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国务院总理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国务院:进一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产业经济学 liangdong1219 2013-4-11 1 1050 kocoma 2013-10-22 20:05:56
【改为免费啦】房地产:新五条暗含政策【PDF下载】【谢谢大家支持!!】 attachment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_灬天ぺ蓝 2013-2-25 361 19280 knoch2005 2013-8-27 13:23:09
国务院严控新设行政许可 防止一边削一边增 产业经济学 liangdong1219 2013-8-22 0 884 liangdong1219 2013-8-22 16:37:38
周小川排除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8-20 0 1268 sunset1986 2013-8-20 09:58:14
中国前景恶化 过去不代表未来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8-8 0 1396 sunset1986 2013-8-8 13:58:05
【独家发布】【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经管类求职与招聘 观世鹰 2013-8-1 0 1527 观世鹰 2013-8-1 12:57:40
中共中央政治局:经济面临挑战但仍将持稳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7-31 0 856 sunset1986 2013-7-31 10:11:45
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强调 attachment 产业经济学 snxl 2013-7-17 2 2003 snxl 2013-7-17 10:02:45
唐任伍:李克强经济治理理念初露端倪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我欲扬明 2013-7-16 2 1369 whitesoul 2013-7-16 21:48:31
李克强重申不会刺激中国经济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7-11 0 1356 sunset1986 2013-7-11 14:05:04
家庭农场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 金融实务版 黑色叮当 2013-4-8 0 1641 黑色叮当 2013-4-8 15:26:23
李克强: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宏观经济学 heavenicefox 2013-3-27 5 1366 heavenicefox 2013-3-30 11:04:17
李克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kiaha 2013-3-24 0 986 kiaha 2013-3-24 21:29:28
中国将经济结构调整放在首位 (看疗效)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3-6 0 1073 sunset1986 2013-3-6 17:03:54
私人债务猛增为中国埋下炸弹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sunset1986 2013-2-27 0 710 sunset1986 2013-2-27 15:43:52

相关日志

分享 克强指数
accumulation 2017-5-15 17:08
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创造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名字命名。克强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的结合。 克强指数公式如下:克强指数=工业用电量增速×40% + 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35% + 铁路货运量增速×25% 其权重划分依据是根据三者增速与GDP增速拟合模型的一个简单的回归分析结果。
个人分类: 宏观经济学|0 个评论
分享 【宁飞冲天】股市再度危机,空仓观望为上
宁飞冲天 2016-2-25 20:15
今日A股暴跌,指数呈单边下跌走势。早盘两市低开,沪指跌0.23%,深成指跌0.16%,创业板指跌0.22%。盘初指数跳水,沪指跌超1%失守2900点,国企改革概念的高开低走更是让市场雪上加霜,两市频繁跳水,临近午盘市场加速杀跌,沪指跌超3%,创业板指跌超5%。午后市场依旧维持颓势,沪指击穿2800点,创业板指暴跌逾6%。市场在小幅回升后再度跳水,沪指跌超6%,创业板指跌近8%,两市千股跌停再现。截至收盘,沪指报2741.25点,跌6.41%,成交2717.7亿元,深成指报9551.08点,跌7.34%,成交3947.7亿元,创业板指报2037.14点,跌7.56%,成交1005.81亿元,两市17只非ST股涨停,1432股跌停,共计成交6665.4亿元,周三全天成交5805.7亿元。 消息面上: 1、国务院五措施支持新能源车产业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以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发展。会议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内容。下一步,要坚持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攻克核心技术,打破瓶颈制约,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 2、逾百家公司推“10送转10以上”预案 多家公司收到监管层问询函 上市公司高送转今年特别多。2月24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发布高送转预案。截至2月24日收盘,两市共有185家公司公告年度分配预案,111家公司拟“10送转10以上”,58家“10送转15以上”,29家“10送转20以上”,高送转热潮蜂拥而至。不过,从业绩上看,多家“壕送转”公司业绩平平甚至出现亏损。目前已有数家公司收到交易所问询函。 3、银行间债市向境外机构敞开大门 我国银行间债市对外开放步伐加速迈进。昨日央行发布2016年3号公告,为进一步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便利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依法合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将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取消额度限制,简化管理流程。我国银行间债市将对所有类型的境外机构敞开大门,并取消额度限制。业内人士称,此举有利于债市的发展,加大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转型支持的力度,并与“熊猫债”发展相结合,共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 技术面上: 技术上已经走出完全破位下行的趋势,中长线的支撑点2800被放量跌破,所有均线指标全面下行。昨日提示短线顶背离,上午特意提早提示大家谨防下午大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进行相关防范措施。可操作区间在今日被一根大阴线完全跌破,如果大家按照所说的严格执行的话,在大盘放量跌破2800点那一时刻,清仓是必须的。 操作上: 空仓为上,只应观望。激进的朋友可以在明日快速下杀到前期低点2650点左右时轻仓买入,如果大盘磨磨唧唧,没有大动作的话,暂时就空仓等待,等重回可操作区间再进行操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去房地产库存化,加之今年各项房地产利好政策的出台,相信大家就应该明白股市近两年不会出现大的行情,以熊市振荡为主。去库存就得让更多的人去买房,买房需要钱,而这两年大多人的钱不是存在银行就是放在股市,银行利率一降,股市一跌,在实体经济又不好的情况下,相信很多人的钱自然就流向楼市,道理浅显易懂。长远考虑的话,不妨对一些优质房地产公司(公司有优质的楼市房源,房子的销售会大幅拉升公司盈利水平)进行埋伏,一点点的进行操作。(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更多咨询热线:18723342536 QQ:3230289214(宁先生)
0 个评论
分享 裴医堂中医网络诊疗月子病
小鱼猫猫· 2015-3-23 09:45
【摘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医改事业。为加快政府制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 程,裴医堂中医院率先推出裴医堂网络诊疗中心,启用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下 方、线下取药等手段,有效解决月子病女性“看病难题”。 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看病难是民生问题,政府将制 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互联网+”在历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首次现身, 也是首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 很长时间以来,“就近看病”都是老百姓的热切期盼。一位刘姓女士对记者说,产后 月子里受风着凉,再加上每晚起夜喂奶,烙下了月子病。他家住市郊,去市里的大医 院,挂号、看病、取药都要排队,一次就得耗用大半天时间,月子病本身怕风不宜出 门,来来回回病情就更严重了。 响应国家号召,推进医改事业。为加快政府制定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程,裴医 堂中医院率先推出裴医堂网络诊疗中心,启用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下方、线下 取药等手段,有效解决月子病女性“看病难题”。 患者就医前先网上进行信息咨询,并在线挂号;裴医堂堂主裴然直接参与核心诊断环 节。望闻问切及检查由专科医生完成,然后在线将患者病情描述、检验及相关资料共 享给堂主,特殊患者可亲自会诊,在线下方私人定制,线下邮寄大月汤。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挂号就诊逐渐成为主流,裴医堂网络诊疗中心的建立简化 了诊疗环节,提高了就诊效率,也为医院减轻了负担。裴医堂远程诊疗平台覆盖全国 ,只要患者病情需要的,都可以申请远程会诊。真正让优势的医疗资源下沉,让月子 病女性“足不出户”就能享有完整的诊疗过程,让“看病难”的顽疾真正得到有效的 解决。
个人分类: 民生|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很想替国务院总理还教育欠债管公用教育经费
大庆商江 2015-1-24 15:28
熊丙奇很想替国务院总理还教育欠债管公用教育经费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披上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外衣以后,对与“教育”二字沾点边的都要大侃特侃。对于政府责任的公共教育经费保障问题,他也要多嘴多舌,大言不惭。举证如下:约 1 万字。有兴趣者可以继续搜索续补。 2010 年 3 月 2 日 ,腾讯网“ 熊丙奇的博客”《 4% 与教育公平 》:前天,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关于教育投入,《规划纲要》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2012 年达到 4% 。” 4% ,这是一个让国人纠结了很久的数字。 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 4 %”,但到 2000 年,这一数据仅为 2.87% 。就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的 2010 年工作要点,也提到“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 4% 目标的实现”,可《规划纲要》似乎明确预告,教育部今年的这一工作要点,难以“促成”。有人说,现在明确 2012 年达到 4% ,也很好。但要注意,财政部的负责人在《规划纲要》发布会上说了,对实现上述 4% 的目标“信心很大”,但“难度不小”。公众只有期盼,这一次最好不要再“放鸽子”。其实就《规划纲要》所提到的教育发展目标来说,就是达到 4% 的投入比例,我国的教育投入还是很有可能制约这些目标的实现,其中以扩大教育公平这一目标最为突出。《规划纲要》从启动制订时起,就确立了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目标。温总理在五次座谈会上也将扩大教育公平作为四个重要内容之一。在《规划纲要》文本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很好的描述,但具体的方案却底气不足——《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 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所谓意料之中,是因为如果教育投入只占 GDP 的 4% ,根本就不可能有更多的财力去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政府部门提出“普及”的目标,最终还得由老百姓自己埋单;所谓意料之外,是对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早在几年前的两会就有代表委员建言,而且,关于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大“短板”问题,几乎每年都有新闻报道,主要聚焦在“天价幼儿园”,以及很低的学前教育入园率上。不只有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才是扩大公平,而就是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也受制于教育经费。《规划纲要》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 ( 区 )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这里的每一条,都与经费有关。在不能“削峰填谷”的情况下,既不能影响既有优质教育,同时又要加快薄弱学校建设,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加办学资金,雪中送炭。而实行县 ( 区 )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基本前提有二:一是落实《教师法》,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二是让各校教师的待遇一致。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不管是强校还是薄弱校,教师待遇不能有较大区别。在实行教师轮换制的发达国家,乡村学校教师的收入甚至要高于城镇学校,这能保障轮换制能持续推进。没有投入作为基本保障的教育发展目标,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为此,建议在第二轮征求意见中,能围绕既定的教改目标,合算所需的教育经费。明确到 2020 年时的教育投入比例,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少人士赞扬“教育产业化”没有出现在《规划纲要》中,但假使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没有落实,“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发展教育思维,还是会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中盛行。 2011 年 3 月 9 日 ,东方网《 熊丙奇 : 教育欠债源于缺乏问责 》: 3 月 5 日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2012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 ”。这是一个推迟了至少 12 年的目标。早在 1993 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曾明确“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 4 %”,如果实现这一纲要,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 2000 年就应达到 4% 。而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根据公开数据计算,从 2000 年到 2009 年的 10 年间,以 4% 的比例为目标,则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累计“欠账”已达 16843 亿元。 2002 年到 2003 年间,经费投入甚至还出现了 0.06% 的倒退。截至 2009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 12231.09 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59% 。对教育投入水平低,有关部门长期来的解释是我国财力不足。但是,有几组数据值得关注。据去年《瞭望》周刊报道,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 200 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 1500 亿元 ~2000 亿元 ( 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 ) 。而且,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 20% 以上。以 2009 年数据计算,当年我国 GDP 为 335353 亿元,教育经费缺口 0.41% ,即 1375 亿元,远少于公车消费支出。这说明教育投入不足并非财力不足的问题。导致教育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监督政府部门按规定保障教育投入的拨款机制和问责制度。我国教育投入一直难以到位,与保障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虽然《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政府的投入责任,但对投入不到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却少有问责。为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通过拨款委员会决定教育投入预算并监督政府履行投入责任,这可让教育经费投入落到实处,也能有效解决目前与教育投入不足并存的教育乱花钱问题。需注意的是,即便 2012 年教育经费投入达到 GDP 的 4% ,水平仍然较低,据世界银行 2001 年统计,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 GDP 均值为 4.8% ,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 GDP 均值为 5.6% 。印度 2003 年的教育投入达到了 5% ,而美国 2003 年教育经费占 GDP 的 7.5% ,其中政府投入为 5.7% 。从中可见我国教育投入的严重差距。根据我国去年 7 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未来 10 年中,扩大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而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降低大学学费、根治乱收费问题等等,无不与投入相关。按 4% 的投入水平,纲要所确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有不少将很难实现,据我们测算,至晚应在 2020 年,将教育投入水平提高到占 GDP 的 4.5%~5% ,才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相适应。如果将当前公众极为关注的学前教育问题纳入义务教育,新增投入经费大约在 600 亿元,这大约只相当于建 500 公里高铁的费用,如果建 1 万公里高铁,所用费用可保障义务学前教育整整 20 年!但高铁说建就建,学前教育却怎么弄怎么难。今天的选择,关系到未来的国家和社会发展,就看我们怎么选择。【 熊丙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1 年 3 月 17 日 ,《新闻晨报》《 熊丙奇 : 教育“欠债”该怎么还 》: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表示, 2012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 4 %,“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而在 3 月 14 日 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当被问及转变发展方式难在什么地方时,温家宝回答:“我以为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所谓创新机制,其实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在教育和科技。”将温总理的上述讲话联系起来,在笔者看来,解决教育欠债恰恰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需要创新机制。其中,有两个十分紧要的问题。其一,增加的教育投入,投向何方?其二,怎样确保新增的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和使用效率?考虑到用钱的地方太多,如何分配反映出我国政府对办教育的责任认识和定位。从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看,首先应保障公共教育,即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重在开放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投入中,偏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轻视义务教育;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这造成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较为薄弱,高等教育资源被垄断,缺乏市场活力。还教育的欠债,应该首先补这些领域。客观上说,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时或许还较难完全摆脱固有的“锦标主义”思维,尤其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办好高中以及大学,最能体现教育的显示度,而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投入周期太长,显示度不高,就难有积极性。以笔者之见,目前最应还的教育欠债,首先是学前教育,其次是职业教育。按照我们的测算,每年新增投入 400 亿元,可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根本解决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这笔费用约占新增投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财力上完全不成问题,但这取决于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定位。在确定增加投入之后,怎样保障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效率,是我国当前教育投入体系的一大难题。对于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实行层层挤占、克扣,在国家审计署的审计中,一再被发现;与此同时,资金拨付过程中,随意性现象也比较严重。解决以上问题,可以考虑建立新的教育经费拨款体系,这就是设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的预算、监督拨款以及监督经费的使用。这一拨款体系可有效避免因执行部门不履责而出现的教育经费不到位情况;同时,教育经费可直接拨付到每所学校的账号,防止中间环节过多,造成跑冒滴漏。总之,教育还债,应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念相吻合,应从教育公平、政府保障公共教育的责任出发,对当前的薄弱教育环节进行 “雪中送炭”,不能再延续 “锦标主义”和“锦上添花”的拨款思路;不应再采用过时的层层拨付的拨款方式,而需建立保障所有经费能及时到位、确保用到刀刃上的拨款机制。( 作者为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1 年 8 月 8 日 ,搜狐“熊丙奇的博客”《 熊丙奇:教育投入达 GDP 的 4% ,公众要的是结果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 2012 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4% 目标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关系到我国农村和城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财政部、教育部近日发出通知,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做出详细规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计提教育资金的口径以及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对于提 10% 土地出让金用于教育,以确保 4% 的目标这一举措,已有多路记者来采访,问其究竟有何积极意义。说实在的,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 GDP 的 4% ,我特别关心,而至于政府部门怎样筹资来达到,我并不太关心。打一个比方,某人欠你 1 万元钱,已经闹上了法庭,法庭已经宣判,要求对方必须在某一时限前归还欠款。你所关心的是这 1 万元钱能否按期到位呢,还是代替对方去想怎样筹措这一万元钱呢?筹措资金的事儿,是对方的事,而具体怎样筹资,如果还要你操心,那情况就很不妙了。——多半情况会是,对方告诉你,你看,我已经想了所有办法,但钱还是没有筹到,只有对不起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对方自己想办法之外,还有一个机构,即负责监督执行的法院,会为对方想办法,怎样筹集还款的资金。要求提 10% 的土地出让金来投入教育,这与法院对欠款人支招颇有些类似,目的无非是筹措资金,以保障教育投入。而对于公众来说,要的不是政府部门筹资的过程,而需要的是否严格执行的结果。其实,此间媒体反复报道政府部门为确保教育投入所做的筹资努力,反而令我感到不安。这给人的感觉是,政府部门的财政经费很紧张,同时,在为增加教育投入做最大的努力。可问题是,政府财政,在提到教育投入时就表现为一贯的紧张,而在“三公消费”时,却从来没有紧张过;至于政府部门为增加教育投入所作的努力,想的办法,公众已经看了 10 多年了,但“努力”的结果就是, 4% 的目标,从 1993 年一直提到现在,一直没有实现。还有一个地方令我不解,按理,中央有关部门完全可以根据有关教育投入的要求,根据政策目标(比如,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财政支出的 15% ,保持“三增长”等)检查各地执行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进行问责。可为何又把教育投入的目标,转为土地出让金的比例呢?难道监控整体投入比例,与监控土地出让金比例,不是同样的监控工作吗?难道土地出让金不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吗?而如果某地土地出让收入减少,是不是就可以两手一摊说,已经按 10% 提取了,总体比例还是没达到,就实在没办法呢?可以理解的是,教育部和财政部,是在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想办法,这传递的信息是,地方财政在为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叫穷”,事实上,从 2008 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制订到现在,针对教育经费投入达到 GDP 的 4% 这一目标,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就没有少说过具体的困难,表示存在较大的经费缺口。而放眼全世界范围,教育投入占 GDP 的 4% ,也是一个很低的投入水平。从世界水平来看,发达国家达到了 5% 左右,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是 4.1% 。前不久,教育部再次表态,确保到 2012 年, 4% 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在笔者看来,有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反复表态,这一目标在 2012 年达到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然而,依照有关部门的做法,各地的态度,在 2012 年之后,这一投入水平能否得以维持,并根据我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公平的任务,而进一步提高,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根本上说,我国教育投入问题一直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主要原因是没有健全的教育拨款机制。在发达国家,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是通过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进行的,由拨款委员会确定预算,监督政府部门执行,这样一来,政府部门如不按预算规定投入,就将被问责。而我国现今的拨款,是由政府部门单方面主导(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也是上下级关系),所以,拨款多少、拨款能否执行到位,往往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态度,要看他们的眼色。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探索建立全新的拨款机制。 2011 年 12 月 30 日 ,凤凰网“熊丙奇的博客”《 教育投入达 GDP 的 4% ,还任重道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28 日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 》工作情况的报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报告中表示, 2010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3.66% 。(中国新闻网 12 月 28 日 )这一数据比 2009 年的 3.59% 提高了 0.07 个百分点,而距离 4% 还有 0.34 个百分点,鉴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 2012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的 4% ,因此,要达到这样的投入比例,必须加倍努力。——按照目前的增幅, 2012 年只能达到 3.8% ,还有不小的差距。先来回顾一下, 2010 年的增幅是怎样实现的。总体看来,中央财政发力,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具体包括,从 2010 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 440 万人,占在校生的 22%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每生每年 1500 元,惠及 482 万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 20% ; 2010 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 2000 元提高到 3000 元,国家助学贷款年发放人数和金额分别突破 100 万人和 100 亿元。沿着这样的思路,要确保 2012 年教育投入达到 GDP 的 4%, 需要中央财政进一步发力。在笔者看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中的比重,是推进教育公平、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力度的重要举措,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义务教育大多实行中央财政统筹或省(州)统筹,而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则过多依赖县乡财政,这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存在严重的区域、城乡和校际不均衡问题,也使地方政府在进一步推进本地教育发展中,难以为继。我国中央财政在 2011 年中,继续增大转移支付力度,得到社会的好评,其中包括,学前教育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由地方建立资助制度,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天 4 元,初中每生每天 5 元;出资 160 亿,推出农村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中西部地区 2600 万名学生。可以说,如果不是中央财政发力,其中不少事项难以顺利推进,以农村生营养改善来说,依靠民间力量,最多只能解决数万到数十万学生,依靠地方政府,不知落地要到何时。就眼下情况分析,中央财政在基础教育领域,有着很大的作为空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农村教学点撤并要十分慎重,充分考虑学生上学方便和交通安全。”以笔者之见,在农村教育发展中,中央财政应着力三方面,一是农村校车安全问题,这是困惑我国乡村教育的大问题,近年来的校车安全事件,都发生在农村地区;二学前教育问题,我国农村约有 65% 的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让农村孩子的教育起点就十分不公平;三是发展有质量保障的中职教育,目前中职规模已达高中阶段教育的 50% ,国家也对中职生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可中职的地位并不高,质量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尤其需要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合理的分摊机制,将农村学校的校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这是基本的前提。教育投入达到 GDP 的 4% ,国人已经期待了近 20 年,早在 1993 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这一目标就曾提出,实现的期限是上个世纪末,可以说,这是一个早应该达到却一直没有达到的目标。而在去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这是一个少有的提到具体完成年份的教育发展目标,因此,能否切实达到,将关系到政府的权威,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公信力。期望政府部门持续努力,并把新增投入用到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刀刃上。当然,教育投入在 2012 年达到 GDP 的 4% ,并不是终点,因为从全世界范围看,就是达到这一水平,也是较低的,而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任务和扩大教育公平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 2020 年达到 GDP 的 4.5% 或者 5% 。 2012 年 2 月 23 日 ,经济观察网 ( 文章来源: 10 年 2 月 21 日 《价值中国网》 ) 《 熊丙奇:教育投入为何难达 GDP 的 4% 》: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 2010 年年度工作要点。教育部提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 4% 目标的实现。要探索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并要研究制定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方案,既要“要钱花”,还要“花好钱”。(新京报 2 月 21 日 )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 GDP 的 4% ,这几乎成了一个“世纪话题”。 1993 年,我国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 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 )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 4 %。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落实。”这之后, 4% 这一数据,就一直被教育界以及关心教育的人士提及。尤其到了 1999 年,统计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 GDP 的 2.55% ,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呼声日益高涨。 2004 年,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2007 年一定要达到教育经费占 GDP4% 的目标。可 2007 年的实际投入比例,却只有 3.22% 。 2008 年这一比例达到 3.48% ,是 1993 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4 时教育部宣称用三年时间“一定达到”的目标最终没达到,因此,对于 2010 年教育部再次表态要实现 4% 的目标,也不必过于乐观。当然,与六年前相比,教育部实现这一目标,有了更好的条件,因为我国政府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全免学费,补助中职生生活费,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创造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等等,都意味着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另外,教育部这次十分明智地用了“要促进”,表明实现教育投入达到 4% 的比例,不是教育部一家的事,甚至可以说,主动权并不在教育部手中。在我们看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长期以来没有达到法定的 4% 的比例,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建立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与透明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教育拨款和用钱,都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由此造成“要钱花”、“讨钱花”和“乱收费”、“乱花钱”并存,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形成恶性循环。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按理,应该据此建立保障办学经费的教育拨款制度,并严肃问责,不能让学校办学者长期受办学资金困扰。可法律在一些地方成为一纸空文。近年来,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要钱”、挣钱,可谓费劲心思、巧立名目。在“要钱”方面,比较流行的方式是投上级部门所好,建设各种工程、开展各种项目,以及“跑部钱进”;在“挣钱”方面,本世纪最初 10 年的教育热门教育问题——“教育产业化”与“教育乱收费”,都与此有关。 最令人不可接受的是,以缺钱的名义而挣钱的教育机构,现今成为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的高发地。有限的教育投入与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募来”的资金,并没有用到办学的刀刃上。从教育系统整体看,行政管理、行政评审和评估的费用惊人,仅以一所高校行政人员的开支计算,每年就达到数千万,而每一次上级机构组织的行政评审、评估,将耗去数十万到数百万之巨的准备费、人工费、资料费,一年下来,名目繁多的评估、评审,开支也上千万。从各校具体的发展看,在校领导的政绩思维下,好大喜功十分普遍,我国校园面积达到 5000 亩以上的大学,已经有数十所,而这些大学借债数十亿盖起的办公楼、实验楼,大批被闲置。不但如此,基建也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每年都会传出高校领导倒在基建项目中的丑闻。发展教育需要钱,更要用好每一分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即便达到 GDP 的 4% ,也很低,以这样低的教育投入水平,来支撑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2907 万),以及最大规模的九年义务教育,其结果无非有二,一是教育水平低,二是老百姓的教育负担沉重——高等教育学费高自不待言,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实行全免学费之后,很多地区也是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这不能寄期望于各政府部门的自觉,而必须建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拨款制度。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否则,再多的教育投入,滋生的可能只是浪费和腐败,而难以滋养出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学校和人才。 2013 年 3 月 5 日 ,《第一财经日报》《 熊丙奇: 4% 的教育经费用到了哪里 》:贵州省凯里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称, 3 月 4 日 7 点 50 许,凯里三中办公综合楼一楼外廊地坪突然发生局部塌陷,造成 5 名学生受伤,已送往医院治疗 ( 无生命危险、校方已安排专人守护 ) 。虽然事故的原因尚未公布,但是校舍塌陷,无疑表明学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不由让人思考一个问题,据财政部公布的 2012 年财政收支情况, 2012 年全年教育支出 21165 亿元,比上年增加 4667 亿元,财政性教育投入占 GDP 的比例已经超过了 4% 。那么,年增教育经费 4667 亿元,新增的这些教育经费究竟投到了哪里?为何还是会接连出现因基本硬件不到位,而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教育经费为何不率先用于解决薄弱地区、学校的基本建设问题,让孩子的求学环境得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就在前不久,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秦集小学发生 4 死 7 伤的踩踏事故,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管理人员失责外,这所学校极为简陋的宿舍,也让这起貌似偶然的事故,有着某种必然——宿舍由教室改建而来,一个房间住 30 名学生,共 500 多名学生在学校寄宿,整栋楼只有一个楼梯口。在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表示,要把宿舍的完善提上议事日程。还有校车问题。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全国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到去年年底已排查所有接送学生的车辆,共 24.6 万辆,其中不符合规定的有 4.1 万辆,存在安全隐患的有 16610 辆。排查揭示的校车问题,令人忧虑。要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关键还在于各级政府主导,要保障投入。笔者以为,增加教育投入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把投入用到刀刃上。新增教育投入需要“雪中送炭”,而不能“锦上添花”。要让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还必须建立起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决策机制。首先,我国应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投入的预算,并监督政府履行投入责任;其次,应建立全新的教育经费省级财政统筹机制,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省级财政统筹。笔者以为,追问 4% 用到了哪里,应是两会的一个重要话题。只有把钱用到了该花的地方,教育投入的增加,才会起到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扩大教育公平的作用。 ( 作者系上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3 年 3 月 6 日 ,《广州日报》《 熊丙奇: 4% 只是 12 年教育“还债”新起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5 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2012 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 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该目标自 1993 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我国 1993 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 4 %。”按照该纲要,最迟到 2000 年实现目标,可直到今年才“顺利”达到,推迟了整整 12 年。花 19 年才达到目标兑现承诺,反映出增加教育投入的艰难,应该反思为何这一目标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达到。一种解释是,我国财力有限。这种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 4.9% ,欠发达国家为 4.1% 。难道我国的财力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再拿财力说事,就是一种推脱。总体看来,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低,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乡财政为主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的投入占 80% ,这带来的问题是保障力度有限,同时由于各地财力的差异,造成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二是教育经费拨款体系不健全,与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预算,有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区教育拨款委员会,具体到学校的拨款,由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决策、监督不同,我国教育经费拨款,是由政府单方面负责,俗称“讨钱花”,一些地方在投入基础设施、楼堂馆所建设时有钱,在三公消费时不缺钱,可轮到教育投入时就没有钱了。我国近年来教育投入水平之所以逐渐提高,与调整第一方面有关,具体表现在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 2011 年,中国免除了 3000 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 1228 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这就得益于中央财政。以笔者之见, 2012 年达到 4% ,有待于中央财政持续发力。而第二方面的调整,现在还没看到。对于教育投入达 GDP4% ,有舆论乐观地分析,我国已还清教育欠债。这不但无视过去多年欠债的事实——关于教育欠债,至少应该计算,从 2000 年起,每年教育投入离 4% 投入水平的差值,再进行累加,由此得到的教育欠债是十分庞大的,一年达到 4% ,远不能抵清过去的大量欠债。要实现我国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教育改革任务和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经费投入如果仅仅维持在 4% ,是难以支撑的。而要提高投入,就必须调整拨款体系,由公众参与预算决策,并监督政府依法拨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提升为人力资源强国,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投入,是不可想象的。教育经费达到 GDP 的 4% ,只是一个新起点。( 熊丙奇 上海交大教授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注:熊丙奇先后两次在博客里坦言“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 很想替国务院总理还教育欠债管公用教育经费。不过,我困惑不解。 第一、教育经费的保障问题,严格说来,不属于教育研究范畴,而属于公共财政保障范畴。似乎不属于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职权管辖范畴。 第二、政府依法筹措和使用公共教育经费向人大、政协会议汇报通报。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当考虑说话的角度和口气。 第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本级党委和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不对“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 负责。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披上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外衣以后,也最好不要“教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机关。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熊丙奇披上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的迷彩服只不过是虚假招牌而已,不必当回事。 以上内容约 11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现状与未来
fancunhui 2014-1-26 13:17
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现状与未来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保险。2012年11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签署了《农业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已经有了法律的保障。据有关统计,我国农业保险的规模已经达到320亿元,是亚洲最大也是世界第二大实施农业保险的国家。 农业保险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 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大的利益相关者:一是农民,包括个体的农民、农民家庭,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合作社等;二是各类农业保险企业,包括农业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等;三是政府。 相应的就涉及到以下三类关系:一是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通过支持农业保险保护农民的收益;农民则要履行其职责,通过农业生产,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二是政府和农业保险企业的关系。本来二者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但是由于政府不具备开展农业保险的业务资源,因此需要借助农业保险企业的业务优势,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农业保险企业更愿意得到政府的补助,但是政府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补助则需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三是农业保险类公司跟农民之间的关系。公司当然要为农民服务,但是二者之间是一对博弈的关系,博弈的结果是合作博弈还是零和博弈?这取决于二者利益取舍的结果。 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的农业保险能够发展的现在的规模,跟政府的支持有直接关系。政府可以通过农业保险,规避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风险,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民收入水平的问题,从而实现中国总体经济水平的稳定和中国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具有更重要的政治意义。 农业保险的实施模式 从农业保险的实施模式看,不外乎商业化的农业保险,互助合作化的农业保险,以及二者结合起来的农业保险三种模式。农业保险发展的国内外经验都表明,完全市场化难以保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对此国内外保险业理论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作为准公共性产品, 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是必然的,可以通过竞争提高农业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关键在于是在农业保险的哪个环节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现在国内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农业保险的运行环节引入了市场机制,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市场化的其他一些具体措施可以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进一步完善。 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应该侧重公益性环节 由于农业保险是准公共产品,因此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包办,而是应该从公益性环节进行支持,把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方面交给农业保险市场运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合作互助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保险的结合应该是更加合理的农业保险模式。 政府首先要支持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险种的农业保险,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政府还应该支持农业保险类公司。如果这些公司不能获得一定的利润,没有公司的参与,农业保险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技术支持。但是又不能让公司把政府的支持当成暴利的来源,毕竟政府的支持来自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收,不应该成为企业牟利的目标。政府应该怎样、以何种力度支持农业保险类公司实际上是制度设计的产物。合理的制度设计应该能够避免企业套取财政资金,但是又能够给予企业一定的财力支持,调动他们从事农业保险事业的积极性。 农业保险发展的风险和未来 农业保险的三个主体都会核算农业生产的成本-效益关系。政府的支出就是其成本,但是其收益应该包括一些非物质化的收益,例如通过稳定农业生产带来的农村和社会稳定,虽然这些收益难以利用货币度量,但都是政府代表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现代西方公共经济学理论对此也有一套成型的核算方法可以参考。 农民参加农业保险肯定也要测算成本和收益情况,对于小规模的农户而言,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家里只有一亩地的农户肯定不会参加农业保险,因为成本太高了,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才会有参加农业保险的动力。 保险公司肯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历史上曾经有过保险公司开展农险的经验,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太高,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搞不下去了,原因就是赔的多,赚的是。这些年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长,政府有能力支持农业保险,政府支持的力度越大,农业保险发展就越快。但是支持的方式、范围和环节是政府需要有谨慎的设计。无论如何,只要净收益是负的,保险公司肯定不会干的! 农业保险是政府支持推动下形成的一个特殊险种,政府作为支持农业保险的重要力量,需要避免成为只会掏钱的“冤大头”的风险,当然也要避免在农业保险资金分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贪污腐化风险。 同时还要避免农民、农业保险类公司出现骗保或者套取财政资金的道德风险。实际上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农业保险公司和农民联合起来,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也存在农业保险公司在服务农民过程中服务不到位、险种不全、赔付不到位或者出现偏差等问题,农民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矛盾在有些地区已经出现过问题……。 但是应该看到,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我国的农业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走向全社会共担农业生产风险的道路。适合我国“三农”国情的互助农业保险模式应该是未来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信当有一天,农业保险体系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民和农业保险公司都是在为着促进农业生产而努力,而不是单纯为着获得政府的财力支持而努力,这时的农业保险才是真正发展成熟了起来! 作者:范存会
个人分类: 经济学与社会|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内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
遥望北城 2013-1-9 23:1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会议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在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 为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生活,2005年至2012年,国家已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8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会议要求研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会议批准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次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至此,从1990年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以来,共有16.6万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如果这样搭配,中国不强都不行(网络文摘)
denislin 2012-7-18 21:42
如果这样搭配,中国不强都不行!! 国家主席:李世民 军委主席:成吉思汗 军委副主席:毛泽东 人大委员长:孙中山 国务院总理:诸葛亮 外交部长:周恩来 外交部发言人:宋美龄 国防部长:曹操 教育部长:孔子 卫生部长:华佗 环保总局局长:老子 农业部长:贾思勰 水利部长:大禹 建设部长:秦始皇 地质部长:张衡 公安部长:展昭 国土资源部长:徐霞客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商鞅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包拯 国家禁 毒署署长:林则徐 妇联 主任:武则天 新闻出版署署长:纪晓岚 后勤 部长:李连英 中东特使:张骞 台湾事务办公厅:郑成功 海关总署:郑和 文化部长:唐伯虎 拆迁办主任:孟姜女 计生委主任:唐僧 医务 处长:李时珍 航空航天部部长:嫦娥 国家跳水队队长:屈原 等咱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六八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 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考听力的时候全用周杰伦的歌,《双截棍》听两遍,《菊花台》只能听一遍。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就考包粽子。考死洋鬼子。不准笑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