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宏观经济动力优势的哲学辩证(中国需要简单经济学之一)

宏观经济动力优势的哲学辩证

――中国需要简单经济学(一)

胡志平 胡今天

导言一:在05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有这样一番话:我虽然不是学经济专业的,但我知道,中国经济与广大人民利益尤其是占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民利益息息相关。总理大智若愚、意蕴深刻的话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那些太过复杂的“经济学”体系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第二,中国需要去繁就简去伪存真的经济学体系,需要创新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导言二:最科学的常常就是最简单的。

如今,我国高等院校和各地经济研究所针对宏观经济学的探讨和研究,过分偏重于形式逻辑分析,存在着数学概念模型越搞越复杂的弊端。人们迷信西方经济学家发明的某些数字化模型,由此演绎,使经济领域里的数字算法手段既多又杂,而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数字模型则越来越少。这里应该指出,形式逻辑是由简到繁的逻辑,是可以把学问越搞越复杂的逻辑。之初的简单算法可能很管用,后来的演绎未必有大用。所以,有些经济学论文你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没用。而辩证逻辑则是化繁为简的逻辑,是可以把复杂问题越搞越简单的逻辑。所以,适时采用辩证逻辑分析经济运行大势,常常使人在复杂局面中豁然开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邓小平提出的。为什么当今中国正在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要冠以“社会主义”名份?这相比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提法上的差别还是一种内涵的不同?是一种政治词藻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不仅仅是个提法和词藻问题,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优势究竟在哪里?

本文通过用哲学方法对宏观经济进行辩证逻辑分析,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基本层面来回答宏观调控的最关键问题。

19世纪中叶诞生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人类思想成果的一座高峰。它所包含的杰出的辩证逻辑内涵作为探索一切复杂问题的现代科学工具,其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叫“对立统一方法论”。它要求人类不论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尽可能寻找对应、对等、互动的两个概念进行深入辩证。这种方法在经济学领域有普遍用途。

一.简单经济学第一个观点:经济发展有两种原动力,哪一种应该优先?

假设:我们没有经济学参考书,但可以首先实现用上述哲学方法寻找宏观经济动力的“两个对等概念”,并在辩证逻辑统率下运用形式逻辑推理、判断,看看结论如何。

社会经济为什么会发展?人类财富为什么会增长?如果没有太过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经济还能不能发展?生产力要素中的科技含量会不会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会不会相比过去时代更好?提出这些疑问,是表示:人类社会有客观存在的原动力在不断启动经济运行,经济学家必须在尊重“原动力”运行规则基础上,来确认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本文把这种原动力区分为两个对等概念:

一是体现为“买方”使用价值的消费需求;

二是体现为“卖方”创造价值的财富欲望。

一个要享用和消费,一个要赚钱和积累,两者统一,共同组成了“市场”,也构成了市场运行的互动机制。从这里可以理解到,为什么马克思能够认识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性,因为没有这个双重性就不是“商品”,因为买方和卖方都要通过商品来实现各自欲望,买方从商品从得到了使用价值,卖方则通过商品实现了价值。经济学始祖亚当· 斯密所发现的“那只无形的手”――价值规律,如果不在马克思这里通过物质形态(商品)、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辩证分析而改造成“有形的手”,经济原动力的基本构成和它的科学运行观,我们至今搞不懂。“那只无形的手”曾经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捉弄着西方经济四年一次撞南墙,碰得头破血流而万般无奈,中国还需要再重复这一百年历史吗?其实,商品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正是“人本”和“人性”之根。人的一切欲望不外乎是享用价值和创造、实现价值两种。19世纪涌现出来的两位伟大思想家,至今使所有思想家、理论家无出其右。当代人跟着新潮绕了一个大圈,请再回到思想原点,科学发展观才更好把握一些。

人们使用商品的消费需求是一种自然的原动力;人们创造和积累价值的财富欲望,也是一种自然的原动力。社会经济之所以会发展,根本原因,就是来自“买方”需求和“卖方”欲望的两种动力。

本文把两个对等概念以经济运行动力加以表述,也就是:购买力和生产力。

购买力――指人们需求和交换使用价值的能力。包含需求量和需求能力两大要素,缺一不可。“需求量”用实际需要的商品数量表述;“需求能力”用国民可支配货币量表述。仅有消费量的需求而没有货币支付能力(想买买不成),或者仅有可支配货币量而没有使用价值需求(有钱不想买),均可判断为购买力下降或丧失。购买力既包括国家购买力也包括国民购买力;使用价值既包括战略储备使用价值也包括生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生产力――指社会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包含三要素构成(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经典理论指的是生产力得以形成的最基本构成状态。但是,作为经济运行动力表现的“生产力”,则可用对应方法主要判断为人与物两个方面所构成的能力指标。其一:“国人”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欲望及能力(用社会GDP期望指标表述,用人均创造财富的期望值或过去一年人均实现值表述)。其二:“劳动工具”的产出效率和“劳动对象”的可采用量,这里,既包含生产资料的科技进步指标也包含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和状态。用辩证逻辑的对应方法分析生产力,实际上仍然要照应三要素构成。

人与物组合的生产力,也就是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欲望、能力或者效率,作为相对于“购买力”另一方的经济动力,其自身的各项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仅有人的欲望和能力,或仅有物的先进性和可利用性,均不能判断为现实生产力构成的最佳状态,其中人的欲望和能力、物的科技含量和可利用指标,均可列为影响生产力水平提升或下降的指标。

当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包含“买方”用之需求和“卖方”价值欲望,并最终表现为“购买力”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时,即可询问:经济发展在什么动力条件下最快、最平稳?正确答案是:在购买力和生产力两种市场动力均被激活为现实动力,且两种动力相互均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快速健康运行。仅有旺盛的购买力而产出效率低下,就满足不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仅有国家、企业、个体强劲的扩张欲望和财富积累欲望而国民购买力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崩溃。

然而,两种动力并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源头上分析,有买方需求才有卖方价值。因此,在消费和生产之间,消费动力优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状态和自然法则。由此判断,经济学在关注两种动力基本均衡的大前提下,必须经常保持“购买力”略大于“生产力”,将更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购买力略高于生产力的科学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预期平衡方法――

国民可实现货币结构性支出累加≥GDP所对应结构性总量的3%

二是现实平衡方法:

总物价指数≥3%, 生活物价指数≥工农业原材料物价指数3%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保持购买力略优于生产力,是使经济发展处于最佳状态的客观要求。而平衡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并不需要太多的数字化模型,关键是准确把握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产业投入结构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平衡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存在的问题是,对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没有科学的预测和准确的统计。多数情况下,宏观经济调控是在跟踪和调控产业投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民结构性购买力年年大幅度下降,经济学家们在很长时间内开出的“药方”则是头痛医脚。每年都有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而国民消费结构是个大盲点,你的产业结构调整何能显著奏效?

经济学领域数字算法手段太多未必是好事。形式逻辑是需要设定前提条件的人为的理性思维模式;辩证逻辑是遵从自然法则的理性思维工具。

二.简单经济学第二个观点:如何保持和创造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经济发展有客观的自然的原动力,但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人为的经济调控也可以增强或破坏这种原动力。我们并不认为所有经济学说和所有经济学家都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出自不同国情的经济学被纷纷引进时,更要强调这句话。

保持、开拓和创造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三种基本思路。按照辩证逻辑分析,这三种基本思路可以区分为“客观原动力”和“主观原动力”的对立统一。

客观原动力的保持、开拓和创造有两种基本思路:

一是满足最广大民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这可以促成市场需求空间得到十分显著的横向扩展。我们做过一次很简单的货币流通指数可比调查:200万元款作为扶贫帮困资金发放到2万灾民手中,人均100元。半年之后没有花完100元的人占不到1%。然后访问到了一位同样有200多万元款成为当年纯收入的房地产商,一年之后,这位老板用于个人消费50万元(主要是购车等高档消费),其余150多万元均为私人现额积累,而新开发项目资金仍然来自银行借贷。所以,当200万元财富分别为贫富悬殊的1人和20000人所有时,能够实现的购买力比例大致是50︰199(按一年期),高档商品的购买力比例是500000︰0。上个世纪90年代直到2002年,我国经济学家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观点衡量我国个人存款余额惊人的增长总量时,却想象不到我国消费水平一直下降的原因、国民总体购买力为什么疲软的原因。在这期间,只有高档消费和高档娱乐是异常火爆的。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百余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中等收入的“中产阶级”已经壮大为庞大群体,这个群体的购买力就像股市涨落被提炼出来的“拉斯达克指数”、“恒生指数”、“道琼斯指数”一样,可以衡量国民整体购买力水平的上升或下降。而目前中国,你提炼谁的收入来代表全国?哪个群体、哪个阶层能代表全国?要么人数不够,要么贫富差别和消费结构性差别太大。经济学家在没想到这一层时就照搬了西方经济学,这怎么行得通?

上述表明:要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保持强劲的原动力,时刻关注最广大民众的购买力水平如何提高,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所在。这个需求空间,只能扩大不能打压。最广大的国民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拉动力。一亿人各自拥有1000元货币量比1000人总计拥有一亿元货币量,购买力水平高出百倍。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经济发展势头之所以超常强劲,恰恰是因为经历了数十年计划经济的国家刚刚启动自发的市场需求,那时仅面对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空间,就足够10年间自然的高速的拉动经济增长。恰好在这时,国人都没有下岗之虞,享受“铁饭碗”的职工人人敢花“明天的钱”,借钱消费是时尚。等于国家没有给职工涨工资,职工自己提前给自己涨工资(也就是本文阐述的“购买力略优先原则”)这样的经济原动力,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提到过没有?

二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纵向扩展需求空间的经济发展思路,它是人类进步所创造的一种客观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比如,30年前国人以收音机为时髦消费,20年前以电视机为时髦消费,10年前以电脑为时髦消费,等等。电子的发现和利用,给人类开拓了难以计数的电器市场空间(古代没有这种市场空间);IT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已经创造了每年1200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份额。科技创造市场需求,表现的是历史阶段性的市场新需求涌现,包含使用价值的更新换代,也包含前所未有的新市场出现。可以说,美国目前所积累的全部经济实力占绝大多数来自科技创新赢得全球市场价值的逐步积累。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所开拓的新市场需求,同时也具备面向全球扩张的实力。它不仅创造了新的购买力也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以上分析的是经济发展“客观原动力”的两种来源,“客观原动力”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经济拉动力,是挡不住的诱惑。

主观原动力的保持、开拓和创造只有一种基本思路:

这就是经济体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创新、转变,也包括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它所实现的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优化,人的财富欲望增强,人的赢利和赚钱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农民由“大锅饭”转为土地承包,企业由“全民集体所有”转为法人治理的公司制度、租赁制度、承包制度、合股制度和上市制度等等――不论人与物的资源如何配置,实际上都只有一个目的:激励人的财富欲望和提升每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极大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使全社会充满了创造价值的活力。

本来,人的价值欲望也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原动力,但这里为什么要称之为“主观原动力”呢?因为,人的财富欲望被社会制度肯定之后,它的主观愿望是没有限度的,可以经常构成欲望很强的市场推力。往往体制机制较少羁绊、适合个人能力施展的企业家,其扩张态势、企盼目标和竞争手段也是无节制的。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动力”――市场购买力需求有限时,代表“主观原动力”的每个企业都必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方略,此时,打压对手、恶性竞争现象此起彼伏。同业总量无法增长,企业生存策略则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那些产生于西方国家、反映同业竞争精巧计谋的各种书刊可以热销了,由此造成了另一种社会弊端。人人都学会了防范和心计,“谋人”成了人类最大的本领,“谋事”的反而显得笨拙。更有甚者,以“破产”方式转移资产另立公司,迫使所有职工下岗,又进一步打压了全社会购买力,使经济增长的“客观原动力”再度萎缩。

我们看到:“主观原动力”是一种有缺陷的经济发展推力,可以适度保持,适度激发,但必须限制。激烈竞争必须轨向需求空间很大、与强国争夺市场和开拓新市场的奋斗方向。国内同业企业激烈竞争一旦超过限度,就不再是经济总量增长的需要,而是企业间抢食夺食、损人利己的需要。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更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仍然是上述两种“客观原动力”。

三.简单经济学第三个观点:哪一种经济体制能够形成优势经济动力组合?

宏观经济动力优势的辩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比较不同经济制度所能构成的优势经济动力组合。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只能形成政府一方的财富积累欲望和创造价值的欲望(表现为“不全面的经济发展主观原动力”)。这种经济体制下,高积累、低分配,简单以“艰苦奋斗”压抑了财富欲望又不全面地肯定了创造价值的欲望。购买力和生产力的对应关系难以客观协调,是计划经济的显著特征。这里需要补充一句:长远看“计划经济”并没有错,“市场经济也同样需要计划”(邓小平语),19世纪,前辈们经典著作的误区,只是没有理解到当社会财富很不充裕、生产力很不发达时(比如中国),先通过市场体制发出信号来平衡经济,既可以更全面地激发人们的财富欲望和实现生产力的优化配置,也同时能够达到以宏观计划平衡经济的目的。这就是目前我们正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好处。

2.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形成两种基本的动力优势,另有一种延展的经济动力优势。所谓基本的,也就是可与基本制度伴生相随的经济动力优势。其一,是私有制所激发的财富欲望和创造价值的欲望(表现为人人拥有“主观原动力”)。其二,是科学技术开拓新市场空间的创新能力(表现为“客观原动力”)。由此延伸出来的是发达国家开拓国际市场的强烈欲望和能力优先形成。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三种优势并非是经济动力的最佳组合。根据一国经济良性发展必须要求“购买力”与“生产力”形成对应关系的动力原则,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可以在两种情况下维持长期运行。一是当贫富悬殊造成国民购买力水平不能对应资本产能时,这个国家就要依靠对外扩张,依靠抢占国际市场来支撑本国经济的产能平衡。美英等国曾经在本国“中产阶级”群体增长极其缓慢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主要选择了这条路。二是在对外扩张综合实力不够的条件下,则只能在本国发展高福利社会,对富人课以重税,以国家福利再分给多数消费者,以此维持本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北欧、中欧许多国家选择了这条路。前一条路,往往引起国际冲突、殖民冲突和战争;后一条路,等于在资本私有制不变的条件下,从分配方面一定程度地推行了社会主义制度。

美国作为自由资本经济制度的典型代表,它的“发达”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市场空间的强劲活力,和对外扩张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强大实力。它十分明确本国经济可能迅速衰退的脆弱之点在于:一旦有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有足够实力“敢对美国说不”时,也就是美国经济的没落之日。而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又占有主要地位,对美国来说,时刻紧绷“全球战略”之弦,时刻钳制中国,正是它的长远生存战略。

抢先实现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国家,由于“自由资本”面向全球的对外扩张空间很大,其经济发展很容易突飞猛进。而当这个空间完全被强国占有之后,后来实行私有资本经济的国家也就一个个掉进了“拉美陷阱”,除了给别国提供自由贸易市场外,对外既没有资本和科技实力实现扩张,对内因贫富悬殊又陷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中国国内20多年的改革实践几乎一样,先搞“民营化”改革的企业和地区总是有很大的扩张空间和市场需求的客观原动力来支撑企业发展,并与强烈的财富欲望所构成的主观原动力相适应。而后来的“民营化”也同样掉进“拉美陷阱”。美国是一个提倡多样化创新的国家,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上不喜欢别国搞“多样化”。原因只有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他国市场经济,才适合充分表现美国资本和技术的竞争实力,这是个在所有方面都很自私和也很务实的国家。只顾自己富裕。

常常是在没有足够实力与强国竞争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凝聚竞争实力尚可后发制人。我国与强国相比尚无科技优势,之所以敢于敞开本土市场首先在本土参与国际竞争,正是因为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拥有凝聚竞争实力的优势。后来的市场经济国家总得有一种可以抗衡的制度优势,才敢敞开市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形成三种经济原动力的优势组合。一是遏制贫富差别,满足最广大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首先保证在一国之内创造最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和最广泛的购买力水平。西方市场经济曾经一百多年无法在国内形成广大市场需求,中国市场经济可以做得到。二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20多年的改革实践已经显著缩短我国众多主导商品的高科技含量与世界的差距。三是人们的财富欲望和创造价值的欲望被充分激发。

不过,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十年,中国曾经一步一步接近“拉美陷阱”,贫富悬殊过大,国民购买力降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足,只能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由政府增加投资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量。如今,这种状况有所改善。教训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是一种有效刺激财富欲望的激励机制,而不能固化为一种制度。不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就没有任何动力优势。

参考文献:

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资本论》

③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

④CCTV新闻联播、焦点访谈

⑤胡志平撰写的《给中国一个大智慧》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
院校老师推荐 一对一咨询 帮你科学报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