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公选”与干部制度改革_政治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4-11-0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话语空间中,公选无疑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术语,其诞生、繁衍并成为媒体的流行语,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实: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任用机制正在发生悄然而意味深远的变化。         由于时差的缘故,在《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版本的工具书中,尚找不到该词的条目,这是一个含义处在不断生成和丰富之中的新词。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刚刚凸显且尚未定型的术语其历史源起却已难以辨析。到目前为止,谁(何时/何地/何义)首先使用公选一词,没有确切的考证。不过,按已有的一种说法,‘公选’的称呼是四川省的创造,即‘公开推荐选拔领导干部 ’或‘公开推选干部’的简称。[1] 一个或字使公选这一简称变得复杂起来。因为公开推荐选拔领导干部与公开推选干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范围;公开推荐选拔领导干部一般用于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领导职务的任用,而公开推选干部则多用于村庄以及乡镇两级干部的任用。二是性质;表现为推荐与推选的不同,有没有这个选(选举)字,程序和结果大不相同。因此,公选作为一个简称在源起上就是一个多义词。         也许这种多义现象与公选两字本身的性质有关。就逻辑而言,公选一词可以分解为两个要素:公与选。前者在汉语中,指涉公开、公平、公正;后者则与选拔、推选、选择以及选举相关。公选一词似乎已包容了上述意义的诸要素。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试图给出公选的精确定义,不如描述一个大致的轮廓。简言之,公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出来的一套不同于传统做法的干部任用方式,这些方式的一个相同特点是打破干部任用过程中的黑箱操作,通过不同的途径引入民意(或考试)因素,以实现公开、公正和公平的目的。         从实际运用的情况看,公选一词包含三个层次,即村级组织、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县级及县以上政府部门的干部任用。具体来说,它既可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域(选拔国家干部),也可以描述基层组织(选举村庄领导人);既可以是一种产生基层政府主要领导人的途径,也可以是地方政府内设机构负责人的遴选方法。在中国特定的政治体制背景下,它也适用于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从逻辑上说,它既指自下而上、高度动员、不同候选人公开竞争的公平选举(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也可指自上而下、层层组织落实、低度动员的公正选拔,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诸种过渡形态。自然,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公选有着不同的制度设计。         详细地说明不同的公选类型,也许非本文篇幅所能容许,不过简要地勾勒它们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还是必要的。以下的表格便是笔者作出的一个选择性的初步概括:                                                               公选的不同形式及其特点[2]                   I.村庄党支部          (两推一选)              II. 乡镇         (公推直选)         III.政府机关          (公开选拔)         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公选办负责组织实施。                   前期动员         公开动员         利用媒体和媒介进行宣传,将信息公告于众         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公开范围         全村         全乡(镇)         社会         预选人的产生方法         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                   报名与资格审查         报名与资格审查         预选人的筛选         一般举行演讲与答辩         笔试与面试         统一考试         初步候选人的确定方法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