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教育学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有没有知道教育学报的 学术道德监督 nanshan1975 2013-4-19 7 3608 xuelanghu001 2018-1-10 15:06:18
《SPSS数据分析:问题提出与实例导学》数据库文件 - [阅读权限 5]attachment SPSS论坛 小侠1 2013-7-4 11 746 shianqichen 2014-9-5 18:25:38
教育学书籍能否上传 跨学科讨论区 我的精神家园 2013-3-12 2 1146 voxtal 2013-8-25 19:01:15
教育学考研资料 attachment 经管在职研 蓝色妖姬08150 2013-5-26 0 657 蓝色妖姬08150 2013-5-26 22:35:20
有哪些普通教育学类期刊可以发教改论文?谢谢! 学术道德监督 蕲庙的鬼 2013-3-8 4 12831 ydangerous 2013-5-25 17:45:40
悬赏 求: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 - [悬赏 96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帅到被追杀 2013-4-26 0 1118 帅到被追杀 2013-4-26 14:38:21
悬赏 求三篇教育学的论文 带领学生做课题,他们对逃课感兴趣,可惜俺们学校没有教学方面的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cbl223 2013-3-23 7 2073 cbl223 2013-4-3 23:57:19
悬赏 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 [悬赏 66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帅到被追杀 2013-3-14 0 669 帅到被追杀 2013-3-14 14:06:47
[转帖]暨南大学(广州)招聘心理学法律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英语中文等(03.08截止)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轩轩 2008-3-1 2 2293 轩轩 2013-1-13 00:59:29
教育学(二) attachment 商学院 fgq5910 2009-10-11 1 1189 feihuang1983126 2010-9-24 18:04:29
数数国内知名教育学教授 商学院 kien 2009-9-26 3 1626 yeyin11 2009-12-7 21:20:08
教育学(一) attachment 商学院 fgq5910 2009-10-11 0 1000 fgq5910 2009-10-11 13:55:08
泰山学院:教育学 attachment 商学院 fgq5910 2009-10-11 0 1334 fgq5910 2009-10-11 13:51:29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 attachment 商学院 fgq5910 2009-10-11 0 1270 fgq5910 2009-10-11 13:45:23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学 attachment 商学院 fgq5910 2009-10-11 0 1191 fgq5910 2009-10-11 13:42:32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 attachment 商学院 fgq5910 2009-10-11 0 1134 fgq5910 2009-10-11 13:41:09
四川大学:教育学 attachment 商学院 fgq5910 2009-10-6 0 1229 fgq5910 2009-10-6 22:37:11
创业性大学类的文章投什么教育学期刊合适? 学术道德监督 夜船吹笛 2009-5-16 0 1992 夜船吹笛 2009-5-16 11:27:00
求教育学和心理学试题 爱问频道 zhyt1223 2009-4-22 0 1496 zhyt1223 2009-4-22 09:43:00

相关日志

分享 《人民日报》(理论版)收稿要求
羊咩咩de春天 2016-5-27 16:49
《人民日报》(理论)主要刊登优秀的社会科学类稿件,例如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口学、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理论性文章。   稿件要求:1.选题要求宏观专业、2.标题突出简洁、3.内容突出宏观理论、4.结构完整、5.作者有一定名望、现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理论性稿件。
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长株潭报》认定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涉嫌超范围经营
大庆商江 2015-1-14 07:05
《长株潭报》认定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涉嫌超范围经营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百度百科》解释,《长株潭报》是由湖南出版集团投资、潇湘晨报主办,面向湖南省最核心经济发展区域长株潭城市群发行的省级新型都市生活报。作为国内首家城市群平面媒体,《长株潭报》重点覆盖株洲、湘潭,充分覆盖长沙市高端人群,精心打造涵盖时政、社会、民生、娱乐、副刊等各个向度的全方位城市资讯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被个别媒体贸然认定,竟然还加了“著名”二字,可谓“臭名昭著”。媒体浮夸之风可见一斑。熊丙奇 1972 年出生, 2015 年刚满 43 周岁,小孩子怎么能成“著名教育学者”?天方夜谭。难道中国教育界人才荒芜导致鱼目混珠?狗尾续貂不是典故? 2015 年 1 月 12 日 ,《长株潭报》(记者陈斌)《玩手机与老师起争执,少年出走后身亡》:就此事 , 记者咨询了著名教育学者、博士、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熊丙奇认为,第一,如果像骄骄同学说的,骄骄性格孤僻、内向,遇事易冲动,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作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发现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因为心理素质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问题。第二,此事也暴露出学校处理中的简单粗暴,违反了一些课堂纪律,就大庭广众下将手机没收,没有真正关注初中生的人格尊严,会让学生感受到不被重视和羞辱,叫来家长,会加剧问题的解决难度,如果处理不当,会制造家长和老师矛盾、学生和老师矛盾,学生感觉老师向家长告状,觉得没有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正确的做法应该将学生叫到办公室,善意地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另外班主任老师可以私下和家长理性沟通。熊丙奇觉得,教育者言行应该遵循初中生心理规律,而不是加剧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至于学生上课用手机,不但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都有,通常做法是通过正确方式引导,要他们不要影响课堂教学和影响自己听课。 读完以上文字,我想说,《长株潭报》认定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涉嫌超范围经营。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目前,中国大陆没有认定“教育学者”的标准。还处于自称阶段。 第二、目前,中国大陆没有认定“教育学者”的权威机构。但是,不能自由放任。 第三、目前,中国法律没有授权新闻媒体认定“教育学者”。 第四、目前,《长株潭报》没有认定“教育学者”的资质。 第五、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是上海市公民,不归《长株潭报》管辖。 第六、《长株潭报》不是批发“教育学者”“著名教育学者”标牌的杂货店。 由于以上原因,可以确认,《长株潭报》认定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属于超范围经营。 以上内容约 1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青年报》认定熊丙奇为“教育学学者”属于儿戏
大庆商江 2015-1-13 09:31
《中国青年报》认定熊丙奇为“教育学学者”属于儿戏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百度百科》介绍:《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是以中国各族青年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和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日报。《中国青年报》设有要闻、经济、特别报道、教育科学、法治社会、国际、体育、摄影等新闻版面;设有中国新闻名专栏冰点周刊和军事周刊、创业周刊、文化周刊、阅读周刊、汽车周刊、旅游周刊等系列周刊;有青年话题、青年调查、青春热线、共青视点、大学生村官、青青校园、青年企业家、职业教育、数字青年、屋檐下、思想者等具有青年特色的版面。 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青年报》题写了报名。《中国青年报》作为中宣部直管的中央级大报,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服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最近几年,看到媒体轻而易举认定“专家”“学者”。甚至主流媒体也在做这件事情。影响不够好。这关乎到社会风气的“假大空”,应当小题大做,引起足够的重视。切莫“高帽”满天飞了。 2012 年 2 月 21 日 ,《中国青年报》(作者 桂杰)《大学核心人物“要教育家,不要官员”》:前不久,教育部网站发出公告,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两所直属高校校长和 6 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两所公开选拔校长的学校是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根据公告,公开选拔任用的校长和总会计师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另行安排工作。两项选拔的报名时间为 2011 年 12 月 22 日 至 31 日,采取个人自荐或组织推荐的形式在网上进行报名,面试将采取竞职演讲和考官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校长的面试结束后,教育部还将在教师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中进行民意测验。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学者熊丙奇 表示,教育部这次公选校长的公告,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按照 1 ∶ 3 至 1 ∶ 5 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面试人选名单及个人有关情况将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和职位所在高校校园网进行公示,这确保了师生对校长选拔的知情权;二是面试采取竞职演讲和考官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试结束后,在教师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中进行民意测验。根据综合面试、民意测验等情况,按照 1 ∶ 2 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这个过程实现了师生对校长选拔、任命的参与权和表达权。相比于此前的校长选任,有很大的进步。”熊丙奇说,从长远看,公办大学应该探索建立由人大代表、官员、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贤达组成的大学理事会。在选拔校长人选时,设立对理事会负责的校长遴选委员会,按照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公开选拔校长,然后提交教育主管部门任命。这样选拔任命的校长,就摆脱了官员身份,体现了对教育管理职业化的要求,也有助于转变校长的办学思路。 读完以上文字,且不说《大学核心人物“要教育家,不要官员”》的立意“反动透顶”。我觉得《中国青年报》认定熊丙奇为“教育学学者”属于儿戏。尽管青少年玩儿戏符合年龄特征。但是“狼来了”的故事有教育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一幅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一、中国境内目前未发现认定学者(包括教育学学者)的标准,可以说无法认定“教育学学者”。 第二、中国境内目前未发现认定学者(包括教育学学者)的权威机构,可以说无法认定“教育学学者”。 第三、中国目前尚未委托新闻媒体认定学者(包括教育学学者)的权威机构,可以说无法认定“教育学学者”。 第四、《中国青年报》尚未获得法律许可认定学者(包括教育学学者)可以说无法认定“教育学学者”。 据我观察,目前中国“教育学学者”尚处于自称阶段。媒体在报道时,不妨加上“自称教育学学者”,以满足个别人的虚荣心。 以上内容约 1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北京晨报》认定熊丙奇为“著名教育学者”荒诞不经
大庆商江 2015-1-13 08:25
《北京晨报》认定熊丙奇为“ 著名教育学者 ”荒诞不经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有资料介绍,《北京晨报》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报系当中的骨干报纸。作为首都第一张都市早报,《北京晨报》于 1998 年 7 月 20 日正式创刊,填补了北京地区早报市场的空白,创刊六年多以来,《北京晨报》一直以打造 ' 精品主流都市报 ' 为目标,使读者真切地感到‘品位生活,从读晨报开始’。作为京城早报的领跑者,北京晨报以其领先的办报理念,一直影响着早报市场的发展。 2015 年 1 月 13 日 ,《北京晨报》电子版 07 版发表组合文章,标题目录:边沮丧边说话;反对行政化的行政工作者;熊丙奇:教育观察者;以何种身份去发言;有办法难实现; http://bjcb.morningpost.com.cn/html/2015-01/13/content_329528.htm 1 、《边沮丧边说话》: 熊丙奇是国内知名的教育研究者 ,每每对于教育问题发言、建言,他的文章见诸于各大报端,他的著作总是畅销,但是熊丙奇有时候却会感到沮丧。“同样的事情,总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再一次重现,同样的话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说,但总是收效甚微”,熊丙奇在文章中说,对这样的现象“十分有意见,以至于愤怒”。但是愤怒之后,依旧要说,他说:“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存在,尽管说了效果不好,甚至没有效果,但如果不说,同样的问题依旧会再次出现,而且人们会慢慢地漠视,会习以为常,会认为是正常的,所以,虽然人微言轻,虽然力量很小,但是愤怒和沮丧之后,还是要说,只是希望,即便是不能解决问题,即便是不能改变什么,也要告诉人们,这是不正常的,这是不对的。”当年和熊丙奇一起关注教育、研究教育问题,一起为教育改革呼吁的人,很多已经不再发出声音,甚至已经不再关注教育,熊丙奇说:“原因只有一个,觉得说了也没用,所以慢慢就不说了。我也不想一次次地重复,但是还是坚持在说,因为我觉得,说话也是一种力量,即便是很沮丧地说,但总归有一点儿声音。”常态并不一定是正常的,存在的并非都合理。熊丙奇表示:“我发现,对于教育的问题,社会上很多人其实缺乏一些常识性的概念,不仅仅是漠视错误的现象,而是以错为对,或者干脆就没有对和错的概念。因此,教育也需要启蒙,需要一种常识的普及,需要有人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的普及也能够营造一种氛围,使人们知道,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的东西还很多。尽管在今天,教育改革的进度离我们期待的还很远,但是如果没有人发出声音,它会变得更难。” 2 、《反对行政化的行政工作者》: 熊丙奇是很早提出教育去行政化的学者 ,不过熊丙奇自己,恰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大学里从事行政工作,这样的矛盾也给熊丙奇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压力。大学毕业之后,熊丙奇留校工作,在学校行政部门任职,他也是那个时候真正开始关注和研究教育问题的,他说:“最开始的时候,写过一系列大学生涯规划的书,当时关注的是在现有的环境下,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慢慢发现,真正影响学生成长的,是整体教育体系的问题。于是转而开始研究教育改革的问题。” 2004 年,熊丙奇出版《大学有问题》,引起轰动,对于熊丙奇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有太多的波折,也给他带来太多的压力。他说:“这本书大概在 2003 年写完,第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到出版社出版,以前我写大学生涯规划的书,很轻松就出版了,但是这本书,没人愿意出版,直到一年多之后,才算是出版。第二个问题是,很多朋友劝我,不要出版,因为我自己就是在大学从事行政工作,最好不要批评大学教育的问题,这可能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也有朋友建议,如果一定要出版的话,最好找领导看一下,争取获得领导的同意。后来我确实找过领导,领导认为出版是我的自由,没有干涉,我自己当然也想要出版。”《大学有问题》出版之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对于这本书,更多的是正面的肯定,而对于作者熊丙奇,却有很多意外的评价,他说:“书出版以后,也听到不少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来说,正面的意见多一点,毕竟是真正针对大学教育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写,也经过了很多的研究和思考,不是信口开河。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我是一个快退休的人,或者觉得我在学校混得不如意,我们的社会,往往会有这样的观念,一个人快退休了,或者干脆退休之后,才会敢批评,敢谈问题,其实不是。同样的,我在学校的职业生涯也并非不如意,而是比较顺利。但是这样的误解,没法儿解释。” 3 、《熊丙奇:教育观察者》: 著名教育学者 、博士、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著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中国教育的 100 份诊断报告》等。元旦刚过的时候, 著名教育学者 熊丙奇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说:“过去一年,我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这个问题,我真不想再说了’”。事实上,每每说完这句话之后,熊丙奇依旧认真地说了一大堆话,这些话都是关于教育问题的,也都是老生常谈。熊丙奇说,“学生自杀、校长腐败、学术腐败、就业困难、老师体罚、校车事故……这些事情在过去的十年中,反复地出现,有时候会让人沮丧、愤怒。” 4 、《以何种身份去发言》: 在教育领域中,熊丙奇是知名的研究者 ,每有教育领域的事件,总是会有人问他的意见。不过熊丙奇自己说,“我只是个业余的研究者,不是专业的学者,我凭的是我对教育的热情去关注教育,每次看到问题,就会难受,每看见一点儿进步,就会欣喜。”很多时候,热情会成为一个人坚持的动力,但同样也会成为被人非议的阻力。从《大学有问题》开始,熊丙奇又陆续出版了《体制迷墙》、《天下无墙》等多部研究和批评教育的书,这些书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声誉,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他说:“ 2005 年之后,我写书、写博客、写专栏,相当于每天都有文章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时候其实压力更大,不仅仅是写作的压力,更多是来自其他方面的。比如来自领导的压力,他们认为一个高校的工作人员,总是谈教育问题,而且还总是批评,不太合适,这其实和我们许多人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好像身在其中,就不能批评,只能说好话,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还有一个屡屡碰见的问题是,很多人认为我自己做行政工作,却反对高校的行政化,那首先去掉的就是我自己。有时候我的文章发表,会被领导叫去批评,让我处理好发言和工作的关系。”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发言,成了熊丙奇烦恼的问题,他说:“最开始领导建议用笔名,用笔名写文章可以,但接受采访总不能用笔名吧,只好想别的办法,开始是不用学校的身份,以个人名义发表观点,后来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我做副院长 ,这是一个公益的研究机构,之后我基本上就用这个身份。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认为一个人必须有什么身份才能发言,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他的观点,重要的不是什么人在说话,而是他说了什么话。但是我们的环境如此,有时候确实很无奈。” 2009 年,熊丙奇离开行政职位 ,算是正式解决了身份的尴尬,他说:“那时候有不少人惋惜,觉得我离开了一个最好的人生轨迹,这其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对我来说,我的热情还是在研究教育上,所以不再从事行政工作,反而让我更加独立和自由地发表意见。” 5 、《有办法难实现》:研究教育多年,为教育改革呼吁多年,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很不如意,这正是让他沮丧的原因所在,他说:“我们早就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早就有办法改变这些问题,但是却总是难以真正实现。” 熊丙奇反对国情论 ,他说:“教育改革难以快速推进,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是时机未到,还没到水到渠成的时候,是国情使然。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很多问题其实是不能拖了,越拖就会变得越复杂,越难扭转。另外一个困难可能在于舆论的成熟度,如前所言,社会上对于教育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缺乏常识的。比如说自主办学的问题,就有人不愿意,他们觉得,现在这么一点儿权力,都出现这么多腐败现象,一旦自主办学了,腐败就更严重了。事实会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才要反复地说,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自主办学,又怎么样才能让学校合理地使用权力。给人们正确的观念,这是一个研究者,应该做的事情。”阻碍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力量,还是行政力量,熊丙奇说:“改革就要放权,打破既有的利益链条。这很难,尤其改革是行政部门主导的,让他们自己放权,就更不容易。”熊丙奇并不反对自上而下的改革,他说,“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种完美的状态,但另外一方面,自下而上的力量也同样重要,改革需要形成合力,需要更多理性的关注,学校、家长、研究者、媒体等,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会让改革更顺利一点,更快一点儿。”对于熊丙奇来说,写文章也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没有参与的参与”,他说:“一点一滴的改变,尽管很小,但终归是有作用的,我们发现,这些年来,民间对于教育的关注不仅仅是重视孩子的教育,也重视教育本身的诸多问题,而行政部门也在慢慢放开,开始重视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所以,一方面我们会为教育改革的缓慢而沮丧,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到,好的变化正在一点一滴地发生。所以,我们应该更有韧性,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教育问题,使得教育一步步走向我们希望的方向。” 【注: 熊丙奇反对国情论的实质是反对党的基本路线。熊丙奇急的是企图颠覆现政权。 】 读完以上文字,我个人认为,熊丙奇自封 “ 著名教育学者 ”滑稽可笑。熊丙奇关于教育的言论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老调重弹添加一些牢骚而已,自命不凡,阴阳怪气,只能增加社会对政府的抱怨情绪,无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北京晨报》认定熊丙奇为“ 著名教育学者 ”荒诞不经。主要理由是: 目前,中国大陆没有认定“学者”的标准,也没有认定“教育学者”的标准,更没有认定“著名教育学者”的标准。 目前,中国大陆没有认定“学者”的机构,也没有认定“教育学者”的机构,更没有认定“著名教育学者”的机构。 目前,中国 大陆法律没有授予新闻机构认定“学者”的权力,也没有没有授予新闻机构认定“教育学者”的权力,更没有没有授予新闻机构认定“著名教育学者”的权力。 迄今为止,《北京晨报》 没有认定“学者”的资格,也没有认定“教育学者”的资格,更没有认定“著名教育学者”的资格。 以上四点,足以说明《北京晨报》认定熊丙奇为“ 著名教育学者 ”荒诞不经。 以上内容约 4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网络电视台根据什么认定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鼓励自吹自擂?
大庆商江 2015-1-12 17:50
中国网络电视台根据什么认定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鼓励自吹自擂?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一个招聘的普通企业员工(基本上自谋职业)披着民办非盈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的隐形衣竟然混迹于中央新闻媒体。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居然真的发生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解铃还须系铃人。建议 中国网络电视台深入上海交通大学调查,给观众听众一个清晰的交代。 中国网络电视台 新闻台 评论频道 CNTV 专栏 【教育奇谈】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http://opinion.cntv.cn/xiongbingqijiaoyu/ 【注:以上内容是熊丙奇自我介绍,还是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调查结论?】 无独有偶。 2011 年 11 月 03 日 17:43 来源: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 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 【人物简介】熊丙奇,四川资中人。 著名教育学者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所著教育专著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东方出版中心, 2008 )、《中国教育的 100 份诊断报告》(上海世界书局, 2010 年)等等。作品获得教育部、上海市奖励 20 余次。 http://edu.cnr.cn/voe2011/elite/201111/t20111103_508727147.html 2013 年 3 月 10 日 ,央视网 (记者:祝娟)《熊丙奇:实现异地高考必须打破指标划拨》: 2012 年 9 月 1 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在 2012 年 12 月 31 日 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截至目前,已陆续有 28 个省市的异地高考政策出炉。那么,这些政策能否解决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及教育公平问题?对此,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异地高考问题需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现在的解决思路,解决不了矛盾突出城市的高考问题。 熊丙奇认为 ,现在我国所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实际仍然需要制度改革来实现,即高考改革。目前各个地方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方案依然跟户籍挂钩,思路是在这个框架之下放宽对报名的限制。但是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方,比如北京和上海,放宽后的门槛依然比较高,因此解决不了问题。 熊丙奇认为 ,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要打破分散、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不再把招生指标划到各个省、市、区,而是实行全国的统一招生、高校自主招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管是在基础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还是在整体上实现进城务工子女的高考公平,都必须通过制度改革来实现。如果我们不去寻求制度改革的思路,而只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做一些加加减减的工作,仍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熊丙奇说 ,高考改革也是一样,相关部门谈了很多,但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所以谈教育公平、教育质量,都要回到教育改革上来,改革是扩大教育公平和解决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必然选择。 读完以上文字,我有疑问:中国有几个 “ 著名教育学者 ”?中国网络电视台根据什么认定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自吹自擂有效? 全国给熊丙奇设专栏的媒体,都有责任审查熊丙奇的自我介绍。不要随随便便认定某人为“ 著名教育学者 ”。这可以看作是新闻宣传战线浮夸风的缩影。务必引起足够的注意。 附件: 可供中国网络电视台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原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熊丙奇是有一定写作能力和水平的。但是,熊丙奇够“ 学者 ”、“ 教育学者 ” 、“ 著名教育学者 ” 档次吗?可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们投票表决。 2008 年 1 月 21 日 ,《教育部关于 2006 ― 2007 年度优秀教育新闻评选结果的通报》附件《 2006 ― 2007 年度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获奖名单》:二等奖评论类( 10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刊发文汇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何渐行渐远》; 四、优秀论文奖( 10 )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刊发《新闻记者》)《高考报道呼唤科学和理性――试论新闻媒体的矛盾及其调适》。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961/200801/31236.html 【】 2014 年 12 月 26 日 ,熊丙奇新浪微博《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 2006 年时,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贴在我的博客里。文章如下——记得钱钟书先生说过,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可眼下的现实是,每个“母鸡”下蛋时,就要表明自己的“身份”。似乎身份越高,下的蛋就会“更鲜美”,就会“更有营养”——道理很简单,同一句话,一个平民老百姓说,和一位北京大学的专家说,肯定是不一样的效果。 2004 年后,因为出版的《大学有问题》,在各类媒体上,我的姓名前,多了几个字符,或“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或“青年教育学者”——这并非我本意,我想单独以我的姓名出现,不涉及工作的单位与部门,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定语,可以是“《大学有问题》作者”,但有的媒体说,这有为你推销图书的“嫌疑”,总要有表明你身份的,就这吧?否则怎么具有权威性呢?当然,也有媒体接受我的建议的,于是有了“《大学有问题》作者熊丙奇”这个“广告嫌疑”很重的称呼,这个称呼,也引来各种我的身份版本:中山大学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等等。 2005 年 后,我的姓名后,又多了两个字:“教授”。因为这一年我评为 “正高” 职称。说实在的,我所在的职称系列,为编辑出版——从留在学校工作起,就一直在从事新闻宣传和报纸工作——我的职称,准确的说,是“编审”。更准确的是,我连大学教师也不是,因为我工作在机关,从事管理工作,根本就不是“教师编制”。根据同行经验,编审后面有时是可以加一个括符,括符里是“教授”二字,以此告诉别人,编审就是正高,就“相当于”“教授”。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你这个职称,和你谈的教育话题,不太匹配哦,我们就用“教授”吧,反正你也是“正高”——在《大学有问题》一书之后,我说要成就“正高梦想”,体会“教授感觉”。显然,素有“教授情结”的我流之辈,也就 默许 了。这一默许,就让其广为流传 , 也似乎就把自己的“业余研究”变为“正规研究”了——我的本职依旧是新闻宣传和主编报纸,研究高等教育还是业余的事——有学术会议,寄来邀请函,也寄到了高等教育研究所。 我是一个高等教育问题的业余研究者, 谈不上专家,也不是教授——我一直认为,专家的话并不一定“到家”,教授的话大众不一定会接受。大家在乎的,是你说的话,是不是客观、真实——真实,在现今社会已经足够了。权威不靠头衔,不靠行政评审和命名表彰,权威的“秤”在老百姓心里。既然追求真实,就应该还原自己的“真实”。如果媒体再出现我的名字,建议有三种做法,一是沽名钓誉型——“编审,博士”,二是工作性质型——“高等教育问题业余研究者”,三是广告宣传型——“《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作者,出版各种书籍近 20 种 30 余版次”。中国教授已经很多,我不是,就不要“相当于”混进去。这也会坏了教授的名声。这篇文章贴到博客后,有的媒体接受了我的建议,而有的媒体还继续以前的做法。当然,我的“身份”,也随着不断关注高等教育问题,有了不同的称谓,甚至有媒体称著名教育学者。这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虚名,对问题的解读,并不会因身份而增加多少分量。 2007 年之后,我很少再用所在学校的身份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并反复关照媒体。不是我不愿意,而是 我被要求不要用学校身份撰文、发表意见 ,尤其是批评教育问题的意见。我理解学校承受压力的苦衷,再说,发表这些观念,本就是属于个人,与所在单位无关,因此,我也接受了学校的要求。可媒体发文总要作者提供一个机构,于是,我曾用“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之名发文,但又有媒体提出,这个身份好像与你发表的教育问题看法不符噢——真不明白,身份难道对发表意见很重要?后来,我终于找到志同道合者,被聘为非盈利性的教育公益机构——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兼职参与我感兴趣的教育问题研究,这个机构吸引全国诸多优秀的教育学者,共同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当然,也有人质疑,作为公办大学的在职人员,参与民间机构的教育研究,这是不是不符合规定。而如你所知,参加教育公益机构展开研究,并没有任何教育利益,更重要的是,其开展的研究,也是为促进中国教育进步。——近年来, 21 世纪研究研究院后一直紧密参加国家教改的设计与推动,包括有的建议被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采纳。就这样,我在撰文、接受采访时,有了一个新的头衔: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这是过去 6 年多来,陪伴我最多的一个“头衔”。说实在的,这个头衔,只是为在当今的中国,发表文章、接受采访,有个“出处”,最重要的还是观点本身是否有价值。当然,我也乐意用这个头衔,因为让我不再受体制内身份的困扰,不必提什么编审、博士、教授之类,也保持发表意见的独立性。——意见是否有道理,由公众评判。再后来, 2009 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我不愿意放弃教育研究,我离开了学校原来的行政岗位, 被转岗到校产企业 ,我不在乎这种安排,因为 我已经没有在行政上发展的丝毫愿望 ,只要有一个地方给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安心研究教育问题就可以了。但新岗位身份,似乎更不适合发表分析教育问题的文章,我也只能继续延续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头衔”。而为了让自己有更充足的空间,我必须完成相应的项目指标, 基本上靠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的教育问题非常深重,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的“身份”或许就是问题之一。既然选择了前行,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很多教育问题需要反复唠叨,于是几乎每天我都会早起撰写评论文章,每天都接受媒体采访。改革进展极为缓慢,像大学的问题,比 10 年前我写《大学有问题》一书时,没有多少减少,但不能放弃改革的努力。再旧事重提,且补记上最近几年自己的“身份变化”,还是希望还原自己的“真实”, 媒体不要再称我是某大学的教授 ,我已经在这所学校的很边缘地带了,而且职称本来就不是教授;提某大学的编审也不必,因为我也已经离开以前的工作岗位,虽然还有这一职称;如果要用单位身份,就用“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连副院长也不必提——这不是什么官位,因为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本就没有任何级别——如果不用单位身份,就用“教育研究者”或者“多年关注中国教育者”吧。最好,就用我单独的姓名,如同 10 年前,我希望的那样。不管是什么身份,哪怕没有任何身份,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责任。 http://weibo.com/p/1001603792109227392935 http://xbqblog.blog.163.com/blog/static/1302041492009914641306/ http://xiongbingqi.blog.sohu.com/307313123.html 八年前文章《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 以上内容约 4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授予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称谓徒有虚名
大庆商江 2015-1-12 13:20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授予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称谓徒有虚名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慷慨授予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称谓。多了“ 著名 ”二字。把饭送给饥人。不就是一个称谓吗?徒有虚名而已。何足挂齿。 2015 年 1 月 12 日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网《熊丙奇博士来我校作高考公益讲座》: 1 月 10 日 下午,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博士 应邀来到我校,为我校高三学生家长作高考公益讲座,我校司晓峰同志主持了本场讲座。熊教博士分别就 2015 年江苏省高招政策分析、平行志愿填报的基本原则及应对风险、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专业冷热的判断、志愿填报的最佳方法——名次定位法等内容作了专题报告,指导学生家长如何让孩子进入理想院校。熊博士深入浅出的报告获得了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熊丙奇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编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多年来,他从事高考工作的相关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教育视角,出版了教育专著数篇,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绩,对众多高三学子参加高考进行了有效指导。 读完以上文字,我初步感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还是有点古怪。 您看:“熊丙奇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编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名片还是有点小复杂。起码,“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已经不属于你。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 怎么那么看不起“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这个属于你的称呼呢?尽管是招聘的,但毕竟是真的呀。你最多只想“ 教育学者” 称谓, 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多给你加 2 个字,“ 著名教育学者” 。你不想著名都不行。人怕出名猪怕壮。《后汉书·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历史久远的话,容易忘记。到手的虚名,也舍不得吗? 以上内容约 1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BWCHINESE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缺乏真实性
大庆商江 2015-1-12 10:53
BWCHINESE 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缺乏真实性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百度百科》介绍, BWCHINESE 中文网是提供最前沿的全球商业资讯和商业案例解析服务的会员制网站,拥有超过 260 万忠实会员,包括知名企业 CEO 、政治家、公司高管及商业精英人士。其中 71.2% 的会员为管理者, 85% 为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较高决策权及购买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在 BWCHINESE 中文网发表文章《中国校长为何没有 了信心 ? 》,被 BWCHINESE 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但是, BWCHINESE 中文网注解: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 息。换句话说, BWCHINESE 中文网认定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缺乏真实性。因此,国内主流网站视而未见,不予转载。 请看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在 BWCHINESE 中文网发表文章《中国校长为何没有 了信心 ? 》都说了些什么。 2012 年 10 月 9 日 , BWCHINESE 中文网(作者:熊丙奇)《中国校长为何没有了信心 ?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认为:中国“办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来越窄,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 80 年代,中学比上线率; 90 年代,开始比本科率;进入新世纪,本科率逐渐被一本率取代;现在,对于重点中学,在一本率之上,主要看有多少个上北大、清华。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最近,笔者到一所高中给学生讲座,校长谈到现在的高中办学,十分苦恼。他说,他已在高中教学 30 多年,觉得教书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没有信心。按照校长讲的“办学目标”,其实,任何学校都会越来越难。不仅校长没信心,老师和学生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以前,对于重点高中来说,就是 80 年代,上线率也会达到 50% ,现在以能上几个北大、清华作为“指标”,就好比是奥运赛场比金牌,而且是不拿金牌就失败。这种“办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来越窄,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高中的这种办学局面,也让学生和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围绕“办学目标”,现在很多高中,都向学生和家长灌输“没考上一本就不算考上大学”、“不上名校没有出路”的观念,于是,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 26.7% ,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已经达到 75% ,但全社会的高考焦虑没有任何缓减,大家都盯着那 8.5% 的一本高校,以及只有万分之六不到的北大、清华资源。“名校情结”在过去20多年间有增无减。这也使高中办学出现很多荒谬景象。比如为了抢来能考生北大、清华的生源,有的高中花巨资买生源,这也被认为是快速树立学校品牌的捷径——一种看法是,聪明的学生在哪所学校都有可能进北大、清华,因此,学校只要想办法把这样的学生招揽进来,即便师资没有变化,但只要考上一两个北大、清华,学校的名声也就鹊起,生源、师资等问题也就纳入所谓的“良性发展”轨道。还比如,有的高中为有学生上北大、清华,私下“动员”一些考上其他名校的学生,放弃报到,来年再考,虽有教育部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不得举办复习班,但不少学校根本不理禁令——“考上北大、清华才是硬道理”,在上北大、清华甚至成为地方教育政绩之后,只要高复班,能“复出”几个北大、清华,谁还会理睬禁令?反而,这样的“高复班”还会对办学、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起到示范作用。高中办学的路越走越窄,表面上的原因是应试教育体系,但客观而言,30年来,高考的格局基本未变,按照高考格局来分析,升学率提高,是应当降低高考焦虑的,导致高中办学目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严重的等级化,以及中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学历歧视”,这再与集中录取的高考制度相结合,就为大家提供一个成才等式“高分 = 名校 = 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好工作”。中国从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径出现严重偏差,首先,是靠过去实行精英教育的公办学校来进行扩招,这迅速稀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同时挤占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其次,是靠行政计划实施扩招,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没有个性与特色;再次,在扩招同时国启动了“ 985 ”工程,并随之将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的级别提升为“副部”。以上几方面综合起来,直接带来高校的等级更加分明、同质化情况严重。很显然,如果选择国内高校,大家势必选择级别高、获得国家投资多的高校,而其他的高校因地位低、获得国家资源少、办学质量更低而难以得到家长和考生的欢迎。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资源扩大了,但大家的选择空间却没有扩大。中国的人才政策,则进一步“煽风点火”,首先,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提出应聘者毕业学校要是“ 985 ”、“ 211 ”等要求。这种明显的学历歧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治理、问责,反而成为展示“人才政绩”的指标,有的单位在总结人才招聘工作时,就拿新进员工的学校、学历说事;其次,“关系就业”盛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进北大、清华,将有着更好的“同学资源”,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便利。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家长在考虑为子女选择大学时,都把发展大学人脉关系作为一方面重要因素,诸如“离开本地到外地求学,如果今后会本地工作,这不会导致在人脉资源上,没有本地求学的优势?”等等。所以,解决高中办学路越走越窄——实质就是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的问题,就要从高考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等多方面努力。改革高考制度,是让教学、招生、考试分离,给中学自主教学的考试制度环境;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取消学校的级别、取消各种政府计划,让学校平等竞争,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是让考生有多元的高等教育选择,而不是只盯着少数“等级高”的资源,这给中学实行多元、个性化教育提供大学教育环境;改革用人制度,是让社会消除学历、学校歧视,倡导公平就业,让大家从关注学历、学校这些外在身份,转而关注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这样的教育与就业环境,才能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心。 【作者介绍: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 ,博士,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读完以上文字,我觉得,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封为“ 著名教育学者”。 BWCHINESE 中文网无法 对其真实性负责。 人的一生,在自吹自擂中生活,有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封为“ 著名教育学者” 内心有什么感受?难道比抽大烟扎吗啡还要刺激神经吗? 真的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身心健康捏一把汗。别毁掉一个博士的青春。尽管这个博士不是在国外镀过金的。别毁掉一个副总裁,尽管这个副总裁是招聘的一般员工。别毁掉一个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副院长,尽管这个副院长是徒有其名的。别毁掉一个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的名分,尽管这个名分早已不复存在。自我安慰或许是一剂成本最低的疗伤药。特别是在治疗看不见的心理内伤方面,无可替代。 阿门。善哉。 Good luck. I bless you . 以上内容约 3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发现新闻出版单位过度吹捧熊丙奇,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电话: 010-65212870 、 010-65212787 国务院新闻办联系方式 总机:( 8610 ) 86521199 记者联络室:( 8610 ) 65592311 总值班室电话:( 8610 ) 65592731 传真:( 8610 ) 65592364/ ( 8610 ) 65592614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能是“学者”“教育学者”“著名教育学者”吗?
大庆商江 2015-1-4 17:57
熊丙奇能是“学者”“教育学者”“著名教育学者”吗? 《百度百科》解释,学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区分。广义“学者”:系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学”者,觉也《说文解字》。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代表者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和各类文化专家。 《现代汉语词典》第 1297 页解释,学者: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第 1297 页解释,学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百度百科》解释:著名,中文常用词语,本意是指在作品上显示出名字来,常引申为某人在某一方面非常有造诣,很出名。也指某一事物比较出众。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酷爱“学者”称谓。 2008 年 6 月 18 日 ,《中国青年报》《熊丙奇:高等教育的很多荒谬源于体制问题 》:“在我看来,整个高等教育的很多荒谬来源于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在刚刚举行的《深入推进教育公平》 2008 版教育蓝皮书新书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授、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结合近年来,尤其是 2007 年发生的相关教育事件,针对高校行政化问题做了主题发言。 《中国青年报》凭什么认定熊丙奇是“上海交通大学青年教授、教育问题专家”不得而知。 2009 年 10 月 16 日 ,《第一财经日报》《 熊丙奇:用财富和官位衡量学者价值是一种迷失 》: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 1000 亿元。袁隆平最近对此的回应是:“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袁老可能不知,用财富来衡量所有行业的价值,是目前流行的趋势。除了对科学家,还有作家、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等。一种说法是,在当前这个时代,用财富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来衡量科学家,体现了对科学家的尊重――两年前,当“ 2007 湖南富豪 500 强”出炉,袁隆平以 1000 亿元的身价和“名誉首富”的美誉高居富豪榜榜首时,不少舆论称,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笔者以为,把科学家与企业家放在一起,用财富来比个高下,或许是出于好意,想说明科技创新的价值,然而这好意本身,恰恰也在说明科学家价值的迷失。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中,科学家的价值,是有其自身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的,社会也认同这种标准与体系。科学家的价值往往无法简单地用金钱、财富来衡量,真正的科学家,也不会因自己在富豪榜上名落孙山而失落。“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价值,有必要用“身价 1000 亿元”来加以肯定和彰显吗?如今,不仅仅在社会上爱套用财富来评价科学家,就是在高校和学术界内部,也喜欢用财富标准来评价教授与学者的价值。比如,以课题的经费多少来评价课题的价值。在这种评价下,课题经费最多几十万元(通常情况下只有几万元)的人文科学课题价值远小于工科与理科课题的价值(自然科学课题最少几十万元),那么文科教授的重要性也远低于理工科教授的重要性了吗?还比如,以赚钱的多少来评价教授的能耐。高校中,目前赚钱最多的教授大多集中在管理学院,因为有 MBA 、 EMBA 项目。在国外一流大学,管理学院因为偏重实务,并不是学校的主流学院,可在国内高校,管理学院因为财大气粗,俨然已成最热门学院。再就是以讲课费的高低来看教授的影响力。不知从何时起,有一些机构在搜罗名教授的“出场费”,“出场费”越高者,被认为社会影响力越大,“江湖地位”越高,据说有的教授的“出场费”高达 10 万元。可“出场费”能说明学者的价值吗?按照“出场费”指标,袁隆平的身价应该还远不如易中天、于丹了吧。除了财富指标,当下还流行另一个指标,即官位指标,来衡量科学家的价值。若干年前,院士在一些地方,就被认为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高级”学者。在目前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内,只有教授头衔往往是不够的,教授们纷纷应聘校内的局级(即校级)、处级以至科级干部,“局长教授”、“处长教授”、“科长教授”,似乎才是货真价实的可以在学校里有话语权的教授,所谓“教授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国内几乎所有重大学术论坛、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学者“排座次”,无一例外地,都是先看是何“长”、再看学术头衔。笔者以为,用财富和官位来评价科学家、学者,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学者去追求财富和官位,而逐渐丧失学术追求。在学术圈内比官大、财富多,当学术研究与财富、官位纠缠在一起,学术圈也就成了名利场。可想而知,这会形成怎样的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又会产生怎样的学术成果。所以,真正重视学术价值,提升学术尊严,不应是用财富来评价科学家和学者,而在于建立学术评价体系,减少“官”“商”二气对学术的侵蚀,引导科学家潜心做自己的研究。 ( 作者熊丙奇系上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读完以上文字,读者或许会问: 熊丙奇是“学者”“教育学者”“著名教育学者”吗?媒体不知道。 2011 年 06 月 11 日 ,南方网(熊丙奇 教育学者)《熊丙奇:舆论盲目鼓吹,乃因教育常识匮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笔者看来,除了“盲目性”之外,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教育常识。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媒体记者,就是很多教育界人士,也不了解。所以,对一些教育管理的做法和“改革”措施,极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解读。 在网上可以搜到,熊丙奇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办主任。按惯例,这至少是一个处级干部岗位。谁能想到,不知什么原因什么时候,熊丙奇不再担任这一职务。熊丙奇没有主动辞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办主任的副产品“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在网上可以查到,熊丙奇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是企业。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总裁曾由副厅级干部担任。出乎意料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是招聘的。没有行政级别。按一般员工管理。 在网上可以查到,熊丙奇曾担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在网上可以查到,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是民办非营利组织,没有行政级别。“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甚至连科级股级都不是。 熊丙奇是一个没有行政级别的人,他靠什么赢得尊重。恐怕只有一条路。靠“学术”。 熊丙奇在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新闻办主任期间,“近水楼台先得月”弄了一个专业技术职称,叫做编审,相当于教授。但是,就是这个职称,使熊丙奇陷入苦恼之中,难以自拔。茄子不是辣椒。编审不是教授。他没有教师资格证书,上不了课堂。不能给本科生讲课。不是教师,就不能称作教育家。这个鸿沟不好跨越。 2012 年 05 月 14 日 ,《南方都市报》 (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 《熊丙奇:教授应该是职务而不是职称》:也许有人担心,教授成了职务之后,教授变得泛滥,问题在于,现在教授是“职称”,不已经泛滥了? 熊丙奇自有妙计。他要通过媒体给自己“验明正身”。先是以教师的名分发表文章。然后以学者的身份登台,再以“教育学者”的姿态讲话,接着再以“著名教育学者”的旗帜向“教育家”靠拢。 但是,世界上的假话总是不能自圆其说。纸里包不住火。沙滩上难以建高楼。 一旦人们知道熊丙奇的专业技术职称是编审而不是教授,那就意味着春风吹拂下的冰消雪化。 人们不再相信熊丙奇是 “学者”“教育学者”“著名教育学者”,岂非前功尽弃? 以上内容约 3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网易把熊丙奇捧做“大师”级“著名教育学者”说明了什么?
大庆商江 2015-1-2 19:20
网易把熊丙奇捧做“大师”级“著名教育学者”说明了什么?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维基百科》解释,大师可以指:表示“伟大的老师”的意思,最初是对佛的尊称。后来成为德高的僧人之敬称。 网易公开课 从学校到社会如何让理想变成现实 master talks 师说 http://v.163.com/special/openclass/mastertalks002.html 有一位学者,如此点评教育:“如果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学生说出的一个想法,不被周围轻易“否决”,而是可以成为某位大师做出伟大创新成果的某种基础,并且最大的功劳被 大师 归于这名年轻的学生身上,那么,天才的发明,就孕育在日常被舍弃的微光中,我们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力也会得到全面释放”。他,就是熊丙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熊丙奇 大师 做客网易公开课,与大家畅聊理想! 嘉宾简介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编审,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大师”是怎样看待大师的呢? 2009 年 9 月 23 日 ,《南方人物周刊》(实习记者 翁倩)《【十问】高校名师评选违反教育规律》: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选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百名获奖教师中,仅有 10 %左右为纯一线教师,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 9 成,还有人身兼数职。和教育相关的问题总是触痛百姓的神经。为官为师能否兼得?名师官员的身份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大学格局?本刊就此采访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 10 中国大学与国际知名学府的差距是什么? 熊丙奇 :其实,真正的差距不在人才培养及顶尖科研方面的差距,比如是否培养 大师 级人物,是否在《科学》、《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而在于文化和制度方面。国外大学普遍实行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保障大学能按大学章程依法办学,能坚持清晰的办学观念、明确的定位,完成大学的使命,这是我国的高校需要学习的。 2009 年 10 月 1 日 ,《青年时报》《 熊丙奇:寻味华人诺奖得主的教育背景 》:华裔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华人再次扬眉吐气。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 8 位。虽然媒体总想寻觅这些华人科学家与中国内地教育和学术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报道高锟获奖时,说他 1996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但 8 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内地的教育与学术其实都没啥关系,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两位在香港地区接受完高中教育;有两位接受台湾地区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如果说,华人诺奖获得者的这种教育经历分布有诸多偶然,那么,不妨再看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在总共 12 位获奖者中,只有袁隆平、王选、王永志、李振声 4 位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的大学生。新中国教育发展 60 周年,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我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仅与美国相比如此,与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办学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产生少数几位顶尖人才,以及内地几所著名大学的排名要低于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几所大学的排名上,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内地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 ( 也谓学术环境 ) 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 60 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早在 2006 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 大师 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温总理所谈到的“非常焦虑”的问题,到今天并没有解决。欲解决这个问题,以笔者浅见,有必要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这方面,可从学习借鉴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教育经验做起。我国深圳地区,已启动借鉴香港地区办学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尝试,但愿这种尝试能为我国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环境。 2011 年 7 月 15 日 ,土豆网《 熊丙奇:人才培养不能搞“目标运动” 》:日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两位校长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分别表示,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将会在近期回国的年轻学者中产生。 ( 见 4 月 10 日 中国新闻网 ) 我国的大学,出 大师 级人才似乎已是一个公认的“目标”。同一天,中国新闻网有另一条消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促进 2010 高校毕业生就业。下达的就业目标是: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 70% 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 80% 以上。就业的目标显然不像诺贝尔奖目标那么难以实现。其实大家知道,这不过是“目标游戏”,目标之下,就有为达到目标的“目标运动”,具体到大学生就业,就有最初的把任务下达给导师、教师,包干学生的就业;接着把大四变为“就业年”,不搞教学,让学生去实习、找工作;最后各种方法行不通,就让大学生们“被就业”。不管怎样,就业的数据总是无限接近甚至超过目标的。在大师级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不是世界上有诺贝尔奖这样的全世界通行的奖项,这个目标也是容易达到的——这几年来,每隔两年,两院 ( 中科院、工程院 ) 都会增补院士,增补的院士就被媒体称为“大师”;每年有关部门都会举办各种教育、科技奖评选和奖励,都有成百、上千的教育人物、科技成果被授予国家奖项,这也被称为是杰出成果。从院士人数和国内奖项看,教育和学术真是“硕果累累”,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也很好地实现着,可是,教育和学术的声望却每况愈下。原因何在?正就在于这功利的目标。从教育和学术的发展看,对教育的保障和科研经费的保障 ( 亦即政府责任 ) ,须有明确的指标,比如,政府需投入多少教育经费,需安排多少经费,但在教育本身和学术本身的发展上,却是不适合制订目标的。我们很难看到国外的大学,把培养大师人才、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只提“让每块金子都闪光”、“让真理与你为友”;我们也难看到国外大学有就业率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办学,因为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随时选择大学教育,那些质量低劣、不为受教育者考虑的学校,很难生存与发展,而有高质量的教育,就业也就水道渠成。简言之,教育和学术的发展,需要的不是高的“目标”牵引,而在于营造健康的土壤,有了这样的土壤,所谓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提也自然会达到。 2012 年 5 月 29 日 ,搜狐教育《 熊丙奇:大学的问题不是大楼 不是大师是体制 》:“学校占地面积 1000 亩,实习实训场所 8 万平方米,按照这种办学条件,我们可以招收 15000 名学生,但我们坚持维持在校生 3000 多名的规模,就是政府部门要求我们增加招生规模,现在学校在校生也只有 3700 多人,每届招生仅 900 多人。”近日我去一所艺术院校考察,该校负责人告诉我,作为一所民办院校,要办出高质量,必须放弃赚钱思维,“如果我们想赚钱,每年招生规模增加 3000 人,是很容易的事,一年就增加收入 3 个亿。但我反对这样做。” 在当前“艺考热”的现实中,这所本科艺术院校,扩大招生规模,确实是轻而易举的事,学校放着这么好的“赚钱机会”维持每年几百人的招生规模,有些出人意料。——这在民办院校中是不多见的。学校负责人告诉我,他当初和其他人一起创办这所学校,目的就不是赚钱,而是想办一所一流的艺术院校。为此,他和其他“投资人”约定,坚持公益路线,不要任何回报,学校的所有收益都必须投入学校建设。另外,他们制订了用 20 年将这所民办院校建设为一流水平的规划。为了实现规划,学校确定了“小规模”办学原则,这就是学校一直不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原因。而结合学校的特点,该校构建了“大学自主,教育家办学,教授治学,学生自理”的办学模式,其中,几位举办者对“教育家办学”的理解是,大家都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四处张罗募款,为教授和学生们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有一个细节,令我感慨。这所学校现在总共只有 20 多名行政人员,这只是同本科类院校行政人员的五分之一不到,而学校给所有教职员工有一项待遇,令其他学校羡慕:中午提供免费的自助午餐,饭菜品种繁多,任教职工选用。这让我想到谷歌的餐厅。一个能对教职工的生活考虑得如此仔细的学校,其管理水平一定低不了。还有一项制度也挺新鲜,该校针对艺术院校的特点,推出了“创作教授”席位,给一些艺术家自由的创作空间,不让他们上课,也不给他们创作的压力,只提两个要求,他创作时允许学生参观,和学生分享创作的体会。在自由的环境中,艺术家喜欢上了这所学校,然后主动提出要给学生上课,要让学生一起参与其创作。融洽的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关系就这样形成。“艺术创作我们不懂,我们不能指手画脚,我们能做的,就是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就尽可能创造这样的环境”。就这样,这所学校建立了一流的剧场,可供专业演出,还为设计、表演、摄影、雕塑等院系的学生都提供了一流的实训场地,所有的设施设备甚至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流的,总投资达到 6 亿元。没有亲眼目睹这所学校的具体情况,我还有些不相信,而在看到学生们在实验舞台上表演时,我才感受到,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还是有少数人在坚持教育的理念,做着理想教育的实践。不过他们由于学校的“身份”问题,不被关注,而且,路也走得很艰难。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告诉我,民办学校的身份,让他们的办学并不顺利,他们觉得,大学的问题不是大楼,也不是大师,是体制——就是招来大师,体制不行,也发挥不了作用。近这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生源出现萎缩,一些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员认为,民办教育已经完成了使命,虽然他们不明说要限制民办教育发展,但从政策分析,不少政策对民办教育是不利的,甚至有的政府部门在考虑教育规划时,把民办教育都忘了。而实际上,从民办教育的体量上看,现在已经占到高等教育 25% 的规模,怎么能任这些学校自生自灭呢?在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中,还普遍存在一种观念,民办高校就是为了赚钱。这也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上枷锁。客观上说,有相当数量的民办高校,是为了赚钱才办学的,这些学校走的是大规模招生、低成本办学路线,从办学角度说,这绝对难以长久。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所有民办高校都是这样想的,而且,就是民办高校有这样的想法,政府部门也应该制订政策加以引导,让民办教育者,逐渐成为教育家。这位负责人感慨。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民办教育者如此感慨。今年我已经与多位民办教育负责人交谈,他们给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十分关注教育改革,关注怎样提高办学质量和改善对学生的服务,这也许是生源压力所致,恐怕也是民办教育者多年经营民办教育事业之后,对教育产生新的认识,开始有了教育家的理想。还有一些人当初本有教育理想,只因现实环境限制,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从中我看到教育改革的希望。相对而言,目前的公办学校,还受到政策、制度的保护,继续着行政化的道路,而民办学校已经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该清理一系列对民办教育不公平的政策,给所有学校平等的竞争空间,同时给予民办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民办高校,不需要政府多大投入,却提供了这么多教育资源,国家有何理由不大力支持呢?而且,在没有行政级别,所有行政人员都无官位,有着更大财政独立性的民办高校,只要政策适度放开,是可以率先在国内高校中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为教育改革探索出新的道路的。 2012 年 11 月 19 日,凤凰网“熊丙奇的博客”《 要出大师,就不要客气 》: 18 日凌晨,有媒体人在微博爆料,曾著有《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一书的“文化超女”于丹,在北大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准备上台分享心得时,遭观众呛声轰下台。这则微博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同日中午,于丹澄清,回顾了前晚的经历,并作出回应,似乎没有受到现场观众“喝倒彩”的影响。 ( 武汉晨报 11 月 19 日 ) 我不清楚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我清楚地知道,我国当前的大学生,还是很有“容忍度”的,一般情况下,平时接受惯了灌输教育的他们,是不太会与主办方请来的嘉宾过不去的,一个嘉宾被观众高呼“下去”,或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容忍底线了。有人评论观众缺乏尊重,没有涵养,但就喊嘉宾下去而言,这种行为其实并不失尊重,在国外大学,政要人物、演讲嘉宾被观众踢馆,喊下去的很多,这不过是观众想法的自由表达而已。从这一角度说,北大的观众喊出自己的想法,才是一种“尊重”:尊重自己的想法,而非简单的迎合。而且,以为“忍受”,就是有“涵养”,这更误会了“涵养”,越来越多的人能懂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任由他人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他们,才会让社会公民得到成长,有更高的素养。而对于嘉宾来说,宽容这种貌似“不尊重”的表达,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有人说,北大嘘于丹,是耻辱,有本事就应该培养出像模像样的大师,不要让于丹独霸舞台。可问题是,大学培养大师,恰恰应该从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起,而观众能大喊,不是开始迈出这一步了么?——过去的嘘声实在太少,这某种程度成就了一些“学术明星”。还有人说,北大观众要嘘的、看不惯的不该是于丹,而应该是贪官,这就又在给观众“上课”了,每个观众有嘘谁的权利,今天他们嘘了于丹,明天或许就会嘘其他人了。可以说,我国大学和社会,正是缺乏这种表达,才使得本来十分正常的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发生变异。在一个多元的学术世界中,每个人的观念都可以自由表达,可是,我国的现实却是,缺乏正常的学术评价和学术交流空间,一些被媒体吹捧的明星,俨然把自己当成“大师”招摇过市,但这不是学术评价的结果,而即便其学术得到认可,但不同意其观念的,也应该大有人在。因此,学术不应该存在“权威”,学者也不该有自己所谓的“粉丝”,对于学者,不是任何他说的观点,不能因为喜欢他就接受其观点,也不因为不喜欢他就反对其观点。具体到于丹,早些年已经传出她在保安严密保护下出席活动的消息,这发生在一名“学者”身上,是很怪异的。这种怪异景象的背后,是学术话语权的不平等,导致“学术明星”高高在上,如果有平等的学术交流、对话,人们就不会以极端手段表达自己的不满,弄出打骂学术和拳头学术来。从发达国家的大学看,为维护平等的学术对话和交流,对于大学教授,推行“学术自治”,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学者的水平和学术贡献,不像我国内地,对学者的评价,没有真正的学术评价,而只有行政评价(无论是政府奖励还是职称评审,都是行政评价)以及媒体评价(时常见诸媒体的,被称为“学术红人”);对于学生,推行学生自治,鼓励学生自己举办社团活动,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校内,学校不能强迫学生参与校方组织的学术报告,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不审核学生活动的主题、邀请的嘉宾,这完全由学生自己自主进行;在学生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一个鼻孔出气。在这样的校园中,一个普通的学生是可以和一个学术“权威”平等对话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没有高低之分。钱学森先生曾回忆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习生活,他说,在学校里,“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 大师 级人才了。”沿着钱老的话,我在想,如果对于这天的昆剧专场,教师和学生有不买账的,同一天在学校里拉出一个大师搞讲座和现场表演,会是怎样有趣的局面?如果对于于丹,以前的观众都不那么客气,大家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会变为现在这样的局面吗?客客气气是出不了 大师 的,所谓的“ 大师 ”,都是“自封”或者“吹捧”出来的。 2013 年 1 月 27 日 ,查字典学校大全《 熊丙奇: 9 成艺术生考试为混文凭 培养大师难 》: 1 月 25 日 ,首届艺术体育特长生培养与高考改革发展论坛在济南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作客该论坛时说,长期以来,艺体特长生教育技能化, 9 成艺术生并非对特长真正感兴趣,艺术类考试成为混文凭,培养大师难。熊丙奇从艺术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谈起,他指出,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用一种标准评价学生,致使艺术体育特长生的教育也变成了知识化技能化的教育,根本不注重学生的艺术修养。熊丙奇说,正因为以上原因,导致了如今的状况,就是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了就会选择学艺术。据他了解,只有 10% 的艺术类考生真正对艺术感兴趣,参加艺术类考试纯粹是混一张文凭。他认为,高考招生制度的深层次问题致使艺术教育培养模式扭曲,“培养艺术体育类学生要回归到发展艺术的特长,发展艺术的真正兴趣,让每个学生自由去选择才是最重要的。”熊丙奇说。 读完以上文字,我想提几个小问题,请大家讨论。 第一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是否知道什么叫大师? 第二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想不想当大师? 第三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够不够大师资格? 第四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想当大师由哪个机构认可有效? 熊丙奇说: 客客气气是出不了 大师 的,所谓的“ 大师 ”,都是“自封”或者“吹捧”出来的。 网易把熊丙奇捧做“大师”级“著名教育学者”说明了什么? 以上内容约 7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应当知道高校不都是大学
大庆商江 2014-12-25 10:32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应当知道高校不都是大学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有人告诉我,个别媒体从业人员不懂得“高校”“大学”的概念内涵外延,我诧异。 但是,“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对“高校”“大学”的概念模糊,确有证据可查。 2011 年 04 月 27 日 ,《东方早报》《熊丙奇:“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 大学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 高校 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无谓”的精力的。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我国很多高中毕业生,怀着美丽的大学梦进入校园,上完第一节课之后,就从梦想回到“现实”——原来梦想中的大学竟是这个样子。而对于学生们在大学里的“不认真”,大学将其原因归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没有进入角色。 2011 年 5 月 13 日 ,《东方早报》《熊丙奇:我国 大学 为何嫌贫爱富》:我国高考生源数,尤其是发达地区的生源数,近年来持续下降,这本来是部属 高校 在属地减少招生计划、实现生源多元化,同时促进教育公平的契机此前,针对舆论对重点大学地方化,在当地招生比例过高的指责,高校辩称这是由于地方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必须回报地方。但现实情况却不乐观,纵有教育部一再要求,部属高校并不情愿减少在属地的招生计划。 2012 年 10 月 08 日 《北京晨报》《熊丙奇: 大学 不要追求“排行榜”》:围绕排行榜指标办学是很容易的,而且,这也是我国办学模式比较拿手的。但是,这难以真正缩小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我国没有现代大学制度,对学术、教育的管理、评价都以行政为主导,大学的办学越来越功利,教授们沦为“学术民工”。如果不改革办学模式,还是把办学精力用到“排行榜”指标上,我国内地考生,放弃内地名校,选择海外高校——哪怕是在排行榜上名次比内地高校低的 高校 ,有可能更多。 2012 年 03 月 02 日 ,《新华每日电讯》《熊丙奇 : 高水平公办 大学 转民办值得尝试》:高水平研究型公办大学,具体而言,就是现在的 985 高校、 211 院校。将他们中的一部分 高校 转制为民办大学,有没有可能 ? 对此,公众的担忧聚焦在两方面:其一,如果这些大学转制为民办,是不是学费会进一步提高 , 贫困生上这些大学,会不会更加困难 ? 其二 , 会不会降低办学的质量,在办学中出现更多的权钱交易、腐败 ? 2012 年 9 月 24 日 ,中国广播网《熊丙奇: 高校 去行政化 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合力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块重要内容就是高校的章程建设。按照上海市对试点大学的要求,章程要明确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建立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稳步推进学校“去行政化”改革。而关于高校到底该如何进行去行政化、包括像上海这样选择几所高校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到底有多大意义一直存在争论。国家督学、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曾尖锐的指出,靠 大学 自身去行政化,永远去不了。对此,熊丙奇表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都是有意义的,这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2012 年 10 月 29 日 ,中国网(记者马强)《熊丙奇:民办 高校 未来发展政府转型最关键》:熊丙奇:哈佛等大学,不是民办,是私立,是由民间资金举办,但管理、办学、评价的职责范畴十分清晰,不像我国高等院校,管评办不分,不论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都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公办、民办院校应该是公立或者私立。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最大的差距是,没有现代大学制度。因此从严格的现代大学定义说,我国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所现代 大学 。连现代大学都没有,这和国外大学的差距,也就无从谈起了。 2013 年 07 月 19 日 ,搜狐博客《熊丙奇:政府发展 大学 不要在意排名》:香港地区高校的发展经验值得广东借鉴,港校过去 20 多年的发展令人注目,就得益于现代大学制度。深圳在举办南科大时曾明确提到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遗憾的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借鉴完全走调,自主办学、学术自治在南科大的改革探索很难推进,对于一所新建的大学来说,改革遭遇的困境都是如此,况何一些传统老校呢?广东真要提高 高校 的办学水平,必须拿出改革的勇气和实际行动。 2013 年 7 月 30 日 ,《广州日报》《熊丙奇:以现代 大学 制度遏制高校腐败》:只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才能促进学校办学决策公开、透明,也只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才能让学术、教育,摆脱权力、金钱的腐蚀,让学术尊严、教育尊严重回大学。 2010 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完善大学校长的任命选拔,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管理、决策作用,加强 高校 办学信息公开,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改革遭遇既得利益的阻力。面对日益严重的高校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这些改革不能再拖延了。 2013 年 8 月 5 日 ,南都网《熊丙奇:中国 大学 改革前景》:摘要:严格说来,过去十年,我国没有进行真正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对教育利益的全面调整,我们看到过教育利益的调整吗?可以说,过去所谓的教育改革,都是在不动摇(甚至增加)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不涉及教育既得利益者的权益的框架下进行的,所以每一次“改革”之后,教育的行政化、商业化加剧。我国教育改革的难点,简单地说,就是让政府放权,实现举办权、办学权、教育权和受教育权的平衡。这也是建立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核。所以,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尺很简单,就是政府部门的权力经过改革之后是增加还是减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是被进一步侵占还是得到维护、增强;检验教育改革是不是“动真格”的指标也很简单,就是政府部门是否愿意放权。 2013 年 08 月 09 日 ,人民网(记者申宁)《熊丙奇: 高校 腐败的根子在教育行政化》:“校长首先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高校腐败的根源性问题是教育行政化。”今天,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做客人民网“大智汇·旭明侃教育”微访谈时表示。熊丙奇说,高校腐败的根源性问题是教育行政化,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用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校,把学校变为一级政府,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校长首先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二是学校内部也采取行政治理方式,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行政权力过大,行政机构臃肿,学校不能按教育规律办学。 2013 年 11 月 29 日 ,海外网《熊丙奇: 高校 反腐,该反的不是自主招生》: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进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包括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这一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落实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原有的高校治理结构并没有打破,依旧实行行政治理,这种半吊子改革,进一步为贪腐制造空间。此次人大曝出的招生腐败,据报道就发生在自主招生和提前录取中。值得警惕的是,有人据此反对高校推进自主招生改革,这显然是反错了地方。目前的贪腐根源在于教育行政化,学校行政权力不受监督。因此必须深入推进改革,推进教育去行政化,这包括学校外部的去行政化——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不得干涉学校办学;以及学校内部的去行政化——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干预教育和学术事务等方面。如不推进教育去行政化,维持行政治校的格局,贪腐不可能得到根治。 2013 年 12 月 13 日 ,《湘声报》(记者 刘敏婕)《“行政级别使 大学 失去灵魂”——对话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高校去行政化阻力何在?取消 高校 行政级别如何逐步推进?湘声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学者熊丙奇和省内多位学者。“中国高校所谓的去行政化探索都是形式主义,过去这么多年,高校过度行政化问题没有减轻,行政级别也没有取消,试点效果不明显源于改革没触及核心。”知名教育学者、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湘声报采访时说。在他看来,目前高校行政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没有自主权,人事权和财权都在政府部门手里;二是学校行政权把控了教育权和学术权。“对于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应该明确时间节点和路线图,否则‘逐步’就会变得遥遥无期。”熊丙奇说。 2014 年 1 月 27 日 ,《环球时报》《熊丙奇: 高校 大旗不能成为企业虎皮》: 大学 必须吸取教训,规范管理。首先,必须重视学校的办学声誉,严格规范所有合作办学项目,凡是利用学校的品牌,需要冠学校校名的经营活动,都必须经过校方的审核。事实上,早在 2009 年,教育部就已明确要求高校校企不得再冠学校名。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要求,有一些教育培训项目,招生还是利用大学或者 大学 某学院的名义。 2014 年 07 月 31 日 , 财新网(实习记者 徐弘毅)《熊丙奇:应由第三方参与 高校 信息公开》: 7 月 29 日 ,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要求 75 所直属高校公开受捐财产情况、毕业生就业质量、校领导出国信息等。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要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办学,最重要的是建立现代 大学 制度,同时培育第三方机构,对高校进行专业评价。熊丙奇认为,要让高校做到办学公开、透明,除了靠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监管,更需要建立现代 大学 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校长通过公开选拔产生,必须对师生负责,而不是只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校长还必须向大学理事会(董事会)述职,公开所有办学信息,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另外,学校行政权、学术权、教育权分离,行政不得干预教育、学术事务决策,也就从制度构建上防范了教育、学术管理、评价中的权钱交易。 2014 年 10 月 20 日 ,《中国教育报》《熊丙奇: 高校 教学改革需着眼整体抓好配套》:说到底,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推进 大学 全面改革的过程。我国过去多年来的高校教学改革成效有限,就因就教学改革谈教学改革,没有系统推进其他改革,扫除教学改革的障碍,不少具有亮点的改革设想,就悬在空中成为好听的概念。清华大学和其他高校在推进教学改革时,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读完以上文字,我觉得似乎有必要指出: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应当知道高校不都是大学。 《现代汉语词典》第 199 页解释,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 《现代汉语词典》第 1525 页解释,综合大学: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方面的各种专业。 《百度百科》解释,高校: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大学仅仅是高等学校其中的一部分。专门学院如医科大学、戏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如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都是高等学校系列。 1986 年 12 月 15 日 ,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国发[ 1986 ] 108 号):第三章 学校名称 第十一条 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第十二条 称为大学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四)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三条 称为学院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但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四条 称为高等专科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五条 称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我想,如果普通民众不懂得“大学”和“高校”的概念,人们一般不会计较。 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不懂得“大学”和“高校”的概念,人们一般也不会计较。 如果在高等学校工作的专家学者(有的甚至自封为著名教育学者)不懂得“大学”和“高校”的概念,或许就贻笑大方了。即便你说你在中国读的不是大学(就算是幼儿园),似乎也说不过去。 我想说,极力鼓吹 “ 建立现代 大学 制度”的“著名教育学者”以及昏昏使人昭昭,应当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了吧。 我想说,自封为“著名教育学者”的人,鼓吹 “ 建立现代 大学 制度”之前, 应当知道高校不都是大学。“ 建立现代 大学 制度”仅仅指“大学”,不包括“大学”以外的“高校”。 鼓吹 “ 建立现代 大学 制度”的人自封为“著名教育学者”,“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醋”,真的有点厚黑。 明朝谢缙的对联:“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是专门给你写的。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以上内容约 5000 字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或许不承认自己是“中国著名教育学者”!
大庆商江 2014-12-24 06:12
熊丙奇或许不承认自己是“中国著名教育学者”!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2012 年 10 月 9 日 , BWCHINESE 中文网(作者:熊丙奇)《中国校长为何没有了信心 ?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认为:中国“办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来越窄,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 最近,笔者到一所高中给学生讲座,校长谈到现在的高中办学,十分苦恼。他说,他已在高中教学 30 多年,觉得教书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没有信心。按照校长讲的“办学目标”,其实,任何学校都会越来越难。不仅校长没信心,老师和学生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以前,对于重点高中来说,就是 80 年代,上线率也会达到 50% ,现在以能上几个北大、清华作为“指标”,就好比是奥运赛场比金牌,而且是不拿金牌就失败。这种“办学目标”的变化,导致教育的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来越窄,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作者介绍: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实习编辑: Judy Wang 读完以上文字,我觉得“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缺少最基本的逻辑常识,不懂得最简单的统计学原理。用一所高中样本代表中国所有的学校。明显失于偏颇。 专家学者言论应该是严谨的。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应当是言之有据的。 熊丙奇如果相当“中国著名教育学者”,就应该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合理。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是否知道中国有多少学校? 您可以考考他,他未必知道。 《 201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16.68 万所,全国共有小学 24.12 万所,全国共有初中学校 5.41 万所(其中职业初中 54 所),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1767 所,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 27638 所,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762 所,比上年增加 39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409 所(含独立学院 309 所);成人高等学校。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1129 所;高职(专科)院校 1280 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 755 个,其中高等学校 481 个,科研机构 274 个。 《 201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18.13 万所,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8.2 万所,全国共有小学 22.86 万所,全国共有初中学校 5.32 万所(其中职业初中 49 所),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1853 所,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 26868 所,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790 所,比上年增加 28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442 所(含独立学院 303 所);成人高等学校 348 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1145 所;高职(专科)院校 1297 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 811 个,其中高等学校 534 个,科研机构 277 个。 《 201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19.86 万所,全国共有小学 21.35 万所,全国共有初中学校 5.28 万所(其中职业初中 40 所),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1933 所,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 2.62 万所,(全国普通高中 1.34 万所,全国成人高中 611 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 1.23 万所),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788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491 所(含独立学院 292 所),;成人高等学校 297 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1170 所,高职(专科)院校 1321 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 830 个,其中普通高校 548 个,科研机构 282 个。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是否知道中国有多少普通高中学校? 《 201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 13688 所。 《 201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年全国 共有普通高中 13509 所。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或许以为中国只有一所 普通高中学校。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或许以为中国只有一位 普通高中学校校长。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或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至少应当采取抽样调查,才可以下结论。(对一万多所 普通高中校长全面调查更好 )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文章标题《中国校长为何没有了信心 ? 》,没有界定为普通高中校长,容易使读者产生错觉,似乎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都“没有了信心”。疑似是对中国教育界广大校长的贬斥污蔑。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或许“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自己抑郁,却说别人都抑郁。典型的歇斯底里。 人生态度主旋律应当是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不应当是消极的负面的阴暗的。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妄称“失败感充斥在整个教育体系”,与“信口开河”无异;与“胡说八道”同轨。熊丙奇有多少“失败感”?一条胡同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把四面八方的“墙”都撞了也未必醒悟。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肆意散布传播负面的消极的言论,影响极其恶劣。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如果都像熊丙奇这样,中国的教育前景会是什么模样? 人们怀疑,熊丙奇不配“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的称谓,是有道理的。 如果熊丙奇是“中国著名教育学者”,那么,中国公民都是“中国著名教育学者”了。 熊丙奇的老家四川省的媒体没说熊丙奇是“中国著名教育学者”。 2011 年 12 月 11 日 ,《天府早报》(记者吕澜希)熊丙奇《“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我们应该有成千上万个韩寒》:“一向爱针砭教育时弊的熊丙奇”他是一个被套了“教育问题研究专家”之名的业余教育研究者,因所写文章只谈教育,故而成为“专”家。 【注:中国只有一个韩寒,不可能有成千上万个韩寒,也不应该有成千上万个韩寒。这是基本常识。如果你不懂,可以向中学生咨询。】 熊丙奇本人是否承认自己是“中国著名教育学者”。 熊丙奇戴上“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的标牌,形象或许不如小说《金瓶梅》作者笔下卖烧饼的武植,如何面对江东父老,汗颜啊。 个别媒体廉价赠与熊丙奇“中国著名教育学者”的称谓,史无前例,破天荒,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话柄千年不朽。 建议主流媒体记住,熊丙奇就是熊丙奇。不需要挂着“中国著名教育学者”这个不伦不类的商标。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以上内容约 2000 字以内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是否知道:高校腐败的根子究竟在哪里?
大庆商江 2014-12-21 05:51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是否知道:高校腐败的根子究竟在哪里? 2013 年 8 月 9 日 ,人民网 ( 记者林露 ) 《熊丙奇:高校腐败的根子在教育行政化“》:校长首先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高校腐败的根源性问题是教育行政化。”今天,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做客人民网“大智汇•旭明侃教育”微访谈时表示。熊丙奇说,高校腐败的根源性问题是教育行政化,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ZF用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校,把学校变为一级ZF,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校长首先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二是学校内部也采取行政治理方式,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行政权力过大,行政机构臃肿,学校不能按教育规律办学。有网友支招: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完善问责机制,从而让高校腐败“刹车”。对此,熊丙奇认为,“完善问责机制”只能有限遏制高校腐败。要根本遏制高校腐败,还在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校长公开遴选,对师生负责;行政权受到制约,不能主导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的配置;教师、学生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拥有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熊丙奇认为,要推进大学去行政化,一方面要ZF向学校放权,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建立防止自主权被滥用的学校管理机制,这就要推进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只落实自主权,不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或者只调整学校内部管理,不落实自主权,都难以解决当前的问题。“推进去行政化改革的力量还是行政部门,这让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步维艰。”熊丙奇一语道破症结所在。 读完以上文章,我对“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的言论颇感费解。本来,研究腐败问题不是“著名教育学者”的研究范畴。隔行如隔山。“著名教育学者”研究腐败(包括教育单位腐败)属于鲁班门前抡斧头,关公面前耍大刀。用民间的俗话说,是“隔着锅台刺(撒)尿 --- 乱漒汤”。 我不禁要问:“著名教育学者”是否知道什么叫腐败?是否知道腐败产生的条件?是否知道如何铲除腐败?恐怕你这一辈子也说不明道不白。如果对关于腐败的问题一知半解,最好不要以“著名教育学者”的身份或角度侈谈腐败。特别是公办高等学校的腐败问题。以免被专门研究腐败问题的内行耻笑。以免误导不明真相的民众。以及昏昏使人昭昭,留下的只是笑柄。 2005 年 11 月 24 日 ,人民网(孙青华)《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摘要:要想彻底清除腐败,我们就不得不搞清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有人说这个问题很清楚,腐败的根源就在社会主义制度里,在共产党一党专制里,通过不断改革、改制 , 实行西方多党制,就会消灭腐败。而我认为,腐败的根源在党的领导没有正确理解执行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里,在部分共产党人失去了共产主义信仰里,在人们的腐朽思想里。那些认为通过改革改制,照般照抄西方民主政治、市场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能消除腐败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2014 年 11 月 18 日 ,大众网(周文郁)《缺乏监督是导致权力腐败的根源》:十八大以来,在中央“铁腕治腐”的雷霆万钧之力下,腐败的滋生蔓延的趋势有所放缓,但这并不意味着反腐败已经取得了胜利。在媒体披露的“小官巨腐”“官场窝案”“家族腐败”等海量新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具体问题和具体反腐措施的探究,而忽略了对腐败问题产生根源的探寻。事实上,“利”字的诱惑固然是驱使干部一步步滑向犯罪深渊的诱因,但导致腐败一次次“成功”发生的原因,却在于监督机制的不够完善或者更直白地说,就是权力的不受监督。因此可以说,想让官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归根到底是让官员“不能腐”。要管住权力的“咸猪手”,不能它随心所欲地随便乱摸才是根本的,这就要从源头抓起,完善体制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体系,不给权力出轨的空间。只有权力不去做职权范围以外的事,而且把职权范围以内的事做好做实,才能说权力真正健康平稳运行,腐败也就没有了滋生的土壤。 2014 年 8 月 11 日 ,《财经杂志》《吴敬琏:腐败问题根源是权力不受约束》: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以“官倒”为典型的腐败问题就引起过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其中,吴敬琏、荣敬本、钱颖一等一批经济学家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寻租理论”,对当时的腐败现象做了深刻的剖析,为转型时期出现腐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从历史上看,不管在哪一个国家,腐败猖獗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权力不受约束,形成了某种寻租的环境”,日前,吴敬琏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只要权力能够‘驾驭’市场和干预市场,存在广大的寻租环境,就一定会有腐败猖獗的后果。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采访中,吴敬琏回顾了腐败蔓延的过程,详细剖析了腐败丛生的内部机理。众多事实表明,“贪腐横行只能用现行体制为寻租活动提供了机会来解释”。既然腐败产生的根源被揭示出来,对策也就展现在人们面前,“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使权力不能任意插手资源配置;同时加强对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吴敬琏说:“说到底,只有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全面改革,铲除产生腐败的制度基础,才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著名教育学者”应当知道,腐败不是教育界的专利。腐败不是高等学校的特产。单独谈论教育系统的腐败问题,容易走进死胡同。专门研究高等学校的腐败问题,容易钻进牛犄角。 “著名教育学者”最好不要大侃特侃教育腐败问题。因为这个课题绝对不是你的长项。如果你执意要研究教育腐败问题,那么,请你多花点时间(哪怕只用 100 小时也好)研究政权与腐败的关系。不要“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013 年 04 月 20 日 ,《环球时报》(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王洪光)《军事专家不能荒腔走板》:近些年,军事专家频频出现在电视和各种公众刊物上,这对民众加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主义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军事专家说了一些跑调的话、误导受众的话、不负责任的话,总体说,就是荒腔走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有的干扰了高层决策。 2014 年 12 月 17 日 ,人民网 - 军事频道 《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军事专家请谨言慎行》:笔者在去年 3 月发表《军事专家不能荒腔走板》一文,希望这些在网友特别是军迷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不要荒腔走板。今天再劝这些专家不要自以为是,感觉太好,要谨言慎行。专家跨了行就不是专家。对专家的身份可以上网查一查,如果他在历来干的本行上发表言论,可信度就高,如果出身含糊或跨专业言论,则大多不靠谱。请有关专家在综合评论上更要谨慎。网友也要力求不被忽悠。 建议“著名教育学者”引以为戒。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治病不治癣,治癣必丢脸。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请问“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民办教育是哪个后娘养的?
大庆商江 2014-12-20 17:38
请问“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民办教育是哪个后娘养的? 2014 年 10 月 10 日 ,大众网《教育宝专访熊丙奇:民办教育不应是“后娘”养的》:高考新政策对教育培训机构有怎样的影响?教育培训机构应如何应对?民办教育机构面临怎样的身份尴尬?为何教育培训行业易得到资本的青睐?日前,著名教育专家、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了教育培训第三方平台教育宝的专访。 教育宝:民办教育(教育培训)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会是什么? 熊丙奇:民办教育是国民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对学生的整体教育。在当前,民办教育在我国整体国民教育中,地位被称为“后娘”养的,而真正健康的国民教育,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应该是兄弟,不分高低,都给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选择,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 嘉宾档案: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编审。《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代表作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等。 读完以上文字,我忍不住想说几句。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博士,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竟然说出“在当前,民办教育在我国整体国民教育中,地位被称为“后娘”养的”这么粗俗的话,真掉价。普通老百姓说些啥,大家一般不会计较。“著名教育学者”讲话不应当“没有头脑”。 应当严肃指出,中国政府重视民办教育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 2002 年 12 月 28 日通过,国家主席令第 80 号公布,自 2003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 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经 2004 年 2 月 25 日国务院第 41 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令第 399 号发布,自 2004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第三条规定:对于捐资举办民办学校表现突出或者为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做出其他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和表彰。 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民办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 201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七、“民办教育” 2013 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 14.90 万所,比上年增加 9057 所;招生 1494.52 万人,比上年增加 44.49 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 4078.31 万人,比上年增加 167.29 万人。其中: 民办幼儿园 13.35 万所,比上年增加 8813 所;入园儿童 907.96 万人,比上年增加 42.34 万人;在园儿童 1990.25 万人,比上年增加 137.51 万人。民办普通小学 5407 所,比上年增加 194 所;招生 111.28 万人,比上年增加 6.85 万人;在校生 628.60 万人,比上年增加 30.75 万人。民办普通初中 4535 所,比上年增加 202 所;招生 162.11 万人,比上年增加 4.31 万人;在校生 462.35 万人,比上年增加 10.94 万人。民办普通高中 2375 所 , 比上年增加 4 所;招生 79.82 万人,比上年减少 2.31 万人;在校生 231.64 万人,与上年减少 3.31 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2482 所,比上年减少 167 所;招生 73.16 万人,比上年减少 10.60 万人;在校生 207.94 万人,比上年减少 32.94 万人。另有非学历教育学生 30.23 万人。民办高校 718 所(含独立学院 292 所),比上年增加 11 所;招生 160.19 万人,比上年减少 949 人;在校生 557.52 万人,比上年增加 24.34 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 335 人,本科在校生 361.64 万人,专科在校生 195.85 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 25.84 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 802 所,各类注册学生 87.99 万人。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 2.01 万所, 943.56 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请问“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什么叫后娘? 请问“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民办教育是哪个后娘养的? 请问“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你说“民办教育是哪个后娘养的”有什么依据? “著名教育学者”不应当满嘴跑火车。难道你说的是“醉话”?没啥酒量就别逞能。“醉生梦死”可不好。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