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说批判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修改版)

——西方经济学说批判

迎春

2008年,世界爆发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这场严重的世界性危机将会怎样发展?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要想科学地预测经济危机发展的趋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二是充分了解具体的经济情况。

预测经济危机发展的前景,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首先就是正确的哲学指导。历史唯心主义者认为,经济运动是按照人们意志发展的,根本就不承认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运动的客观趋势,这就否定了科学预测的可能,因为,经济运动如果是按照人们的意志运动,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的预测了。

西方学者认为,经济运动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是最好的经济制度,是人们的“最佳选择”,虽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发生经济危机,但是,只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就可以解决。例如,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等就认为:“近50年来------经济科学已经掌握了如何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知识来控制衰退使它不致于扩大成长期持续的萧条状态-------混合经济中的选民们会要求任何政党-----------采取扩张性行动以防止持久萧条。”(《经济学》第12版 第330页)这次的严重经济危机证明了他们理论的破产。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会出现“百年一遇”经济危机,所以在爆发这样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前,西方政界、学界几乎没有任何人做出预警。而我国的一些“精英”则在大肆宣传:美国的经济是成熟的市场经济;金融是创新的;产业结构是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是最现代的,是我国经济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他们的选择,指望他们对经济危机做出科学的预测,就更不可能了!

其次是经济学说的指导。西方经济学说只描述事物的现象,不懂得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不懂得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懂生产过程既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过程,同时又是生产经济关系的过程;甚至没有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概念等,总之,对经济总体的内在联系没有科学的理解,不可能对经济发展和危机做出科学的预测。就和预测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只有对一般的“人”有科学地认识,然后才可能对具体的张三、李四做出科学的预测。因此,依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可能科学地预测经济危机发展的趋势。

本文在分析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对有关的西方经济学说和历史唯心主义理论进行一些批判。只有批判了这些错误的理论,才可能认清经济危机发展的前景。这就是本文副标题《西方经济学说批判》的由来。

当然,我们这里所进行的批判,与经济危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着,不像哲学、经济学教科书那样孤立地、抽象地论述。但是,理论总是比较抽象,要想真正了解世界经济危机的前景,不可能像看描述具体人、事的小说那么轻松,就得咬咬牙,耐住性子,认真地思考一点抽象的哲学、经济学的理论问题。

另一个条件就是对经济情况的充分了解。就像要预测张三这个具体人的发展变化,只有对“人”的一般知识,而不知道张三的历史发展情况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不可能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所以,充分了解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也是做出科学预测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一节, 性质

1, 是金融危机还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对危机性质的认识,对于预测危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关系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采取什么对策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首先涉及到美国经济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领域的各个部门,而且席卷了世界各国,是百年一遇的危机。如果以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危机爆发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但是,西方政界、学界至今还认为危机是金融危机,最多也只承认“涉及到”、“蔓延到”实体经济,就是不承认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这次由美国引发的危机,首先表现为所谓的“次贷危机”。

什么是“次贷危机”呢?就是美国建筑的房屋太多,老百姓没有那么多钱买,金融机构就贷款给人买房屋。开始是贷款给具备还款条件的人,这是“预支消费”,就是让贷款人把以后的“购买力”预先“消费”了。用我国的话说,叫“寅吃卯粮”。但是房屋还是卖不了,又贷款给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人,让他们买房。明明知道这些人不具备还款能力,为什么金融机构会贷款给他们呢?因为,当时房屋的价格不断上涨,金融机构认为即使这些人还不了贷款,收回房屋,也可以抵得上贷款。这是资本主义的追逐利润和竞争无政府状态的必然结果。但是,当房屋价格下跌,不具备贷款条件的人们还不起贷款时,这种信用关系中断了,就叫“次贷危机”。当然,美国人不仅贷款买房,而且贷款买汽车、买日用消费品、上学等等。贷款消费已成为美国一种通行的消费方式。

贷款消费,特别是所谓的次级贷款本身就说明生产过剩。从生产的角度看,是生产的产品过多;从消费的角度看,是人们的购买力不足,老百姓太穷。房屋是最昂贵、耐用的生活资料,房屋、汽车等生活资料过剩,就是生产过剩的表现。所以,次贷危机的实质就是生产过剩危机。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直接表现出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西方政界、学界不承认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还可以理解,奇怪的是我们这个号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而且还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流媒体却跟着说是金融危机,不承认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闭口不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理论,好像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种理论,充分表明他们口头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实际是资本主义。

2,虚拟经济是错误的概念

西方的一些学者承认了经济“衰退”,但说是“虚拟经济”影响了实体经济。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虚拟经济”的概念就是错误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虚拟经济”。

有关虚拟经济在我国引起过争论,而且与我们理解当前的经济危机有关,所以有必要进行简单的分析。顺便指出,西方经济学中几乎没有科学的概念,往往是从现象出发,概括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如“虚拟经济”、“泡沫”、“软着陆”、“硬着陆”等。这些概念虽然形象,但是不科学,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反而把人们引入歧途。概念的不科学,没有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概括,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理论。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涉及到的概念中逐个分析。

“经济”的概念有几种解释。这里所谓的“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的再生产运动。人们要生存就得吃饭、穿衣,行走等,要消费生活用品,所以说经济运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从生产产品到消费产品的活动,是不可能“虚拟”的。人们不可能“虚拟”面包、汽车生产;也不能“虚拟”消费面包、汽车,因而也不存在什么“虚拟经济”。

从逻辑方面讲,经济的内涵——物质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不能有“虚拟”经济的外延。

有人说:“关于虚拟经济一词的来源: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它本身必须有价值,二是它必须产生剩余价值。由于证券类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却能够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因此马克思称之为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概念是科学的。虚拟资本是指有价证卷,如股票、企业债卷、国债以及所谓的“衍生金融产品”等,是资本的“纸制复本”。有价证卷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说它是资本,是因为它能带来收益,与资本有共同的作用;说它是“虚拟”的资本,是因为它不是真实的资本,没有价值,只是资本的“纸制复本”。

但是,怎么能由“虚拟资本”“衍生”出“虚拟经济”来呢?“虚拟资本”不可能衍生出“虚拟”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

他还说“我对虚拟经济提出的定义是明确的,那就是‘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我在文章中指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1997年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40万亿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万亿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股票市值36万亿,债券余额29万亿),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以上引自《成思危就虚拟经济给几位博士生的一封信》)

金融系统属于流通领域,不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虚拟资本的运动,又只是金融运动的一种形式,只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把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这种流通领域的特定金融现象,概括为虚拟经济,把物质生产、消费等包括在内,显然是错误的。

至于“以钱生钱”的活动,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就存在了。这种资本叫生息资本。生息资本并不是虚拟的资本,而是实际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生息资本是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息资本则为借贷资本。这些资本本身具有价值,还能带回利息,所以是实际的资本。而有价证卷所以能获得收益,是因为有价证卷是实际资本的“纸制复本”。这种“纸制”的资本“复本”,与实际资本有一致性,就是能带来利息;但是又有不一致性,就是有价证卷本身没有价值,可以大量发行,倒买倒卖,与实际资本相背离。这次经济危机中出现的金融危机,就是有力的例证。

上述文章说:“1997年底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是140万,到2000年底是160万亿-------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事实表明虚拟资本与真实资本可以背离,在疯狂倒买倒卖、恶性膨胀时,可以远远背离真实资本,但是它的“纸制复本”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脱离实际资本,成为独立的经济运动,最终还是要受实际资本的制约。这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就说明虚拟资本最终要由实际资本制约。

西方经济学说这次危机使资产“缩水”多少,也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都参与了有价证卷的买卖活动,所以有人把它称为“人民资本主义”。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有价证卷的价格疯长,人们以为财富增加了,实际真实的财富并没有疯长;疯狂地倒卖倒买有价证卷,或者叫“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并不能增加实际资产。同大量发行纸币不能增加财富一样,倒买倒卖有价证卷,也不能增加实际资产。所以,当有价证卷暴跌时,实际资本的数量也并没有减少,财富也没有“缩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倒买倒卖的现象,如股票、外汇、期货、衍生金融产品等,不管怎么疯狂,都不能增加物质财富。

通常用所谓的“泡末”,就是指实际资本与虚拟资本、实际的物质产品与购买力之间过大的差距。“泡沫”、“泡沫破裂”等概念虽然形象,但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而且往往会掩盖经济现象的本质。

虚拟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是一个大的课题,不是本文论述的对象。只是为了说明这次危机的性质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才涉及虚拟经济的问题。

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于有价证卷的疯狂倒卖倒买、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而显现得更加尖锐,因此,危机首先从金融领域爆发,而且在金融领域表现得最突出。但是,危机的本质仍然生产过剩,是生产的房屋、汽车等生活消费品,与实际购买力相对而言的过剩。所以,说金融危机只是现象,而本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3, 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谈论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时,很多人只就这次危机论危机,而不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早就预见到,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事实正如马克思预见的那样,自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全面性的经济危机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每隔8-12年,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危机频繁、危机周期明显地缩短了。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二战以来第8次经济危机。进入21世纪,美国又发生了第9次经济衰退。在众多的经济危机中,最为严重的有4次:1847—1848年,1929—1933年,1973—1975年和这一次。这4次经济危机不仅席卷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波及所有国家,造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继续。

可见,世界经济史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且会周期性的爆发,这是已被历史证明了的科学预见。而资本主义世界和我国的主流学者,闭口不谈马克思关于周期性危机预言,这一事实说明他们不敢正视现实,怎么能指望他们对经济危机作出科学的预见呢?

指出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目的是揭示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为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这种“社会瘟疫”指明方向。

第二节, 特点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虽然是周期性的,但是,每次危机都具有不同特点。就经济危机的基本特点划分,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具有“滞涨”特点的危机,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经济危机;而这一次危机突出表现在金融领域,但是却没有通货膨胀的特点。所以,人们把这次危机看作是金融危机,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看到危机的本质。

1,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

1929年至1932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至今还令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谈虎色变,不寒而栗。

这次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37%,其中美国下降了46%。各国的工业生产倒退了二、三十年,退回到了20世纪初和19世纪末的水平;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全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更达4000——4500万。在众多的现象中,有一类现象最引人注目,就是直接毁掉大量食品和衣着,把牛奶倒入沟渠,把小麦当作烧锅炉的燃料等。这次危机给人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把牛奶等消费品毁掉,所以说是典型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2,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的危机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停滞膨胀”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既发生过经济停滞,也出现过通货膨胀的现象,但是,一般是经济停滞时期物价趋于下跌;而出现通货膨胀时则经济发展较快。

1957——1958年,美国首先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现象。1974——1975年这种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现象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且以后就成为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了。1974——1975年危机期间,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缩减了7%,与此同时物价还大幅度上涨: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7.4%,日本上涨18.9%,西德上涨12.7%,法国上涨43.9%,英国上涨19.1%,意大利上涨24.6%。从此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著作,就经常可以看到“停滞膨胀”的字眼。这也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一种类型。

3,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的生产过剩危机

这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首先是从金融领域爆发,但是,物价没有明显的上涨,之后才陆续暴露出生产下降、失业人数上升等现象。这里以这次的危机为代表,具体分析表现为金融危机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不是偶然的。美国利用美元实际世界货币的地位,除了大量发行纸币外,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卷、企业债卷,不仅如此,投资公司还把房屋的次级抵押贷款“打包”作为有价证卷买卖;而相当多的美国人则靠借款消费:买房、买汽车靠贷款;上学靠贷款;买日常用品靠刷卡等,美国家庭的债务已经比全年的收入还多,是靠贷款维持着高消费。总之,美国的虚假繁荣是靠大量发行纸币、倒买倒卖有价证卷、靠借款等形成的虚假购买力维持的。因此,危机爆发集中表现在金融领域。

由于有价证卷的倒买倒卖、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和借款还款、信用的恶性膨胀,造成了金融领域、以至整个经济领域的虚假繁荣。而有价证卷的买卖,不过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并不能创造真实的物质财富。这次危机再一次证明,要真正增加社会财富,只能是增产物质产品的生产;这次危机也再一次证明虚拟资本的本质不过是“资本的纸制复本”。

在美国的产业结构中,金融服务等所谓的第三产业,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多,远远超过制造业的11%点几。所以有人把美国经济叫做“赌博经济”或者“空壳经济”。而我国的主流学者则把这种“赌博经济”奉为“金融创新”的典范;把贷款消费吹捧为消费的“新观念”;把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和金融服务业占很大比重的“空壳经济”,作为产业结构的榜样,要求人们大力发展以倒买倒卖有价证卷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等。总之,把美国腐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誉之为“现代化”的楷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榜样。

正像发行纸币不能增加社会财富一样,倒卖倒卖有价证卷也不能增加实际资本。美国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和信用恶性膨胀造成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过剩与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差距。等到贷款买房、买汽车的人实在还不了贷款时,整个金融领域就爆发了危机,借贷信用的链条突然中断,生产过剩的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抵押的房屋被收回;生产的汽车卖不出去;商店的商品大减价;工厂减产、裁员、倒闭等,一场被称为“百年一遇”的“社会瘟疫”正从美国爆发,向全世界蔓延。

由于美国的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大肆倒买倒卖有价证卷、“衍生金融”产品,从而造成了世界性的虚拟资本恶性膨胀,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卷入了这场投机倒把的大赌博。所以,金融危机不仅在美国爆发,而且把很多国家都卷了进去,造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冰岛的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一个30多万人口的小国,因为大力发展金融业,倒买倒卖有价证卷,经济一度显得很繁荣,但是危机一爆发,暴露出1383亿美元的外债,而国内生产总值才190亿元,整个国家靠负债维持,已经要宣告国家“破产”。可见,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泡沫”最终总是要破灭的。

所以说这次经济危机是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只有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才可能科学地预测经济危机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现象就是商品卖不出去;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等;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过剩,商品卖不出,简单再生产不能继续进行。

任何生产与再生产,都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与经济关系生产的统一。资本主义的企业生产汽车,既是生产汽车(物质财富),也是资本关系或者说剩余价值(经济关系)的生产。只有物质财富生产的内部关系与生产关系内部的关系相适应,如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经济关系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相适应,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如果两个方面有任何环节中断,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而且主要是由经济关系的联系中断引发的。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雇佣劳动制度的必然产物,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的产物。主要问题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联系中断,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消费,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

在雇佣劳动的经济制度下,生产产品不是为了劳动群众的生活消费,而是为了赚钱,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概念,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工人是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能赚钱就雇佣,不能赚钱就解雇;为了能“自由”地雇佣工人,就必须存在着一定量的失业工人,在西方经济学中叫“自然失业率”。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的说法,在美国60年代失业率在4%以下,就叫劳动力充分就业;70年代上升为5%;到了80年代上升到6%或者更高。(参看萨谬尔森等著的《经济学》第12版 第356—357页);资本家为了赚钱,要尽量压低工资的支出。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就把工资与利润的对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了。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把生产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国家,就是最鲜明的表现。工人出卖劳动力商品,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波动的。所以,劳动群众的失业率高,工资水平被压得很低,“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常态”,这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

另一方面,生产产品最终是为了生活消费:建造房屋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生产汽车是为了代步的需要等,在一定的时间这种需要总是有限度的,特别是对于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来说更是这样。但是,资本家建造房屋、生产汽车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则是没有够的。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概念,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没有限度的;资本的本性就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就拼命的生产房屋、汽车等产品;而且资本主义社会是“弱肉强食”的社会,资本少就有可能被资本多的兼并,逼得所有的资本家都在竞争无政府的状态下拼命生产,所以从生产的角度看,“生产过剩”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特别是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我国生产的日用消费品供应美欧各国,而美国、欧洲的波音、空客飞机远销世界,“需求不足”就成为世界性的突出问题。

在经济危机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经济生活还能勉强运转;生产发展到高涨的顶点,生产过剩的危机一定爆发,整个社会就像发生了一场“瘟疫”,经济生活近乎中断,经过萧条,把过剩的生产力破坏以后,才能逐步复苏,开始另一个周期。可见,经济危机是雇佣劳动制度、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的必然产物。

但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至今也不承认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他们说造成危机的原因是:信心不足;贪婪;监管不严造成等,总之,是社会意识和措施不力等主观原因造成的,不承认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生产力与经济关系矛盾的必然结果。

有人说形成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信心不足,所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其实信心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经济关系的一种反映。战后日本经济出现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人们赞扬“日本经济奇迹”,对日本经济充满信心;后来日本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美国经济又有发展,于是人们又说美国的“经济模式”如何好;这次经济危机从美国首先爆发,反过来又说美国经济“监管不严”等等。可见,信心是社会意识,是客观经济形势的反映,而不是信心决定经济形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次经济危机使人们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再一次证明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有人说形成这次危机的原因,是由于华尔街老板的“贪婪”。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从经济关系的角度看人,把资本家看作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的本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要赚钱,要赚更多的钱,所以不可能不“贪婪”。资本主义社会是“弱肉强食”的制度,大资本家吃小资本家,强资本家吞并弱资本家,这次危机中无数的兼并事实,都说明了资本家必然“贪婪”。所以,如果说这次危机是资本家“贪婪”造成的,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就应该天天处于经济危机之中。

有人说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是由于“监管不力”。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资本家就是要赚钱,谁来监管资本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资本家的总代表,它能监管资本家吗?当然不可能!

当美国的安然公司爆出假帐丑闻之后,美国一连串的公司丑闻接连暴露。企业假账的震荡还未消失,更大的震惊接踵而来:进行财务审计的安达信、毕马威等老牌会计事务所居然是造假的帮手。华尔街的顶级投资银行,无论是著名的美林公司还是花旗银行旗下的所罗门美邦,也滥用投资者的信任谋取自身的私利。事实证明作为监管机构的会计事务所不过是“造假的帮手”,也要谋取“自身的私利”,当然也会一起造假。这次经济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投资公司都被评为AAA级,信用等级很高,但顷刻之间就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的伯纳德.麦道夫挪用投资人500亿美元案爆发后,美国的证卷交易委员会主席才承认监管“有”漏洞。(参看《参考消息》2008年12月18日第4版)可见,要靠资本家监管资本家是靠不住的。

政府作为资本家的总代表,就更不会认真监管资本家了。美国政府要靠资本家维持;靠资本家提供资金竞选;靠资本家提供税收等;甚至于政府官员本身就是资本家,这样的政府怎么会认真监督资本家呢?

可见,说“监管不严”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也不符合实际。”

总之,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危机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因而认为采取一些措施,就能解决危机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近二百年来,资产阶级的政客、学者,千方百计要“熨平”经济周期,采取货币、财政政策等措施防止经济危机,但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仍然不断的爆发,这一次更是“百年一遇”的严重危机,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产生根源,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的必然结果,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结论。

第四节 有关经济危机的对策

这次经济危机发展的历程,再次证明经济危机的性质与发展趋势,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历史唯心主义指导的西方经济理论,不承认经济运动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因此,不认真研究、尊重客观趋势,而是径直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对策,推行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搞“宏观调控”,妄图按照他们的意志,改变经济危机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事实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种意愿不可能实现,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都以维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为目的,因而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制定的政策,也不可能成为符合危机发展实际的政策。

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前不久,美国政府的官员还一再强调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不会出现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总统布什与财长保尔森制订了75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当时号称“大手笔”,但是,不仅没有能制止住“金融危机”,而且经济形势日益严重。“据美国商务部27日公布的修正数据,美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了6.2%。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开支下降了4.3%,是198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降幅。美国个人用于耐用品的消费开支下降了22.1%,用于非耐用品的开支也下降了9.2%,降幅均大于去年第三季度。同时,美国私人住宅投资下降了22.2%,为连续第12个季度下降,且降幅大于去年第三季度的16.0%,是去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私人非住宅投资下降21.1%,是1975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经济学家大多预计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第一季度经济降幅可能在5%左右,甚至接近6%。” (新华网华盛顿2月27日电 记者胡芳)奥巴马上台,又制订了7870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企图挽救危机,但是,经济危机仍然在继续发展。可见经济运动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虽然贵为美国总统、财长的人,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任意改变经济危机的方向和进程。当然,人们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对经济危机的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可能改变危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就是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性质与程度,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只有把过剩的生产力破坏,在生产与有购买力的需求接近之后,经济危机才能转入萧条阶段,这就叫“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1, 物质生产内在的联系

西方经济学说不懂得要揭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懂得要揭示扩大再生产与简单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的内在联系,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西方经济学说认为,只要知道“供给与需求”这两个名词,就可以成为“博学的经济学者”(参看《经济学》萨谬尔森等著 第12版 第100页);认为搞几个模型、图表,增加资金的流动性,就能刺激生产发展。因此,他们的经济刺激计划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结果。马克思对生产物质财富和经济关系两方面的内在联系都进行过详尽的分析。这里不需要也不可能像教科书那样详尽的解说,仅将与这次经济危机有关的一些内在联系做简要地分析。

A,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据新华网25日报道:“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署同日发布报告说,去年第四季度美国房价同比下跌超过8%,为该机构1991年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最大季度同比跌幅”,在这种条件下,房屋建筑下降,必然带来建筑材料生产业的下降;同样,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等汽车厂生产的汽车卖不出去,与汽车生产相关联的钢铁、零配件的生产也不能正常进行;总之,生活消费品生产的萎缩,必然造成生产资料生产的下降。这就是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

物质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消费。物质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两部分,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与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因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为了生产生活消费品,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如果生产资料的生产对于生活资料生产的需求过大或者过小,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房屋、汽车等生活资料生产过多,购买力不足,因此,房屋、汽车等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能按原来的规模继续进行;与房屋、汽车相关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如建筑资料、汽车的零配件等生产资料,也不能再按原来的规模进行生产了。即使降低了利率,减少了税收,降低了生产生产资料企业的成本,也能得到贷款,但是,房屋、汽车卖不出去,建筑材料的生产、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也不可能按原来的规模继续进行,更不能扩大生产的规模了!所以,降低利率,减税等措施对于这些企业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在生活资料卖不出去的条件下,违背了生产的这种内在联系,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资金再充裕,也难以进行正常生产。

B, 扩大再生产与简单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

扩大再生产要要以简单再生产为基础,要与简单再生产的规模相适应。

美国的刺激经济计划,准备投资几千亿美元的资金,增加几百万人就业。是不是有了投资一定能增加就业、缓解经济危机呢?一般地说,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属于扩大再生产的范畴。扩大基本建设投资,增加一些工资性支出,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但是,这种投资对于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也很有限。

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懂得按生产的规模,要把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是以简单再生产为基础。

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乘飞机的人数减少,投资建设飞机场,能减轻危机吗?在汽车拥有量下降、汽车卖不出去的时候,投资建设高速公路,虽然暂时增加工人一点工资,从再生产的角度看,不仅不能解决、缓解危机,而且浪费了资金、材料和人力;在铁路、航运运量减少的时候,现有的设施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再修建铁路、码头只能是浪费,并不能缓解危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为前提。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工人失业、减薪,连原来的生活水平不能维持;企业不能顺利生产,大量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显然不能挽救经济危机。

2, 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

以上所说生产资料生产与生活资料生产、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等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任何生产都存在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种特定经济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矛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本就没有经济关系的概念,西方学者根本就不懂生产物质财富如汽车、房屋,同时也生产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生产着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西方经济学不懂得经济关系,因而也不可能理解经济危机的本质。

A ,是“救市”,还是“救穷”

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其性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或者说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太穷了,买不起房屋、汽车等生活消费品,还不起贷款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联系的中断;是建筑的房屋太多了,才把一些没有钱的人赶出房屋;是生产的汽车太多了,穷人才失业。问题的主要方面不在于金融领域,在于生产、消费领域。而资本主义的政客、学者则认为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所以主要的对策就是“救市”。尽管美国政府拿出了大笔资金救市,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但是信贷市场的颓势并没有改变。可见,对经济危机性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采取的对策也不一样。经济危机既然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采取加强“流动性”等措施,不可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只要解决了所谓的“流动性”的问题,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恢复了,经济就能正常运转,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进行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当发生金融危机,银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遭到破坏,必然造成信用领域中的动荡和混乱,整个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能正常运转。所以,美国和其他国家都一再强调“流动性”,实际上就是要恢复正常的商业、银行信用关系。美国政府拿出7000亿美元来“救市”,直接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所谓的“流动性”。但是效果不明显,原因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是生产能力过剩,而不是生产不足。

我们反复强调危机的性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说明再生产中断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的生活消费品太多,人们的购买力太低。在房价持续下跌、拍卖房屋数量创下新高、新屋开工创下最低纪录的形势下,金融机构即使有钱,即所谓“流动性”很强,也不会贷款给房屋开发商;明知购买者还不起贷款,金融机构更不会贷款给购买者。所以说生产过剩的危机,在生产衰退、生活紧缩的形势下,拿出大量资金注入金融机构,也难以恢复正常的信用关系,只是救了资本家。在经济危机时期、在生产过剩的危机期间,信用关系一定会出现混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最新的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2月31日的文章说:“虽然华盛顿采取了就市措施,并动用纳税人的巨额税款,可是信贷仍然未像很多人希望的那样流动。”香港《商报》2009年1月1日报道:“2008年美国贷款发放总额大幅下降55%,至14年来最低。”(转引自《参考消息》2009年1月2日第4版)

西方经济学不承认经济危机的性质是生产过剩,不承认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当然不可能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推进经济的发展,而是逆经济发展的趋势,尽力“救市”,其实质就是挽救资本家,而不是救助广大劳动群众。

B,分配中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内在联系

西方经济学不懂得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联系。

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如生产领域工人的工资、资本家的利润等;许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文教卫生、国家机关以及军事部门等,不创造物质财富,这些单位所需的经费以及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是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取得的,这就是再分配。可见,初次分配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增减;再分配则主要是以财政收入为基础的分配。

以美国经济为例。美国生产工人的工资,是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这是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工资,一般会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提高。但是,美国的物质生产大量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因此被称为“空壳”经济。只是因为房屋不能移动,否则房屋建筑也会转移到国外生产。从2007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看,制造业增加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7%,加上农业、矿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值,总计才25.8%,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多一点;而金融、保险、房地产、出租和租赁业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7%,再加上政府支出等非生产性行业,几乎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数据引自王小强《百年一遇的繁荣与危机》)物质生产比重这样低的“空壳经济”,生产工人的购买力不可能很高;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费和工资,则主要靠国家财政提供。美国依靠美元占有世界货币的地位,大量发行纸币、国债,搞赤字财政支撑着虚假繁荣。经济危机爆发,建立在赤字财政基础上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必然会萎缩,整个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必然下降,再生产就不可能正常进行。

那么,资本家会不会提高工人工资以“增加内需”呢?不会!资本家的本能就是要压低工人的工资,以增加利润。正因为欧、美资本家不愿意提高工人工资,才把大量工厂转移到我国以及其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家,以减少工资的支出。如果欧美各国资本家愿意提高工人的工资,他们就不会到外国建立工厂了。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被雇佣劳动经济制度限制的。这种对消费需求的限制,与生产的不断社会化、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矛盾是不可能克服的。仅仅靠再分配来扩大“内需”,是无源之本。可见,“内需不足”是雇佣劳动制度的内在矛盾。想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等措施,解决不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只有通过经济危机破坏生产力,然后经过萧条,逐步复苏,最后到高涨,如此周而复始。

总之,像美国的这样一个“空壳”经济,加上虚拟资本、信用的恶性膨胀,建立在赤字财政基础上的非生产性的支出造成的虚假繁荣,遇到了周期性经济危机,“泡末”破裂,危机的严重性是可想而之的。人们称这次危机是“百年一遇”,把它与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是符合实际的。

经济危机表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外壳的矛盾,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解决经济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炸毁”雇佣劳动制度。

第五节 经济危机的底在哪里?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展到今天,人们最关心的是这次危机的“底”在哪里?或者说危机发展的趋势怎样?

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用英文字母V表示;有的人认为危机要持续一段时间,用英文字母U表示;有人认为危机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用英文字母L表示。有的人还用模型计算,预测危机发展形成的轨迹等等。

我们预测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变化趋向,是依据对经济危机性质的认识和美国经济的一些具体资料。

首先,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性质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这种性质决定,过剩的生产能力必须毁掉,生产才能恢复正常。

前面已经说过,“据美国房地产跟踪公司统计,目前,被银行回收的房产达到创记录的82万套--------房地产跟踪公司高级副总裁里克.沙尔加说,到今年年底,银行回收的房产可能达到120万套。”(《参考消息》2008年10月29日 第10版),“去年,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国内有230多万户房主面临涉及抵押房产的诉讼,该数字比2007年增加81%。分析家指出,在未来几年内根据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这一数字有可能上升至高达1000万户。”(《人民网》2月17日讯)总之,有大量的房屋对于购买力来说是过剩的;汽车也是这样,所以,美国汽车的三大巨头都在减产,给工人延长假期等。总之,要把大量的过剩生产力毁掉。

其次,就美国来说,不仅是一般的“需求不足”,而且是严重的“需求不足”。

美国是贷款消费的典型,就是说已经把今后一段时间的消费能力也预支了。美国家庭贷款消费不仅仅有房贷,还有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学生上学贷款等。据有关资料,“2006年美国家庭的总债务与上年比大幅上升了9%,达到12.8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9.7万亿美元是住宅贷款,2.4万亿美元是信用卡欠款和买车贷款等。2007年,美国家庭平均信用卡卡债为9900美元。2007年第4季度,美国家庭的债务已经达到他们税后总收入的140%,一个家庭年收入的14.3%用于还债。”(引自《天文数字的美国家庭的债务》) 就是说平均每个家庭的债务已经超过税后收入的40%,要近一年半不吃不喝不花钱,才能还清债务。

美国除了家庭债务,还有国债、地方政府的债务、企业债务等。

据《博客日报》石宁华的文章《比金融危机更可怕:美国的巨额债务“悬河”即将崩塌》说:“还有一个数字更可怕。美国的全部债务总额已达53万亿美元。平均每个家庭的债务负担达到60万美元。”“如果我们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美国各大财团所发行的、说不清是公司债还是政府债务以及市政债券等——总计20万亿美元(2007年末美国国债协会SIFMA统计)的债务再统计进来,那美国债务更是高达73万亿美元。”(《剥削全世界的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必须破产》)而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为债务要给银行支付的利息就达2.2万亿美元。

总之,美国的虚假“繁荣”,是凭借美元占有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大肆发行纸币、债卷,掠夺世界各国人民的财富造成的。这种靠借款形成的庞大虚假购买力,与实际的购买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常说的“泡沫”,要逐渐地缩小以至消灭,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量,它的缓慢复苏,必将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预计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美国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大国,经济萧条将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