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榆林学院
  • 榆林学院就业状况

        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企业、政府机关、农林行业、基层中学及其它事业单位。     

  • 榆林学院本校生评价

    榆林学院本校生评价   我是榆林学院的,说句公道话,愿意听的可以听一下,不愿听的,可以直接跳过。 首先,榆林学院确实是落后的,无论是师资还是科研。但我不觉得国内有哪些刚升上二本的学校科研能力就很强。国内的论文,90%都是学术垃圾。连XX院士都是抄袭国外专利的情况下,谈国内一所刚进入二本的院校的科研,不是很搞笑么??至于师资的落后,这是没办法的,西部本来就比东部要落后,而陕西又比西部绝大多数省要落后,榆林又比关中落后,所以,榆林学院的落后是多年来的历史问题。不过,可以看到的是,这几年,榆林学院的师资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博士数量增加很多,楼主说只有6位,是过时的资料吧,榆林学院目前博士至少有十几位。至于说教授只有23人,写错了吧???国内随便拉一所学校出来,有23个教授???   还有说院士的问题的,有院士就证明这个学校好么??只能说你什么都不懂。很多院士只是在这个学校挂个名而已。实际上,院士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要么出国交流,要么就在国内各大高校走穴。真正留在学校的时间很少。能指导该校科研的时间更少。。。盲目的崇拜院士,只是证明,你和院士压根就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而且,很多时候,不是院士一个人在搞科研,搞科研,需要一个科研团队的,一个二本院校,能组织起一个牛X的科研团队么?如果没有,那院士就只能是摆设。退一步讲,就算XX系有院士,要知道,院士是不会给本科生上课的,就算是硕士,也很难接触院士,一所二本院校,拥有一两个院士,除了证明这个院校能出大价钱聘个院士过来,并不能证明这个学校的科研有多强,或者综合实力有多少强。。。 要证明综合实力强的,可以看看该校的国家级实验室有多少个?有几个国家级学科?可以比拼一下科研经费,有没有科技示范园区,有没有博士点,有没有博士后流动站?该校取得过什么成绩???这些指标,对一所二本院校,无疑太高了。。。二本院校,比起211来,确实不是一般的差的远。。。。。。 不过,二本院校,本来就是靠教学的,不是靠科研的。如果说教学,我觉得榆林学院的好教师还是不少的。 无可否认,榆林学院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声誉,但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很认真的。而且,我觉得不少教师的讲课也很精彩。有些老教师方言比较重,部分远道而来的学生听不懂。但应该看到,现在绝大部分的年轻教师,他们的普通话都是不错的。 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还是不错的,考研率也逐年上升,今年,榆林学院数学系的考研率在30%以上。对一所处于西部落后地区的二本院校,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学校的整体学风不是太好,二本院校,招生分数低,好学生少,再加上进入大学后普遍压力减轻,所以难免对学风有所影响。但目前,不光是二本院校,就连一本院校,因为沉迷游戏而退学的学生也早已不在少数了。关键是,每个入校的学生,都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为前途迷茫,相信努力了,就会有成绩。不要被周围的不良风气所影响,专心求学,就会有收获。 就业的问题,相比陕西的同类院校(渭南师范之类),比这些学校的要稍好一些 ��到�6��i� @���为了让每个教师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面高手”,学校还形成了教师在企业一线锻炼工作的机制。目前,榆林学院与神华集团、榆天化、北元化工、延长石油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106家校外实践基地,疏通了科研、教学方面的合作渠道,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快速通道。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实现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 “这个博物馆我们从2007年开始建设,从民间和收藏者中收集和购买文物,对保护陕北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榆林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瑞林对记者说:“榆林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突和交融明显的地区,作为高等院校,我们有义务挖掘和传承这里的文化。”据悉,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建立在榆林学院内,是陕西省重点扶持的特色学科“民俗学——陕北文化”的教学基地和“陕北生态文化”研究重点项目。 除了能源化工领域,榆林学院在文化、农业、牧业、环境、师范等领域也充分和当地的特点结合,尤其是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陕蒙高速公路风沙防治与景观设计项目的研究完成,优化了植物配置,提高了林木成活率;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的研究项目为在陕北改善农作物种植提供了依据。特别是陕北白绒山羊工程技术项目,2010年成功克隆出全国首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主持该项目的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主任屈雷告诉记者:“自从引入我们的研究成果之后,由散养变成了圈养,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使羊绒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圈养的方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沙化。”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断彰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研究的实用性,社会服务的广泛性,文化传承创新的直接性,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所在。”赵红星说。(记者 华挺 杨永林 通讯员 泊伟)  

  • 陕西榆林学院特色之路

    陕西榆林学院走出一条与地方发展并进大学之路 这里有边陲重地之雄,有黄土沟壑之奇,高亢的牧歌和信天游在这里交汇!这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有着中国“科威特”美誉。这就是榆林,一个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崛起于陕北的城市。 在这个能源之都,作为当地唯一本科院校,榆林学院源源不断地为这个城市输送着人才。从54年前的绥德师范学院,到现在的榆林学院,学校一直坚持“立足榆林,服务地方经济,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走出一条与地方发展并进的创新型应用大学之路。 建于沙土,根植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 九月的榆林,秋高气爽,校园里高楼林立,道路宽直,绿树成荫,操场上新生们喊着响亮的口号。“以前这里是一片沙漠。地基就是沙子,加上水一层一层加固。”榆林学院院长赵红星说,“榆林的能源财富来自于沙土,而学校也建于沙土。这或许正是我们要根植于地方的渊源。” 赵红星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针对地方行业或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力争做到人才培养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相吻合。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高延龙强调,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由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专业和学科设置都紧扣榆林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化工类专业占到了40%,学生将近一半,这让企业有了很大的挑选余地。2008年榆林学院就业率为80%,2009年为85%,之后逐年增加,今年达到93%,其中能源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榆林学院根据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了从以师范、农业类专业为主向以能源化工为主,生态农业、教师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共同发展的成功转型。”高延龙说。 定位清晰,对接企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在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记者看到了一组数字,该公司现有毕业于榆林学院的职工338人,占集团总人数的15%。其中2010年开始的近三年,榆林学院的毕业生分别有55人、57人和82人,是提供给集团应届毕业生最多的学校。 在亚华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民评价榆林学院的学生:“我们是民营企业,原来的员工大多是技校或职高出身。从2007年开始大量招收榆林学院的学生后,公司工作作风和员工整体素质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高延龙认为,榆林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上有一大优势,就是定位清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的课程,及早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细节决定成败,记者了解到,除了专业设置外,学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细致入微。在课堂教学中,实验和实践占有很大比重,学生在完成三年级以上课程后就能够掌握实际生产的完整流程,大四第一学期的八周顶岗实习结束后,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就能直接到企业上班了。为了让每个教师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面高手”,学校还形成了教师在企业一线锻炼工作的机制。目前,榆林学院与神华集团、榆天化、北元化工、延长石油等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106家校外实践基地,疏通了科研、教学方面的合作渠道,也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快速通道。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实现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 “这个博物馆我们从2007年开始建设,从民间和收藏者中收集和购买文物,对保护陕北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榆林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瑞林对记者说:“榆林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突和交融明显的地区,作为高等院校,我们有义务挖掘和传承这里的文化。”据悉,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建立在榆林学院内,是陕西省重点扶持的特色学科“民俗学——陕北文化”的教学基地和“陕北生态文化”研究重点项目。 除了能源化工领域,榆林学院在文化、农业、牧业、环境、师范等领域也充分和当地的特点结合,尤其是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陕蒙高速公路风沙防治与景观设计项目的研究完成,优化了植物配置,提高了林木成活率;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的研究项目为在陕北改善农作物种植提供了依据。特别是陕北白绒山羊工程技术项目,2010年成功克隆出全国首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主持该项目的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心主任屈雷告诉记者:“自从引入我们的研究成果之后,由散养变成了圈养,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使羊绒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圈养的方式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沙化。”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断彰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科学研究的实用性,社会服务的广泛性,文化传承创新的直接性,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所在。”赵红星说。(记者 华挺 杨永林 通讯员 泊伟)  

  • 榆林学院--学校简介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是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          建校以来,特别是升本以来,学院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为榆林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两基地、一中心 ’服务,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类学科为主体,教师教育、生态农业、经济管理类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院现占地64万平方米(960亩),校舍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600万元, 建有10个校级实验室,30个院系级实验室。纸本书刊99.3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种),电子资源(电子图书、随书光盘等)12195GB。订购和自建的全文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等。《榆林学院学报》、《榆林学院报》对外公开发行。          学院设有16个院系(部),37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专业涵盖法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农学等8大学科门类。现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职重点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现有教职工855人,专任教师668人,教授63人,副教授139人,博士63人,硕士239人,留学归国人员22名,外籍教师4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硕士生导师10人,榆林市拔尖人才7人。          学院主要面向陕西省招生,生源地已覆盖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吉林、四川、江西、内蒙、宁夏、山西等20多个省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276名,高职、成教生三千余名,留学生12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7%以上,本科生考研通过率近3年连续保持在14%左右,在司法考试、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大运会等国家级和省级考试、赛事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建校以来,先后培养出四万余名具有较高层次的各类人才,毕业生遍布陕西及周边省区,其中,大中小学教师21000余人,公务员52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6800余人,工商业从业人员7500余人,担任或曾担任县处级以上地方领导职务者达480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设有5个研究中心,其中 “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榆林市的第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成功克隆出全国首只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陕北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省文物局批准,2007年正式建成并开放了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省级项目58项,厅(局)级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6项。学校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超过300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616篇,其中核心期刊725篇,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71篇;出版专著4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5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形成结对共建关系,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榆林靖边等县和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榆林农业科学研究院、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靖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有层次、有规模、有特色、环境优美、人才荟萃、设施齐备的现代化高校,2007年,学院被列为陕西省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学院被确定为省市共建院校。学院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2004年,教育厅授予学院“文明校园”称号;2010年,全国绿化委授予学院“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今后,学院将始终坚持以建设一所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服务生产、建设、管理和教育的高品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到2015年将学校建成陕甘宁蒙晋地区同类院校中竞争优势明显、具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再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到2020年将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更加显明的区域性应用型大学。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