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吴宗明
595 1

把中国的钱算清楚(下)(2017) (借鉴陈经的《把中国的钱算清楚》2008)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粉丝

教师

本科生

2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39 个
通用积分
0.0600
学术水平
15 点
热心指数
17 点
信用等级
15 点
经验
4975 点
帖子
49
精华
0
在线时间
5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11-20
最后登录
2020-3-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把中国的钱算清楚(下)(2017)  (借鉴陈经的《把中国的钱算清楚》2008)
央行票据与国债
显然,中国想靠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对整个货币体系的动态控制,央行增发基础货币的两种主要操作,财政部增发,外汇管理局换汇。
央行有六种增加基础货币的办法,减少的办法有5种,比如想增加基础货币,可以“购买有价证券”。2008年金融危机,美联储就印钱买入很多垃圾债券,原主收到钱就不用破产了,但基础货币增加了。假如央行直接买A股托市的机制,看来理论上是可行的。印1万亿元买入沪深300大盘股,相对于32万亿基础货币来说,也不多是特别离谱的事。
再怎么说,总共32万亿基础货币,通过买外汇却增发21万亿,总有些离奇。央行管理基础货币,因为这个根源,就得有一些古怪的办法。基础货币增发过多,是得想办法毁灭掉。我曾经想过,谈M0的时候说过“烧钱”,是不是央行烧了万亿基础货币?银行还有过巨额坏账,后来又离奇消失,是不是基础货币就这么毁灭掉?我想应该不是。M0约有6万亿,而存款准备金不可能只有7万亿。所以照这样,基础货币就比32万亿要多的多,但为什么报告只有32万亿呢?
如果金融机构买“央行票据”,把它们手头的基础货币变成了不能用的“证券”。好几万亿的基础货币主要就是这么毁灭掉的!以前也知道这个事,但还是得边学边串起来。商业银行买央行票据不一定要上交钱,因为本来央行就欠它们“超额准备金”。买了央行票据,超额准备金减掉8万多亿,基础货币毁灭发生在这一项上。但是央行票据到期要还,还要利息,基础货币部又出来了?央行就继续发新央行票据,还老票发新票,让商业银行你总用不上大规模换汇弄出的基础货币。
央行与财政部能够津巴布韦式地增发基础货币,这个是不是算央行买了财政部的国债?然后央行再卖这些国债毁灭基础货币?这不是正确的理解,银行法二十九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这就是说,可能有些国家政府缺钱,直接就对央行说,印几亿来花!财政部就有了几亿现钞,这叫透支。也可能这财政部说,没钱了我卖国债,央行你把50亿买去,要不100亿全买去算了,现钱给我。这叫央行直接认购,包销国债。这种行径,赤裸裸增加基础货币,由于我国对通货膨胀的罪恶有深刻认识,是不会干的。
中国政府缺钱了,有两个法子。
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和央行商量“政府发行通货”,财政部在商业银行的户头上增加电子数字,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债券“超额准备金”相应增加。这就不一定要印钞了,商业银行请求央行付钱时才要印,基础货币产生了,但没真出来。曲折了些,但调控起来有路数了。
另一个是,财政部在一级市场上卖国债,央行不准来买,其他机构可以来申购,卖出去也不增加基础货币。但这些机构申购来国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公开买卖,央行也可以在这里买卖。也就是说,政府缺钱,不能直接和央行胡搞,得有商业银行,机构参加进来,也许就
说,政府缺钱,不能直接和央行胡搞,得有商业银行,机构参加进来,也许就用不着央行印钱了。当然,实在有麻烦,央行就印钱给商业银行,印钱买机构的国债,基础货币就真出来了。但这样架构清楚,操作有谱,机制设计还是不错的。
央行在二级市场上先买个几千亿国债,就增发了基础货币,然后就用这些国债搞起了“正回购”。比如央行说,这1000亿国债抵押给你三个月,你给我1000亿冻起来,到是国债还我,我还给你1010亿。这样,央行就有办法毁灭一些基础货币了。也许应该叫“冻住”,因为到期又出来了,不停循环才叫毁灭。
不过,大多数时候,国债”正回购“靠不住了,市场上基础货币还是太多。央行干脆凭空创造央行票据,硬是要金融机构接受,终于实现了冻住基础货币的任务。
存款与财政
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财务公司,基金,保险,券商等等,一共四类金融机构,需要把概念说一下。央行是最特殊的,算一类。第二类是银行,各种商业银行,还有三个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农业发展,进出口银行。商业银行又有三种,国有独资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工农中建四大行原来是”国有独资”,股份化以后,国家方面的股东是财政部或汇金公司,还送了些给社保基金。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搞的,但一早就说好各方出资了,如交行,深发展,浦发,中信,光大。城市信用社发展成城商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第三类叫“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业务。第四类是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现在很多了,银行,基金,证券公司都有合资的。这四类金融机构,就是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得着的那些机构,它们相互之间有些存款。比如证券保证金,个人存到证券户头里收活期利息,但是证券公司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由于大部分不用实时存款,只是在个人名下转来转去,证券公司和银行可以协商一个高一点的利息,不会有定期那么高,但也有些利息差,就算证券公司的利润了。
M1,M2的定义种有“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这样的说法,其实上面并没有说清楚这里的“单位,银行”指的是什么,下面可以继续深化理解。
M2是由M1与准货币组成,准货币中的一项是“储蓄存款”,所以前面M2定义中说的“银行存款”其实指的是“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能存钱的都给它算上,农村信用社都包括在内。
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圈子得划大些。
贷款,钱是从哪挣来的?
贷款,分为个人与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又分为消费型与经营型。贷款期限与利率各有不同。
M2是社会上所有“在乎钱”的公司,单位与个人拥有的。央行最不在乎钱,钱对央行没有意义。它拥有的是一些“资产”,发出基础货币去买这些资产,有时逆向操作,卖出“资产”冻住了一些”潜在基础货币“。
政府需要钱,但理论上不太在乎挣钱。它挣钱也花钱,有财政存款,也发国债,但目标是财政平衡。我国传统财政平衡理论认为,政府不挣钱也不欠钱是最好的,这叫“无内债”,保守起见要挣点,原则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现代”一些的财政理论认为,政府适度欠钱,有利于社会发展,发国债不是太多的话,有好处。这两种理论都追求财政平衡。
从存贷款数据来看,居民是超级财迷,净存款多于基础货币。政府也是财迷,财政存款不少。央行也不大方,冻住了好多基础货币。那么企业要挣钱,整体上挣不着居民与政府的钱,就是两个办法。一个是挣未来的钱,企业扩大再生产,借了钱花出去让别的企业挣,借贷持续增长期间,企业利润也能增加。再一个是挣外国的钱,通过央行换汇挣到人民币。这种发展,迟早会碰到问题,现在已经是必须改了。外国人会经济危机少花钱,中国企业借贷增幅也越来越小,对应就是企业挣钱越来越困难。
要解决问题,发展方向很清楚。靠外国人等于靠运气,需要内部发展出让企业挣钱的方法。要么居民愿意让企业挣,要么政府愿意让利,要么靠扩大借贷账面利润。单靠扩大借贷是个死路,总要落到最终需求上,不是政府消费就是人民来消费。如果做不到,企业就会出坏账,隔几年就来一次。推动人民消费,说实在的是个糊涂事,这是历史文化问题强迫不了,硬要去做不知从何着手,可操作性低,只能当口号与发展目标,不能当解决问题的直接手段。推到后来,结论就是,“不在乎钱”的央行与政府要主动增发基础货币,“不用挣钱”的政府要大发国债猛花钱扩大赤字。不是说金融危机了要这么做,早就应该这么干了。前年去年,就说要转型,但从货币与财政手段来看,其实是逼死企业,而不是让企业转向挣内需的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沙发
edmcheng 发表于 2018-5-14 19:15: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s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