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22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22_工商管理论文

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摘要]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企业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论文以“比亚迪”为案例,论述了技术创新对中小型企业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联合创新
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面临新世纪的挑战,企业的发展应该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全球性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来关注技术创新。对于先进的技术要引进,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引进的过程当中,能够积极消化,化他有为己有,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加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我国技术创新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技术创新理论
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二十世纪初提出创新概念和理论,到今天技术创新已经历了开发性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阶段三个阶段。按照罗斯韦尔(Rothwell,1992)对产业创新模式的划代,从1950年代到现在技术创新方式经历了五代,它们分别是:1960年代以前的“技术推动”的创新模式;1960至1970年代早期,出现“需求拉动”模式;1970至1980年代综合这两种模式出现第三代技术创新“交互(耦合)作用”模式;1980至1990年代初,集成(一体化)创新模式被提出;近年来,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式问世。国际上比较权威的现代技术创新概念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技术创新指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过程;二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三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我国政府的政策与文件中明确地将技术创新界定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学》一书中,对技术创新的界定是:“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二章]
综合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可以说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府、科研部门、企业的行为,但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市场、技术、管理机制几方面。
2、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看非常可喜的成绩,有相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比大企业的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而且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1)技术创新观念落后、意识淡薄。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能够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考虑到自身实力有限,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风险,就变得畏手畏脚,徘徊不前了;还有些企业领导者以为技术创新是大企业的事,凡此种种,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造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落后。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企业的财力资源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相对小,资产少,风险大,资信程度较差,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而中小企业得不到有力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为国有大型企业配套供货的中小企业普遍碰到货款被拖欠的问题,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致使有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高利率拆借资金来弥补资金缺口。
(3)中小企业创新性人才匮乏。企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但回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围绕企业竞争战略,用好人才,治理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资金和规模的制约,科研技术人才会缺乏,这便阻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4)信息不灵和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要进行成功的技术创新,必须要有可供利用的信息。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的中介机构为其提供包括培训、信息、技术、法律等内在的“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人才,缺乏必要的和正规的信息来源渠道,使其获得上述信息的能力很弱。不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全球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日趋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面前,技术创新己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在逐步加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产品技术含量的快速提高,产品的种类与功能也趋于多样化。在这一背景下,产业集群这一组织形式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而对于产业集群来说,在这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时代,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将直接制约着产业集群整体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健康成长。因此,通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水平与竞争力,对于推动我国重点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下面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比亚迪”)为例,论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1、比亚迪的相关介绍
“比亚迪”的全名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比亚迪”在广东、北京、上海、长沙、宁波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4万人。在最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比亚迪”排名216位。2009年10月止,内地汽车销量连月上升,新晋汽车股代表比亚迪(01211)续受追捧。公司列入富时指数前夕屡创新高,股价连升9天。公司市值期内增400亿元,至1800亿元,超越欧洲车厂保时捷;并成为全国市值最大车股。“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也因此以350亿身价荣登中国2009年度内地首富的宝座。如今的“比亚迪” 已经拥有IT和汽车以及新能源三大产业[ 摘自:“比亚迪”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蕴德、李壬水、蔚欣:《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探讨》,机械出版社,2008年5月第4期
http://www.hswell.com/content/detail.php?sid=3&id=1023,《从模仿到创新》,佚名
http://www.smepe.gov.cn/viewnews-2881-page-1.html,《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企业团队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比亚迪”汽车更是成为国内消费者追捧的国产汽车品牌。只用了短短的15年时间便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这都是“比亚迪”一直以来毫不动摇的坚持技术创新密不可分的。
2、技术创新在“比亚迪”的应用
(1)自主创新——“比亚迪”的成功的秘诀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说过这样一句话:“走别人走过的路和别人竞争,就是自寻死路!”也就是说比亚迪要在同行中站稳脚,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正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技术突破,是企业长期技术积累和研究开发努力的产物。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由于跟进者对新技术的解密、消化、模仿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从投资到形成生产能力,发展成率先创新者的竞争对手也需一定的时间,在此时间内必然会形成自主创新者对新技术的自然垄断,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把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或产品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借助专利保护,自主创新企业可自己确定是否转让其核心技术,以及向谁转让,转让到何种程度等等,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众所周知,“比亚迪”是做电池起家的,1995年成立于深圳,创业初始公司只有20人左右的员工。当时的锂离子电池行业基本上由日本的SANYO垄断,因此比亚迪要想在锂离子电池行业中立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正是“比亚迪”的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优化负极添加剂,改善了电池小电流通过充电 性能及循环寿命,赢得了VIECH、CCT客户的信任。同年公司自主研发,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并且很快投入量产。“比亚迪”初次尝到了自主创新为其带来的甜头,于是加大了自主创新的力度,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掌握了核心技术之后,生产成本的降低便被提上日程。当年的一条进口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耗资几千万元,对于一家奉行低成本战略的小公司来说是财政上的极大负担。为了节约支出,“比亚迪”便自行设计研发了一条生产线。并且,基于中国市场极其便宜的劳动力成本,“比亚迪”还充分发挥了劳动密集型优势,把这条生产线设计成半人工半自动化流水线,从而减少对高度自动化的设备的投入。1999年,开发出当时行业内领先的SC2100P大电流放电池,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1.5亿支。2001年,自主研发的发泡镍锟焊、正极端面焊工艺,大大改善电极的集流性能,提高SC系列大电流放电性能,得到了BOSCH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支。2003年,开发独特的氧化镉负极化学活化处理工艺,改善镉负极的活性,提高电池的复合氧能力,降低电池内压,大大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快速充电性能,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4.0亿支,一举超过SANYO,达到世界第一。到2004年,“比亚迪”的Li-ion电池市场占有率20% ,位居世界第二。毫无疑问,“比亚迪”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正是因为它一直以来都秉承着自主创新的信念。
(2)模仿创新——比亚迪的生存之本
模仿创新即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在工艺、质量控制、本钱控制、大批量生产治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阶段投进主要精力,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竞争,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所以,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进一定的研究开发精力,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新行为,是当今很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它对于发达国家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更是具有现实的意义。从比亚迪汽车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模仿创新是它最核心的竞争武器,也是它的生存之本。
在汽车行业,比亚迪一直被质疑为“模仿国外车型”,只要仔细观察,的确不难发现比亚迪的一个车型中,可能包含了好几种国外知名车型的“特征”,不过他们一起出现在比亚迪身上,却完全没有突兀感,这也是比亚迪在模仿中的一种学习和创新,此外我们也要看到,从即将要上市的车型看来,比亚迪模仿的成分已经开始越来越少。如果说,模仿是汽车企业的成长必经之路的话,那么很明显,比亚迪可以说是个中高手,当年比亚迪在镍镉电池“争霸战”中,主要靠的就是核心技术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对于一家在新兴市场的新兴公司而言,要突破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壁垒,用极低的成本拥有领先的技术,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亚迪”在知识产权策略上一向奉行“成本最小化”战略,通过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来避免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其妙招来源于“分解研发”模式:(见图表 1)
核心技术=拆分国外产品学习其原理和特性30%+从公开文献筛选合适的非专利技术60%+原材料5%+自身的研究5%
进入汽车行业后,这种“分解模式”的技术策略,很好地被跨行业复制和拓展,“比亚迪“专门建立了上百人的团队专门研究全球的专利技术,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集成和创新。比如,比亚迪数款新车在车身设计上借鉴了丰田等跨国车型因素,同时规避了侵权问题。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钧说:“比亚迪汽车至少70%的零部件由公司内部的事业部生产,以比亚迪F3,F6或F0为例,其零部件除了轮胎,挡风玻璃和少数通用件之外,几乎全部自己生产。”
今天的比亚迪已经从电池行业成功的跨足到汽车行业,并在国产汽车行业中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就:05年4月—06年2月,比亚迪F310个月内获得各类奖项68个: 05年4月荣获上海国际汽车展“新车大奖”、“最佳人气奖”、“最值得期待车型”等多项大奖; 10月荣膺“2005年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浙江分榜年度最佳新车奖;广州国际车展斩获“2005年度自主品牌年度新锐大奖”、2005搜狐汽车年度大选中摘取满意度车型的“性价比”桂冠;07年一月比亚迪F3单月销量突破10000辆。这是本土品牌以单一车型首次跨入“万辆俱乐部”,与伊兰特、凯越、福美莱并列成为中轿市场的“四大金刚”。。。。。。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比亚迪只要坚持走自己的创新路线,它将会继续书写更多的传奇。
(3)联合创新——“奔驰”与“比亚迪”联手开发新电动车
联合创新即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它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资源互补,降低对自有资源的需求,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联合创新有利于从各种渠道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创意,能够更全局化地解决问题、优化流程,并通过分摊来降低风险。
随着全球石油能源的逐步消耗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全球消费者和各国政府开始呼吁减少燃油依赖性,对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需求也开始上升。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大力倡导加快研发新能源车,并对新能源车的购买者给予不定量的补助。2010年7月27日,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亚迪总部挂上了一块牌子——“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这表明这家中国汽车企业与国际汽车巨头奔驰实现联手,合开发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启动。据“比亚迪”相关人员介绍,这次奔驰和比亚迪合作开发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将由奔驰来提供电动汽车结构和安全领域方面的专有技术,而比亚迪将提供汽车电池和驱动技术。比亚迪的相关人士称,此款电动车其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采用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的ET-POWER铁电池,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其含有的所有化学物质均可在自然界中被环境以无害的方式分解吸收,能够很好地解决二次回收等环保问题,是绿色环保的电池。铁电池经过高温、高压、撞击等试验测试,安全性能非常好,绝不会爆炸。这款电动车设计成熟、性能良好,续驶里程超过300公里,将是目前世界上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这次“比亚迪”与“奔驰”的强强联手,将使比亚迪在汽车技术上更上一层楼。
三、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深化,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它已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事关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致力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企业技术创新就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下大力气解决技术创新中的难点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稳健地发展壮大;只有加快技术扩散,使技术创新在潜在的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应用,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稳定成长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2Z ]m&Xc/p j.v0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拥有充沛的活力,与正处于改制阶段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创新更有动力。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成。我国GDP的5成、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税收的46%以及出口总额的62 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繁荣昌盛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与发展则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B8r5uGN"Px1{$@0普洱中小企业信息网oy T7?a7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而这些科研机构不具备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权力与能力,导致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无法在实现其最终价值。反观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技术的限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多以模仿创新与联合创新为技术创新主要模式,对技术转移的依赖性很高。中小企业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大量需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大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中小企业在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从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了科研体制的改革。当中小企业在科研人员、技术开发、研发资金等方面有了充分的准备后便可以实施自主创新,因为模仿创新和联合创新虽然在技术、资金和风险上都优越于自主创新,但其终究无法形成真正属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所以中小企业不能一昧的采用模仿创新和联合创新,必须在此基础上坚持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只有这样广大中小企业才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加快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主营业务的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是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同时技术创新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课题,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分解研发”图表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