及其对策》一文,发表于《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仅冯兰瑞本人知道的就至少被30家报刊转载、引用或摘登,获《新华文摘》1997年“我印象最深的文章”一等奖。直到今天还常被一些报刊、书籍引用。

冯兰瑞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也进行了积极思考,1979年初,她与一位学者在理论务虚会上作了题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联合发言,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必然要经过发展程度不同的若干过渡阶段。《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最早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同年在《经济研究》第5期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冯兰瑞对于我国学术界(特别是社会科学界)缺乏民主和自由研究的气氛深有体会,1980年3月从中央办公厅研究室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党委书记后,她便开始大力为争取学术自由、贯彻“双百”方针而呐喊奔波。1986年5月,她又写了《学术繁荣离不开自由和民主的文章》。她说:“自由是就学术活动而言,民主是就学术领导而言,学术活动需要自由,学术领导需要民主。没有学术民主,就没有学术自由,也就没有百家争鸣。”

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引起国外的重视。1983年开始,她多次被列入多种《世界名人录》,被国外媒体称“成功的中国女士”。在国内外,许多人都公认,“从事经济理论工作三十年的历程表明,她既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善于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她的每篇论文都是研究当前经济建设实际问题的成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她将自己全部的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实基础之上,不作脱离实际工作的空谈。这是冯兰瑞作为经济学家最突出的特点”。当记者问她是什么原因能够取得为国内外人士公认的成就时,她却谦虚地说:“我是‘半路出家’搞经济学的,从事研究工作较晚,如果说有一点成绩的话,大概就在于勤奋吧。”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348135843liu + 1 + 1 感谢支持,谢谢增补!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yyy35813 发表于 2009-11-28 13:39:4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陆 铭
教育经历: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2001
  复旦大学经济学学士,1996
  工作经历:
  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3月至今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2007年3月至今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
  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
  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WIDER),2004年5月至8月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10月至今
  复旦大学匿名审稿杂志《世界经济文汇》编辑,2002年1月至今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01年7月至今(2003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
  法国就业研究中心(le Centre d'études de l'emploi),1999年10月至12月
  研究领域:
  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经济学。

使用道具

yyy35813 发表于 2009-11-28 13:40:1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陆铭主要著作:
  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整合与工业集聚》,(与陈钊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与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合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工资、就业的议价:理论及中国二元就业体制的效率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与陈钊合著),《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3, (与陈钊合译), 安德鲁·肖特著,《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Schotter, Andrew: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002,《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体制的视角》,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隐性失业论》,(与袁志刚合著), 立信会计出版社。
  主要论文:
  2007,《反思教育产业化的反思──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政策》,(与蒋仕卿合作),《世界经济》第5期,即将发表。
  2007,《“人以群分”:非市场互动和群分效应的文献评论》,(与张爽合作),《经济学(季刊)》,即将发表。
  2007,《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一个基于收益递增的策略性劳动分工模型》,(与陈钊、杨真真合作),《经济学(季刊)》,即将发表。
  2007,《社会资本的作用会被市场减弱还是加强?──来自中国农村贫困的实证研究》,(与张爽、章元合作),《经济学(季刊)》,即将发表。
  2007,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within China,” (with Guanghua Wan and Zhao Chen),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53,1, 35-59.
  2007,《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与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合作)《经济研究》,第1期,4-16页(首篇)。
  2006,《中国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地区差异》,(与陈钊、陈敏、桂琦寒合作),载沙安文、沈春丽、邹恒甫(主编),《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356-397。
  2006,《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与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合作),《世界经济》,第10期,3-20页(首篇)。
  2006, “Urbanization, Urban-Biased Policies and Urban-Rur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87-2001,” (with Zhao Chen),Chinese Economy, Vol. 39, No. 3, 42-63.
  2006, “The Inequality–Growth Nexus in the Short and Long Ru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Guanghua Wan and Zhao Che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34, No. 4, 654-667.
  2006,《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与金煜、陈钊合作)《经济研究》,第4期,79-89。
  2006, “Economic Opening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with Zhao Chen and Yu Jin), in Masahisa Fujita and Akifumi Kuchiki (eds.),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patial Economics, Joint Research Program Series No. 138,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97-132.
  2006, “Reform, Interaction of Policies,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with Zhao Chen and Ji Yan),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1: 48-68.
  2006,《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与桂琦寒、陈敏、陈钊合作)《世界经济》,第2期,20-30。
  2005,《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与万广华、陈钊合作),《经济研究》,第12期,4-14页。
  2005,《反腐败、市场建设与经济增长》,(与孙刚、张吉鹏合作),《经济学(季刊)》,第4卷(中国经济学年会专辑),总第18期,1-22页。
  2005,《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与丁维莉合作),《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47-57页。
  2005,《谁在承受经济转型的代价──评<经济转型的代价>》,《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4期,1087-1094页。
  2005,《合作博弈的企业转制及其对制度和增长理论的含义》,《世界经济文汇》,(与陈钊合作),第4-5期合刊,147-161。
  2005,《劳动力市场转型与补偿性工资支付——以上海浦东新区女职工为例 》,(与秦蓓、桂勇合作),《中国劳动经济学》,第2期,61-79。
  2005,《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与万广华、陈钊合作),《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17-26。
  2005,《全球化与地区差距》,(与万广华、陈钊合作),《比较》第17辑,181-196。
  2004,《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与陈钊、金煜合作)《世界经济》第12期,25-31。
  2004,《考虑离婚的动态家庭分工理论及一个提高分工效率的保险机制》,(与陈钊、吴桂英合作),《经济学(季刊)》,第三卷(中国经济学年会专辑),167-190。
  2004, “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Interregional Differentials in Consum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Baise District, Guangxi, China,” (with Zhao Chen and Hui Pan), The Icfa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III, No. 9, 7-25.
  2004, “Increasing Return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egmentation,” (with Zhao Chen and Ji Yan), 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36(1), 275-306.
  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与陈钊合作),《经济研究》,第6期,50-58。
  2004,《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与陈钊、严冀合作),《经济研究》,第1期,54-63页。
  2004, 《经济转型中的婚姻家庭与女性就业:对相关事实的经济学理解》,(与陈钊、吴桂英合作),《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2003, 《为何改革没有提高国有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833-856。
  2002, “Employment Restructuring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Jianyong Fan, Shejian Liu,and Yan Yan), Monthly Labor Review, August.
  2001, “Employment Trends in Shanghai: A Case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hina Perspectives, September – October 2001, P. 13-22. (法文版“Les évolutions récentes de l’emploi à Shanghai,” Perspectives chinoises, juillet – ao&ucirc;t 2001, P. 14-24.)
  2000, "Dualité du système d'emploi, segmentation du marché du travail et restructuration économique," Tendances de l'économie chinoise (Bulletin de l'IDREC, France), No 15, Automne 2000.
  2000, "La réforme du système d'emploi," (with Zhao Chen) Problèmes économiques, La documentation Fran&ccedil;aise, mercredi 16 ao&ucirc;t 2000.
  2000,《东欧转轨经济中工资与就业的决定机制》, 《世界经济》, 2000.9。
  2000,《转轨中的经济重构、均衡失业与经济增长》, 《经济科学》, 2000.3。

使用道具

xdgaaa 发表于 2009-11-28 13:58:5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使用道具

xdgaaa 发表于 2009-11-28 13:59:2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使用道具

collinssun60 发表于 2009-11-28 14:30:4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牛人啊……

使用道具

chenjianwei 发表于 2009-11-28 16:56:5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赖德胜
2008.12-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2003.9-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2003.7- 2007.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2001.3-2003.1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2000.7-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0.3-2000.8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客座研究员

1999.9-2000.2 瑞典哥德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9.7-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998.4-2001.4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

1998.2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1996.7-1999.6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1993.7-1996.6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讲师

1991.7-1993.6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助教
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代表性论文

1.     《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     《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赖德胜、李长安,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3.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的新进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4.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赖德胜,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5.     《人力资本与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郑勤华、赖德胜,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1期。

6.     《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赖德胜、廖娟、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7.     《“知识失业”加剧凸显政府职责》,赖德胜、孟大虎,人民论坛,2007年第15期。

8.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付尧、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9.       《个体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资产组合选择》,赵宏斌、赖德胜,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10.   《三重视角求索书业之是》,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

11.   《学科发展视角下的图书选题策划》,中国编辑,2006年第5期。

12.  《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赖德胜、孟大虎,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13.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赖德胜、田永坡,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14.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赖德胜、郑勤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第5期。

15.  《大学生就业难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

16.  《哪些因素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

17.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经济学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18.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赖德胜、田永坡,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2期。

19.  《欧洲人力资本收益率:文献综述》,郑洁、武向荣、赖德胜,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20.  《怎样认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求是,2003年第16期。

21.  《大学生自愿失业的经济学分析》,吴克明、赖德胜,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22.   《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赖德胜、吉利,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23.   《多层次调节与社会公平》,前线,2003年第5期。

24.  《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赖德胜、武向荣,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25.  《民办教育的改革效应》,赖德胜、李亚琪,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26.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7.  《个人收入分配的失范与规范》,求是,2001年第13期。

28.  《计划生育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

29.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世界经济,2001年第4 期。

30.  《关注浪费》,中国改革,2000年第4期。

31.  《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新解》,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

32.  《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8期。

33.  《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赖德胜、张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7期。

34.  《经济转型与教育失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35.  《经济学的发展应以问题为导向》,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2期。

36.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37.  《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本成因》,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2 期。

38.  《论转型发展阶段的国有经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 期。

39.  《教育与科技生产力转化》,教育与经济,1998年第1期。

40.  《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41.  《制度变迁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显示》,和春雷、赖德胜,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

42.  《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

43.  《中国教育收益率估算:文献综述》,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9 期。

44.  《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5.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人力资本成因》,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4 期。

46.  《略论市场浪费》,赖德胜、赖德信,经济纵横,1997年第8期。

47.  《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几个特点》,中国改革,1997年第6期

48.  《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科学,1996年第6期。

49.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1期。

50.  《改革开放以前的收入分配理论》,赵人伟、赖德胜,载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51.  《稳定转轨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4期。

52.  《个人收入分配面临理论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3.  《消费者主权的现实与实现》,赖德胜、李哲,经济问题探索,1996年第1期。

54.  《当前收入差距缘何扩大》,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0期。

55.  《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几个问题》,求索,1995年第4期。

56.  《论建立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与突破口》,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7.  《关于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58.  《论企业家阶层的生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59.  《二元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60.  《库茨涅兹收入不公平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1年第4期。



著作:

1. 《中国残疾人就业与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专著),赖德胜等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10月。

2.《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专著),赖德胜、孟大虎等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5月。

3. 《京师教育经济译丛》(翻译),杜育红、赖德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4.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保障改革》(专著),赵人伟、赖德胜、魏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 《与经济学同行》(随笔集),赖德胜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

6. 《关注浪费》(专著),赖德胜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8月。

7. 《教育与收入分配》(专著),赖德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8. 《先富!共富?——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专著),赖德胜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 《收入分配理论》(翻译),赖德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8月。

10.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论纲》(专著),冯文荣、赖德胜、李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随笔

《“数字化”的陷进》,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1期。
《教授五月》,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3期。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7日。
《经济学家的关键词》,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2期
《城市失业的另一种解释》,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3月31日。
《新日本之新》,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1期。
《人力资源的99度+1度论》,北京日报,2007年9月24日。
《发挥市场作用,不断深化改革》,群言,2007年第8期。
《中小学教师劳动力市场建设亟待完善》,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7日。
《男怕入错行?》,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6期。
《学问靠真》,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4期。
《好为人师》,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
《如何维系上下游资金链运转》,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1月12日。
《初见俄罗斯》,北京社科,2006年第12期。
《图书的时间价值》,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20日。
《中国教育出版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6月20日。
《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2月25日。
《科尔内的价值与智力外流》,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4期。
《树立科学的出版发展观》,出版参考,2004年第7期。
《加强出版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茶座乾坤》,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2期。
《制度重于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期。
《分工与发展》,大学出版,2003年第3期。
《百年树人别解》,人民日报,2003年6月30日。
《扩展的两极分化》,改革内参,2003年第18期。
《经济研究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2期。
《浅析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日报,2003年2月18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人民日报,2003年1月20日。
《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中国改革,2002年第9期。
《心灵选择的背后》,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4期。
《替代与不可替代》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3期。
《经济衰退与经济学繁荣》,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2期。
《倾斜的限度》,改革内参,2002年第14期。
《通往市民之路》,改革内参,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
《什么是一流的经济学刊物》,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第3期。
《教育收费的计划生育效应》,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第1期。
《按图索骥之外》,经济学家茶座,2000年第3期。
《由扩招说浪费》,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4日。
《工作搜寻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经济学家茶座,2000年第1期。
《瑞典的教授之路》,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4月23日。
《教育似座孤岛》,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9期。
《注意力经济的启示》,学习时报,1999年8月16日创刊号。
《数字化时代的制度建设》,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14日。
《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收入分配》,社会科学报,1999年4月22日。
《用收入分配政策扩大内需》,中国市场经济报,1999年2月11日。
《买方市场背后有因》,中国改革,1999年第6期。
《流动,呼唤秩序和公正》,粤港信息日报,1998年5月17日。
《社会保障:改革的润滑剂》,粤港信息日报, 1998年3月15日。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中国改革,1997年第10期。
《弃暗投明路不平》,读书,1997年第10期。
《弃学从业,何错之有?》,改革,1997年第4期。
《教育与科技扩散》,社会科学报,1997年6月30日。
《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山西发展导报,1996年11月2日。
《按劳分配理论需重新审视》,山西发展导报, 1995年11月4日。
《高教收费:胆要大,心要细》,亚太经济时报,1995年10月31日。
《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主要问题》,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7月19日。
《个人收入分配的误解》,中国国情国力,1995年第6期。
《经济学家的社会角色》,社会科学报,1995年4月27日。
《收入分配原则多元化极大地提高了分配效率》,山西发展导报,1994年11月23日。
《大力加强经济教育》,光明日报,1994年9月25日。
《拉开差距不等于效率优先》,经济日报,1994年7月19日。
《尽快建立企业家市场》,社会科学报,1994年4月26日。
《现代企业制度迫切需要企业家》,企业家,1994年第3期。
《可行的收入分配原则》,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3月18日。
《收入差距三议》,亚太经济时报,1994年1月4日。
《平均主义分配的危害》,学习,1992年第7期。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348135843liu + 1 + 1 谢谢增补!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8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