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x850710
4648 2

[转帖]计量经济学还是经济现象学?(韩德强) [推广有奖]

  • 0关注
  • 2粉丝

硕士生

9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566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628 点
帖子
196
精华
0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7
最后登录
2023-3-1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计量经济学还是经济现象学?(韩德强)

计量经济学还是经济现象学?

韩德强

1997年7月6日

题外话:

本文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上《经济模型》课程时的作业。幸运的是,任课老师并没有因此给我这门课打不及格。这几天翻检旧作,重温之下仍觉得有些意义,故抛出来以引起讨论。

我的本科和硕士学位都是工学学位,对数学并不陌生。我的高考数学成绩是116分,高等数学从来不曾下过90分。我曾经在电工电子学的考试中运用微积分直接从电路原理中推导出应用公式来解题(一般学生都是考前记住应用公式,在考试中只要代入数据即可)。我赞叹数学的严密逻辑和庞大体系,也深深受益于数学的严谨的逻辑训练。但我并不迷信数学,并不认为数学能解决一切问题,更不认为一切学科的最终发展都要落实到数学上来。我认为,滥用数学实际上是对数学的亵渎。这篇文章不能说是严谨的理论分析和批判,只能说是表达一种不同于流行看法的观点。既然如此,遭到流行观点的反驳也就会在常理之中。只是希望流行观点别那么自信,好象真理似的。历史上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一个时期流行的观点,而是经验得起实践检验的观点。

我爱我师,我亦爱我友,但我更爱真理。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是一类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经济计量方法的统称,不但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现象中各因素之间定量的因果关系的狭义的计量经济学,而且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甚至数理经济学的内容也在内[1]。因此,本学期所开设的“经济模型”课程的两部分,即投入产出模型和计量经济学,就可统称为广义的计量经济学。我在这里所要存疑的,正是这广义的计量经济学(以下简称计量经济学)。

我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值得推敲的。

经济现象纷纭复杂,但也有着其内在的联系,探索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正是经济学所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正如力学要研究的是各种力的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生物学要研究各种生物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等等一样。这种本质的联系往往是需要通过对现象进行层层递进的概括、抽象(这就包含了大量从简单联系到复杂联系直至本质联系的研究工作,构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人类认识长河),最后才能在达到的。每一门自然科学史上都是这样一个探索现象间内在联系的历史。社会科学如果称得上科学,也必然如此。然而西方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至今,并没有对经济现象间的本质联系给出真正科学的理论说明。斯密的理论只适合于自由竞争时期,然而自由竞争却并没有象斯密所希望的那样持续下去,而是很快变成了垄断竞争。这意味着斯密即使对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也没能把握,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是为自由竞争时代作了一个“学术”上的肯定和赞美。在斯密以后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时,西方经济学的建树只是将斯密的赞美理论更加系统化而已,谈不上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有任何有价值的探索。凯恩斯才算羞羞答答地认识到“完美”的自由竞争不存在,但只要政府加以调控后,近于“完美”的自由竞争是可能的。即使如此,凯恩斯对经济现实中的垄断竞争仍视而不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撇开主要经济事实的经济理论谈得上对经济现象的本质能作出任何有意义的探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又统治了西方经济学三十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初期滞涨现象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内在矛盾、虚弱和荒唐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完美”的和近于“完美”的自由竞争梦都破灭了以后(自由竞争梦在现实中早在上个世纪末就破灭了,然而它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却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陷入了四分五裂,有继续维护自由竞争梦的,如新古典主义,科斯的产权理论,罗默的知识边际效益递增论等等。也有从梦中醒来却不敢睁眼的,如现代竞争理论,该理论最新发展认识到完全的自由竞争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并且终于放弃了将自由竞争当作理想状态的来维护和追求的西方经济学传统,转而认为垄断而不是竞争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尽管如此,该理论还是不敢想象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声称垄断是不可能持久下去的(既然如此,就没必要对垄断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又认为垄断应该适度,政府应该对垄断的程度加以调控。

以上对西方经济学的简短回顾表明,西方经济学至今没有对经济现实的复杂运动给出过真正意义上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每一个学派、每一个理论都只是对局部的、暂时的经济现象作了一个印象性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理论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不满足于粉饰现实,对以往的经济学研究进行认真的反思,从失误和局限性中挣脱出来,达到对经济现象的本质的系统的联系的揭示;另一种可能是放弃对本质联系的探索,满足于建立最表层的现象间的偶然的、暂时的联系,在暂时联系的建立和破灭中找到学术的乐趣。事实上,西方经济学的前一种演变可能步履艰难,几乎谈不上太多进展;而后一种演变可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即计量经济学的地位日益重要。“在西方国家,‘计量经济学已居经济科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有权威的一部分’,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在《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序言中的这两句话,清楚地表述了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甚至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经济计量学的时代’。”[2]

这就意味着,与其说计量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如说计量经济学是没有任何经济理论基础的。计量经济的模型是以一些零星的常识为依据,运用数学工具对经济现象数据进行排列分类处理的那么一种东西,例如有投入才有产出、产出品中有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知识为依据,建立起了投入产出模型;以本期消费与前期消费有联系为依据,建立起了所谓消费函数模型等。关于这一点,其实计量经济学的大师们早已点破:计量经济学是定量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统称。

以常识为依据有什么不对吗?有。常识是经验观察的结果,不是科学观察的结果,它往往将现象和本质混淆在一起,往往将特定范围和时间内的重复性现象当成普遍的规律,有时甚至将现象当成本质,将混乱当作正常,因而常识与常识之间往往自相矛盾。常识用于日常生活有时还会出问题,更何况用于科学研究呢?

更严重的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要处理的是最表层的现象(否则无法采集数据),它就拿次表层的现象当作依据,而对次表层的现象则难得进行分析。以消费函数为例。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消费特点,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消费特点,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消费特点,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会有不同的消费特点。一个人的消费特点取决于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个人的消费特点也就在不断变化之中。不难看到,一个人的消费特点是这个人的最表层的现象。对于由这样一个个人所构成的消费群体来说,情况也是同样的,这个消费群体不同于那个消费群体,同一消费群体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些特点可以用数据记录下来构成一个数的序列。对于任意一数列,现代数学都能够构造一个函数,使之最大程度地拟合数列的已往变化。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它能预示数列的未来变化吗?答案实际上是否定的。最明显的例证是股票行情的数学预测,迄今为止,在任何一个国家对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股民来说,十日线、五十日线等数学模型的预测只能是一个最没有用处的参考,关键的是要了解股份公司的业绩变化,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变化,揣摸大户操纵者的意图,这是躲在股票价格现象背后的本质。又如公司的市场销售趋势预测,某一时期的直线增长决不预着长期的直线增长,反之一个时期的市场份额萎缩也不预示着从此退出竞争,关键的因素是要了解公司市场竞争的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这一地位的主要因素的变化,这才是影响市场销售趋的本质力量。如果放弃对市场销售趋势的本质力量的研究,一味地玩弄销售数字,构造数学模型,那么等待着公司的前景就是被淘汰。消费函数的应用也一样,但由于研究消费函数并不和某一厂商的切身利益相关,对政府的决策也从不产生影响,而更多地是一些模型专家的数字游戏,因此危害不大罢了。

所以,计量经济学不如换一个名词,叫经济现象学为好。当然,为了使经济现象学带上一些科学的色彩,实际上,它也力图为模型构造一个合理的经济解释。经济模型建模四步骤中第一步工作是理论模型的设计,在选择变量时要求考虑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经济现象学貌似合理的所在。但是,由于经济活动的高度复杂性,一个被解释变量往往可以有无数个解释变量,而所有这些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又都决定于某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决定于各种经济力量之间相互竞争的格局和每一个竞争举动,故这种貌似合理的因果关系其实只是最表层现象的想当然的关系,是未经分析的因果关系。经济理论的缺失从根本上使经济活动的因果分析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定性尚且不能,遑论定量!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得到发展不仅与西方经济学未能揭示躲在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因此被迫返回纯现象有关,也与现代数学的发展和与此相伴的一种“数学迷信”有关。如果说前者提供了需要,后者则提供了可能。当一大批精通数学却只懂经济现象皮毛的所谓数理经济学家步入经济学科的神坛时,需要和可能就找到了结合点。当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演变成数学公式的推导,其实质也就不能不是挂着科学的羊头卖伪科学狗肉的把戏。不能不承认,在我国经济学界“数学迷信”的滥觞中,马克思的名言“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3]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凡有在以人与人之争对抗为根本特征的领域里,如军事、经济、政治等,无论是指导对抗一方的理论,还是总结对抗过程的规律,都不可能“成功地运用数学”。在这些领域,指导斗争的根本规律恐怕只能是类似《孙子兵法》的原则,这是无法量化的。简言之,马克思的这一名言并不适合社会科学研究。

问题在于,如果计量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构筑经济理论大厦不成功后走入的误区,如果计量经济学是违背科学认识的规律、停留于建立最表层现象的偶然的暂时的联系,如果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在切实发挥作用的时候产生危害、在无关痛痒的时候浪费研究资源,那么为什么它还能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且其势头十分迅猛呢?我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这种以数学公式为科学招牌的研究为资本主义经济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提供了一层温柔的、科学的外衣。其次,西方经济学从源头上就用一些竞争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性关系如分工、交换、资本积累、利润等的研究来代替对竞争本质的研究,它发展到今天演变成纯现象研究也是顺理成章的。第三,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享乐主义、感性主义逐渐主导了公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社会领域研究人员自身往往也迷误于其中,因此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也就从善于思辨、推理下降为跟着感觉走。而计量经济学却能在让研究人员跟着感觉走的同时,提供一种玩弄科学的快感和从事科学工作的伪神圣感。这真是一种世俗和科学的“完美联姻”。

(2000年4月3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经济现象 计量经济 经济学 韩德强 计量经济学 现象学 韩德强

沙发
zhaosweden 发表于 2005-12-10 02: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I can not understand what he was talking about.

使用道具

藤椅
wllxpl 发表于 2016-4-20 15:41: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老师啊,计量上关系成立只是必要而远非充分的条件而已,最精髓的其实是你的模型为什么这么设置。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可以比较方便的做实验,经济学没办法只好用这种方法啦。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ltj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