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谭根林
1335 2

[经济现象] 原创:滞涨来了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0粉丝

院士

1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322 个
通用积分
107.0873
学术水平
61 点
热心指数
63 点
信用等级
47 点
经验
43249 点
帖子
1366
精华
0
在线时间
30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9-5
最后登录
2024-4-18

谭根林 发表于 2019-8-12 04:0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写于2019年8月9日23点16分。
2019年7月,我国CPI同比上涨2.8%,PPI同比下跌0.3%,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和生产物价指数的下跌,表明我国的滞涨已经来临。一方面是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说明生产消费品没有利润,产量下降,买卖消费品产生的价值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生产物价指数下跌,说明生产企业由于减少消费品的生产,减少对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的购买,导致买卖它们产生的价值减少。生产物价指数的下跌和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说明,滞涨这只怪兽,随着多年的财政刺激、货币刺激,正式蹬上了经济舞台。
上个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一轮滞涨,那轮滞涨的结果是货币主义的兴起和凯恩斯主义的衰落。欧美解决滞涨的办法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经济学家没有说欧美发达市场经济是用房地产抵押贷款解决滞涨问题,而是说里根和撒切尔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没有解决欧美国家的滞涨问题,因为减那么点税,对于庞大的资产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
中国的滞涨是由房地产引起的,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的滞涨是由生产资本和负债的矛盾引起的。虽然都是滞涨、是市场经济,但引起滞涨的原因完全不同。
为了应对滞涨,我国在采用供给学派的政策,减税。这个政策能否解决中国的滞涨问题?这个需要时间验证。我国之所以采用供给学派的方法对付滞涨,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有所谓的成功经验,那个经验,实际不是成功的经验。推延欧美滞涨的住房抵押贷款,在2008年终于引发危机,因为市场经济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
中国的滞涨是因为住房抵押贷款引起的。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人跑到中国来,以经济改革的名义引诱中国搞市场经济,以便从中国获得利润。为了让中国人民负债累累,给美国和中国的资产提供利润,中国于1998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并于2013年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住房抵押贷款制度是老百姓用买来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为腐败人员、资产创造货币、利润、资产,为自己创造负债的一项快速刺激经济增长的制度。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直接从香港学过来的,香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从美国学习这套制度。
货币是银行和货币使用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由银行贷款创造出来的。企业和家庭都是货币使用者,它们谁能创造货币呢?在住房抵押贷款之前,企业一直以自己的资产抵押给银行创造货币,住房抵押贷款后,家庭抵押房子创造货币。在企业创造货币的年代,企业以利润的方式先是积累资本,然后再把资本转移为家庭的负债。由于家庭无法创造货币,当家庭成为负债一端时,企业的产品就无法销售,出现生产过剩,引发经济衰退。在家庭抵押房子创造货币的今天,家庭通过工资获取企业现金,归还房贷。由于家庭工作的目的是从企业赚工资还房贷,家庭的就业无法产生购买力,破坏货币在企业和家庭之间的正常循环,使企业无法回收货币,产生产能过剩。我国的产能过剩是由住房抵押贷款直接引起的,房地产是滞涨出现的根本原因。
商品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商品可以消费、有使用价值,价值不能消费、没有用途。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价值是买卖产生的。随着住房抵押贷款的不断增加,老百姓债务的累积,企业按正常的市场经济逻辑—利润无法进行生产,滞涨由此而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消费物价指数 房地产抵押 供给侧改革 凯恩斯主义 抵押贷款

redflame 发表于 2019-8-12 04:34:2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思考有价值。点赞!

使用道具

jjxjiang 发表于 2019-8-12 07:47:3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房地产比例太大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