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原创] 教育经济的发展与第四产业的兴起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教育经济发展与第四产业的兴起 何宗海人类自有教育产生以来,教育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所说的教育经济,是指随着教育产业的逐渐兴起而兴起的经济效应和经济现象,等同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概念,区别于教育经济学所研究的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 教育市场存在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必然需要进行市场调节。其实,教育市场也具有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商品经济属性。由于教育的特殊属性,价值规律对它的调节作用既有自发的一面,又有受公共性引导和制约的一面。教育的综合属性反映着社会事业各部门职责职能的共同特征。与教育事业同样具有公共性和产业性特征的还有文化、卫生、民政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这一领域产业经济的兴起,开始了又一新的产业分工时代,“拉动”着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是社会公共事业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搭起的宽阔的桥梁,将为新世纪人类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提供一条宽广、高速、便捷的道路。早在上个世纪年代,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就已经关注到了教育的产业属性和教育经济的发展。“于光远在《经济研究》、《教育研究》杂志上连续刊登文章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关系问题。他在呼吁建立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同时,分析了教育劳动与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力问题,首先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即‘教育劳动基本上是生产劳动,教育基本上是生产力。教育部门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部门’。之后,厉以宁、邱渊、李建蔚等分别从‘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教育的经济性能’和‘教育生产性历史变迁’等方面分析了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密切关系,得出教育的生产性是财富之源的认识”(肖利宏《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及主要理论贡献》 《教育与经济》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在他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费希尔认为,农、林、牧、渔业等属于第一产业,工、矿、建筑业等属于第二产业,流通及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次产业分工以来,教育以及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研、体育和民政福利事业等被纳入第三产业已有多年的历史。般认为,第三产业有这样个层次:流通、服务、文化教育和管理。自此,教育被赋予了产业分工,被揭示出产业属性。
在我国,第三产业所包括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四个层次中,也包括了教育等以上门类和事业。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既不能准确细致地体现教育等社会事业的丰富内涵和显著特征,又显示出在第三产业中的“另类性”。当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公共福利、公共保障等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以及家庭生活的共同需求。文明的发展在细化、量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拓展着自己丰富的内涵,日益占据着更广阔的人类生活空间。公益产业无疑是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最强劲动力。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行政性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全面凸现,日益催生着一个新型产业职能化公共服务产业的诞生。由此尝试提出“第四产业”的概念。所谓第四产业,是指既区别于第一、二产业,又区别于第三产业的,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疾控)、体育、民政(残疾、福利、慈善)、环保、国防、司法、治安、社会保障、计生、宗教及民族事务等具有社会公共性和行政管理职能性的产业。“第四产业”是介于计划与市场之间的以国家行政做保障、以职能化公共服务为本质特征的“边缘产业”。以公共政策为主导、以职能性公共服务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以生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为产业基础,是“第四产业”的主要特征。“第四产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程度。
“第四次产业分工”的构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哲学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对象”上。传统的“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即纳入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现成的物质资料;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由人们自己活动所创造的、实际上已是劳动产品的物质资料”。在“第四次产业”分工设想中,“劳动对象”已变得“模糊不清”了。以教育为例,教师是教育产业的生产劳动者,“能加工的一切对象”是学生呢?还是教师凭借自己的劳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呢?在这里,劳动对象由“物质资料”转化成了“人”。劳动的性质似乎也有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劳动资料亦即生产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条件,没有它们的结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教师作为劳动者,在他们的劳动中,怎样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呢?好不好把学生理解为“生产资料”呢?如果不这样理解,教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了?
如果把“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理解为“第一次产业分工”中劳动对象的基本特征,把“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理解为“第二、三次产业分工”中劳动对象的基本特征,那么,劳动对象由“物质资料”向“非物质资料”即“人本身”的转化,就成为人类“第四次产业分工”区别于前三次产业分工的一个本质特征。教育及“第四产业”的生产要素中,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这一“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变成了“人的要素、与人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物的要素”的“引退”,并没有影响这类劳动的正常进行。由此我们看到了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生产要素中,“物”非“物”的演化趋势,使得生产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化了。
近年来,理论界有人提出“废物再利用是第四产业”,也有人提出“信息产业是第四产业”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立论者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经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废物再利用”和“信息产业”,就其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来讲,仍然没有脱离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这一“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就其生产方式及其产品形态来讲,仍属于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仍属于“制造业”或“服务业”的范畴,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第四次产业分工”呼唤着公共意识、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制度;呼唤着公共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呼唤着更多公共产品的问世。说明:本文节选自作者《教育的属性2007》一文,全文包括:教育的公共性(内含公益性、公平性、差异性和行政性)、教育的产业性(内含公私性、功利性、投资及消费性和经营性)和教育经济的发展与第四产业的兴起。敬请阅读,批评指导。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