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甘肃省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国外文献】[6-16]甘肃省图书馆龙源期刊 国内外文献账号区 lxy43480209 2009-6-16 24 3050 lameizi117 2017-3-29 21:34:42
悬赏 2007年可复制的144部门的甘肃省投入产出表 - [悬赏 100 个论坛币] 数据求助 hangzh 2012-8-20 2 1663 lz7124248 2016-4-24 21:30:37
《夹边沟记事》杨显惠 评价9.1分的好书 PDF免费共享 attach_img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依然远行 2013-1-28 9 6352 ykevin 2015-10-9 08:52:30
武威市古浪县商业中轴线120亩优质开发项目出让 休闲灌水 anitaaa6 2013-12-6 0 626 anitaaa6 2013-12-6 13:11:15
悬赏 求 2012甘肃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收支数据统计 - [悬赏 1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1713289207 2013-5-15 0 1071 1713289207 2013-5-15 11:01:45
悬赏 求 甘肃省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悬赏 1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Hold住爱 2013-4-18 0 868 Hold住爱 2013-4-18 11:13:56
甘肃省投入产出表(2002)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nicesunning 2007-5-21 8 4075 622823linwei 2013-4-14 15:02:12
甘肃省发展年鉴2012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dangdangpp 2013-4-9 0 988 dangdangpp 2013-4-9 15:31:41
悬赏 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院(系)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 [阅读权限 10]-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wangjinhk 2013-3-23 1 136 Toyotomi 2013-3-23 22:37:04
甘肃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521.wgg 2013-3-18 0 1110 521.wgg 2013-3-18 10:22:24
甘肃省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前景看好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红媚娘 2013-3-7 0 1070 红媚娘 2013-3-7 14:33:47
[下载]甘肃省2000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汇编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TiffanyWoo 2009-2-2 4 2489 landan 2010-7-28 19:49:17

相关日志

分享 甘肃省“十三五”节能和应对 气候变化规划(修改版第29稿)
viske 2016-7-22 08:56
甘肃省“十三五”节能和应对 气候变化规划 二 〇 一五年十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分析 ... PAGEREF _Toc435773580 \h 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0000000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 PAGEREF _Toc435773581 \h 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1000000 二、“十二五”发展成效 ... PAGEREF _Toc435773582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2000000 (一)“十二五”节能降碳目标基本完成 ... PAGEREF _Toc435773583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3000000 (二)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 PAGEREF _Toc435773584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4000000 (三)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 PAGEREF _Toc435773585 \h 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5000000 (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稳步提升 ... PAGEREF _Toc435773586 \h 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6000000 (四)组织和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 PAGEREF _Toc435773587 \h 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7000000 (五)支撑体系逐步建立 ... PAGEREF _Toc435773588 \h 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8000000 三、形势分析 ... PAGEREF _Toc435773589 \h 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80039000000 (一)存在的问题 ... PAGEREF _Toc435773590 \h 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0000000 (二)机遇和挑战 ... PAGEREF _Toc435773591 \h 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1000000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PAGEREF _Toc435773592 \h 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2000000 一、指导思想 ... PAGEREF _Toc435773593 \h 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3000000 二、基本原则 ... PAGEREF _Toc435773594 \h 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4000000 三、总体目标 ... PAGEREF _Toc435773595 \h 1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5000000 第三章 不断强化结构、技术、管理节能降碳水平 ... PAGEREF _Toc435773596 \h 1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6000000 一、结构性节能降碳 ... PAGEREF _Toc435773597 \h 1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7000000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PAGEREF _Toc435773598 \h 1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8000000 (二)构建多元化能源产业体系 ... PAGEREF _Toc435773599 \h 1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500390039000000 (三)深入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 PAGEREF _Toc435773600 \h 1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0000000 二、技术性节能降碳 ... PAGEREF _Toc435773601 \h 1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1000000 (一)加强基础研究 ... PAGEREF _Toc435773602 \h 1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2000000 (二)加大技术攻关研发力度 ... PAGEREF _Toc435773603 \h 1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3000000 (三)加快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 ... PAGEREF _Toc435773604 \h 1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4000000 (四)加强现有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 ... PAGEREF _Toc435773605 \h 1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5000000 三、管理性节能降碳 ... PAGEREF _Toc435773606 \h 1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6000000 (一)深化节能降碳领域市场化改革 ... PAGEREF _Toc435773607 \h 1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7000000 (二)严格产业准入制度 ... PAGEREF _Toc435773608 \h 1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8000000 (三)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 PAGEREF _Toc435773609 \h 2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00039000000 (四)完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 PAGEREF _Toc435773610 \h 2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0000000 (五)加强重点地区、重点用能企业和单位节能降碳管理 ... PAGEREF _Toc435773611 \h 2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1000000 (六)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标准体系,制定完善地方标准体系 ... PAGEREF _Toc435773612 \h 2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2000000 (七)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 PAGEREF _Toc435773613 \h 2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3000000 第四章 突出抓好七大领域节 能降碳,提高节能 和应对气候变化水平 ... PAGEREF _Toc435773615 \h 2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5000000 一、深入推进工业节能降碳 ... PAGEREF _Toc435773616 \h 2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6000000 (一)促进重点行业加快节能降耗改造 ... PAGEREF _Toc435773617 \h 2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7000000 (二)两化融合促进节 能减排 ... PAGEREF _Toc435773618 \h 2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8000000 二、积极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 PAGEREF _Toc435773619 \h 3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10039000000 (一)新建建筑节能降碳 ... PAGEREF _Toc435773620 \h 3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0000000 (二)加大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PAGEREF _Toc435773621 \h 3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1000000 (三)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行动 ... PAGEREF _Toc435773622 \h 3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2000000 三、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降耗 ... PAGEREF _Toc435773623 \h 3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3000000 (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 PAGEREF _Toc435773624 \h 3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4000000 (二)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低碳化进程 ... PAGEREF _Toc435773625 \h 3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5000000 (三)加强公路、铁路 、航空运输低碳管理 ... PAGEREF _Toc435773626 \h 3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6000000 四、加强农业、林业领域减源增汇管理 ... PAGEREF _Toc435773627 \h 3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7000000 (一)加强农业减源增汇管理 ... PAGEREF _Toc435773628 \h 3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8000000 (二)增加林业及生态系统碳汇 ... PAGEREF _Toc435773629 \h 3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20039000000 五、开展商业、公共机构和废弃物处理领域节能降碳活动 ... PAGEREF _Toc435773630 \h 3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0000000 (一)开展商业机构节能降碳活动 ... PAGEREF _Toc435773631 \h 3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1000000 (二)开展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活动 ... PAGEREF _Toc435773632 \h 3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2000000 (三)控制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 ... PAGEREF _Toc435773633 \h 3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3000000 六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PAGEREF _Toc435773634 \h 3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4000000 (一)加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PAGEREF _Toc435773635 \h 3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5000000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 ... PAGEREF _Toc435773636 \h 4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6000000 (三)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 应气候变化能力 ... PAGEREF _Toc435773637 \h 4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7000000 (四)提高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PAGEREF _Toc435773638 \h 4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8000000 (五)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PAGEREF _Toc435773639 \h 4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30039000000 (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PAGEREF _Toc435773640 \h 4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0000000 七、建设低碳社会 ... PAGEREF _Toc435773641 \h 4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1000000 (一)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 PAGEREF _Toc435773642 \h 4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2000000 (二)强化城市低碳化建设和管理 ... PAGEREF _Toc435773643 \h 4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3000000 (三)加强宣传引导 ... PAGEREF _Toc435773644 \h 45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4000000 第五章 实施重点支撑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45 \h 4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5000000 一、节能技改和推广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46 \h 46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6000000 二、工业低品位余热暖民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47 \h 4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7000000 三、低碳试点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48 \h 4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8000000 (一)低碳城市试点 ... PAGEREF _Toc435773649 \h 47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40039000000 (二)低碳园区试点 ... PAGEREF _Toc435773650 \h 4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0000000 (三)低碳商业试点 ... PAGEREF _Toc435773651 \h 4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1000000 (四)低碳社区试点 ... PAGEREF _Toc435773652 \h 4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2000000 (五)低碳公共机构试点 ... PAGEREF _Toc435773653 \h 48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3000000 四、减碳示范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54 \h 4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4000000 (一)高排放产品节约替代示范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55 \h 4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5000000 (二)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控排示范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56 \h 4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6000000 五、适应气候变化 试点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57 \h 4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7000000 (一)草原退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58 \h 4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8000000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试点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59 \h 49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50039000000 (三)城市气候灾害防治试点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60 \h 5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0000000 (四)城市人群健康适应气 候变化试点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61 \h 5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1000000 六、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62 \h 50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2000000 七、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 PAGEREF _Toc435773663 \h 5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3000000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 ... PAGEREF _Toc435773664 \h 5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4000000 一、加强组织领导 ... PAGEREF _Toc435773665 \h 5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5000000 二、完善投融资、价格和税收等相关政策 ... PAGEREF _Toc435773666 \h 5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6000000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PAGEREF _Toc435773667 \h 5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7000000 四、强化执法检查 ... PAGEREF _Toc435773668 \h 5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8000000 五、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 PAGEREF _Toc435773669 \h 5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60039000000 六、建立督查落实和评价考核机制 ... PAGEREF _Toc435773670 \h 5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400330035003700370033003600370030000000 按照“十八大”关于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我省完成“十三五”节能降碳约束性目标,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 年)》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 “十三五”期间指导我省开展能源节约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现状 “ 十二五 ” 期间,甘肃省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 能耗降低 *** %作为约束性指标,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通过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商务、公共机构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定期编制甘肃省温室气体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开展金昌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确保实现了 2015 年甘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十二五”时期,以 ***% 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 ***% 经济发展增速, 2015 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 *** 吨标准煤 / 万元( 2010 年价),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为 *** 吨二氧化碳 / 万元( 2010 年价);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2015 年达 ***% ,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水资源、农林、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逐步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同时,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7 倍,加之“两高一资”经济结构特征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我省将面临节能空间日益缩小的不利形势。 二、“十二五”发展成效 (一)“十二五”节能降碳目标基本完成 2014 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为 1.21 吨标准煤 / 万元( 2010 年价),“十二五”前 4 年累计下降 15.52%, 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同时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 2014 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2.486 吨 / 万元( 2010 年价),“十二五”累计下降 20.04% ,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 2015 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 2010 年下降 15% 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0 年下降 16% 以上, 2015 年能耗增量控制在 520 万吨标准煤以内,能耗年均增速控制在 3.5% 以内。 (二)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十二五”时期,我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项目,不断加大省级资金投入。实施了万家企业(单位)节能工程,推进燃煤锅炉、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全面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组织实施了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空调系统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着力建设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绿色政府示范带动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绿色照明推广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和节能信息化工程。节能服务产业初具规模,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达到 50 项。 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点工作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巩固森林资源发展成果;重点推进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甘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以及建设酒泉风电基地、光伏发电基地等项目。 (三) 用能结构进一步优化 节约能源是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强化责任考核、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以及开展全民行动等政策与措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了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用能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煤炭消费比重由 2010 年的 67.03% 下降到 2015 年的 **% ,天然气消费占比从 2010 年的 3.11% 增至 2015 年的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 15.5% 增至 **% 。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全省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500 万千瓦以上,风电装机规模已达到 1000 万千瓦以上,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达到 50% 。 (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省按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制定了我省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攻略,加强了对气候变化科学的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联合多部门观测站网初步形成甘肃气候观测体系,与应对气候变化支撑系统工程相衔接,为我省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较为完备的观测资料。对我省重点区域各类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编制了全省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和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集,建设各类气象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提升了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能力;开展了全省环境监测、气候变化评估、未来我省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等;提升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水平,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了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库,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查制度,培养了相关人才队伍;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了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增加了森林蓄积量,加强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和管理,完成人工造林 ** 万亩,森林覆盖率从 2010 年的 **% 提高到 2015 年的 **% ,湿地面积比 2010 年增加 **% ,草原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 ** 。 (四) 组织和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完善了成员单位信息报送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专项研究,统筹推进全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印发了《甘肃省“十二五”节约能源规划》、《甘肃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甘肃省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 年)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气候变化适应方案》、《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14-2020 年》、《甘肃省 2014-2015 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节能降耗、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强化了各部门、各地区的协同推进。 (五) 支撑体系逐步建立 一是建立了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体系,涵盖能源活动等五大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要求的基础统计核算体系,实行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初步搭建了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二是推动了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2010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投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和节能服务公司的支持力度,基本消除了制约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的政策和体制障碍。 2010 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 12.4 亿元,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节能服务公司给予支持。三是节能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初具规模,年产值达 ** 亿元;高效板式换热器等节能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50 家企业入选国家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四是节能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立了全省能源消费统计、核算与监测制度,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节能监察体系,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制度。 三、形势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效水平比较低,并且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二是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大,且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天然气消费占比少,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地热能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全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学研究基础薄弱,相应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因此,全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缺乏必要的决策支撑体系。重点领域的节能降碳技术研发推广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的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重点企事业单位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能源审计等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推进缓慢,全社会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理念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 (二) 机遇和挑战 1 、面临的机遇。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自主减排行动计划和目标。中国和美国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大国进一步加强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明确提出了各自的减排目标和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加快推动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全球性进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机遇。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战略的突出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明确提出“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节约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是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实现转型跨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在我国未来推进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 从省内看,一方面节能降碳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工作,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将大力发展节能降碳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全力推进。另一方面,我省面临难得的政策叠加期和黄金发展期。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精准扶贫计划落实、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机遇,以及我省的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建设,为我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有利于我省获得先进节能低碳技术和资金支持,减轻节能降碳工作压力。 2 、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节能降碳的矛盾仍很突出。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的刚性需求大,节能降碳成本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小。二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形势仍很严峻。我省经济基础薄弱,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目标仍然需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进而对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需求较大。三是适应气候变化的自然基础薄弱。我省气候类型多样,地质地貌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一些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减少、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挑战较大。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减缓与适应并重,强化科技支撑,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机遇,提升打造培育我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市场化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合理管控能耗和碳排放增长,充分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确保按期完成国家确定的节能降碳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我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防灾减灾型、气候适应型的四型社会建设,加速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节能降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立足我省省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调控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耗控制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型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培育和增强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原则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首要任务,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建立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化制度。在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变革中积极主动地优化结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节能量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深刻把握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对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引擎驱动效应,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引进技术,大力发展节能低碳新技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三)坚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认真执行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落实相关产业政策,从严审批高耗能项目,从源头上优化经济结构,减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并促使尽早达到碳排放峰值。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低碳工艺技术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加大现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存量,实现管控结合。 (四)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 结合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布局、能源利用水平、资源环境状况、发展条件与潜力等现状,坚持点面结合,分级负责,各有侧重,根据各市州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分地区下达节能和碳强度指标,分类施策,确保节能降碳工作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商业等重点领域,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碳工作,突出重点,均衡推进。 (五)坚持企业为主体、政府做引导、社会广参与原则 充分调动企业在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积极性,突出其主体作用和自我约束,继续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稳步推进节能量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提高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实现节能降碳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监管作用,深化各项改革,健全政策体系,引导重点企业和全社会广泛参与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大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营造政府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的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继续减缓,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指标明显下降,尽早达到碳排放峰值。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碳汇能力稳步增长,工农业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应对干旱、洪涝、高温、冻害等极端天气能力明显提高,水资源、农业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试点示范广泛开展,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节能低碳意识在全社会得到广泛普及。 总体指标。 到 2020 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 2015 年下降?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2% 左右。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1 亿吨标准煤以内,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全省碳排放量增速逐渐放缓。 结构调整指标。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 20% 左右,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 10% 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 左右,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实现总产值比 2015 年翻一番。 重点行业指标。 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左右;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和人均用水均下降 12%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下降 10% ;道路运输、航空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碳汇指标。 森林覆盖率达到 12.58%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 2010 年增加 20. 3 万公顷 和5153 万立方米。 表 1 “十三五”全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值 指标性质 备注 总体指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约束性 国家下达指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约束性 国家下达指标 2020 年全省能源消费增量 万吨标准煤 以国家下达指标为准 控制性 结构调整指标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20 以上 控制性 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10 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 3 预期性 重点行业指标 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 50 左右 控制性 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和人均用水均下降 % 12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下降 % 10 公路单位客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 5 控制性 公路单位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 13 控制性 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 15 控制性 民用航空单位客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 11 控制性 碳汇指标 森林覆盖率 % 12.58 预期性 森林面积比 2010 年增加 万公顷 20.3 预期性 森林蓄积量比 2010 年增加 万立方米 5153 预期性 第三章 不断强化结构、技术、管理节能降碳水平 一、结构 性节能降碳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效水平。按照《中国制造 2025 》,以改造升级、延伸链条、提高效益为重点,实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型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减少传统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位置,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大力发展低能耗高能效产业。高起点、高标准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制定并实施“ 5551 ”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五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等为重点,促进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 365 ”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突出国家级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设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增产增效、农业产业化提升、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农业经营体质创新等重大工程,提升现代农业设施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壮大草食畜牧业以及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小杂粮、百合、甜高粱等特色农产品,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二) 构建多元化能源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我省能源资源综合优势、能源产业基础和开发利用潜力,坚持风光电开发与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并重、电力外送与省内消纳并举,统筹电源和电网规划建设,促进各类电源协调发展,推进河西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和陇东传输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扩大能源输送、转化、储备能力,构建我省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多元化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首先,强化煤炭资源勘探和接续保障,推动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油田规模高效开发,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利用;实施火电机组综合升级改造,推进调峰火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坚持水能资源开发与煤炭保护并重,科学布局和合理开发黄河干流水电资源,优化整合白龙江、白水江及河西内陆河等流域中小型水电站开发建设,积极发展抽水蓄能。其次,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重,大力发展风电,建立适应风电发展的电力调度和运行机制,提高风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太阳能集中开发利用规模,推进光热发电利用,建设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稳步推进核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最后,加强电力外送通道和电力主网架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整体输配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升我省西北电力电量交换枢纽地位。到 2020 年,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陇东煤电基地、石油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核燃料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 9000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总装机达到 60% ,电力外送规模达到 600 亿千瓦时 / 年,电力点对点跨区外送初具规模,省内消纳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建成西北地区智能中枢电网。 (三) 深入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继续将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向纵深推动,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457 ”循环经济推进行动,加快构建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体系,扎实推进基地、园区、产业链、骨干企业和项目“五大载体”建设,积极推广以区域发展金昌模式、工业企业白银公司模式、园区天水高新农业模式、张掖农业模式、节水型工农业复合定西模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窑街煤电模式和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兰州模式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推进产业耦合,构建循环产业链,培育循环产业集群;逐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建立健全资源产出率统计体系,以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为核心,推动全社会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二、技术性节能降碳 (一)加强基础研究 依托省内节能和气候变化领域科研力量,开展面向甘肃省区域内及周边关联地区的基础科学研究。在节能方面,重点开展低碳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新常态下的节能减排路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平衡关系、新能源补贴政策对促进新能源应用的效果、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利用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对精准扶贫的贡献度等基础课题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重点开展区域气候变化事实的监测预测及其影响、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适应途径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强祁连山雪线上升、甘南降水趋势、河西地下水位下降、种植结构、自然灾害、自然和社会系统适应与恢复能力的研究。深入揭示甘肃省气候变化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趋势。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人才队伍水平,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综合考虑我省在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伦理道德、教育和文化等不同方面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气候变化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二)加大技术攻关研发力度 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改造升级过程中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以创新理念为主导,加大科技创新驱动,围绕能源、工业、建筑、农林业等领域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积极促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 一是能源领域,重点推进先进太阳能发电、先进风力发电、智能电网、页岩气煤层气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开采利用等技术研发。以政策引导为主,让我省的清洁能源技术及装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二是工业领域,重点推进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和石化等高能耗行业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支持科技含量高的石化产业链项目,发展新型涂料、化工助剂、合成新材料等精细化工、绿色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化工产业技术。发展冶金工业节能及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节能降耗新技术与新设备,开发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引导骨干企业加快扩能改造和技术升级。三是交通领域,重点推进兰州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水上公交、公共自行车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完善节能路线和运行模式、节能坡、供电系统变压器容量合理化、弱电专业 UPS 综合化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技术研发。四是建筑领域 , 重点推进集中供热、管网热量输送、绿色建筑、阻燃和不燃型节能建材、绿色照明、非金属材料、新型干法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以及污水、污泥、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促进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应用,发展建材工业废弃物协同处置技术。五是农业和林业领域,重点推进农业生产过程减排、高产抗逆作物育种和栽培、森林经营、湿地保护与恢复、荒漠化治理等技术研发。发展生态功能恢复关键技术与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技术。加强农(林)业气候变化相关方法学研究。六是电力领域,加强超超临界发电和 IGCG 与多联产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及可再生能源发电。 (三)加快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 通过加强技术示范应用和健全相关支撑机制相结合的形式,加快推动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根据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及甘肃省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一批低碳技术示范项目。在能源、钢铁、有色、石化、电力、煤炭、建材、轻工、装备、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加强旱作节水农艺栽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生态环境修复等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在相关机制的支撑下。形成低碳技术遴选、示范和推广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机制,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根据自身优势建立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强化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推动技术转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专栏 1 重点推广应用的技术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低碳替代燃料技术,电机能效提升技术,高参数超超临界关键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先进太阳能、风能发电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储能和并网技术,大容量长距离输电技术,高效节能工艺及余能余热规模利用技术,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集成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退化草地植被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水下固定与水体修复技术,农村饮用水除氟砷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集生产小苏打技术。 (四)加强现有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 建立统一、可操作性强的现有技术应用效果评估标准,形成规范化的评估流程和评估指标体系。围绕能源、工业、建筑、农林业等重点领域,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现有技术应用效果评估制度。鼓励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估、生命周期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和专家辅助综合评估等定量化技术评估工具,提高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充分吸收行业节能减排专家的经验对难以量化的评估指标进行定性判断。逐步扩大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估的领域和范围,及时总结经验,形成节能减排技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制度。 三、管理性节能降碳 (一)深化节能降碳领域市场化改革 按照“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的改革要求,围绕碳排放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制度建设,深化节能降碳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结合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行动和新建项目能评审查,开展项目节能量交易,并逐步改为基于能源消费总量管理下的用能权交易。建立用能权交易系统、测量与核准体系。扎实开展碳排放报告报送、核查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基础工作,以金昌市碳排放权交易、天水市节能量交易试点为突破口,组织节能减排、能源与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产品与设备、技术产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投资资金、节能及能源利用权益等各类交易信息,开展集节能低碳领域的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权益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二)严格产业准入制度 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和过剩产业扩张。认真落实国家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钢铁、铁合金、焦化、电解铝、电石、汽车等 13 个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以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审批、核准各地新建项目,推行能耗增量“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对我省确需发展的传统优势现代高载能项目,要求能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重大用能项目开展节能验收。认真落实国家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继续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电价实施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准入制度,研究制定鼓励符合主体功能定位、适宜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有产业通过土地置换、共建开发园区和发展“飞地经济”等方式,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 (三)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和行业准入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坚决防止落后产能转移。加快推进集中供热、 “ 煤改气 ” 、 “ 煤改电 ” 工程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淘汰每小时 10 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 20 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 10 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退出产能过剩行业,按照国家落后产能淘汰标准,继续淘汰炼铁、炼钢、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产业。加大环保、能耗、安全执法处罚力度,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等约束作用,建立以节能环保标准促进 “ 两高 ” 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倒逼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优势企业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阶梯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促进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退出。积极推动七里河老工业区企业、兰州石化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从中心城区向郊区城市建成区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制定高耗能行业、工艺和设备淘汰目录及相应的淘汰计划和具体配套政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线,推进形成合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格局。 (四)完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能源统计制度,按照国家设定的节能降碳统计指标,实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建立适应节能降碳监控和形势分析工作需要的统计预警体系。严格执行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和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提高企事业单位报送效率。建立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开发全省统一的能耗在线监控平台、温室气体核算管理云平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监控等信息化系统,健全涵盖全社会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管理信息网络,为全省经济运行分析和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做好能源消费指标公报工作。优化能源计量体系,加强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规范化标准化配置管理。定期编制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适时启动市州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编制,规范清单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加强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控制指导,逐步推行碳排放评价制度,在部分市州探索开展新建项目碳排放评估,建立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送系统,构建地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 (五) 加强重点地区、重点用能企业和单位节能降碳管理 健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度,以对能源消费量 500 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地区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 245 家企业 ( 单位 ) 及参照万家企业管理的重点企业的重点用能单位为重点,严格落实重点地区、重点用能单位和碳排放管控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各项责任义务,组织实施对重点地区、重点用能单位碳排放管控重点企事业单位节能和碳排放目标的下达和考核。能源消费量大、能耗强度高的地区进行严格的节能约束,加快经济转型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消费量相对较大、能耗强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存量,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其他能源消费量较小、能耗强度较低的地区支持其根据本地区的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重点用能企业为切入点,加强能源管理制度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鼓励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实行节能自愿承诺机制。积极推动重点企事业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逐步推动各市州、各县区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强化重点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区域碳排放管理。 (六)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标准体系,制定完善地方标准体系 加大对节能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主要耗能产品、行业的能耗限额和能效标准。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习惯,制定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主要用能产品和设备能源效率、重点领域用能定额和综合能耗等强制性节能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企业节能标准。强化和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制定比现行建筑节能标准更具操作性、更易执行监督的建筑节能设计地方性标准。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行动,积极推进节能标准化示范试点,培育一批能效对标示范企业。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警系统建设,构建高效的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加快提升甘肃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七) 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体系,完善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统计核算制度,继续推进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制度,能够对全省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动态监测监督。扶持我省碳交易相关服务机构,支持低碳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二是进一步提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水平,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库,可以开展节能或应对气候变化的量化分析,为我省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制定完善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积极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预计于 2017 年建成,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深入推动我省节能降碳工作的开展。四是继续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制定深入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的政策和体制,增加专项财政资金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节能服务公司给予支持。五是切实推动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力争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保持年均增速 16% 以上,到 2020 年,节能环保产业年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实现总产值比 2015 年翻一番。六是根据甘肃省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建立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网络孵化平台,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落实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建设低碳社会 1.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鼓励低碳消费。抑制不合理消费,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鼓励零售企业不采购、不销售过度包装商品,引导生产企业实行“绿色包装”。鼓励引导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推广使用节水、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使用清洁能源。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要率先践行勤俭节约和低碳消费理念。设立低碳产品销售专区和低碳产品超市,建立节能、低碳产品信息发布和查询平台。 开展低碳生活专项行动。开展“低碳饮食行动”,推进餐饮点餐适量化,公务接待简约化,遏制食品浪费。加快衣物再利用。深入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提倡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等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低碳出行。积极倡导“ 135 ”绿色出行方式( 1 公里以内步行, 3 公里以内骑自行车, 5 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倡导“每周少开一天车”、“低碳出行”等活动,鼓励共乘交通和低碳旅游。 2. 强化城市低碳化建设和管理 建设以节能低碳为特征的煤、气、电、热等能源供应设施、给排水设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城市政府为主导建设低碳化城市,实施城市绿色照明专项行动,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绿色照明示范城市,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结合兰州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兰州市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广有效的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和方法。加快建设兰州 1 小时经济圈,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避免资源浪费及重复建设,加强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3. 加强宣传引导 综合运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共享式消费等节能低碳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引领和带动企业向提供低碳产品和服务转型升级。结合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主题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节能低碳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低碳出行、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垃圾分类回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降碳。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有关行业协会等组织和社团的作用,推进节能低碳进机关、进班组、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低碳工作格局,营造“节能有道,节俭有德”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 第四章 突出抓好六大领域节能降碳,提高节能 和 应对气候变化水平 一、深入推进工业节能降碳 (一) 促进重点行业加快节能降耗改造 “ 十三五 ” 期间,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以提高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切入点,加大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进电力、石化、冶金、有色、煤炭、建材、装备制造、及其他行业的节能工作。 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是我省能源产业主体,既要保障电力有效供给,又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降低水耗和烟气除尘脱硫、脱硝为中心,采用洁净煤发电、大容量循环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热电冷联产、空冷等节能、节水技术建设一批大容量火电机组,提升整个电力行业能效水平;推广煤粉锅炉小油枪、少油和无油点火以及各种浓淡燃烧器等节油技术;发展高压、超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开展电网动态无功优化综合研究及应用,推广无功就地补偿和集中补偿技术,合理协调大机组无功出力分配,通过全网无功优化,减少电网网损,实现电网节能经济调度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到 2020 年,全省大型发电企业集团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控制在 650 克 / 千瓦时,火电单位供电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下降 3% 左右。 专栏 2 电力行业节能措施 火力发电: 华能平凉电厂煤电化冶产业链项目,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降低损耗,提高发电效率。 风力发电: 重点支持金武千万千瓦风光互补发电基地、通渭风光基地、山丹县绣花庙长山子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等一批重点风电项目建设。开发应用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以及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培育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和变桨系统等配套件供应基地,推动风能产业发展。 生物质能利用: 推广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汽油柴油深加工。以武威市农村沼气建设、平凉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为重点,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大发秸秆厌氧发酵、沼气厌氧消化技术、垃圾焚烧尾气净化技术和集中供气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直燃发电技术。对兰州生活垃圾量集中的区域建设若干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回收和发电装置,提高垃圾综合利用率。 太阳能能利用: 以光伏发电为中心,加强太阳能利用。重点建设民勤、金昌、张家川、庄浪、古浪等光伏发电基地。在甘谷大力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太阳能光伏发电路灯,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区。加大庄浪、张家川农村地区太阳能的推广应用。 石化和化工行业。 以石油开采、乙烯、合成氨、电石为重点,推进石化和化工行业节能降碳。加强推广放空天然气和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等技术,提高天然气利用率;合成氨行业重点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减少油气使用中能耗,降低碳排放;乙烯行业大力推广重油催化热裂解新技术,实施生产过程用能集成优化。鼓励电石行业向资源、能源基地集中,加快内燃炉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专栏 3 石化行业重点产品节能措施 炼油: 支持生产装置内部进行能量系统优化改造,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燃烧器、变频调速技术等。 乙烯: 优化原料结构,实施生产过程用能集成优化。对中化集团、兰州石化、金浦集团平凉煤化工、张家川煤化工等企业推广重油催化热裂解新技术,对主体设备裂解炉、压缩机进行优化改造。 合成氨: 新建的武威市天祝县煤化工建设项目、甘肃陇能煤炭深加工循环利用产业链项目推广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 电石: 金泥集团公司电石炉净化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华亭工业园区热点联营项目、泾川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武威市甘肃陇西天威新能源化工技术公司推广大型密闭式电石炉装置,继续推广炉气利用、空心电极等低碳技术。 钢铁行业。 加强与国内外原料企业合作,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动钢铁产品由普钢向优质钢专用材、普碳钢向合金钢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的选矿工艺技术装备,提高精矿粉铁品位和金属收得率;采矿工序提倡露天矿陡帮开采工艺技术,降低剥采比;普及焦炉干熄焦装置、高炉干法除尘及炉顶压差发电装置,重点推广焦炉实施煤调湿改造、转炉余热发电装置和烧结机余热发电装置;推广蓄热式燃烧技术在热风炉、轧钢加热炉、烤包器、锅炉及其它炉窑上的应用,采用连铸坯热送热装、直接轧制工艺。实现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经济发展目标。 有色金属行业。 以电解铝、铜冶炼、铅锌冶炼为节能重点,大力推广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新型导流结构铝电解槽、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到 2020 年,新型结构铝电解槽普及率达到 100% ;积极开发铜冶炼及加工短流程工艺技术,强化 “ 白银炼铜法 ” 技术创新,推动共伴生铜矿资源高效利用;加快短流程连续炼铅节能技术、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工艺的推广,到 2020 年,氧气底吹(顶吹)先进工艺占铅冶炼总产能的比重达到 90% 。 专栏 4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产品节能措施与目标 铜冶炼: 推广氧气底吹炉连续炼铜、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替代反射炉、鼓风炉和电炉等传统工艺,提高熔炼强度 。 电解铝: 对华能平凉电厂煤电化冶产业项目链建设推广大型预焙电解槽工艺,重点推广新型阴极结构、新型导流结构、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等先进低碳工艺。支持电解铝液直接生产铝制品及铝合金锭等节能工艺。 电解镍: 强化电解镍行业技术、管理、结构节能降碳措施,鼓励扶持 透视企业 。 铁合金: 全面推广余热发电和粉尘回收加密系统,支持发展铬系、锰系、硅钙、硅铝等特种铁合金产品。 煤炭行业。 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推行高效、绿色开采技术,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推广应用二氧化碳驱煤层气技术。通过联营、兼并、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化和规模化开采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运用劣质煤、高硫煤加压气化、缓控释肥料生产技术、大型整流技术、无汞催化技术、煤沥青改性替代石油沥膏技术、甲醇汽油助剂技术等煤化工技术,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利用矿井排出的煤矸石,建立利用煤矸石发电厂或煤矸石砖厂,因地制宜建设煤矸石电站和瓦斯发电站。加强跨行业联产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推进煤化工产业与炼油、 IGCC 热电、制氢等产业优化组合技术。 建材行业。 以水泥、平板玻璃、陶瓷和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推进建材行业节能降碳。研究工艺先进、能耗低、污染少、产品质量高的新型回转窑生产技术,推广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运用低能耗熟料烧成技术与装备,对回转窑、磨机、烘干机等水泥行业工艺节能改造;玻璃行业要加快推广先进的浮法工艺、玻璃熔窑富氧燃烧、玻璃淬冷技术、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生产企业热工设备隔热保温、窑尾余热发电系统等重点节能项目对平板玻璃进行节能改造;在建筑陶瓷行业推广辊道窑技术,改变卫生陶瓷生产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匣钵烧成工艺,其他陶瓷行业加快研究推广干法制粉等工艺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硅微粉等固体废弃物生产 EPS 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空心砌块、模网混凝土等新型主墙体材料,推广塑钢保温复合窗、夹层玻璃、中空玻璃和镀膜玻璃等建筑保温门窗技术。 专栏 5 建材行业重点产品节能措施 水泥: 古浪县鑫淼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泾川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采用新型粉磨设备及技术,改造窑体保温和卸料系统,提高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金昌绿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加大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运用。 平板玻璃: 大力推广先进的浮法工艺、熔窑全氧燃烧技术、玻璃淬冷技术、优化熔窑设计等先进技术在玻璃工业的应用,重点实施富氧燃烧技术项目、 Low-E 玻璃项目、复合中空玻璃生产线、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项目。 陶瓷: 加快大天源建材物流综合市场建设,大力推广瓷砖薄型化和洁具轻型化技术,提升大型化、智能化、节能化生产装备的使用率。 墙体材料: 在甘肃陇能煤炭深加工循环利用产业链项目、平凉天元公司煤转化循环经济项目中重点推广煤矸石烧结砖隧道窑余热发电技术和烧结砖内燃工艺,提升墙体材料能效水平,大力发展替代粘土实心砖的承重类新型墙体材料,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比重。 装备制造行业。 深入推进《中国制造 2025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装备制造体系。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基地为中心,推动 装备 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推广运用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到 2020 年,至少建成 5 家绿色示范工厂和 2 家绿色示范园区,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专栏 6 绿色装备制造 天水装备制造基地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中国西北房车露营装备制造中心、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兰州民海生物科技园 ,分别以房车露营装备制造、重离子医用加速器装备制造、生物工程装备制造为中心,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鼓励研发和引进废旧金属综合利用关键设备与技术 。主要包括:使用金属打包机、压饼机,制作成高密度块状,减少空气的氧化腐蚀,提高铁屑、钢屑融化效率;选用高效感应融化炉,采用微合金化、球化、精炼等熔炼合成铸铁技术,生产优质、高强度灰铸铁、球墨铸铁、高牌号铸铁等高性能材料;采用离心铸造、水玻璃砂铸造、树脂砂铸造、金属模铸造等先进技术,生产飞轮、大型齿轮、连杆、曲柄等优质机床铸件;采用 “ 废铜屑粉碎和石墨模铸造技术 ” ,提高废铜屑综合利用率。 其他行业。 其他行业主要包括通信、制革和生物医药行业。加强绿色采购、绿色运营、绿色通信产品开发,优化电网、输电、直流供电系统、交流供电系统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促进供电系统和建筑机房节能,积极研发节能、环保通讯产品,促进信息产业绿色发展;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生物医药产业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最终废弃物的处理,控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与排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副产品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率。 (二)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围绕“两化”融合、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领域,加快电子信息和绿色通信技术在工业节能降耗中的应用,开发应用面向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基础和应用软件,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信息化企业开发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中的应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动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等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电商、物联网等产业,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支持兰州高新区软件产业和云计算发展,设立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加快西北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产业园、天水和敦煌软件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提升 网络资源 的利用水平。重点推广 绿色数据中心 、绿色基站、绿色电源,统筹数据中心布局、服务器、空调等设备和管理软件应用,选址考虑能源和水源丰富的地区,利用自然 冷源 等降低能源消耗,选用高密度、高性能、低功耗主设备,积极稳妥引入虚拟化、云计算等新技术。优化机房的冷热气流布局,采用精确送风、热源快速冷却等措施。支持骨干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应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 二、积极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一) 新建建筑节能降碳 科学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在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中,以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建立包括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等内容的指标体系,落实到具体项目。做好城乡建设规划与区域能源规划衔接,优化能源的系统集成利用。深化拓展“ 1236 ”扶贫攻坚行动,加强城镇保障型住房建设,到 2020 年建成绿色节能保障性住房 100 万套。鼓励农村新建节能建筑,研究出台太阳能建筑推广应用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太阳能暖房、绿色农房建设,推广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与产品,引导农民建设可再生能源和节约型住房。 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 100% 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加强施工阶段监管和稽查,提高节能标准执行力,严格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确保完成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要求。实施城市绿色照明专项行动,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绿色照明示范城市。 (二) 加大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坚持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继续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培养一批带动建筑节能项目的产品。采用节能门窗、加装遮阳设施等措施,试点开展工业建筑节能改造。 大力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效应,推行“节约型高校”建设。对既有集中供热装置加装各种先进节能技术,加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管理,通过财政扶持、示范引导,扎实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改造建筑面积 ** 万平方米。 深入推进“ 1+17 ”精准扶贫方案,大力实施“节能暖房工程”。加快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继续推动国有工矿(红古窑街矿区、七里河阿干矿区、武威九条岭矿区和煤炭矿区)棚户区改造,推进国有林区(场)、垦区棚户区改造,加强农村危房改造,积极引导群众易地搬迁,到 2020 年完成 63 万贫困危房改造,基本消除危房。 (三)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行动 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依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快绿色建筑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研究,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示范;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节能建筑门窗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的发展利用,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引导市场规范消费 ; 大力促进城镇绿色建筑发展,推广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强化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的审查,到 2020 年, 30% 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利用、维护结构保温隔热、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房节能技术,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发展大中型沼气,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三、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 降耗 (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大力实施“ 6873 ”交通突破行动,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全面构建铁陆航多式联运,提升承东启西、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能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逐步增加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分担率。大力发展低碳公路运输,进一步提高公路运输的分担率。继续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加快高速铁路发展进程,逐步提高铁路运输分担率;适当发展水运运输。开辟兰州直飞“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航线航班、加密中川机场直达省会城市、重要旅游商贸城市航线航班,强化省域支线机场之间以及与中川机场的有效衔接。加快完善路网结构,扎实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道建设,实施横贯全省东西向的国际化陆桥大通道和南北向的运输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加强地级行政中心和县级节点、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城市道路联通,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降低运输能耗,减少碳排放。 (二) 加快推进城乡道路运输低碳化进程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 + 公交”、“自行车 + 公交”的出行方式。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城市道路、小区、建筑、绿地与广场为载体,加快节能环保改造,让屋顶“绿”起来,道路“绿”起来,提高海绵城市“海绵体”的吸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积极推广天然气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加快兰州市、平凉市新能源汽车试点建设。加强农村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桥“三路一危”改造,推进城乡交通一卡通、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村交通低碳化发展。 实施县乡道路联网工程,支持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到 2020 年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客运网络全覆盖,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安全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三)加强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低碳管理 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推广耐久性路面材料、低碳铺路技术和养护技术,推广隧道通风照明智能控制技术,严格高速公路标准化施工;推广应用电子不停车收费 (ETC) 、超限超载检测、信息传输系统,加快推进 ETC 联网工程;加快淘汰高耗能客运车,降低公路单位货运周转量能耗。持续推广高速公路标准化施工,应用适合地域特征的公路建设施工工艺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公路”建设。推广应用绿色交通运输装备,提高客车实载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绿色交通低碳城市试点和公交都市建设。到 2020 年,单位公路客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降低 5% ,单位公路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降低 13% 。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推行铁路节能调度,加快淘汰老旧机车,加强车站场所低碳化改造和运营管理。 2020 年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降低 15% 。加强机场低碳化改造和运营管理,到 2020 年,民用航空单位客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降低 11% 左右。 专栏 7 机场、高速铁路及普通国省道节能改造 机场建设: 兰州中川机场三期、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陇南成州机场,新建平凉、武威机场,迁建天水机场,白银、临夏、定西、临洮、夏官营等支线机场。在机场设计中考虑自然光照明系统。机场内的采用先进的高效节能灯,使用智能照明系统,在非繁忙段把亮度调低 50% 。使用循环用水,提高循环用水比例。使用电动汽车逐步替代机场大巴和机坪用车。 高速铁路 :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银川至西安、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铁路四三线等。车站充分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穹顶,在各层地面透光处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采用节能型建筑设计站房,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在车站设置转换开关式照明,站房、站台和车库顶部设顶光窗,以减少照明用电力,在建筑物的顶棚上加隔热层、加双层玻璃,以节省空调。加大车站及列车内循环用水。优化隧道照明设计。 普通国省道: G312 、 G316 、 S301 G247 、 G341 、 G345 等,在隧道建设中,运用太阳能供电系统、太阳能公路隧道照明专用控制系统,采用低照度下高显色性隧道照明灯具( LED 灯)。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确认晴、云、阴、夜间和下半夜 5 类不同光照条件下隧道照明的开启模式。运用车辆感应式隧道照明智能控制系统。优化沥青路面设计,提高旧沥青材料循环可再生利用。提高服务区污水处理能力,鼓励污水循环利用。 四、加强农业、林业领域减源 增汇管理 (一)加强农业减源增汇管理 加强农村的节能管理。鼓励农村家庭电气化等电能替代项目,加快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装备和设施。推广太阳能应用,鼓励农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采暖房,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大力支持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排污申报试点工作,加强畜禽散养户管理,减少农业养殖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实施“ 6363 ”水利保障行动,提高农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供水、灌溉水工程,淘汰耗电高、检修频繁、陈旧落后的设备,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 增加农业碳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现代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效改善农业灌溉水水质,积极推广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堆肥种植,大力推广深松深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碳汇。 深入推进“ 365 ”现代农业发展计划,以玉米和马铃薯为高产作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以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泾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为重点,加快蔬菜标准园创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优质蔬菜产业基地,提升农业碳汇。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运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种—养—沼”等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加强农机农艺结合,优化耕作环节,实行少耕、免耕、精准作业和高效栽培。继续推广双垄沟播等节约型农艺技术,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牲畜粪便综合利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耕文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千村美丽”示范。 (二)增加林业及生态系统碳汇 增加林业碳汇。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继续增加森林资源。制定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林业专项行动计划,统筹城乡绿化,加大荒山造林力度。继续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继续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碳汇能力。开展林业碳汇的增汇、适应机制、计量监测、碳汇林建设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林业生产,增加造林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等森林资源保护。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和中部等区域为重点,打造苹果产业基地,稳步发展陇南优质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河西走廊优质设施葡萄、黄冠梨、大枣及风沙沿线枸杞等特色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增加林业碳汇。 增加草原和湿地碳汇。按照《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分,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对河西内陆河、中部沿黄、甘南高原、南部秦巴山、陇东陇中黄土高原等五大片区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肃“两江一水”区域、渭河源区、黄土高原地区、董志塬固沟保塬等生态脆弱区保护与综合治理,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继续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对冰川、湿地、森林、草原进行抢救性保护,将退耕、禁牧、封山和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重点营造生态林。启动《甘南藏族自治州沙化草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进一步在草原牧区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制度,遏制草场退化,加强虫鼠害治理等管理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加强湿地保护,增强湿地储碳能力。 五、开展商业、公共机构和废弃物处理领域节能降碳活动 (一)开展商业机构节能降碳活动 推广低碳管理模式、绿色低碳采购和绿色服务等,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和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市场、商场、写字楼、饭店、宾馆和旅游景区,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开展商务领域节能标准建设和能源消费统计试点,逐步建立完善商务领域能源统计体系和平台。 加快商业物流体系建设。依托兰州北编组站,建设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和东川国际物流园区,发挥中川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作用,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兰州国际陆路航空港和物流集散中心,使物流企业与绿色低碳商品生产企业对接,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以兰白“高原夏菜”集散中心为试点,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 (二)开展公共机构节能降碳活动 推行绿色办公消费行为。严格落实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相关要求,推动公共机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积极推广绿色办公模式。推行精简高效会议组织模式,继续完善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等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大力推进公文无纸化传输,推广使用再生纸。结合不同公共机构领域办公特点,总结各行业领域绿色办公经验,推广典型模式。 强化节能降碳管理。重点推进公共机构建筑及用能系统、数据中心及锅炉房等附属设施、公务用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工作。加快公共机构办公区节能改造,实施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政府机关率先开展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按热量收费制度。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环评审查,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开展低碳机关、低碳校园、低碳医院、低碳场馆等节能降碳建设活动。到 2020 年,力争人均综合能耗和人均用水分别下降 12% 。 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率先实施公共建筑设施节能及办公用品的节约使用。全面实施绿色采购制度,政府采购优先选择节能环保产品,加强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的监督监察。继续推动公务用车节能,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政府部门带头开展每周少开一天车、少开一天电梯 ( 低层 ) 、少开一天空调活动。 (三)控制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 健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及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试点。 将安全的废弃物品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中,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 六 、增强 应对 气候变化能力 (一)加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种植业。 加快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节水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集雨补灌和农艺节水及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培育耐旱作物品种 , 提高复种指数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修订粮库、农业温室等设施的隔热保温和防风荷载设计标准。 专栏 8 种植业应对气候变化 1 、优化布局。 加大对八一农产、敦煌农场、黄花农场等国营农场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装备建设,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城市郊区,建立以蔬菜、园艺、内蛋奶为主要产品的“菜篮子”基地,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快推进河西走廊灌溉区、沿黄灌溉区等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大水漫灌”转变为“喷灌”、“滴灌”的灌溉方式,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优化陇东、陇中干旱农业区及陇南丘陵山地农业区种养结构,以粮食生产为重点,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等旱作农业技术。 2 、示范基地建设。 粮食生产基地: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要粮产作物,打造河西走廊杂交玉米、定西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和河西灌溉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综合生产能力。 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沿江、沿河、陇东、陇南、天水等区域向适应的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张掖市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蔬菜基地、甘南州特色农作物繁育种植基地等蔬菜基地,打造“高原夏菜”基地、反季节供应中心。 中药材基地:以中药材生产和饮片加工为中心,以定西、陇南为重点,打造“中国药都”基地。根据气候带不同建设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中药材种植基地、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中药种植基地、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藏中药材种植区及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中药材种植基地。 林果基地:平凉静宁、庆阳、天水、陇南苹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生产富士和元帅系列苹果;陇南发展优质核桃、橄榄油;河西走廊发展优质设施葡萄、黄冠梨、大枣、枸杞等特色林果。 酿酒基地:以河西走廊、沿黄灌溉区为重点发展啤酒大麦、啤酒花和酿酒葡萄产业为重点,支持黄河啤酒、甘肃莫高葡萄酒、甘肃皇台葡萄酒等酿酒企业发展,建设有甘肃特色的酿酒产业带。 林业。 科学规划林种布局、林分结构、造林时间和密度,加快造林步伐,努力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对人工纯林进行改造,提高森林抚育经营技术。加强对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麦积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森林公园的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疫源疾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目录,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加大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畜牧业。 坚持草畜平衡,探索基于草地生产力变化的定量放牧、休牧及轮牧模式。转变甘南草原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筛选具有适应性强、高产的牧草品种改良草场,优化人工草地管理,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对祁连山草原实施抢救性保护措施,对严重退化草地实行退牧还草,建设人工草场和饲料作物生产基地,优化畜群结构,加强饲草料储备库与保温棚圈等设施建设。创建草食畜牧业基地,推动草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专栏 9 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 1 、坚持草畜平衡。 定西市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工程中新增加的 2000 个牛羊放牧点开展休牧及轮牧模式,探索休牧、轮牧对生态和生产力的影响。 2 、培育优良畜禽品种。 支持定西市畜禽良种开发工程、武威市现代畜牧业建设、甘南州级国有牧场以及合作、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碌曲、玛曲八市县组建畜禽改良核心群等项目,增加暖棚、饲草棚,选购种公畜和优质母畜,培育优质畜禽。 3 、退牧还草。 抓好张掖市、甘南州、金昌市永昌县退牧还草工程,新建或续建天然草地围栏、人工饲草地,增加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数量。 4 、创建草食畜牧业基地。 在庆阳环县、甘南、陇南地区创建草食畜牧业基地试点工程,加大扶贫贴息贷款资金支持,推动草食家畜种植业建设,疫病防控,标准规模化养殖,推进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进程。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 加强水资源管理。集中治理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加强工业节水,对新上煤化工等高耗水项目开展建设项目资质的论证,客观评估高耗水项目对区域及全省水资源供给的影响。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对缺水及水污染严重的地区推进进再生水利用,加强中水、矿井疏干水、苦咸水、雨洪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开展雨水集流工程;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因地制宜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定期清理河面大面积污染物,严格控制河西地区地下水开发。推进水权改革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受益地区对水源保护地的补偿机制,强化城镇节水,积极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模式;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在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发展农业节水,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快 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 。实施“ 6363 ”水利保障行动,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农田节水体系、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实现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安全。推进城镇新水源、供水设施建设和管网改造,加强重点地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兰州市第二水源地建设进度,在甘南、临夏等地建设山地拦蓄融雪性洪水控制工程。通过一系列水利设施建设,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开发,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专栏 10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1 、水资源配置工程。 加快配套完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施引洮供水二期、白龙江引水、马连河水库等大型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及重点水库工程,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2 、区域供水工程。 加快建设兰州市水源地、引黄济临、天水城区、敦煌城区、引洮济合等工程,推进武威毛藏寺、张掖红山湾、庆阳小盘河、平凉空桶水库改建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保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用水需求。 3 、农村供水工程。 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农村供水网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区、龙中龙东南特色特农业节水灌溉区。推进末级渠系建设、田间工程配套和高标准梯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加快县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大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 5 、水生态保护工程。 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关闭小水电,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2% 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 万平方公里。 6 、防洪减灾工程。 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建设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完成白龙江、渭河、黑河等主要支流和内陆河重点河段防洪治理。加快实施抗旱应急水源项目建设,对县区山洪灾害防治预警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全省重点江河、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重点城市防洪能力达到国家设防标准,农业生产抵御干旱的能力显著提高。 (三)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城乡建设方面。城乡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特别是潜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新城选址、城区扩建、乡镇建设要进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加强雨洪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方面。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维护保养,研究改进公路、铁路、机场、管道、城市轨道、水上公交等设计建设标准,优化线路设计和选址方案,对气候风险高的路段采用强化设计。 能源设施方面。评估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灾害对能源设施影响;修订输变电设施抗风、抗压、抗冰冻标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电网安全运行和采矿等的气象服务。 (四)提高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加强产业政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引导与约束作用,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加强对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推进农牧交错带与高寒草地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强化草畜平衡管理,进一步加强草地防火与病虫鼠害防治;严格控制新开垦耕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广生态畜牧业和“农牧互补”生产方式。加强重点地区草地退化防治和高寒湿地保护与修复。 加强荒漠区和泥石流频发区综合治理。荒漠区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内陆河水资源合理利用,限制荒漠化地区的农业开发,实施禁牧封育,开展沙荒地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坚决制止滥垦、滥伐、滥挖,大力推广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集蓄利用和人工降雨等工程措施和生物篱等生物措施。泥石流频发区根据不同地段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有所侧重。主要采取拦沙坝、护坡、挡土墙、桩林、排导槽、导流堤和停淤场等排导工程措施和恢复地表植被、避免地表侵蚀的生物措施。 专栏 11 生态脆弱区应对气候变化 1 、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 加强 祁连山区冰川、湿地、森林、草原保护,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强化草畜平衡管理,减少人为生态破坏,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引导过剩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减轻生态压力。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强化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对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遏制下游荒漠化,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支持永登、古浪、永昌、山丹、民乐等农业条件较好的县,发展特色农业和绿洲节水高效农业。 2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以环县、镇远县、会宁县、庆城县、华池县、庄浪县、静宁县、通渭县、张家川县多沙粗沙地区为重点,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 ;采取封山育林、峰坡禁牧措施减少人为生态破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与气候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超载人口转移。 3 、荒漠区。 以敦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北部、肃北北部、民勤地区为重点,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对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禁止农业开发,实施禁牧封育, 强化荒漠化地区植被保护。保护荒漠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禁止在保护区猎杀、非法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建立保护区荒漠生物物种储存基地,保障生物物种安全。加强生态调水工程,减少水资源无序开发,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 4 、高寒湿润区。 以甘南为重点加强高寒草甸退化防止和高寒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尕海 - 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首曲省级自然保护区、大苏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湿地保护与管理,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工程的范围。发展生态功能恢复关键技术与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技术,维持生物的多样性,防止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增强湿地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对舟曲等泥石流易发地区的应对能力,通过禁止乱砍乱伐、加强裸露地表生态修复、调整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涵养水源,加强山坡、沟谷、堆积区综合整治,做好预警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五)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评估。完善气候变化脆弱地区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健全气候变化相关疾病,特别是相关传染性和突发性疾病流行特点、规律及应对策略、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对气候变化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公众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健康风险及相应的适应建议,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灾难灾后心理干预机制,确保受灾人群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制定气候变化影响人群健康应急预案。每年开展风险评估,确定季节性、区域性防治重点。加强对气候变化条件下媒介传播疾病的监测与防控。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卫生资源投入与健康教育。 (六)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健全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机制。健全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应急指挥系统,采取政府、社会和灾民相结合,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形式,形成广泛的全社会参与的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体系。完善甘肃省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区划和减灾预案。针对气候灾害新特征调整防灾减灾对策,科学编制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加强气候灾害管理。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湖泊、河滩及行洪通道,研究探索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采取导流堤、拦砂坝、防冲墙等工程治理措施,合理实施搬迁避让措施。改造孕灾环境,加强救灾物资库存设施建设和维护,保证救灾物质的及时有效地供给。 强化预测预报和综合预警系统建设。加大基础信息收集力度,建立甘肃省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报。开展农业、林业等部门和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建立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实现各类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信息共享共用和有效传递,尽可能避开灾害高危险区和灾害活动期。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结合各类媒体,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民众和社会灾害防范意识。以学校和公共机构为抓手,组织开展专业性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自救互救技能。 第五章 实施重点支撑工程 一、 节能技改和推广工程 支持我省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节约和替代石油、交通运输节能、绿色照明、流通零售领域节能和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工程。开发高效节能锅炉、燃煤锅炉节能环保能效提升、高效板管式换热器、水地源热泵、非晶合金系列节能电力变压器、高效节能电机等节能技术、产品、装备、核心零部件产业化生产项目,提高传统行业的工程技术节能能力,加快节能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在兰州、白银和天水市 , 重点发展高效锅炉窑炉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中心,建设千万吨级煤粉生产、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高效锅炉制造基地;建设国家级高效节能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基地,推动电机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推广高效蓄热、换热、冷却及太阳能技术装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应用。 专栏 12 重点推广工程 合同能源管理工程: 推广兰州、平凉市合同能源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全省合同能源管理的公共服务平台、节能服务机构库和节能量监测机构库,继续推动节能服务公司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落实节能产品惠民政策,加大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中节能汽车、电机、热水器、高效节能计算机、中央空调等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推广使用,促进节能产品消费,提高终端用能产品用能效率。 绿色照明工程: 在白银、武威和平路市研发制造高效照明产品 , 重点研发生产金属卤化物灯、超细管径电子节能灯、无极荧光灯、稀土高效荧光灯和半导体通用照明等高效照明产品。在城市街道、体育场馆等公用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和使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灯、 LED 灯、无极灯等节能产品。开展城镇道路及大型企业公用照明节电示范工程,逐步实施城区绿色照明建设项目和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等项目,启动建设绿色照明示范城市等。 低碳产品推广工程: 研究制定甘肃省低碳产品推广目录,在全省范围内优先推广低碳冰箱和电视以及带有低碳标识的平板玻璃、通用硅酸盐水泥和电动机等低碳产品。设立低碳产品销售专区和低碳产品超市,建立节能、低碳产品信息发布和查询平台。在金昌市、嘉峪关市开展低碳产品推广试点。 万家企业(单位)节能工程: 建立健全万家企业节能管理机构、能源管理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能源统计、监控管理。积极采用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推荐的技术、产品和工艺,促进企业生产工艺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开展与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合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加快老旧电机更新改造,积极使用国家重点推广的高效节能电机。开展能效达标对标工作,完善节能奖惩制度。组织企业开展能效竞赛活动,将节能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职工工作绩效相挂钩,并作为企业内部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二、工业低品位余热暖民工程 积极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开展生产过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大力发展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在钢铁行业有烧结机余热发电,有色行业有烟气废热发电和废气热交换器改造,建材行业有余热发电和富氧(全氧)燃烧改造,化工行业有余热(尾气)利用、密闭式电石炉、余热发电改造等领域大力推广发展工业低品位余热。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加大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钢铁烧结余热发电、转炉汽化蒸汽发电 , 矿热炉煤气、装备和余热干燥、余热蒸馏设备推广应用。 根据各市州余热资源特点,结合地方供热现状及近、远期供热发展规划和供热管网基础条件等因素,优选余热热源,因地制宜实施余热暖民工程,优化配置市(县、区)周边供热资源,挖掘工业余热的供热潜力,大幅降低供热成本。到 2020 年,通过集中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资源,替代燃煤供热 平方米以上,减少供热用煤 万吨以上。 三、低碳试点工程 (一)低碳城市试点 加快推进金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开展省级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以低碳为特征的城市工业、建筑、交通、能源体系,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到 2020 年争取 2-3 个以上城市列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范围。 (二)低碳园区试点 加快推进嘉峪关工业园区低碳试点建设,积极探索低碳产业园区管理模式,使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同类园区先进水平。鼓励金昌、白银、武威、陇西、华亭、临夏、张掖等其他 7 个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低碳园区建设,到 2020 年,建成 4-5 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 (三)低碳商业试点 结合省级绿色饭店、绿色旅游景区创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店、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商业机构开展低碳试点,并积极开展低碳物流,降低试点碳排放强度。到 2020 年创建低碳商业试点 30 个。 (四)低碳社区试点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结合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在社区规划设计、建筑材料选择、供暖供冷供电供热水系统、社区照明、社区交通、建筑施工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建立社区节电节水、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社区生活信息化管理系统。重点在地级(含)以上城市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 , “十三五”末争取 30 个左右社区列入国家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范围。 (五)低碳公共机构试点 结合国家级、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创建,围绕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消费等开展工作,建立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到 2020 年,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中创建低碳公共机构 100 个。 四、减碳示范工程 (一)高排放产品节约替代示范工程 实施水泥、钢铁、有色、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替代工 程。鼓励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开展建筑材料替代。规范新型肥料市场,产业化生产新型肥料,鼓励使用缓控释肥产品、多功能肥、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替代传统化肥。 (二)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控排示范工程 在有色、钢铁、水泥、电石、输配电设备、家电等重点行业,加强原料替代,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控排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五、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程 (一)草原退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通过加强草地资源与环境监测、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采取退牧还草、围栏封育、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适应性畜产品种推广、控制超载放牧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等措施综合治理退化草原,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试点工程 在甘南、河西等重点地区,选择常年和季节性沼泽地、泥炭地、盐沼地、湖泊和生物功能明显的水域等重点领域,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工程,提高相应区域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三)城市气候灾害防治试点工程 开展内涝、高温、干旱等灾害的综合防治试点,评估气候变化对甘肃不同区域的影响,探索城市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规划建设标准、保障生命线系统等方面的有效措施与做法。 (四)城市人群健康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程 编制和修订甘肃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卫生应急预案,建立甘肃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人体健康监测预警网络,修订职业劳动防护标准,加强气候变化敏感行业的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六、重大科技攻关工程 依托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建设,继续研发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技术,攻关现实发展问题,建设酒泉至湖南±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结合吉利汽车兰州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武威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兰州金川科技园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研发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燃料电池、驱动系统、整车控制与信息系统及充电、试验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和整车集成技术。到 2020 年,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研发—整车制造—售后服务”产业链和“镍钴材料—电池材料—新型二次电池—二次电池集成与应用—回收利用”产业链。研发潜水电机等特种电机和清洁能源电机,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 研发生产湿式电除尘技术设备和沥青烟净化设备 ,加快先进袋式除尘、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七、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鼓励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碳排放权交易、节能量交易、合同能源管理 、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等市场化制度建设。加快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继续编制甘肃省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清单,结合金昌、酒泉市碳交易试点和天水市节能量交易试点,构建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和节能量交易体系,对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培育碳交易咨询机构、碳核查第三方服务机构、低碳咨询等节能降碳服务机构。搭建企业与政府联系的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政府部门决策服务。每年对节能降碳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服务机构专业化。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完善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对甘肃重点耗能企业能够适时开展跟踪、指导和监督。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要统筹部署,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一是明确实施责任。各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结合各自职能范围,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具体措施,明确实施进度,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加强跟踪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跟踪机制,制定监测评估办法,对我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进行跟踪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工作力度,促进各项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三是做好规划衔接。做好本意见与“十三五”国民经济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目标一致、各有侧重、协调互补。四是强化政策协调。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加强财政、金融、价格、土地、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研究分领域、分阶段支持政策,形成整体合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完善投融资、价格和税收等相关政策 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全面评估和研究国内外的碳税政策、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和节能量交易制度,积极推动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加快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研究制定我省碳排放交易市场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度,探索制定有利于我省低碳社会发展的信贷、金融投资政策。完善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和担任调峰企业的补贴政策,推进新能源就地消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引入节能低碳评价因素,建立绿色信贷机制,提供节能减碳项目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研究碳金融发展模式,积极开发碳金融产品。增加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民间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模式( PPP 模式),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融资渠道、发行债券等方式广泛融资,支持节能环保相关制造和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和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措施,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形成有利于节能低碳的价格机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由政府从第三方温室气体核查和节能量审核评估机构购买服务形式支持其发展。市、区县两级政府逐步增加节能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地方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的开展,重点在科研和产业扶持方面加大节能降碳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政策的社会知晓度和公开监督力度。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投入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引导社会各界增加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研究创新金融管理体制,结合节能低碳产业发展特点,鼓励社会资金设立节能低碳公益性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 四、强化执法检查 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和行业的治理和设施运行监管,限制和淘汰高耗能、低能效设备和工艺。加强节能监察机制建设,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完善日常监察与专项监察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节能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节能监察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建设、投入生产和使用等环节的节能减排监督检查,推进对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商业、旅游及金融等领域的节能监察。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降碳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继续加强对万家企业的考核。 五、加强人才队伍保障 一是培养节能降碳种子师资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能源管理和节能的相关学科,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有资质、有能力、有条件的社会中介组织组建节能服务机构,尽快培育具有甘肃特色的具备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能力的种子师资人才队伍,为我省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二是组建我省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研究的专家队伍。造就和引进若干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选拔一批创新意识强、业务能力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研骨干,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三是是广泛开展低碳职业培训。将节能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在全社会普及,增强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工作能力,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为规划实施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六、建立督查落实和评价考核机制 一是分解目标任务。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任务要纳入到各地区、各部门政绩考核体系,保证实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二是建立督查落实机制。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要对本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正确解读和及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请示报告。三是健全考核机制。按照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工作落实的总体要求,对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别对市州人民政府和有关省级部门进行评价考核,综合评价考核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开,接受舆论监督。
个人分类: 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甘肃省“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培训会”顺利召开
viske 2016-7-19 08:57
2016年7月8日,由甘肃 省发展改革委主办,甘肃省培训中心和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办的“甘肃省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培训会”在兰州西湖大厦举行,来自省直有关单位、各市州发展改革委、兰州新区经发局,全省低碳社区试点等代表共80多人参加了培训。 会议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战略研究和规划处、北京伟世通经济咨询有限公司、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专家就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要求和工作考虑,农村低碳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甘肃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方案解读等内容进行了讲授。会议由省发改委气候处处长李小兵和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郭军洋主持。李小兵处长就目前我省低碳社区创建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 此次为期一天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全省对创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对下一步加快推进全省低碳社区创建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个人分类: 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曹村劳动力调查
1281259058 2014-4-11 23:11
关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曹村劳动力调查报 告 曹慧鹏 经济学11-1班 社会调查活动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本领,鼓励他们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出发,通过参与和调查,观察发现社会问题,激发我们的创新精神 。 调查时间 : 2012 年 7 月 19 日至 2012 年 12 日 调查范围 :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曹村 调查人: 曹慧鹏 调查方法  我的调查采用了查阅我村外出务工农民与在家务农人员的基本资料的形式。针对我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村委会干部的建议。 调查内容  一、 我镇劳动力基本现状  (一)结构状况  全村共有农村人口 1356 人 。按性别分:男 695 人 、女 661 人 ,分别占 51.25% 、 48.74% 。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 32 人 ,初中 21 人 ,高中 18 人 ,大专及以上 24 人 。按职业技能分:有专业技能 72 人 ,无专业技能 908 人 ,分别占 0.53% 、 66.96% 。在此次调查调查的对象中 ,男女比列基本平衡,人口年龄段分布如下图: 年龄 人数 男女比例 10岁以下 32 男 13 女 19 11——20岁 47 男 25 女 22 21——30岁 93 男 52 女 41 31——40岁 113 男 58 女 55 41——50岁 285 男 144 女 141 51——60岁 368 男 185 女 180 61岁以上 418 男 218 女 200 注:以上人口均为拥有曹村农村户籍性质的人口 在校大学生除外 (二)经济状况 2011 年 我村有耕地面积为 3247 亩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 2.39 亩 ,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 3.46 亩。按我村劳动力可以承担 3.5 亩耕地的劳作计算 ,全村剩余劳动力高达 422 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 31.12% 以上。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 ,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迫切需要将这部分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出路和生活空间。  (三)转移状况去年,我村年均转移劳动力 262 人 ,其中省外转移约 187 人、省内转移约 75 人。全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转移区域向全国各地拓展:主要流向广州、珠海、东莞、深圳、大连、上海、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转移方式向常年输出转变,将农田转包、租赁给他人经营,举家外出的农村家庭逐渐增多。四是转移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大多在 21 — 45 岁之间。 二、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原因 打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劳动力市场客观需求,更是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所说的打工经济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我村去年外出打工人员就突破262人。究其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地方经济发展不够是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我村属西部地区的偏远山陲,区位优势不明显,耕地面积人均不足,山林面积人均量少,再加上经济发展滞后,落后的现状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相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有着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更是腾飞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因此,这供求和需求的关系,致使我们西部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力。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只能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去挣点钱。这正是打工潮形成的根本所在。 二、外出打工是脱贫致富和寻求发展的一条很好门路。打工从效果上看,切实解决了我村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间还诞生了一批新型农民私企老板,使大批打工者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富裕道路。 三: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是农民外出打工的主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我们农民的思想,农民们不再守着那几亩田,而是积极的追求现代城市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的,也有精神上的。农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反过来更会促进我们现代化的进程。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观念保守,富余劳动力不愿转移。受传统思想、体制制约的影响,恋土恋乡意识浓厚,还有相当一部分富余劳动力不愿“背井离乡”,转移到其他地方工作和生活。一些富余劳动力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只是离乡不离土,季节性、间断性转移较多。 (二)职业技能缺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虽然我村很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但从我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来看显得还比较低,还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劳动力,只能以“打工者”身份在外谋简单劳动之业,严重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转移。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从而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三)社会保障滞后,富余劳动力害怕转移。现行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和生育等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城镇人口,不能适应广大农民工的保险需求,难以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村许多农村劳动者害怕放弃土地这一最后保障,转移成为没有生产资料的城镇居民。 (四)制度瓶颈未破,富余劳动力顾忌转移。由于存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入城农民碰到个人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风险保障及组织保护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不能实现职业和身份的真正转移,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 四、对于我村劳动力就业的建议 综上分析,我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ZF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各级ZF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ZF有关部门,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我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村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三、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认为,ZF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三阳川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ZF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ZF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ZF部门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才能说,ZF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ZF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四、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五、解决资金缺口抓好培训技术关为农民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在调查中得知,不少农民不是不想培训,而是担心培训费过高、技术不过硬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我,认为ZF部门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切实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高度,投入资金,补充职业培训的资金缺口,并督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把好培训质量关,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必须注重实效、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为个别职业培训机构和ZF个别有关部门赚钱的手段。我们认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ZF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开展、切实培训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最大力量。
个人分类: 区域经济学|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comm prov mon
cutelxh 2013-9-29 20:52
个人分类: 数据|0 个评论
分享 甘肃省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前景看好
红媚娘 2013-3-7 14:33
文 / 中投顾问   近年来,甘肃酒泉市规划建设了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 2011 年完成销售收入 147 亿元。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业 2009 年从零起步,两年时间包括国内风机总装机前三名,相应世界排名第二、第四、第七的企业和国内风叶制造前三甲在内的 18 家上市公司共 32 家风电、光电装备制造企业落户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   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李文倩认为,甘肃省的地理资源禀赋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发电要求不谋而合。在甘肃省内设立新能源装备的研发制造基地是各大企业的首选,制造成本相对低廉,下游市场的风电站、光伏电站的建设也更为便捷,利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学、研、用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的产业园,如江浙地带等用能密集区,同时也是新能源电站、装备制造产业园布局较密的区域。此区域的产业园虽然在并网技术上走在前列,应用市场也得到一定保证,然而其仍然受到地域在扩大规模方面的限制,产能水平上涨的潜力不被看好。   第二类则是以资源为导向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如甘肃、新疆等省份的装备产业园。甘肃省光热、风力资源富集,年平均日照 3000 小时以上。目前,其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 1559.16 万千瓦,其中已并网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 643.91 万千瓦。甘肃虽然是发展新能源装备的最佳省份,但是省内光伏电站、风电站的并网措施并未得到同步发展,对于省内的制造能力造成极大浪费。   “西电东送”的几条特高压电缆建设项目已经完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电力对于东部能耗需求是多元化的补充。在甘肃等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则顺理成章,目前其省内有多个装备产业园在建设中。当务之急,加快分布式并网、智能电网在甘肃等资源富集省份的实施,以期消解目前的产能,并为未来更多产能做足准备。   中投顾问《 2013 年第一季度热点行业追踪分析报告》指出,根据《甘肃省“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预计到 2015 年底,甘肃省风电装机将达到 1700 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 500 万千瓦以上,甘肃省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超过 2000 万千瓦,成为第二大电源。 本文来源: http://www.ocn.com.cn/info/201303/jixie070000.shtml
0 个评论
分享 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差异比较及实证分析
张建学 2012-12-13 21:45
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差异比较及实证分析 投稿信箱: ems9586@163.com 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 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差异比较及实证分析 呼文博(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本文对甘肃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相关模型。再对模型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就甘肃省目情的情况,提出提高收入,促进消费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协整检验 一、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分析 (一)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比较分析 表1反映了甘肃省1980年至2010年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的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在1980年至2010年期间,除个别年份有波动,甘肃省城乡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3.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3.41元,两者相差250.03元;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88.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424.70元,两者相差9763.85元,是1980年绝对差异的39倍。从相对差异来看,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异在2.49-4.30之间波动。 表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表)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绝对差异(元) 相对差异 1980 403.44 153.41 250.03 2.63 1981 447.73 158.63 289.10 2.82 1982 473.50 174.16 299.34 2.72 1983 490.62 213.06 277.56 2.30 1984 571.89 221.05 350.84 2.59 1985 640.77 257.00 383.77 2.49 1986 776.76 282.89 493.87 2.75 1987 870.20 302.82 567.38 2.87 1988 978.92 345.14 633.78 2.84 1989 1132.70 375.80 756.90 3.01 1990 1196.72 430.98 765.74 2.78 1991 1368.80 446.42 922.38 3.07 1992 1707.78 489.47 1218.31 3.49 1993 2002.56 550.83 1451.73 3.64 1994 2658.13 723.73 1934.40 3.67 1995 3152.52 880.34 2272.18 3.58 1996 3353.94 1100.59 2253.35 3.05 1997 3592.40 1210.00 2382.40 2.97 1998 4009.61 1393.05 2616.56 2.88 1999 4475.23 1412.98 3062.25 3.17 2000 4916.25 1428.70 3487.55 3.44 2001 5382.91 1508.61 3874.30 3.57 2002 6151.42 1590.30 4561.12 3.87 2003 6657.24 1673.00 4984.24 3.98 2004 7376.74 1852.00 5524.74 3.98 2005 8086.82 1980.00 6106.82 4.08 2006 8920.50 2134.00 6786.50 4.18 2007 10012.34 2328.92 7683.42 4.30 2008 10969.41 2723.80 8245.61 4.03 2009 11929.78 2980.10 8949.68 4.00 2010 13188.55 3424.70 9763.85 3.85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11 从下图1所示可见;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变动趋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图1 (城乡收入差异趋势图) 第一阶段为迅速缩小阶段(1980~1985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153.41 元增加到 257.00 元,增长了 154.63%;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403.44 元增加到 640.77 元,增长了 57.23%。 第二阶段为微幅调整增长阶段(1985~1990 年),1985~1990 年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逐年增大,但是增幅不大,相对差异在2.75至3.01之间波动。 第三阶段为先上升后下降阶段(1990~1998 年),1990~1994年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从2.78增长到了3.67;1994~1998 年为下降阶段,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从3.58下降到了2.97。 第四阶段为先上升,后回落的阶段(1999~2007 年),从1999年至2007年,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递增趋势,从1999年的3.17增长到了2007年的4.30。从2008年又开始回落,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回落到了3.85。不论是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来看,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都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异比较分析 消费支出是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表2(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异表)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农村人均人均消费支出(元) 绝对差异(元) 相对差异 1980 399.00 125.54 273.46 3.18 1981 433.38 135.23 298.15 3.20 1982 447.40 141.05 306.35 3.17 1983 482.30 162.68 319.62 2.96 1984 552.16 178.39 373.77 3.10 1985 625.21 204.61 420.60 3.06 1986 737.11 232.79 504.32 3.17 1987 828.94 252.84 576.10 3.28 1988 1026.53 276.98 749.55 3.71 1989 1065.36 296.38 768.98 3.59 1990 1030.57 339.24 691.33 3.04 1991 1234.86 403.41 831.45 3.06 1992 1457.40 419.68 1037.72 3.47 1993 1679.74 537.76 1141.98 3.12 1994 2209.08 674.17 1534.91 3.28 1995 2617.74 915.25 1702.49 2.86 1996 2838.52 986.34 1852.18 2.88 1997 2946.27 976.27 1970.00 3.02 1998 3099.36 939.55 2159.81 3.30 1999 3681.50 944.90 2736.60 3.90 2000 4126.47 1084.00 3042.47 3.81 2001 4420.31 1127.37 3292.94 3.92 2002 5064.22 1153.29 3910.93 4.39 2003 5298.91 1336.85 3962.06 3.96 2004 5937.30 1464.34 4472.96 4.05 2005 6529.20 1819.58 4709.62 3.59 2006 6974.21 1855.50 5118.71 3.76 2007 7875.70 2017.20 5858.50 3.90 2008 8308.62 2401.00 5907.62 3.46 2009 8890.79 2766.50 6124.29 3.21 2010 9895.00 2942.00 6953.00 3.36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11 表2反映了甘肃省1980年至2010年甘肃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变化情况。从绝对差异来看,1980年至2010年之间,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绝对差异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支的绝对差异由1978年的273.46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6953.00元。2010年的绝对差异是1980年绝对差异的25.43倍。从相对差异来看,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相对差异在2.49-4.30之间波动。 图2 (城乡消费差异趋势图) 从图2可以看出,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呈不断的趋势,而相对差异虽然有增大的趋势,但不甚明显。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差异的比较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某一时期内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根据 1981~2011 年《甘肃年鉴》数据计算的 1980~2010年间甘肃省的城乡居民的平均消倾向如表3所示: 表3(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表) 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年份 城镇 农村 年份 城镇 农村 1980 0.99 0.82 1996 0.85 0.90 1981 0.97 0.85 1997 0.82 0.81 1982 0.94 0.81 1998 0.77 0.67 1983 0.98 0.76 1999 0.82 0.67 1984 0.97 0.81 2000 0.84 0.76 1985 0.98 0.80 2001 0.82 0.75 1986 0.95 0.82 2002 0.82 0.73 1987 0.95 0.83 2003 0.80 0.80 1988 1.05 0.80 2004 0.80 0.79 1989 0.94 0.79 2005 0.81 0.92 1990 0.86 0.79 2006 0.78 0.87 1991 0.90 0.90 2007 0.79 0.87 1992 0.85 0.86 2008 0.76 0.88 1993 0.84 0.98 2009 0.75 0.93 1994 0.83 0.93 2010 0.75 0.86 1995 0.83 1.04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11 由表3可以看出, 1980~1990 年,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的,而且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说明这一时期甘肃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要快于农村居民。 1991~1995年,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不大。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1996~2004 年,总体上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说明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城镇居民由于有医疗、住房补贴以及最低收入保障等政策支持,即便是那些收入下降者及低收入者,为了提高其生活质量,也会将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消费;与此相反,农村居民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收入增幅有所下降的这一时期,消费的顾虑增多,而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以及农药、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极大地挫伤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增强了农村居民的储蓄意愿。这些充分反映出,与城镇居民消费相比,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更不稳定。第四个阶段为 2005~2010 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取消了农业税后,再加上对我国对农村的三免一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面临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压力,有效刺激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总体来看,1980~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波动较大。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取198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a),农村人均消费支出(ca)、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a)。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yb),人均消费支出(cb),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b)。我们以1980年的价格指数为基期,剔除价格的影响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以ya(ya/cpia)和ca(ca/cpia)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以yb(yb/cpib)和cb(cb/cpib)来表示。实际人均收入(y)为解释变量,实际人均消费支出(c)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构建模型,得出相关系数,并进行比较。本文的所有数据来自《甘肃统计年鉴》2011卷。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并没有确定二者之间准确的函数关系。考虑到经济变量之间的非准确关系,我们构建如下模型; Ct=a+byt+ut 模型中,c0为自发性消费,c1为边际消费倾向,ut为随即项。由于经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异方差,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以及减少数据的波动性。我们对c与y分别取自然对数。取对数后得到以下模型; Lnct=c0+c1lnyt+εt (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与模型估计 由于很多时间序列的变量是非平稳的,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以通过差分变化成平稳性的时间序列。因此,我们通过ADF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4(单位根检验表) 变量 检验t统计量 t统计概率值 平稳性 lnca 0.006672 0.952 非平稳 lnca(一阶差分) -5.184361 0.0002 平稳 lnya 0.01896 0.9532 非平稳 lnya(一阶差分) -3.460413 0.0174 平稳 lncb 0.444604 0.9816 非平稳 lncb(一阶差分) -4.096303 0.0036 平稳 lnyb 0.55963 0.9859 非平稳 lnyb(一阶差分) -4.083287 0.0037 平稳 检验结果显示,lnca、lnya、lncb、lnyb的t统计概率值分别为0.952、0.9532、0.9816、0.9859,他们都大于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序列lnca、lnya、lncb、lnyb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lnca(一阶差分)、lnya(一阶差分)、lncb(一阶差分)、lnyb(一阶差分)的t统计概率值分别为0.0002、0.0174、0.0036、0.0037,他们都小于0.05。所以,lnca(一阶差分)、lnya(一阶差分)、lncb(一阶差分)、lnyb(一阶差分)都是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我们分别做Lnca、lnya和lncb、lnyb的曲线图。从图3、图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动趋势。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 我们首先用Eviews6.0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lncat=-0.1726+0.997lnyat t=(1980,1981,...,2010) (1) (t) (-0.6472) (21.26) R2=0.9398 Prob(F-statistic)=0.0000 lncbt=0.8644+0.85lnybt t=(1980,1981,...,2010) (2) (t) (8.3651) (55.80) R2=0.9908 Prob(F-statistic)=0.0000 图3(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对数图) 从方程(1)、(2)可以看出,方程估计的参数都很显著,方程(1)、(2)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9376、0.9905,非常接近1,表明模拟效果较好。 图4(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支出对数图) 2.协整检验与误差协整模型 由于lnca、lnya、lncb、lnyb都是I(1)序列,我们估计的模型可能是伪回归。为了检验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我们采用EG二步法对他们进行协整检验。EG二步法是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假若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对于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如果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则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们分别对回归方程(1)、(2)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表5(回归方程(1)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2.419082 0.0174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2.644302 5% level -1.952473 10% level -1.610211 表6(回归方程(2)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2.681765 0.0091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2.644302 5% level -1.952473 10% level -1.610211 从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1)残差t统计量=-2.4191,其对应的概率为0.0174 ,回归方程(2)残差t统计量=-2.6818,其对应的概率为0.0091,他们都远远小于5%.因此,我们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定,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根据协整关系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lnca与lnya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lncb与lnyb之间也存在着协整关系。 回归方程(1)、(2)刻画了序列lnca和lnya、lncb与lnyb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考察考察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需要借助误差修正模型△lnct=c+c1△lnyt+c1ecmt+εt来进行分析。其中,ecmt是误差修正项,且ecmt=lnct-1-c0-c1lnyt-1。 我们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3)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4)。模型如下所示; △lncat=0.036358+0.258713△lnyat-0.228968ecmat (3) △lncbt=0.00167+0.817275△lnybt-0.406081ecmbt (4) 三、模型的比较分析 城乡居民消费——收入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lncat=-0.1726+0.997lnyat t=(1980,1981,...,2010) (1) lncbt=0.8644+0.85lnybt t=(1980,1981,...,2010) (2) 从上面的两个模型可以看出;农村模型中的常数项小于城镇模型中的常数项。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自发性消费大于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为0.997,城镇居民的的消费收入弹性为0.85。表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消费支出将增加增加0.997%。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消费支出将增加0.85%。由此可见,在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的变化会大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误差修正模型的比较 △lncat=0.036358+0.258713△lnyat-0.228968ecmat (3) △lncbt=0.00167+0.817275△lnybt-0.406081ecmbt (4) 对模型(3)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短期收入变动(△lnyat)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前一期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ecmat)的影响。△lnyat的系数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收入变化的短期弹性,即收入增加1%,那么在短期内,消费支出将增加0.2587%。模型(4)中,△lnybt的系数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对收入变化的短期弹性,即收入每增加1%,那么在短期内,消费支出将增加0.8173%。ecm的系数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其绝对值越大,将非均衡恢复到均衡的速度就越快。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自1980年至201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收入跟支出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80年的0.99下降到了2010年的0.75,而农村居民的平均倾向从1980年的0.82上升到了2010年的0.86。 (二)从城镇居民跟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模型来看,甘肃省城镇居民跟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短期收入对短期消费的影响没有城镇居民短期收入对短期消费的影响大,但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大于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可能是因为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收入,而农产品的价格每年波动比较大,所以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支持却是刚性的,所以,短期内,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并不跟短期内的消费相一致。城镇居民的收入有很大的确定性,比如工资的提高,福利的增长。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从模型(3)、(4)我们也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也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 五、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建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政策扶植、历史因素等不同原因的影响,发展肯定会出现差异。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异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不可能会被完全消除,我们只有对其加以调控,逐渐将其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本文就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缩小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异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由于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ZF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把对“三农”的投入放在财政支出的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增加农民纯收入。 (二)促进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村人口。由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农业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这就需要实现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兴办养殖场、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等来提高收入。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甘肃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居民一直被排斥在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他们必须自己筹划养老的费用,使农村居民有后顾之忧。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甘肃省居民消费。而且近年来,教育、医疗、农业服务的价格上涨较快,农民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加上未来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的即期消费支出进一步减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消费倾向,促进储蓄转化为理性的投资与消费,增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98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 李武.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 .统计研究, 2007(6):67-69. 张凡.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比较实证分析 .当代经济管理,2012(9);11-15 史常亮.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9);32-37 寇凤梅.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2-54 童百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39-1442 孙海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协整分析 .商业经济,2010(10);26-27 张斐斐.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实证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12(9);20-22 李宗莲.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实证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张亮.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变动分析 .农村经济,2007(3):57-59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社 2012-12-13 09:53:52 作者:http://www.ems86.com/ 来源 佚名.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的差异比较及实证分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http://www.ems86.com/lunwen/html/?13188.html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专家:“9天打通任督二脉”只会毁了中医
insight 2012-6-5 14:54
星岛环球网消息:《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署名温建民的文章称,从中医角度讲,打通任督二脉不无可能。但甘肃省卫生厅的学员用9天时间就达到近90%的成功率,实在令人大打问号。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全文如下:   千万不要以推广中医之名夸大效果,不实事求是,使中医失去了“见疗效”的生命。   甘肃省卫生厅网站5月22日发布了一条消息,称9天时间,47名学员中有41名打通了任督二脉,学员普遍感到“精力充沛”、“疾患明显减轻或痊愈”。   当天,这条“九天打通任督二脉”的微博被疯狂转载2300余次,质疑声无数。“太有效率了吧?看了《葵花宝典》?能否飞檐走壁?还是打通后包治百病?”网友评论说。   其实,从中医角度讲,打通任督二脉不无可能。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经,主血。督脉,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经,主气。任督二脉为人体经络主脉。   古代医书曾说,“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所以打通任督二脉可以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锻炼打通任督二脉,每人身体情况不同,是否适用也因人而异。我曾有一位大学同学,用八九年时间坚持锻炼,打通任督二脉,打通的过程漫长而艰苦。   根据报道,甘肃省卫生厅的学员用9天时间就达到近90%的成功率,实在令人大打问号。速成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效?这需要科学验证,如果没有亲眼所见,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打通任督二脉的主要功效在于促进循环,属于养生保健功能中的一种,如学员所说“疾患明显减轻或痊愈”是不合理的,打通任督二脉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这是片面夸大锻炼效果。   甘肃省卫生厅还推广“真气运行法”,办培训班、建基地、设训练室,这令人十分担忧。   气功确实由来已久,是中医中的一个分支,但至今,气功的实际功效都备受争议,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论证。有观点认为,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简而言之,就是运动锻炼法。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气功主要是通过使用自我暗示和催眠调整心身平衡的自我锻炼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心理作用。   因为涉及心理学,所以气功有走火入魔的说法,容易导致精神疾病。如此看来,气功是不宜广泛推广的,地方官员更不能因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就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推广。   这一事件让我想起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有“打鸡血”风潮,医学知识的缺失和盲目跟风的推动导致“打鸡血”这种荒唐举动成为“热门保健疗法”,名噪一时。   上世纪90年代,各种气功也曾在全国遍地开花,甚至沦为骗子、邪教的利用工具,根本原因在于组织及推广者乐于无限夸大气功的效果,导致气功与武侠小说、封建迷信、诈骗行医、邪教组织紧密相连,扭曲了气功强身健体的本来面目。   近年来,中医备受质疑,因为其无法通过准确的化学分子式等方式解释治疗原理,“见疗效”成为证明中医科学有效的唯一方式。因此,千万不要以推广中医之名夸大效果,不实事求是,使中医失去了“见疗效”的生命。   谈及推动中医发展,燃眉之急在于中医人才匮乏,所以我并不怀疑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提出的“推动甘肃中医的发展,让更多患者受益”的初衷,但方式方法有待斟酌。   中医并不是玄学,现代中医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更为明确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相关的教材、学校、资格证书都有明确指定,包括已经经过论证,较为成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段都是可以使用和研究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本文由本刊记者李妍采访整理)
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