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来看,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一定回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应对角度来说,应当采取积极的政策举措,尤其是在促进内需扩大和经济转型方面。不妨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危机冲击的政策主线之一。这主要包括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税收;启动农村市场等。采取适当的政策举措,扭转房地产、汽车市场下滑的趋势,通过廉租房等的建设,以新的方式发挥房地产市场对于内需的带动作用。
其次,激发企业活力,改革基础产业和一些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模式,放松准入,以吸引和鼓励民间投资。
第三,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当前国内能够大量吸收就业的服务业发展尚显不足,可以考虑进一步开放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进入限制。
第四,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理顺资源价格体系。
从外部来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得不少经受危机冲击的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寄予厚望;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传导和影响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中国必须要及早把握危机的发展演变脉络,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量力而行,参与全球应对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完善工作。
目前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可以考虑的:首先,在参与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应对中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中国可以多种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例如可以允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等在中国内地或者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防范汇率风险,促进中国本土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以赢得更大国际金融话语权为原则,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格局下适当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基于当前中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在参与国际救援时,应当主要依托现有的国际金融框架,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贷款等形式,同时在这些国际组织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购买美元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时,可以要求更高的权利保证和更为优惠的价格。
第三,重点放在对可能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救援上,辅之以相应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整合战略。
第四,可以利用当前全球关注国际金融监管的有利氛围,呼吁发起设立对次贷证券的清算机构,呼吁拟定对场外衍生市场以及对冲基金的监管国际准则。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都开始日益关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目前,尚有规模庞大的次贷证券没有清算,这些证券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机构中,无从判断其规模及其损失程度,也就无从进行相应的监管和应对,因此,建立国际性的清算机构,是掌握全球次贷证券现状和演变趋势等重要信息的关键。同时,可以呼吁国际间拟定共同遵守的对于导致此次危机全球化的场外衍生市场和对冲基金监管的国际准则,在拟定这些准则的过程中,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第五,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之一,中国可以呼吁建立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机制和货币发行限制机制,防止这些储备货币国家利用其储备货币地位滥发货币,在设计相关的限制机制时,可以主动提出建立“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发行联动机制,相应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