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纳什及其“博弈论”评析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我把这篇文章放在这部分的最后,是有我的理由的。
我跟纳什还是很有缘分的。读大学的时候,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运筹学》,但最后印象最深的就算博弈论了,像线性规划、多目标决策、货郎担问题等等,虽然还记得,但已经模糊。因为当时的我已经对人的行为、情感、心理、动机以及中国的文化作了很多的思考,博弈论的逻辑与思路对我帮助很大。最后抛弃博弈论,想到了秩序论。但当时不知道纳什。
对纳什了解最开始源于电影《美丽心灵》,可能是因为演员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罗素克罗,可能是电影中的台词吸引了我,可能是主人公的性格与笔者本人类似,可能是电影的剧情非常精彩,反正不知为什么,对纳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后来就自己搜集了许多关于纳什的资料,深入的了解之后,越发的敬重他了。
后来,有一次到长沙,顺便逛了逛书店。原本想买一本《博弈论》,但遭到老婆的强烈反对,他也是为我好。因为当时的我大病初愈,还处在恢复期,极其脆弱。只好做罢。
如果说我对其他的伟大的人像爱因斯坦、奥尔森、哈耶克等等只是尊敬、佩服的话,对纳什我是非常有感情的。原因我就不说了,很复杂。可以说,世界上正真理解纳什的只有笔者。无论是他生病还是未生病。
纳什的伟大就是告诉世人一个道理:你们之所以无法达到自己的最大利益,恰恰就是因为你们的自利。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念。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甚至否定。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根据博弈论我们发现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最后可能损人损己。这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经济学有个“阿罗不可能原理”,是否存在另一个不可能定理:自利的人无法达到利益最大化。或者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呢,尽管我们合作?
后来有许多人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莱茵哈德泽尔腾、罗伯特爱克斯罗德、托马斯谢林、罗伯特奥曼甚至马斯金他们等等。但笔者看来,基本上还是未有重大突破。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的“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囚徒困境。
假设有两个小偷AB联合犯事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各被判刑8年;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抵赖的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最终的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有一个最好的结果,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但为什么这种结果难以出现呢?
典型的个人理性导致集体的无理性。为什么?
假如那两个小偷是我和我弟弟的的话,肯定是各判一年刑。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承认,我弟弟也一样。
差别在哪里?
第一、
我相信我弟弟不会说,我弟弟也一样。
第二、
即使我弟弟说了,我也不后悔。
上面例子里两个小偷之所以达不到最大理性,自利不是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彼此不信任,同时没有去考虑他人利益。而我和我弟弟恰恰相反。
正是这种不信任所建立的秩序,让自利的人达不到最大理性。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从而使一些出发点很好的想法最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人或许会说,你是不是违背了自利原则?看结果就知道了,我只被判刑1年,这还不够吗?
再看另一个例子——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结果呢,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有人说这不合理,小猪不劳而获,大猪太辛苦了。可以改变规则来改变状况。对。然而显然没有看到问题。
大小猪这种博弈的平衡会维持下去吗?很难。因为会有公平感这个幽灵出来。
大猪会觉得不公平。我辛辛苦苦的付出,你小猪不劳而获,凭什么?结果呢?大猪不会再去踏踏板了,一起挨饿。这种例子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像改革前的国企,大猪是管理者,小猪是其他员工,由于工资差别不大,管理者的报酬显然不合理,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缺乏效率、亏损、甚至倒闭。
小猪也会觉得不公平。你就按了一下按钮,就吃这么多,凭什么,我也会按。于是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至少小猪会愤愤不平。看看,现在对企业高管的薪酬有意见的人多了吧,对富人的仇视心理正在积聚吧。这一次AIG高管分红引起的巨大反响实际就是小猪就得不公平了。
这种不公平感引起的问题远不止如此。大猪觉得不公平,他会想办法增加自己的所得,而且他也有办法。看看我们现在的国企的高管,薪酬已经高的离谱了。看看历朝历代的“公务员”的收入就明白了。
小猪觉得不公平,抱怨是最基本、最温和的对抗。他会寻找一切机会改变这种不公平感。有一种可能,就是攻击大猪,甚至把它消灭掉。社会现实中小猪的数量远远多于大猪,他是有这个实力的。只是需要寻找机会与联合。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革命实际就是小猪觉得不公平了。一起联合起来消灭大猪。这一次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小猪对AIG的高管口诛笔伐、最终强迫政府采取措施让他们不能如愿。一样的逻辑。
这种博弈的均衡点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记得AIG一位分部的副总裁在《纽约时报》全文刊登了他的辞职信。问题复杂了。
因为公平感是无法把握的。只要我们还把公平感当回事,这个博弈就很难找到一个均衡点。因此我在《论公平》里面提到我们要抛弃贞操感一样抛弃公平感。
这两个例子说明,正是一些观念形成的秩序,让我们在博弈中达不到各自最大的利益。还有很多的观念会带来一样的效果,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下面我说一个所有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例子——田忌赛马。

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此田忌肯定要输三次。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结果呢,田忌不仅没有输反而赢了。

我们被教育,要像孙膑一样聪明。然而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