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论素质教育视野下教师的自我教育_其他论文

发布时间:2015-05-2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栏目,由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bbs.pinggu.org/jg/,更多论文,请点经管之家查看

论素质教育视野下教师的自我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就教育的内部因素而言,最主要的条件是教师的素质水平如何, 教育过程说到底是以人育人,或者说是以人的素质来培养人的素质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然而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各级各类的师资进修、培训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调动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靠教师自觉地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充实完善自我来实现。


一、教师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使命和基本要求。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和“伦理的化身”。教师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科学知识,即教书;二是管理,即育人。高素质的教师对素质教育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会自觉地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对素质教育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的操作过程中,高素质的教师能够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精深宽广的知识功底,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用最科学的方法,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快速高效地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为重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能使学生由依靠教师教着学到学会独立学,从而圆满地完成教书功能。在育人层面,高素质的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科学指导、引导,使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由此看出,高素质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效能起着强有力的推动、决定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要得到很好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的思想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首先成为教育自己的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深刻领会和掌握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师德修养,培养自己热爱与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服务于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义务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注意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把育人寓于教师的表率作用之中,这是一切教育方式、方法能否收到成效的关键,教师在各方面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往往比他们对学生讲的更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强有力的精神感召力。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马卡连科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每时每刻都应向学生传授准确无误的知识,这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和良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知识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点显得意义更加重大。衡量教师知识水平或文化素质的高低,最好莫过于通过其构成,因为知识不是量的机械积累和简单相加,而是块的有机结合,最佳的框架才能产生出最大效能。对于教师来讲,不能只强调知识的积累,而要强调知识积累后的延伸。不但要教学生记得牢、背得熟、考得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教育是用已知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教师必须继承和借鉴、归纳和掌握前人创造的知识,然后才有可能更好地履行“传道”职责,但是知识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所以教师桶中的水必须与流动的知识河相联,保持其更新、更替、更换的状态。否则,一桶死水,因其不流终将会走向其腐。完全可以想象,对这样一桶死水,学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毫无疑问,教师必须有一桶活水,才能教给学生以新的、科学、有效而有用的知识。“问泉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自我教育与发展问题便日益彰显并凸现其重要意义了!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教师自我教育的内涵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术界对教师的教育也给予了普遍的关注,这些都促使教师教育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增强。但客观来说,相对于大量的投入而言,教师教育的效果还不尽人意。造成教师教育的低效性既有外因也有外因,但外因仅仅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作用的大小和性质最终还决定于人的内因——自我教育、发展,因此,促使教师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自己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两者统一于一个人身上,其动力来自于自我内在的需要和价值准则,其目的是使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是一种持久地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高级阶段,其心理机制是一种自我反映的心理机能,是自觉自卫、积极主动、实践、创新的自我意识,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理解教育理论,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教训而进行的自我教育。从静态来看,自我教育可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成正确自我反思、适当自我体验和正确自我调控三种形式。正确的自我反思是适当自我体验和正确自我调控的基础和前提;适当的自我体验是正确反思和调控其他成分的情感因素,它影响着个体正确调节的方向和力度;而正确自我调节的实现与否受自我反思和自我体验的制约,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自我教育的本质和操作系统,所以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动态看,进行自我教育的活动包括活动前的计划、准备。活动过程的目标、方法和执行;活动后的反思、补救、总结等几个环节。自我教育的静态和动态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人们只有将静态的自我教育三种形式贯穿在动态的自我教育的多环节中,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教育系统。
三、提高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选择
1、强化自我反思意识
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它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的反思是一种行动性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途径的规划,这是一种自我超越。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有不少的教师缺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点:第一,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教师教育结构的培养密不可分。我国长期以来在理论层面上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怎样帮助教师尽快成长和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进行的,对被帮助的对象即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及其规律性往往简化或被忽略了。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研究中,也没有探讨教师自我反思对后续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会有多大的作用等,致使在教育研究中出现了误区:教师从教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把专家教师或优秀教师的某种“经验”或某种“特质”传递给其他一般教师的过程,并将其作为以后培训教师的“宝典”与依据。第二,就是有不少的教师认为有了外界的监督与评价,自己就没有必要进行自我反思了。而教育机构、学校以及他人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是采用奖惩性评价,即对教师以前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它是着眼于教师的过去,是以惩罚或晋升、奖励为目的。因而当外界作出评价后,教师便懒于对自己的职业行为或过去的教学经历进行反思。
而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师的成长必须以大量的反思性实践为基础。但从目前的中小学教学现状来看,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并不多。斯蒂芬.D.布鲁克菲认为,如果不进行反思将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他说:“没有反思的生活和教学就是把自己看作命运的牺牲品,就是甘受伤害的折磨,就是生活中没有诺言或没有发展,就是不能说为什么我们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就是你认为你的教学中的行为,与别的任何人或任何事情没有多大的差异。”总之,没有自我反思,就意味着满足于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供的安全感,却丧失了塑造新生活的能力,就意味着一种认知的麻木状态,教育教学成为实现别人思想的一种行为,教师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长,也无法想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其实,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发展中的个体。在心智上任何教师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反思为教师提供了发掘蕴涵潜能的机会,是教师持续成长的内在需要。因此,广大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学会反思,通过不断地吸收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不断地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成为适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学者型教师。
诚然,教学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活动。它既受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内部情景的影响,又依赖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通力合作。因此,反思不是单个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这就需要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创设一种进行反思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就他们所面临的事情、问题、困难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促进教师能力的共同提高。
2、保持适当的自我体验
体验是外界物、情景引起的“自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是教师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验和主体自我判断,它不是凭空作出的,而是从生活的延续性中产生的。它以一定的经验和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停留在已有的经验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遇到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解决这些情况和问题,教师逐渐建立和积累起一系列教育教学经验。当再次面对相似情况时,教师便能应付自如。教师若要实现自我的学习和提高,必须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人生实践和体验,通过思考、想象、移情或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经验,并对认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进行不断反思,对体验到的感性经验进行理性的分析、使经验内化为自我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人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这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不仅的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②
3、采取适当的自我调控方式
教师要有真正的发展,必须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评价和自控能力。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它是建立在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的基础上的;自我调控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教师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条件,将职业的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目标,选择适宜的发展策略,监控发展活动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复杂过程。它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它涵盖了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自我意识的执行方面,离开了自我控制,自我反思和自我体验都会流于自发状态,导致自我意识的削弱,难以进行自我教育。没有教师对自我的评价,就谈不上教师对自身的调控,没有调控教师就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而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都离不开反思,它是在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与调控的。反思使教师能够按照自己设定的施教计划和专业发展计划有意识的、自觉的监控,而且不断地向自我提出挑战,最终使自己获得发展。而现在有很多教师的发展一般处在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务处等外在的监控之下,从而使教师自身被动地按照外在的要求来评价与调控自己的行为,失去了对自己施教计划和职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想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学习型的人”,就要有对自己行为进行调控的主体意识,通过内部心理动力,增强心理强度;就要有自我调控的策略,通过对成长发展的方向、方法、时间、程序、限度、环境、情绪、势态等进行调控,能够在行动——观察——分析与评价——重建新行动这一无限循环的的反馈过程中不断提升成长质量,减少成长过程中的冲动性、盲目性和迷茫性,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提高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保证自我调控的经常性,从而真正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育者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具备教育学生的资格。而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对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体验、自我解决和自我提高的过程,这是教师迈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使教师的职业发展呈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教师的职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惟有具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③的独立独行精神,不断自我教育、自我超越,方能探索出一套成熟圆满的育人方略,方能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辉新世纪之曙光,破旧学者的迷梦!”④


参考文献:
1、斯蒂芬·D·布鲁克菲:《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24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73页。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7页。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