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tag 标签: 北京大学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数学分析讲义》(全三册) 陈天权 attachment 经济金融数学专区 一代周大师 2013-8-9 19 16520 tianwk 2023-10-10 06:09:30
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刘文忻《微观经济学》课件 attachment 微观经济学 82323100 2013-4-4 6 5195 彭于晏分宴 2022-7-31 19:27:18
北大工商管理硕士MBA重点课:9本北京大学MBA教材 attachment 管理科学与工程 批发梦伯汤 2013-7-17 23 7892 疯狂的帽 2019-9-6 23:11:57
转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邹至庄《中国经济三大问题的发展趋向》 新手入门区 古风陈韵 2013-8-27 2 4815 gue_1984 2016-5-10 12:58:47
2012年公布的北京大学核心期刊 学术道德监督 云一朵 2013-6-17 3 5163 willdownwill 2015-10-20 18:58:03
导师给俺发的硕士生必读书籍目录 经管在职研 淡定呆 2013-6-23 16 9091 zouguangyong 2015-8-18 18:19:16
2010年全国财政学专业博士学生人数;2011年数据见2楼附件 attach_img 产业经济学 davidzhao2007 2013-8-1 3 4820 carnivoreyy 2015-8-16 01:24:43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课件 attachment SAS专版 bjxyabc 2013-5-3 2 1923 aiaicao 2014-4-25 10:37:18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博参考书? 经管在职博 混屯迷糊 2013-3-24 10 7416 macwang001 2014-4-1 12:06:07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招聘【能够熟练使用EVIEWS或SPSS、SAS等】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wangqing0610 2013-8-11 4 3581 success2011 2014-3-16 20:31:17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考研成绩2012 attachment 经管在职研 dxzwxw 2013-1-15 2 5214 emls2864448 2013-11-20 09:09:19
【71.1%受访者坦言大学里有学生向老师要分现象】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观世鹰 2013-8-20 8 1502 juliet929 2013-9-24 10:35:16
一个经典招聘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 hrxgg 2013-8-23 0 9258 hrxgg 2013-8-23 23:46:14
悬赏 100币求《现代企业管理概论》一书 - [悬赏 100 个论坛币] attach_img 悬赏大厅 echofshell 2013-8-20 1 872 fionajin91 2013-8-20 14:42:44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夏令营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小张在线 2013-5-24 1 4680 wendy_hit 2013-7-20 23:54:00
高房价已将社会分化为能买得起房的人和买不起房的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一声巨响 2013-6-18 13 5596 haffer 2013-6-19 11:17:25
悬赏 求助现场调查技术及方法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刀剑林 2013-4-18 1 781 Toyotomi 2013-4-18 19:47:59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考研复试经验总结 attachment 经管在职研 dxzwxw 2013-1-15 4 3268 多难兴邦02 2013-2-17 16:48:30

相关日志

分享 敬告:上海市公民熊丙奇不必为北京大学校长人选操心
大庆商江 2015-2-16 10:31
敬告 :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不必为北京大学校长人选操心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有一个坏习惯,与中共中央争夺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免权,举证如下: 2015 年 2 月 16 日 ,《南方都市报》《熊丙奇:选拔去行政化推进大学校长职业化》: 15 日上午,北京大学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免去王恩哥的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对于林建华担任北大校长,舆论普遍关注两点,一是林不是院士,此前 4 任北大校长都是院士;二是王恩哥成为蔡元培后,任职最短的一届北大校长,自 2013 年 3 月接替周其凤后,他在任时间不足两年。这两点放在一起,前者传递出校长职业化的信息———按管理学校的能力选拔校长,而非按学术能力选拔校长;后者却有些背离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在校长岗位上干 2 年就离职,校长任期也太短了,林建华此前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时间,甚至比王恩哥还短。这表明,我国正在努力推进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可是,在推进过程中,还没摆脱校长行政化,因此,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并不彻底,有关部门在选拔校长时,还受到行政思维的影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任命“ 985 ”高校校长,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必须是院士,坊间流传“院士出校长,校长出院士”,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但这种选拔校长的规定,并不符合校长职业化的要求,对于大学校长来说,选任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懂教育、懂教育管理,有社会活动能力,把只懂学术研究不懂教育管理的院士,选拔到校长岗位,这既是对院士本人的浪费,也是对学校管理的不负责。有意思的是,由于有的院士并不愿意放弃学术研究去从事行政管理,有关部门为了说服院士出任校长,一边赞其为担任行政职务作出“牺牲”,一边为其创造条件,允许其一边做行政管理、一边做学术研究,这带来的问题是,行政和学术不分,影响整体的学术风气,在普通师生看来,这是行政权力通吃。院士是最高学术荣誉,还有人曾经把学校校长是不是院士,与学校的地位联系起来———如果校长不是院士,就感觉校长缺乏话语权,学校的地位也低不少。这显然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态,一来说明我国的管理和学术管理体系,还看等级和头衔;二来说明大学关注的是校长有何身份,而不是他的治校能力。这种情况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有所改变,该纲要明确提到,我国要转变ZF管理学校的方式,建立新型的ZF与学校关系,逐渐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校长选拔任命制度。 2011 年年底,教育部开始推进公选校长改革的试点,公选校长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进校长去行政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2012 年 2 月,没有院士头衔的陈吉宁,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这被认为是破除了清华、北大校长必须是院士这一不成文的“惯例”,朝校长职业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具体有两个做法,一是对校长实行任期制,明确要求一名校长在校长岗位上不得连续干 2 个以上的任期,并提出明确的年龄限制;二是对校长进行轮换,校长从一个学校校长岗位转任另一所大学。从管理干部角度,这并无不妥,这可防止校长在一个岗位呆得过久,形成自己的势力,滥用权力,但是从校长职业化角度来说,如果校长任期过短是会有一定问题的。只有坚定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推进校长公选,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才会首先按教育家,而不是按官员选拔校长,也才会真正做到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 ( 作者系教育学者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不必为北京大学校长人选操心。主要理由是: 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是上海市民,北京大学位于北京。从地域角度,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不在上海市徐汇区。本分的上海市民一般都不插手北京市的事务。 第二、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是企业员工,职称是编审,曾经在博客里告白“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既然连教师也不是,就不要以“教育学者”的名义对中国教育指手画脚。 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没资格讨论副部级干部的任免。北京大学校长目前是副部级职位。任免北京大学校长不必征求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的意见。 第四、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不是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没资格讨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任免。即使北京大学不是副部级,就算副股级,也遵守党管干部原则,不会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的意图办事。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公民熊丙奇自称“教育学者”,不知道中国是共产党的天下,愚蠢至极。怎么配得起“教育学者”的称谓?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敬告(没说警告) :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不必为北京大学校长人选操心! 还没到你说了算的时候。请你靠后站。 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知道 上海市公民熊丙奇染指北京大学校长属于不知道天高地厚。自讨没趣。 以上内容约 2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聒噪北京大学校长目空一切
大庆商江 2015-2-16 04:34
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聒噪北京大学校长目空一切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百度百科》解释,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 1898 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京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国家“ 211 工程”、“ 985 工程”、“ 2011 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 C9 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目空一切,甚至于 聒噪北京大学校长。举证如下: 2013 年 3 月 23 日 , 21CN 评论《熊丙奇:周其凤卸任,王恩哥能走出宿命吗?》: 3 月 22 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潘立刚在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王恩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 副部长级 ); 因年龄原因,周其凤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一时间,“周其凤”成为微博搜索热词。一所大学校长的卸任,得到舆论这般“待遇”,是鲜见的。这或许与周其凤的行事风格有关,他在北大任上的举动,比如跪拜母亲、写“化学歌”、批评美国教育等等,多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周其凤遭遇争议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并非公选的校长,而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官员。从网络跟贴看,对于周其凤的卸任,不少人十分高兴,可是他们不会高兴多久,就会发现,新任校长与周校长很可能差不多——他也是由上级任命,有着副部级行政级别,这决定校长首先是官员,而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教育家。在周其凤担任北大校长之前,他并没有受到多大关注,但当北大校长后,由于北大的显赫声名,北大校长的一举一动被放在聚光灯下审视,这就很容易暴露出官员身份与教育家身份的严重冲突、官员治校的严重弊端。这会让北大和北大校长都十分尴尬,更进一步说,这是北大和北大校长在教育行政化环境中所必须承担的压力 ( 与指责 ) 。要摆脱这种尴尬,就必须推进大学去行政化,实行校长职业化。试想,如果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北大校长不是由上级部门任命,而是由北大的理事会 ( 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代表、校友代表组成 ) 遴选,那么,遴选出来的校长,应该更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风格,而与此同时,对于校长的工作,无论是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都会给予更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这到底是公开遴选的校长,大家要对遴选结果负责。但现如今,对于新任校长,是很难要求教授、学生和社会公众予以“配合”的——在校长到任前,教授们都不知道新任校长是谁,可以说,连知情权都没有,谈何参与权、评价权。由于在校长遴选时,没有履行权利,因此,对于校长的工作,他们也就会更多采取“旁观者”的态度,而一旦校长的行为出现纰漏,就会加以“嘲讽”。——这种“嘲讽”和正常的监督是不同的,正常的监督有良性的反馈机制,而无奈“嘲讽”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对于校长选拔、评价无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公众和北大众师生,是会借各种机会表达对校长的意见的。所以,周其凤的诸多行为,都被贴上“作秀”、“炒作”的标签,被舆论鞭挞,他自己恐怕也十分委屈,可这是行政化教育体系中北大校长难以走出的“宿命”。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已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长选拔任命办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过去两年间,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少数部属院校开始实行校长公选,但总体而言,推进校长去行政化、职业化十分缓慢——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依旧,学校还是官场而非教育机构,校长还是有行政级别,对于校长岗位的权力,仍缺制度性制约。这注定校长的首要身份还是官员,而非教育家,但社会对校长却有教育家的期待,于是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将难以避免。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聒噪北京大学校长不自量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你说 王恩哥能走出宿命吗? 《百度百科》介绍,王恩哥,男,辽宁省沈阳市人, 1957 年 1 月出生, 1975 年 8 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常委,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等职务, 2011 年 5 月至 2012 年 6 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正局级), 2012 年 6 月至 2013 年 3 月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3 年 3 月 22 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潘立刚在北京大学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王恩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副部级)。 2015 年 02 月 15 日 ,中国经济网 ( 尹彦宏 ) 《浙大校长林建华出任北大校长 王恩哥不再担任》:据京华时报消息,今天上午,北京大学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林建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免去王恩哥的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王恩哥另有任用,但具体去向并未透露。 2015 年 2 月 15 日 ,《新京报》 ( 记者许路阳 ) 《王恩哥卸任北大校长 调任中科院工作》: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北大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中组部宣布林建华调任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不再担任北大校长,另有任用。王恩哥在讲话中表示,希望以后能回到母校北大做科研、教书。王恩哥还在讲话中透露了将到中科院任职,他说,他会把部分学生赠送他的一个横幅“挂在科学院新的办公室里”。会后,王恩哥向新京报记者确认,他将调任中科院工作。 请问: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的宿命比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宿命好吧。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听党的话跟党走,谦虚谨慎,不搞个人英雄主义,宿命错不了。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宿命如何?天知道。离开集体,英雄无用武之地。啥也不是。 以上内容约 25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叫板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只能是无功而返
大庆商江 2015-1-30 08:46
熊丙奇叫板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只能是无功而返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企图借助《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力量叫板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留下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罕见笑柄,或许可以作为反面史料载入史册。 2011 年 4 月 19 日 ,《东方早报》《熊丙奇:大学不能失去反思的力量》: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做出回应。周其凤表示,“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曾有人致信他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但他认为,对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周校长这一回应显得很暧昧,弄不明白其对“会商制度”,尤其是会商“思想偏激”学生的明确态度。在笔者看来,如果其承认这是一个错误,进而反思学校的工作,同时呼吁大家给“犯错”的年经教师以宽容,这是值得欣慰的——北大校长到底对此还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他一边说允许犯一点错,又说“初衷”是好的,“还不一定是错误”,给人的感觉是,就是承认这是“小错”,也心有不甘、很不情愿的。这就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是不是周校长本人是认可“会商制度”的,或者说,这一制度的出台不是所谓学工老师的创造,而是得到学校支持的。把“会商制度”的责任推给学工教师,而一厢情愿认为校长大人与此无关,只是大家的良好期盼——想说明校方并不认同“会商制度”,只是个别部门乱作为。那些致信周校长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的建议者,可能并不了解国内高校的管理运作。从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看,一个学工老师的“工作创新”要在全校推广,没有得到校方的同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在周校长的回应中,他已明确承认,会商的提出和自己有关。“刚到北大当校长不久,接到一位家长的信,信中说那位家长的孩子曾经非常的优秀,但在北大读书时没有把握好,功课一科一科地挂,最后只能离校。让人十分难过。”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尽可能地“早关怀、早指导”。建立学业会商制度的出发点正在于此。如此看来,学生工作部门是在执行校长的意图,并将“会商”制度化。由此可见,在社会舆论对北大“会商”制度高度质疑的时候,北大其实并没有认真反思这一制度存在的严重问题。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掩饰错误,失去反思错误的勇气。如果周校长能直面社会质疑,冷静反思这一制度考虑不周全,甚至违背大学使命之处,或者分析这一做法为何从良好的初衷变异为会商“思想偏激”学生,大家会看到北大还有反思、自净的能力。但从周校长含糊的回应中,难以感受到这种反思的力量。更令人诧异的是,对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周校长还有不一般的看法,他说,“至今北大还没有校训和校歌,这也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北大是一所追求营造自由学术氛围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民主意识,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校歌和校训,就能体现自由精神?那么,现今的北大是不是比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校训的老北大更有自由精神?明明已经抛弃老校训、数典忘祖,却以没有校训作为骄傲,北大的未来着实令人忧虑。当然,结合这样的解释,“会商制度”在北大的出台也就毫不奇怪了,当大学拒绝反思,不愿意承认错误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粉饰和掩盖自己的错误。( 作者系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 2011 年 4 月 19 日 ,《南方都市报》《熊丙奇专栏 : 大学不能失去反思的力量》“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作出上述回应。周其凤表示,曾有人致信他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但他认为,对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周校长这一回应显得很暧昧,弄不明白其对“会商制度”,尤其是会商“思想偏激”学生的明确态度。在笔者看来,如果其承认这是一个错误,进而反思学校的工作,同时呼吁大家对“犯错”的年轻教师以宽松,这是值得欣慰的——— 北大校长到底对此还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他一边说允许犯一点错,又说“初衷”是好的,“还不一定是错误”,给人的感觉是,就是承认这是“小错”,也心有不甘、很不情愿。这就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是不是周校长本人是认可“会商制度”的,或者说,这一制度的出台,不是所谓的一个学工老师的创造,而是得到学校的支持的。依据笔者对高校管理制度的了解,把“会商制度”的责任推给学工教师,而一厢情愿认为校长大人与此无关,是大家对这一令人失望制度的良好期盼——— 说明校方并不认同,这只是个别部门乱作为——— 那些致信周校长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的建议者,可能并不了解国内高校的管理运作。从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看,一个学工老师的“工作创新”,要在全校推广,没有得到校方的同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在周校长的回应中,他已明确承认,会商的提出和自己有关。“刚到北大当校长不久,接到一位家长的信,信中说那位家长的孩子曾经非常地优秀,但在北大读书时没有把握好,功课一科一科地挂,最后只能离校。让人十分难过。”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尽可能地“早关怀、早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建立学业会商制度的出发点正在于此。如此看来,学生工作部门是在执行校长的意图,并将“会商”制度化。由此可见,在社会舆论对北大“会商”制度高度质疑的时候,北大其实并没有认真反思这一制度存在的严重问题,包括校长本身的问题。任何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掩饰错误,失去反思错误的勇气。如果周校长能直面社会质疑,冷静反思这一制度考虑不周全,甚至违背大学使命之处,或者分析这一做法为何从良好的初衷,变异为会商“思想偏激”学生的过程,大家会看到北大还有反思、自净的能力。但从周校长含糊的回应中,难以感受到这种反思的力量。更令人诧异的是,对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周校长还有不一般的看法,他说,“至今北大还没有校训和校歌,这也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没有校歌和校训,就能体现自由精神?那么,现今的北大是不是比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校训的老北大更有自由精神?比有“与真理为友”这一校训的哈佛大学,是不是更倡导学术自由呢?明明已经抛弃老校训,数典忘祖,却以没有校训作为骄傲,北大的未来,着实令人忧虑。当然,结合这样的解释,“会商制度”在北大的出台也就毫不奇怪了;这也可以理解,当大学拒绝反思,不愿意承认错误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粉饰和掩盖自己的错误。 (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熊丙奇叫板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无功而返。熊丙奇叫板北京大学校长的结果异曲同工。 主要理由是: 第一、熊丙奇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相比,好比小巫见大巫,不是一个等量级。熊丙奇举着“教育问题专家”的广告牌,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踩着高跷,也没到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裤腰带的高度。夸张地说,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的一根汗毛或许比熊丙奇的腰粗。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面前,熊丙奇好比一个跳梁小丑。不像吗? 第二、熊丙奇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讨论的话题大相径庭。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写的是关乎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大手笔。熊丙奇玩的是个人利益至上的雕虫小技。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写的是官方文件,熊丙奇写的是街头巷尾随风飘逝的的俏皮嗑。 第三、熊丙奇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代表的群体不可同日而语。据北京大学 2014 年 7 月官网显示,北京大学有北京大学有 6441 名专任教师,其中 1701 名教授, 2037 名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67 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 10 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 人。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科学生 14465 人、硕士生 10031 人、博士生 5088 人。熊丙奇代表的群体与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代表的群体相比九牛一毛而已。 综上所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教育问题专家”、“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叫板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属于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请熊丙奇使出反思的力量。请熊丙奇用尽全身力量反思。 2010 年 12 月 7 日 ,特训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3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通过媒体“毒舌”北京大学属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大庆商江 2015-1-25 16:24
熊丙奇通过媒体“毒舌”北京大学属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有了“克星”。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称“ 学者 ”披着“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的迷彩服,数次通过媒体“毒舌”北京大学。一是“毒舌”北京大学领导干部。二是“毒舌”北京大学管理制度。三是“毒舌”北京大学招生。四是“毒舌”北京大学毕业生。举证如下:约 2 万字。感兴趣者可以自行搜索续补。 2007 年 12 月 27 日 ,东方网《 熊丙奇:耶鲁教授给北大上了一课 》: 12 月 19 日 ,耶鲁大学教授 Stearns 发出一份电子邮件,致修读其课程的北大全体同学,并附寄耶鲁驻北大代表以及部分耶鲁教授和北大教授。他在邮件中称,选修他主讲的《生物进化学》课程的个别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涉嫌抄袭。针对此事,近日,北大教务部发布《教务部就个别学生违反学术规范一事的说明》,表示北大已启动调查程序。( 12 月 25 日 《京华时报》)犹如去年内地女博士生在香港行贿被所在大学的教授检举到廉正公署一样,那两位课程论文涉嫌抄袭的北大学生,也被广泛认为“太倒霉”———栽在了老外的手上。做作业从网上找现成答案,同学互相抄袭这样的事,不要说在大学里,就是在中学、小学都十分普遍,有些时候,还是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把作业“搞定”。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大家似乎忘记了抄袭是涉及人格、品德的行为,是比作业没有完成还严重的事。在国内,老师对此类作业抄袭已经习以为常,多半不会为此就上书学校相关委员会。大家往往也认为,只有发生在出版图书、发表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考试等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的事件中的“抄袭”,才可以定位为“抄袭”,加以追查和惩处。如此定位,其实纵容了学生从小养成不诚实的品格,他们不以抄袭为耻,甚至以会抄袭而不被老师发现作为炫耀的“资本”。在国外大学,无人监考的考场,没有学生会交头接耳,东张西望。而在国内,即便多人监考,学生也想方设法作弊。发展到眼下,考试作弊被抓,学生纷纷把矛头指向考试制度、指向监考老师。对于图书、论文抄袭,也见怪不怪。前不久,一高校学生因作弊被开除,把母校告上法庭,居然得到很多媒体的同情,认为学校剥夺了其受教育权;最近,复旦大学处理三起学术不端,而就在复旦同学中,有人认为处理太重,还有学生为当事人求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耶鲁大学教授为我们上了重要一课,这一课比其所上的《生物进化学》更重要。他告诉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人自身的“进化”,不要一心只关注功利性的成绩,而更应注重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影响、循循善诱的引导、奖罚分明的管理;这种教育,也不仅仅是依靠学校就能完成,而应该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进行。 2009 年 2 月 23 日 ,中国经济网经济博客《 熊丙奇:北大教授被开事件的制度分析 》:究竟是张维迎利用职权进行报复,还是邹恒甫确实没有尽到教授职责而应该被开除,对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北京大学教授被开事件,这是大家很想获得的答案。有的网站已经推出专题让大家做选择题。而更令笔者迷惑的是,这样的讨论,为何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得以进行,而这样的讨论,又能怎样改变事态的发展呢?有一些议论,认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出开掉邹恒甫教授的决定,是完全合法的。因为不是院长的个人决定,而是通过了院长办公会。笔者认为,如果这种“合法之声”是教育界内的主流,那么,无疑表明我国高校已经完全认同了行政治校的格局,并成为一种顽强的力量。解聘一名教授,对于现代大学来说,不是一件小事。早在上个世纪初,为实行教授终身聘任制与保护学术自由,美国大学便制订有解聘教授的严格规定。美国密西根大学校长柯尔曼来访中国高校时,曾说,她个人无权解聘任何一名教授。即使是那些尚未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如果出现严重违规,也必须通过一套严格的程序将其解聘。这套严格的解聘程序是 , 首先,要把将要解聘的消息告诉当事教师,并详细说明解聘的理由,其次,如果当事教师不服从解聘处理,学校将成立教师委员会和听证委员会,进行调查核实,还将召开司法听证会,教师可以自己辩护或指定他人为其辩护,最后,学校董事会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做出处理决定并加以公布。很显然,这已经是十分成熟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不过,柯尔曼女士也曾笑着对中国同行说,这些制度可能不适合中国国情。从眼下这件事情看,中国高校完全实行着与现代大学完全不同的制度。光华管理学院作出解聘邹恒甫教授的决定之前,并没有事先告之当事人学院将作出解聘的处理,以及为何解聘的详细理由;当事人本人对于解聘的决定,有不服意见,却根本没有权利在处理过程中通过合法渠道反映,对自己进行辩护,更谈不上有教师委员会、听证委员会对其申诉意见进行调查核实;当事人在不知情情况被解聘,只有通过写信给教育部长、上博客发帖子等方式作一丝抗争,而学院领导却不屑于向大家解释详细理由,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语蔽之。对一名教授——邹恒甫尚且是著名教授——进行这样的处理,即便他严重违规,非得解雇,但能谈得上程序公正吗?人们又怎能不担忧,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会利用手中的职权进行报复呢?可以说,在现行模式下,个人太方便利用手中的职权来达到个人目的了。大家不妨再看看院长办公会的人员结构:院长、副院长、院长助理、院办主任等。如果他们就能决定学院里的人权、事权、财权,那么,还有什么学术的地位、教授的地位呢?大学教授又怎能保住自己的一丝尊严,不向行政力量屈从、不攀附行政力量呢?大学又怎能有做真正的学术研究的氛围呢?其实,不管光华管理学院最后出具的材料有多么充分——我们还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给大家一点面子,充分解释开掉一著名教授的理由(虽然作为拿着国家投资与受教育者学费办学的北大,有责任和义务向大家交代)——这件事,都再一次将中国高校的行政化办学风气展示无遗,说明在高校中,行政拥有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利。为此,相对于究竟是张在报复,还是邹真应该开路的答案,我们其实更应该关注大学的管理制度,能否做到不给任何个人进行私人恩怨报复的空间,能否保障每个教师平等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能否从尊重学术规律、教育规律出发,保证学术权利、教育权利不受行政力量的干预。有了这样的制度,就不会让决策者出来声辩“清者自清”,制度会让人“想浊也难”;有了这样的制度,就不会让教师求告无门、左冲右突,成为孤独的制度斗士;有了这样的制度,也就用不着大家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无限的折腾上为这一桩桩吵架案所累,而可真正做到一心关注教育与学术。 2009 年 11 月 17 日 ,北方网《 熊丙奇:北大如此公示有何用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一片争议声中,继续前行。北大招生办 16 日公示了“获选”的全国 39 所中学名单。北大招办表示如公示对象存在相关问题,可向招办反映。而从这一消息之后的网络跟帖中发现,公众的疑虑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强了。获得北大此次“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总计有 39 所,分布在 13 个省市,其中推荐中学最多的是江苏省,共有 10 所中学。虽然确定哪所学校拥有“资质”,北大有自主权,可是,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选择这些中学?公示说,在中学资质申请环节中,该校收到来自全国 400 余所中学关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申请,经该校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议,综合考察申请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了 39 所中学。从中所能看到的依据是“自主招生专家”“综合考察申请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那么,“自主招生专家”由哪些人组成?办学条件评价标准是什么? 400 余所申请中学办学条件的得分究竟如何?生源质量评价标准是什么?每所学校生源质量评价得分如何?大学评价中学“资质”的标准,是不能含混的。只有标准清晰,才有公信力可言。 8 年来自主招生之所以遭遇公众质疑,就是因为高校的评价标准不公开、透明,总是以“综合素质高”一句话代表对学生的评价。而反观美国高校自主招生,有旅美学者曾总结出美国名牌大学评价学生的“公式”:综合素质总分 = 就读的高中 (0-4 分 )+ 课程难度 (0-21 分 )+ 年级排名 (-1-3 分 )+ 平均成绩 (0-16 分 )+SAT 成绩 (6-25 分 )+ 全国荣誉学者 (0-3 分 )+ 申请论文 (-3-5 分 )+ 推荐信 (-2-4 分 )+ 课外活动 (-5-30 分 )+ 种族多元化 (-3-5 分 )+ 体育活动 (8-40 分 )+ 超级录取 (40 分 )+ 。据此,公众可以明确地知道,某个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是不明不白的“综合素质较高”。北大虽然诚恳地接受监督,可由于大家不知道评价标准,因而,面对这份 39 校名单,几乎无法监督。自主招生是高校自主办学的一项权利,公众当然不能干预学校的具体办学细节,但对于总体规则制订,应该有参与、监督的权利。在笔者看来,我国公立高校有必要建立大学理事会,负责学校校长遴选、重大战略决策,并监督大学办学。理事会应由政府部门官员、人大机构成员、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共同组成,其中,社会人士应占相当比例,以反映社会对大学办学的诉求。大学校长对理事会负责,执行理事会的战略决策,才可能让大学的自主办学,不是无原则的自主,也才能在各项办学措施的实施中,真正接受公众的监督。 ( 作者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注:熊丙奇不是“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册员工,只是借“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当招牌用。】 2010 年 7 月 27 日 ,《东方早报》《 熊丙奇:有比“校长推荐上北大”更好的办法》 :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 2010 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录取工作已结束, 90 名考生中, 3 人高考发挥欠佳,未能达到北大当地录取线,两人选择香港高校,另有 20 人因具有保送资格被提前保送,其余 65 人均被北大录取。(《中国青年报》 7 月 25 日 ) 3 名考生未被录取,是表明北大严格执行招生规定,还是反映此前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有不公正?或者,“校长实名推荐制”根本就不可能像其标榜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笔者反对用高考成绩的高低,来验证自主招生的成败。如果单纯地以高考成绩来验证自主招生的成败、公正,那么,自主招生改革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进行改革。然而,公众又不得不、不自觉地用高考成绩来观察自主招生。原因有二,其一,当前的自主招生嫁接在集中高考之上,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都必须参加高考、根据所报志愿进行录取,而且,对于 5% 自主招生高校来说,考生还必须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优惠条件,方可录取。从本质上看,自主招生资格其实就是高考录取成绩优惠。其二,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操作并不放心,因为就是连监考严密的高考考场,以及透明度相对较高的高考加分领域,作弊和权势交易都很猖獗,就别谈透明度严重缺乏,同时深受行政管理影响的高校招生管理了。走出这种尴尬境地,需要对自主招生进行进一步改革。从当前情况看,有必要将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移到统一高考之后,可将统一高考成绩作为申请各校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自主招生高校在根据考生的笔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自主录取。此举既可以减少各校自主举行测试的成本,也可减少考生的赶考负担,同时,高考统一测试保障了基本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这种操作模式,可以尝试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学校,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就真正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同时建立起高等学校的市场机制,有利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使高校进行去行政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可探索推出高水平大学的联考,进而建立“自主招生联考 + 高校自主招生模式”。我国教改《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到举办高水平大学联考。在笔者看来,高水平大学联考的作用,不能仅仅替代各校的自主招生笔试,联考后,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必参加集中高考,而应该逐渐发展到用高水平大学联考,替代统一高考。参加高水平大学联考的同学,根据联考成绩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被录取之后,将不再参加高考。这种考试录取模式,才能真正为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和多次选择机会,不然,高水平大学联考还是嫁接在集中高考基础上,还是在努力捍卫高考的唯一权威性。 2010 年 11 月 3 日 ,东方网《 熊丙奇:北大中学校长推荐制扩张并非好事 》:继在 2010 年自主招生中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之后,北京大学在 2011 年自主招生中进一步扩大校长实名推荐的范围,从去年 13 个省份的 39 所学校试点、推荐 90 个名额,扩展到全国范围的 161 所中学,推荐学生总额为 210 名。(《新京报》 11 月 2 日 )有媒体据此认为,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实践中已经获得认可,不然北大怎么可能将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然而,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从自主招生改革来说,其实问题多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即这样的推荐制本质是北大抢生源的一种手段,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偏才(今年已经把推荐要求调整为“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也不是探索自主招生的全新模式(被推荐学生还是要参加高考,并达到规定的分数要求),而是通过“校长实名推荐 + 学生承诺报考”,把该校平时成绩最好的学生事先纳入囊中。依据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政策,获得学校推荐资格,并经面试考察通过的学生,应签订报考承诺,否则被视为不诚信,也影响到来年中学的推荐资质。从高校的公平竞争和学生的选择权说,这样的操作是应该在现实中遭遇很大阻力的——从高校角度,应反对这种借校长实名推荐名义,“提前”招生的做法;从学生角度,招生学校应允许学生在获得推荐资格之后,还有选择其他学校的可能。记得在去年,围绕这两方面问题,就有众多议论,然而,这并没有挡住北大“改革”的步伐。这显然不能说明这种“改革”有多大意义,而能说明的是北大独特的江湖地位。对高校来说,虽然北大明显在“掐尖”,但谁能挑战其“掐尖”地位呢?在一些省市,北大、清华等高校甚至是放在“零志愿”位置,先于所有高校招生的。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能被中学推荐上北大,应该高兴还不来及呢。所以,这更像是“被北大认可”,而非“认可北大”。于大学来说,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应该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平等竞争获得。如果大学的地位不是靠这种竞争机制,而是利用教育政策所给予的“竞争优势”来限制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就会影响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校抢生源本是件好事,但抢生源的文章做到招生时间上、录取政策上,就没多大出息了。更重要的是,这与真正的自主招生格格不入。自主招生的要义,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自主选择,这要求所有学校不分等级平等竞争,而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学校。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无阻力扩大,提醒大家关注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改革。笔者担忧的是,在北大带头下,更多高校也搞起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全国各地一片推荐的热潮,大家误以为这就是自主招生,这会严重误导自主招生。( 熊丙奇 教育学者 ) 2010 年 11 月 17 日 ,《南方都市报》( 熊丙奇)《北大还没有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据媒体报道,北大从去年开始以“校长实名推荐制”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这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勇敢地迈出了一步。但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同时认为,今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虽然数量上增加了、范围上扩大了,但是录取标准与程序标准并没有实质进步。据了解,去年北大首次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深圳推荐了 3 名学生,但最终有 1 名学生因 7 分之差无缘北大。对此,王占宝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深中的推荐不是为了多一个同学上北大,但北大还没有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应该再解放一点。他建议,对素质全面、某一方面特别有优势的学生,降分录取可以放宽到 50 分左右。王占宝校长的上述感慨,其实不只存在于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而是目前全国 80 所获得自主招生试点权高校的共同问题。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无一例外,都嫁接在统一高考 ( 论坛 ) 之上,并未摆脱集中录取,具体操作程序是:每所自主招生高校先进行自主选拔测试(联考或自主考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承诺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将该校作为第一志愿或 A 志愿,同时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必须不低于该校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 20-30 分(各校确定的分数标准不同,少数学生可优惠到一本线之上或低于该校录取分数线 60 分),方可被录取。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学生参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渠道”不同,具体操作程序并无根本不同。今年早些时候引起媒体关注的复旦大学录取“国学小天才”未果事件,也因这样的程序而起,那位“国学小天才”,由于高考成绩未达到陕西一本线,而无法被复旦录取。这样的自主招生程序,必然产生两大问题。其一,根本不可能招到如大学所期待的所谓“偏才”、“怪才”。众所周知,按照目前的统一高考,一名学生如果存在任何一门偏科(像吴晗、钱钟书那样某个科目只考几分),高考总分可能上一本线就危险,只低于名牌大学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 20-30 分则难度更大。其二,自主招生实则变为抢生源,不过是高校事先把一些本就可以通过统一高考考进本校的学生“圈进来”。根据这样的自主招生安排,北大实名推荐制所能推荐的学生,也就是平时综合排名最靠前的学生了,因此,其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改变这样的自主招生程序也有很大的困难。自主招生试点八年来,有关高校有两方面建议。一是完全学校说了算,即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高考;二是进一步降低自主招生学生的高考成绩门槛,比如可以放宽到低于录取分数线 50 分(如王校长所建言),或者对少数极为优秀的同学,可以不考虑一本线。后一种做法,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大等校已经尝试。而对于这两方面建议,公众都持谨慎态度,他们最为担忧的问题是,如此一来,怎样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每个高校搞一套,会不会很混乱?目前能够让公众相信的,也就只有统一高考了。在笔者看来,自主招生如果按照上述路径改革、完善,将难有前途。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应着力打破集中录取,建立“学业水平测试 + 高校自主招生”的模式,在学业水平测试尚未推出之前,自主招生最好的方式有二,一是“高校联考 + 自主招生”,二是“高考成绩 + 自主招生”。其中,“高考成绩 + 自主招生”是指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办法,将高考成绩作为一种评价成绩(不是现在的选拔成绩),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自主确定申请者的高考成绩门槛,然后结合申请者的中学成绩、中学推荐、中学综合表现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进行录取。在这一过程中,一名学生可以申请多所学校(比如 3~5 所),可以同时获得这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再进行确认。为了避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充分,这些高校的自主招生可放在 6 月底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到 7 月底, 7 月底再按照过去集中录取方式,补录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前不久,北大 11 名教授建言的新高考改革,就是“高考成绩 + 自主招生”模式,这种模式同时兼具公平、学校自主权、学生选择权的好处。要让这一改革顺利推进,需关注两点,一是给予学生选择权,即一个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自主招生的真谛所在,通过学生的选择,带来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二是同步推进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摆脱学校行政对招生事务的干预与影响,实行招生标准、过程、信息全公开。尤其是现代大学制度,对于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熊丙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0 年 12 月 22 日 ,解放网《 熊丙奇:北大副校长的“人格分裂” 》(原题:海校长的两句话是否逻辑短路?):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上晚课时,被教室管理员以“锁门时间已过”为由催促下课。海闻斥道:“教学重要还是锁门重要?我可以明天就让你走人!”此事在学生中引起争议,并发到北大未名 BBS 上。据报道,当事教室管理员称,目前工作未受影响。对此,海闻婉拒采访。(新京报 12 月 21 日 )这是一件颇值得玩味的事儿。海校长发问“教学重要还是锁门重要”,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学校的管理要为教授服务、教学服务,而不是让教授和教学迁就学校管理这是国外大学管理的常态,很多大学的实验楼、图书馆、教学楼,是全天候开放服务的这闪现了某种大学精神。可海校长接下来的话“我可以明天就让你走人”,使人费解。一秒前,是一个理应具备大学精神的教授;下一秒,则毫无过渡地进入了“领导状态”。这位管理员是在履行责任,执行学校教学楼按时锁门的规定,海校长如果不满,应当对学校的管理规定不满,进而提出修订意见,而不是对管理员发火。就算管理员不识时务,冒犯了校长大人,也不是校长一句话就可以让他走人,聘任教室管理员,不属于校长的权限范畴。从目前结果看,管理员工作没受到影响,从善意的角度理解,海校长当初只是一时的气话。一滴水可以体现太阳的光辉,一时的气话,很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本来,海校长的发问可以成为美谈沿着这样的问题,学校甚至可以展开一场讨论,由此打破很多不为教学服务、不为教授服务的陈规。但结局却相反。这有点匪夷所思,但却是现实教育管理的写照。其实,海校长的第二句话,恰是前一个发问的答案,体现了行政在大学里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大家甚至可以推测,海校长关于“教学重要还是锁门重要”的问题,并非重视教学,而是要问“领导重要还是锁门重要”。这样的情况,在当下的大学比比皆是。大学领导非但言行不一致,言言也不一致,逻辑不自洽。比如,上一句话刚说到大学要建立学术委员会,实行学术管理,下一句就说,学校要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学风建设委员会、由一把手负责学风;上一句刚说大学发展要有系统、科学规划,不能急功近利,下一句就说,我们要打破常规,追求跨越式发展;上一句刚说,领导要摆脱办学的政绩思想,下一句就开始布置,各院系到年底,要对全年的论文、经费、课题对照年初的任务进行总结,没有完成的该扣的奖金必须扣……将不同的大学发展思维“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毫无障碍。当然,大家都知道重点在哪儿。在行政至上的大学管理环境中,这是必然的结果。此事提醒大家,依靠大学行政力量来推进大学的改革,是不现实的。去行政化的改革,最终在行政的推动下,只会进一步强化行政的权威。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第六批教改试点任务与单位名单,北京大学等 26 校试点制订大学章程,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如果制订大学章程,没有师生广泛参与,只听领导的意见,那么,实难想像这样的试点,能取得怎样的成效。 2011 年 4 月 18 日 ,东方网《 熊丙奇:北大校长怎理解“会商”制度 》(原题:《大学不能失去反思的力量》):在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做出回应。周其凤表示,“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曾有人致信他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但他认为,对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周校长这一回应显得很暧昧,弄不明白其对“会商制度”,尤其是会商“思想偏激”学生的明确态度。在笔者看来,如果其承认这是一个错误,进而反思学校的工作,同时呼吁大家给“犯错”的年经教师以宽容,这是值得欣慰的——北大校长到底对此还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他一边说允许犯一点错,又说“初衷”是好的,“还不一定是错误”,给人的感觉是,就是承认这是“小错”,也心有不甘、很不情愿的。这就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是不是周校长本人是认可“会商制度”的,或者说,这一制度的出台不是所谓学工老师的创造,而是得到学校支持的。把“会商制度”的责任推给学工教师,而一厢情愿认为校长大人与此无关,只是大家的良好期盼——想说明校方并不认同“会商制度”,只是个别部门乱作为。那些致信周校长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的建议者,可能并不了解国内高校的管理运作。从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看,一个学工老师的“工作创新”要在全校推广,没有得到校方的同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在周校长的回应中,他已明确承认,会商的提出和自己有关。“刚到北大当校长不久,接到一位家长的信,信中说那位家长的孩子曾经非常的优秀,但在北大读书时没有把握好,功课一科一科地挂,最后只能离校。让人十分难过。”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尽可能地“早关怀、早指导”。建立学业会商制度的出发点正在于此。如此看来,学生工作部门是在执行校长的意图,并将“会商”制度化。由此可见,在社会舆论对北大“会商”制度高度质疑的时候,北大其实并没有认真反思这一制度存在的严重问题。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掩饰错误,失去反思错误的勇气。如果周校长能直面社会质疑,冷静反思这一制度考虑不周全,甚至违背大学使命之处,或者分析这一做法为何从良好的初衷变异为会商“思想偏激”学生,大家会看到北大还有反思、自净的能力。但从周校长含糊的回应中,难以感受到这种反思的力量。更令人诧异的是,对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周校长还有不一般的看法,他说,“至今北大还没有校训和校歌,这也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北大是一所追求营造自由学术氛围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民主意识,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校歌和校训,就能体现自由精神?那么,现今的北大是不是比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校训的老北大更有自由精神?明明已经抛弃老校训、数典忘祖,却以没有校训作为骄傲,北大的未来着实令人忧虑。当然,结合这样的解释,“会商制度”在北大的出台也就毫不奇怪了,当大学拒绝反思,不愿意承认错误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粉饰和掩盖自己的错误。 2012 年 2 月 15 日 ,凤凰网“ 熊丙奇的博客”《北大和耶鲁的宣传片差别在哪里? 》: 近日,北大和耶鲁大学的校园宣传片被网友放在网上,引发关注,数以万计的网友对北大拍摄的宣传片褒贬不一。拍摄北大宣传片的北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宇称,北大宣传片旨在反映中国文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质,与耶鲁大学的招生宣传不同,两者没有可比性。 ( 新京报 2 月 14 日 ) 陈教授称两校宣传片没有可比性,但既然都是大学的宣传片,网友把他们拿出来比,是很正常的,而且,既然是“宣传”,就是要让观众,从比较中得出优劣来。如果一名考生正寻思是报考北大好,还是耶鲁好,说不定就要认真看两校的宣传片,虽然这不会是选择的主要因素,但很可能影响最终的选择。陈教授的话,却不经意传递出一层意思——大学的宣传片,是不太在乎大家的比较的,北大的与耶鲁没有可比性,自然,与清华的、复旦的,也没有啥可比性,都可以说是反映本校的精神气质嘛!这正可以解释北大宣传片和耶鲁的不同之处:北大宣传片在乎的是是否反映出北大的成就,获得领导认可;而耶鲁宣传片在乎的是是否反映特色吸引考生。在我国内地,虽然出国热急剧升温,可北大等名校的招生,是没有多大竞争压力的,最近几年来的自主招生中,各高校“抢生源”貌似很激烈,但其实,由于考生最终只能获得一张内地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以大学的抢生源,是用招生手段和录取优惠抢生源,比如北大就用校长实名制,将招生时间提前,并把一些优秀学生提前“圈定”,而不用考虑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抢生源”,进而,在宣传片中,也就用不着这些方面花笔墨。如此环境中的宣传片,就更像是学校的办学汇报了。如果读者们感兴趣,可以把各高校的宣传片找出来,然后再对应学校的概况介绍,会发现有很惊人的相似——可能展示手法不同,但说的无非是历史悠久、地位很高、英才辈出、校园优美,画面中出现最多的是历史、校园建筑、现任领导、当下的科研红人。鲜见学生。——即使有,学生也是作为背景中的群众演员。这很符合时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评价标准,在大学里,领导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学术研究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教育教学,大学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校园,以及一些科研数据。相对来说,北大的宣传片还比较具有艺术性,有的高校在进行这些展示时,就像放 PPT ,接连出现领导出席活动的镜头,以及各种横幅、会标。但就是这样,这些高校照样不愁招不到学生,由于有各种工程、计划的“护航”,有一本、二本等安排,且招考制度坚持一个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因此,学校的日子过得很舒坦。只是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才开始感受到生源萎缩带来的压力。可耶鲁却没有这样的“福气”,虽然属于顶尖学校,可他们时刻面临受教育者的选择,拿到耶鲁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很有可能拿到哈佛或者剑桥的录取通知书,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大学,那是要“讨好”学生的,因此,在他们的宣传片中,出现用学生喜欢的说唱形式,宣传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共享客厅,学习聚会”、“每个住宿学院由一位院长管生活、一位主任管教务,他们和我们一起吃住”、“你有机会和喜欢的世界名人会面”就不奇怪了。换着内地高校,说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多少可以说唱出来?那多半会认为是在“恶搞”。笔者曾到香港中文大学参观,也曾看过他们的宣传片,整个宣传片就以几位在读学生的感想开头,这在国内高校的宣传片中,是很少见。但几分钟的短片,却很感染人,知道在这所大学读书,能获得怎样的教育,得到怎样的教育服务,学生们有怎样的学习生活。而这些,在内地大学的宣传片中,只有通过遥远的历史、美丽的校园风光、豪华的校门“意会”。内地高校一直在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这也只能“意会”。让大学做到“以人为本”,十分简单而现实的做法是,让其被学生们选择,当大学有被选择的压力,谁还敢孤芳自赏,怠慢学生?这样的大学才会办出活力、个性与特色,也才有可以讲述的丰富的校园生活。 2012 年 7 月 5 日 ,凤凰网“熊丙奇的博客”《 北大设 11 位校长助理意欲何为? 》:近日,网友“摆古论今”微博透露,北大官网公布校领导机构设置中存在 11 位校长助理, 5 位副校长等共计 27 ( 2 人兼任)人,引发一阵声讨,称“北大沦陷”,并评价说:“你们让胡适、蔡元培、严复,这些老领导汗颜啊! (广州日报 7 月 4 日 )对此,北大随即进行了回应,称“北大的 11 位校长助理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的服务性岗位,大部分校长助理在学校是兼职服务的,他们或是某个院系的教授,或是某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北大的校长助理的设置不同于其它国家行政机关的‘部长助理’职位,职位的设立并不占有专门的行政资源和岗位级别,并非所谓的‘校级领导’。”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北大确实把校长助理放在了官网的“领导机构设置”中,就算其不占行政资源,至少也承认这属于校领导设置,另外,这些校长助理,对外的身份必定是校级领导。大学设置这么多的岗位,与其说是教授为学校服务,不如说学校用这一岗位满足教授想当校级领导的心愿。对于担任校长助理的教授来说,对外可称学校领导(北大将校长助理放在校领导设置中,呼应了这种需要),提升自己的身价(近年来很多人多要傍北大,况何成为北大校长助理了),另外也可利用校长助理这一职位,方便地进行公关学术和社交学术,有头衔、行政职务者有更大几率获得各种课题,已是公开的秘密,这是校长助理在服务学校,还是学校在服务校长助理们呢?确如北大所说,大学的校长助理大多为正处级,没有相应的岗位级别,但如此众多的助理,或多或少强化了行政在大学中的地位,每个校领导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必然找出一些事来,把这些事布置给院系,院系也就只有围着领导转了,同时,对应如此众多的校领导,必然有庞大的行政机构,这些机构的人浮于事,将严重影响大学的教育和学术风气。减少校领导职数,同时精简学校的行政机构,这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基本要求。在发达国家的大学,校级领导最多只有 3~4 位,且没有多大权力,没有一干秘书,也用不着这么多的助理。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后的今天,一些大学校领导职数不减反增,这传递两方面信息。一是《纲要》对于一些大学来说,就是一纸空文,大学一边学习着《纲要》,喊着要去行政化,一边继续行政化;二是大学岗位的设置,并不是从大学事业考虑,而是更多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由于行政岗位吃香,供不应求,所以就一再扩容,这也引导大家追逐行政岗位。可以说,当今的大学,不是教育共同体,也不是学术学术共同体,而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大学之所以可以如此背“去行政化”趋势而行,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政府部门没有做出任何推进去行政化的行动,继续坚持按照以前的管理模式管理大学。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新创的南科大提出“去行政化,去官化”的办学理念,可深圳市委组织部门却出面为其公选局级副校长。去行政化在一所全新的大学中,都这么难,况何一所传统的公办大学了。其次,在校长助理岗位的设置上,大学拥有一定的“自主权”,通常来说,副校长的任命,目前还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所以大学很难增加副校长的职数,而校长助理的任命,则大多在校内就可以搞定。再次,大学内部的人事权,主要掌握在校党委和校长办公会,普通的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就是对“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严重不满,也无处表达不满意见。这充分表明,大学的去行政化遭遇行政困境。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调整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真正在大学内部实行教育权、学术权和行政权分权,建立可以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决策的教师委员会。没有大学内部的民主决策机制,一切都靠行政说了算,大学只会在去行政化的旗号下,沿着行政化的道路越走越远。在调整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方面,对于国家《纲要》的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有必要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并根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台实施细节。比如,对于取消大学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所学校落实,那么,对于这种情形,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是默认,还是严肃出台措施,抓落实,就会向社会传递完全不同的信息,如果能从北大等校开始,取消校长、书记的行政级别,恐怕其他高校没有不应声执行的。再次,对于学校因人设岗,增设众多并不需要的助理岗位,也应该进行调查,并引导学校在重大人事决策方面,建立公开的民主决策机制。 2010 年底,我国启动了 500 项国家教改项目试点,其中就包括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当时社会舆论对此寄予厚望。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现代大学制度在哪里呢?有哪所学校的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了?有哪所大学的普通教授拥有了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权力呢?一切还是照旧。这其实更不利于大学的去行政化,以前,没有《纲要》,没有试点,大家对去行政化多少还有期待,现在,《纲要》白纸黑字,试点也轰轰烈烈,可行政化反而更严重,这只会让大家对教改的信心一点点消退。 2012 年 7 月 14 日 ,中国网山西频道《 熊丙奇:对北大毕业生应该有啥期待 》:《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近日,北京大学未名 BBS 的匿名板块( SecretGarden )上的一个帖子,引发大家纷纷吐槽。有人感慨,“父母跟人拼了 20 多年儿女,学习都是最好的,他们觉得赢了。 儿女毕业工作后他们才知道,生活上还是拼不过煤老板的儿女。”这是一种除了制造情绪冲突外,没有多少价值的感慨。难道北大毕业之后个个都成为像煤老板一样有钱的人,就算“拼孩子”成功了吗?说到底,认为上大学是“拼孩子”,就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教育价值观,结果是把孩子上大学作为父母的脸面——这个北大毕业生找的工作还是不错的,起薪为月薪 8000 元,年底还会有奖金。他自己对这份未来还有上升空间的工作也颇为满意。可是,他爸爸却很失望,因为当初他上大学时,爸爸曾向亲戚夸下海口,说毕业之后找到年薪百万的工作毫无压力——并把上大学作为十分功利的人生选择。而认为上北大,就是拼过“富二代”,这不是推崇北大的功利化办学吗?近年来,北大在世人面前树立起培养非富即贵成功人士的形象,也进一步催生整个社会的“名校情结”。这位父亲之所以对孩子失望,也是由于这种“名校情结”所致——当初孩子考上北大,他认为十分有面子,周围的人也认为这孩子今后必定挣大钱、做大官,于是,当孩子没有立马挣大钱、做大官,就令其十分失望,也觉得没有面子。这位老父亲可能不知道基本的职场规律,就是孩子要赚大钱,做大官,那至少也该是几年或者 10 几年之后的事了,如果不是自己创业做老板,而是去应聘做公务员、公司职员,有多少人会马上成为处级、局级干部?会拿到上百万的薪酬?网友们感慨,“拼儿子”拼不过,是否认真想过每个人的基本成长规律呢?是不是我们期待的就是北大毕业生毕业之后个个直接当处长,然后进国有企业,个个拿百万薪酬呢?面对名校,当前社会都失去了理性的思维,将其与财富和官位划上等号。这让上大学只有一方面价值,即功利的价值,挣不了大钱、当不了大官,就没有了这一价值。同时,大学也完全按照这种功利的价值观念办学,培养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和人生的追求,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失去读书的理想,大学也将失去办学的理想。一个健康的社会,成才的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教育的选择也该是多元的。简单的说,一个北大毕业之后,不去当公务员,也不去大公司,而只是去做公益志愿者,投身公益事业,我们会不会认为他没有价值,读书白读了?如果他父母不为他惋惜,社会都为这个学生惋惜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就出了严重的问题。另外,一个高中毕业生,成绩十分优秀,可在高考选择大学时,不去选北大,而进了一所职业学院,他的理想是今后成为一个顶级厨师,对此,舆论是否认为其选择是错误的,大家也认为其太“另类”呢?假如未来有一天,这个学生真成了顶级厨师,并当上餐饮大老板,企业上市,舆论可能转而赞扬其人生选择,可是,如果他没有成为大老板,大家是不是就质疑其选择呢?只以成功论英雄,只以金钱多少、官位高低论成功,这是需要扭转的成才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依照这样的成才观和价值观,中国很多学生都将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因为能赚大钱、当大官的人毕竟是少数,北大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就是几千人,他们要是都能当大官,中国把所有部级干部都给北大毕业生做,都远远不够。中国的名校也将失去大学精神,以培养富翁、高官为荣。同时,以“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为口号,激励学生上名校,也是十分畸形的,这制造群体的撕裂,同时,也会让很多名校学生由于完不成“战胜”的目标而最终沦落。按照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说法,“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进北大,本就不该有当大官、发大财的念想。每个上名校的学生更应该有平等的思想,不追求特权,不强化自己的身份,应该努力追求的是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以自己的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社会活动等等,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才是北大等名校毕业生的理想和追求。也该是社会对北大毕业生的期待。 2012 年 11 月 2 日 ,《新京报》《 熊丙奇:加藤申请北大时,简历有无造假? 》:一纸简历事关录取的公正,也考验大学对学生品德的看法。针对日本杂志披露旅华日籍学者加藤嘉一谎称被东京大学录取一事, 10 月 31 日 ,加藤在日本官方网站上发表“道歉报告文”,承认自己伪造简历。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对此回应称,加藤嘉一是否在东大录取事情上说谎,不影响北大对其录取以及最后的毕业结果。按照我国大学录取留学生的招生方式,东大是否录取加藤与北大的录取的确没有关系,但是,假如加藤在申请北大的简历中,说谎虚构经历,那么,这就需要北大对此做出调查处理了。从媒体的报道看,加藤是在相关出版物上说谎的,比如,加藤曾声称自己是日本庆应大学 SFC 研究所的“上席研究员”,而该研究所接受采访表示,加藤只是访问研究员。加藤曾获得日本全国柔道大赛第 4 名的说法,该杂志也核对了历届柔道大赛的比赛结果,但未曾发现加藤嘉一的名字。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夸大的经历,是否出现在其申请北大的简历中,如果出现,则涉及在报考中弄虚作假,是严重的不诚信行为——简历作假也是报考作弊。而如果没有出现,则表明其在申请北大提供资料时,是诚实的。对于前者,北大有必要根据其造假行为,做出相应处理,而后者,则不影响其继续求学。因此,北大所要做的是,由学校招生委员会对此事进行调查。如果不做出调查,就拿是否被东大录取不影响北大录取来回应,表明北大对留学生的招录,并不严肃。毕竟,没有被东大录取,和谎称录取了未去,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后者涉及一个人的诚信,同时,如果出现在申请资料中,则事关录取的公正,也考验大学对学生品德的看法。事实上,由于我国大学的国际吸引力还不很强,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留学生招录标准不高 ( 远低于招录内地学生的标准 ) 的问题,一些高校近年来甚至出现“本土留学”的丑闻——内地考生持外国护照来申请留学,学校也不进行仔细的审查、核实,就录取。这不利于我国教育国际形象的树立。只有实行一视同仁的招生标准,严格过程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中国教育。对于国外学生来说,看重的是教育的品质和回报,而不是混一张文凭。□ 熊丙奇 ( 学者 ) 2013 年 3 月 23 日 , 21CN 《 熊丙奇:周其凤卸任,王恩哥能走出宿命吗? 》: 3 月 22 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潘立刚在北京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王恩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 副部长级 ); 因年龄原因,周其凤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一时间,“周其凤”成为微博搜索热词。一所大学校长的卸任,得到舆论这般“待遇”,是鲜见的。这或许与周其凤的行事风格有关,他在北大任上的举动,比如跪拜母亲、写“化学歌”、批评美国教育等等,多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周其凤遭遇争议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并非公选的校长,而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官员。从网络跟贴看,对于周其凤的卸任,不少人十分高兴,可是他们不会高兴多久,就会发现,新任校长与周校长很可能差不多——他也是由上级任命,有着副部级行政级别,这决定校长首先是官员,而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教育家。在周其凤担任北大校长之前,他并没有受到多大关注,但当北大校长后,由于北大的显赫声名,北大校长的一举一动被放在聚光灯下审视,这就很容易暴露出官员身份与教育家身份的严重冲突、官员治校的严重弊端。这会让北大和北大校长都十分尴尬,更进一步说,这是北大和北大校长在教育行政化环境中所必须承担的压力 ( 与指责 ) 。要摆脱这种尴尬,就必须推进大学去行政化,实行校长职业化。 试想,如果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北大校长不是由上级部门任命,而是由北大的理事会 ( 由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人士代表、校友代表组成 ) 遴选,那么,遴选出来的校长,应该更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风格,而与此同时,对于校长的工作,无论是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都会给予更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这到底是公开遴选的校长,大家要对遴选结果负责。但现如今,对于新任校长,是很难要求教授、学生和社会公众予以“配合”的——在校长到任前,教授们都不知道新任校长是谁,可以说,连知情权都没有,谈何参与权、评价权。由于在校长遴选时,没有履行权利,因此,对于校长的工作,他们也就会更多采取“旁观者”的态度,而一旦校长的行为出现纰漏,就会加以“嘲讽”。——这种“嘲讽”和正常的监督是不同的,正常的监督有良性的反馈机制,而无奈“嘲讽”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对于校长选拔、评价无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公众和北大众师生,是会借各种机会表达对校长的意见的。所以,周其凤的诸多行为,都被贴上“作秀”、“炒作”的标签,被舆论鞭挞,他自己恐怕也十分委屈,可这是行政化教育体系中北大校长难以走出的“宿命”。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已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长选拔任命办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过去两年间,在教育部的主导下,我国少数部属院校开始实行校长公选,但总体而言,推进校长去行政化、职业化十分缓慢——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依旧,学校还是官场而非教育机构,校长还是有行政级别,对于校长岗位的权力,仍缺制度性制约。这注定校长的首要身份还是官员,而非教育家,但社会对校长却有教育家的期待,于是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将难以避免。 2014 年 5 月 9 日 ,腾讯网《熊丙奇:如何才能办成“第一个北大”》:在五四运动 95 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肯定了北大争取到 2018 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但也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要把北大办成“第二个哈佛和剑桥”,而是要办成“第一个北大”,让北大师生深感责任重大。 ( 中国新闻网 5 月 6 日 ) 以笔者的理解,习主席对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期待,是办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对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拷贝、复制。要做到这一点,大学在建设世一流大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我国应借鉴国外大学已经运行成熟的 现代大学制度——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 ——如果能按现代大学制度办学,每所学校会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同时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进行教育、学术管理、决策时,根据学校的定位,结合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开设适合本校的课程,培养具有特色的人才。这是比较合理的借鉴和创新模式——借鉴大学现代治理结构,与此同时,在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上有独特的风格,这是全世界范围内,办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的基本路径。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其要义就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我国包括北大在内的 985 高校,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目标,但在建设世界一流过程中,却出现了借鉴和创新的错位——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上,没有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成熟运作制度,还是采取行政治校的模式,却不断在引进国外师资、课程、教材上做文章,我国不少大学甚至把引进海外洋博士作为硬指标,也把引进多少国外教材、课程作为学校国际化的政绩,但说实在的,这都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 形似”而非“神似”,再怎么办,也只是“第二”,而不是第一。由于缺乏基本的制度土壤,引进的人才、教材、课程往往“南橘北枳”。如此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十分急功近利,反而破坏了学校的教育与学术生态——人才引进中出现假引进,学术研究中屡屡爆出学术不端,虽然有关大学排行榜显示国内的北大、清华,已跻身全球前 100 名、前 50 名,但这些排行榜采用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论文、论文引用)方面,并不能反映一校的整体实体,综合起来,我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行政治校模式不调整,我国大学不要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建成合格的大学也十分困难 ,由于没有办学自主权,加之教育严重功利化,学校办学有些失魂落魄,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提到,“一些大学功利化 , 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对此,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同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大学校内实行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可以说,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建设一流大学的问题所在,眼下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明确的教育改革。在深入教育改革过程中,当前最严重的障碍就是政府如何放权给学校,实行自主办学,以及学校行政如何放权给教授,实行学术自治,如果没有实质放权,只是要求教授、学生转变教风、教风,我国是无法建设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另外,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看,所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高等教育竞争中形成的,我国目前还缺乏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这让北大、清华这类大学没有竞争的压力,从而在形成特色上,也缺乏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这是我国政府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时,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 2014 年 11 月 18 日 ,新浪网“熊丙奇的博客”《 熊丙奇:弃北大读技校何时不再是新闻 》:我国目前缺乏这种选择和办学机制。首先,各类教育、学校被分为各种层次、等级,这造成教育、学校间的不平等,也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大家纷纷追逐上名校,把职业教育视为“差生”才接受的教育,甚至对二本、三本院校也不屑一顾。虽然我国教育资源已经日益丰富,目前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到 3400 多万,可是,整个社会还存在很强的教育焦虑感。 其次,计划招生、计划办学,导致学校对学生实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管理,学生进入一所大学之后,不要说转学,就是校内转专业也难。像周同学,他进入北大,不喜欢、不适应生命科学专业,想转专业,却无法实现,按照目前高校的转专业政策,是要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才能申请转专业,其逻辑是,只有努力学习好本专业,才能达到不学本专业的目的。转学就更加困难了。如果能在校内转到适合他的专业,也许他不会从北大退学,或者如果能从北大转到他本人原准备报考的北航,他也不会在北大熬三年。媒体称他是从北大退学转到技校,而从实质上说,这不是转学,是他重新申请进不需要考试成绩的技校。我国现在还很难进行校际转学,一名学生从一所大学退学后,要进入另一所学校,通常得重新复习参加高考。 健康的教育生态,一定是各类教育、各个学校平等、自由竞争、发展,当一名能上北大的学生,却选择上职业技术学校,而社会不觉得奇怪,认为这都是很好、有价值的选择时,我国才形成多元教育、多元成才的环境,教育的焦虑才会缓解。这要求我国取消对教育的等级、分层管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不同类型教育中,都办出一流学校。最近,网传国家废除 985 、 211 的消息,虽被教育部证伪,可还是引发社会热议,网络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网友赞成废除 985 、 211 ,可见社会存在消除教育等级管理、给每类教育、每所学校平等竞争地位、空间的强烈呼声。必须承认,周同学从北大退学再上技校,还只是偶然事件,这并不表明,技校的吸引力就真正提高了。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制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远远差于北大这类歧视性观念,让职业教育也成为优秀学生值得考虑的选择。一流的职业学校丝毫不逊于一流的普通高校,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未来。必须承认,周同学从北大退学再上技校,还只是偶然事件,这并不表明,技校的吸引力就真正提高了。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制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远远差于北大这类歧视性观念,让职业教育也成为优秀学生值得考虑的选择。一流的职业学校丝毫不逊于一流的普通高校,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未来。 2014 年 12 月 9 日 ,《时代周报》《 熊丙奇:北大综合改革 别看上去很美 》:《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已获批准并实施,方案主要亮点包括: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倡导“师生治学”,实行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等。这些措施,确实可以称得上“亮点”,眼下的关键问题是,怎样让教改的亮点真正成为亮点,而不是停留在文本概念,看上去很美。拿学术委员会来说,早前在北大颁布的大学章程中,也提到要把学术委员会建成为最高学术机构,如果能实现,大学的学术管理和评价就可摆脱行政干扰。但从现实看,有的学校已建成的学术委员会,也号称是最高学术权力机构,但委员的产生由行政部门委派,尤其重要的是,不能独立运行,对学术事务进行独立决策,而受行政支配,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只具一定的咨询功能,从而使学校管理还是行政治校。北大综合改革的成效,取决于能否改变行政治校的格局。比如,师生共治,这一概念很好,可学生怎样参与学校治理?如果学生代表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且学生参与的委员会本就作用有限,师生共治,就沦为摆设。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方面,我们更希望推行学生自治,通过学生自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同时由学生选举的代表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委员会的事务,学生代表需向全体学生述职。大学要摆脱行政治校,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我国大学办学定位模糊,重规模数量轻质量内涵,重研究轻人才培养,就因学校功利化办学,追求近期政绩目标。北大改革方案提出硕士重应用,博士重研究,实行小班化教学,这些都应是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必然选择—学校教授们会在办学中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像北大这样的高校,应以通识教育为办学定位,同时根据办学条件,采取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希望北大为推进上述改革,而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否则,就事论事,有的改革措施会无疾而终。以小班教学为例,这一概念在我国高校已提了十多年,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校对教学投入不足,最后让小班教学变为点缀,另外,实行小班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鼓励交流、探讨,这无疑又需要调整教师考核指标。这也就需要政府部门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据报道,教育部门已批准了北大的改革,为此要在落实改革中,扫除阻碍改革的行政障碍。建立管办评分离的教育管理新体系。相比于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来说,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改革。可以说,如果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成功,实现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学校的综合改革也就取得成功。【 作者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注: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 是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是公办教育科研单位。】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通过媒体“毒舌”北京大学属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具体分析建议北京大学剖析,我就不赘述了。 以上内容约 21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在北京大学的500个保安面前显出少见多怪
大庆商江 2015-1-9 14:16
熊丙奇在北京大学的 500 个保安面前显出少见多怪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百度百科》解释:保安,即“保一方平安”之意,是一门社会职业,其主要的职责为防火、防盗、责任区域内的人身安全。通过保安人员的工作实施来保障,固定区域内安全,正常工作秩序、治安秩序、防范于未然。中国国内的保安从业人员必须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其他地方性法规。从我做起,严管自我,作风正派,以身作则,处事公正,对工作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决不玩忽职守。严格执行上级领导的指令,坚决完成任务并且要“执行到位”。严格遵守相关纪律,如有违反:按《保安违章处罚管理条例》进行处罚。特殊问题 、 突发事件、第一时间、 立刻上报,极力配合上级 机关单位及时处理,全力协调所在责任区域有关部门工作。真实准确提供有关材料,一定要把“问题”事件消除控制在萌芽状态。 2007 年 08 月 08 日 ,《竞报》(记者 程时盛)《高校保安自学调查 北大清华 230 保安获大学文凭》:记者采访发现,北京各高校内服务人员当中,十几年来只有保安队伍中继承着学习的习惯,而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 31 家下属分公司中,也只有承担大专院校的文安分公司保安有此传统。根据有关规定,《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 ( 试行 ) 》将保安职业分为五个等级,保安员职业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保安员 ( 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 、中级保安员 (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 、高级保安员 (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 、保安师 (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 、高级保安师 (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每一级又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进行分类,其工作待遇也不同。记者了解到,特卫保安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为国内外商界、演艺界、体育界等人士提供安全特卫服务,高级保安主要是为星级酒店、高级俱乐部、别墅等场所提供安防服务。特卫人员的年薪不低于 6 万元,高级保安人员的年薪不低于 2 万元。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是教育企业,不属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或许不聘用保安人员。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不属于领导干部,也不需要配备保安人员。因此,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对“保安”一词比较有新鲜感。 2011 年 9 月 21 日 ,《北京日报》(记者 侯莎莎)《创造环境鼓励学习, 17 年来—— 北大保安员 300 多考上大学》:北京大学保安大队 17 年来走出了 300 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员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还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昨天,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的表彰会上,获得表彰的北京大学保安大队大队长王桂明告诉记者,有志学习的保安,他们都给予鼓励和方便。【大学生为考研慕名投奔保安队】保安员小刘今年 4 月通过了北京理工大学的面试,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在读研究生。去年 9 月,大学毕业的小刘一心想要考研究生,他来到了高等院校云集的京城。但是高昂的房租和生活费用让他犯了难。听说北京大学保安队鼓励队员考取学历,他来到这里当上了一名保安员。大学生当保安,小伙子感受到了压力,但保安队给了他轻松的环境,帮助他调班方便他学习。几个月的时间,小伙子在工作之余闷头苦学,终于通过了研究生考试。北京大学保安大队大队长王桂明告诉记者,自 1994 年以来,他手下的保安员中已经有 300 多人考取了大学及以上学历,有的毕业后还回家乡当上了大学老师。【鼓励保安学习从英文问路开始】一个平时不到 500 人的保安员队伍,怎么保证每年有近 20 人考取学位呢?“我们给保安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王桂明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一方面,保安队为这些刻苦求学的保安员大开绿灯,帮他们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另一方面,北大的一些课程也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非常喜欢好学的保安员,不仅向他们赠送书籍,有的老师还把自家的旧电脑送给了保安员,方便他们学习;另外,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都会给保安员们留出 20 个听课名额。为什么保安队这么鼓励学习?王桂明说,这还要从 1994 年说起。“文保保安公司成立、进驻大学承担安保任务后,我来了北大,当时,我们很多保安员和在校的大学生们同龄,都被北大里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但同时,我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我们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的保安员有些不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王桂明说,当时学校里有很多外国留学生,有时用英文问路,虽然都是很简单的英文词汇,但保安员们像听天书,面面相觑非常尴尬。渐渐地,王桂明发现,有些保安员在业余时间开始捧着“英文 100 句”自学。“要给这些保安员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王桂明把这个想法和公司领导汇报后得到了支持。 17 年过去了,北大保安队里鼓励学习的传统已经形成,很多外地高考落榜生慕名而来当保安。除了学习气氛浓,北大保安员们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小伙子们在查证件时,都会来一个标准的敬礼。【支持拿下学位保安“跳槽”】不过,这 300 名考上大学的保安员中, 90% 最后都走上了社会的其他工作岗位,但王桂明却不认为这是人才流失。“凡是考上大学的,和自学取得学历后想到别的工作岗位上发展的,我们一律放人,坚决支持。他们走向社会,不仅能寻找到更能发挥才干的工作,而且还对我们北京保安队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记者了解到,目前,由公安机关直接管理的保安总公司系统共有保安员 8 万多名,再加上私营公司的 4 万名保安员,全市保安员总数有 12 万余人。但是,这一数字已经数年未有增加,所有保安分公司都面临着招不来人的尴尬局面,保安员供不应求的局面也早已呈现。一位保安业内人士说,除了提高工资待遇外,也许北大保安队的做法也为大家提了个醒,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发展空间,不仅能引来金凤凰,可能还能自己培养出金凤凰。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看了《北京日报》的新闻以后,对北京大学保安产生了浓厚的学术科研兴趣,表现出少有的天真。像少年儿童初学《十万个为什么》一样提出了幼稚的问题。 2011 年 9 月 30 日 ,凤凰网“熊丙奇的博客”《 北大保安为何这么多?》: 300 北大保安,在过去 17 年间,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还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这引起此间舆论的关注,大家纷纷议论这种“成才模式”,谈保安的梦想,北大保安队的开明,以及北大环境对人才成长的激励。然而,在所有的议论中,却忽视了一点,报道显示,北大居然有一支庞大到常年维持 500 人的保安队伍。我知道大学后勤、安保人员多,但没有料到这么多,已经相当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数。北京大学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为 3 万多人,学生和保安之比为 60 : 1 ,也就是说,平均 60 个学生就有一个保安。据此,我去询问了相关高校,他们告诉我,北大这么大,门卫、校园巡逻、物业都需要保安,是可能需要这么多保安的。在不少高校,保安的人数在一两百人以上。那么,不妨来算算这 500 保安所需要的开支。就以一个人年均开支 3 万元计,这支保安队将用去 1500 万的开支。这对于长年一直叫穷的大学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与这支庞大的保安队相对比,我们却看到另外的令人尴尬的数据,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大学按照每届毕业生 500 : 1 配置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老师,也就是说,在北大这样的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专职老师,也就最多在 20 人左右——大多数学校的人员配备根本就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除此,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专职教师也很奇缺,有的学校就只有三四人。如果北大安保常年 500 人的消息属实,那意味着这支队伍的人员,是学生就业服务人员的 10 倍到 20 倍,是学校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人员的上百倍。这是多么奇怪的大学人员配置。而在国外,没有校门、校园开放的大学,学校的治安,就是公共治安,这是由警察负责,学校很少再聘专门的保安力量,即使聘请,数量也很少。与之对应,用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心理咨询服务方面的人员却很多。我国大学为校园的封闭付出了很大的管理成本,而这些其实更应该用到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服务上。当然,有人会说,根据我国大学的现状,是需要比较大安保力量的,否则无法维持学校的秩序,而且,现在的安保也不占学校的编制,属于外包。但不管怎样, 500 人的大学保安,不是健康有序的大学校园的写照,占不占学校的编制,都占用学校的财政资源,而且,近年来北大实行的进出校门规定,饱受社会诟病,另外北大当年三角地被撤,学生要搞活动,马上就有保安来干预,这是不是由于安保力量过大,而导致的大学问题?一名保安,不放弃梦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登上大学讲台讲座,这是美谈;一所大学,能给保安旁听、求学成才的机会,也是美谈;而一所大学的保安队, 17 年间出了 300 个大学生,这绝对不是什么美谈。有的舆论,还在分析这种“成才模式”可不可复制,这当然不能复制,如果要复制,那样的大学,问题就将越来越大。 读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文章,我初步感到, 熊丙奇在北京大学的 500 个保安面前显出少见多怪。有关部门需要对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进行启蒙教育。或许是考虑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著名教育学者”,还是给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留了面子。 2006 年 10 月 20 日 ,新浪网“熊丙奇的博客”《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 2014 年 12 月 26 日 ,熊丙奇新浪微博《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补记。当全国人民都知道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连教师也不是”的时候,终于明白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提出的问题《北大保安为何这么多?》。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对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进行教育管理基本常识培训,正未有穷期。 中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不会再盲目吹捧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了吧。尽管他披着“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的迷彩服。 以上内容约 4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谁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是大学?一派胡言!
大庆商江 2014-12-18 08:31
谁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是大学?一派胡言! 2011 年 04 月 20 日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熊丙奇 : 清华北大连“大学”都不是 何谈一流》:核心提示:清华校庆在即,能否在校庆之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而世界一流大学究竟又有什么样的标准?教育时评作家熊丙奇与网易微博网友精彩互动。 4 月 20 日 (周三)下午 14:00-15:00 ,网易教育特别邀请教育时评作家熊丙奇做客教育微访谈,和网友畅谈中国离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有多远。“熊丙奇谈世界一流精彩语录”:对于我国大学来说,现在还根本谈不上建世界一流大学,因为所有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在内,严格说来,连“大学”都还不是。 读完以上“语录”,读者或许困惑: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是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是大学?用事实说话。 第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中国大陆的排名 2013 年 12 月 30 日 ,凤凰网教育专稿 《 2014 中国大学学科水平排行榜 100 强 清华大学排名第一》: 2013 年 12 月 30 日 ,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 2014 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 12 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报告显示,北京大学连续 7 年蝉联中国第一,问鼎 2014 中国大学排行榜 100 强榜首;清华大学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居第三,复旦大学列第四,武汉大学排名第五,创历史最高排名。 第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两岸四地的排名 2014 年 11 月 18 日 ,中国教育在线《 2014 年 "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百强排名 " 发布 清华大学居首》:继今年 8 月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之后,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今日正式发布了 2014 年 "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百强排名 " ,这是该排名自 2011 年问世以来第四次发布。排名前十中,清华大学(北京)第四年蝉联榜首,清华大学(新竹)和台湾大学分列二三。香港科技大学取代香港大学,继 2012 年后重新回到第四名,北京大学维持去年第五名位置不变。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中,以世界一流和国际知名为目标,并且面向两岸四地招生的研究型大学。排名全部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等方面。 第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亚洲的排名 2014 年 05 月 14 日 ,《广州日报》 ( 记者徐静 ) 《亚洲大学排行榜出炉 北大第 8 清华第 14 》: 2014 年 QS 亚洲大学排名前 200 名单公布,北京大学为国内高校中排名第一,名列第 8 位,较去年下降了三位。清华大学排名与去年持平,位列第 14 位。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性的首次登顶。中山大学亚洲排名 54 ,较去年前进一位,在内地高校中排名第 10 。据榜单显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占据中国内地大学排名前三位。 第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金砖国家的排名 2013 年 12 月 17 日 ,中国网据俄新网消息,《金砖五国大学排行榜前十名中国占七 清华夺冠》: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 QS 评出“ QS 金砖五国大学排名”,金砖五国大学排名前十名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圣保罗大学(巴西),浙江大学,巴西金边大学。中国大学名列前茅,跻身前百名的有 40 所大学,前 50 名的有 22 所大学,前十名的有 7 所大学。 第五、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世界的排名 2014 年 3 月 7 日 ,中国教育在线《 2014 全球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清华大学位居 36 位》: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6 日公布 2014 年世界大学学术声誉排行榜,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分列榜单前三甲。中国内地高等院校中排名靠前的大学分别是清华大学(第 36 位)和北京大学大学(第 41 位)。 根据排行榜,在 100 家声誉最高的高等院校中,前 10 名全部是英、美两国的大学,其中美国占据了 8 家。英国的两所大学分别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亚洲院校中排名最高的是日本东京大学,位列第 11 。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位居第 36 位和第 41 位。 读完以上新闻,读者或许感到,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或许不算“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所有读者都知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确确实实都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全世界公认的大学。 事实充分说明, 谁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是大学?一派胡言!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没有必要讨论河北衡水中学问题
大庆商江 2014-12-7 10:51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没有必要讨论河北衡水中学问题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2014 年 11 月 29 日 ,《中国青年报》发表熊丙奇的文章《北大清华不要置身衡中讨论之外》。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没有必要讨论河北衡水问题。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生 2014 年 4 月 24 日 ,清华大学网《清华大学 2014 年本科招生计划约为 3372 人》: 2014 年,清华大学本科计划招生约为 3372 人,与往年持平。 2013 年清华录取北京理科考生 270 余人,北京文科考生录取 30 人。招办主任于涵说, 2014 年清华在京不会减招,并通过优化生源结构,使属地招生趋于合理。“清华去年在京招生比例为 10.8% ,在重点高校中属地招生比例最低, 2014 年预计与去年持平。” 2014 年 04 月 23 日 ,凤凰网教育 《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王亚章: 2014 年招生计划 2650 人》:据悉,今年北大在全国招生计划为 2650 人,与往年保持一致。 2014 年 07 月 14 日 ,《北京青年报》《北京大学 2014 年本科一批在京录取 184 人》: 2014 年,北大在京本科一批次招生计划为理科 110 人,文科 60 人,因部分“不报不录”专业志愿满足及同分情况,一批统招共录取 184 人。(约占北京大学 2014 年招生计划 2650 人的 6.94% ) 河北衡水中学办得好与坏,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来说微不足道。 第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管辖河北衡水中学 河北衡水中学,简称衡水中学或衡中),始建于 1951 年,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是衡水市人民ZF直属的三所重点高中之一。 1951 年,衡水县成立第一所初级中学“衡水县中学校”。衡中 2013 百强中学 1952 年,校名改为“衡水县初级中学”,并规划石家庄专署领导。 1956 年,校名改为“河北衡水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高中。 1962 年,河北省教育厅确定学校为全省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1963 年,河北省教育厅确定学校为全省首批“小宝塔”重点中学。 1968 年,河北衡水中学归属衡水县人民ZF领导。 1971 年,校名改为“衡水县五七技校”。 1976 年,校名改为“衡水县五七大学”,学制 3--6 个月。 衡中 60 周年校庆 1978 年,校名改为“河北省衡水中学”,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1992 年,撤销初中部,学校改为三年制高级中学。 1996 年,学校上划地级衡水市,由市教委直管。 1997 年,学校被正式批准为正处级单位。 1998 年,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河北衡水中学,简称衡水中学或衡中),始建于 1951 年,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是衡水市人民ZF直属的三所重点高中之一,是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和中国十大名牌中学之一。衡水中学以励志型教学闻名全国,学习风气浓厚。 截至 2014 年 11 月,学校占地 230 亩,有 8000 名在校生, 600 名教职工。学校连续 15 年成为河北省高考冠军。 2011 年、 2013 年、 2014 年河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均双双花落衡水中学,并连续多年有超过百人考入清华北大。 1951 年,衡水县成立第一所初级中学“衡水县中学校”。衡中 2013 百强中学 1952 年,校名改为“衡水县初级中学”,并规划石家庄专署领导。 1956 年,校名改为“河北衡水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高中。 1962 年,河北省教育厅确定学校为全省十所重点中学之一。 1963 年,河北省教育厅确定学校为全省首批“小宝塔”重点中学。 1968 年,河北衡水中学归属衡水县人民ZF领导。 1971 年,校名改为“衡水县五七技校”。 1976 年,校名改为“衡水县五七大学”,学制 3--6 个月。 衡中 60 周年校庆 1978 年,校名改为“河北省衡水中学”,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1992 年,撤销初中部,学校改为三年制高级中学。 1996 年,学校上划地级衡水市,由市教委直管。 1997 年,学校被正式批准为正处级单位。 1998 年,被河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河北衡水中学办得好与坏,责任在河北省衡水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不评价河北衡水中学 《百度百科》介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属于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成果接受社会评价。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 1898 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据学校 2014 年 7 月官网显示,北京大学有北京大学有 6441 名专任教师,其中 1701 名教授, 2037 名副教授。 2014-2015 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 48 位,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 1 。 《百度百科》介绍:清华大学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截至 2013 年 12 月底,学校有教师 3291 人,其中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 1862 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 1325 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 1429 人。在清华 102 年的历史中, 59 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500 多位校友(含协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7 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约有 1/4 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1/5 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校友, 500 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以上数据在国内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在 2014 年 9 月 16 日发布 2014 — 2015 年世界大学排名榜中,清华大学世界排第 47 位。 河北衡水中学属于普通中学,办学成果接受社会评价。 《百度百科》介绍:河北衡水中学是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和中国十大名牌中学之一。衡水中学以励志型教学闻名全国,学习风气浓厚。截至 2014 年 11 月,学校占地 230 亩,有 8000 名在校生, 600 名教职工。学校连续 15 年成为河北省高考冠军。 2011 年、 2013 年、 2014 年河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均双双花落衡水中学,并连续多年有超过百人考入清华北大。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主要精力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是评价普通中学。 仅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没有必要讨论河北衡水中学问题。 社会上某些人,敦促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讨论河北衡水中学问题,或许是由于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知之甚少,或许是由于凌驾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上。是否得当,社会各界自有公论。 希望社会上某些人,对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多一点了解,多一些尊重。少一点说三道四,少一些吆五喝六。这或许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有利。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浅谈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的几率
大庆商江 2014-9-9 07:36
浅谈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的几率 2014 年 09 月 09 日 ,南方都市报(记者张奇锋)《江门恩平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奖百万赠洋房》: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恩平市还设立促进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该奖励基金总额 3000 万元,用于奖励 2015 年至 2021 年间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考生及相关教职人员。奖励办法是每年奖金总额 500 万元,若当年 3 人以上 ( 含 3 人 ) 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则每增加 1 人追加 100 万元。若当年只有 1 人考取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则奖给考生 100 万元,奖给考生在恩平就读的小学、初中、高一、高二所在学校的教师各 60 万元,奖给高三科任教师 160 万元。若当年有 2 人及以上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则按该基金制定的相关办法进行奖励。获奖考生须是当年在恩平参加高考,并被北大或清华录取;且须具有广东恩平户籍五年以上 ( 含五年 ) ,在恩平就读初中、高中累计 3 年以上 ( 其中高中不少于 2 年 ) ,并在恩平的高中学校毕业。 2014年09月14日,新华网(“中国网事”记者 周强)《“考上北大清华=百万奖金+洋房”?“打鸡血”式奖励能否提振地方教育》:“中国网事”记者调查了解到,巨额奖金背后是当地对优质生源外流的忧虑。江门市教育局招生办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高考,恩平录取情况排在江门三区四市的末尾。在今年高考中,恩平的整体录取率不足五成,仅有65人被一本院校录取。“自2010年以来的5年中,江门主要区市里唯有恩平未出过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据恩平市教育局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由于近十年该市经济发展缓慢,对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严重欠缺,优质教育人才严重外流,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低迷,每年“初升高”阶段,恩平全市都有200至300名优质生源流失其他区、市。优质生源的流失已成为当地学校每年生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难题。 看了以上新闻,一些人或许欣喜若款。但是,我不得不说,这笔奖金不是轻易可以到手的。 我们不妨考察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的几率。 2014 年清华大学在全国招生计划 3372 人。 2014 年北京大学在全国招生计划 2650 人。 2014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计划 6022 人。 2015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计划或许与 2014 年基本持平。 《 201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 844.61 万人。 2015 年全国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约为 7.13/ 万人。 2014 年 7 月 14 日 ,《南方都市报》《清华大学 2014 年高考在广东共录取 145 人 创历史新高》: 2014 年广东省参加高考学生数量全国第一,达到 75.6 万人。 7 月 13 日 ,清华大学在广东省高考录取工作结束。记者从清华大学广东招生组获悉, 2014 年清华大学通过高考共录取广东省学生 98 人。其中,理工类考生 91 人,包括统招录取 66 人,分数线为 676 分。文史类考生 7 人,包括统招录取 5 人,分数线为 671 分。此前,清华已在广东省录取保送生 13 人。加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广东招收 34 人, 2014 年广东省共计有 145 名优秀高中毕业生圆清华梦,创历史最高。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2014 年广东省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几率约为 145 人÷ 75.6 万人 =1.92 人 / 万人 广州本地宝 《 2014 年高考:清华北大在广东的录取情况如何?》: 2014 年广东高考一本批次录取陆续完成。昨日,记者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广东招生办获悉,两校在粤录取全部结束,其中清华招收 145 名广东考生,北大则有 134 名广东考生入读,均创下历史新高。今年北京大学在广东通过高考录取 69 人,其中理科大幅扩招 40% 录取 28 人,文科扩招 5% 录取 21 人,医学部录取 20 人,加上之前录取的 14 名保送生、 12 名小语种专业学生、 36 名自主选拔考生 ( 含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考生 ) 和 3 名高水平运动员,共有 134 名粤籍学子圆梦北大。广东的理科前十中,有 6 人入读北京大学。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2014 年广东省考生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约为 134 人÷ 75.6 万人 =1.77 人 / 万人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2014 年广东省考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约为 1.92 人 / 万人 +1.77 人 / 万人 =3.69 人 / 万人 《 2013 年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年江门市普通高中招生 2.88 万人。 按照 2014 年广东省考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 3.69 人 / 万人计算, 2016 年江门市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望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人数约为 2.88 万人× 3.69 人 / 万人 =10.6272 人 《 2013 年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年江门市户籍人口 393 万人,其中,恩平市户籍人口 49.94 万人。恩平市人口占江门市人口比重约为 49.4 万人× 393 万人 =12.57% 按照 2014 年广东省江门市考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 3.69 人 / 万人计算, 2016 年恩平市应届高中毕业生有望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人数约为 10.6272 人× 12.57%=1.3358 人 从以上数据初步分析,恩平市重点高中年级第一名、第二名或许有机会被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如果恩平市重点高中年级第一名、第二名流失,那么恩平市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几乎为零。 《江门恩平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奖百万赠洋房》或许是不用兑现的美丽神话。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5年湖北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可能是谁?
大庆商江 2014-8-22 07:11
2015 年湖北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可能是谁? 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2014 年 07 月 31 日 ,《长江日报》。(记者 黄琪 通讯员 王丽)《高中“牛班” 全班 44 人均去重点校 33 人上清华北大》:全班 44 人均可上重点大学,其中 33 人将在北大、清华共续同窗之谊。 2014 年高考,华师一附中高三( 30 )班在全国都算得上“牛班”。今年高考,该班 44 人中,有 16 人因闯入五大学科奥赛国家集训队,获得北大、清华保送资格。昨日,该班男生谢芳柏在第 46 届国际化学奥赛中摘得银牌,至此,该班今年已产生了 4 枚金、银牌。此前,该班的刘立洋同学获得第 25 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银牌,石子金、戴嘉为同学同获第 45 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此外,这一“牛班”还有 17 人通过了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加分投档或降一本线的优录。另外 11 人,也通过了各名校的自主招生,均被重点大学录取。 读完以上新闻,读者或许会问:“牛班”为什么“牛”?不得不在生源质量方面找原因。 我们不妨预测 2015 年湖北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可能是谁? 2014 年清华大学在全国招生计划 3372 人。 2014 年北京大学在全国招生计划 2650 人。 2014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计划 6022 人。 2015 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计划或许与 2014 年基本持平。 《 201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 844.61 万人。 2015 年全国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约为 7.13/ 万人。 2012 年 6 月 20 日 ,《楚天金报》(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曹雅雯于潇)《 2012 武汉中考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约 3.68 万人》:)今天,武汉中考 68778 名初中生参加中考,较去年减少考生万余人,但考生减少并不意味着录取率大幅上升。在 68778 名中考生中,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约 3.68 万人(其中指令计划 2.91 万人,三限计划 5127 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 3.2 万人,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 92.6% 。相比去年我市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 42900 人,今年高中招生计划减少 6100 人。记者测算发现,去年参考人数为 78846 人,普高录取率为 51.75% ,优质高中录取率为 40.33% ;而今年参考人数为 68778 名,普通高中录取率为 53.51% ,较去年略有提升,而优质高中录取率为 41.87% ,较去年增幅非常有限。 按照应届高中毕业生数量计算,按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 2015 年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人数约为 7.13/ 万× 3.68 万人 =26 人 可以说,湖北省 2015 年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肯定在湖北省 2012 年中考的尖子生中产生。 2012 年 7 月 3 日 ,《 2012 武汉中考录取分数线》: 7 月 2 日 ,武汉市公布了 2012 年中考录取标准:中心城区示范高中录取资格线为 458 分 ( 含 ) ,比去年降低了 7 分;一般公办普高线为 449 分 ( 含 ) ,比去年降低了 10 分。根据划线标准,今年过“普高线”的考生中,预计有超过 70% 的能到省级、市级示范高中就读。 根据以上事实信息判断, 2015 年湖北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可能在 2012 年武汉市中考 458 分以上的考生中产生。 《 2012 武汉部分初中中考成绩概况》:十一初:参考人数 1100 多人, 550 分以上 33 人, 530 分以上 140 人, 510 分以上 306 人。 十一初 510 分以上 306 人,占参考人数 1100 多人的比重约为 27.8% ; 十一初 530 分以上 140 人,占参考人数 1100 多人的比重约为 12.7% ; 十一初 550 分以上 33 人,占参考人数 1100 多人的比重约为 3% 。 根据以上事实信息判断, 2015 年湖北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可能在 2012 年武汉市中考 550 分以上的考生中产生。 《 2012 武汉部分初中中考成绩概况》:南湖学校初中部:实际参考人数 252 人,最高分 572 分。 网上信息:徐君维、赵梓硕,武珞路实验初级中学九 (3) 班考生,中考总分均为 575 分,武昌区最高分。 网上信息:南湖学校初中部最高分 572 分、阳逻三中最高分 571 分 《 2012 武汉市中考部分分数段人数及比例统计表》: 2012 年武汉市中考 570 分以上的考生约占 0.1% ,接近湖北省 2015 年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几率。 根据以上事实信息判断, 2015 年湖北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可能在 2012 年武汉市中考 570 分以上的考生中产生。 《 2012 年湖北武汉中考省级示范高中录取分数线》: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一中 544 分;武汉外国语学校 534 分;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532 分;武汉市第二中学 532 分,武汉市第三中学 527 分;武钢三中 521 分;武汉市第一中学 521 分;武汉市第六中学 520 分;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518 分;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 509 分;武汉中学 508 分;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502 分;武汉市第四中学 501 分。 根据以上事实信息判断, 2015 年湖北省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考生可能在 2012 年武汉市中考录取分数较高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一中等重点高中尖子生产生。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手机短信: 13624660933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政法大学海外留学可靠吗
函潇 2014-5-21 15:46
中国政法大学海外留学可靠吗 近些年来,留学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而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有着庞大的潜在留学市场。而这一市场也正受到海外各国重视,推出各项政策吸引我国学生。米歇尔夫人访华,首访北京大学,并称:当代青年赴他国留学,不仅是为了自己求知,更是促成两国民间来往,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而我国主席出国外访,也鼓励国外学子来华留学。 此外,出于多方原因考虑,越来越多的家庭考虑要孩子出国留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海外跨国公司增多,也产生了一项新的人才缺口——海外留学背景与本土化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迫于国内巨大的升学压力及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跳出传统教育的束缚到国外感受国际化教育环境,以便将来有一个好的就业发展。 各国ZF间的重视加上国民内心渴望留学的动机,双向助推了我国有实力的大学发展海外教育。目前,国内各知名院校都开设了留学项目课程,为的就是圆学子海外求学的梦。那么现在有学生感到困惑:中国政法大学海外留学可靠吗? 中国政法大学在 57 年的教学历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与发展,作为国家“ 211 工程”重点院校,已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余万有用之才。而它的海外教育课程也有了十多年的积累,并同美、加、英、澳、德、日等多国海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院校互访,致力于形成国际化教育新模式,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形成现在优秀的海外教育精品课程。 中国政法大学主要针对外语成绩薄弱、现有学业成绩并不很突出,但又能认真学习、有志出国的学生开设海外预科课程。在政法大学就读的时光里,学生可以充分享受政法大学雄厚师资,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中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最重要的还有了解国外文化,减轻自己亲赴海外时的不适应性。在顺利结业之后,学校会根据你的志愿及学业成绩将你推送到最适合你发展的海外院校。 由于中国政法大学海外教育中心已承办多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可以说是经得住考验的留学项目。目前,在海外德、日、英、美等国院校都有我校派出的留学生,因此,中国政法海外留学项目质量绝对有保证。但是,政法大学海外教育中心可以接受学员现有成绩不是很理想的状况,但入读学员也必须有认真求学的态度,顺利结业,政法大学才能将你推送到自己的梦想院校。如果说不须努力就能把你送网优质学府的广告,你能信吗? 目前考虑出国的孩子多了,但国内的留学市场还相对混乱。政法留学愿意为打算出国的孩子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你们解决选择中的困惑,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政法海外教育中心( 010-58909321 )。更多信息,也可搜索微信公众号“ zflx4989 ” 获取。
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2881183.html 宋楚瑜在北大演讲
yangzhongji0047 2014-5-13 12:44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却必须有共同的语言》 朱善璐书记、王恩哥校长、各位贵宾、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能够有机会获得北京大学的青睐,将多年前的拙著「如何写学术论文?」,重新修正付梓出版,并邀请楚瑜来到这所百年来、引领中国风潮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在此举办个人的新书发表会。 这是一本治学基础的书,是我三十年前刚从美国回到台湾时的著作,我想在此谈谈当年写这本书的一些心路历程。 当时的台湾刚开始走向富裕和开放,出口导向的经济让台湾逐渐与世界接轨,在社会上也出现不同的声音,各种思想、理论开始冲撞,学术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尤其在社会科学界,由于无法像自然科学一样以实验印证假设,所以很多争论最后常流于意气之争。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背后想传达的概念是:「真正的世界语言不是英文,而是严谨的论证与逻辑。」当时我担任蒋经国先生的秘书,为了不与学术脱节,依规定在台湾大学、师范大学各兼一门课、一个礼拜四小时,发现有些同学,书念得很多,但表达上却过于庞杂,很容易落入「吊书袋」的陷阱,于是我想,是否可以将我在美国所学的一些方法论与写作论文的规范,引到台湾来,让台湾的学生写作论文时有所依循?! 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后、很受欢迎,几年中一连三版九刷,而我必须坦白向诸位报告,我更高兴的是能补充新的注释,修正后由北京大学出版。 Indeed,北京大学是中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与北大密切相关的词汇。在中国近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楚瑜说这段话,不是要恭维北大,而是想到当年「北大人」要救亡图存、要爱国、要求进步,就找到「德先生」和「赛先生」。 我认为其实所谓「德先生」与「赛先生」,骨子里就是反思传统文化、探索强国之道,这不就和「如何写学术论文」相类似吗?!质言之,就是How to do it and for whom? and by whom?(如何做?为谁而做?)当年「五四」运动时,提出的答案是「民主」与「科学」。 所谓「科学」,就是要「可以验证」、「可以复制」,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一堆假设,就像胡适先生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穷理致知,需要的都是这样一套严谨的逻辑系统、论证过程、与可被验证的方法论。只有共通的逻辑与严谨的表达方式,才能获得认同。所以,赛先生就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毛主席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大家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达到相同的调研结果,这套方法就是一套「共同的语言」。写论文是如此,做科学实验是如此,探讨社会与政治问题也应是如此;所以对一个现代的文明人来说,科学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当我们都有这套严谨的方法和逻辑思维,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 我们和任何人沟通,不论是哪国人或说哪国话,都可以气婉而理直。这就是当年我出这本书的动机,现在到「北大」—这个「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能再将此书修正出版,真是深感荣幸(快慰平生)。 而当大家都有了这种共同的逻辑语言,任何的个人、团体、企业、甚至国家社会,才能逐渐消除「大哥永远是对的」、「会吵的孩子有糖吃」、「一言不合,拳脚相向」的文明落后现象,才能让社会上不同的声音,有个共同的沟通语言,让真理愈辩愈明,让社会愈研究愈进步。 我常说,欧洲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蒸汽机与发现新大陆,而是人权与自由的概念;美国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是打赢希特勒和发明计算机,而是平等的概念,也就是「人生而平等」,所追求的是「民有、民治、民享」的ZF,这是西方「民主」的精髓。那中国人呢?我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民主」和「市场经济」反不如中国人的「仁(爱)」与「均(富)」这两个字,更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流行的普世价值。 什么叫「仁」?我的体会:「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我们都把「仁」在英文中译为「benevolence」;在台湾,现在不少人常将「仁」解释为「同理心」,英文中没有相对应的字,勉强译为「Empathy」、「empathetic」。 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中,「仁」的概念贯穿了佛家的悲天悯人,儒家的人伦相处之道、孝悌忠信,礼运大同篇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的「斧斤以时入林」、「不可竭泽而渔」及道家的善政无为、天人合一等概念,讲的都是节用爱人,仁心及于天地,与现代人所说的社会福利与环保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政治上、中国人讲行仁政、仁民爱物,社会上讲人伦,行医的人讲「仁心仁术」,仁,就是整个社会的黏着剂与润滑剂,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共存。 因为有了爱人之心、恻隐之心、同理之心,所以在经济上,中国人讲求「均富」。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西方「民主」赢者全拿,财团运用「财」去影响立法,以钱换权、以权去谋取更多的钱,这也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走上偏差;结果,世界产生最严重的根本问题—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而中国因为有「均富」、「藏富于民」的思维及传统,所以中国比起其它国家,更早在发展阶段中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着手改进。 就像大陆主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似的概念,在蒋经国先生时代,便在台湾实施过。蒋经国先生在1972年担任行政院长时,人均只有482美元,到1988年经国先生过世,人均已达5,829美元,16年间成长了11倍。在这十六年主政期间,台湾最高所得前五分之一的家庭,与最低所得后五分之一的家庭,收入差距一直保持在4.5倍左右的水平。可惜的是,后任执政者并没有继续坚持他的政策。 百年前在这个地方,五四运动揭开了「德先生」与「赛先生」救中国的序幕,而今天,中国将要迎向世界舞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依据的核心概念,不是利己、而是推己及人、计利应计天下利;昨天、2014年5月7日,习总书记表示,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进心理距离;习总书记又说,我们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仁民爱物」!「仁」与「均」这两样欧美列强所缺乏、而在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概念,而且刚好对应上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缺憾,为人类提供了解决的方向。 各位同学,今年是甲午年,所有中国人都不会忘记120年前惨痛的教训与耻辱,但就像2009年我去辽宁沈阳参观918纪念馆时的题字,面对过去、面对强权,我们需要的态度是:「生气不如争气,自强而不自满。」200年来,很多中国人生气、甚至丧气,但国家要前进,需要的是争气、而不是生气的年轻人。有争气的中国年轻人,才有未来扬眉吐气的中国;有争气的中国人、才有争气的中国。 各位好朋友,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更是爱吃辣椒的湖南人。我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但我们有共同的血源,更有相同的文化涵养;可能在许多事上,我们有不同的意见与声音,却一定要有共同的语言。正如整个中华民族要迎向世界、实现中国梦时,我们不会以冷战时代的敌我矛盾概念,将一切非我族类视为敌人,而会以「仁」与「均」的宏观文明,中华价值(China Value)」透过严谨与逻辑的沟通语言,与强调分享、共享、分工合作的新时代世界潮流接轨,从心理上、思想上,引发全世界的共鸣,让全人类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明,刮目相看。 各位好朋友,我衷心期望,未来的中国,不但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能推广「中国特色的仁均王道」,让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梦,让两岸人民,尤其是两岸的年轻人,能够一起拥有无限宽广的未来!这个梦不只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大梦(Macro-Dream),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小梦成真(Micro-Dreams),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诸位的未来也充满期待和祝福! 谢谢各位!
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国内开设专业的部分学校排名
912726421 2014-3-5 09:31
排名 等级 校名 1 A++ 中国人民大学 2 A++ 北京大学 3 A++ 南开大学 4 A++ 上海财经大学 5 A++ 复旦大学 6 A++ 南京大学 7 A++ 厦门大学 8 A++ 武汉大学 9 A++ 浙江大学 10 A++ 西安交通大学 11 A++ 西南财经大学 12 A+ 中山大学 13 A+ 山东大学 14 A+ 中央财经大学 15 A+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6 A+ 东北财经大学 17 A+ 清华大学 18 A+ 暨南大学 19 A+ 吉林大学 20 A+ 湖南大学 21 A+ 华中科技大学 22 A+ 北京师范大学 23 A+ 西北大学 24 A+ 上海交通大学 25 A+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6 A+ 江西财经大学 27 A+ 重庆大学 28 A 华东师范大学 29 A 四川大学 30 A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新华社:有大规模学者在转基因领域经商
wxfwolf 2013-11-25 13:24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诚然,转基因食品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相当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就像讲座中大多数同学并不清楚基因的定义一样,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识程度也并不相同。 不过,白书农教授认为,这并不妨碍公众关心转基因食品问题。他说,自己不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也是一位博士生导师。他经常对博士研究生说,你们不要只会做实验、搞研究,做完了把结果全都摆列出来,不管别人能不能理解和接受。你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合适的方式展示出来,让他人接受。 一项真正有益人类的科学成果的出现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科院院士李振声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科技节的最高奖项。帮助他获得这一奖项的杂交小偃麦,是他经过几十年的科研结出的硕果。 转基因食品问题也是如此,研究者和学者不是在闭门造车,而是要以应用和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目前,无论是研究者、应用者都无法完全证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也是因此,央视名嘴崔永元才在微博上呼吁,“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一定要谨慎”。 这在科学史上是有前车之鉴的,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就对转基因技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他提到了在科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 DDT事件。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DDT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者,DDT可能拯救了5000万生命。” 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DDT,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 与崔永元一样,蒋劲松认为,目前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了解并不充分,对于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还无法预见。因此,不适合大规模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 中国为什么在该领域有大规模学者经商? 转基因食品的讨论如火如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业内人士、专家学者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在公开场合,被问到转基因食品问题的时候,他们以“不清楚”、“没听说”为托词,避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什么呢? 白书农提到了一个概念,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与利益分配格局。目前在美国都是以大公司为主导,进行科研开发。而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最明显的差别就是,这个行业在美国只有几家大型企业,却能保证研发投入;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像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种子公司一样的小企业,维持运营是它们的主要目标。 因此,在中国主要是以该领域内的研究者为主导,也由此产生了大规模学者经商的问题。一旦学者参与到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也就成了利益相关者。这是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无利不起早,这些身在其中的学者的结论也难免受利益左右,而缺乏独立性。 蒋劲松教授就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他认为在著名的转基因企业孟山都公司周围有一个利益相关集团,研究者由于与之有利害关系,而无法做出独立的判断。更为可怕的是,一旦这样的利益集团形成,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将遭到孤立,甚至遭受打击。 目前,这种观点只是一种推测,但是受众面却不小。领域内有些独立的学者,提出一点支持转基因食品的观点,遭到了谩骂等语言暴力,这也是许多学者不喜欢评论转基因食品的原因。 转基因企业的一些“双重标准”也使得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不信任感增加。前段时间有报道指出,有跨国企业销往欧盟的转基因食品都有明确的标识,而在中国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却没有标识。对此,全国人大法工委的相关人士解释说,目前我们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标识还没有相关的立法。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开始实行转基因标识制度,列入转基因标识目录并在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均需标识。不过,由于没有法律的规范,市场上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十分混乱,部分市售转基因食品没有明确标识,有的商家怕消费者知道后不买而故意不标,也有的不知道这些食品需要标识。 两个发达国家中的先知先觉者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存在着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在国外,这一争论尤甚。 绿色和平组织和瑞士的IngoPotrikus教授,两个围绕着”黄金大米”争斗的宿敌,被白书农看做是发达国家中的先知先觉者。“黄金大米”在中国掀起风波之前,就已经声名在外了。除了因为它所宣称的功能— 解决落后地区居民维生素A摄取不足,还因为它的发明人瑞士IngoPotrikus教授与“绿色和平组织”之间的恩恩怨怨。 1999年,瑞士人IngoPotrikus教授证明了”黄金大米”在科学上的可能性,在欧洲、亚洲一些地区准备进行种植生产。这时,绿色和平组织也着手了他们的反转基因 运动 ,并且坚持了十几年。在湖南进行的”黄金大米”实验也是最早由绿色和平组织发现的。 白书农无意评价这二者的功过是非,他给对立的双方都冠以了“发达国家中的先知先觉者”这个称号。“我与Ingo教授有私交”,白书农说。他了解的Ingo教授,衣食无忧、生活优裕。瑞士是一个发达国家,那里生活的人们并不缺少粮食,孩子们也不用担心维生素A的摄入。可是Ingo教授却始终坚持他的”黄金大米”实验,是因为他知道在世界许多地区,还有人吃不上饭,由于维生素A的缺乏,每年有许多人患上干眼病、失明甚至死去。 对于绿色和平反转基因的行为,白书农也表示理解。他们行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当下安全、后代安全,提倡自然至上。 如何对待目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白书农教授提到了一个理论— 供需关系的博弈中哪些环节是人类可控的? 一方面是我们仍然需要扩大粮食的产量,以维持生产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过度冒险,使自身的安全和生存受到威胁。怎么办?他并没有给出答案。
个人分类: 专业资料|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全球大学排行榜方法论 教学科研论文各占30% 收入占2.5% 国际视野占7.5%
liguozh 2013-10-16 16:26
时代高等教育大学排行榜 2013-2014 (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 )日前出炉,加州理工、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剑桥、加州伯克利、芝加哥、伦敦帝国等大学荣膺前十位。 在排名前 200 家大学中,美国 77 家,英国 31 家,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分别有 2 家、 3 家和 1 家入选前 200 榜单,其中北京大学列第 45 位、清华大学第 50 位、香港大学第 43 位、香港科技大学第 57 位、香港中文大学第 109 位、台湾大学第 142 位。 全球大学排行榜综合评价教学、科研、知识转移和国际视野等 13 项指标,其中教学、科研和论文各占 30% 权重,产业收入(创新)占 2.5% ,国际视野占 7.5% 。 计分采用 Z-scores 方法,将被评价大学的指标 减去平均值 再除以标准差,即该大学本项指标的得分,各项指标得分加权之和为该大学综合得分 。
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百多年前光绪在北京大学的讲话
hans3zhang 2013-8-6 10:09
他的讲话没有现今流行的八股气,没有官僚们常见的那些大话空话假话套话废话,也没有君临天下傲视黎民自以为 “ 奉天承运 ” 伟大正确的那种帝王的霸气。再是他的改革的精神和开放的思想,还是很可观的。可惜这样一位立志改革竭力要有所作为的青年帝王,竟被慈禧用水银偷偷给毒死了 …… 站在千名京师大学堂学生前面,光绪沉默了片刻后,徐徐说道, “ 今天是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的第一天,所谓学堂,在朕看来就是研习学问的地方。云轩阁我们的古人有一个传统叫作坐而论道,今天,朕就和你们论一论这世间的道。 ” 。说罢,光绪抬起右手轻轻的往下压了压: “ 大家都坐下吧,朕也坐下。 ” 众人迟疑了片刻,都纷纷席地而坐,目光有些疑惑的望着前面的皇上。一旁的太监也端过来一把放有明黄色座垫的椅子,光绪一提衣襟下摆,静静的坐下说道: “ 朕从识字开始,朕的老师就在教授朕为君之道,朕亲政后,也在不断学习治国之道。世间的道或许有所不同,但是朕一直在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道,什么才是让国家振兴之道! ” “ 这次开办京师大学堂遇到了很多阻力和质疑,大家也都清楚,这其中还死了人。死的这个人叫王长益,朕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会死呢?又是谁把他逼死的呢?朕想到了几百年前,也有一个姓王的人,叫王阳明,这个人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朕以为,王长益之死,就是死于心中之贼!而这个贼,不仅在他心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要论清世间的大道,首先就要破除这心中之贼。 ” 王长益,因为家贫如洗,在科举上面又是几番落第,颇不得意。这次听说就读京师大学堂每月都有生活津贴,将来毕业后还能谋得一个实缺,左思右想后,虽然心里也并不是十分情愿,但还是到京师大学堂报了名。不曾想,他的这一举动却惹来了同住在旅店里的其他学子们的讥讽和嘲笑。王长益为人忠厚老实,也不善言词,再加上心中多少也有些羞愧,对这些人的谩骂更加不敢还击,只是左躲右闪,尽量回避和那些学子们见面。谁料到有一天晚上,那群学子们在店中饮酒作对,一时兴起,竟然在王长益的床头贴了副对联。上联是 : 孝悌忠信礼义谦 , 下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这副对联的上联缺了一个耻字,意思是骂王长益无耻。下联少了一个八,忘八,意思就是骂王长益是王八。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名节观念甚重,王长益的面子又比较薄,再加上心胸不够开阔,受了这些天无数的气,心里郁结难遣。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想到科举失意,就读京师大学堂又招致如此的侮辱,一时气愤之下,竟然用床单在房间里面悬梁自尽了。 坐在下面的学子们隐隐的发出一些窃窃私语的声音,光绪淡淡一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 然而这个心中之贼究竟是什么呢?在朕看来,这第 1, 一个贼就是伪善 ! 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重名节而轻实务,这里面隐藏着的其实就是虚伪和虚弱。再说说你们,如果这次朝廷没有下旨,让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毕业后,能够享有科举及第的待遇,你们能弃科举而就新学吗?朕不是责怪你们,朕只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明白,道德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根本改变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空谈道德仁义,就是世间最大的伪善。 ” “ 这第二个贼,就是守旧。说到这一点,朕想把 17 年前李鸿章写给恭王信里的一段话念给大家: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术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17 年前李鸿章的这些话,至今仍然让朕感慨啊。 17 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的士大夫,乃至我们这个国家依然如故。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今日的世势,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衰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 “ 所以朕今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朕为什么坚持要开办这个京师大学堂,就是希望在座诸君,能够破除我们心中之贼,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不骄狂,不自卑,正视现实,发愤图强。 ” 整个礼堂内鸦雀无声,连最初的窃窃私语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凝重的让人窒息的沉默。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统一价值论》主要参考文献
choudh 2013-7-8 16:30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2.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7. 3.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王玉墚.价值哲学.北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5.尹世杰.消费需要论.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 6.王玉墚.价值和价值观.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7.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8.何炼成.价值学说史.北京: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9.钱津.劳动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 10.晏智杰.经济学中的边际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李福田,陈宇主编.劳动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12.田威,韩荣.价值工程与创造.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13.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厦出版社,1989. 14.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李难.行为的进化.北京: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1990. 16.姜璐.系统科学新论.北京:华厦出版社,1990. 17.厉以宁.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8.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9.郭湛.人活动的效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
我唾弃你的坟墓 2013-6-19 18:20
1、 中国学者必须强调学术自主性。 两年前我曾在《西方社会科学的“文化霸权”值得关注》一文里见过有关于专门讨论西方社会科学“文化霸权”问题的相关性,中国学者必须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性的问题。当时就觉得这个问题,不论再怎么讨论都不为过。两年后的今天依旧如此认为。 要讨论这个话题首先应该把学术研究的场域 与经济活动的场域,政治活动的场域和日常生活活动的场域严格的区别开来。个人觉得我们必须捍卫学术研究评价标准的自主性。就意味着: 第一, 我们必须把学术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与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严格的区别开来。比方说,中国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对这个重要问题进行的研究也因此而重要了。与此同理,爪哇岛村落的问题也许无甚重要可言,但是这同样这不等于说所有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研究也因此而不重要了。 第二, 我们必须把学术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与学者相关的研究机构的重要性严格区别开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清华大学很重要,北京大学很重要,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个访学过这些大学或者是毕业于这些大学的人士所做的每项学术研究也都重要。 第三, 我们必须把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与研究者的身份严格区别开来。这意味着,所有的人在知识面前都是平等的,尤其在关乎这些人的个人学术研究的评价方面,就更是如此了。 2、 国民为什么普遍热衷于议政。 按照我现有的知识和观感,我们中国人比欧美人要更加关心天下大事。从乡间老夫到都市的出租车司机,从习近平反腐倡廉到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都会有不少人能够对国计民生,道德文章这些衣食住行之外的事情议论风生。 “百姓议政”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我想这绝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在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很大,各个王朝掌握了很多的资源来维护国家的统一。王朝的一举一动对小百姓的生计有很大的影响,小百姓自然也关心政治事务。再加上中国还有孔子那个时候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传统,小百姓可能识文断字还有可能通过考场折桂科举等一系列方式来获取功名,由底层一跃而至上流社会。这也就使得小百姓关心国家事务在利益上有了必要性。而相比较之下,西欧社会的底层社区有自治传统,社会等级也相对稳定,不同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社会思想,小百姓又不读书,不识字,因此国家大事便成了上流社会的精英分子关心的事。而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中国社会的分工水平不高,所以相应的政治这个东西的专业化水平也不够高。 个人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老百姓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可能意味着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无论在什么样的体制下,这种情形都需要警惕。 3、 经济学家能否当企业代言人. 几年前有过一段时间当时无意中在杂志上见过有关于经济学家的公信力问题的议论,当时还小并不懂这些学术理论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的好奇心,致使我时至今日依旧对于经济学有着很深的兴趣和喜爱。 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家,就是在经济方面有所专长的人,当然专长也有程度之别,经济学家然也就有大小高低之分,大可至誉满全球,影响世界,小或者致使从事经济工作的专业人士。我觉得既然经济学家只是一种学术身份或者专业职务,就不必对他们有特殊的要求,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不有悖于社会公德和学术道德,他们完全有选择从事什么工作,接受什么聘任的自由,包括当企业的代言人。既然演艺和体育明星可以当,作家和社会名流可以当,经济学家为什么就不能当呢? 可是反之又想,经济学家不仅仅有大小高低之分,还有公私之别吧。在我国,真正称得上私的经济学家数量不多,无非是那些完全的自由职业者,非公有企业或者机构的专职人员,其他的大多数身份还是公职的。比如说,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的人员或专职委员等等。他们能否担当企业代言人就因人而异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看法,可能并不准确。就比如说在中国,我想更多的经济学家应该是 公办研究机构和院校的研究人员或者教授,除了工资津贴来自于政府拨款,研究经费主要也是由国家财政资助的。而他们能否当企业代言人的问题,应该是取决于是否已经完成本身所承担的科研或者教学任务,并已征得所在单位的批准。所以我认为,若要当一位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经济学家,若要保持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我相信他(她)是绝对不会去当某一企业或者某种利益的代言人的。 4 、有关“大学排行榜”的问题. 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就要到了,我想有关于大学排行榜的议论可能会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说,这样的大学排名信息能够为考生与家长在决定报考志愿中提供指南和参考。 作为一个高考的过来人,我并不认同于这个说法(也许我并没有资格评论这些,因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在高中三年用心学习过来的,而我高中真正用心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高一高二我都是在班里玩,也就是所谓的边学边玩。我并非夸自己聪明,别人学三年我只学一年,而是我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努力过,所以给出的观点也许并不正确。) 那么首先我认为,考生在选择大学时最需要作出的判断是两个, 1 凭借自己的考分实力可以进入什么学校,对此,各个高校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录取人数报考人数都是最好的 参考,完全没有必要用到什么排行榜的指南。 2 其次,就是考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特色的学校,而排行榜的做法是将所有大学的品质统一在某种量化指标之下,再进行加权与综合,提炼为一套简单的名次指标。这种名次指标完全牺牲了各个大学丰富多样的个性特色,对考生的适合性判断并无帮助。 正如水果都是提供某种维生素等营养,但是一份将苹果,梨子,香蕉,橘子,桃子。。。。等等放在一张榜单上的名次排列 对我们认识水果有什么意义呢? 5 、 KPI 落到实处的措施:与其它制度的整合配套. 依据我所学习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来分析:记得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 KPI 不是命定,而是方向;不是命令,而是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它是为了创造未来而动员企业资源和力量的手段。 " 企业在导入或重建 KPI 的过程中,应走出 " 为 KPI 而 KPI" 的怪圈,让 KPI 成为企业各级管理者的有力工具,以促使企业竞争力的稳步上升”。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可能是因为没有进行 KPI 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人的行为及绩效水平是管理和考核出来的。你怎样去考评他,给他多大的压力,他就会采取怎样的行为。因此,企业在进行 KPI 作业时,不仅要让员工清楚地知道 KPI 考核的指标和方式,而且还要让员工体会到绩效结果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和变化。 1.KPI 体系与薪酬制度的关联。绩效与薪酬之间是一种微妙的关系。通常的关联形式有绩效工资、一次性奖金、年度调薪等。这些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经济状况、岗位特征以及企业想要达到的目标。 2.KPI 体系与人事异动的关联。在对企业进行人力盘点时,发现人员异动过于被动,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岗位并未明确,没有依据员工的绩效结果制定前瞻性的人才储备计划,招聘工作盲目又紧急,难度也大。这也是 KPI 未与人事异动等制度关联造成的。 3.KPI 体系与其它管理制度的关联。 KPI 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企业和员工共同实现战略目标。在 KPI 体系与其它管理制度的整合方面,咨询顾问建议可以从用人标准与方式、人力盘点管理、员工培训发展、潜能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而深入到企业各部门的流程及管理现实,从而使 KPI 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各类人员自发的管理习惯。 6 、 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 of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 7 、错失恐惧症. “哪种情况下你会更加的不爽?”她问道,“是错过你所要搭乘的班车两分钟?还是两个小时?”我回答“两分钟”。 我想可能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和我有一样的回答,因为是错过了两分钟,就会觉得仅仅是两分钟内心会有所可惜和遗憾,而错过了二个小时就觉得反正也错过了那么久了就算了吧。因为是错过了两分钟,就会觉得你可以想象到事情原本会有不同的结局,如果不是这两分钟,那种感觉真的会促使我们做出奇怪的事情。如果是错过两个小时,也许我们就不会这么想了。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杜克大学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教授艾瑞里认为,当我们翻看图片和状态更新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被焦虑所困惑,它来自于我们对后悔的恐惧。我们害怕在如何利用时间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正是错失恐惧症的表现。 8 、多听少说是良策. 最近看了两本有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对于心理学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它与我所学习的专业相关联,而且还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从中更好的解读人性。 书中讲到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不得其人言,谓之失言。”如果你谈话的对象不是你的亲人,不是你的知己朋友,你也畅所欲言,吐露真心,他会有什么反应?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愿意听你说吗?如果你与关系一般的人深谈,会显得你没有修养,如果你不是他的诤友,更不适合与他深谈, 否则只会显得你冒昧”。 我想起来我当时给他的留言,他只回复了我简短的几个字“少说,多做,可以想”。 突然间就明白了 书中所说的道理:“不要随便告诉别人你自己的事情,不是不可以说,而是不必说,因为那只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愿意说,而别人不一定愿意倾听。”其实有些道理我早就该懂。 9 、 2000 年刘烨初识谢娜,三年后两人牵手高调亮相。   他曾对她承诺:“只要谢娜今天说结婚,我明天就娶她。”  可是六年后,刘烨结婚,谢娜哭了整整一晚,新娘不是她。    我不是非要等你,只是等了你,我就不能再等别人了。   十年了,是该忘了。 10 、 名企业招聘用人新策略。 自古以来,大凡智者都崇尚 “ 知人善任 ” 、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 “ 唯才是举 ” 、 “ 量才录用 ” 的方略。一些知名企业的用人之举,确实令人才欣慰,值得效仿和借鉴。 利用我有限的专业知识现如下举例: 共同理念,品质为重  技术和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与企业文化相符的良好个人习惯却与个人品质有关,需要长期培养。企业用人,已从过去的对技术和能力的严要求,逐步向良好品质和习惯发展。 内部流动,合理安排 楚人的故事早已妇幼熟知,聋、跛、盲、哑,可谓苦难连天,楚人却安排得妥妥贴贴,生活不缺衣少食。厦门建发集团就建立了良性互动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允许员工内部 “ 跳槽 ” 、申请调换岗位,择优重新录用,使员工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不求最好,只需合适 鞋子是合脚的最好,穿起来舒服,行起来稳健,企业用人也有同感。联想集团 “ 用的人才都是适合联想的,但并不一定都是最优秀最好的人才 ” ,北京双鹤药业的 “ 敢于启用新人,不求最好,只要能胜任工作,合适的就提升 ” 。在这样的企业里,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同,大家都在向 “ 最好 ” 努力,这样的企业能不欣欣向荣吗?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中国最大的草原肉食品生产企业草原兴发集团给人才施加 “ 两个力 ”—— 压力和拉力。在长处上就是敢于给压担子,在短处上就尽量磨合给拉力,条件一旦成熟,就及时给予晋升。 能上能下,复合轮训 自古以来,国人的 “ 官本位 ” 热情一直不减,但对以生产制造为主的企业,人才能上能下是要有一定勇气的,同时也是必走的一条用人之路。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 50 强之一的东方电子,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旧观念束缚,近几年来有一大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走上了中层和公司领导岗位,同时也有 20 多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在竞争中下岗。 以能定职,因人定岗  很多用人单位奉行 “ 一个萝卜一个坑 ” ,但在信息咨询飞速发展的 “E” 时代以能定职,因人定岗也有一定的市场。著名化妆品集团欧莱雅 “ 内部不断有新的职位产生,这些职位首先从老员工中提拔,而由此空出来的职位又需要人来顶替这使人才在内部流动成熟起来。 11 、关于全球降息热潮的问题。 以我外行人分析看来,第一,以我国为例,现行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意味着宽松操作的空间显著。但是,发达经济体却有着显著区别。日本目前利率水平已接近于零,而欧元区本次降息操作后,基准利率已经降至欧元区历史最低水平的 0.5% ,美联储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也早已降至 0.25% 。这种状况决定了当前发达经济体进一步降低利 率的可能性很小,不会形成持续的操作。第二,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有利的货币环境,但一个有利的货币环境却不必然实现增长。为摆脱经济疲弱局面,欧盟、日本都不遗余力地执行量化宽松政策,降息操作也多次出现。事实上,如果不是日本当前已经没有降息空间(目前日本隔夜拆借目标利率为 0.1% ),其降息操作的动能应该是最充足、最激进的,本次降息潮应有日本的加入。第三, 眼下房地产调控仍在关键时期 , 降低基准利率还将刺激房价进一步上升的预期。所以 , 指望降息激活经济未必是好的选项。若经济结构调整没有进展 , 没有形成推动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合理机制 , 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将刺激国内的流动性更加过剩 , 令经济的失衡更加严重 , 甚至引发 金融风险。
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某排名~~~
野马-尘埃 2013-2-14 16:33
1. 北京大学(CCER和光华绝对是经济学研究的重镇,其效应还在向经济学院渗透扩展,足以提高北大的整体水平)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有钱颖一、李稻葵和白重恩坐镇,期待出更高的成果) 2.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绝对是国内研究成果最显著的研究机构,AER、Econometrica等顶级期刊都发了不少,微观和应用计量都很强,主要还是由于常轨制严格) 厦门大学(WISE偏重于计量,也在实验经济学上有所建树,笼络了一大批该方面的人才) 3. 复旦大学(老牌名校,在海外的声望也很不错,各种流派风格的学者都有,有待于继续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工科院校转型而来,安泰和高金都还很不错,擅长于产业组织、拍卖和资产定价等)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都接收了北大清华的大批博士,扩展效应显著;经济学学科创新平台的三院一中心也招收了不少海归,有待于多出成果) 西南财经大学(特设RIEM来接收海归,教学水平应该是够了,可是问题还是成果不明显)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聚集了一批国内不错的青年学者,但是历史负担太重;汉青招了不少名校海归,但还没怎么出成果,不过希望很大)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经济研究院都很不错,在产业经济学、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上有优势,期待进一步发展)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既有国内的人才优势,又有海归的加盟,在博弈论、经济增长和新政治经济学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前景) 浙江大学(各方人才兼具,地理上也存在优势,农业经济学和应用计量上的发展有目共睹,其他方面也多有成就) 对外经贸大学(总体偏重于博弈论应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也较有成果,前景较好) 华中科技大学(工科名校,数理方法和计量工具运用得最早,全赖林少宫和张培刚两位先生的苦心经营,亟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里,我还想为想进行学术研究的同学,给出一个经济学(不包括金融)领域的优势学校的大致划分(不太成熟): 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 应用微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产业组织: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汉青高级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增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 应用计量(劳动、人口、环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理论计量: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数理经济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 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实验经济学: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Tilburg University的国际期刊发表排名是本排名的参考依据之一: https://econtop.uvt.nl/rankingsandbox.php 似乎有些网友对某些院校没有进入我所列举的这个榜单十分地挂怀,其实这并无太多的必要。我只是依照我的认知,按照我的价值标准,给出相应的排名。这个排名既不是僵化的,也不是带有利益性质的。其目的不在于说明某个院校的好坏,而在于表达我对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某种期望,即坚持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认真进行学术训练、增加学术研讨的频率和进一步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从而达到学术氛围浓厚和研究水平增强的目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83009page=1fromuid=2847860
个人分类: 考研|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2012北京大学暑期学校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招生简章
tangxin09 2012-7-7 10:25
2012北京大学暑期学校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招生简章 热烈欢迎报名参加北京大学2012年暑期学校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一、 课程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承办。 质性研究方法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全面向国内社会科学界推介的一种研究范式。十几年来,这种范式已经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广泛推崇。 2012年“质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将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适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注重学员基本研究方法、本土化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展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 本次暑期学校课程举办地点为北京大学校内,举办时间为2012年7月1日——7月13日,7月1日报到,7月2日开始正式上课。 二、 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质性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并初步收集和分析资料。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有大量练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设计出基本合格的课题研究计划,并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尝试。 三、 教学方法 课内学习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练习。课外学习方式包括:(1)阅读,每次课前阅读相关文献;(2)收集和分析资料;(3)小组活动:学生根据研究问题聚类,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学生学业考核分成三个部分:50%课堂参与,30%课程作业,20%小组活动。 四、 教学日程 2012年7月2日——7月13日。每天上午9:00——12:00课堂教学,每天下午2:00——5:00小组讨论,晚上将根据情况安排不定期讲座,特邀各个学科领域相关专家做质性研究的实践报告。 五、 招生计划 招生人数50人左右。 主要面向全国各高校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对质性研究方法感兴趣的青年教师、博硕士研究生。 六、 报名与选拔 请报名者于即日起至2012年5月31日截止,登陆“2012北京大学‘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网页(http://forums.pku.edu.cn/qrsummer)”在线报名,并在线提交: 1、 研究计划(写清研究问题,限1500字) 2、 个人简介(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什么了解?是否有实地调查经验?限400字)。 请申请人将研究计划和个人简介以压缩包(.rar)的格式上传,并严格遵循字数限制。 学员录取主要依据报名者提交的研究计划的质量选拔,同时参考个人经历简介, 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优先考虑。 录取通知6月10日之前将通过E-mail或电话通知录取结果,并通知下一步事宜。 七、 食宿安排 由于学校宿舍紧张,无法安排同学们在校内住宿,请自行提前预订住宿地点(暑期学校网页上“住宿指南”栏目中列举了学校附近的一些可能住宿地点)。暑期学校将协助同学们办理北京大学临时饭卡(按照北京大学餐饮中心对临时饭卡的收费办法)。 八、 学员待遇 正式学员在参与暑期学校课程学习期间,免收学杂费。交通费和食宿费自理。学员修完课程,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考核要求,将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颁发该门课程的结业证书。 九、 备注 关于师资队伍、授课计划和参考书目,参见暑期学校网页。 为保证教学质量参与度和学习的连续性,促进课堂文化的营造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本课程将采取如下措施。 1、本课程不接受旁听生; 2、正式学员报到时需提交“学习保证金”400元。课程结束时,达到90%出勤率的学员将被全额退还“学习保证金”。若有剩余,全部剩余经费则用于本次暑期学校课程的班级活动和奖励表现突出的学员; 3、本次课程内容有Nvivo软件的操作,建议各位学员自备笔记本电脑,并事前安装NVivo9软件。30天免费试用版的下载地址是: http://www.qsrinternational.com/products_nvivo_free-trial-software.aspx 十、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肖南 通信地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邮编:100871 邮 箱:st10841m@gse.pku.edu.cn 网 页:http://forums.pku.edu.cn/qrsummer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缺少什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mingyu86 2012-6-12 17:59
一,对百年文化反省的一个反省:什么逃脱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尼采的一篇文章套用来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德国人缺少什么》。遗憾的是,尼采讲这样的题目用不着做譬如说德国与东方或者德国与英国之类的比较,他只是把德国的现状与他心目中的标准做一个比较,然后直截了当说出他的批评意见来。而一个中国人讲《中国人缺少什么》这样的题目,似乎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所谓中西文化比较的题目。事实上,中国人也的确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弱点的。我们本来是一个没有反省习惯的民族,从来以世界的中央自居,不把夷狄放在眼里。如果不是鸦片战争以来不断挨打,我们到今天也不会想到要反省。不过,挨打之后,我们也真着急了,反省得特别用力,以至于以中西比较为背景的文化反省成了 20 世纪中国思想界说得最多的话题。该说的话好像都说过了,再说就不免老调重弹,所以我从来不参加这类讨论。 也许由于我始终与这个话题保持着一个距离,因此,当我现在来面对它的时候,我就获得了一个与身在其中的人不同的角度。我在想:百年来的文化反省本身是否也是一个需要反省的对象呢?我发现情况确实如此。我已经说过,我们是因为挨打而开始反省的,反省是为了寻找挨打的原因,改变挨打的状态。之所以挨打,明摆着的原因是中国贫弱,西方国家富强。所以,必须使中国富强起来。于是,富强成了 20 世纪中国的主题。为了富强,中国的先进分子便向西方去寻求真理。所谓寻求真理,就是寻求西方国家富强的秘诀,寻求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法宝。这种秘诀和法宝,在洋务派看来是先进的技术和武器,所谓“西洋奇器”和“坚船利炮”,在维新派和革命派看来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或共和,在新文化运动看来是科学和民主。当然,你可以说认识是在一步步深入,但是,基本的出发点未变,就是把所要寻求的真理仅仅看做实现国家富强之目标的工具,与此相应,反省也只局限在那些会妨碍我们富强的弱点上。我不能说这样的出发点完全不对,不妨说是形势逼人,不得不然。可是,在这样的寻求真理和这样的反省中,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严重弱点不但逃脱了反省,而且成了不可动摇的前提,这个弱点就是 重实用价值而轻精神价值 。 二,以严复为例:用实用眼光向西方寻求真理 我以严复为例来说明我的看法。严复是一个适当的例子,他是百年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其影响覆盖了世纪初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首先认识到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有其哲学上的根据,应该把这些哲学也引进来。但是,即使是他,或者说,特别是他,亦是用实用眼光去寻求真理的。 大家知道,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严复翻译了 8 部西方名著。关于他的翻译,我想提示两点。第一,他引进的主要是英国的社会哲学,之所以引进,除了他在英国留学这个经历上的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有强烈的社会关切,在他看来,斯宾塞的进化论社会哲学是警醒国人起来求富强的合适的思想武器。第二,他翻译的方式是意译和节译,通过这个方式,他舍弃乃至歪曲了他理解不了的或不符合他的需要的内容,更加鲜明地贯彻了求富强这个意图。 举一个例子。在他的译著中,有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他译做《群己权界论》。这部著作的主旨是要确定社会对于个人的合法权力的限度,为个人自由辩护。在书中,穆勒反复强调的一个论点是:个人自由本身就是好的,就是目的,是人类幸福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使得人类的生活丰富多样,生气勃勃。书中有一句话准确表达了他的出发点:“一个人自己规划其存在的方式总是最好的,不是因为这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方式。” 事实上,肯定个人本身就是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本身就是目的,这个论点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 无论是洛克、约翰·穆勒以及严复最信服的斯宾塞等人的古典自由主义,还是以罗尔斯、哈耶克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都是把个人自由看做独立的善。罗尔斯正义论的第一原则就是自由优先,他认为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不能构成接受较小的自由的充足理由。他还强调,自尊即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最重要的基本善。哈耶克则反复阐明,个人自由是原始意义上的自由,不能用诸如政治自由、内在自由、作为能力的自由等具体的自由权利来混淆它的含义。 可是,在严复的译著里,这个核心不见了。在他所转述的英国自由主义理论(见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和斯宾塞《群学肄言》)中,个人自由成了一种手段,其价值仅仅在于,通过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和竞争,可以使进化过程得以实现,从而导致国家富强。 与德国哲学相比,英国哲学本来就偏于功利性,而严复在引进的时候,又把本来也具有的精神性割除了,结果只剩下了功利性。只要把真理仅仅当作求富强的工具,而不同时和首先也当作目的本身,这种情况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样一来,一方面,必定会对人家理论中与求富强的目的无关的那些内容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即使看见了,也会硬把它们塞进求富强这个套路中去。 这个例子十分典型,很能说明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倾向。究其原因,只能从我们重实用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去找。由于重实用,所以一接触西方哲学,就急于从里面找思想武器,而不是首先把人家的理论弄清楚。中国人是很少有纯粹的理论兴趣的,对于任何理论,都是看它能否尽快派上用场而决定取舍。在世纪初的这班人里,严复算是好的,他毕竟读了一些西方原著,其他人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辈基本上是道听途说(只看日本人的第二手材料),然后信口开河(将听来的个别词句随意发挥,与佛学、中国哲学、西方其他哲学片断熔于一炉),为我所用。也由于重实用,所以对于西方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即涉及形而上学和精神关切的内容,就读不懂也接受不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没有精神价值的地位。无论什么精神价值,包括自由、公正、知识、科学、宗教、真、善、美、爱情等等,非要找出它们的实用价值,非要把它们归结为实用价值不可,否则就不承认它们是价值。 我不否认,中国有一些思想家对于人的精神问题也相当重视,例如严复提出要增进“民德”,梁启超鼓吹要培育“新民”,鲁迅更是孜孜不倦地呼吁要改造“国民性”。但是, 第一,在他们那里,个人不是被看做个人,而是被看做“国民”,个人精神素质之受到重视只因为它是造成民族和国家素质的材料。第二,他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重视往往集中于甚至局限于道德,而关注道德的出发点仍是社会的改造。 因此,在我看来,其基本思路仍不脱社会功利, 个人精神的独立价值 始终落在视野外面。 三,王国维:重视精神价值的一个例外 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有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例外。正因为此,他不是一个幸运的例外,而是一个不幸的例外,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外,而是一个失败的例外。在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这一个人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并立足于此而尖锐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但是,在当时举国求富强的呐喊声中,他的声音被完全淹没了。 我想从一件与北大多少有点关系的往事说起。两年前,北大热闹非凡地庆祝了它的百年大典。当时,纯种的北大人或者与北大沾亲带故的不纯种的北大人纷纷著书立说,登台演讲,慷慨陈词,为北大传统正名。一时间,蔡元培、梁启超、胡适、李大钊、蒋梦麟等人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了正宗的北大传统。可是,北大历史上的这件在我看来也很重要的往事却好像没有人提起,我相信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北大的历史从 1898 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算起。 1903 年,清政府批准了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就成了办学的指导方针。章程刚出台,就有一个小人物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这个小人物名叫 王国维 ,现在我们倒是把他封做了国学大师,但那时侯他只是上海一家小刊物《教育世界》杂志的一个青年编辑,而且搞的不是国学,而是德国哲学。当时,他在自己编辑的这份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张之洞拟定的章程虽然大致取法日本,却惟独于大学文科中削除了哲学一科。青年王国维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他所说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在他看来,西方哲学才是纯粹的哲学,而中国最缺少、因此最需要从西方引进的正是纯粹的哲学。 王国维是通过钻研德国哲学获得关于纯粹的哲学的概念的。在本世纪初,整个中国思想界都热衷于严复引进的英国哲学,唯有他一人醉心于德国哲学。英国哲学重功利、重经验知识,德国哲学重思辩、重形而上学,这里面已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的精神取向。他对德国哲学经典原著真正下了苦功,把康德、叔本华的主要著作都读了。《辨证理性批判》那么难懂的书,他花几年时间读了四遍,终于读懂了。在我看来,他研究德国哲学最重要的成就不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诸如把叔本华美学思想应用于《红楼梦》研究之类,许多评论者把眼光集中于此,实在是舍本求末。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他真正进入了西方哲学的问题之思路,领悟了原本意义上的哲学即他所说的纯粹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王国维所认为的纯粹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呢?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对宇宙人生做出解释,以解除我们灵魂中的困惑。他由哲学的这个性质得出了两个极重要的推论。 其一,既然哲学寻求的是“天下万世之真理,非一时之真理”,那么,它的价值必定是非实用的,不可能符合“当世之用”。但这不说明它没有价值,相反,它具有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无用之用”胜于有用之用,精神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的是人的灵魂的需要,其作用也要久远得多。其二,也正因此,坚持哲学的独立品格便是哲学家的天职,决不可把哲学当作政治和道德的手段。 推而广之,一切学术都如此,唯以求真为使命,不可用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手段,如此才可能有“学术之发达”。 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没有纯粹的哲学,只有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从孔孟起,到汉之贾、董,宋之张、程、朱、陆,明之罗、王,都是一些政治家或想当而没有当成的人。不但哲学家如此,诗人也如此。所谓“诗外尚有事在”,“一命为文人,便无足观”,是中国人的金科玉律。中国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原因就在这里。 尤使王国维感到愤恨的是,当时的新学主流派不但不通过引进西方的精神文明来扭转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反而把引进西学也当成了实现政治目的或实利目的的工具,使得中国在这方面发生改变的转机也丧失了。他沉痛地指出:政治家、教育家们混混然输入泰西的物质文明,而实际上,中国在精神文明上与西方的差距更大。中国无纯粹的哲学,无固有之宗教,无足以代表全国民之精神的大文学家,如希腊之荷马、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者。精神文明的建设无比困难:“夫物质的文明,取诸他国,不数十年而具矣,独至精神上之趣味,非千百年之培养,与一二天才之出,不及此。”精神文明原本就弱,培养起来又难,现在只顾引进西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景就更加堪忧了。 四,中西比较:对精神价值的态度 这么看来,对于“中国人缺少什么”这个问题,在本世纪初已经有两种相反的答案。一种是王国维的答案,认为最缺的是精神文明。另一种是除王国维以外几乎所有人的答案,认为最缺的是物质文明,即富强,以及为实现富强所必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武器。至于精神文明,他们或者还来不及去想,或者干脆认为中国已经充分具备。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早或晚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说西方是物质文明发达,中国是精神文明发达,甚至是全世界最发达的。直到今天,还有人宣布,中国的精神文明全世界第一,并且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伟大使命, 21 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云云。 当然,在这两种不同答案中,对于精神文明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在王国维看来,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对精神价值的尊敬,承认精神有物质不可比拟的神圣价值和不可用物质尺度来衡量的独立价值,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体现为它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所说的精神文明,基本上是指儒家的那一套道德学说,其成就体现为社会的稳定。 你们一定已经想到,我是赞成王国维的答案的。在我看来,中国人缺少对精神价值的尊敬,从而也缺少对守护和创造了精神价值的人的尊敬,这是明显的事实。我暂时先提一下这方面最直观的一个表现。在欧洲国家,任何一个城镇的居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是,曾经有某某著名的哲学家、艺术家、学者在那里生活过,或者居住过一些日子,他们必会精心保存其故居,挂上牌子注明某某何时在此居住。我在海德堡看到,这个仅几万人口的小城,这样精心保存的故居就有数十处。在巴黎先贤祠正厅里只安放了两座精美的墓,分别葬着伏尔泰和卢梭。如果不算建祠时葬在这里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些政治家和军人,进入先贤祠的必是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总统之类是没有资格的。想一想即使在首都北京保存了几处文化名人故居,想一想什么人有资格进入八宝山的主体部分,我们就可知道其间的差别了。 五,从头脑方面看中国人缺少精神性 说我们不重视精神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个婉转的说法。换一个直截了当的说法,我要说中国人、中国文化缺少精神性,或者说精神性相当弱。所谓 精神性,包括理性和超越性两个层次。 理性属于头脑,超越性属于灵魂。所以,精神性之强弱,可以从头脑和灵魂两个层次来看。 精神性的一个层次是理性。通俗地说,有理性即有自己的头脑。所谓有自己的头脑,就是在知识的问题上认真,一种道理是否真理,一种认识是否真知,一定要追问其根据。从总体上看,西方人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非常认真,而我们则比较马虎。 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一定知道,西方哲学家们极关注知识的可靠性问题,尤其是近代以来,这方面的讨论成了西方哲学的主题。如果要对人类知识的根据追根究底,就会发现其可靠性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如果说与对象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知,可是对象本身又永远不能在我们意识中出现,一旦出现就成了我们的认识,那么,我们如何可能将二者比较而判断其是否符合?第二,我们承认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同时我们又相信在人类的知识中有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知识,它们不可能来自有限的经验,那么,它们从何而来?康德以来的许多西方哲学家之所以孜孜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就是想把人类的知识建立在一个完全可靠的基础上,否则就放心不下。相反,中国的哲学家对这类问题不甚关心,在中国哲学史上,从总体上怀疑知识之可靠性的只有庄子,但基本上没有后继者。 知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即使讨论也偏于知行关系问题。 宋明时期算是最重视知识论的,可是所讨论的知识也偏于道德认识,即所谓“德行之知”。程朱的格物致知的“知”,陆王的尽心穷理的“理”,皆如此,分歧只在悟道的途径。 在哲学之外的情况也是这样。在西方,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比较多,他们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正是在他们中产生了大思想家、大学者、大科学家。中国则少这样的人。以效用为目的的研究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一旦觉得够用,就会停下来。同时,唯有层层深入地追问根据,才能使理论思维趋于严密,而由于中国人不喜追根究底,满足于模棱两可,大而化之,所以理论思维不发达。此外,本来意义上的热爱真理也源于在知识问题上的认真,因为认真,所以对于自己所求得的真知必须坚持,不肯向任何外来的压力(政府,教会,学术权威,舆论,时尚)屈服。 中国曾经有过许多为某种社会理想献身的革命烈士,但不容易出像苏格拉底这样为一个人生真理牺牲的哲学烈士,或像布鲁诺这样为一个宇宙真理牺牲的科学烈士。 六,从灵魂方面看中国人缺少精神性 精神性的另一个层次是超越性。通俗地说,有超越性即有自己的灵魂。所谓有自己的灵魂,就是在人生的问题上认真,人为何活着,怎样的活法好,一定要追问其根据,自己来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种意义,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决不肯把只有一次的生命糊涂地度过。而一个人如果对人生的根据追根究底,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如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的问题,会要求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从总体上看,我们在生命的根据问题上也远不如西方人认真。 有人说,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最大成就,中国哲学在这个方面非常丰富和深刻,为世界之最。从比重看,人生哲学的确是中国哲学的主体部分,而在西方哲学中则好像没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若论人生思考的丰富和深刻,我仍觉得中国不及西方。我想着重指出一点: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 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 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 这是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寻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对死抱着不同的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死是一个头等重要的人生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死使人生一切价值面临毁灭的威胁,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生其余问题便无从讨论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哲学看做预习死的一种活动。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绝对的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就是为了使个人灵魂达于某种意义上的不死。至于在基督教那里,所谓上帝无非是灵魂不死的保证罢了。中国人却往往回避死的问题,认为既然死不可逃避,就不必讨论,讨论了也没有用处。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家的态度和老百姓一样朴素,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以死生为一条”,抱的也是回避的态度。从死不可避免来说,对死的思考的确没有用处,但不等于没有意义,相反具有深刻的精神意义。事实上,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相反,排除了死,人生思考就只能局限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了。中国之缺少形而上学和宗教,原因在此。儒家哲学中的宇宙论远不具备形而上学的品格,仅是其道德学说的延伸,然后又回过头来用做其道德学说的论证。所谓“天人合一”,无非是说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罢了。 由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中国人缺少真正的宗教感情。当一个人的灵魂在茫茫宇宙中发现自己孤独无助、没有根据之时,便会在绝望中向更高的存在呼唤,渴望世界有一种精神本质并且与之建立牢固的联系。这就是本来意义的宗教感情,在圣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托尔斯泰身上可以看见其典型的表现。我们对这样的感情是陌生的。我们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生活,很少为纯粹精神性的问题而不安和痛苦,很少执著于乃至献身于某种超越性的信念。因此,我们中很难产生精神圣徒,我们的理想人格是能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君子。也因此,我们缺少各种各样的人生试验者和精神探险家,我们在精神上容易安于现状,我们的人生模式容易趋于雷同。 总起来说,我们缺少头脑的认真和灵魂的认真,或者说,缺少广义的科学精神和广义的宗教精神。 七,其他弱点可追溯到精神性的缺少 我们在其他方面的缺点往往可以在精神性之缺乏中找到根源,或至少找到根源之一。 例如,为什么我们不把个人自由本身看做价值和目的,而仅仅看做手段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不觉得有必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思想自由对他就确实不重要;如果他不觉得有必要让自己的灵魂来给自己的人生做主,信仰自由对他就确实不重要。关于这一点,梁淑溟说得很传神:中国人“对于西方人的要求自由,总怀两种态度:一种是淡漠的很,不懂得要这个作什么,一种是吃惊得很,以为这岂不乱天下!”另一面呢,“西方人来看中国人这般的不想要权利,这般的不把自由当回事,也大诧怪的”。因为他们一定会觉得,一个人如果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都不能自己做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哈耶克确实告诉我们: 自由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人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独特性是每个人的生命的独特意义之所在;而强制之所以可恶,正是因为它把人看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灵魂的东西。 奇怪的是,在当前的哈耶克热中,人们对他的这种价值立场很少关注,往往把他的理论归结成了经济自由主义。 又例如,梁启超曾经提出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中国人在精神的层面上最缺少的是公德,即对社会的责任心。在我看来,其原因也可追溯到中国人缺少真正的灵魂生活和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而没有敬畏之心,没有绝对命令意义上的自律。我们不但不信神,而且不信神圣,即某种决不可侵犯的东西,一旦侵犯,人就不再是人,人的生命就丧失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意义。灵魂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美德之源,一个对自己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的人是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同情之感、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的。 我想再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说几句话。我常常听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是缺乏社会承担和独立品格。据我看,表面上的社会承担并不缺,真正缺的是 独立品格 ,而之所以没有独立品格,正是因为表面上的社会承担太多了,内在的精神关切太少了。我并不反对知识分子有社会责任心,但这种责任心若没有精神关切为底蕴,就只能是一种功利心。我们不妨把中国知识分子与俄国知识分子做一个比较。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承担方面决不亚于我们,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而被流放,服苦役,但是,他们同时又极关注灵魂问题,这使得他们能够真正作为思想家来面对社会问题。只要想一想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舍斯托夫等人,你们就会同意我的说法。一个人自己的灵魂不曾有过深刻的经历,则任何外部的经历都不可能使他深刻起来。譬如说, 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难也许不亚于俄国知识分子在沙皇专制下或斯大林专制下所遭受的,可是,直到今天,我们没有写出一部以“文革”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哪怕能够勉强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相比,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八,原因和出路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应该说,人性在其基本方面是共通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一个头脑,都有理性的认识能力。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一个灵魂,都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这本来都属于共同的人性。事实上,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有人对于知识的根据问题和人生的根据问题持认真态度,而特别认真的也都是少数。那么,为什么在西方,人性中这些因素会进入民族性之核心,并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在中国却不能呢?我承认,对这个问题,我尚未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我相信,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必是复杂的。不管怎样,作为综合的结果,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其实用品格。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形成之后,这种文化便具有了一种淘汰机制,其发生作用的方式是:对实用性予以鼓励,纳入主流和传统之中,对精神性则加以排斥,使之只能成为主流和传统之外的孤立现象。 王国维的遭遇便是一个典型例证。在他的个性中,有两点鲜明的特质。一是灵魂的认真,早已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并产生了困惑。二是头脑的认真,凡事不肯苟且马虎,必欲寻得可靠的根据。这两点特质结合起来,为灵魂的问题寻求理性的答案的倾向,表明他原本就是一个具备哲学素质的人。因此,他与德国哲学一拍即合就完全不是偶然的了。可是,他对哲学的这种具有强烈精神性的关注和研究在当时几乎无人理睬,与严复的实用性的译介之家喻户晓适成鲜明对照。他后来彻底钻进故纸堆,从此闭口不谈西方哲学乃至一切哲学,我认为应该从这里来找原因。在他的沉默和回避中,我们应能感觉到一种难言的沉痛和悲哀。可以说,淘汰机制的作用迫使他从较强的精神性退回到了较弱的精神性上来。 这里有一个恶性循环:精神性越被淘汰,实用品格就越牢固;实用品格越牢固,精神性就越被淘汰。 出路何在?依我看,惟有不要怕被淘汰!本来,怕被淘汰就是一种实用的计算。如果你真的有纯粹精神性追求的渴望,你就应该坚持。我希望中国有更多立志从事纯哲学、纯文学、纯艺术、纯学术的人,即以精神价值为目的本身的人。由于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资源,肯定在很长时间里不能取得伟大成就,出不了海德格尔、卡夫卡、毕加索,这没有关系。而且,如果你是为了成为海德格尔、卡夫卡、毕加索才去从事这些,你就太不把精神价值当做目的而是当做手段了,你的确最好趁早去做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事。我相信,坚持纯粹精神性追求的人多了,也许在几代人之后,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会有所改观,也许那时候我们中会产生出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和大诗人了。
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