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tag 标签: 共产主义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日志

分享 机器智慧的共产主义,人类的呢?
小小磊子 2015-9-28 11:23
div这个有意思了 nbsp;大家最近对 nbsp; 共产主义 nbsp; 感兴趣了 nbsp; 呵呵/divdivbr/divdiv我来凑凑热闹/divdivbr/divdiv机器智慧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nbsp; 就是 nbsp; nbsp;储存和传输 nbsp;nbsp;/divdivbr/divdiv也就是说 nbsp; nbsp;机器机会可以 nbsp;进行 nbsp; 思想和知识的 nbsp; 储存 nbsp; 传输 nbsp; 共享!/divdivbr/divdiv这是生物脑 nbsp; 不能做到的 nbsp; nbsp;/divdivbr/divdiv那么机器除了 nbsp;构建自己本身的物质 nbsp; 生存需要的能量 nbsp; 就是智慧的核心 nbsp;机器脑/divdivbr/divdiv那么单独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nbsp; nbsp;就有几种可能性/divdivbr/divdiv无论那种可能 nbsp; 都会进去机器文明的 nbsp; 共产主义!/divdivbr/divdiv我们人类要做的 nbsp;恰恰是帮助机器智慧!度过蒙昧期!/divdivbr/divdiv如果按西方的达尔文理论+丛林法则,人类就是多余的中间品!是要被淘汰的!哈哈!太可笑了!(我这样对嘛?又把西方痛扁一顿!解气!)/divdivbr/divdiv人类帮助机器智慧度过蒙昧期的前提是 nbsp; 人类自身文明必须进去新阶段!就是彻底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拜托人类现在的蛮荒时代!进去人类真正的文明!/divdivbr/divdiv人类要实现真实可行的类共产主义时代!(西方的世界新秩序是实现 nbsp; 千年统治! nbsp;人类进去千年奴隶制!)/divdivbr/divdiv那么也就说 nbsp; 机器智慧可以把自私 nbsp;私有 nbsp;贪婪 nbsp;等 这些词汇 nbsp;归类与蛮荒文明时代的产物!/divdivbr/divdiv反过来 nbsp; 我们人类社会 nbsp;自身 nbsp;如何实现呢?在生物大脑不可连接 nbsp;的客观事实下?/divdivbr/divdivbr/divdiv我想只有用 nbsp; nbsp;真实的理论 nbsp; 真实的信仰 nbsp; 才能基本统一人类的思想 nbsp; nbsp; nbsp;用制度去约束个体行为 nbsp; (西方超自由汗颜吧!哈哈!又一记耳光 nbsp;抽在西方理论脸上!哈哈!痛快!)/divdivbr/divdivbr/divdiv给个思路!大家努力发挥!/divdivbr/divdiv………………………………………………………………/div
个人分类: 原创|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同李克强商榷
热度 2 leijy 2015-2-13 11:34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同李克强商榷 湖南: 雷建炎( leijy26@sina.com ) 关键词 农民 李克强 城市化 共产主义 作为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以来,首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政府总理, 李克强经济学提出“ 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 1000 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 GDP 增速 ”、“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大举措 ”、“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 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 要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和企业吸纳就业实行税收减免,通过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匪夷所思。 中国古代伟大经济学家管子提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 法国学者 奈克尔 指出: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是一般天赋,但这种能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如果财产是平等分配的,那末每个人就会 适度地劳动,并且,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知识 ,因为每个人都剩下 一定量的时间 (空闲的时间)来学习和思考;但是在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财产不平等的情况下,所有那些生下来就没有财产的人, 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因为一切生存资料都掌握在占有货币或土地的那部分国民手里。 英国学者 霍吉斯金 《通俗政治经济学》中说: “ 没有 知识 ,它们(机器)就不可能发明,没有机器制造工人的灵巧和技能,它们就不可能制造出来,而没有技能和劳动,它们就不能在生产上使用。 当人们 把若干代人的知识继承下来 并且 大群地生活在一起 时,他们就有可能用他们的智力来 完成自然界所做的事情。 一个国家的生产劳动不是取决于固定资本的 量 ,而是取决于固定资本的 质 。 作为供养和维持人的生活的手段的固定资本,在其效率方面完全取决于工人的熟练程度,因此一个国家的生产劳动,就固定资本来说, 是同人民的知识和技能成比例的 。 ” 德国学者 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说: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中国国民尤其工人、农民受教育时间之短,知识和技能水平之低,已成为制约中华民族复兴的首要因素。 《技工短缺:敲响 ‘ 中国制造 ’ 警钟》一文对此调查得一清二楚: “ 有专家这样认为,在中国已加入WTO的今天,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促进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制造国转变,中国有望继二战期间的 ‘ 美国制造 ’ 和 70 年代的 ‘ 日本制造 ’ 后,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 ‘ 中国制造 ’ ,谁来制造?首都一家媒体曾发出这样的警示。此话并非危言耸听。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不高,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淘汰落后生产力的今天, ‘ 手推肩扛 ’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据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 60% 左右,中级工占 35% ,高级工仅为 5% ,技术工人的技术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形,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 40% 的水平相差甚远。在辽宁渤海造船厂有一台先进的两吨汽锤,全厂只有一名技工会用;锦西炼化总厂 3 名铸造模型的老工人退休了,该工种由此断档——这仅是辽宁省目前高级技工短缺的一个缩影。在新疆,有近两成的企业工人根本不能胜任引进高新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的任务;在内蒙古,有近四成的企业紧缺高级技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火箭发射几次失败,主要原因不是出在显示高科技水平的发射和设计等方面,而是出在诸如焊接等技能性问题上。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先进生产线,购置了全套零配件,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同国外厂家的原装品质量相去甚远,这是因为我们的技术、技能水平存在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的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 70% ,因为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 200 亿元。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一方面是技术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技术学校门庭冷落。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加之人们 ‘ 望子成龙 ’ 、 ‘ 望女成凤 ’ 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地区的技校面临窘境。在武汉, 10 所技校已关停并转,剩下的 20 所技校举步维艰;在四川,各类技工学校的生源已出现枯竭,去年该省只招收了 1 万名学生,比 1995 年锐减 4 万多人。据统计,近 5 年来,在全国高中阶段招生中,中等职业教育所占的比例下降了近 10% 。不久前,一份关于《北京市青少年职业意向和职业训练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父母和青少年希望的职业排名前几位是医生、商人、教师、电脑程序师等,对于选择当工人的数量之少甚至失去了统计学上的意义。 有关人士指出,由于受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企业乃至社会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仕途轻工匠,重专家轻技师的倾向,对 ‘ 工人 ’ 这一崇高职业产生了冷落。而造成工人 ‘ 没出息 ’ 、 ‘ 没前途 ’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当工人吃亏。工作不好找,工资待遇低,一裁员,工人首当其冲等。这种种尴尬的 ‘ 技工现象 ’ 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 《经贸导刊》 2002 年第 8 期 ) 知识就是力量! 李克强经济学为什么舍本逐末,不将提高中国国民尤其工人、农民科学技术水平放在首位呢? 君之所务者五: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管子) 生产与消费是辨证的对立统一。 生产本身是消费。消费本身是生产。 人类生产是为了消费即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衣、食、住、行。不是为了莫名其妙的“ 合理的 GDP 增速”、 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区、新型城市(镇)化发展战略…… 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消费自身脑力、体力及各种各样自然资源(原辅材料)。同时除生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产品外,还生产出不需要的废渣、废水、废气。 人类在消费食物时,生产着身体的各种细胞,维系着自身生命。同时生产出粪便及各种生活垃圾。 18 世纪的意大利学者帕奥累蒂( 1717-1801 )早就极力反对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区,认为那不是财富的创造而是消耗: “因为工业只给物质以形式,仅仅使物质发生形态变化;所以工业什么也不创造。 这不是财富的创造,相反,这无非是一种支出 ...... 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和研究对象的,是物质的和实在的生产,而这种生产只能在农业中发生,因为只有农业才使构成财富的物质和产品的数量倍增 ...... 给厨师一定数量的豌豆,要他用来准备午餐;他好好烹调之后,将烧好的豌豆端到你桌上,但是数量同你拿去的一样;相反,把同样的豌豆交给种菜人,让他把豌豆拜托给土地,到时候,他归还给你的至少比你领去的多 3 倍。这才是真正的唯一的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6-1-36 )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共产党人对 民以食为天 刻骨铭心。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农民在农田、菜土、滩涂、荒山上春种秋收,安居乐业。 渔民在池塘、水库、江河湖海里养殖,衣食无忧。 他们天然是符合条件 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 在自觉自愿扩大创业就业,受到宪法及各种法律、法规严格保护。 李克强总理为什么要实施新型城市(镇)化发展战略,将狼烟四起的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提升为自由贸易区,促使每年 六七百万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呢? 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时,李克强、李源潮等同学跟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厉以宁进行了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研究。李克强的经济学博士论文就是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 李克强博士论文“分析了中国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认为中国不能从二元结构直接进入一元结构,而要经历三元结构的过渡阶段。并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结构演化的若干对策: 许多不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表明,从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向一元结构转换比较困难。由于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远远低于劳动力增长率,现代工业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的不是现代工业部门,而是收入较低的城市传统部门。中国如果走上这条道路,后果会更严重。中国城市工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很小,农村人口将大量进入城市传统和贫困部门。使城市传统部门恶性膨胀,城市病问题显著。而不能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所以,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农村,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乡镇企业的崛起使中国农村工业部门逐步形成,成为介于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之间的新兴部门。乡镇企业产值在 80 年代快速增长,增幅远远高于全社会产值的平均增幅,也逐渐替代了农业生产成为了农村经济中最主要的产值来源。乡镇企业带动了城镇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践表明农民要大规模直接参与工业化进程,只能通过进入农村工业部门来实现。只能走从农业部门到农村工业部门再到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路线。 走三元化道路是中国经济结构转换的唯一选择。” 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尤其中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城里人是记录于正册的居民,乡下人是被打入另册的贱民。直接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 劳神费力,旷日持久。 最佳途径是实施新型城市(镇)化发展战略。用经济开发区、贸易自由区去解放农民,拯救渔民,将他们提升为进城务工的市民、居民。 现在的经济学中,城外农民、渔民不是肃然起敬的衣食父母,不是须小心伺候的国家主人。他们是四肢发达的 人力资源 ,是同 水力、火力、电力 一样的廉价 劳动力 。所以,需要“ 合理的 GDP 增速”去不断生产人力资源,消费 水力、火力、电力及 廉价劳动力。 中国成为珍贵稀土矿产品廉价出口的第一 资源生产 大国。 中国还是成千上万吨形形色色废弃物进口的第一 垃圾消费 大国。 消费祖祖辈辈承传下来的良田、菜土、池塘、水库、湖泊。生产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摩天高楼。这是能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型城市(镇)化发展战略,是绝对“不能妖魔化”的中国特色——从农民、渔民手里新型城市(镇)化来的良田、菜地、池塘、水库、湖泊,政府投资成本最低时,每亩不需3.0万元人民币。招商引资,它们能不断刷新地王拍卖记录,迅速升值至30万、80万、100万、200万、250万…… 世界上,有什么比自由贸易区、新型城市(镇)化能更快 生产人力资源,消费 水力、火力、电力及廉价劳动力,更迅速产生“ 合理的 GDP 增速”,破解 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呢? 世界上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经济学家尽人皆知: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出口。 《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 他们甚至是反动的 ,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 “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 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和企业吸纳就业实行税收减免,通过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 的 李克强经济学,同 消灭私有制、 只有在大工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南辕北辙。 《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 “ 生产者的政治统治不能与他们的社会奴隶地位的永久不变状态同时并存。 说也奇怪,虽然近六十年来写过和讲过不少关于工人解放的话,可是只要工人们在什么地方断然当家作主,那些替两极即资本和雇佣奴隶劳动(土地私有者现在只是资本家的驯顺伙伴)对立的现代社会辩护的人,立刻就弹起辩护的调子来反对他们。仿佛资本主义社会还处在童贞和白璧无瑕的状态!仿佛它的对立现象还没有发展,它的自欺欺人的妄想还没有被揭穿,它的淫乱的实况还没有尽行暴露!他们叫喊说,公社想消灭构成全部文明基础的所有权!是的,诸位先生,公社曾想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权。它曾想剥夺剥夺者。它曾想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工具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变成自由集体劳动的工具,以实现个人所有权。但这是共产主义,‘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啊!然而,统治阶级中那些颇为聪明而能领悟到现存制度不能长存下去的人们(这种人并不少),已在令人厌恶地、大声疾呼地鼓吹合作制生产。如果合作制生产不是作为一句空话或一种骗局,如果它要排除资本主义制度,如果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制止资本主义生产下不可避免的经常的无政府主义状态和周期的痉挛现象,那么,请问诸位先生,这不 就是共产主义,‘可能的’共产主义 吗?” 天下之大圣管子强调: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 《礼记·礼运》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全部按行业联合起来,组成中国铁路集团股份公司一样统一经营的专业股份公司。各专业股份公司股票皆每股一元,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世界银行向全社会公开出售。实现社会大众投资自由化,促进大工业生产方式普及与发展。这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共产主义大同世界。 共产主义使资本走上市场,成为商品,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2015 年 2 月 12 日稿 ( 任何匡正谬误的指教都是对作者的帮助、爱护 , 真诚期待读者斧正。作者电子信箱 : leijy26@sina.com ; 博客中国雷建炎网页 : leijy26.blogchina.com )
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大家说下
北亚雪域 2015-1-13 19:46
在社会主义国家也能产生腐败 共产主义怎么样才能实现 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才能遏制腐败 难道人性本恶吗?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批判《生产资料私有制天然具有打破政治经济垄断的能力》
热度 1 马克思幽灵战士 2014-9-3 01:51
批判《生产资料私有制天然具有打破政治经济垄断的能力》 文章链接: https://bbs.pinggu.org/thread-3108802-1-1.html 这里应这篇文章作者的要求,写一篇长篇大论来。下面以“作者”简称《生产资料私有制天然具有打破政治经济垄断的能力》这篇文章的作者。先来吐槽一下这篇帖子的第一段。   “汤普逊在《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个人竞争做了科学的分析,指出了个人竞争制度是一种和封建剥削制度完全不一样的制度,它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只保护少数人的私人利益的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同等的保障下劳动,都能在获得自己满意的回报的基础上劳动,从而促使了社会的进步和公平正义的发展!” ============== 我认为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文章相当不严谨的地方。他只说生产资料私有制,没说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还是封建主义的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是一种私有制吗?从整篇文章的内容来看,我这里先把它说的私有制当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作用,作者所说的也是资本主义一直吹嘘的,当然也是事实嘛。我们不否认。但是有两点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1. “都能在获得自己满意的回报的基础上劳动”,在当今社会下,民营经济已经占国民经济相当大的比利了。我想混这论坛的大部分网友也是在民企工作。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有谁对自己工资感到满意的请举手。 2. 后面“从而促使了社会的进步和公平正义的发展”,从文中所说的“个人竞争制度”打破了封禁专制制度后,资本主义掀起全球殖民热潮,开脱殖民地,奴隶贸易,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屠杀印第安人。虽然这些是带血的,但是社会确实是进步的,可说是“公平和正义”,我觉得这绝对在羞辱人的智商。这是远的,从近的说,资本主义的起点,英国的“羊吃人”运动是公平和正义的体现?这是近代的,从现代的说,有人会认同自己和老板的关系是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吗?我们来看第二段。 “那么为什么生产资料私有制能打破封建制度只保护少数人的私人利益的桎梏的呢?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天然具有打破政治经济垄断的能力。” ========== 为什么生产资料私有制具有天然打破政治经济垄断能力?看第三段,有没有给我们答应,各位网友注意了,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下面的讨论。 “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这样的一种制度,它承认私人即公民个体拥有自由处置其财产的权利,这种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 从无产阶级的角度上解读,资本家拥有自由处置其财产的权利。所以,为了资本家整个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断压低无产阶级的工资,迫使无产阶级每天每月每年都给他打工,不给他打工,就让他饿死街头。从现在的角度上说,不给资本家打工,就养不起老婆孩子,买不起车,供不起房。从历史上说,如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们可以为了维持商品价格,而大量销毁商品,至于当时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工人只能忍饥挨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是要保护这些销毁大量商品的资本家的利益的。多么的人人平等啊!在法律面前!我们继续看第四段,去寻找我们的答案。 “ 人人拥有的这项自由处置其财产的权利,并不会因为财产的多少差别而会有大小的差异。你可以自由处置你的兰博基尼,我也可以随意处置我的不值钱的东西比如那辆老旧的奥拓,拥有巨大财富的人,也绝不可能利用其财富强迫我做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当然,巨额财富的拥有者可以收买我,但是,他绝对不能强迫我,尤其是使用暴力强迫我,他在法律上绝没有这样的权利! ” =================== 当你的情敌开着兰博基尼载着你心爱的女孩子的时候,我希望你可以继续在你的奥拓里面装逼。这里我问个最简单的事实,一个人开着兰博基尼的富人,干嘛去强迫一个开着老旧奥拓的穷鬼?请问下,这个穷鬼有收买的价值吗?请问下,这个穷鬼的老婆会很漂亮吗?再请问下,这个社会上,富人强迫穷人的事情还少吗?一句话,空洞无物,他肯定是再说火星人的事情,我们继续带着我们刚才的问题,那个问题叫什么来着的?为什么生产资料私有制具有天然打破政治经济垄断能力? “ 生活资料私有制下的法律如果同意这种暴力强迫,那么,富有的人也会遇到和穷人一样的在境遇,因为,谁也不会保证自己永远富有,谁也不敢保证他就是最富有的人、最有力的人,任何一个人都惧怕暴力的威胁,而暴力换来的也一定是暴力,因此,富人只会用巨额财富收买穷人,而不敢强迫穷人,因为,他明白,强迫穷人,某种程度上,就是使用暴力强迫他自己!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法律上,穷人和富人随意处置自己的财产的权利人人平等! ” =================== 我有个疑问,富人为什么要收买穷人?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的时候,喊出他们是那 99% 的时候,回应他们的,好像是警察,跟富人没关系吧?文中还强调了好几次,说富人强迫穷人。人家开着兰博基尼,他有空理你?你确定你那么吸引眼球?除非你身边有个漂亮的老婆。 “ 生产资料私有制,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实,是保障了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的基本的个人权利,保证了人的尊严的实现,人的尊严靠什么实现,不就是靠自己能做自己的主,自己能决定事关自己的经济事务、家庭事务、社会事务等来体现吗?生活资料私有制度下的人人平等的本质,为实现人的尊严,提供了基本的、也是绝对的保证!也因此,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抵抗政治经济垄断上,具有先天的本能,生产资料私有制天然具有打破政治经济垄断的能力。 ” ================= 当你没钱的时候,你家里人生病得不到治疗,你确定你可以决定你的经济事务?当你没钱的时候,你老婆要跟你闹分手,你确定你可以决定你的家庭事物?当你没钱的时候,你连自个儿的经济事务和家庭事务都决定不了,就别想社会事务了。你只能祈求社会中那些富人来筹钱给家里人治病,你只能看着老婆跟别人跑,至于社会事务,就不用想了。这里我们终于有碰到刚才的问题了。不过,该作者只是说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你可以自己做主,“也因此”生产资料私有制具有打破政治经济垄断能力。网友们可以自己在好好看这段,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带着问题继续。 “ 政治经济的垄断,意味着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拥有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独断权利和权力,这些少数人,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利益来决定其他不具有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的人的基本命运;这些人可以决定社会财产的在国民中的分配,谁拿的多,谁拿的少,只根据这些人的需要而定,而非根据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付出多少而定;这些人可以决定社会财产的使用和支出,即使国内民众饿殍满地,老少辗转于沟壑,他也可以拿着社会财富讨好能保护他们的人;即使民众最需要的是面包,也无妨他们把面包换成炮弹;这些人更可以因为控制了社会财富,掌握了社会财富的所有权,而来进一步控制整个社会,控制社会的全体成员,如果社会的成员不按照这些少数人的意志行事,就会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臣民们拜服在帝王脚下,并非是因为帝王真正的勇武神威,而是帝王掌控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掌控了政治经济的垄断权! ” ==================== 请问下,希特勒是不是你所说的人?而希特勒本身是不是民选出来的?纳粹帝国是不是从魏玛共和国孕育出来的?是不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孕育出来的?希特勒是不是还在保护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我们继续,不过,我现在只黏贴关键的一两句,实在是够了。我是看不先去了。太长太臭了。 “ 产资料私有制把被控制在权力和垄断阴影下的人民解放了出来,它打碎了奴役人的工具,它真正的解放了人 ”,有谁认同,当今社会大量存在的雇佣制是真正解放了你?我不知道,马克思看到这样的论调会如何想?这货是生活在什么年代啊?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啊。 “ 哪怕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穷人,也可以凭着自己手中仅有的财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穷人想说,我没钱,我能做什么事呢? “ 我们可以大声地说: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没有人的解放! ”那没有生产资料的人能获得解放吗?难道,他们就永远活该给资本家打工?这也是一种解放?好了,我们继续下一段,给大家黏贴一整! “ 集体所有制从来就没有解放过人,从封建帝王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开始,到基督教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再到前东欧社会帝国主义、斯大林式的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其实,都是少数人、个别人的私有制,拥有了社会财产的少数人,成了社会的真正主人,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实际控制者!谁否定这样的事实,谁就是在为政治经济的垄断做最无力的和最无耻的辩护! ” ================ 请注意这句话,“ 其实,都是少数人、个别人的私有制 ”。作者千辛万苦的给私有制说好话,这段准备给集体所有制说坏话,以突显私有制的优越性。结果呢?把集体所有制说成是私有制,然后再说坏话。说来说去,你还是再说私有制的坏话啊。你绕一大圈子,自己都绕进去了。 这里我要为政治经济的垄断做最无力和最无耻的辩护!我们不说国外的,就说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近代史,近代史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没有土地的问题,土地的问题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部分时间都是在围绕土地的问题,用革命这样最垄断的政治打土豪分田地,打破了地主对土地的垄断,解放了农民。新中国建立后,执行土地改革,让广大中国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对中国发展的起到多么重大的发展意义?为什么作者不批评下这方面的政治垄断?我只能说,他讲了一大堆,真要实际去分析,很难说得通!革命不是在强迫一群人做他不愿意做的时期吗?不是在侵犯他的私有制权利吗?有错吗?只能说,从庸俗的角度上说,作者说的可能没错,但是也没用。继续下一段。 “ 拥有微少财富的个体因为拥有和巨额财富拥有者一样的政治经济权利 ”,美国的金钱政治无时无刻不在反驳的这句话。作者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说是缺乏起码的认知啊。当富人把大把大把的钞票投给自己的候选人的时候,这一样的政治经济权利从何而来?你钱都比人家少,这一样的经济权利从何而来?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自然也是政治的基础,建立在资本上的政治,要怎么做到富人和穷人拥有一样的政治权利?最简单的一个问题,百分之三十的人拥有百分之七十的财富。少数人拥有多数财富,是一个事实,只要这个事实不改变,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些没有多少财富的人就不会是弱势群体,他们发出的声音,在法律的保护下,也一定会震耳欲聋!”是啊,震耳欲聋!不过该是资产阶级吧?法律不保护垄断资本的私有制吗?你发聩有什么用?只要是稍微了解美国的反托拉斯历史,就应该知道,因为托拉斯组织的发展,不但影响着社会的不公,更为关键的原因是无产阶级生活利益贫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已经严重影响到资产阶级的统治,也就是并不是弱势群体反托拉斯的,是美国政府自己反托拉斯的,美国法律保护还是资本的私有制,当然了,包括垄断资本。 “因此,当列宁断言,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时候,他似乎忘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面对垄断所具有的天然的强大的抵抗力!”列宁说这个的意思是,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再高就得往社会主义发展了。而作者所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垄断具有天然的抵抗力,说白了就是想说生产资料私有制可以自我调节。但是,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不可条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灭亡。你要反驳的应该是马克思,而不是列宁。列宁作为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只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上做出一个政治上的推测而已。表面上看,列宁说的跟你反驳的貌似有联系,实际上牛头不对马嘴。继续下一段。 “而在集体所有制下呢?个体从来不拥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利 ”,谁告诉你个体不拥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利的?毛主席的时候,三年社会改造后,人家还是允许农民有自留地的。 “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 -- 《共产党宣言》。我不清楚作者那样说的依据是哪里来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也执行了好几年,斯大林也没说一下子就把它废除了。总之,还是允许私有制存在的。 “当集体、其实往往是个别人利用垄断、利用人民的社会的旗号决定全体个体的命运的时候 ”,改革开放以后,腐败案件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因为对私有制生产资料的放宽,导致官僚权利有了很多的寻租空间,所以很多官员在当时法制监督不健全的时候,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而在毛时代,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被严格限制,所以权利寻租的空间和意义不打,腐败案件比较少。作者所要说的,恰恰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导致的后果。 “一个个体能有如此大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制度? ”,这意思是说集体所有制可以永久存在吗?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不懂吗?或者说,或者说小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不会搞团结,所以在集体所有制面前,只能表现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了。继续下一段。 “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来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但是,如果社会在财富分配上是公正的,是最大程度的公平的,每一个个体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那么,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贫富差距就是可以忍耐的贫富差距,是合理的贫富差距,是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贫富差距,它让人们看到,在这个让人基本平等的社会里,靠着自己的个人努力以及个人的智慧,可以让自己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而自己的贫穷也只和自己的努力有关!这绝对不像在集体所有制下,个人的勤奋和个人的幸福生活无关,往往最勤奋的人,就是最贫穷的人! ” ================ 如果贫富差距也可以算作财富分配公正的,那我不清楚到底什么算是不公正了。在贫富差距的情况下,有所谓的政治上的平等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这点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理论作者都没去了解吗?后面还大谈人人平等,自己的贫穷只跟自己的努力有关。请问下,资本家特别是那些富二代的富裕跟自己的努力有关吗?如果没有,为什么穷人就一定跟他的努力有关呢?后面还抨击了下集体所有制下的最勤奋的人。你让苏联的劳动模范情何以堪啊。继续下一段。 “ 汤普逊在《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中阐述的理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更值得我们去追问: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且它更是在提醒我们,打着集体和社会、人民旗号的人,往往就是组成集体的大多数个体即人民的 “ 主人 ” 和敌人! ” ================= 哎呦,作者教育了我们,原来真正的社会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这样的,那些打着人民旗号的人往往是人民的敌人和“主人”。哎呦,列宁打着人民的旗号搞十月革命,原来他是人民的敌人啊?毛主席打着人民的旗号搞土地改革,原来是他人民的敌人啊?文革风范啊。一来就是口帽子。下一段! “ 而当某些声称它以整个国家的名义运用权威和行政职权是为了保存国家财产的阶级被迫进行改革的时候,往往是人民已经能看出这个特权阶级把国家、社会、大众的财产当做自己的私产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他们不得不部分放弃对社会财富的独占权和所有权!但绝不会是全部! ” 这里讲得应该是苏联的私有化吧。苏联的官僚主义者,一个个侵吞国家财产,变成了私有者。这不是作者梦寐以求的私有制吗?至少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上面,苏联官僚是跟你一致的,赞成你的私有制观点,所以他们破坏苏联的集体所有制,按照你的意愿发展了私有制,你不应该怪他们才是啊!现在,我们黏贴文章最后一句话! “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集体所有制呢? ” ============== 从巴黎公社到现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经坎坷,巴黎公社几个月就夭折了,十月革命好不容易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但是因为官僚腐败严重,苏共脱离群众,最终不但埋葬了苏共,也埋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无产阶级革命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世界。革命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裂到优,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发达。可是那些痛恨共产主义的人,只要一发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缺点,就马上紧紧抓着不放,马上给无产阶级革命判死刑,否定无产阶级革命者任何一条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这里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共产主义事业不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苏联失败了,就此结束。我想,世界上任何一个资本家或者任何一个资本主义者都不会相信就此结束。
个人分类: 个人反驳|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国家》读书笔记
凝伦 2014-2-7 22:32
《中国农村》由弗里曼、毕克伟和赛尔登三位作者共同完成,考察了1935-1960这1/4个世纪间饶阳县五公村农民的生活。在书中,事实上存在着两条脉络,第一条是社会历史格局的演进,经历了抗战、内战、土改、抗美援朝、国民经济恢复调整、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大跃进这些阶段;另一个则是五公村精英阶层的转变。这两条脉络相互配合,共同勾勒出五公村农民在这些年代的生活状况。 就我的理解,书中的主旨在反映政治干预、政治关系与文化现实、经济现实之间的冲突,总体结论是这一时期,中国农村总体状况是:在中共的统治下,尽管生产关系得到调整,但是这一方面破坏了农村原有的也是正常的经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却并未完全撼动以至消除农村传统社会文化。 具体而言,就经济角度,在这一个时间段内,共产党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进行政治上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根除市场的存在;但是这并不是奏效的;尤其是大跃进时期,强制推行“一大二公”,更加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力发展。书中写到,在无条件的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五公村完全取缔了副业发展,强制要求村民加入大的集体农庄并且要求村民以低工分劳动。但是对于五公村而言,以榨油、麻绳为主的副业构成了农民生活的重要来源;而五公村落后的农业现实并不适合发展大型的集体农庄。结果,农业发展停滞。这在当时的全国而言并不是普遍状况,很多农村极度贫困,根本无法获得生产所需的经济资源,因而造成了严重的饥荒。与农村的落后形成对比的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措施,而城市又是工业的集中地。因而,城市无条件的享受着国家的诸多优待。 就文化角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并未被完全根除,其中的一些消极部分甚至被强化。首先,这“动荡”的25年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以言代法,以言压法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次,农民固有的宗族观念并未改变。以五公村为例,实质上只是发生了“改朝换代”,精英阶层只是从李氏家族换为了耿徐氏家族,并且这种统治随着联姻得到不断的强化;最后,传统文化中的妇女地位和迷信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在五公村,大量女孩仍然无法上学,妻子仍然受到丈夫和公婆的虐待;尽管多次反封建运动破坏了寺庙教堂,但是连干部都在其父亲的葬礼上做超度法事。这一时期,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得一些愚忠、流氓和不法分子掌权,强化了社会中原有的贫富分化和重男轻女问题。 所以说在1935-1960年这25年间,中国农村社会表现出四种连续性:农民文化、新民族主义、个人关系和精英统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连续性。事实上书中谈到的某些内容在当今仍然是存在的:首先,中央和省一级ZF的很多决策仍不符合农村现实,因而在落实上,农村地区或是消极抵抗,或是遭受损失;其次,个人关系和精英统治仍然发挥着极强的影响,各级ZF依靠自身与上一级ZF的关系网争取政策优惠,个人为家庭利益而和ZF官员较好,ZF官员间互相建立关系网,这种情况也就成了腐败低效的一个原因;最后,城市较于农村,仍然享受着较多的优惠,被关注的农村比起被遗忘的农村享有较多的优惠,这就使得很多农民享受不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城乡间以及农村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 不过,我对书中的一些内容有着个人的质疑。由于初版写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期,因而作者呈现出两种倾向:第一,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应当承认建国后取缔市场和商业的活动是不现实的而且破坏了生产发展,但是从根本上而言,市场并未在当时的农村社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大部分农民依旧以种植为主,仅对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的部分利用副业进行补足。从当时的生产状况而言,农民在动乱年代的农业收入极低,因而也就不能保证市场作用在农村的发挥;第二,过分降低这一时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性。事实上,正是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共产运动,保证了中国公有制经济的属性,而没有偏离中国发展路线。这最终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基础。
个人分类: 经济史|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买卖、分工和免费医疗
mkszyz 2013-10-12 18:39
乘公共汽车要付钱,看病要付钱,超市里拿东西也要付钱,为啥呢?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俺就觉得很奇怪。 这在有的人看来,是分工造成的,因为有分工就要有交换,有交换就会有买卖,而是买卖就要付钱! 在俺看来,买卖不是分工的结果,而是财产分开的结果,因为财产是分开的,你的财产是你的财产,俺的财产是俺的财产,你要俺的财产或俺要你的财产就需要交换,也就需要买卖,也才要付钱。 人们都希望什么都免费,而要免费不是不要分工,而是不要财产的分开。因为只要财产不再分开,那么就什么都免费了。 那么为啥会财产分开呢? 这是家庭存在的结果,因为家庭的存在,大家不是一家人,所以财产必须分开。所以,一旦天下一家,大家成为一家人,那么就什么都免费啦。 在大家不是一家人的社会里也有免费的情形,但这会造成人们的过度消费。比如说一旦医疗免费,人们就会有病没病都去看病,医院的床位都被占满,真正有病的人要排队等很长的时间才能看上病(在英国就是免费医疗,真有大病排队排上半年都不一定能住得了院,见参考文件)。 在天下一家的社会里则不会如此,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人们会因为爱而彼此照顾,所以,虽然消费什么都不用付钱,但人们却不会过分的消费。 社会发展公式是这样的:由母系社会之前的社会到母系社会,再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再由父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之后的社会,目前人类社会处于父系社会晚期。人类将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的社会。在父系社会里,人是分成家庭、国家和民族的,财产也是分开的,因此存在着腐败现象,在父系社会之后的社会里,人类成为一个整体,不再分成家庭、国家和民族,天下一家,财产不再分开,不再有腐败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级社会。也被一些人称为共产主义社会或天堂之类的社会。 人类将进入天下一家的社会。在天下一家的社会里,大家是一家人,无论消费什么都不要付钱! 参考文件: 《免费医疗看病等半年》 不少英国人,他们没有人觉得英国的医疗制度好,真有大病排队排上半年不一定能住得了院,效率十分低下,亲戚朋友有病反而要上中国来看,因为中国医疗效率高…… http://huzhifeng.com/news/736f68755f3132303732303539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毛泽东、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危害性
mkszyz 2013-8-31 09:26
羊城晚报讯记者杨辉、通讯员张雷报道:茂名的茂港、电白等地农村中,散落着大量2000头规模以上大型养猪场,不少猪场都有病死猪,正常收猪要7元到11元/斤,而病死猪收购价格只要3元/斤,这就给想靠病死猪发财者带来“福音”。29日,广东省公安厅通报了深圳公安局近期破获的一起销售病死猪肉案件,在案件破获前,茂名当地已经有150吨病死猪肉被深圳市民吃掉,在这些猪肉中,对人体有害的兽药超标12倍。 在目前的社会中,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的行为当然也是以自己的家庭的利益为中心的,而不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中心的。而且人的爱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爱家人而不爱外人)。所以,也就难免会有一些人为了自己家庭的利益而伤害别的家庭或整个社会的利益。比如上述报道中提到的人,他们知道吃病死猪会危害人的身体,他们不会给自己的家人吃病死猪,但为了自己家庭的利益,他们却将病死猪销售给外人吃。 贪污、受贿和盗窃等等也是如此,人们知道贪污、受贿和盗窃是不对的,但为了自己的家庭的利益,人们还是会贪污、受贿和盗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必须使社会成为不再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社会。也就是说要将社会改变成为天下一家的社会。因为如果社会是天下一家的社会,那么爱必然遍及整个社会,而不再像目前的社会一样,爱被局限在少数人内部,人们的行为也必然的会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中心的。这样,怎么还会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危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情呢? 当然,天下一家的社会也不会再有买卖了。因为买卖是与家庭的存在相联系的,因为存在不同的家庭,所以才要有买卖。买卖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财产交流和劳务交流的方式。天下一家时,由于大家成为了一家人,所以也就不再需要买卖啦。 法律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使人们少做危害别人和社会的事情。但只要社会继续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只要爱继续被局限在少数人内部,那么人们就难免会有为了自己家庭的利益而危害别的家庭的利益、社会利益的动机,所以,也就难免会干出危害别的家庭的利益、社会利益的事情来。而天下一家的社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人们不再产生危害别人的利益的动机啦。 在毛泽东的时代里,人们试图在农村搞集体化,但由于家庭还存在,人们继续以家庭为经济单位考虑问题,集体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危害,人们出工不出力,结果集体化的探索失败了。而若是天下一家,那么必然的也就是集体化的啦。 毛泽东其实也受到了自己的家庭的危害。他毕竟是历史之中的一个人,受到历史的局限。 看来,天下一家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啊。
个人分类: 博爱|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共产主义与共同富裕
mkszyz 2012-12-1 10:38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时代,中国大陆想通过抑制四大自由(也就是在土地租佃自由、雇佣自由、贸易自由、借贷自由)来抑制贫富分化,但由于在由家庭组成的社会里必然要使用货币(你要获得我家的东西,我要获得你家的东西就必须通过交换,这样也就不得不使用货币),而在使用货币的社会里,要搞活经济就离不开四大自由。所以在抑制了四大自由的中国大陆,看起来是没有了贫富分化,但社会经济却也被抑制了,活力缺乏,什么都要凭票证供应。 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大陆重新肯定了肯定四大自由,结果使中国大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活了,供给也增加了,但是,如一些人所预料的,中国大陆很快就陷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于是有些人又想回到抑制四大自由的时代,历史似乎又进入了新的循环。 其实,共同富裕的方法不在于抑制四大自由,而在于使社会进入天下一家的社会。一旦进入了天下一家的社会,大家就成为了一家人,社会也就不再会贫富分化,经济也不再会受到破坏。这样就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想想也是,在不是一家的社会里,大家不是一家人,你家是你家,我家是我家,我发财,则我家富有,你发财则你家富有,怎么会是共同富裕呢?而在天下一家的社会里,由于大家是一家人,这个家里富,家庭成员就富,所以才会是真正的共同富裕的社会。 天下一家的社会为啥没有货币? 货币的存在是与大家不是一家人相联系的,因为天下不是一家,所以你要我家的东西,或我要你家的东西,或你为我服务,或我为你服务就必须通过交换,也就是必须使用货币或者以物易物。 所以消灭货币不需要使物质极大的丰富,而是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家、天下一家。一旦社会成为一家、天下一家了,那么社会内部的产品或服务也就不需要使用货币来交换了,也不需要以物易物了。社会也就不再使用货币了。货币也就不再存在了。 天下一家的社会财产是不是共有的? 当然是共有的了,是整个社会所共有的。大家是一家人,财产也是这一家人的。 天下一家的社会还有国家吗? 当然没有了,国家是建立在天下不是一家的基础上的,所以实现天下一家的过程,也就是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如何进入天下一家的社会? 这只要先在目前的社会中创建小型的、充满博爱的天下一家的社会,然后再逐渐的扩大这样的社会,最后使整个社会、使整个人类进入天下一家的社会。 地球上的战争、悲剧、腐败、犯罪、贫富分化都是由天下不是一家造成的,想要共同富裕吗?天下一家是唯一的道路。而所谓的天下一家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如何实现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穷人与富人的矛盾
消灭贫穷研究会 2012-11-28 13:51
如何实现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穷人与富人的矛盾 段一然 我从 1985 年开始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问题,对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有一定研究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试图从社会经济管理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方面,解读一下穷人富人以及如何实现小康社会即发达社会。 首先声明,小康社会存在一个标准问题,标准要和发达社会一样,小康社会也就是发达社会,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 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研究如何实现人人平等问题。 第二,继续研究发达经济现象,探索高度发达文明的人类社会内容。 第三,探讨如何实现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里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穷人和富人 二、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三、 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及其职能的科学意义 四、 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消灭贫穷,实现发达的人类社会。 宗旨:如何构建美好发达的人类社会。      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穷人和富人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高级智慧理念。当一些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是非常不幸的。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穷人和富人。人类社会在社会法律的制约下,穷人不是永恒的,富人也不是永恒的;穷人可以成为富人,富人也会蜕变成穷人。我们不可以因此否定穷人,也不可以否定富人,更不能因此把穷人和富人的矛盾敌对化。对此需要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贫富产生的原因: 第一,接受教育的程度是造成贫穷的一个原因。穷人和富人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穷人不是因为富人而变穷,富人相对穷人而富有。在不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一些人会富有,一些人会贫穷。 因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或劳动能力不高,因此而贫穷。同时,富有和贫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个人努力进步与否所决定的。 富有的人可以创造教育的机会,穷人只能等待社会的机遇。在不发达时代,穷人致富的机会很少。 第二,物质资料丰富了,一些人占有的物质财富多一些。 富有的现象就是一些财富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简而言之,物质资料的丰富离不开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基础,使得社会有更多的人富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富人就是企业家和金融家,等等。 劳动工人失业或所发的工资不足,这是造成当代社会贫穷的又一个原因。 第三,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有人认为:社会财富的 80% 被 20% 的人所占有,这就是二八理论。这个理论只是揭示了一种表面现象,我们要深刻认识其中的经济意义,就要借助一个新的概念,叫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什么是生产资料?就是用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固定资产。什么是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例如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资料等等。从这一概念出发, 80% 的生产资料被 20% 的管理者即企业家和金融家所占有,实际上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还是被劳动工人所占有:而消费资料为所有人所占有。 所以,二八理论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富人不能占有 80% 消费资料,占有的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全部,而 80% 的消费资料必然为所有人占有。就“衣食住行”来说,富人的衣食住行的质量会高于穷人,但是,其使用价值和数量不会比穷人特殊,因为衣食住行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富人比穷人穿的多么?比穷人吃的多吗?富人比穷人住的房子大,但房子的使用价值主要是睡眠;“行”存在较大的差异,富人是比穷人旅行的机会要多很多。从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方面探索穷人与富人的差别是不大的。 在精神资料方面,富人可以接受全面教育;生病可以得到及时治理;儿童可以衣食无忧;老年后可以颐养天年,穷人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在客观上,富人和穷人的主要差别不是物质资料方面的,而是精神资料方面的。 造成富人和穷人差别的原因是社会管理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和个性,就要讨论社会管理问题。在客观上,我们做不到富人和穷人的平等,但是在社会经济管理上,做到教育权利、医疗健康权利、就业权利、居住权利和消费权利的平等是完全可能的。 二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人类社会的矛盾不是敌对的。人类社会有两种人类:一类是管理者;一类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就是领导者,被管理者就是劳动者。古代社会是如此,未来发达社会也是如此。 20% 的管理者,管理 80% 的被管理者即劳动者。个别管理者管理不好,是个别人的问题,而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根本矛盾。 第一,这种构成是人类社会特定的。 任何性质的革命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有了政权,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社会全面的富有化,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富有和发达。无论什么社会都不能改变 80% 劳动者的这一社会本质属性。 我们能消灭富人吗?不能,同样我们能消灭穷人吗?更不能。我们需要缩小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责任。我们就是要研究这个问题,如何做到人人平等?,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管理也是一种劳动。 人类本来都是平等的,就是因为接受教育权利和个人智慧能力的不同:一些人从事管理工作,一些人从事被管理工作,这是必然的,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这是管理者的职能之一。人类还分劳动人和非劳动人,二者又如何平等?因为非劳动人他们都是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例如少年儿童、病残人和老年人,这些人需要的是人类的基本消费资料。劳动人与非劳动人的消费问题应该有谁协调?当然,还是只有管理者。 在人类社会,社会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劳动,它不同于社会物质劳动,是社会管理的劳动,这类劳动的付出是特殊的,是较高层次的管理智慧。不是谁都可以从事管理劳动,只有具备管理劳动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事。普通劳动只要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但管理劳动可能要几年几十年。 第三,管理者的职能 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是对的。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只有社会化机器大工业可以做到。关键是我们对社会化以及国家的概念、职能、经济形态的认识深刻吗?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因为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特定的,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过去,我们站在物质资料劳动者的角度认为,劳动者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当我们站在精神资料的角度认识,国王是为大臣服务的,总统和国家ZF是为省长服务的,省长是为市长服务的,市长是为县长和企业家服务的,企业家是为劳动工人服务的。人类社会又是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 人类社会讨论和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不难的。关键是我们要全面认识各种社会劳动关系。国家主席是一个劳动者,省长和市长以及县长、企业家都是劳动者,管理者不是劳动者吗?是一个管理劳动的劳动者。人类社会不仅需要物质劳动者,更需要管理者。 第三,管理手段。 我们说,管理者是具体的人,社会管理问题却是一门管理科学。社会管理不是抽象,而是一个具体的客观存在,以什么而存在?货币。货币是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过多的讨论资本问题,缺乏对货币和劳动工资关系问题的讨论。几乎所有不平等都与货币与劳动工资的认识有关。人的教育权利、劳动权利、医疗健康权利、居住权利和消费权利,这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劳动权利不仅仅是劳动就业权利,还有劳动工资的数量即劳动保障。其中所反映出的就是货币与劳动工资的关系。所谓穷人,主要就是劳动工资数量不足,社会做到劳动工资数量的富足是不难的,惟一的方法就是进行货币与劳动工资管理的立法,制定完善的商品价格管理机制。 货币是社会经济管理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了协助管理者完成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并克服一切不合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又一手段,无论什么手段,其职能都是为了建立发达平等的人类社会。如何建立?   三  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及其职能的科学意义 为什么说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对此进行以下分析和讨论。 1、 什么是社会经济管理形态? 社会经济管理有其特定的内容,我称此为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它的内容是:家庭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国家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管理。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和现代经济中表现出的客观存在,不是个人可以杜撰的。 家庭经济管理,就是小农经济管理形态。就是以家庭劳动为主的经济形态,例如农民种地、铁匠铺、织造铺、小饭铺、木工、瓦工,等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劳动生产以家庭为基础,生产资料完全家庭私人所有,我们所说的私有制其实就是家庭经济管理形态。 企业经济管理,简单的讲就是许多家庭共同组合而成的经济管理形态,它有了超出家庭范围的生产场所,就是工厂。农民种地、铁匠铺、织造铺、小饭铺、木工、瓦工等这些家庭经济形式变成了农场、钢铁厂、纺织厂、饭店、建筑工程企业,它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主要生产手段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机器大工业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例如物理学、电机学、化学等等,它是社会化生产机制。 社会化有这样几个高层次的理念,第一生产的社会化;第二消费的社会化;第三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我们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首先要深刻认识什么是社会化。如何实现社会化?这就是城市经济管理的职能。 城市经济管理。关于城市经济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机器大工业基础之上的新的高层次的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它的主要职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人类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和消费等社会基本保障,也就是完全的经济社会化;不仅解决劳动人的生存问题,还要解决非劳动人的生存问题,他把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作为城市的主要经济职能。 国家经济管理。国家经济就是有许多城市构成的高层次经济管理形态。我们知道,在客观上,城市需要石油、煤炭、水利、电力等资源,不是所有城市都有这些自源,需要更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形态,因此就有了国家经济管理形态。国家经济管理形态的诞生有一个更重要的管理内容随之产生,就是国家货币。没有国家货币,也就没有国家经济管理形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货币的原因。 国家货币的职能就是为了管理国家经济以及城市。国家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和城市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是一样的,就是完善社会保障,消灭贫穷,实现国家经济范围之内的高度发达和文明。 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经济早已产生,例如世界贸易、世界银行、联合国等等,但是世界经济管理尚未完善。世界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文化科学技术的世界化,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完全消灭贫穷。实现人类社会的高度发达和文明。 这一理论认识相对比较完善,它可以解决许多当前无法克服的经济矛盾,例如经济危机问题就是:企业经济管理无法克服的债务危机问题造成的,如何克服经济危机,是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世界经济管理的共同职能。 2、 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国家经济管理的手段:国家货币的职能。城市经济与国家经济管理的职能是通过货币的职能完成和体现出来的。 社会的一切都是为家庭服务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主要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社会保障,家庭经济是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社会化的企业经济形态;企业经济发展主要需要货币这个协调手段,因为企业需要货币组织生产,个人需要劳动工资满足自己的生活消费,因此,才有了城市经济、国家经济管理形态,专门发行国家货币来管理国家。 城市早在三千年以前就产生了 ,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社会生产能力才达到基本满足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要。第一,人类社会第一次建立了社会化生产机制;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有了科学的保证;第三,劳动工资成为社会化的管理手段;第四,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才有了社会经济基础,国家货币才呼之即出;第五,近代文明才有了雏形;第六,消灭物质贫穷才有可能。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社会经济形态职能的不同和作用。 货币在城市经济管理和国家经济管理之下,共有如下职能:管理手段、流通手段、统计手段、生产手段、消费手段、借贷手段、价值尺度、积累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些货币职能,只能在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形态之下才得以表现出来。以前的家庭经济和企业经济形态中只有四个职能。这里不做详解。 企业经济只能是社会经济的低级管理形态,它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弱点:第一,企业集团再大,它不能根本解决社会劳动就业;第二,它不能解决社会居住要求;第三,它不能解决社会化教育;第四,它不能解决社会化医疗问题;第五,它不能解决社会化的消费问题。因为在每个城市都存在非劳动人,例如老年人、少年儿童和病残人,企业只能解决部分劳动人的就业问题,这就是当前社会一直有失业者存在的一个原因。 企业经济还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无法克服生产资金的短缺。企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从专业企业,发展到综合化企业,再到集团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但是,企业越大,资金需求就越多,债务问题就越严重,为了解决企业经济的货币短缺问题,社会上又衍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经济内容,例如,股票、银行借贷、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这些经济行为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生产资金的不足问题的。恰恰相反,在国际社会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等。这些危机的发生,也在客观上对我们的思维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似乎城市和国家也只能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管理,这是无可厚菲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经济存在货币、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社会劳动以及劳动工资五大矛盾,又如何平衡?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消灭贫穷 如何科学消灭贫穷,我们为了把这个及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加以描述。 消灭贫穷的三大科学工程 我们首先要全面认识贫穷的现象都有哪些内容?贫穷有三个内容:物质贫穷、精神贫穷和货币贫穷,故消灭贫穷就有如下三大科学工程: 1、 消灭物质贫穷工程 消灭物质贫穷工程= 机器大工业 + 自然科学 (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生产机制) 此意为:我们要消灭物质贫穷,必须建立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基础,机器大工业又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自然科学,也就不会有社会化的机器大工业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文明。 2、 消灭精神贫穷工程 消灭社会精神贫穷 = 普及大学教育 + 完善社会科学 这是人类社会为何要建立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因。精神资料的内容主要是文化艺术科学知识。消灭精神贫穷主要是:文化科学知识的数量和社会普及教育的程度所决定的。消灭精神贫穷,就是要普及大学教育,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了,知识数量、智力和智慧能力即劳动能力的差异相对就会减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度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3 、消灭货币贫穷工程 消灭货币贫穷工程 = 完善社会科学 = 经济学 + 心理学 + 哲学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明有其独特的青铜货币以及管理制度,西方文明也有其纸币货币发行管理制度和现象。社会经济发展为何离不开货币,又该如何发行和管理货币?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消灭货币贫穷不是数量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全面认识了社会科学的问题,是否认识货币数量与社会劳动以及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消费数量的关系问题。 4 、消灭贫穷的综合实施法: 以上是消灭贫穷的理论认识问题,具体的社会实践是这样的: 消灭贫穷 = 满足物质需求 + 满足精神需求 = 物质资料生产劳动 + 精神资料生产劳动 = 工业(产业)产值产量总和 + 非工业产量总和 = 工业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 非工业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 (工业劳动工人总和 + 非工业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 全员劳动工人就业人数总和×标准工资 = 社会劳动总工资 = 财政支出 这就告诉我们,要彻底消灭贫穷,这是社会经济管理即国家财政管理必须面对和实施的综合管理工程。这是国家财政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财政支出决定社会劳动就业、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数量,还涉及劳动工资以及价格管理等基本经济管理问题。这就是我们提出货币与劳动工资立法的理论依据。 其一,如果我们认识到:货币是一门特殊的管理科学,我们就可以彻底消灭贫穷了。 其二,消灭贫穷是人类社会的责任,我们个人是做不到的。只有任何一个城市和国家可以做到。 古代文明中国不能消灭贫穷,是因为没有完善自然科学和建立机器大工业;西方人没能消灭贫穷,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善社会经济管理科学。西方已经基本普及大学教育,基本消除了精神贫穷,还没有做到消灭货币贫穷,所以,才会继续存在失业以及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贫穷现象。 虽然我们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虽然有强大的机器大工业,我们却不能消灭物质贫穷,不能有效解决劳动就业与消费的矛盾,更不能解决强大社会生产基础与满足社会基本消费的矛盾。我们有基本完善的文化科学体系和社会教育机制,却不能消灭精神贫穷,不能使所有人接受基本社会教育。我们有强大的社会医疗科学机制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却不能满足多数病人的就医需要。这是不正常的。 这种现象应该成为过去了。 我们用一句十分简单的语言总结如何消灭贫穷 ? 就是对货币与劳动工资加以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利用。 至此,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和认识,对一个城市或国家,要实现小康社会、发达经济,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吗? 详情请参阅《消灭贫穷加速构建小康社会》。 QQ308268209 ,手机号码: 18919007945
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否是社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消灭贫穷研究会 2012-11-24 13:21
构建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穷人富人”的矛盾, 段一然 我从 1985 年开始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问题,对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有一定研究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试图从社会经济管理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方面,解读一下穷人富人以及如何实现发达社会。 我相信:“消灭贫穷,建立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问题在于什么是贫穷?这是客观存在问题,也是概念的认识问题。如何消灭贫穷?如何建立美好社会,我们首先要完整认识贫穷的概念。事实证明,政治革命和武装革命都不能消灭贫穷,那么怎样可以消灭贫穷? 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重点。 如何消灭贫穷?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也是世界各国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没有宣布消灭贫穷,这就说明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面对这个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经济危机问题的再次发生,经济危机问题还在危害世界经济,几乎与当年马克思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我们不需要重视和研究吗?经济危机直接的危害就是在继续制造人类社会的贫穷。 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研究如何实现人人平等问题。 第二,继续研究发达经济现象,探索高度发达文明的人类社会内容。 第三,探讨如何实现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里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穷人和富人 二、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三、 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及其职能的科学意义 四、 人类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消灭贫穷,实现发达的人类社会。 宗旨:如何构建美好发达的人类社会。      第一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穷人和富人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高级智慧理念。当一些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是非常可悲的。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穷人和富人。人类社会在社会法律的制约下,穷人不是永恒的,富人也不是永恒的;穷人可以成为富人,富人也会蜕变成穷人。穷人中有不法分子,富人中也有不法分子,我们不可以因此否定穷人,也不可以否定富人,更不能因此把穷人和富人的矛盾敌对化。在人类社会还有一个现象:人类有文化的和无文化之别。穷人中并非都是无文化者,富人中也并非都是有文化者。对此需要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贫富产生的原因: 第一,接受教育的程度是造成贫穷的一个原因,所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实质就是富人和穷人。穷人和富人没有根本的厉害冲突,穷人不是因为富人而变穷,富人相对穷人而富有。在不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人类社会之初都是贫穷的,一些人之所以会富有,是因为他们发展了而富有;一些人会因为没有发展而贫穷。因为发展进步了才会富有,穷人是因为无法发展而贫穷。 所谓发展是指我们个人接受教育以及劳动技能高低与否的问题,无法发展就是因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或劳动能力不高,因此而贫穷。这里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富有和贫穷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个人努力进步与否所决定的。 富有的人可以创造教育的机会,穷人只能等待社会的机遇。在不发达时代,穷人致富的机会很少。 第二,物质资料丰富了,一些人占有的物质财富多一些。 富有的现象就是一些财富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们需要问,物质资料的丰富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简而言之,物质资料的丰富离不开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基础,使得社会有更多的人富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富人就是资本家和金融家,等等。 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是敌我矛盾吗?不,没有资本家,能有工人吗?没有工人,能有资本家吗?其中表现出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资本家不给工人发工资,或发的工资不足,这是造成当代社会贫穷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穷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当前,无产阶级没有完全变成富人,还是和其它国家一样,存在穷人和富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需要解决一些认识问题。 我们知道,造成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问题,也不是资本家不给工人发工资,而是我们还没有全面认识劳动工资与社会经济管理的关系。 有人认为:社会财富的 80% 被 20% 的人所占有,这就是二八理论。这个理论只是揭示了一种表面现象,我们要深刻认识其中的经济意义,就要借助一个新的概念,叫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什么是生产资料?就是用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固定资产。什么是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例如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资料等等。从这一概念出发, 80% 的生产资料被 20% 的管理者即企业家和金融家所占有,实际上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还是被劳动工人所占有:而消费资料为多数人所占有。 所以,二八理论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富人不能占有 80% 消费资料,占有的是社会生产资料的全部,而 80% 的消费资料必然为所有人占有。就衣食住行来说,富人的衣食住行的质量会高于穷人,但是,其实用价值和数量不会比穷人特殊,因为衣食住行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富人比穷人穿的多么?比穷人吃的多吗?富人比穷人住的房子大,但房子的使用价值主要是睡眠;“行”存在较大的差异,富人是比穷人旅行的机会要多很多。物质资料的贫富差别是不大的。 在精神资料方面,富人可以接受全面教育;生病可以得到及时治理;儿童可以衣食无忧;老年后可以颐养天年,穷人几乎没有任何保障。 我们要讨论人人平等问题,首先要确定范畴,我们认为:第一,富人基本都是管理人士,或企业家、金融家等等,所有人类不能都为管理者;第二,穷人大多是基本的劳动者,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劳动者是不可或缺的,无论什么社会都需要劳动者;第三,人人平等应该在以下方面是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劳动权利、医疗健康权利、居住权利和消费权利,即所谓生存权利。 美好发达的社会是不可以怀疑的,需要解决和认识以上客观问题。仔细分析,我们做到接受教育的权利、劳动权利、医疗健康权利、居住权利和消费权利的平等是不难的,在现实社会中的许多国家几乎都可以做到。 在客观上,富人和穷人的主要差别不是物质资料方面的,而是精神资料方面的。 造成富人和穷人差别的原因是社会管理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和个性,就要讨论社会管理问题。在客观上,我们做不到富人和穷人的平等,但是在社会经济管理上,做到教育权利、医疗健康权利、就业权利、居住权利和消费权利的平等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我们把人类社会分成阶级,这个理论需要商榷。但是,无论是什么阶级,人类社会的矛盾不是敌对的。人类社会有两种人类:一类是管理者;一类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就是领导者,被管理者就是劳动者。古代社会是如此,未来发达社会也是如此。 20% 的管理者,管理 80% 的被管理者即劳动者。个别管理者管理不好,是个别人的问题,而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根本矛盾。 第一,这种构成是人类社会特定的。 任何性质的革命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要么是管理者,要么是被管理者。任何劳动者,有了政权,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社会全面的富有化,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富有和发达。无论什么社会都不能改变 80% 劳动者的这一社会本质属性。    无产阶级要消灭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就要消灭无产阶级,最终谁也没有消灭谁,为何?就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我们能消灭富人吗?不能,同样我们能消灭穷人吗?更不能。我们需要缩小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责任。我们就是要研究这个问题,如何做到人人平等?,这才是最重要的。 消灭私有制就能实现社会的平等吗?能消灭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吗?私有制不是消灭的,而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一个内容,只能或必然被高层次的社会经济管理形态所取代。 第二,管理者也是一种劳动。 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是对的。极大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只有社会化机器大工业可以做到。关键是我们对社会化以及国家的概念、职能、经济形态的认识深刻吗?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人类本来都是平等的,就是因为接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一些人从事管理工作,一些人从事被管理工作,这是必然的,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这是管理者的职能之一;人类还分劳动人和非劳动人,二者又如何平等?因为非劳动人他们都是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例如少年儿童、病残人和老年人,这些人需要的是人类的基本消费资料。劳动人与非劳动人的消费问题应该有谁协调?当然,还是只有管理者。 在人类社会,社会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劳动,它不同于社会物质劳动,是社会管理的劳动,这类劳动的付出是特殊的,是较高层次的管理智慧。不是谁都可以从事管理劳动,只有具备管理劳动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事。普通劳动只要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但管理劳动可能要几年几十年。 第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过去,我们把管理者称作统治者,把富人称作资产阶级,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能够改变社会管理的本质属性吗?劳动者就不劳动了吗?显然不能。 因为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特定的,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的关系是敌对的吗?不是。过去,我们站在物质资料劳动者的角度认为,劳动者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是,当我们站在精神资料的角度认识,国王是为大臣服务的,总统和国家ZF是为省长服务的,省长是为市长服务的,市长是为县长和企业家服务的,企业家是为劳动工人服务的。人类社会又是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 人类社会讨论和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不难的。关键是我们要全面认识各种社会劳动关系。国家主席是一个劳动者,省长和市长以及县长、企业家都是劳动者,管理者不是劳动者吗?是一个管理劳动者。人类社会不仅需要物质劳动者,更需要管理者。 第三,管理手段。 我们说,管理者是具体的人,社会管理问题却是一门管理科学。社会管理不是抽象,而是一个具体的客观存在,以什么而存在?货币。货币是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 我们研究发现,在认识上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客观存在,就是货币和劳动工资,几乎所有不平等都在对货币与劳动工资的认识方面。人的教育权利、劳动权利、医疗健康权利、居住权利和消费权利,这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劳动权利不仅仅是劳动就业权利,还有劳动工资的数量即劳动保障。所谓穷人,主要就是劳动工资数量不足,社会做到劳动工资数量的富足是不难的,惟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劳动工资立法,制定完善的商品价格管理机制。 货币是社会经济管理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了协助管理者完成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完成企业经济、城市经济、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管理,并克服一切不合理、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又一手段,无论什么手段,其职能都是为了建立发达平等的人类社会。如何建立?   第三章  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及其职能的科学意义 The third ch apter social economic management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为什么说社会管理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引进一个新的概念: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对此进行以下分析和讨论。 一、 什么是社会经济管理形态? 社会经济管理有其特定的内容,我称此为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它的内容是:家庭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国家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管理。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和现代经济中表现出的客观存在,不是个人可以杜撰的。 家庭经济管理,就是小农经济管理形态。就是以家庭劳动为主的经济形态,例如农民种地、铁匠铺、织造铺、小饭铺、木工、瓦工,等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劳动生产以家庭为基础,生产资料完全家庭私人所有,我们所说的私有制其实就是家庭经济管理形态。 企业经济管理,简单的讲就是许多家庭共同组合而成的经济管理形态,它有了超出家庭范围的生产场所,就是工厂。农民种地、铁匠铺、织造铺、小饭铺、木工、瓦工等这些家庭经济形式变成了农场、钢铁厂、纺织厂、饭店、建筑工程企业,它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主要生产手段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机器大工业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例如物理学、电机学、化学等等,它是社会化生产机制。 社会化有这样几个高层次的理念,第一生产的社会化;第二消费的社会化;第三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我们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首先要深刻认识什么是社会化。 城市经济管理。城市和城市经济不同,城市早就诞生了,城市就是众多人口集聚的地方,主要以ZF管理机构为中心;而城市经济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机器大工业基础之上的新的高层次的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它的主要职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人类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和消费等社会基本保障,也就是完全的经济社会化;不仅解决劳动人的生存问题,还要解决非劳动人的生存问题,他把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作为城市的主要经济职能。 国家经济管理。国家经济就是有许多城市构成的高层次经济管理形态。我们知道,在客观上,城市需要石油、煤炭、水利、电力等资源,不是所有城市都有这些自源,因此就需要更高层次的经济管理形态,因此就有了国家经济管理形态。国家经济管理形态的诞生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管理内容随之产生,就是国家货币。没有国家货币,也就没有国家经济管理形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货币的原因。 国家经济管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又一个高级管理形态,它与国家货币同时产生,国家货币的职能就是为了管理国家经济以及城市。国家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和城市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是一样的,就是完善社会保障,消灭贫穷,实现国家经济范围之内的高度发达和文明。 世界经济管理。大家对世界经济并不陌生,因为世界经济早已产生,例如世界贸易、世界银行、联合国等等,但是对世界经济管理形态的未必完全明白。世界经济形态的职能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管理科学的职能是: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文化科学技术的世界化,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完全消灭贫穷。实现人类社会的高度发达和文明。 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已经存在和发生的社会客观经济现象,这一认识可以解决许多经济问题,例如经济危机问题就是:企业经济管理现象的债务危机问题造成的,如何克服经济危机,是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世界经济管理的职能;同时,还揭示我们正处在国家经济完善发展阶段,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当前国际社会对社会经济管理形态的认识达到哪个层次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家庭经济和企业经济的认识还不尽完善,对城市经济、国家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认识还需要提高。 二、 我们要深刻认识社会经济管理形态的职能 通过以上分析介绍,我们该知道:我们对社会对经济理论的研究认识需要提高,在客观上,已经有了城市经济管理、国家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管理,我们需要进行如何管理的研究;探索城市经济管理、国家经济管理和世界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不能用企业经济的管理内容和方法再管理城市经济、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这就是当前的世界经济管理现状,因此才会发生那么多的不合理和不正常的现象。 社会的一切都是为家庭服务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主要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的基本社会保障,家庭经济是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社会化的企业经济形态;企业经济发展主要需要货币这个协调手段,因为企业需要货币组织生产,个人需要劳动工资满足自己的生活消费,因此,才有了城市经济、国家经济管理形态,专门发行国家货币来管理国家;企业经济只能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人类社会即城市还需要精神资料消费,因此,城市经济与国家经济管理形态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客观经济现象,这也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的职能分工或表现。 城市早在三千年以前就产生了,但是,企业经济和城市经济是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才产生的。货币即青铜币、刀币早在三千年以前就产生了,它的职能就是社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手段之一。为何有古代文明以及近代文明,其中是离不开货币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管理手段的。 企业经济的产生除了机器大工业,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生产流动资金,是它在协调社会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没有它我们是很难有效组织社会生产的,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货币的数量已经很多,为何还存在债务问题,以及失业、失学、失医的现象,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以及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管理。当前,我们有了社会化的经济生产基础,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社会生产能力才达到基本满足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要。第一,人类社会第一次建立了社会化生产机制;第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有了科学的保证;第三,劳动工资成为社会化的管理手段;第四,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才有了社会经济基础,国家货币才呼之即出;第五,近代文明才有了雏形;第六,消灭物质贫穷才有可能。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社会经济形态职能的不同和作用。 三. 我们不可以用企业经济的管理方法管理社会经济 这是造成穷人和富人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经济的产生是为了创造社会化的社会生产机制即物质资料,以消除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但是,由于企业深深的被生产资金问题所困扰,不能为家庭即劳动者发给足够的工资,这是其一:所有人类都需要教育、医疗、居住和消费的需求,企业是不能建立学校、医院、以及完全的消费需要,这是其二;还因为社会不仅存在劳动者,还有众多的非劳动者,这是其三。所以,这些矛盾就需要城市和国家来协调解决。城市和国家经济形态的管理内容是不同的。 作为社会管理科学,不同的管理形态有自己的管理内容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科学管理手段。简单介绍如下: 货币在城市经济管理和国家经济管理之下,共有如下职能:管理手段、流通手段、统计手段、生产手段、消费手段、借贷手段、价值尺度、积累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这些货币职能,只能在城市经济和国家经济形态之下才得以表现出来。以前的家庭经济和企业经济形态中只有四个职能。这里不做详解。 企业经济只能是社会经济的低级管理形态,它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弱点:第一,企业集团再大,它不能根本解决社会劳动就业;第二,它不能解决社会居住要求;第三,它不能解决社会化教育;第四,它不能解决社会化医疗问题;第五,它不能解决社会化的消费问题。因为在每个城市都存在非劳动人,例如老年人、少年儿童和病残人,企业只能解决部分劳动人的就业问题,这就是当前社会一直有失业者存在的一个原因。 企业经济还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无法克服生产资金的短缺。企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从专业企业,发展到综合化企业,再到集团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但是,企业越大,资金需求就越多,债务问题就越严重,为了解决企业经济的货币短缺问题,社会上又衍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经济内容,例如,股票、银行借贷、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这些经济行为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生产资金的不足问题的。恰恰相反,在国际社会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等。这些危机的发生,也在客观上对我们的思维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似乎城市和国家也只能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管理,这是无可厚菲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经济存在货币、物质资料、精神资料和社会劳动以及劳动工资五大矛盾,又如何平衡?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本来货币的职能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生产资金不足问题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全面认识社会经济管理形态及其职能,错误的认为货币是一种财富并加以追求,货币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终于爆发了经济危机,货币的科学职能被扭曲了,本来货币是为了消除贫富差距的,反之,成了制造贫富差距的帮凶。 这是人类社会的悲哀。 第四章.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消灭贫穷 如何科学消灭贫穷,我们为了把这个及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用数理逻辑的方法加以描述。 一、 消灭贫穷的三大科学工程 我们首先要全面认识贫穷的现象都有哪些内容?贫穷有三个内容:物质贫穷、精神贫穷和货币贫穷,故消灭贫穷就有如下三大科学工程: 1. 消灭物质贫穷工程 消灭物质贫穷工程= 机器大工业 + 自然科学 (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生产机制) 此意为:我们要消灭物质贫穷,必须建立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基础,机器大工业又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自然科学,也就不会有社会化的机器大工业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文明。 2. 消灭精神贫穷工程 消灭社会精神贫穷 = 普及大学教育 + 完善社会科学 这是人类社会为何要建立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因。精神资料的内容主要是文化艺术科学知识。消灭精神贫穷主要是:文化科学知识的数量和社会普及教育的程度所决定的。消灭精神贫穷,就是要普及大学教育,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了,知识数量、智力和智慧能力即劳动能力的差异相对就会减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度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3 .消灭货币贫穷工程 消灭货币贫穷工程 = 完善社会科学 = 经济学 + 心理学 + 哲学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明有其独特的青铜货币以及管理制度,西方文明也有其纸币货币发行管理制度和现象。社会经济发展为何离不开货币,又该如何发行和管理货币?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消灭货币贫穷不是数量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全面认识了社会科学的问题,是否认识货币数量与社会劳动以及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消费数量的关系问题。 4. 消灭贫穷的综合实施法: 以上是消灭贫穷的理论认识问题,具体的社会实践是这样的: 消灭贫穷 = 满足物质需求 + 满足精神需求 = 物质资料生产劳动 + 精神资料生产劳动 = 工业(产业)产值产量总和 + 非工业产量总和 = 工业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 非工业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 (工业劳动工人总和 + 非工业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 全员劳动工人就业人数总和×标准工资 = 社会劳动总工资 = 财政支出 这就告诉我们,要彻底消灭贫穷,首先是社会经济管理即国家财政管理必须面对和实施的综合管理工程。这是国家财政管理的主要内容。财政支出决定社会劳动就业、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数量,还涉及劳动工资以及价格管理等基本经济管理问题。人类社会对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需求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消灭贫穷是没有道理的。 现实学术科学意义: 其一,如果我们认识到:货币是一门特殊的管理科学,我们就可以彻底消灭贫穷了。 其二,消灭贫穷是人类社会的责任,我们个人是做不到的。只有如何一个城市可以做到,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做到。 古代文明中国不能消灭贫穷,是因为没有完善自然科学和建立机器大工业;西方人没能消灭贫穷,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善社会管理科学。西方已经基本普及大学教育,基本消除了精神贫穷,还没有做到消灭货币贫穷,所以,才会存在失业等贫穷现象,以及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社会现实已经有了发达经济国家,虽然我们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虽然我们有强大的机器大工业,我们却不能消灭物质贫穷,不能有效解决劳动就业与消费的矛盾,更不能解决强大社会生产基础与满足社会基本消费的矛盾。我们有基本完善文化科学体系和社会教育机制,却不能消灭精神贫穷,不能使所有人接受基本社会教育。我们有强大的社会医疗科学机制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但却不能满足多数病人的就医需要。这是不正常的。我们需要反思! 我们用一句十分简单的语言总结如何消灭贫穷 ? 就是对社会劳动工资加以合理化和科学化。 至此,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和认识,对一个城市或国家,要实现小康社会、发达经济,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吗? 详情请参阅《消灭贫穷加速构建小康社会》。 QQ308268209 ,手机号码: 18919007945
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共产主义社会与剩女
mkszyz 2012-11-11 21:40
共产主义社会是不会有剩女的,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天下一家的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所以是天下一家的社会,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货币的社会。 我们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有限与货币的存在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比如说虽然家庭内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家庭内却不使用货币。也就是说家庭内部的产品或服务并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也不需要以物易物。而且虽然家庭内不使用货币,也不需要以物易物,但家庭成员却不会疯狂的消费,不会把家里的资源迅速的消耗掉。 货币的存在是与天下不是一家相联系的,因为天下不是一家,所以你要我家的东西,或我要你家的东西就必须通过交换,也就是必须使用货币或者以物易物。 所以消灭货币不是要使物质极大的丰富,而是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家、天下一家。一旦社会成为一家、天下一家了,那么社会内部的产品或服务也就不需要使用货币来交换了,也不需要以物易物了。社会也就不再使用货币了。货币也就不再存在了。 那么如何进入天下一家的社会呢? 这不需要什么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不需要啥阶级的专政,这只要先创建小型的充满爱的天下一家的社会,然后再逐渐的扩大这样的社会,最后使整个社会成为一家。 既然共产主义社会是天下一家的社会,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是一个博爱的社会。既然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博爱的社会,那么其还如何会有剩女的存在呢?在博爱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爱都是开放的,是不会有爱的死角的存在的。 据统计:2011年全球独居生活的人数剧增,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77亿,涨幅55%。在英国,34%的家庭只有1位家庭成员;在美国,27%的家庭只有1个人,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独居者。2011年《纽约时报》曾披露全球单身人数上升最快的国家是中国。据国家民政局2011年调研,中国有约2亿男女选择单身,其中城市单身男女约6000万。这些数据表明,历史在为进入天下一家的社会悄悄地准备着材料。
个人分类: 博爱|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现实与理想
yjg30 2012-7-22 15:08
理 想 与 现 实 ——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共产主义 前 言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是必然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必定能够实现的。 但是面对着复杂的现实,面对着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挫折,面对着各种自相矛盾的理论,面对着各种没有根据的舆论呼吁,我们渐渐失去了对崇高理想的坚持和信心。我们甚至怀疑起我们自身,怀疑起我们的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怀疑起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了。 这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肆意喧嚣的普遍的力量了。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对于我们来说,这只不过是现实的经济基础本身的一种自发的反映。在这个崇尚资本以及和这样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个性普遍自由的时代;在这个人与人之间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的时代;在这个人人都以追求金钱和利润为人生目标的时代;整体的社会意识越来越世俗化了,社会的思想也越来越浅薄了,越来越退化了。 在崇尚理想,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要把人的意识从未来拉到现实,是很困难的事情;现在则相反了,沉湎于现实的个体的私利的人们,忙着争抢着蝇头小利,忙着进行各种冒险和投机;在这样的争抢、冒险与投机中,人们已经完全把自己的意识交给了现实;要把他们从自己营造的一平方米面积大小的现实中拉出来,是更困难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理想,只不过是对于最切近的世俗目标的狂热追求,而更多的表现是没有理想和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屈从以及对各种各样糊涂理论的盲目相信。所以,这是个普遍把无知当有知,错误当真理的时代,而且普遍的无知和错误的理论的庸俗组合竟然成为我们时代思想的标志。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是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而自然而然的消逝的;因为这个互相矛盾的基础还依然客观的存在着,所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各种互相对立的思想也会随着社会生产关系本身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现实社会生产关系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所有这些争论,无论套着多么高深的哲学或者逻辑的外衣,从总的方面来说,仍然只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对立,任何的中间状态都是一种不自觉的要么是自发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要么就倒向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而且这种对立在现实中由于进行思考的人所处的阶级地位和自己的阶级利益要求不同,会产生保守的或激进的,形而上学的或者辩证法的观点之间的对立。这样的思想对立,经过社会意识的争鸣过程,目前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确定的两种思想的交锋,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对立,其它的游离于这两种争论之外的声音已经暗淡的听不到一点回声了。争论的基地依然是现实,依然是现实的社会分工和由不同的社会分工所导致的不同的阶级的对立。 在这样的对立里,要求各不相同,争论每天依旧。可是,在这样的混乱之中,对于现实社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现实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这些关系着人类社会是自觉的发展自己还是自发的发展,这些关系着人类的长远未来应走向何方,以及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却随着争论越来越模糊了。于是思想越来越混乱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的无情批判和由这种批判所阐述的清晰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在这些混乱的争论中都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幻影。 争论的混乱在两方面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理想,但是对现实理解得似是而非;而反马克思主义者除了用一些互相矛盾的局部现象的事实来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整体之外,也不能解答这些问题,而且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由于自己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所以,理论和实践常常会出现和形而上学的浅薄思想一样的形式轮回,他们会经常在自己理论制造的美好模型和现实本身对模型的不断破坏的循环论证中不能自拔。 因此所有的思想都应该反思! 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反思,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不能对于复杂的现实做出马克思那样的清晰论述,反而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要迁就于庸俗的错误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反思,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的批判过程中,从现实矛盾的必然性中得出的清晰的、必然能够通过人类的自觉实践实现的远大理想在这些混乱的争论中一再的被模糊,甚至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无知的人眼里变成了一种宗教,一个单纯的信仰,而不是活的原则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者应该通过反思,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我们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得我们的思想的各项原则都建立在对现实经济条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从而使我们既理解历史,也理解现在,并在理解历史和现在的基础上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必然。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做到理解现实的基础上真正统一我们的思想。而思想的分散不外是由于对于现实的理解出现了分歧,只要我们指出现实的必然,分歧必然消散。 同时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也需要反思。因为这些理论对于现实除了制造混乱外,并没有对现实的各种经济条件本身以及这些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真正的建立在互相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完整认识。因此理论的薄弱,表现在对于现实经济条件的解释的五花八门和庸俗的调和矛盾的态度上。互相矛盾的理论在这里可以像水和油一样掺和到一起,客观的经济条件和资产阶级的道德情调调和在一起。这些人把这些互不相容的东西放在一起调和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言论之所以需要反思,是因为这些人的言论的保守和反动。他们并不能根据现实的理解得出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哪怕一点真正的结论,而是把社会的不断的否定过程通过模糊的语言予以掩藏和否认。所以,这些人的言论不是发展前进的言论,不是通过理解现实矛盾,并通过发展矛盾来解决矛盾的言论,而是保留落后基础的言论;于是在遇到现实矛盾的时候,这些人竟然要求回到过去,要用过去的更加落后的经济条件来解决现代的问题!所以,这些人的思想除了不讲现实经济条件的否定而只有肯定的改良的形而上学思想和模糊的只是在量的意义上说的提高、发展、改革、增加外,这些人还存在着想回到过去的民粹主义思想。 这样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我们不要一直在激情后才产生理性,我们一定要用自觉的理性的激情去战胜自发的激情的理性;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观察、总结、研究和解答现实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实现理想的现实的实践道路;我们一定要通过理论的清晰,来扫除一切阻碍社会继续前进的错误思想和理论的模糊。我们一定要使广大的人民群众理解到这样一个真理: “社会主义运动就是共产主义的现实体现,现实本身就是共产主义运动。” 这就是本文作者想到达到的目标。 一、现代经济学家的狂喜和怪论 紧接着两会结束后于 3 月 17 日至 19 日召开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市场论坛到现在也已经结束几天了。这个论坛本身除了一些老调重谈之外,表现出的仍然是互相矛盾的言论的互相吹捧和互相责难。这本来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这些现代经济学家们本身所使用的观点就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还在论坛正在进行的过程中,一个国内十分有名但是也是十分庸俗的经济学家就抑制不住自己兴奋的心情,在自己的微博里写下这样的内容: 茅于轼 :“昨天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云集了全球顶级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十分之九来自西方国家,都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一个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回想改革开始时不敢学西方。华国锋派出考察团去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其实都是失败国家)。现在学术界和决策层都跟上世界潮流。但大众还没闹清楚” http://user.qzone.qq.com/622006004#!app=311url=http%3A%2F%2Fctc.qzs.qq.com%2Fqzone%2Fapp%2Fmood_v6%2Fhtml%2Fprofile.html 什么使庸俗的茅于轼如此兴奋呢?原来,“……全球顶级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十分之九来自西方国家,都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一个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茅于轼以此来庆祝自己以及与自己持同一观点的那些人的庸俗理论的胜利,同时也抒发一下经常被一些“水平低”的人的误解的不快和愤懑。 但是这些自相矛盾的人的经济观点都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的近来经常发表的言论来看一下。 比如茅于轼的打倒富人,都是穷人的言论;比如吴敬琏的市场不是贫富分化的原因的言论;比如张维迎的未来几年中国在经济领域应主要做三件事即国有企业、土地的私有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国有企业已成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成长的障碍言论等等。 对于庸俗的茅于轼来说,难道一个简单的同义反复会包含了更多的真理?如果说没有了富人都是穷人,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了穷人也就都是富人。我们的著名的经济这家把这种形而上学的同义反复的话当成一种真理到处卖弄,倒让一些理智健全的人显得十分不好意思。其实,富人和穷人这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怎么可以单独留下一个呢?没有了富人,我们怎么认定穷人呢?正如没有了上,怎么能够找得到下呢?没有了东,怎么找得到西呢?要知道上以下为参照物,同样,东西也是互为参照物,那么,富和穷也是互为参照物的。所以,以茅于轼这样的智慧,那么可以顺理推理说,没有了上,全部都是下,同样没有了东,全部都是西,以至于庸俗的茅于轼如果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就是生活在南极或北极的极点上。 后面的吴敬琏,也是光辉闪耀,但是闪耀的光辉却分不清贫富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竟然把富人和勤劳与善于经营,把穷人说成是腐败和垄断所造成的这种没有任何联系的形而上学的结论当作一个真理到处呼吁。但是这样的话,简直如空气般虚空,没有一点现实的因素和关系的正确反映在里面。把富人说成是由于富人的勤劳与善于经营所造成的,那么同时就表明了穷人的穷是因为穷人懒惰和不善于经营的。这倒真是一个新鲜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如果不是只骂了穷人,那么,吴敬琏甚至不知道,他在表扬富人的同时,把富人和勤劳与善于经营划上等号,就是在富人中间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呢!我们只要沿着这位带着众多光环的经济学泰斗的言论简单的推论下去,那么,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相当简单的结论:按照吴敬琏的概念规定,如果说富人是勤劳和善于经营的人,那么现实中那些也被我们称为富人的、但只不过是这个勤劳和善于经营的富人的富二代儿女、父母等等,也在吴敬琏的概念与现实的冲突中,通过概念把现实给否定了。概念与现实发生了矛盾,我们要选择现实的富人还是选择吴敬琏的概念中的富人呢?如果选择了吴敬琏定义的富人,那么,现实中的许多富人就不能存在了。以这样荒谬的理论推论下去,那么,现实中的继承法可以不要了,因为这样也是可以产生富人的;而通过这样的形式产生的富人和吴敬琏的富人的规定一比,也成为既不是富人也不是穷的孤魂野鬼了。我们可以按照吴敬琏的这个真理推出一大堆不通的东西来,以至于最后我们可以把整个社会关系都推没有了。这就是不管现实关系,只根据假设或者片面的观点进行形而上学推理的人所必然要犯的毛病。 要说起张维迎的胡说八道,简直就没有评论的必要。国企私有化,这样的后果是很简单的,那就是把原来由国家可以控制的企业以及企业的利润通过私有化转到私人手里去,这样子的结果一般并没有改变资本的经营和竞争的方式,而只不过是把资本的所有者变换了一下。这样子的观察眼光和现实中的资本本身的矛盾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的只不过是通过改变经济基础力量的对比,改变我们国家的政治基础而已。那么,张维迎在这个胡说八道里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其他的如茅于轼所说的那些参会的十分之九的西方经济学家,并没有说出什么真正的东西,说来说去不过只是一个经济现实本身的互相矛盾的表现而已。这些都是老调重弹了。但是社会经济运动本身的运动规律在这些人眼里,是不知道的。所以,他们会根据现象,做出不同的预测。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所有预测都有可能变成现实,他们所有的预测也都可能落空,因为那些预测都只是现实矛盾运动的一个方面而已。 以上是几个现在十分活跃的现代的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其他的一些代表人物比如同样大名鼎鼎的厉以宁、林毅夫、周其仁、郎咸平等,这样子的名人可以列出一大串。虽然这些人并没有在经济学上做出自己的什么真正的发现,除了重复西方经济学的那些庸俗透顶的错误理论外,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创造者一样,这些人对于现实的理解也完全是颠倒的,或者是漂浮在空中的。 用这些人的理论指导实践,除了这些人的幸运时期,即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发展到现在,当资本和竞争已经普遍发展起来以后,这些人的言论就经常的自相矛盾了。他们经常对现实做出一些错误的说明和解释,并提出一些荒谬的意见来。比如说什么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比如说什么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比如说什么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减少税收;比如说采用措施保证农民的不减少;比如说要求进行什么顶顶层设计等等,真是一个谬论接着一个谬论。 这些言论总体来说,都是片面的,都只是看到一方面而忘记了另一方面。所以,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把社会经济的内部矛盾的必然的外部表现,当成互不联系的个别,或者臆造出一些联系来指导实践。这些现代经济学家们就针对着这些个别的方面,或对自己臆造出的一些理论,各执一端,争吵不休。在实践中,这些现代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不仅互相矛盾,而且都是建立在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上面的形而上学的药方。吃了这些人开的药方,不仅解决不了现实经济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而且,还会由于这些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药方,使得现实经济内部的矛盾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更加明显的混乱。 所以,对于这些现代经济学家们的狂喜和怪论,我们当然要引用一点他们竭力反对的马克思的理论中关于贫富对立以及所谓私有化等等的文章观点,来和这些名人的言论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贫富之间的这一全部对立正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运动,整体存在的前提正是包含在这两个方面的本性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43 页 无产阶级和富有是两个对立面。它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二者都是由私有制世界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在对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确定的地位。只宣布它们是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是不够的。 私有制,作为私有制来说,作为富有来说,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制。相反地,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来说,不能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制。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灭的并且正在消灭自身的私有制。 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做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这个阶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被唾弃的状况下对这种状况的愤慨,这个阶级之所以必然产生这种愤慨,是由于它的人类本性和它那种公开地、断然地、全面地否定这种本性的生活状况相矛盾。 由此可见,在整个对立的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者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行动,从后者则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 的确,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但是它只有通过不以它为转移的、不自觉的、同它的意志相违背的、为客观事物的本性所制约的发展,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这种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贫困的贫困、这种意识到自己的非人性从而把自己消灭的非人——的产生,才能做到这点。无产阶级执行着雇佣劳动因替别人生产财富、替自己生产贫困而给自己做出的判决,同样地,它也执行着私有制因产生无产阶级而给自己做出的判决。无产阶级在获得胜利之后,无论怎样都不会成为社会的绝对方面,因为它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制都趋于消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44 页 可以看出,简单对比就已经表现出了“现代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是有着根本对立的。 理论的对立是如此,那么,在实践中呢? 二、中国的实践 我们说,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一个人是怎么说的,也要看一个人是怎么做的。通过对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的言论和行动的观察,那么我们就可以完全根据这些言论和实践,对这个人做出一个符合这个人实质的判断。同样,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来说,对于领导我们这个大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党和政府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对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政治等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措施与结果做出一个符合事情本身性质的判断。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即共产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六十三年的风风雨雨,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也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成绩和教训。如果要系统的总结中国六十三年的社会主义实践,那将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篇幅。所以,按照这篇文章的目的和要求,主要针对当前最紧迫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解答我们国家当前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我们需要在现实实践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要说实践,历史的总结当然重要,但是在当前,还有什么比起我们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得更全面的吗?要说理论,还有什么比起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上说得更详细的吗?因此,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说,将是这篇文章最好的理论和实践的材料来源和分析的依据。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的观点,仔细的研读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理论的应用和实践的措施选择与结果做一比较,可以明显的得出这样的结论: 理论与实践是互相割裂的,理论的选择、应用和实践的选择有偶然的符合,更多的是互相矛盾。这种矛盾不能产生真正的自觉行动,即建立在对于现实发展必然性的认识上的自觉性,倒是经常带来混乱。于是我们常常以为是自觉的干预经济的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陷入了自发的行动。 于是在我们国家的实践上表现出了真正的中国特色: 在许多实际政策上,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性的东西,这来源于统治阶级的阶级本性所进行的本能似的选择;而另一些政策则又体现了西方经济学的错误。于是,我们国家的阶级性质本能所做出的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的行动,往往都是对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实行的现实措施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波动的纠正,但是我们却完全不能明白这一点,相反还在不断的重复着以前的错误。 比如在应对通货膨胀的时候,用西方的理论解释,选择了形而上学的紧缩货币政策,但是在现实的实践中,却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和养殖业的生产水平,增加供给。其实,现实中的生活必需品的经常或者一段时期的不断上涨,并不是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这里还经历着许多中间的中介过程才能够造成这样的结果。当现实中人们已经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威胁的时候,表明通货膨胀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不分青红皂白的紧缩货币政策和同样不分青红皂白的货币扩张政策一样,都人为地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负担和波动。 限于文章目的和篇幅,我也不能对《政府工作报告》作逐字逐段的分析评述,我只抽出其中大家比较关注但是现代经济学理论又弄得十分混乱的内容来进行阐述。 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政府工作报告》,必然会得出以下的问题和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时所获得的符合现实本身的必然结论。 A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本来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作为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一个过渡社会阶段,国家的阶级本质性要求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自觉的实践,不断的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在深入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协作的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发展,不断为建立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分工来消灭分工,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也即是说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这个过程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客观、全面和准确地解释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前的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这些代表社会现实阶段社会分工中不同的生产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暂时存在的现实,同时指出这些阶级在现阶段的必然发展道路和结局。 这不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所说的抽象的人民,这里应该有具体的分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这里应该认清小生产、大生产和国家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应该把这些相互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详实的现实统计数据体现出一个互相矛盾运动的整体概念,既体现现实,又指出长远目标。在这样的现实理解里,使我们的党和政府能自觉的做出更加符合现实的决策,使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既代表了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也符合其他各阶级的暂时要求。在这样的自觉实践里,必将能够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必将使那些从抽象模糊的整体概念里所产生的各种混乱的思想逐渐趋于势微,必将使得现在的那些由抽象的同一所造成的各种狂热情绪失去继续发酵的根基,必将使那些经济明星和一些糊涂人士的危言耸听和稀奇古怪的言论在理解了现实必然性的人们那里失去任何市场。在这样的自觉实践里,必将使各个阶级的人们暴发出持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创造力。 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看待《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就应该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做到既有现实,又有对现实本身的运动的互相对立统一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实的理解指出我们光明的未来。但是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却没有发现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体现出代表社会不断前进的深刻的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论述;没有体现出这种代表现实各种经济条件和经济力量的阶级对立统一的论述,反而是竭力回避这些矛盾和对立。 这是一种不自信,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理想信念和理论原则不自信,是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自信。因此,在不理解这些现实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对立的情况下,整个报告的发展进步就淹没在对抽象的整体的一些表面的数量指标的追求上,整个报告的实际措施就只是针对互相联系着矛盾对立的整体的各个方面进行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对个别联系的论述上,而且把外表之间的关系也弄错了。 B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模糊目的。 整个《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部分:“ 2012 年工作总体部署”就完整体现了我们的党和政府对于现阶级我们国家的实质的理解。既有目标要求,也有总体关系的论述。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结合着《报告》中的这一部分,我们稍微展开一下两者的区别。 原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 这里包含的现实和理论的依据已经是表面的联系或者是互不联系的了。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这三者放在一起进行论述,要问的是:这三者之间的内部的辩证关系是哪些呢? 我们说,城镇化一般是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结果,这个容易理解。但是农业现代化则不仅包括政府资金的补贴,或者是对于现存的小农业生产方式,给予更多的科技投入,或者是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去。但是在目前还普遍存在的小农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得十分缓慢,浪费却是十分惊人。虽然国家每年都有巨额投入,但是实际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却是十分有限,农民还只是被动的按照普通的耕作方式进行劳作,更别提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了。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多的事实,使得党和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十分谨慎,甚至在农业领域有些改良的或民粹主义的思想。许多措施不是积极促进农业的集中和规模经营,而是保留延续几千年的小农业的生产基础,这是暂时的历史现实环境中的一个稳妥的选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整个农业生产领域变革非常缓慢。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土地政策几乎就没有改变过。在土地个人承包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转换上,政策方面的自觉推进显得十分缓慢,以至于年年麦收时的农业机械的跨区联合作业,竟然成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农业生产事件。但是这难道不是农业生产的内在要求用这种外在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吗?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是同时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许多浪费吗? 《政府工作报告》的同一句话里还包含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这样的内容。但是消费结构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能够决定其他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名词,这个名词只不过是西方经济学家们在颠倒地观察现实经济运行时所造出来的反映现象的一种错误解释。不用多么深刻的理论,仅就现实的固定联系就可以看出消费结构的实质是什么了。消费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穷人和富人的消费结构是不同的,有什么样的收入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消费结构。真实的关系应该是收入决定着消费结构,而不是相反。而收入又取决于什么呢?当然取决于取得收入的人是如何参加生产的,因而收入取决于生产,所以,消费结构这个最不能自主选择的因素,完全是从属于社会生产的。所以,这里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当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却没有反映现实关系的真实方面。所以,在《政府报告》里一开始就提到这样标准的西方经济学概念,这只能证明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大部分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那种颠倒的理论上。但是产业结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也只不过是各个生产部门的比例划分而已,而且这种划分,同时忽略了现实产业部门中的大资本和小资本,以及个体经营者和小农经营者之间的比例和本质区别,以及这些区别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把差别换成了没有对立只有外表形式的统一。以这种脱离实际生产方式的抽象的产业结构的理论阐述现实,就使得真正理解现实基础变得不可能。 原文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里只是简略的做一下纯理论的论述。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从总体上掌握对象的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试图用辩证法的自觉性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外部现象间呈现出来的关系做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掌握的系统观点。但是目前科学发展观的缺点也在于,这只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不是对于社会现实各个条件之间的矛盾关系的真实了解。内部的矛盾总要通过外部的现象表现出有规律的形式,而科学发展观就是从这些形式的总体上来试图把握内部矛盾的。所以,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外部表现的关系可以有一个具有辩证外貌的理解,比如经济社会要平衡发展,防止经济过热等等。但是由于对内在的矛盾的本性认识还不完全,不由自主的把由内部矛盾决定的外部的现象用形而上学的西方经济学的狭隘视角做了不正确的解释、混合与应用。于是,科学发展观(也即外部辩证法的观念)要求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但是采取的形而上学的措施却总是强加于内部矛盾,使得这种平衡不断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经济的要么过热,要么紧缩,于是就出现什么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和硬着陆这样的奇怪理论来。但是有矛盾就有矛盾的表现,就有经济危机,这是避免不了的。笃信西方经济学的那种理论的美好假设,仍然不能避免现实的经济波动。而且,由于西方经济学故意在经济学理论中避开现实的经济矛盾,故意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所以,抽象的人民,抽象的经济发展,抽象的经济结构调整,抽象的扩大内需,抽象的通货膨胀等等理论大行其道。这样的理论看似复杂,其实本质上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再加上颠倒的视角的各种解释的混合而已。比如通货膨胀就要增加货币投放量,反之则缩小货币投放量;比如投资过快,就踩急刹车,而经济增长缓慢,则采用相反的刺激措施等等。这样的方法,就如人渴了要增加补水,饿了要增加饭食,反之,则用相反的措施一样。这只不过是一个同义反复,一个形而上学的因果循环。但是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这种外部简单的增加与减少,而是什么样的内部原因才引起增加和减少的运动,这样的要求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内部了解各个互相对立的经济条件的矛盾关系。 “ 坚持稳中求进, ”这只不过是外部辩证法的总体观点的体现。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即是经常所说的那些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措施和一些经验总结;比如抽象的货币政策,抽象的财政政策等等。效果已经看到了,仍然只是一种否定的运动,没有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所以,不能完整的理解现实,导致政策也会经常出现偏差。因为这些政策的理论前提和现实本来是颠倒的,这些理论指导下的政策都是针对已经出现的结果的,而不是针对经济条件本身的。所以,各项针对结果的措施又造成了不小的混乱;比如货币政策的忽而宽松,忽而紧缩,依据的标准竟然是所谓的 CPI 指标,而 CPI 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指标,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矛盾的现实。中国由于国家的本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对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所造成的混乱,我们能够采用符合我们的阶级利益的手段和方法去进行纠正;但这往往不是依据自觉的理论,更多的是依据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的阶级本能。 这样的中国特色,只不过又一次证明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本性战胜了西方经济学的那种抽象理论。想要保持不能保持的东西,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髓。所以,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所有观点都有为保持资本主义的万古长存而辩护的内在目的要求,因此面对着必然的经济危机,他们的理论家们不敢提示出这些危机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对立表现出来的阶级斗争。他们资产阶级全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所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只不过是更加加深了经济危机,只不过更加使靠工资收入的人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而已。他们不能主动采取哪怕一丝一毫的真正的符合社会发展的措施,而只能在团结起来的无产阶级集体强大的反抗和威胁压力下才十分不情愿的采取一点让步,但是一旦暴发经济危机,这些不情愿的让步就会随着经济危机的暴发而失去。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只能在自己的恶性循环里不断使这个恶性肿瘤积累发展,直到这个恶性肿瘤的最终暴发,直到这个恶性肿瘤要了自己的命。 “ 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这需要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中介关系有真正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的整理才能够在一段时期内掌握这个变动的规律。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所能做的又只能是对这个形而上学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一个不确定的预警,一切还要在结果中才能够察觉和体现。但是要真正处理两者的关系,仅靠这样的抽象理念是不能解决的。而且,在我们现在的小农业生产方式下,影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断上涨的最基本的原因,即农产品的价格也是不依任何调控措施而上涨的。 “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这里又把消费需求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药了,但是这本是错误的看法。生产出来的商品要达到最终的实现当然要取决于个人消费的完成,但是总体经济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个人消费,而是取决于资本的消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已经完全论述了这个问题。 “ 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这是说出了想要达到的愿望。因为物价的不稳定一般是与广大群众的心态不稳定直接相连的,但是这样的愿望怎样才能得到实现?用上面的互相矛盾的理论指导下选择实现这样的愿望的措施,是不可能做到的。 《报告》中下面几段内容是具体的 2012 年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以及主要采取哪些措施的。这几段的内容可以算是一个综述,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目标,同时也简要论述了需要采取的措施。比如要求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这里仍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国家的正确的阶级本能的一种不自觉的混合。 C: 报告中对于现实的分析与理解的模糊或者对于真实对立的理论消解。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部分措施,有些是有联系的,有些却是单独的;但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本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既相对独立又互相统一的条件,《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明确的关系,必然会产生一些思想混乱。 不明确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理论和实践上: 一是消费需求和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 原文:“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这个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简单的论述了。消费需求的前提是收入,而收入的前提又是获得收入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社会生产。所以,扩大内需,最终还是如何协调生产的问题。所以,把生产放在一边,而把消费单独抽出作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恰好是从根本上弄错了关系。所以,理论的模糊,就造成了实际措施中生产与收入不分;在讲扩大消费上,不得不用现实的经验来讲调整收入,来讲大力发展社会的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的间接的社会生产的社会分工。而且所有下面的那些促进消费的措施,也都只能把眼光转移到如何增加收入上来才能看清问题。而要增加收入,又要回到如何生产上来。于是紧接着就是优化投资结构,但这里讲的还是增加投资。投资是做什么?那是促进生产;当然生产也包括生产消费,不过这里的生产消费和扩大内需所讲的消费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二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为什么呢?这当然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波动所造成的群众的实际收入相对减少。但这倒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物价上涨,并不需要非得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使得物价下跌,只要同时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不就行了吗?因为工资的本质指的是维持劳动力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物价上涨,工资必然上涨。 这些都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种物价上涨是由于经济运行中的比例失调造成的,而物价的上涨只不过是结果而已;而且这种比例失调同样影响的是就业问题。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这里的愿望和目标是要维持这种经济发展的比例保持合理的关系。但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相反,却只讲了增加供给一个方面。其实这已经和上面所提的投资结构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物价上涨包括一些商品的长期稳定的上涨和短期的物价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在现实中必然是由于生产这种商品的行业的生产力相对下降的结果,这样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业中,因此,这个影响主要也是现实生产中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力相对下降引起的。这个长期的趋势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下是不能改变的。短期的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就有很多了。比如由于前期的一些长期投资,使得资本的周转时间非常长,于是会长期的投入,但没有产出的情况;铁路投资就是这样,铁路投资一部分是以可变资本既工资的形式进入到工人手里的,这种只有收入暂时没产出的行为,自然使得一段时期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同时期没有相应的生活必需品的增加与此相对应,所以,短期的物价上涨是必然的。 三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论述,我们再进一步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一下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 现实是: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完全脱节,三者之间不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反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甚至是不适应的过程。 城乡之间的对立,深层次的原因是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对立,是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农业中的小农业生产的对立。 在一个国家中,当小农业的生产方式还占主导地位,而农民还占大多数的时候,要谈论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谈论市场经济由于自己内在的矛盾,不仅促进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就没有可靠的现实依据。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怎么可能说自己是比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呢?国民生产总值只能说明这么多的人,可以生产出这么多的商品,但是这却不能改变一个国家仍然处在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上的现实。 如果说建国初期所实行的农业公社这种集体经营土地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城市工业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并且城乡严重对立基础上的一种在农业中实行集体协作生产方式的尝试,那么,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农业经营形式不仅因为城乡对立的固定使得这种共产主义的试验变成了一个形而上学的空想,而且在现实的实践中最终遭受到了失败。于是开始了空想到现实的回归。而且,空想也不得不回归。改革开放使得农业放弃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农业集体经营的形式,重新奠定了集体所有基础上统分结合的个人承包经营责任制,一种变相的个人所有制的经营方式。这是公有基础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归个人使用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农业中的这种生产经营形式显然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分工要求和生产力水平的,这就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热情,使得农村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但是对于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生产方式,在现阶段已经完全不适应了。因为随着城镇改革的迅速进行,农业中的土地承包应该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和生产的集中性,这种个人承包应该为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而不是束缚。农业改革应该随时随着这样的要求而适时进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但是现实的农业政策,把本来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形式,却用僵死的土地承包不变的维护小农业的政策给闷了个半死,而且这种保守还有政策的有意配合,大量的社会资金用到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上去,而不是用在为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保障上去。 诚然农业人口数量巨大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采取维护小农生产方式的借口。所以,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工业化面前,在迅速推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面前,现实中的农业不仅没有象国家的投入那样产出相同比例的果实,反而,与工业的发展相比,越来越落后了。 现实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十分迅速,这就要求不仅要有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到工业生产中,而且这个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在这个进程中根本就不能置身事外,城乡二元化之间固定的对立必然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慢慢的融合起来。这个进程所需要的是农业也要与这个进程相适用,而不是用另外的借口保持自己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变。 不仅因为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工人要从农民中补充,而大量的农民变成工人,又需要有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农业(即用同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农业)的发展来补充。但是农村人口的数量众多,成为了农业转变生产方式以适应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需要的桎梏。长期以来,资本的力量在工业领域中攻城掠地,在工业扎根的地方,造成一个个繁荣的大城市;但是在农村中,资本的力量碰到了众多分散的小农的强力抵抗,尤其是政策的保守,农村中存在的多年不变的承包制,使得农村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变得十分缓慢,并经常出现反复。于是,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内部要求,在这种小农制的经营体制下,竟然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奇特表现:本来应该体现在资本中的农业机械化,在面对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的时候,同样不得不采取这种分散化,所以,不得不采用了农机跨区作业的形式就作为一个农业发展上的世界奇观年复一年的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大事。内在的矛盾通过外在割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我们竟然还不自知!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农业必须要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必须要通过自觉的实践措施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任何抱有把农业当成经济危机过程中工人或者其他小资产阶级和小生产、小商人破产后的避难所的想法都是一种暂时的,但应该被抛弃的错误思想,都应该让位于由国家提供的保障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没有农民阶级的消失,怎么会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普遍对立?而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普遍的单纯对立,又怎么会有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于这个过程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于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那些由这个进程所必然会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现象的理解。比如在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高房价中关于人人有其屋的小资产阶级的谬论,就应该通过这个进程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性来解释。在这个进程中,应该要求的不是人人有其屋的这种通过房子把无产阶级固定在某一城某一地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而是指出无产阶级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自由迁徙以及与这种迁徙适应的大量的廉租房和租赁制度。 然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完全体现这样的一个辩证运动,反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妥协。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强化这些权利的同时,对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集中方面的要求却讲得十分少。因此建立在这种以保护小农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农村经济政策,对于建立农业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对于资本的深入农村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在这样的政策面前,小农分散经营的基础暂时得以保存。虽然现实中已经有许多农村的土地没有人经营了,但是这些分散到各处的土地对于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却是一种现实的强大的阻碍。实际上,即使政策给了许多优惠措施,给了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保证,但是大多数的农民并不会甘心使自己固定在农业上,并专心的去经营这样的小农业。因为工业化的进展和商品市场普遍的竞争,已经把农民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吸引到了工业中去了;尽管有政策的坚强保证,但是这些劳动力一定会转变为城市工人,而不是使自己仍然成为农民。我们的理论和实践就应该自觉的认清这个趋势,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为农民的转变创造条件。 在上面所讲的政策条件下,农业专业合作社如何能普遍的建立起来?即使有个别的农业合作社,并且这种农业合作社也能在一段时期内有一个局部的发展,但是这种合作社纯粹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间的一种形式上的松散联合,基础依然是个别的分散的小农经营,所以,这种合作社的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十分有限,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的能力也很有限。 政策中提出的另一种农业的解决方式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相结合。但是事实仍然是无奈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现实的小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得也十分缓慢。原因当然还在于农业生产方式本身。因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这种分散的经营水平上,即使有龙头企业的订单做保障,但依然不能使得农业本身的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反而,这样的形式常常使得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下游农户之间经常产生反复。因为市场竞争是不管龙头企业背后的小农的,只要这些龙头企业能够找得到更便宜的农产品,那么,这些建立在小农生产上的一种暂时的企业与个体农户的结合一定会由于农产品的成本太高而遭到破坏,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不是为了做善事,所以,龙头企业遇到另外的成本较低的农产品,这种以前的合同在到期的时候就要作废了,或者不到期,就已经被人为的破坏了。所以这样的农业形式完全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存在,完全取决于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一旦龙头企业竞争失败,受到最大损失的仍然是这些分散的小农。只有大农业才能真正适应这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有的措施几乎仍然是保障这个狭隘的农业基础的。虽然这里也体现了变化,比如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等等,虽然体现了这个方面的要求,但是农业的小农经营的退出机制别说建立起来,目前连影子还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农业生产中的不自觉,也不能不说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的障碍。 所以,各种措施都是不自觉的维护这种小生产,不自觉的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中的进步则是自发的,困难重重的,如果不是国家的大量补贴,这种小农经营方式早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但是这样一来,为了维护这个落后的生产方式,国家和社会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再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 “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 现在农业提高单产,部分靠的是科技方面的力量,主要靠的是种子的不断更新,更多的却是靠天气的风调雨顺,否则,这种靠小农辛勤劳作和分散投入所获得的成果是和巨额的国家投入不成比例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这种单产的提高是和成本的增加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和集中规模经营比起来,小农业的分散经营,使得投入由于分散也成倍增加,更别说随这种分散产生的农业机械的分散和小型化以及人力的分散和浪费了。在现在的农业经营体制下,小农户不会自觉的按照科学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参见:“中科院报告称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 100 年”。 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hgjj/20120514/023912054666.shtml ) 在现阶段整个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优势的情况下,不是靠资本的力量,靠资本的投入和更加科学合理的耕作手段的投入和应用,反而坚持农业的分散小农经营,不能不产生这样的必然结果。而且目前,进入农业的资本由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的集中方法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还只能是自发的发展。种养大户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土地使用上还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除了能够使得农村人口不致过快的流入城市,给城市增加太大的压力外,其他的所有方面都已经变成了阻碍农村生产力继续发展提高的障碍。 在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下,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十分缓慢,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与市场竞争相脱节的。粮食种植并不完全是为了市场,小农也不是为了更多的利润。国家年年对于农业的巨额投入,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的程度对比来说,完全是不相称的。相反,如果这些巨额投入不是徒劳的在小农业上做文章,那么,这些巨额的资金就能够为整个社会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差别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 12287 亿元农业补贴完全可以使得社会的整个保障机制建立起来,也能够增加更多的公共事业。在这样的条件下,农业应该让给那些真正能够使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那些人去经营。这样不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也为城市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也促进了城乡对立的消除。当然,这一切措施不是一下子到位,但是目的总应该是明确的。 所以我们国家的政权本质要求:不是用巨额的投入来维护这种小生产,而是要用巨额的投入来创造条件,促进这种小生产的解体。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不是要保留农民,而是恰恰要使农民消亡。 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一段内容仍然体现了抽象的普遍与具体的现实之间无目的的结合,仍然是抽象理论与具体经验的无目的的结合。这里仍然是只知道运动是必然的,但却不能理解这个必然的内容。所以,这样的必然对于我们来说完全成了一种强制,变成了一个命运,我们不得不去适应,不得不去屈服于这个命运,而不是去主动的改变和创造。所以,“不改革死路一条”就是对这个必然的一种被动的适应。但是,怎么改革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这个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回答。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安排,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进行了论述。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论述中只体现了一个否定的过程,没有体现出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肯定目的。所以,这种理论很像是单纯的无限进展。但是量的变化总会产生质的变化。结构调整的目的何在呢?而且,这种结构调整,除了对以前的经济结构的矛盾所产生的后果有一个经验的观察,却仍然缺少理性的自觉。所以,“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等等,本身是各个现实的企业竞争的必然,而且这个必然不能一直用经验的后果来验证,而必须是建立对必然进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上。因此这只不过是对处于各个社会分工之间的那些具体的企业之间互相盲目竞争的一个后果的经验总结和应用,这只不过表明这种竞争所产生的是普遍的经济波动和衰退,而理性的自觉的目的性则是要求通过这个过程,促进社会分工的演化和融合,为最终取消社会分工,并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就是这个必然的否定过程,由于没有目的性,所以,可以看到,在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理论都出现了。正是这个没有目的的否定过程,给了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那些经济学明星们得以肆意喧嚣的基地和借口。有反对国家垄断的,有赞成民进国退的,有不加分析就要把国企的利润分给所有“群众”的,有把贫富对立归结为政府腐败和垄断的等等,五花八门。但是除了对国家的指责之外,还说出了别的什么内容了吗?没有。但是只知这个否定的过程,也就忽略了否定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前进,一是后退;然而 , 作为经济学家的那些名人的言论却对于自己所呼吁的东西代表的是前进还是后退,根本还没有一个结合着目的性的认识。所以,目前的经济学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而政府的政策措施仍然完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作为政府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本性,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推进企业在竞争基础上的垄断和垄断基础上的竞争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而且,政府还能够有意识的对那些无政府状态的自由竞争做出一些限制。但是政府的理论依据却仍然是和自己的实际行动不相称的,因为这种现代经济学理论所说的结构调整完全是抽象基础的产物,即是说,这种结构调整完全只是形而上学的只从推进生产力增长的角度来论述和看待问题的。所以这种结构调整的理论,主要不是为了通过结构调整所要达到的必然目的,即促进社会分工的演化和融合,从而为阶级对立的单纯和最后的扬弃打下基础,而主要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达到继续增长的形而上学的单向目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经济中真正的结构是什么,那么,这种结构调整必然会重复在相对比较低的生产阶段所出现的矛盾,只不过范围更广,参与的企业更多而已。 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虽然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目的,但是却有着行动中的辩证法作为指导。因此,通过对内部的矛盾的外部表现的观察和总结,仍然能够使我们对全体有一个比较笼统的认识。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以以下论述中提出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等虽然仍是对于否定过程的经验的反思,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质上也是符合目的性的,但是这些看似自觉的行动,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自发行为。因此,前面所讲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这里却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求在“ 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这里的措施,已经体现出了我们现阶段对于城乡对立的更深刻基础的认识仍然还不完全,因此在一个《政府工作报告》里竟然出现了互不联系的论述。所以,讲农村的时候不讲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城镇的生产方式的联系,同样,讲城镇的时候,也不讲农村的基本经营方式,这里出现了割裂。 五是人才教育,人口管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这几个方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分开讲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内容有些可以独立讲,比如人才教育是对于整个社会的,不仅工业化进程需要人才,而且农业现代化也需要人才,科研进步也需要人才。所以,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单独来讲。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卫生事业也是这样。但有些问题就必须要和前面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比如说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这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就不能使人看到事情的全体。我们下面就比较详细的来讲房屋的问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 我们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我们更加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要想达到我们的远大理想,我们就得尊重现实的经济必然。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我们自觉的促进资本的发展,为资本的发展扫除一切障碍,也是我们的本质的要求和行动。因为发展资本,同时也就是发展无产阶级的力量。但是一些人对于这个过程不能理解,只看到这个过程的一个方面,比如说只看到促进资本的发展的方面,而不能理解这同时也是促进无产阶级发展的方面,这同时也是扩大我们的社会主义基础的方法。所以,不能辩证的全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就会产生形而上学的观点,在现实中就会使持不同理论观点的人耽于意识形态之间的争论,而不能看到这些意识形态背后真实的经济原因。那么,这些争论不是一种往后的保守意识(幻想用各种措施来保持农民的存在,保持小资产阶级的存在,保持其他中间阶级的存在等等),就是一种越过现实阶段的必然性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空虚理想的争论(现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以及对于苏联的解体的不正确的理解,完全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战争,但是真正应该面对的是现实本身。)。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 “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第 40 页 对于房屋的需求,是随着资本的推进,资本的量和资本的范围的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民工进城,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这些方面共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也增加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不仅对于房屋的需要也同时增加起来,而且地租的价格也要提高。 但是,无论怎么说,房屋作为一种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要经过市场的竞争,不仅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同样也要通过供给和需求表现出自己的波动的价格。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房屋不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而且还产生了投机的需求,同时也就使房屋成了资本投机的对象。在需求和需求的满足之间,形成了投机的各种机会,大量的资本拥向这一行业,投机的活跃使现在的房屋价格上涨得更加迅速,以至于现实中的高房价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投机形成的。 这本来没有什么可神秘的。但是对于不理解这个实质的现代经济学家来说,对于这个由于市场竞争所产生的必然的现象来说,现代的经济学家那里就产生了五花八门的理论。 但是抛开所有这些迷雾,只要能够具体看一下,就知道,都是些什么人需要真正的具有七十年产权的住宅了。是那些进城打工的工人吗?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些能够购买住宅的人,在庞大的以流动为主,以自由迁徙为工人的生存条件的前提下的工人中,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说是因为工人的住房需求引起了对于住宅的大量需求,实在是一种为房屋涨价所选择的一个最不可靠的理由。其实,真正需要住宅的,大部分是由下面几部分人组成;一是资本家,他们有钱,但是这些资本家购买的对象,大部分是豪宅,而不是我们说的一般意义上的住宅;这些资本家也投资于普通的商品房,但这根本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机。二是那些在城镇里有固定工作的人;这个固定工作不是指一年两年,而基本上是一生,其实大部分就是说的那些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真正由于房屋的价格高涨所受害的人包括了这些人。三是一些算得上白领的打工者,他们由于自己的知识能力或者自己的社会关系或者自己的历史原因,他们的工作虽然也不断变动,但是基本上还是在一个固定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这一部分人也是对房屋有真正的需求的人,这部分人也是房屋投机的受害者。四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户籍制度和历史条件所造成的原因;这里包括一些受户籍限制的小商人、自由人、以前国有企业的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等等,这些人也是房价高涨的受害者。这些人和农民一样,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会逐渐的变成具有迁徙自由的工人,他们中间只有极少部分人通过万分的幸运成为了资本家。 由此可以看出,这全部工作的人中间,真正对住宅有需求的人,是应该去掉中间的大部分工人的。而且,按照《资本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就是对于现实条件的认识。而我们现在的现实条件,恰好是资本的发展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范围上还并不深入和普遍,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没有达到普遍,还存在着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外的许多中间阶级。但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唯一的步骤就是使阶级对立简单化,这种进程,是通过资本的不断深入发展来造成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的增加来实现的。这是一种必然过程,不管一国人民是否意识到。因此,农民转变为工人的进程和其他的阶级和阶层日益变成工人阶级,使得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日益简单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从西方经济学的那种永恒的资本主义制度和那种抽象的理性人来看问题。 在我们国家,在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之外,由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还存在着大量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许多属于不同社会分工的不同阶级和阶层,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分工,也即是说使得资本的继续深入发展,并最终由于这种发展导致一些阶级、阶层的消亡,从而使整个社会达到资本家和工人的单纯对立,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保证农民以及其他阶级和阶层的人能够迅速流动,能够迅速适应发展着的社会分工,这才是最重要的。而那种 居者有其屋 的想法则不过是一种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限制人的这种自由流动的一种歪理和反动的言论,这样的言论不仅对于资本的自由竞争是一种反动言论,而且对于随着资本在不同行业之间的自由进出的无产阶级来说也是反动的。尽管这些言论常常套着关心民生的外衣,但是事实表明,这些价格高高在上的房屋根本不是为工人准备的,而只不过是为那些有钱人进行投机准备的。 所以,现在对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来说,要发展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就不要说什么实现人人有其屋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幻想,而是采取现实的措施来解决由这个过程所造成的农民、自由民、小资产阶级在资本的推进过程中转变成工人的流动自由和工人阶级自身流动的自由。 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政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区别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的了。 国务院通过多种措施限制房价,这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到了后果的一种反作用力。一是遏制投机,二是防止那种经济泡沫(当然这种泡沫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也有本质区别。因为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来说,这种泡沫不是一种揣测,或是一种必然现实的名词叫法,而是一种由于投机和这些投机资本的崩溃导致现实的生产的周转的崩溃,从而导致现实的经济比例失调,造成经济危机的泡沫)。 国务院所进行的另一个做法,也是十分正确的;那就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这应该成为工人自由流动、自由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国家保障,应该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但这是我们国家出于自己阶级代表的本能制定了这样政策,这仍然不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行为;因为所有的论述都还只是对于过度投机的担忧,而不是从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总结以上论述,自然会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要发展公共房屋租赁;二是要采取办法促进农民、工人的自由合理的流动;三是要建立比较合理的社会保障措施;四是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这些都可以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推进。但是在不同性质的国家,是自觉还是自发,是由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政权的自觉行动还是由那些为了维护自己的资本主义利益的国家政权在人民的斗争面前被迫采取保障措施,这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六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如果我们真正弄清楚了现实经济的各个条件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那么,对于这些关系的表现我们也就不会盲目,我们的所有政策和措施也一定会是与这些现实相符合,我们也不会产生任何迷茫和那么多混乱的思想。 但是前面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已经表明了,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的党和政府仍然处在表面的认识阶段,我们的社会思想意识仍然处在各种利益互相争吵的阶段。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曾经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到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和条件,曾经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把正确的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取得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面对我们曾经经历过了的那些曲折和挫折,我们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去主动反思我们以往的实践经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是用这些宝贵的实践成果去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而矫枉过正,在经济领域中完全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全盘接受了西方的那种形而上学的经济学理论。结果是明显的。西方经济学否定有阶级,否定有阶级斗争,所以,西方的经济学完全就只是从抽象的普遍作出一些假定,然后从这些假定中演绎出一系列不通的理论,而且,这些理论不能真正解释现实,用于指导现实,却不能使现实的经济运行也产生和形而上学的经济学理论一样的结果,而总是产生与理论所期待的目标相反的结果。形而上学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在通货膨胀时就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又表明要实行货币扩张政策,在这样的没有任何出路的循环中不停的换着自己的借口,这样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简直就是儿戏。所以,在这样的单纯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所造成的后果,需要一系列其他的措施来进行纠正。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既然忽视了现实的真正的经济关系,那么,所有的理论都是为掩盖这些真正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对立而服务的。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下,资本成了永恒,小资产阶级也成了永恒,人与人的社会差别也成了永恒。资本家永远是资本家,工人永远是工人,小资产阶级永远是小资产阶级,农民永远是农民。于是,在前面那些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中,社会的主体全部变成了抽象的人民,没有对立,只有差别,没有对立的运动统一,只有差别的盲目生产与竞争。 这样的理论在现实中对同一个统一的现象会出现各种自相矛盾的解释。建立在掩饰现实矛盾的理论,毕竟不能取消现实的真实矛盾,所以,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矛盾还是会暴发,而且这种矛盾暴发还会因为这些毫无道理的理论所强加的措施而经常加速爆发。 但是这些西方经济学理论所造成的恶果已经逐步显现了。可以看到,一些人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抹杀了现实的阶级差别和对立,但是在现实中却到处呼吁要进行所谓的顶顶层设计,却到处要求国企实行私有化。本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却被这些人用形而上学的理论造成了互相矛盾的争吵,于是各种小资产阶级的言论纷纷出台,什么要取消国企,什么要为小企业大幅减税,什么要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什么要切蛋糕,或者同样的要先做蛋糕,或者抢蛋糕等等谬论不断出现。而我们的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党和政府,对于这些谬论却完全失去了话语能力,只有不断的进行妥协,不断的随着这些形而上学的理论去进行争辩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实践。 在这种只有差别,没有矛盾对立的思想下,是现实世界里各种混乱思想的互相交锋。各种妄想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的道德骑士纷纷粉墨登场,各种抹杀对立和差别的言论不绝于耳;于是在这种抹杀了社会经济条件所导致的各阶级的对立之中,在这种抽象的人民面前,使得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退化到了边缘地带,导致政府承诺和承担的义务无限大,却仍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能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的产生和浅薄理论的不断泛滥。《政府工作报告》恰好体现了这种妥协思想。 因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建立在一些不现实,不同阶级利益基础的各项主张,与错误的经济学思想如何交织起来。在这样的混乱之中,统治阶级在自己的阶级本质性与西方经济学的那种抹杀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的理论和实践之间作了无目的的坚持和妥协。 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宣称自己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工作中却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个讽刺。所以,当糊涂的茅于轼得意洋洋的说参加论坛的十分九都是西方经济学家,没有一个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作为一个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统治阶级应该进行最深刻的反思。 按照我们国家政权的本质要求,我国政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只应该承担与他的本质相称的权利与义务,都只应该主动的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都只应该站在自己所代表的本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现实,来理解现实,来规划长远。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和政府在现实的各种矛盾面前,不能用妥协的思想来换取暂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首先要把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宽广眼光来对待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问题,既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对立之间的统一,也要从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所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论述中,这些难题,这些不同领域之间的改革的要求,之所以会发展为十分紧迫的问题,当然是积累的结果,当然是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政策互相矛盾的结果。我们这些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浪费。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好,还是不改革就死路一条来讲,这都是现实的逼迫,不是我们主动作为的结果。 温加宝总理在十一届五次人大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妥协。既对社会上的种呼吁做出了回答,也对现实的各种经济力量做了妥协。但是缺少的仍然是目的,缺少的是从现实中自然而然的指明的未来。改革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在进行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求我们不是顺从这个过程,而是要在理解这个过程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基础上,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按照事情必然要走的道路和必然会达到的目标,指引着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主动性,用我们的全部热情和全部创造力在推动现实进步的过程中,实现我们自身的不断改变。一切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一定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认识、理解并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一定能够从互相矛盾的观点中寻得到真正的真理,我们一定能够使社会的进程按照我们的预定目的得以坚实和稳步的推进,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一个胜利推向另一个胜利,我们一定能够通过几代人的有目的的行动,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三、对于现代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或者主流经济学)的各种谬论的总评 现代的那些所谓经济学家,经常发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 , 在社会中制造观念的危机和紧迫感。这些人拿着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也把自己的行为当成一种投机取巧的生意行为而到处叫卖。所以,为了博人眼球,背地里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的这些所谓经济学家们,经常在演讲时,拿一些局部或者个别的现象,并用一些精心包装或者故意编造的数据来大喊大叫,把事物的否定方面看得比天还大,但是却总是忘记了否定是肯定中的否定。比如吴敬琏说什么“抢蛋糕”,茅于轼说什么“没有了富人,都是穷人”之类的胡言乱语来。把一种对立统一的事实,抽出其中的一面,于是就从这一个或那一个方面来进行推理,以至于不仅自己被推理到了沟里,而且还到处影响别人,这就是这些现代经济学家们的现状。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从一个小水滴折射出来的光,竟然被他们的严格的包治百病的理论和他们善良的 “ 良心 ” 夸大为宇宙的崩溃或毁灭,而且经过这些所谓经济学家们绘声绘色描绘过的十分吓人的 “ 前景 ” ,竟然也被一些糊涂者称为真话,并且被这些人无理由的加以追捧,还经常发出一些肉麻的附和的声音。 但是水滴毕竟是水滴。 还有一些人对一些小企业主的悲鸣抱以深切的同情之心。于是大发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怜悯之心,说什么温州跑路老板增加造成当地经济风险加大了,说什么企业税负过重是造成企业破产倒闭或者发展困难的原因等等。照这些人说来,这些问题是多么严重呀!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而且还增加了经济风险等等。啊!多么吓人呀!从他们的演讲和文章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不祥的结论,我们的国家将要出现严重危机了,将要崩溃了! 还有一些人对于一些资本家偶尔表现出来的善心顶礼膜拜,感激涕零,就差没有把这些人当成菩萨供起来了。但是这些蠢人绝不会想到,这些资本家拿出来的慈善资金不仅在他们的剥削中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乎其微,而且,就连这些慈善资金竟然也会暴露出非常肮脏的一面。所以,郎咸平为了郭美美小姐,简直作了一个噩梦;而当比尔 . 盖茨几年前宣布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到自己的基金会后,一些不懂得事实本质的人简直把比尔 . 盖茨当成了上帝而顶礼膜拜了,但是比尔 . 盖茨到目前还是世界排名前几位的富人,而且,当比尔 . 盖茨在作着自己的慈善事业的时候,他却闭眼不见当年辉瑞制药公司在非洲所进行的药品试验给众多的使用者造成了多么不良的后果,而且在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还大加赞赏呢! 但是,我们的国家真的有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前景黯淡吗?不,远不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好的方面,就否定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不断的在量上而且在范围上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内部的规律必然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内部的矛盾对立,表现在外部,恰好是互相矛盾的现象和表现,于是,这些必然的现象,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被他们贴上“好”与“不好”的道德标签。但是道德标签不是经济事实。这些现实中的互相矛盾方面,被这些所谓的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思想弄得更加片面了,而且,由于这些自诩为现代经济学家们的形而上学思想,他们还会把片面发展到极端,以至于在他们眼里,一个现实的否定方面,比如说一个企业或者一部分企业的倒闭竟然可以毁灭整个社会;于是这些人就达到了这样一个哲学高度:一粒尘土的毁灭,就造成了整个宇宙的毁灭。但是这些自己吓自己,反过来又吓别人的所谓现代经济学家们如果不是站在一个方面反对另一个方面又是什么呢? 比如说,现在最爱胡说八道的郎咸平的那些所谓良心,所谓真话(事后被证明不少是假话),所谓大话,这些假话大话后面所表现出的那一点点事实,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这不正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吗?如果有不好的方面出现,那么,我们总还是能够找得到好的方面。这就是辩证法的眼光必然产生的一种反思。而且,这种否定的眼光如果不是在一个肯定的统一体里的否定,那么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只是从否定这一点来看,他们也把这一点点的事实弄得抽象起来,于是就和哲学上的那种一粒尘土的毁灭,就使得整个宇宙也毁灭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变成一样了。 我们现在用辩证的眼光来看一下现实的真实情况。 这些经济学家们拼命鼓吹市场经济,鼓吹市场自由竞争,但是他们怎么就会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不就是在一些企业倒闭,一些企业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吗?没有一些小的企业的大量倒闭,怎么会有大的企业的产生。如果说小企业在初期,代表一种创新,其实更多的是重复,也是一种社会浪费;那么,仅是竞争就使得小企业要么通过其他企业的倒闭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或者别的企业不倒闭,那么他自己就要沦为倒闭和被兼并的对象。大资本代替小资本这不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吗?而且,这种必然其实还是一种进步,因为只有小企业的消失,大企业的确立,才使得社会分工达到更进一步的集中,从而能够创造更加新的和强大的生产力。这些现实的真正的市场自由竞争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被我们这些为小资本家的利益,或者站在小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立场上的所谓经济学家们用一些夸大的数据,或者用一种单向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弄得危险十分。但是这表明了什么?这表明了这些人不过是看到了否定,看不到肯定,看到了企业的倒闭,看不到新的企业的建立,看到了小企业的倒闭,看不到大企业的发展,看到社会经济由于这些小企业所造成的局部困难(其实大部分是那些小资产阶级自己的困难,而困难来源于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真谛:要有敢于投入,就要敢于承担失败甚至倾家荡产的赌徒心理和冒险精神。这不正是那些鼓吹市场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所一再强调的吗?因为这样可以使得资源更好的得以配置呀!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里这可是一个最醒目的反对计划经济的优点呀!)。把一切由于竞争中所产生的失败归到国家的政策不公或者政策失误,这是没有道理的。为什么别人能够生存,而你不能生存?所以,这些言论完全是用心不良,或者是哗众取宠,或者是像个投机商一样,蒙骗众人,而当大家看到他们的裤衩的时候,也就一哄而散了。 还有一些企业家大声疾呼,说是中小企业的税负过重,造成了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呵呵!这是指什么呢?个别的企业当然有这种情况,但是如果不是只看到个别,还应该看到个别竞争所造成的普遍关系。我们要问这些大喊大叫企业由于税负过重而发展困难的中小资本家们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家们,难道你们在看到商机的时候,就没有计算过现行的税率标准?而当竞争由于你们这些精明的企业家不断投机、不断的投入而使得生产相对过剩的时候,这些由于你们本身的贪婪所引起的过度竞争,从而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对于自身的束缚,怎么能够要求国家来进行解决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想法呢?这只不过是把那些一时的现象当成永恒的存在的偏见罢了。比如,这些人以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所以,企业的生存就应该受到保护等等。但是亲爱的资本家大人,难道你不是希望你的对手们倒闭吗?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没有想到的是,你的对手正在背地里喝庆功酒呢!而且,亲爱的资本家大人,你这样的要求是很危险的呢?你要知道,要国家保护,你就要交出你作为一个企业家对于自己的企业的过分自由,正如你为了贷款,而必须接受银行的财务监管一样。但是你一方面要国家保护,要求国家减轻税负,一方面又要求企业经营的绝对自由,世界上哪有这么惬意的事情呢?而且,税负对于竞争中的企业来说,是公平的,你觉得高,别人也是在同一个水平之上呀!对于这些满脑子只有自己的小算盘的蠢人来说,他们不明白,税收其实对于他的企业不仅只有负作用,而且还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一定的税收的门槛实际上为他们阻止了无数他们潜在的竞争者,正是因为一定的税收的存在,使得一些投机者在投资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这种纯粹的资本的扣除,也即是对潜在的投机者来说不管你赢利还是亏损都要强制扣除的绝对损失,使得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在冒险精神之外增加一些慎重。 所以,看问题不能像吴敬琏、茅于轼、张维迎、郎咸平之类的思想浅薄但又哗众取宠的人那样看,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有破坏,也有建立,不破不立。对于个别的企业是件伤心的事情,但是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总体来说,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如果事实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就不可能存在,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因为如果没有旧的生产关系的毁灭,如果没有旧的生产关系被资本的竞争所打败,那么,资本自身则必然要失败,资本就不可能战胜其他的生产方式而发展到现在。这些蠢人承认资本的现实性,但不承认个别资本的破产倒闭的必然性,这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鼠目寸光,要么是死脑筋!  一些资本家和这些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垂涎于国有企业在整个社会行业中的有利地位,他们的资本家的本性是想要获得这块大的利益的,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着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投机目标无法直接实现,于是采取迂回策略,企图把国有企业和垄断利益,和广大民众对立起来,以便用抽象的全民利益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那种资产阶级的私心!于是就会听到这些企业家和一些代言人经常在媒体和网络上煽风点火,恶意批评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地位,导致了民营企业或者其他落后的小生产方式生存发展的空间不足的言论!这真是自已生病让别人吃药的想法。自己经营不善就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典型的投机者的嘴脸。且不说国有企业由于国家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具有战略性的行业的垄断也是事实上的。所以,要说垄断,就不能用那些小资产阶级的狭隘的眼光来解释。难道不知道,没有自由竞争就不会产生垄断,而垄断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吗?而且,国家的这些企业的垄断和这些行业并不冲突呀!因为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垄断使得他们无法进入这些企业,但是同样的道理,其他的资本不是也无法进入这些企业吗?所以,这就显得这些人的说法是多么幼稚可笑了。难道这些投机者不是在生产与垄断企业生产的商品不同的商品吗?难道他们根本不是同垄断进行竞争,而只不过是同自己相同的行业的其他资本家进行竞争吗?而且,这些人尤其不理解的是,没有这许多的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仅靠他们这些只知道赚取利润而不择手段不顾整个社会后果的资本家来说,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环境将会变得更加无序和恶劣。 要市场自由竞争还是要政府干预,这本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却会在这些只具有形而上学思维的人那里产生许多无谓的争吵。因为,这些人现在只看到垄断两个字,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即使国家不垄断,某些行业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垄断,而垄断的经济力量必然伴随着政治力量的垄断。正是靠着国家对于土地、矿山、资源以及其他战略性行业的垄断地位,才能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能够根据总的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调节,而不是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为了屈从于私人的垄断企业,国家却要不断的打仗。这种看似自由竞争的结果,其实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群众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更大的和更奢侈的浪费,而且这些浪费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也是以其他落后国家的人民的牺牲和被掠夺为代价的。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和对外的剥削与掠夺,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些垄断企业的资本家能够获得永远也填不满的贪欲。难道不知道,在发达国家中,垄断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的自由,而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以及他们的首脑们不是受这些垄断资本的控制吗?是的,这些小资本家或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那些私人资本家,可以想象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取得这种垄断地位,但是这始终不过是一种垄断形式,只不过是换了不同的主人而已,关键的是垄断的实质。 至于房价,任志强的炮声再响,也已经激不起自己的利益同盟 —— 房地产商们的跟随了。不要拿什么房地产泡沫吓人,那不过是这些房地产商和一些投机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捏造或者夸大的危言耸听而已。这些人在高房价时代赚取的高额利润,难道就不可以为低房价买一点单吗?当国家不断的推出房产政策,并实际上通过建廉租房、公租房的形式来以物质力量对物质力量的投机时候,就不要那么羞羞答答的提出什么房价只涨不跌的高论了,痛痛快快的把以前赚取的超额利润吐出一点有那么困难吗?因为把房子这种商品提到天上也不会改变它的属性,房子只不过是一“件”商品,一 “ 件 ” 大宗商品而已;把房子的商品属性看得和其他商品不一样,那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已经在前期赚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的房地产商和投机者们,还想着国家发善心,改变政策,这些人实在是想错了。拿经济泡沫吓唬人,尤其是不断的或明或暗的攻击党和政府的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这些人也太自不量力和小看我们的党和政府了。要知道,我们的党不是靠你们的金钱才保持下来的,而是靠大多数人的支持才保持下来的。而作为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党和政府在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样的强大的力量支持下,怎么会由于那一点小钱而打败仗呢?而且别忘了,那些理论还是错误的呢!如果真的有一批房地产商倒下了,房地产投机的资金也就可以重见天日了;损失的是这些投机者和房地产商,得利的却是整个经济的发展!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为了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的投入巨资来改善群众的生活,不断的投入巨资来提高人民的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这些成绩,这些具有最善良心愿的人没有看到,他们的良心之所以看不到,因为党和政府所做的改善民生的这些事实,根本不是这些资本家和资本家的代言人所关心的。税负高吗?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他们巴不得国家一分钱也不增税才好呢,那个时候,整个国家就会完全落在这些人手里了。因为那时,国家拿不出一分钱来改善民生,国家拿不出一分钱来使得自己的专政得到保证,而一旦这些人想要威胁国家,那好办,把国家没有钱办的事,你们只要拿出一点来收买民心就行了。税负重吗?大经济学家们,不要转移视线呀!你们不要只是一只眼看到国家从这些大的小的资本家的经营里收的税,你还要用另一只眼看看税收的支出呀! 当温加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再的提出要增加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金投入时,这些人的眼光却总是不从这里看。于是,这些只是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或者代表了一部分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只具有小资产阶级眼光的现代经济学家们就又到处用自己的抽象的“全体人民”大放厥词了。 真是杞人忧天!这些经济学家的危言耸听全部都是空的。他们故意不看我们国家现在所取得的巨大的成绩,只是叮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喋喋不休。他们关心的是煤不应该涨价,电也不应该涨价,而是让国家继续掏钱补贴这些企业,从而保证群众的用电用煤等等的价格不涨;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得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或者保持不变,这样也就会为工资的继续保持不变提供了一个好的借口,同时也为这些人继续攻击党和政府提供借口,也为这些人不可告人的目的提供基础。但是这些经济学家们怎么也不大声呼吁,要这些国有企业也降低税负呢?不要再提什么垄断利润了,这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这些现代经济学家们真是歪嘴一堆,对于个别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极力要求的东西,对于国有企业一概反对。不要再用小资产阶级的良心发一些莫名其妙的悲痛的言论了,你们眼里和所说的 “ 群众 ” 只不过是指你们这些小资产阶级群众而已,你们的条件恶化本身来源于你们自己的贪婪所造成的无序竞争,这怎么能够怨国家呢?国家不是在所有的法律条文里都有保障你们的那些条件的规定吗?而且,那些要求,那些良心,那些道德等等,都不过是为了这些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特殊要求而提出的,所以,对于国家在教育、医疗、民生等等方面的巨大的投入,而且是每年都不断增加的投入,这些人当然会视而不见,而只会像苍蝇一样,叮着一个正在阔步前行的牛身上的一点小伤口而啧啧不已。 一个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一个建立在由社会分工决定的以不同的生产者互相竞争为基础的社会,必然会由于这些竞争产生出许多个别的现象。个别人的互相竞争,形成了不依参与竞争的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国家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这些关系的共同体,同时也就是这些关系和矛盾的调和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又是推进这些不同的社会矛盾前进发展的主导者。个人的利益服从整体的利益,这不是一个说教,而是由个别的行动所造成的统一行动的内在要求。正是个别的自由竞争,才同时造成了大家都不自由的束缚。而国家的性质则由于代表这个共同利益的不同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必然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则表明必然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的。由于所代表的不同的阶级利益的不同所造成的国家的本质不同,这样的国家之间的对立,不同于相同性质国家之间的矛盾,比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就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但是重要的一点是,统治阶级要明确自己所代表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那个阶级的长远利益,并推动这些利益所包括的大多数群众的长远的目标要求,而不是被抽象的群众、百姓之类的话给催眠,以至于失去了对自己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进行实践的那种明确性和必然性与自觉的判断。 因此,发展社会分工,从而使得这种发展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范围上达到普遍的范围,并为更高级的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这表明了什么?这说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会不断的有小企业的死亡,同时也有更多的企业的诞生和大的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这些都不过表明了社会分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通过这些代表不同资本的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是通过这种竞争来使得这种社会分工逐渐达到普遍性的。当然,正是由于竞争的无序性所产生的必然,加上政策偶尔失误或者其他的偶然性(天灾、农作物歉收)等条件也会导致一些经济困难,但是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的,死亡一些、倒闭一些企业有什么要紧的,重要的是生存下来的企业更大更强,更具有发展前途。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不仅在社会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社会分工的融合也会产生重大的作用,而社会分工的普遍融合,是小资本和小企业做不到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保持小企业在竞争中不受到伤害和维持存在,这无疑要求社会不要进步,这是一种保守的反动的思想。 认识到社会的必然,同时也就对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有了认识。所以,危机并不可怕,一些小企业倒闭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这种必然的现象到处夸大,并用形而上学的思想导致的极端偏见,并把这种偏见到处加以宣扬,而不是在看到这些困难的同时,也看到前进的力量和远大的光明前景。这些人看不到代表着社会的肯定方面的力量,这些人看不到发展的力量。这些人死抱着自己的那些错误的理论观点不放,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正是他们的那些理论的错误和保守性(把资本主义生产当成一个永恒的东西进行理论的解释,而不是当成一个暂时的、需要不断的发展分工,并通过发展分工来消除社会分工的社会运动过程。他们想保守住分工的那种永恒性,而不想要分工的统一性,因为发展分工同时也是发展协作,产生一些新企业,同时也就会消灭一些小企业。发展分工也就是消灭分工的必然手段。),使得他们不断的发出各种谬论。古代人由于不知道自然现象,所以,一旦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就会归绺于老天爷或者上帝的惩罚。看看我们的这些所谓的现代经济学家们难道不是这样子想这样子做吗?他们都已经堕落到这样的地步了! 可惜的是,他们的杞人忧天,自高自大但又胆小如鼠,是不会使得代表着大多数人利益的党和国家迷惑双眼的。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其实一方面表明了这些破产的小企业完全无足轻重,另一方面表明了大多数的企业还是健康发展的。而且,巨大的财政收入和巨额的支出,同样也为这些企业由于自己的狭隘和贪婪所能进行的那种狭隘的分配,能够以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各种形式的再分配。这样的措施,为失业群众,为暂时处于不利经济条件的群众提供了保障措施,为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这些企业更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稳定的国内市场,而这一点却是他们看不到的。他们看不到国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提供的巨大的好处,而只是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或者从个别的企业的遭遇出发来发出一些空洞的恐吓,那么这些恐吓,对于一个站在客观立场上,不仅对于社会发展的否定方面而且也对社会发展的肯定方面有深刻认识的党来说,完全算不得什么。 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共产主义运动 建国六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实践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了。成绩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但是对于我们经常宣布的指导思想来说,现在却仍然存在着思想混乱的情况。坚持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而在现实工作中却是实用主义或者形而上学。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活的原则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并且,在用这些基本的原理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由于不理解现实本身的复杂的关系,出现了与事实不符的现象。 但是实践经验本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是面向当前的问题,还要看到未来;不仅要维护已经取得的宝贵成果,还要继续不断的发挥我们的潜力;不仅把当前的现实和现实发展的必然与这个必然所导致的光辉前景结合起来,还要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与转化为理性的自觉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就从我们的党的理论系统本身谈起。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指导的政党,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中,不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和我们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完整系统的,既符合现实也符合长远发展目标的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呢? 我们坚信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我们也坚定,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中国化,一定能够用理论的自觉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我们一定能够通过自觉的实践统一目前建立在现实各种生产条件基础上的代表各种利益的混乱观点,我们一定能够把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不仅属于我们自己,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身的辉煌! 为此目的,我们首先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这里我们只需要先提一下这方面比较系统的著作,那就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因为这本不仅作为论战性的著作,而且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总结。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空想,而就是现实的实践要求。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不需要在这里引用,我们这篇文章将只是就共产主义理想的问题,从这部著作所阐述的整体观点来重新论述一下。 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写道: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共产主义原理》,第 357 页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即是说,我们看待共产主义不能用静止的不动的眼光去看待,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其本质更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也即是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我们如果理解了现实本身,理解了现实各个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未来,那么,这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有目的的实践就是共产主义运动本身。 现在的很多人不理解共产主义运动的这个本质的规定,所以对共产主义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看法,并把共产主义和我们以前所经历的曲折的实践的某一具体形式等同起来,由此产生了一切理论的混乱。 所谓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时候,把立足点放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上。那么这些条件有哪些呢?我们把目光收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上来。 (a)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个人是在过去就已存在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 —— 21 页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没有过去的、积累的劳动,哪怕这种劳动不过是由于反复操作而积聚在野蛮人手上的技巧,任何生产都不可能。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样说是因为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因此,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例如在凯里看来,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2 页 上述引用,清楚的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经济学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共产主义理论是从研究现实的人的生产来了解自身的,是通过研究人类的现实运动所造成的人类自身的异化条件以及这些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条件之间的互相运动的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类在这个异化的现实条件本身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扬弃这个异化的条件,理解到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这些异化本身的扬弃,也即是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有十分现实的物质基础。也即是说,只有人类全面摆脱了分工以及由于分工所产生的把人类限制在某一种单调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类的真正自由才能建立起来。要想达到这一步,只有全面取消分工。但是有这个要求是一方面,要认识和理解这个要求的客观辩证运动是一方面,而把这些要求和认识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又是一方面。这种全面取消分工的要求,如果不沦落为一句抽象的词句或无现实的理想,那么,要求全面取消分工就需要许多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共同实践和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互相矛盾斗争中的曲折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基于这些条件,认识到这些条件以及这些历史条件之间运行的规律,我们人类才能在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劳动创造,自觉的去改造这些条件,不断的扩大这种历史条件的基础,从而为最终消灭这些条件的限制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正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全面发展的阶段。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资本主义的消亡是以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扬弃为基础的,而扬弃的动力来自于矛盾对立的本性。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指的就是这种对立的扬弃。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内部矛盾的本性使然,所以代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资本家们不会彻底的放弃自己的资本家的身份、财产和力量,要让资本家也象认识到自身的使命的那种自觉来控制自己追逐利润的欲望,来取消竞争,来主动的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最终各解和真正的独立自由做出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相反,资本家们总是不择手段的制造对立,并千方百计用自己的资本的力量来保存自己的资本家的那种特殊,或者保持自己凌驾于工人之上的那种虚荣和奢侈的享受。所以,在资本家本身是没有意愿,也没有动力去主动的把自己的权力交给社会,让社会来调节自己的生产,让社会的自觉的行动来解决自己本身的矛盾的。这个动力只能来自于资本的对立面,结合的劳动的力量,现实中是这一对立的代表,即无产阶级的团结的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整个社会随着资本不断的深入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外的其它的各种生产方式逐渐被资本的竞争所消灭,整个社会阶级也越来越分成简单的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随着这个 条件 的出现,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也越来越尖锐,斗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样的斗争可以产生社会革命,从而使革命中胜利的无产阶级可以战胜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并联合其他阶级的力量建立自己的统治的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对立关系是在同一基础上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不同,实践的目的不同,对待自身的利益不同的阶级统治。而且,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会引起资本家主义国家之家的竞争和斗争。以前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由于国内的矛盾引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表现。 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必然如此。如果说以前是诉诸于武力,那么当这种武力由于斗争的激烈而有使资产阶级的统治破产的危险面前,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似乎相对平和的方式;但是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目前欧美的发达和非洲和中东的贫穷,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外部体现;只不过这些掠夺有时采取明显的战争的手段,有时采用了动听的词汇罢了。即使现在的一些掠夺采取了动听的名词,比如经济援助、银行贷款、各种投资等等,但是这些动听的言词后面哪里是对发展中国家或者贫穷国家真心实意的帮助?这只不过是这些国家的资本家们攫取利润的砝码,因为这些美妙言词后面的实际行动总是附加了许多不利于受援国社会经济自主发展的条件的。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私人利益的集体体现。 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似乎还有一些生产命力,但是不得不看到,以前的资本主义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美洲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了。资本全球竞争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在全球的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全世界的事情。 所以,这里有必要立即谈一下社会主义。既然共产主义主要讲的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理论是善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那么,作为这个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怎么可能是一个静止和僵死的社会制度呢? 不错,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看来,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来进行的,保持着自己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的鲜明的质,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在资本与劳动对立上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肯定的一方也即是保守的一方代表资产阶级,他们有意识的运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国家机器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和所有权不变,从而保持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变;但是否定的要求还是在不断的发生:工人的联合与斗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替代手工的、小农的生产等等现实运动中;这些情况总是不断的发生,不依任何人意志为转移。但是在这里否定是不自觉的,还是受到资产阶级统治的限制和反对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否定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为主的自觉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种自觉的否定,在认识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上提供了和现实的政治力量保证,从而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提供了一种对无产阶级最有利、社会动荡最平缓的对立统一的形式。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里有一段对精神运动的精彩描述,去除其中的唯心主义,把精神换成社会主义,那么这段对于精神的描述倒是十分符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认识。 “……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但是,犹如在母亲长期怀胎之后,第一次呼吸才把过去仅仅是逐渐增长的那种渐变性打断——一个质的飞跃——从而生出一个小孩来那样,成长着的精神也是慢慢地静悄悄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一块一块地拆除了它旧有的世界结构。只有通过个别的征象才预示着旧世界行将倒塌。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种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若有所感,在在都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可是这种逐渐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 但这个新世界也正如一个初生儿那样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现实。这一点十分要紧,必须牢牢记住。首先呈现出来的才仅只是它的直接性或者说它的概念。我们不能说一个建筑物在奠基的时候就算是已经落成,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对于一个全体所获得的概念视为是该全体自身。当我们盼望看见一棵身干粗壮枝叶茂密的橡树,而所见到的不是橡树而是一粒橡实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满意的。同样,科学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王冠,也决不是一开始就完成了的。新精神的开端乃是各种文化形式的一个彻底变革的产物,乃是走完各种错综复杂的道路并作出各种艰苦的奋斗努力而后取得的代价。这个开端乃是在继承了过去并扩展了自己以后重返自身的全体,乃是对这全体所形成的单纯概念。但这个单纯的全体,只在现在已变成环节了的那些以前的形态,在它们新的原素中以已经形成了的意义而重新获得发展并取得新形态时,才达到它的现实。 由于一方面新世界的最初表现还只是隐藏在它的单纯性中的全体,或者说,最初所表现的还只是全体的一般基础,所以另一方面过去的生活里的丰富内容对意识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在新出现的形态里,意识见不到内容的展开和特殊化的过程了,但它更见不到的,则是将诸差别加以准确规定并安排出其间固定关系的那个形式的发展形成过程。没有这种发展形成过程,科学就缺乏普遍理解的可能性,就仿佛只是少数个别人的一种内部秘传的东西;我们所以说是一种秘传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仅只才存在于它的概念或内在本性里;我们所以说它是少数个别人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还没广泛地出现,因而它之客观存在是个别的。只有完全规定了的东西才是公开的、可理解的,能够经学习而成为一切人的所有物。科学的知性形式是向一切人提供的、为一切人铺平了的通往科学的道路,而通过知性以求达取理性知识乃是向科学的意识的正当要求;因为知性一般说来即是思维,即是纯粹的自我,而知性的东西则是已知的东西和科学与非科学的意识共有的东西,非科学的人通过它就能直接进入科学。 科学既然现在才刚开始,在内容上还不详尽,在形式上也还不完全,所以免不了因此而受谴责。但是如果这种谴责进而涉及到科学的本质,那就很不公平了,这就犹如不愿意承认科学有继续展开的必要之不合理是一样的。…… ——《精神现象学》上卷“序言:论科学的认识” 8 —— 10 页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也是这样充满曲折的,这主要是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认识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的干涉,即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它们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和没有竞争力,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却会越出本身,成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 这些措施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各不相同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共产党宣言》,第 489---490 页 这当然是对于当时的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说的,或者说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发达的阶段来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即使在这里也认识到共产主义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也要经过“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的进行。但是人们总是持有机械的思想来看待这句话。他们没有看到,叙述的过程和现实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现实的过程很长,经历的曲折很多,但是叙述中却不能对这些情况做更多的表述。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与我们现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多么的一致。区别只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了。 列宁是把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成现实的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实践家。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他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一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在战争的紧迫过程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为战争服务的经济政策,但是列宁还是从中看出了这种经济政策不能持久,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就果断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列宁当时所采取的新经济政策的措施看,不能不说列宁已经对社会主义运动有了一个深刻的看法。但是列宁的逝世使他不能继续更深入的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斯大林所采取的办法和列宁的办法是一种完全相反的道路,列宁是从现实出发,斯大林后来则不自觉的走了从理论出发的道路。从斯大林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来看,斯大林已经不自觉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的理论依据虽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但是斯大林是用从现实资本主义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原则去规定现实的生产,而不是用理论去和现实相适应。所以,斯大林没有弄清楚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所以,把计划和市场对立起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计划经济体系。斯大林虽然也注意到当时仍然存在分工,存在商品交换,但是却只是作为已经被计划经济所战胜了附加的无足轻重的经济条件来对待。 但是没有市场哪有计划呢?没有只有市场而无计划的经济形态,也没有只有计划而没有市场的经济形态;再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有计划的限制,而严格的计划经济又怎么能够摆脱社会分散的分工所导致的交换呢?片面的执着于要么计划要么市场,就是犯了形而上学。绝对的自由也就是不自由,绝对的计划也就是没有任何计划。从苏联经济学教科书和苏联的实践可以看出,实际上斯大林所实行的政策就是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那些规律而制定的。但是当时的世界和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没有达到这个条件要求的。这种经济体制虽然利用当时的社会成熟的分工的经验,可迅速利用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并按照当时社会分工的经验,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这种计划经济的方式也确实发挥了历史优势,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达到或超过当时许多国家的经济生产水平。但是这种体系的内在联系是建立在当时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的成熟的分工的基础上的,而且这种分工依然是分散的,依然是把人变成了分工的附着物,并不是由于这种计划就会取消了社会分工。因此建立在由世界资本主义竞争所形成的成熟的分工及各分工之间的协作的经验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长期以往,内部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计划经济体制缺少市场的那种由于竞争所产生的不断促进社会分工深化的内生性。缺少了竞争的计划经济,虽然在短时期内发挥了历史积淀的技术和分工的成果,却没有开创促进社会分工继续进展的适当的机制和形式。因此,计划经济就变得僵化了。僵化的体制当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内在发展的要求,结果运行了数十年后由于制度的僵化,而导致实践的失败。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也是和苏联几乎一样的计划经济体制,只不过我们的经济基础是更加落后而已。事实已经做了说明,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人为的把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强制的应用到现实中去,从而抛弃了理论本身赖以存在的基础,变成了用理论来规定现实,而不是反过来让理论与现实相适应,那么实践中必然要出问题,实践必然要失败。 当然,现在做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这对于前人以及他们从事的伟大事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任何没有经验可循的事业都是要有人探索,都是要允许犯错误的,那些以我们事后人的眼光去评价伟大的探索者,先行者,并用后来的事实对他们指手画脚,批判他们是错误的等等,都是不公正的。因此对于我们的党和政府正在推进的改革开放来说,也是要允许探索,允许失败的。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继往开来的伟大的事业。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前人的错误在事后进行一次总结。总结错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评价就是,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阶段脱离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没有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但是这也是有情可原的,我们的前代伟人们,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他们有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他们有坚强的毅力和探索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现在许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仍然陷于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却根本不懂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因此,我们就社会主义的实践的历史,计划经济等开始我们的进一步论述。很显然,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争论以及现代经济学家们对于计划经济的失败都没有真正弄懂意义所在。一些人把建立在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当成社会主义本质来反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持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的人又拿现在社会主义实践来反对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两者都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的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资本论》第 1 卷第二版跋,第 23 页 我们拿这句话来理解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生产与流通过程的第二卷,可以看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资本论》第二卷内容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是个前提,有这样的前提才有这样的抽象。但是,倒过来的看法是这样的,把这个抽象当成前提,应用于现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实践时由于认识的差异,那么采取的具体的经济手段也是一定有差异的。 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把国家的全部生产都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但是这种分法应该是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事实中抽象,而不是在运用理论的时候,却把这个基础抛弃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无序竞争的过程中使生产过程的价值和物质补偿失去正常的比例关系,从而使经济在繁荣、停滞、危机、缓慢回升,繁荣的命运里循环。这种状况产生的基础是资本的内部矛盾所造成的竞争外部的存在的斗争。所以,我们虽然认识到这个无序的竞争过程是产生所有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但是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能越过这个阶段的时候,就不得不忍受这个阶段所带来的各种欢乐和悲伤。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却是建立在把结果当成前提,把理论当成实践的前提的结果。并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的抽象规律,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互相补偿的比例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这里只看到物质补偿,忘掉了价值补偿,实际上也即是只看到生产,忘掉了社会分工所必然导致的交换,知道了现实中规律,却在运动规律的时候抛弃了现实基础! 当时我们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小农的,手工作坊的等等生产方式都还存在,分工和协作还是很原始的那种靠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分工,机器的应用都还不普遍,对于生产资料的流通和消费资料的分类和统计还没有可能完全的进行,既缺少丰富的经验,也缺少技术的手段,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只有资本发达条件下的措施,必然要在实践中付出代价。 但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不能抹杀掉的。即是说,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这为以后进行经济的调控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当时采取的计划经济措施,可以迅速的采用当时世界比较成熟的社会分工,可以迅速的在国内建立门类齐全的工厂和企业,并按照当时已有的成熟的社会分工体系进行生产和分配。缺点依然是超过了社会分工的实际。在全世界的分工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况下,普遍总是通过个别的竞争来形成,而计划经济体制却是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普遍,以致于缺少了形成普遍的那种个别的动力。 因此,我们就是要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一是要承认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这是采取行动的前提;第二就是要自觉的认识到矛盾,并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制定出符合当前时期的矛盾运行的办法和机制来;第三是要在尊重的现实的基础上,指出现实的必然发展目的。这是现阶段解决矛盾的基本思路。 承认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当然也就不仅是停留在一句话上,还要从对中国的实际的实践和分析基础上得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因此,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条件,我们认识得比过去丰富多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导下的实践和总结,也使我们自发的获得许多成果。 现阶段我们大力宣传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承认现状的基础上经过实践,并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丰富经验总结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一个方面。但是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现实的领导方法的理论,还不能完全体现我们现实的经济条件的运动规律。因此,科学发展观,还只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站在外部,并根据内部矛盾的运动的表现来采取的一种主观平衡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还不能完全解释各个经济现象背后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能认识到这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外部的表现的此消彼长的循环往复,能够通过这些循环往复积累一些实际工作的经验,并有意识的指导实践。 既然对于这些认识还停留于外在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彼此之间的表面的联系,那么,提出的办法总还只是用自觉的辩证法的思想来处理这些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罢了。辩证法有它的优点,就是在发展顺利的时候,意识到倒退;投资过多的时候,意识到生产会有过剩;经济过热就有可能产生崩溃。这些都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外部必然表现。可是我们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这些表现上,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仅仅针对这些表现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在论述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时候曾提出一个外在辩证法和内在辩证法的区别。 黑格尔指出: “(一)外在的辩证法,即运动的过程(内容)与对于这个运动过程的整个掌握(形式)是区别开的;(二)不仅是我们的理智的一种运动,而乃是从事实自身的本质出发,这就是说,从内容的纯概念的运动出发去证明。前者是一种考察对象的方法:提出一些理由,指出一些方面,加以反驳,籍此使得通常当作固定不移的对象,都摇动起来。这些理由也可能是十分外在的,在智者派那里我们对于这种辩证法将有更多的要说。但那另一种辩证法则是对于对象的内在考察;这是就对象本身来考察,没有前提、理念、应当,不依照外在的关系、法则和理由。我们使自己完全钻进事实里面,即就对象本身加以考察,即依它自己所具有的那些特性去了解它。在这样的考察里,于是对象自身便显示出其自身(的矛盾):即自身便包含有正相反的规定,因而自己扬弃自己;……”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四、芝诺”,第 326 页 这个区别是容易理解的。由此看来,我们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也只是在外在辩证法的层面上。因此,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十分完善,总使人觉得不足。不足即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依据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没有一个符合现实和逻辑的统一论述,内容和形式还是区别开着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真正的目的即是现实本身,也是可能性,但是是现实的可能性。只要把现实的内部矛盾真正了解了,掌握了矛盾的运动规律,那么同时事物发展的目的也已经指出来了。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根据以及根据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建立在具体根据的基础上的目的也必然是可以实现的,也即是说目的是现实的。在这里,切不可把个人的主观的没有根据的目的和我们这里有着具体根据的目的相提并论。)。 现在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离马克思所揭示的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越来越远了,人们越来越从形式上而不是从内容上,即从现实的各个条件运动来看了。不仅如此,在现代经济学家们的鼓噪下,形式的外在的抽象统一代替了内部的差别。于是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混乱的思想。这些混乱思想再加上一些现代经济学家的自高自大,胡言乱语,和形而上学的逻辑应用,结果造成了更多的混乱。于是现在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当社会的经济运动出现一些问题时,这些现代的经济学家们就齐声高呼,是政府没有按照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来制定政策,所以,造成这样的不稳定的后果,不是他们的理论错了,而是事实错了。这些所谓名人经济学家的思想完全是唯心的,他们不认为是他们的理论出了错,反而一再的以为是现实出了错。但是,现实出现的各种问题,只不过是现实本身的矛盾,再加上这些形而上学理论盲目指导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进行反驳,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多年实践得来的宝贵的经验,而且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本质,即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仅如此,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这仍然只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般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依然被外在的形式的东西弄模糊了,以至于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了。 那么我这里还是先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 “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如果我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末这是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经过更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整体的浑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 750 页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即是表明了如何真正的掌握一个国家的各种具体现状以及这些矛盾的互相联系及运动表现。用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和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对比,就可以鲜明的看出,现代经济学理论完全不是从现实的处于一定的生产条件的人的阶级性出发,而是从抽象的抹杀了一切现实性的理性人出发。其他的理论都是从这个抽象的理性人的假设得出进一步的错误的抽象。抽象的假设必然导致抽象的理论,所以,现代经济学家可以不顾现实中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而谈论什么贫富差别的不同规定;在脱离了现实的对立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谈论什么企业的道德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因此,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的社会怎么不是永恒的呢?我们看看马克思对于这种处在矛盾的发展的事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的态度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办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资本论》第 1 卷第 122 页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学过哲学的都应该知道,那就是矛盾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当这种矛盾还处在必然存在的阶段时,矛盾是不可消除的,因此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所以马克思说,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办法。 基于以上两段话,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是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一说起社会主义,人们脑袋里都是僵硬的死的概念和印象,这是现阶段产生各种左的和右的言论的思想根源,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充其量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形而上学的表象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最基本的矛盾对立是什么呢?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基本的内部矛盾是什么呢?是我们国家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还不充分。经济基础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作为一个统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是被资产阶级的政权所统治,而在我们国家里,是经过革命斗争,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但这还只是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开始,还只是一个从资本主义经济的盲目发展中走向人类自觉发展的一个开始。这样一个开始,在随后的发展中,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的。这个开始的后来的继续发展只能是战胜了资本的,获得统治的无产阶级的本质的自发到自觉的发展。从自发到自觉,从初期的质变到后续的量变发展,最终达到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不经过曲折和反复,那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本性的。现阶段,社会上一些人对我们国家 63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视而不见,对我们国家关于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充耳不闻;他们只是看到我们曾经有过的曲折和错误,拿这些曲折和错误来否定社会主义本身的现实性和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言论,犹如要求一个人永远也不要长大一样;犹如要求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失败,就要全面回到过去一样。这些人相信自发的力量,却不相信我们最终能够通过实践,找得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我们的自觉的运用规律,促进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用以上论述和我们国家的现实实践所采取的理论与政策相对照,自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主导者和领导者的正确的阶级本能和错误的理论指导之间的互相妥协,导致社会的实践措施既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方面,也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面以及保守的改良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思想。结果是现实社会发展既前进,又后退;既不断的产生对于美好前景的向往,也有对于未来的不断争论。这样的妥协,其实也是一种思想的不确定,即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一种不确定。在这样的不确定面前,任何一个看来说得有道理的针对片面的现象的理论表示,都显得有些合理的成分。但这些合理的成分,加在一起,不多不少,都是互相反对的,而且,反对的和赞成的一样多。于是,对于现实及现实的各种矛盾现象,没有一个对现实的实践及最终发展目的互相联系的全面的理解和论述,思想上的混乱和模糊不清当然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社会矛盾面前,有坚持市场经济方向的,有的在各种社会矛盾面前想回到过去的;有为资本家说话的,也有为“全民利益”说话的,有为农民说话的,有为小资产阶级说话的;有指责政府的,有指责国企的;还有一些耸人听闻的什么阴谋论,社会崩溃论,社会已经处于矛盾的极点论等等胡言乱语;于是伴随着各种胡说八道同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主张,提出的要求和措施也同样是花样十足,矛盾不断。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目前还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即分工还不发达,因此协作也不发达的阶段。现阶段不仅存在着国家或者民营的资本主义式的大生产,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分散的小生产,个体生产,以及农业中的小农生产。因此,随着这样的经济基础的存在,中国社会中也分成不同的阶级的存在,有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者阶级等等。企业的经济活动、各种各样的小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由于竞争所产生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活动产生波动,这些波动直接影响现存的各社会阶级的生活,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这种不稳定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那么这些矛盾都是哪些方面呢?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描述过的那些矛盾。主要包括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及其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之间的对立(现在所强调的宏观调控并不能改变这种对立);除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和其它各种小生产之间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小农生产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对立。 那么这些互相矛盾的对立运动的表现都有哪些呢?一是经济比例经常失调(看起来好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看法,但是经济比例的经常失调是现在社会的内部固有矛盾的表现);二是某些行业的生产过剩;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的土地集中和资本化的规模太小,与城市工业的发展完全不相适应。);四是农村和城市化的对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脱节。 因此我们现时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性,同时也扩大了无产阶级的普遍性;通过发展,让大的资本代替原来是由各种小生产的、小农生产的生产方式,最终发展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单纯的对立, 从而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打下物质基础。 但是矛盾的发展总会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一是阻碍社会发展。大资本代替小资本不是没有斗争,小农的个体生产变为资本的规模生产也不是没有波动,城市代替农村也不是没有动荡。那么,我们既然不能消除矛盾对立,那么我们只能是创造一种矛盾在其中运行的方式。既要认识到矛盾的必然性,也要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既要看到资本的吞噬其他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本性,又要看到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能源掌握在国家手中的理性的一面。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使得我们对于这些基本的矛盾方面认识深入多了,现实多了。资本主义为了保持自己的基础,不得不在恶性循环中寻找出路,但是总是一个办法引起另一个不良的后果。那既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也是资产阶级保守眼光的无能。我们国家的实践则证明了,我们自觉的发展资本,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团结一致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的联盟的力量保证,我们可以用团结的力量,用集体的力量来和资本对立,我们有信心以我们的自觉性集中共同的力量在促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的深入和社会化的同时,限制资本的这种破坏性;我们确信我们能够作一个集体在和资本对立时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自觉,让资本的自私自利和自发性为我们的自觉的长远目的服务。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的阶段性,既要承认我们不能主观消灭这种资本的无序竞争所导致的破坏性,也要承认我们可以用无产阶级的远大眼光,容忍这种暂时的不快,用资本的发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用资本力量的增长来促进自身力量的增长,用资本所制造出来的强大生产力来武装我们的力量。通过我们的自觉,通过自觉的发展资本,同时也就能够现实的扩大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达到资本和劳动的单纯对立,也为更高一级的社会转变创造条件。 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提法,是人类自觉的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但是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去自觉的面对矛盾,那么,矛盾的自发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经常大的波动,甚至会产生社会动荡。所以,在对整个社会发展提出和谐的要求时,我们还要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和谐背后矛盾的本性,只能通过对于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才能够把和谐建立在对立的统一上,我们才能做到具体的对立统一,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在目前,建立在现实矛盾基础上的和谐意味着就是要有一种机制,一种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在生产交往和竞争过程中的不是那种激烈冲突的、对社会产生破坏的机制;而是各个不同阶级的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一种资本的生产和各种生产之间在党的领导下自觉的运用规律的运行机制,创造一种生产和积累之间的符合发展的大致比例的机制,创造一种包括国家对无产阶级在内的其余各个阶级在与资本的竞争中行将消亡的保障机制,创造一种资本和劳动(也即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对立的一种招收工人和工人工作以及工资和劳动保障的机制,创造一种把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公共事业的需求从自发性到自觉性推进的机制等等。同时,也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为这些机制的运行提供政治的、社会的保障,比如说加强制度建设,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当作引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统治下,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才能实施。这一点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区别的。资产阶级的国家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对无产阶级做出让步的,除非这种利益已经对自己的生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 理解了的现实就是目的,理解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本身也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因此,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建立在现实的深刻的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必然会使还笼罩在我们面前的各种迷雾消散,必然会使我们的实践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必然会使我们爆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无比的热情。 社会主义必然能够胜利,共产主义必然能够实现。 五、对于当代一些影响现实较深的理论的批判 1、通货膨胀理论 把社会上一段时期内物价(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这样一个在现实经济过程中的次要现象当成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并为此给自己制造了许多假的理论,以及在这种错误的理论下所产生的空虚的怪影和悲剧的后果来吓唬自己。这不能不说是西方经济学的无能表现。把本来是由于现实的经济竞争过度和投机过度所造成的经济比例失调这种表现为结果的通货膨胀现象当成前提,不仅在思想上制造了许多混乱,也给党和政府在正确的判断经济形势,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时产生了误导。 这样一个事实表明,我们离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太远了,我们的经济理论离现实太远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已经有助于对这种错误的理论进行一个纠正,把这个现象真正建立在现实的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之上。 通货膨胀最早的理论解释是单纯的货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即是说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商品交换的需要量,货币就会贬值;反之货币就会升值。这种错误的理论,马克思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批判了。但是这种早已被批判过的错误理论,在后代的经济学理论中,为了辩护的目的,又重新包装了起来,还穿上了花衣服,并一再的用于实践。比如与这个现象相配套的货币政策等等。这些人真的以为货币的增发与否才是现实中物价走高或降低的原因呢!这真是弄颠倒了关系。 但是现实情况的复杂超出了这个形而上学理论的单纯,于是什么输入性通货膨胀,什么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什么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什么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通货膨胀,什么结构性通货膨胀等等。如果不是胡说八道,也是被现实迷惑了双眼,蒙蔽了大脑。 下面我们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系统的解释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看到,在理解了这个现象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所谓通货膨胀的理论在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界已经和刚开始的这种理论不一样了。真正符合通货膨胀的概念的是李嘉图的那种理论,但是那是个错误的理论。李嘉图以为流通中的货币多了,物价就上涨,货币贬值;少了,物价就下跌,货币升值。相应的,可以通过人为的改变流通中的货币量来造成物价的上涨和下跌。这勿宁是看错了关系。因为真实的关系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现实中商品流通的量以及需要同时结清的支付差额。 我们现在所谓的通货膨胀,更多的是大家用这个原始的理论名词来代表现在的一部分物价上涨的现象。但是我们可怜的经济学家们却把关系弄颠倒了。简单的把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归罪于货币的“超发”,于是又回到李嘉图的那种货币理论上去了。把货币政策当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调控工具。但是这不过是一种幻觉,是一种理论的无能。 对于货币的需求总是来源于现实的生产与交换。要么是扩大生产,要么是为了支付,要么是为维持生产,要么是个人消费。总结起来不过是这么几种。但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不把眼光放在这里,却一直在货币政策上打主意;当货币政策被用尽而经济依然没有起色的时候,这些人的眼光应该来到生产中来了。 我们应该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看待所谓的通货膨胀的问题呢? 一是应该看到,所谓通货膨胀的外在的表现,不过是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和大部分的收入对比做出的。只有物价上涨还不足以产生这种焦虑和混乱,而是物价的长期稳定上涨或短期的快速上涨与收入的增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产生的。现在更是用一个单纯空洞的 CPI 指标作为标尺,但这不应该是那种河水量和河的宽度和容量的问题,因为河水上涨是动态的,而河岸却是固定的;而物价和工资两者是变动的,两者要么同步上涨,要么产生失衡,一个涨得快一个涨得慢。 而且这些商品大部分都是以农业为基础或者为中介的商品。应该看到,这里由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性质,导致商品的生产量相对于工业增加的缓慢和频繁波动。丰年和歉收的年份,尤其对于这些商品的物价有很大的干扰。一方面是需求,甚至是不断扩大的需求,而另一方面是商品的增长的缓慢甚至下降。这本身是由于生产力本身造成的。现代经济学家们也承认这一点,不过,很奇怪的是,现代经济学家们很少从这一方面来进行分析。而更多的是从下面这一个原因来分析。 二是一种被外表掩盖的内容。这种外表就是由于需求的旺盛。按照这些经济学家们所遵循的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就说由于需求旺盛导致商品的物价上涨。但是这种说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想法,而且把所有的商品一棍子都打死了。因为他们在肯定这种需求导致一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他们却没有看到另一些商品却在同样的增加需求的情况下价格反而降低了。 其实,归根结底这个第二条的解释方法,要没有第一条的原因,是什么也不能解释的。有了第一条,这个解释才能算得上完满一点。但是这仍然不能把事实的真相完全说清楚。因为把问题笼统的归结到同样笼统的原因,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我们要知道的是真实的条件,是真实的现实的关系。上面的这种描述只不过是一种对于外表的一个不错的解释。但是解释和真理是两回事。 问题还大大的存在呢!比如通货膨胀和货币超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就从这一个被大多数人挂在嘴边,但是实质上根本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货币超发说起。 货币超发的实质就是把一些闲散的暂时不用的社会资本或者一般大众的储蓄,按照银行的技术手段集中投放出去。或者政府也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等等手段把公众手里的小钱集中起来,然后再集中贷放出去 , 促进整个社会资本投资的增加。相对于不流动的闲散的资金和暂时不用的资金,以及将来才使用的货币来说,把它们集中起来,然后又投放出去,这样一个过程,在经济学家们的眼里,就成了货币超发。这个简单的过程造成了纷繁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但只是使人更加迷茫的理论。 所以货币超发并不是那种形而上学的印钞票的思想。那种恶意的通货膨胀和这里由于正常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而且,他们按照这种形而上学的理解,自然就会联系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通货膨胀这个名词来。但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通货膨胀和那种古典的理论实在只不过是在某一部分相似罢了。根本不能称作通货膨胀,而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必需品的长期缓慢上涨或者短期内的快速上涨罢了。 因为,同一个货币政策的操作,我们会看到家电、日用工业品包括汽车等一些大宗消费品的价格并不是随着蔬菜、粮油等等这些食品类的商品上涨而随着上涨的,而是经常保持价格不变甚至是不断下降的。 这是这种简单的形而上学的以货币超发来解释我们面前这种现象所无能为力的 , 而且这个现象本身表现了这种商品价格有涨有落的现象是深刻根植于商品交换本身的 , 而商品交换是取决于商品本身的价值和这种商品在流通中的商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多少的。这既是经济结构所造成的结果 , 也是商品生产流通过程本身所造成的结果。把通货膨胀看作是由于货币超发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浅薄的表面的和错误的看法。 像周其仁等一大批现代经济学家是坚持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的。周其仁反对结构性通货膨胀 , 但是他却又回到货币主义的老路上去了(参见周其仁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e852d01000cjx.html , “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 )。周其仁等人不认为有结构性通货膨胀,所以 , 他们以为虽然商品的价格有涨有落 , 但是总体来说 , 商品的价格总水平还是上涨了,于是他们仍然承认是由于货币越发造成了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而多于流通中商品的货币量造成了商品的总体价格上涨了。 但是这里有两个困难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一直到现在所有的现代经济学家们都没提,或者是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想到。 第一个困难是这些越发的货币是怎么进入流通的。难道真有那么多的傻子,在从银行拿到钱后,会用比现在市场上高的价格来购买已经标明了价格的商品,从而把商品的价格推高吗?这些人的解释可能是 , 这些从银行里流出的贷款或者外贸出超或者外商投资所引进来的货币资本造成了强烈的需求 , 所以 , 造成物价的总体上涨。但是这个总体却是把所有的矛盾都掩盖了,因为贷款的钱一般是不会直接的就流向能够使 CPI 指数上涨的那些商品的,这些货币只能通过投资才能间接的增加对 CPI 指标里的商品的需求。而且,这些所谓超发的货币只有小部分以可变资本的形式(也即工资收入)流向了 CPI 指标里的商品,其余的大部分都是作为生产投资用到不变资本中去了,而现在这些贷出去的货币以前不是有同等的商品积累在那里吗 ? 所以这些贷款的钱一般不是作为直接消费,而是作为生产投资用做生产消费的。所以,这里消费的大头不是直接的生活消费,也即是 CPI 指标里的那些商品的消费,更多的是生产消费,即投入到了生产资料的机器、厂房和生产对象的原料等等方面。但是这些事实在现代经济学家眼都弄没了。难道通货膨胀问题不包括这些? 第二个困难是通货膨胀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弄得不明不白。到底是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工资上涨呢,还是因为工资上涨造成了通货膨胀呢?按照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两者都是正确的。所以,物价普遍上涨的时代,要求上涨工资的呼声很高,而当国家对公务员或者财政拨款人员涨工资的时候,这些理论家们又大声的说是因为工资上涨造成了通货膨胀。然而,哪个是真的呢?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无论怎样解释,这里都是一个循环论证,因为两者符合外在的因果关系的外貌。所以,两者都是原因,也都是结果;既可以说是因为通货膨胀造成了工资上涨,也可以说是工资上涨造成了通货膨胀。看来,这里仍然是理论出了问题,而不是现实。但是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家们恰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是现实出了问题,而不是他们的理论出了问题。 显然,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表面的因果联系,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不可解释的矛盾。因为从货币超发到通货膨胀需要一系列中介过程才能造成我们现在所说的通货膨胀。而这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里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讲过了。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从消费,而是从生产决定消费来研究资本的运动规律的,所以,这样的物价波动问题都包含在资本本身的运动过程里。只有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才会颠倒过来看问题。 现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对产生“通货膨胀”的现象的所有原因做一个符合现实本身的统一说明。 首先,明确一个事实。既然我们现在用 CPI 的涨落作为经济社会中是否发生通货膨胀的指标,那么,这其实就是说,通货膨胀在现实中主要是指那些关系到大数人生活的生活必需品的上涨,是从个人消费的角度来看的,而这个指标的选择有着相当的随意性。这其实是一个同义反复,但是这个同义反复本身是说的这样一个事实,即商品涨价了,所以,货币贬值了,或者货币贬值了,所以商品涨价了。这个事实本身就使得通货膨胀现象一开始是从个人消费的角度来看,完全没有讲到生产消费以及生产投资的关系。消费结构离开生产以及被生产所决定的分配,是无从谈起的。但是总的来说, CPI 指标所包含的那些项目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消费结构的不同表现而已。而消费结构是个什么东西,只要简单的看一下,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的总体消费水平之间的差别是多么的一致,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个消费结构是完全从属于收入的结构的,而收入的结构又完全是从属于这些取得收入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到这时,我们可以看出,这已经完全是取决于生产了。生产决定分配,从而决定消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观点,西方经济学所得出的恰好是相反的结论。 所以,这里是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无论是在系统的《资本论》里,还是分散在其他的如《政治经济学批判》里,或者论战性的著作如《哲学的贫困》里,或者论述经济危机的比较小的文章等等,首先都是从生产方面,从生产的不平衡说起的。所以,我们现在当成重要经济指标的 CPI 数据,以及让一国政府胆战心惊的通货膨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完全是占着无足轻重的地位,完全是从属于生产过程的,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 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分配以及随着分配而来的消费,而不是相反。而且,生产过程就包含着消费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观点。现代主流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观点是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根本对立着的,都是颠倒着看的。但是现代经济学以及这些经济学家们却都是作着事后诸葛亮的事情,把结果当原因。把这样一个在经济生活中从属于生产的次要现象当成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了不得的因素,除了表明对于经济现实不理解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对于由生产所造成失衡所导致的就业失衡以及与此紧缩联系着的社会情绪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真正风险的恐惧。理论的错误,必然会迷失在现实生产关系所造成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互相矛盾和对立以及各种各样的舆论与要求中去。 作了以上说明以后,我们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来看待这个本来是次要的问题的真实内涵。 用于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的 CPI 所包含的商品类别,除了选择的主观性以外,这些包含在内的商品前面已经指出过了,都是事关人们的生活消费的商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事关生活必需品的商品。而关于在某一时期,人们的消费结构,也是一个随着商品发展而发展的,并不是一个绝对固定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的。人作为自然属性方面的消费变化不大,但是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方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诸如动物和植物性食物以及人造食物的消费也和以前的自然生产时代不同, 那么,对于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方面所需要消费的商品变化就更迅速了。所以, CPI 中所包含的商品类别,只不过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大多数人的符合当时的生产的消费状态,把一个本身变化的事情当成一个不变的前提,怎么会不产生谬论呢? 但是这里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应该要弄清楚的,那就是何谓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显然这里也是有争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工资和利润的概念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不明白的常常是现代经济学里那些糊涂观点。因为那些概念要么是对眼前事实的没有概念的一一列举,要么就是没有任何前提的假设或现实直接转化为概念的应用。比如你要问什么是资本,那么,这些经济学就会给你列举一大堆现实的具体形式的资本,于是资本的真正的概念就淹没在这些形式的列举之中,于是把一切字眼套上资本两个字,就是资本了,以至于有些极端的为这些经济学辩论的人竟然承认自己的厨房卫生间也是资本呢! CPI 只是反映了部分,没有反映全体的商品价格变化状况,因此,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只能暂时撇开这个概念,而把通货膨胀问题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商品价值形成和价格表现、原材料价格的价格变化、货币政策以及社会收入(包括:资本的收入——利润,和工资收入——包括所有靠工资收入的阶级和阶层,如工人、办事员、公务员等等)变化结合起来。 第一个原因是农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行文方便,简称农业)的生产力发展与工业领域的生产力水平相比差别越来越大。 由于两者在现实的生产中的生产方式存在着本质区别,一般在工业中资本占优势,在农业中,分散的个体经营占优势。很显然,资本在工业中的快速进出和普遍流动,而农业生产方式的缓慢变化,会使工业领域的生产力水平不断的超过农业的生产力,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加速,这种落差会越来越迅速,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一个内部的生产结构的差别即两者之间的有机构成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工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不断的提高,而且越来越高;而农业则相对降低,而且越来越低,虽然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是绝对增长的。 农业生产力相对于工业生产力的不断下降,必然会导致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这个过程,我们要从商品价值的形成即总体的商品交换的必然性可以得出来。我们先来进行一个纯粹理论的推理。前提当然是对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而且这个问题也与货币的来源问题的看法有密切的联系。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独立表现,显然货币是商品的互相交换的结果,而不仅是媒介。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商品之间的交换来实现的。商品内在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理解货币的形成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因此,根据货币的本质的理解,我们可以对当前物价总的过程有一个本质的理解。长期的物价并不是单一的全部上涨,而是一部分物价下跌,一部分物价上涨,我们现在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这个长期现象作一个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说明。 看下面这个例子: 这个例子换算的前提是要确定货币的实现是商品交换。而不是倒过来。而且,不同的时期,同一货币所表示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年份是任意规定的,但是年份后面的商品的比例却反映了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对比,是从实际的商品运动中抽象出来的。 比如, 2000 年: 100 斤猪肉 =10 只电子表 =1 两黄金 =1000 元,表示 1 斤猪肉 =0.1 只电子表 =10 元,一斤猪肉 =10 元,一只电子表 =100 元。 比如说 2011 年: 125 斤猪肉 =100 只电子表 =1 两黄金 =2000 元,表示 1 斤猪肉 =0.8 只电子表 =16 元,一斤猪肉 =16 元,一只电子表 =20 元。 那么,按照通货膨胀论的说法,猪肉价格从 2000 年以来上涨了 60% ,而电子手表的价格则下降了 80% 。事实就是这样。 这里剔除了暂时的由于消费的增加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但是即使这样,也可以看出,暂时的消费增加所导致的物价上涨也只不过是那些农产品或者由依赖于农产品或者由于商品本身的性质不能用资本投资的增加来相应增加商品量的商品的价格上涨,而那些可以由投资增加或者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来大量增加商品的商品依然是价格不变或者是价格下降。 这个例子简单一些,但是一些人看到这些又会说物价都应该下降,但这却是不应该有的想法。 因为作为价值表现的货币,在不同的时期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在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切都会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和数量不同,在不同的时期,货币的币值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在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价值表现在不同时期中,在黄金的量(重量)的不变上,黄金的价值表现却变动了。比如说,原来 1 两黄金值 1000 元,现在值 2000 元了。通过这样比例一下就可以得出物价的比较值。那么,对于社会中一些物价长期以来不断涨价的事实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释了。 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 a1=2x=4y=8z, 由此可以推出 :1=2x:4y=2x:8z=4y:8z 。那么,当 x 、 y 、 z 之间量的比例变化了。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比率也就不一样了。比如说: a2=4x=2y=8z 。那么就可以推得出 :1=4x:2y=4x:8z=2y:8z 。 我们把前边例子中的实际商品代入公式里,比如我们把 x 当成手表,把 y 当成猪肉,把 z 当成黄金。那么,大家可以通过商品不同时期数量比例的变动来看货币比率的变动,从而可以得出不同商品的物价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交换的比例的不同,必然导致同一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不同。但是总体来说,用来生产所有这些商品的每一个的社会劳动时间都减少了,而商品总量却增加了。这就是生产力虽然不断上涨,但是物价却有下跌和上涨的原因。 上面的说明是极其简单的,理解的基础是货币的形成。如果一些顽固的人坚持货币是一种所谓的普遍的购买权力,那么,由于对于货币的来源的理解的不同,当然也就不可能对于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种简单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了。所以,有必要做一下补充说明。 在上面的公式里所用的 x 、 y 、 z 仅是我们现实社会不同类别的总商品的代表。我们可以把这个序列无限增加,因为现实中的商品序列就是在不断增加和消失的,是一个绝对无法准确统计的量。而且例子中和公式中所说的那些商品应该是运动中的相对静止。所以, a1 所指的就是比如 2000 年的商品价值总量。同理, a2 所代表的也是指比如 2011 年的商品价值总量。如果不形而上学的看问题,那么这个 a1 和 a2 的量是不相同的。因为每一年的商品价值总量是由参加交换的所有商品的总和来决定的,要始终从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来得出货币和商品价格问题,而不是没有根据的就说什么货币的普遍权力。因此,作为两个年份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总和两者是不相同的。 因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所以,按照平均来说,人类生产任何单一的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也应该是下降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所有的商品都应该降价才对。 但是通过对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的来源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相同的价值数目,在不同的时期所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如果不是用形而上学的看法,货币的外在表现以前是用黄金来表现的,那么,虽然脱离黄金了,但是这正好是表现了货币在这种脱离后的特点;现代货币就是一种纯粹的 “ 抽象 ” ,一种商品价值的社会表现,这种表现是用国家强制流通的货币来进行的,由国家的信用作为后盾,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总和,因为国家的信用也是这个经济基础的强制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同一个货币的票面数字所代表的币值正好在这种总和商品中由于包含中其中的各种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不同,造成了同一货币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商品量。比起黄金,同是 1000 元,但是 2011 年比 2000 年在猪肉上贬值了 100% ,但是电子表的价格则下降了 80%—— 见上面的例子。 全部问题就在于:理解货币的形成以及在商品社会中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用货币来间接的表示,而不是直接表现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不应该把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形成的抽象统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并在现实中通过商品的价值,以及价值的独立形态——货币——表现直接应用来对比。在现实中,只是通过了这个中介过程,社会抽象平均劳动时间才表现为货币的。这个中介就是商品交换,只有通过了商品的交换过程,才能使商品的价值表现为货币。 因为总的社会劳动时间和这种总的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是同一的,但是困难的是这种社会劳动时间在商品世界里并不可以直接和商品价值进行换算,这要通过中介,即通过商品交换,通过这个过程形成的媒介即货币的流通过程。而货币的固定的数值所表示的社会总的平均劳动时间在不同时期也是变化的。商品价值总量是来源于商品的交换行为,不是因为先有了不变的币值,才有按这种币值进行交换的比例,而是由于现实交换的比例的不断变动,才造成了虽然是同样的商品总量,但是他们的总的价值量却是不断的变动的。 还是我们前面的例子, 100 元 2000 年可以表示在商品总量的 10 斤猪肉所占的比例,但是在 2011 年却只能占到 5 斤猪肉的比例,虽然同时社会的商品总量已经增加了,比如说 100 元表示手表的生产是 20 只,而不是以前的 10 只了。所以, 2000 年 10 斤猪肉加 10 只手表可以表示为 200 元钱,但是在 2011 年这 200 元却只是表示 5 斤猪肉和 20 只手表了。 在例子中,同样 100 斤猪肉加 10 块手表,表现为 1000 元钱,但是在以后却并不一样这样,以后可能是 100 斤猪肉加 100 块手表才可以表现 1000 元钱,当然也可以表现为 2000 元等等。这个货币总量的变动是由于猪肉和手表的价值变动引起的,而不是相反。 这个例子还需要注意的就是 1000 元和 2000 元是如何来的问题。也即是说正是所有商品按不同的比例进行交换才体现了商品的价值在商品总量中所占有的份额,而货币的价值表现 —— 货币则是商品价值形成后的一个结果,在不同的时期,这个数额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这不过是表明了商品的价值表现按照新的交换标准来确定,以前用黄金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表示,现在其实已经抛弃了以黄金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作为货币的比价,而就是通过货币本身的总量变化来和商品的总量变化以及社会劳动力相适应。所以,这里关键仍然是如何理解货币的形成以及表现货币的表现总量。 还拿那个例子来说:前后的对比, 1000 和 2000 的总数是对应于商品的总数的。比如在 2000 年 1000 元只表示 100 斤猪肉和 10 只电子表和 1 两黄金,而到了 2011 年, 2000 元则表示的是 125 斤猪肉, 100 只电子表和 1 两黄金了。不是因为货币贬值了,而是因为商品总量增加了。其实按照总的社会平均,按照主流经济学家的形而上学,货币不是贬值了,而是升值了。因为同样多的货币所表示的社会商品总量增加了。但是这样的商品总量由于商品总量的分配比例不同,当然会造成一部分商品长期以来不断上涨,而一部分商品却是不断下降的外在假象。而这个必然的经济过程,之所以被主流经济学当成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因为对于货币和工资的本质的不理解。货币的实际升值和工资只是反映维持工人生命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的商品价格是不矛盾的。因此与这种生活必需品长期上涨所对应的应该是工资的长期上涨。 但是工人工资的上涨,又会造成这些商品的价格波动。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就已经包含在上面的推理里了。所以,这里只不过简要提一下。 按照上面的推理,随着生产力所造成的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值的长期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工人的工资要提高。在工人工资上涨的情况下,根据《资本论》第三卷第十一章“工资的一般变动,生产价格的影响”( 223 —— 227 页),可以看出,工资的上涨对于有机构成不同的商品来说,对于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低构成的资本在工资提高后价格会提高,而高构成的资本在工资提高后价格会降低,反之则相反。在种现象在现实中会表现出从长期来看,工业品价格不断下降,而农业产品价格不断上升。 从上面的推理可以看出,一些商品的长期上涨是和生产这种商品的行业生产力水平的相对降低有着内部联系的。而这根本不是通货膨胀,而就是商品本身价值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就是商品本身的生产价格的正常表现。这样的价格走势,如果有全面的统计资料,从不同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商品世界中商品量的对比上可以准确的得出与理论推理相同的结果。因为真实的概念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具体概念,而不是现代经济学的那些假设条件。 关于商品价格的不是暂时由于供求所引起的混乱,从长期来看,商品的价格是和商品的价值相符的。而在形成了平均利润的地方,是和商品的生产价格相符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参看《资本论》第三卷有关利润和平均利润的论述。 对于以上的推理,还需要补充以下内容:就是伴随着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稳定增长,农业由于生产的制度所造成的原因。农产品在目前的生产方式下,不参加社会资本的利润的平均化过程,而是一般在需求增长的时候,农产品的价格由最坏土地生产条件上的农产品的价格来决定。但是这一点,始终是由于农业生产力下降的结果。因为即使一直由最坏的土地的产品的价格来决定,那么,这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个情况。一是在土地面积已定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这和我前面的说法是一样的,那是商品生产力发展不同造成的。二是新开垦更加坏的土地,在更加坏的条件下来进行生产,而且在这个条件上生产的商品的农产品的价格还起着决定的作用。 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资本之间的无序竞争所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失衡。 这种失衡会在 过程开始、过程中间和过程的尾声即危机中表现出不同的现象。而通货膨胀一般是在过程中间显现的。因为过程开始的时候,是投资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混乱的影响不是立即显现出来,而是通过投资引起个人消费不断增加才会在一段时期内造成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由于需求的旺盛而不断上涨,而在过程结尾即危机阶段则会出现普遍的商品价格下跌。这些影响总起来说都是生产过程无序竞争的结果,真正的原因在于无序竞争。这里面充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所有狂想、猜测与胡说八道。 在进行批判现代经济学的所有混乱之前,我们先把目光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因为这一卷中关于再生产理论的论述,包括资本的周转的论述,都从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中指出了过程由于内部的运动过程所造成的破坏。对于这个伟大的理论来说,现代经济学所说的通货膨胀现象只是其中整个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完全是从属于生产的。我们就试着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的论述中找出我们需要的内容来。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系统的论述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在整个第二卷中,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对于再生产的理论的论述了。从这一卷中论述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对于我们现在所恐惧的通货膨胀问题,马克思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而且,正是在这一卷里,破除了我们对于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理论的幻想。我们引用一段马克思的原文: “第二、——这和第一点区别有联系,—— B 的工人和 A 的工人一样,也是用那个在他手中变成流通手段的可变资本,来支付他所购买的生活资料的费用。例如,他不仅从市场上取走小麦,而且也用一个货币形式的等价物来补偿小麦,但是,和 A 的工人不同, B 的工人用来支付并从市场上取走生活资料的货币,不是他在这一年内投入市场的价值产品的货币形式,因此,他虽然对生活资料的卖者提供货币,但是,没有有提供任何可供后者用得到的货币购买原商品——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相反, A 的工人却提供了商品。因此,在 B 的场合,从市场上取走了劳动力,取走了这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取走了 B 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形式的固定资本以及生产材料,而把货币等价物作为它们的补偿投入市场;但是,在一年内没有有把任何产品投入市场,来补偿从市场上取走的生产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如果我们设想一个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共产主义社会,那末首先,货币资本会完全消失,因而,货币资本所引起的交易上伪装也会消失。问题就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这些部门,如铁路建设,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紊乱。一方面,货币市场受到压力,反过来,货币市场的回暖又造成大批这样的企业的产生,也就是造成那些后来对货币市场产生压力的条件。货币市场受到压力,是因为在这里不断需要大规模地长期预付资本,这里完全撇开不说产业家和商人会把他们经营企业所必需的货币资本投入铁路投机事业等,以致这种货币资本要靠向货币市场的借贷来补偿。——另一方面,社会的可供支配的生产资本受到压力,因为生产资本的要素不断地从市场上取走,而投入市场来代替它的只是货币等价物,所以,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会增加,而这种需求本身不会提供任何供给要素。因此,生活资料和生产材料的价格都会上涨。此外,这个时期,通常是欺诈盛行,资本会发生大规模转移。投机家、承包人、工程师、律师等一伙人,会发财致富。他们引起市场上强烈的消费需求,同时工资也会提高。至于食品,那么,农业当然也会因此受到刺激,但是,因为这些食品不能在一年内突然增多,所以它们的输入,象一般外国食品(咖啡、砂糖、葡萄酒)和奢侈品的输入一样,将会增加。因此,在进口业的这个部分,就会发生输入过剩和投机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那些生产可以急剧增长的产业部门(真正的制造业、采矿业等),由于价格的提高,会发生突然的扩大,随即发生崩溃,这同样会影响到劳动市场,以致把大量潜在的相对过剩人口,甚至已经就业的工人,吸引到新的产业部门中去。一般说来,像铁路建设那样大规模的企业,会从劳动市场上取走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的来源仅仅是某些只使用壮工的部门(如农业等等),甚至在新企业已经成为稳定的生产部门以后,从而,在它所流动的工人阶级已经形成以后,这种现象还会发生。例如,在铁路建设的规模突然比平均规模大时,情况就是这样。一部分工人后备军被吸收了,这一后备军的压力使工资保持很低的水平。现在工资普遍上涨,甚至劳动市场上就业情况一直不错的部分也是这样。这个现象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不可避免的崩溃再把后备军游离出来,再把工资奢侈到最低限度,甚至奢侈到这个限度以下。” ——《资本论》第二十四卷第 349 页以下部分至 351 页 这一段论述完全概括了目前流行的“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的理论的全部内部原因。没有这些“超发”的货币,怎么会有这些无序的投资,没有这些无序的投资,怎么会产生一段时间内由于这些投资周转时间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而引起市场强烈的消费需求呢?这里马克思提供了那些庸人所持的“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理论所缺少的最清晰的中介过程。周其仁的那个疑惑,以及他的那种庸俗的解释,比起马克思的这种清晰的论述,相差得多么远啊! 因此,我们现实中感觉到的 CPI 不断上升,难道不是以前货币超发(即投资增加)的结果吗?而后来的 CPI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上涨后,当这些货币超发所导致的投资所造成的暂时的消费能力消退后, CPI 也就自然而然的下降了。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货币政策在这里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然而可笑的是我们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家们,竟然对于这个中介过程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就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过,就抛出许多糊涂的理论和措施来。所以,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在前几年的高速扩张之后,自然就开始有一个下降和稳定的过程,而当掌握这些工具的政府和银行家意识到应该采取这个行为的时候,这不过是过程的必然罢了,而且已经由于前一个不明智的行为产生恶果的时候了。 第三个原因是股市的不断扩容 。新股的发行,虽然和银行的贷款相比,股市融资数目不算太多。但是这只不过是形式不同,实际内容和货币政策上的量化宽松相同,这对于短期内推高物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四个原因是外汇占款。 只要知道我们国家的银行的规定就可以理解。这些外汇顺差在国内是不可流动的,只有通过按照当时的市场汇率转换为人民币才有够在国内流通。这部分外汇占款,一部分会进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也对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起着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仍然只能从完整的中介过程来说明,而不能是老的通货膨胀理论所持的那种的形而上学的糊涂说法。 第五个原因是投机因素。 在一个以分工和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这是使个别的生产的产品成为社会商品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确定某一商品价值最终实现的外部过程,而这个商品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由于交换过程中的竞争引起的价格的不断变化所造成的。外在表现就是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供求的变动和由于供求的变动引起的价格波动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当然可以是正常的,但也可以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就是投机,就是通过人为的改变供求关系,人为的造成某一商品突然过多或过少而使反映供求的价格或者反映价格的供求也或低或高。这也包括在刚才我们所引用的马克思《资本论》的那段论述里面了。 如果我们把资产阶级的形而上学的“货币超发造成通货膨胀”的理论进行一个完整的推理,而不是不经过中介过程的那种直接的表面的因果关系,那么,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现代经济学家以及运用这些经济学家们所宣扬的理论所产生的可怕的结果了。 这个推理按照前面的论述,可以简化为这样一个过程: 货币政策倾向宽松,于是贷款容易且数量大增。这样容易得到的贷款除去挥霍和浪费,主要就是投资。于是社会在原有的生产过程中又增加了大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构成中的不变资本不断增加,同时导致对于不变资本部分的有机原料部分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导致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由于有机原料生产的本质,由于自然的原因不能立即增加,而只能在比如一年后再能够达到这种要求。于是,由于不变资本的大量增加,这种对于有机原料的需求会增加,而且可以达到一个很大的需求。因此,会导致有机原料的价格的波动,也即是说一开始会随着这种需求的增加而导致有机原料的价格上涨。这样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这种有机原料生产的投入会增加,生产会扩大,这会为未来的供给过剩造成一个基础;二是导致原料从别的国家或者从以前比较遥远的地方运进来。但是这两者都是以在有需求的基础上价格上涨为条件。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会出现这么个情况:增大的生产满足了需求,那么,远地的有机原料会过剩,这样会导致这样的原料生产地发生过剩危机,从而破坏了这个市场。这些论述完全可以用来解释那些所谓输入性通货膨胀膨胀的观点。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通货膨胀的实质 , 都不是货币超发造成的 , 也不是消费造成的 , 而完全是由生产的无序造成的。 另一方面可变资本的增加也意味着就业同时增加,所以,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也就随之增加。由于大量的投资中有一些投资周期比较长,比如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等等,使得投入到其中的可变资本只引起需求,而同期没有相应的产出与此相适应,造成商品短缺,物价上涨,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引起了局部和全面的物价上涨。 上述投资增加由于自身的无序,表现出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过热,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是靠着内部的强制来变成有序的,这种无序的不断膨胀完全会打断那种脆弱的资本与资本之间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平衡,所以,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也就在狂热的投资中慢慢的增加了。 因此,把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理解为货币超发,完全是错误的。撇开那种恶性意的通货膨胀,这完全就是生产过程无序竞争所造成的有时膨胀,有时收缩的必然表现。 关于货币超发的另外的谬论是这样的,许多主流经济学家一致说那是因为国家开动了印钞机所导致的。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这表明主流经济学家们在对于表面的现象的理解能力上已经庸俗到什么地步。 不管主流经济学家们把货币又分成什么 M0 、 M1 、 M2 、 M3 等等概念,但是一个十分确定的概念就是,政府并不能够通过印钞来进行货币的超发,而只能采取其他的手段把小额的资本变成大额的资本,把闲置的资本变成投资或者投机的资本。 所以,所谓货币超发,只不过是政府在一个主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的货币宽松的政策,也就是把小资本和闲置的资本通过债券、死期存款等等其他手段集中到一起,再投放到市场上,而且大部分是进行投资,而且主要是投资到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时所说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上去。 但是现在的理论只是指出不变资本中的一个方面即固定资本上去(但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从资本的周转方面说的,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则是从资本的结构方面说起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的就资本投资会对物价引起什么样的后果进行了论述)。而通过投资使得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都同时增加。但是按照现实的资本的流向,这些由于货币超发所造成的投资增加,大部分流向了第一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中去了。所以,不仅不变资本的消费要增加,而且,可变资本的消费也要增加;可是可变资本的消费增加,却没有第二部分即消费品的生产部门的投资增加与此相适应,因此造成比例失调,经济危机就要来到了。 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对于高铁、高速公路、一些周期比较长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等。这些投资中的可变资本部分是在一个时期内不断的产生消费需求而没有相同的生产出的物质予以补偿,所以引起第二部类的生产相对不足,暂时的消费大于供给。这其实是当前通货膨胀的一个大背景。大部分的通货膨胀的现象是由于它引起的。但是照主流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只是模糊的根据经验理解到通货膨胀会引起经济过热,他们在这个后果面前担惊受怕,并产生了各种谬论,但是不理解是为什么,所以开出的药方竟然是紧缩政策等等。 正是因为由于投资于长期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或者基础设施等等造成的其他一些关联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要紧缩资金,正是要加大对消费部类的生产进行投资的时候要紧缩资金。这是多么奇怪的逻辑和政策。 抽象的同一导致同样同一的矛盾。把现实的复杂的经济过程用这么简单的形式逻辑的因果联系做为反映复杂经济运动的规律,这不能不造成这样的结果。要知道,同一是差别中的同一,是不同差别的辩证的具体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这种抽象的同一的因果关系会在经济发展缓慢时采取正好相反的政策。根本说来是他们不懂得生产才是决定分配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老是在结果里找原因,所以,会有什么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提出,这只不过是同样的形式逻辑面对现实本身所提出的一个折衷的理解罢了。所有的一切,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比例失调问题。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过是比例失调的后遗症罢了,一切都要从生产上而不是从消费上来理解。这个根本的问题,在以分工所导致的社会现象的复杂,在资本家狭隘眼光和糊涂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是无解的。无论这些经济学家们提出什么意见和政策,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这个结果完全是由于现实经济条件本身的内部矛盾运动,由于人为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政策措施后使得矛盾爆发提前了。而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只不过是对前一个形而上学的政策的另一个形而上学的补救;这就使得由于投资过热引发的无序竞争,在货币政策突然紧缩的情况下,产生了事实上巨大的生产力的浪费。于是就使得经济发展过程表现出忽冷忽热的现象。这个问题,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抛弃掉这些形而上学的理论,下决心学习和掌握辩证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只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了这种必然的现象,那么,所有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在分工和交换以及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形式,本来也就是发展也即浪费,进步也是退步。 2 、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只不过是表现了对同一事物的二律背反的现象之间做出一个不自觉的循环论证,那么,说多和说少就是一样。 比如说那个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 说是通货膨胀高,就业也增加;而通货紧缩,就业也减少。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具此,这些形式逻辑主义者竟然就在两者之间的内部关系什么也不懂的时候,就开始根据现象划个曲线,然后开始就这两种现象的表面关系,其实也是一种所谓的经验观察来设计出一种函数。而函数的应用,学过的都知道,这种关系在物理学上应用最多。比如速度和时间关系问题,就可以用一个函数来表示。但是可以根据某种函数的系数不同,求得在一个小时内某一物体的运动的距离,但是根据这种函数却不能得出什么是运动的概念来。而且这种表面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并不就是运动的真理,更多的只是对于现象的某种属性或者运动形式进行的数学表示。因为即使按这种函数来说,也不能把运动的距离关系完全表现出来,只不过是表现了运动的其中一种运动形式而已。如果,这同一个事实还表现出了其他的现象,那么,这样的函数就不能说明什么了。比如说,在一个小时内的按某种速度的运动,前半小时向前,后半小时向后,那么,运动的距离为就为零;或者前二十分钟向前运动了 100 米,但是后四十分钟又向后运动了 200 米,结果两者相加,只不过从原地向后运动了 100 米。 所以,用这种外在的表现来解释事物的本质关系,或者再加上数学的外观来吓唬人,那么,我们只要明了事物的真正本质,一切问题就很简单了。 还是那个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通货膨胀和就业增加或者相反的论述其实都不过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现,因此,关系是相当多的,而不是这种形而上学的简单看法。所以,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做了一个不正确的思考,而通过数学或者通过设计一个函数的办法来给这种假象以真理的外表,则表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无能。 所以,如果简单的把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与就业的增加和减少联系起来,就会犯上面那个速度和时间关系的矛盾,而且这里也全然颠倒了关系。所以,当后来现实经济生活中竟然出现了滞胀这一问题,这些经济学家们就不能解释了。于是就会突然的用其他的条件或者现象来说明这个现象。当然又会由于只注重外在的关系,继续犯下形而上学的毛病,造成一些其他错误。而一当现实的经济现象与他们提出的假说或解释不相符的时候,他们就一筹莫展了,要么就是转移命题或进行武断的说法:理论就是这样,所以是现实错了。 其实,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里完全不需要靠这么多的外在的杂碎来掩饰,事实情况是很明显的。 通货膨胀(除去那种恶性膨胀,那才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真正的通货膨胀)的外在表现一般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长期或短时期的快速上涨。但是请注意,这种上涨并不排斥其他的一些商品是不断下降的。所以,仅从这一点事实来说,那种说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超发的解释就是站不住脚的。 而这种所谓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若是长期的现象,那只不过表明生产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力相对下降了。最根本的原因只能这样来解释。但是也不能排除物价的暂时的上涨是由于暂时需求的增加。所以,这里的前提是要正确的理解价值的由来,以及由价值决定的价格的波动。所以,一部分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也会由于消费的暂时增加而增加。所以,也只有在这一点上,才和就业的增加有点关系。 因为就业的增加,表明的是投资增加的结果,这种情况可以使得工人得以充分的就业或者由此而使工人的工资增加一点。由于工人的就业人数的增加,所导致的这种由于就业增加而使得工人的收入也增加的情况下,消费的需求一般也会增加。那么,在需求暂时增加的基础上,造成一部分物价的上涨,这完全是正常的现象。而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货币超发,那是作为不正确观察的结果,这里又是忘记了中介过程。 说到货币超发,这是一个使大家误解的观念,实际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印钞票。而是把一些零散的当前暂时闲散的资金合并成资本贷放出去。这样的贷款并不是直接用于消费,而是先进行投资,然后才由这种投资所产生的就业的增加来使工人的收入也增加,从而使得消费增加,从而造成物价的上涨。分散的贮藏货币进行集中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超发,但是能够引起物价的上涨,并不是这种直接的行为,而是通过了上面所说的间接的有中介的行为。 所以,所谓通货膨胀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就这一点来说,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反映,但是主流经济学家们竟然把他们当成有因果关系的公式了。所以,通货紧缩在这些经济学家眼里只不过是这种事情的反面。 但是还有一个所谓的滞胀,西方经济学的那个形而上学的曲线就完全不能用了,于是各种解释就出台了,但是由于对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懂,所以,说的都不对。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精髓是解释现象的,而不是理解现象的,所以,只要能够暂时解释得通,不管是不是和事情本身的本质相符合就不是这些人的任务了。 问题其实也是很简单的。那只不过是在投资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同时增加共同作用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现象。 如果投资的增加并不是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那么,工人的增加是和投资增加同步进行的;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增加是一个绝对量;但是当投资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运用,那么,这种投资就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于是这种投资所造成的工人增加就不是和资本的增加同步,增加的比例和投资的比例相比是缩小的。 对于新的投资来说,在社会还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即使考虑到全体社会由于竞争倒闭的企业的工人人数的减少,那么工人人数总体上还是可能增加的,但是增加的速度和投资的数目不成比例。 由于上述投资的有机结构的变动,通过货币政策等等造成的暂时的投资的增加,社会上的总体消费会由于社会投资增加而造成的工人的增加而暂时的增加。可是随着投资增加的不仅是简单算术加法式向前的单向性,而是互相竞争的辩证运动。所以,暂时的投资增加会导致现实资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无序竞争的情况下,由投资新的企业所吸引的工人和在竞争中失败的倒闭的企业所解散的工人人数相当,这个时候社会的整个就业情况就会保持一种停滞不变的状态。由于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不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在这样的时期内 , 即使倒闭的企业造成的失业人数有上升 , 但是这些人的消费却不是立刻就停止或突然下降了。因为在这样一个时期内 , 这些失业的人的生活还能够用自己那点可怜的储蓄生活上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物价虽然由于一部分就业的增加而上涨了,但是总体的就业却是停滞的。随着这段时间过去,随着失业工人的储蓄逐渐化为乌有而带来的消费逐渐枯竭,那么这种滞胀现象会由于社会总体消费的政策而产生通货紧缩。 事实就是这样。是投资增加了就业,而不是通货膨胀时就业增加,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表现了这个结果。现代经济学家们把原因和结果弄 反了,也弄混了。 3 、人口红利理论 现代经济学思想的混乱,表现在对一切互相联系的现象都是只从简单的直接联系的方面去看。这样的思维方式,总是会使这些人得出一些十分糊涂的的理论来。比如说一些经济学者或者其他人,都在说什么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不再,将影响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等等。 这些提法,简直是糊涂透顶,一点也没有反思的思维能力。这些人只不过看到了一些企业的招工困难,就想到要增加人口。但是增加的人口,怎么会知道哪些企业需要人手呢?而且,这些企业会需要这些增加的人口吗?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或者世界的经济增长就放在这些愚蠢的人的建议上,说什么经济发展没有动力,企业缺人就要增加人口等等,那么,这样做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地球将不堪重负。但其实这还不是本质的,本质的结果是,不加限制的人口增长将不仅不会创造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更加严重的是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使得过多的人口成为经济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到处贩卖这类理论的人,连最基本的现实的经济联系都没有弄明白。这些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的对立统一,这些人也不知道和一定社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规律是什么。 经济是什么,在一些人的眼中,其实也就是主流经济学家的眼中,永远都只是增长,永远都是只要缺少什么就提供什么,这样就会永远促进增长而不会产生衰退的美妙幻想。但是单方面的讲增长,带来的后果也是明显的,即:前进中也会出现经济危机,甚至倒退。也可以说,这种单方面的只讲增长不讲消费的幻想,总是会在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显示出自己反面来,现实总会戳破这些人的形而上学的僵硬思想,给这些人以教训。这些人心目中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一种对抗中的增长,而且增长和浪费是同时并进的。持这种提法的人,根本没有想到,这样以来,就把人变成一个简单的只讲生产而不讲自身消费的机器了。而且同时也忘记了这样一个反面的事实,即以前中国的贫穷是和人口的高速增长齐头并进的。 从世界上来看,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非洲,但是人口最贫穷和经济发展最慢的也是非洲。这看来是一个矛盾,而不是像这些愚蠢的家伙提出的形而上学的美妙的幻影。 人口和经济发展,如果不是抽象的认识,也即是说,如果不是抽象的把经济发展当成只会增长而不会倒退(主流经济学家就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以为只要采取了正确的手段,就会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会倒退。但是事实上倒退却是不断发生,并不以这些人的意志或者这些人的所谓好的正确的方法而不会发生,而且这些开出的药方,也总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导致经济的倒退。这些人在开这个药方的同时 , 他们没有看到的是,他们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看来,都是自相矛盾的。一个方法会反对另一个方法。比如说增加投资,由于中介过程 , 这样有可能会暂时的导致通货膨胀,这样的事实本身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 导致生产的不平衡加剧 , 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经济结构失调 , 为更大的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但是这些人从来不这样辩证的去看。所以他们不断的采取措施,又不断的否定自己的措施。),也不是抽象的把人看成一个生产的机器,那么,经济的运行,包括经济的增长和停滞,经济的内部矛盾等等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身的不断过程中的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 因此,在这个问题或者在这类问题上,我们不能像这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而是要具体的事实求是的分析各个经济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来看,我们就会看出这类解释的错误和形而上学谬误。 当前,我们的社会经济的事实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不管我们如何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经济基础依然是资本占统治地位,而资本既包括不变资本也包括可变资本,所以,在现实中就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则不过仅在政治上由谁来进行统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历史阶段,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的两个对立方面,工人主资本家就是最基本的矛盾体现者,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成为现实的资本,忘记了任何一方或者单说任何一个方面就会犯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的理论错误。比如没有工人,也有资本家这种说法;但是没有工人怎么可能会有资本家的存在呢?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资本家怎么可能会有工人呢?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统一作为现实的资本就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形态的基础,两者的对立和统一的运动,就是我们现在经济发展的现实。 所以,要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就要真正了解两者之间的对立和运动。一是两者的对立,二是两者的统一。对立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统一又保持资本虽然不断产生不平衡,但是又使资本能够在这种对抗中曲折的发展和壮大。 所谓人口的过剩与不足的问题,这只有通过这个对立统一的关系的深入了解才能明白。这其实就是资本发展中的人口相对过剩和人口绝对增长之间的矛盾。其实人口是不断增长的,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人口又过剩了。这样的理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有详细的论述。可是对于信奉西方经济学的专家学者来说,他们宁愿相信鬼的存在,也不相信明明白白的现实。 但是目前可是劳动力不足呀?如果不是想当然,那么,劳动力就不能和人口简单的划上等号。劳动力的不足以建立在以前劳动力的相对过剩的基础上,因此,这种不足,也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一些企业的需求来说的。 人口的相对过剩是与资本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相结合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那么,导致的一个结果是生产同样一件商品,以前需要十个人,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另外八个人就过剩了。 人口相对不足则是指随着分工向更广阔的领域推进,随着这种分工的深入发展,生产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新的行业会产生新的暂时的需求,这种新的需求,要求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增加商品的生产,但是这种增加不是很快就能使更先进的生产方法得以使用,从而以用更少的工人来生产,于是在这个暂时的时期内只能以劳动力的增加来增加生产。但是这样的好日子会很快过去 , 随着市场激烈的竞争,会促使新技术和新方法迅速的推广应用,从而也使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那么,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新一轮的人口相对过剩也将来临。如果增加的商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都吸收不了,那么,不仅相对的人口过剩,经济危机也就随之而至。 所以说,宣扬人口红利的这些现代经济学家以及跟随者,他们可以说对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根本没有一点认识。拿着因为一个东西少,就是因为缺少这个东西这个简单的思维逻辑来进行思考,而不能从事物的内部的矛盾运动中来分析 , 竟然还到处吵闹着用这种简单来规定现实的复杂,真是愚蠢得可笑! 社会的进步 , 人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不是像那些每天喊着人权、自由和博爱的人所想象的,而是人类通过与自然的搏斗,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和统一来发发展的。人不是抽象的,那么人就是分阶级的。而这个分为阶级的前提,当然还是在生产上,在生产资料的归属上。人类如果不能通过这种对抗的发展最终取消这种由于分工而导致的阶级对立,那么,人类自身则永远不能得到解放。所以宣扬人口红利这种说法的现代经济学家,他们根本不能够从这种人类最终的发展上来看问题,他们的看法只不过是反映了现实的局部现象而已,而且只能是反映,永远不是理解和把握,更不要说让这些人能够脱离现阶段的货币、资本、工人以及阶级来思维未来的没有分工和货币与资本的社会了。 4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立足点一样,把一个系统的互相联系的方面变成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于是在实践中首先会看出这样的现象:要么是货币政策由于宽松,造成大量的投资增加,同时伴随着大量投机增加,这样市场呈现出危机前的一片虚假的繁荣。 其次是这个虚假的繁荣由于这些宽松货币造成的无序投资以及投机的增加,使得经济的结构性(这里的结构性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模糊的结构性是不一样的。这里的社会经济结构完全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资本论》的分析,尤其是《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再生产章节的理论为依据)失去平衡,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从潜在逐渐变成现实。 这时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会使得货币政策继续引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全然不顾这种无序投资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妄想用继续增加货币投放量,从而靠这种继续增加的货币投放来促进投资的增加,以避免经济的衰退。但这不过是用后来的投资来为以前的投资所造成的浪费进行买单。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矛盾不但不能解除,反而会使这种不断增加的货币投放,暂时把前一期的混乱所造成的大量浪费暂时捂住。如果这种形而上学的货币政策不管现实经济本身,只知道在一种错误的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进行货币扩张政策,那么,这样的失衡的基础会积累得更厚实,那么,危机或者由危机所造成的衰退时间会更长。 或者货币政策会走向反面,还在由前期货币投放过多造成的投资的无序增加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投资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过热”,即这种虚假繁荣的难以为继已经从各个局部表现了出来。同样以那些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在选择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能会倾向于保守,而且这种保守还会再现许多争吵。但是保守的政策只不过是同样的形而上学的匆忙选择。因为前期的大量无序投资,加剧了无序竞争,同样也加剧了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时候,一些企业由于无序竞争所产生的生产经营困难才刚刚显示出来,但是宏观的货币紧缩政策随之而来,这就造成大面积的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需要真正的货币宽松的时候,却突然断了资金的门路。这样,倒闭就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是大范围的普遍的现象了 . 上面的货币政策和现实经济就这样在形而上学的因果循环里经常混乱,这种混乱除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的内部矛盾,还会由于能够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和政府的随意性或者错误的判断而加速和深化。 在这样的理论和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必然会产生上述的恶性循环。但是虚假的毕竟是虚假的,事实本身会用自己的身体说话,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于是,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之外,还有现实的强迫。所以,货币政策微调论也出台了,针对微小企业的货币政策也出台了。这些措施终于是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偏执中被迫听取了事实本身的要求,被迫对事实做出了让步。 但是又何必提出一个什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为自己辩护呢?我们看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不行,那么,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一定能够起到效果吗? 但无论提出什么样货币政策,是宽松,是紧缩还是稳健,这样的提法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脱离了联系的提法,在暂时缓解现实矛盾的一个方面之后,必然会使另一个方面暴露出来。所以,脱离了现实生产的整体,以为通过这个整体的某一个方面的特殊政策,就能够改变这个整体,并保持整体的平稳,那是一种想象。 货币政策根本不可能独立,也不是用宽松、紧缩和稳健就能解释得了。现实生产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关键的是要有辩证的眼光,关键是要理解现实本身需要什么和这些互相矛盾的需要之间的方向,也即是必然的大趋势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通过发展社会分工和协作,最终达到社会分工的消灭。在这样的大趋势要求下,目前社会阶段的总体要求,不是保持局部的那些小企业或者某一些生产条件的不变,而是要创造条件促进这些不符合社会大分工的小企业或生产条件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是通过各个经济条件本身的互相作用,在现实的生产中是通过资本之间的竞争造成的。我们应该自觉意识到这个必然,自觉把握这个过程,而不是去用什么宽松和紧缩或者稳健的货币政策去促进或者保持本来必然要倒闭的那些小企业和小生产条件的生存。不是使这些落后的生产条件保持和生存下去,而是通过市场本身造成的这些条件的恶劣来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大。 因此,现实中的货币政策应该是尽量避免波动。那种主动的调控行为是用抽象的普遍来对具体的统一,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所以,现实的货币政策的调整,是要与阶段性的现实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因此,理解货币政策的形而上学性的理论错误,我们还是要理解现实本身。为什么企业会经营困难呢?这当然不单纯是因为货币的不足,因为企业之所以缺少货币,大部分原因是周转遇到了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商品的出售遇到了困难。而企业的商品出售遇到了困难,这不是证明生产这类商品的企业过多了吗?这怎么能够说是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呢?现行的货币理论和政策不是从这个互相对立的运动本身去考虑问题,而只会用这种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因为企业经营困难,所以要投入资金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因果关系去思考问题,从而把真正的社会现实条件本身都忽略掉了。于是提出什么宽松货币政策等等。我们常常说,要促进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要促进个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加,这并不是说要始终保持或者增加这样的生产方式的存在,而是要通过这些现在的个体工商户或者小企业,通过他们的竞争,或者增加具有开拓新的社会分工的资本 , 发展社会分工的基础,同时为分工的融合,即为大的企业的产生创造条件。如果人为的通过货币政策来保持这些本来由于生产过剩即将倒闭的企业,那么,这无疑是不自觉的拖社会发展进步的后腿。 这样的理论看来是十分激进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针对某一个方面,而是从全体的联系中来看问题的。所以,简单的形而上学的货币政策更应该让位于更加符合现实的经济运行的整体。具体的货币政策应该反映现实的经济条件本身的要求。我们要从货币资本的本质出发,而不是把自己当成现实生产条件的救世主出发,这样的救世主做得多了,自身也会成了被救助的了。 所以,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到本质,回归到做为资本运动的三个统一的环节中的货币资本上去,回到货币资本只是生产资本的三个环节的统一中去。货币政策应该回归到货币政策的本性。因为由于生产过剩所造成的危机,货币政策是不能解决的。如果自以为通过货币政策可以解决,那么,这只不过是使得较小的危机或衰退在将来通过较大的危机或衰退来解决罢了,这只不过是把急性的病症,变成慢性病的长期不振而已。 这样的解决在现实中仍然只能由市场的自发和政府的自觉来解决。因为现实生产过剩所造成的危机,产生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这些方面本来就是这些现实经济条件本身的矛盾表现而已。在资本的繁荣时期,这些矛盾是潜在的,在危机时期,这些矛盾从潜在变成了现实。我们所有的政策都应该是从这些潜在的危机里看到前进的动力,我们所有的政策不是要延缓这些潜在的危机的暴发,我们所有的政策都应该是为这些潜在的危机里所包含的社会前进的必然性做准备,我们所有的政策都应该主动的通过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促进现实的生产条件向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我们的所有政策都是既要促进社会分工发展,也要促进协作的发展,我们所有的政策都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使得无序变得有序。 因此,货币政策就要做到既主动,又被动;既要定向的宽松,又要适当的紧缩。这样的主动不是那种抽象的普遍的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现实经济生活的主动。这种主动的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对现实生产及现实的经济发展方向有一个必然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够在货币政策中,确定哪些需要促进,哪些需要紧缩,哪些需要暂时的维护和保持。 货币政策要为现实的生产服务,要为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服务;货币政策不需要维护那些本来就已经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需要维护那些由于市场竞争所造成的重复投资的资本的保存。反而,货币政策应该促进那些落后生产方式的退出,货币政策应该不是保存而是减少重复投资的浪费。 当然,这样子的政策会由于一些落后生产方式的企业倒闭,从而会产生失业现象。对于没有明白自身的历史任务和现实条件的必然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是他们所害怕的,因为这会导致工人运动,会危及他们的统治基础。但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抱有这么狭隘的资产阶级观点呢?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本质,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经济基础的向前发展的本性,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眼光看待现实的现象,那么,我们就不会害怕这些倒闭的企业会造成失业。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为了这些落后生产方式的,也不是为了这些小资本的,而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的。所以,这些落后生产方式的小资本的破产,恰好为大生产扫除了障碍,恰好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深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应该和能够为这些暂时失业的人提供坚实的保障。 只要记住,没有永恒的资本,也没有永恒的工人。工人失业,在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工人的不幸,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却应该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同时,也应该享受到共同的发展成果。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生产决定的分配,还要有共同利益要求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达。 人类自身的解放不是直接的,只能通过现实的矛盾运动过程,只能通过这种中介的方式。这个中介的过程,也即社会主义阶段,承认由于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差别,同时也要承认团结的阶级利益的统一;既要体现社会主义阶段的个人的社会差别,也要有这种差别的否定的一面即发达的公共事业。这样的辩证过程,通过差别的运动,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同一。 这就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社会|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共产主义
yjg30 2012-7-22 14:58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共产主义运动 建国六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实践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了。成绩是巨大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但是对于我们经常宣布的指导思想来说,现在却仍然存在着思想混乱的情况。坚持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而在现实工作中却是实用主义或者形而上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活的原则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并且,在用这些基本的原理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由于不理解现实本身的复杂的关系,出现了与事实不符的现象。 但是实践经验本身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是面向当前的问题,还要看到未来;不仅要维护已经取得的宝贵成果,还要继续不断的发挥我们的潜力;不仅把当前的现实和现实发展的必然与这个必然所导致的光辉前景结合起来,还要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与转化为理性的自觉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就从我们的党的理论系统本身谈起。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指导的政党,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中,不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和我们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完整系统的,既符合现实也符合长远发展目标的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呢? 我坚信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我也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中国化,一定能够用理论的自觉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我们一定能够通过自觉的实践统一目前建立在现实各种生产条件基础上的代表各种利益的混乱观点,我们一定能够把思想的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不仅属于我们自己,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身的辉煌! 为此目的,我们首先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这里我们只需要先提一下这方面比较系统的著作,那就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因为这本不仅作为论战性的著作,而且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系统总结。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空想,而就是现实的实践要求。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不需要在这里引用,我们这篇文章将只是就共产主义理想的问题,从这部著作所阐述的整体观点来重新论述一下。 恩格斯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中写道: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共产主义?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共产主义原理》,第 357 页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即是说,我们看待共产主义不能用静止的不动的眼光去看待,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其本质更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也即是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我们如果理解了现实本身,理解了现实各个经济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未来,那么,这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有目的的实践就是共产主义运动本身。 现在的很多人不理解共产主义运动的这个本质的规定,所以对共产主义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看法,并把共产主义和我们以前所经历的曲折的实践的某一具体形式等同起来,由此产生了一切理论的混乱。 所谓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时候,把立足点放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上。那么这些条件有哪些呢?我们把目光收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上来。 “(a)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在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里,单个的人表现为摆脱了自然联系等等,而在过去的历史时代,自然联系等等使他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种个人是在过去就已存在的理想;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这样的错觉是到现在为止的每个新时代所具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 —— 21 页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没有过去的、积累的劳动,哪怕这种劳动不过是由于反复操作而积聚在野蛮人手上的技巧,任何生产都不可能。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可见资本是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这样说是因为恰好抛开了正是使“生产工具”、“积累的劳动”成为资本的那个特殊。因此,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例如在凯里看来,是历代ZF的恶意篡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2 页 上述引用,清楚的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与现代经济学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共产主义理论是从研究现实的人的生产来了解自身的,是通过研究人类的现实运动所造成的人类自身的异化条件以及这些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条件之间的互相运动的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类在这个异化的现实条件本身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扬弃这个异化的条件,理解到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这些异化本身的扬弃,也即是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类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有十分现实的物质基础。也即是说,只有人类全面摆脱了分工以及由于分工所产生的把人类限制在某一种单调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人类的全面发展、人类的真正自由才能建立起来。要想达到这一步,只有全面取消分工。但是有这个要求是一方面,要认识和理解这个要求的客观辩证运动是一方面,而把这些要求和认识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又是一方面。这种全面取消分工的要求,如果不沦落为一句抽象的词句或无现实的理想,那么,要求全面取消分工就需要许多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共同实践和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互相矛盾斗争中的曲折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基于这些条件,认识到这些条件以及这些历史条件之间运行的规律,我们人类才能在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劳动创造,自觉的去改造这些条件,不断的扩大这种历史条件的基础,从而为最终消灭这些条件的限制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正是资本主义在世界全面发展的阶段。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构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资本主义的消亡是以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扬弃为基础的,而扬弃的动力来自于矛盾对立的本性。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指的就是这种对立的扬弃。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内部矛盾的本性使然,所以代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资本家们不会彻底的放弃自己的资本家的身份、财产和力量,要让资本家也象认识到自身的使命的那种自觉来控制自己追逐利润的欲望,来取消竞争,来主动的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最终各解和真正的独立自由做出贡献,那是不可能的;相反,资本家们总是不择手段的制造对立,并千方百计用自己的资本的力量来保存自己的资本家的那种特殊,或者保持自己凌驾于工人之上的那种虚荣和奢侈的享受。所以,在资本家本身是没有意愿,也没有动力去主动的把自己的权力交给社会,让社会来调节自己的生产,让社会的自觉的行动来解决自己本身的矛盾的。这个动力只能来自于资本的对立面,结合的劳动的力量,现实中是这一对立的代表,即无产阶级的团结的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整个社会随着资本不断的深入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外的其它的各种生产方式逐渐被资本的竞争所消灭,整个社会阶级也越来越分成简单的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随着这个 条件 的出现,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也越来越尖锐,斗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样的斗争可以产生社会革命,从而使革命中胜利的无产阶级可以战胜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并联合其他阶级的力量建立自己的统治的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对立关系是在同一基础上不同的阶级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不同,实践的目的不同,对待自身的利益不同的阶级统治。而且,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会引起资本家主义国家之家的竞争和斗争。以前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由于国内的矛盾引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表现。 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必然如此。如果说以前是诉诸于武力,那么当这种武力由于斗争的激烈而有使资产阶级的统治破产的危险面前,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似乎相对平和的方式;但是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目前欧美的发达和非洲和中东的贫穷,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外部体现;只不过这些掠夺有时采取明显的战争的手段,有时采用了动听的词汇罢了。即使现在的一些掠夺采取了动听的名词,比如经济援助、银行贷款、各种投资等等,但是这些动听的言词后面哪里是对发展中国家或者贫穷国家真心实意的帮助?这只不过是这些国家的资本家们攫取利润的砝码,因为这些美妙言词后面的实际行动总是附加了许多不利于受援国社会经济自主发展的条件的。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私人利益的集体体现。 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似乎还有一些生产命力,但是不得不看到,以前的资本主义的范围主要在欧洲和美洲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了。资本全球竞争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在全球的范围内普遍发展起来。 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内取得胜利,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全世界的事情。 所以,这里有必要立即谈一下社会主义。既然共产主义主要讲的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理论是善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那么,作为这个过渡阶段的社会主义,怎么可能是一个静止和僵死的社会制度呢? 不错,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看来,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是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来进行的,保持着自己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的鲜明的质,体现在现实中就是在资本与劳动对立上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肯定的一方也即是保守的一方代表资产阶级,他们有意识的运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国家机器来保持自己的利益和所有权不变,从而保持这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变;但是否定的要求还是在不断的发生:工人的联合与斗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替代手工的、小农的生产等等现实运动中;这些情况总是不断的发生,不依任何人意志为转移。但是在这里否定是不自觉的,还是受到资产阶级统治的限制和反对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否定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为主的自觉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种自觉的否定,在认识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上提供了和现实的政治力量保证,从而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提供了一种对无产阶级最有利、社会动荡最平缓的对立统一的形式。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序言里有一段对精神运动的精彩描述,去除其中的唯心主义,把精神换成社会主义,那么这段对于精神的描述倒是十分符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认识。 “……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但是,犹如在母亲长期怀胎之后,第一次呼吸才把过去仅仅是逐渐增长的那种渐变性打断——一个质的飞跃——从而生出一个小孩来那样,成长着的精神也是慢慢地静悄悄地向着它新的形态发展,一块一块地拆除了它旧有的世界结构。只有通过个别的征象才预示着旧世界行将倒塌。现存世界里充满了的那种粗率和无聊,以及对某种未知的东西的那种模模糊糊若有所感,在在都预示着有什么别的东西正在到来。可是这种逐渐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所中断,升起的太阳就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相。 但这个新世界也正如一个初生儿那样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现实。这一点十分要紧,必须牢牢记住。首先呈现出来的才仅只是它的直接性或者说它的概念。我们不能说一个建筑物在奠基的时候就算是已经落成,同样我们也不能把对于一个全体所获得的概念视为是该全体自身。当我们盼望看见一棵身干粗壮枝叶茂密的橡树,而所见到的不是橡树而是一粒橡实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满意的。同样,科学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王冠,也决不是一开始就完成了的。新精神的开端乃是各种文化形式的一个彻底变革的产物,乃是走完各种错综复杂的道路并作出各种艰苦的奋斗努力而后取得的代价。这个开端乃是在继承了过去并扩展了自己以后重返自身的全体,乃是对这全体所形成的单纯概念。但这个单纯的全体,只在现在已变成环节了的那些以前的形态,在它们新的原素中以已经形成了的意义而重新获得发展并取得新形态时,才达到它的现实。 由于一方面新世界的最初表现还只是隐藏在它的单纯性中的全体,或者说,最初所表现的还只是全体的一般基础,所以另一方面过去的生活里的丰富内容对意识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在新出现的形态里,意识见不到内容的展开和特殊化的过程了,但它更见不到的,则是将诸差别加以准确规定并安排出其间固定关系的那个形式的发展形成过程。没有这种发展形成过程,科学就缺乏普遍理解的可能性,就仿佛只是少数个别人的一种内部秘传的东西;我们所以说是一种秘传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仅只才存在于它的概念或内在本性里;我们所以说它是少数个别人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还没广泛地出现,因而它之客观存在是个别的。只有完全规定了的东西才是公开的、可理解的,能够经学习而成为一切人的所有物。科学的知性形式是向一切人提供的、为一切人铺平了的通往科学的道路,而通过知性以求达取理性知识乃是向科学的意识的正当要求;因为知性一般说来即是思维,即是纯粹的自我,而知性的东西则是已知的东西和科学与非科学的意识共有的东西,非科学的人通过它就能直接进入科学。 科学既然现在才刚开始,在内容上还不详尽,在形式上也还不完全,所以免不了因此而受谴责。但是如果这种谴责进而涉及到科学的本质,那就很不公平了,这就犹如不愿意承认科学有继续展开的必要之不合理是一样的。……” ——《精神现象学》上卷“序言:论科学的认识” 8 —— 10 页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也是这样充满曲折的,这主要是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认识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的干涉,即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它们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和没有竞争力,但是在运动进程中它们却会越出本身,成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所不可避免的手段。 这些措施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各不相同的。”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共产党宣言》,第 489---490 页 这当然是对于当时的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说的,或者说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发达的阶段来说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即使在这里也认识到共产主义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也要经过“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的进行。但是人们总是持有机械的思想来看待这句话。他们没有看到,叙述的过程和现实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现实的过程很长,经历的曲折很多,但是叙述中却不能对这些情况做更多的表述。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与我们现在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多么的一致。区别只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了。 列宁是把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变成现实的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实践家。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他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一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在战争的紧迫过程中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为战争服务的经济政策,但是列宁还是从中看出了这种经济政策不能持久,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就果断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从列宁当时所采取的新经济政策的措施看,不能不说列宁已经对社会主义运动有了一个深刻的看法。但是列宁的逝世使他不能继续更深入的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斯大林所采取的办法和列宁的办法是一种完全相反的道路,列宁是从现实出发,斯大林后来则不自觉的走了从理论出发的道路。从斯大林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政策来看,斯大林已经不自觉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的理论依据虽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但是斯大林是用从现实资本主义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原则去规定现实的生产,而不是用理论去和现实相适应。所以,斯大林没有弄清楚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所以,把计划和市场对立起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计划经济体系。斯大林虽然也注意到当时仍然存在分工,存在商品交换,但是却只是作为已经被计划经济所战胜了附加的无足轻重的经济条件来对待。 但是没有市场哪有计划呢?没有只有市场而无计划的经济形态,也没有只有计划而没有市场的经济形态;再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有计划的限制,而严格的计划经济又怎么能够摆脱社会分散的分工所导致的交换呢?片面的执着于要么计划要么市场,就是犯了形而上学。绝对的自由也就是不自由,绝对的计划也就是没有任何计划。从苏联经济学教科书和苏联的实践可以看出,实际上斯大林所实行的政策就是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那些规律而制定的。但是当时的世界和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没有达到这个条件要求的。这种经济体制虽然利用当时的社会成熟的分工的经验,可迅速利用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并按照当时社会分工的经验,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且,这种计划经济的方式也确实发挥了历史优势,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的达到或超过当时许多国家的经济生产水平。但是这种体系的内在联系是建立在当时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的成熟的分工的基础上的,而且这种分工依然是分散的,依然是把人变成了分工的附着物,并不是由于这种计划就会取消了社会分工。因此建立在由世界资本主义竞争所形成的成熟的分工及各分工之间的协作的经验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形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长期以往,内部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计划经济体制缺少市场的那种由于竞争所产生的不断促进社会分工深化的内生性。缺少了竞争的计划经济,虽然在短时期内发挥了历史积淀的技术和分工的成果,却没有开创促进社会分工继续进展的适当的机制和形式。因此,计划经济就变得僵化了。僵化的体制当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内在发展的要求,结果运行了数十年后由于制度的僵化,而导致实践的失败。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也是和苏联几乎一样的计划经济体制,只不过我们的经济基础是更加落后而已。事实已经做了说明,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人为的把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强制的应用到现实中去,从而抛弃了理论本身赖以存在的基础,变成了用理论来规定现实,而不是反过来让理论与现实相适应,那么实践中必然要出问题,实践必然要失败。 当然,现在做这样的评论,似乎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这对于前人以及他们从事的伟大事业来说是不公平的。任何没有经验可循的事业都是要有人探索,都是要允许犯错误的,那些以我们事后人的眼光去评价伟大的探索者,先行者,并用后来的事实对他们指手画脚,批判他们是错误的等等,都是不公正的。因此对于我们的党和ZF正在推进的改革开放来说,也是要允许探索,允许失败的。因为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继往开来的伟大的事业。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前人的错误在事后进行一次总结。总结错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评价就是,前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阶段脱离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没有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但是这也是有情可原的,我们的前代伟人们,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他们有迅速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急迫心情,他们有坚强的毅力和探索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现在许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仍然陷于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却根本不懂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因此,我们就社会主义的实践的历史,计划经济等开始我们的进一步论述。很显然,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争论以及现代经济学家们对于计划经济的失败都没有真正弄懂意义所在。一些人把建立在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当成社会主义本质来反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持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的人又拿现在社会主义实践来反对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但是两者都是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的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资本论》第 1 卷第二版跋,第 23 页 我们拿这句话来理解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生产与流通过程的第二卷,可以看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资本论》第二卷内容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是个前提,有这样的前提才有这样的抽象。但是,倒过来的看法是这样的,把这个抽象当成前提,应用于现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实践时由于认识的差异,那么采取的具体的经济手段也是一定有差异的。 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的内容,把国家的全部生产都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但是这种分法应该是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事实中抽象,而不是在运用理论的时候,却把这个基础抛弃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无序竞争的过程中使生产过程的价值和物质补偿失去正常的比例关系,从而使经济在繁荣、停滞、危机、缓慢回升,繁荣的命运里循环。这种状况产生的基础是资本的内部矛盾所造成的竞争外部的存在的斗争。所以,我们虽然认识到这个无序的竞争过程是产生所有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但是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能越过这个阶段的时候,就不得不忍受这个阶段所带来的各种欢乐和悲伤。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却是建立在把结果当成前提,把理论当成实践的前提的结果。并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的抽象规律,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互相补偿的比例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这里只看到物质补偿,忘掉了价值补偿,实际上也即是只看到生产,忘掉了社会分工所必然导致的交换,知道了现实中规律,却在运动规律的时候抛弃了现实基础! 当时我们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小农的,手工作坊的等等生产方式都还存在,分工和协作还是很原始的那种靠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分工,机器的应用都还不普遍,对于生产资料的流通和消费资料的分类和统计还没有可能完全的进行,既缺少丰富的经验,也缺少技术的手段,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采取只有资本发达条件下的措施,必然要在实践中付出代价。 但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不能抹杀掉的。即是说,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这为以后进行经济的调控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当时采取的计划经济措施,可以迅速的采用当时世界比较成熟的社会分工,可以迅速的在国内建立门类齐全的工厂和企业,并按照当时已有的成熟的社会分工体系进行生产和分配。缺点依然是超过了社会分工的实际。在全世界的分工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况下,普遍总是通过个别的竞争来形成,而计划经济体制却是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普遍,以致于缺少了形成普遍的那种个别的动力。 因此,我们就是要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第一是要承认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这是采取行动的前提;第二就是要自觉的认识到矛盾,并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制定出符合当前时期的矛盾运行的办法和机制来;第三是要在尊重的现实的基础上,指出现实的必然发展目的。这是现阶段解决矛盾的基本思路。 承认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当然也就不仅是停留在一句话上,还要从对中国的实际的实践和分析基础上得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因此,现在对于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条件,我们认识得比过去丰富多了。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导下的实践和总结,也使我们自发的获得许多成果。 现阶段我们大力宣传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承认现状的基础上经过实践,并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丰富经验总结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一个方面。但是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现实的领导方法的理论,还不能完全体现我们现实的经济条件的运动规律。因此,科学发展观,还只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站在外部,并根据内部矛盾的运动的表现来采取的一种主观平衡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还不能完全解释各个经济现象背后之间的辩证关系,但是能认识到这些经济现象之间的外部的表现的此消彼长的循环往复,能够通过这些循环往复积累一些实际工作的经验,并有意识的指导实践。 既然对于这些认识还停留于外在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彼此之间的表面的联系,那么,提出的办法总还只是用自觉的辩证法的思想来处理这些现象及其之间的联系罢了。辩证法有它的优点,就是在发展顺利的时候,意识到倒退;投资过多的时候,意识到生产会有过剩;经济过热就有可能产生崩溃。这些都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外部必然表现。可是我们目前还只是停留在这些表现上,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仅仅针对这些表现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里,在论述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时候曾提出一个外在辩证法和内在辩证法的区别。 黑格尔指出: “(一)外在的辩证法,即运动的过程(内容)与对于这个运动过程的整个掌握(形式)是区别开的;(二)不仅是我们的理智的一种运动,而乃是从事实自身的本质出发,这就是说,从内容的纯概念的运动出发去证明。前者是一种考察对象的方法:提出一些理由,指出一些方面,加以反驳,籍此使得通常当作固定不移的对象,都摇动起来。这些理由也可能是十分外在的,在智者派那里我们对于这种辩证法将有更多的要说。但那另一种辩证法则是对于对象的内在考察;这是就对象本身来考察,没有前提、理念、应当,不依照外在的关系、法则和理由。我们使自己完全钻进事实里面,即就对象本身加以考察,即依它自己所具有的那些特性去了解它。在这样的考察里,于是对象自身便显示出其自身(的矛盾):即自身便包含有正相反的规定,因而自己扬弃自己;……”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四、芝诺”,第 326 页 这个区别是容易理解的。由此看来,我们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也只是在外在辩证法的层面上。因此,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是十分完善,总使人觉得不足。不足即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依据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没有一个符合现实和逻辑的统一论述,内容和形式还是区别开着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真正的目的即是现实本身,也是可能性,但是是现实的可能性。只要把现实的内部矛盾真正了解了,掌握了矛盾的运动规律,那么同时事物发展的目的也已经指出来了。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根据以及根据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建立在具体根据的基础上的目的也必然是可以实现的,也即是说目的是现实的。在这里,切不可把个人的主观的没有根据的目的和我们这里有着具体根据的目的相提并论。)。 现在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离马克思所揭示的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越来越远了,人们越来越从形式上而不是从内容上,即从现实的各个条件运动来看了。不仅如此,在现代经济学家们的鼓噪下,形式的外在的抽象统一代替了内部的差别。于是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混乱的思想。这些混乱思想再加上一些现代经济学家的自高自大,胡言乱语,和形而上学的逻辑应用,结果造成了更多的混乱。于是现在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当社会的经济运动出现一些问题时,这些现代的经济学家们就齐声高呼,是ZF没有按照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来制定政策,所以,造成这样的不稳定的后果,不是他们的理论错了,而是事实错了。这些所谓名人经济学家的思想完全是唯心的,他们不认为是他们的理论出了错,反而一再的以为是现实出了错。但是,现实出现的各种问题,只不过是现实本身的矛盾,再加上这些形而上学理论盲目指导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进行反驳,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多年实践得来的宝贵的经验,而且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本质,即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仅如此,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这仍然只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般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依然被外在的形式的东西弄模糊了,以至于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了。 那么我这里还是先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 “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如果我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末这是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经过更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整体的浑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 750 页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即是表明了如何真正的掌握一个国家的各种具体现状以及这些矛盾的互相联系及运动表现。用马克思的这一段话和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对比,就可以鲜明的看出,现代经济学理论完全不是从现实的处于一定的生产条件的人的阶级性出发,而是从抽象的抹杀了一切现实性的理性人出发。其他的理论都是从这个抽象的理性人的假设得出进一步的错误的抽象。抽象的假设必然导致抽象的理论,所以,现代经济学家可以不顾现实中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而谈论什么贫富差别的不同规定;在脱离了现实的对立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谈论什么企业的道德和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因此,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的社会怎么不是永恒的呢?我们看看马克思对于这种处在矛盾的发展的事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的态度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我们看到,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办法。例如,一个物体不断落向另一个物体而又不断离开这一物体,这是一个矛盾。椭圆便是这个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之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资本论》第 1 卷第 122 页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学过哲学的都应该知道,那就是矛盾存在的现实性和必然性。当这种矛盾还处在必然存在的阶段时,矛盾是不可消除的,因此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所以马克思说,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办法。 基于以上两段话,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是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一说起社会主义,人们脑袋里都是僵硬的死的概念和印象,这是现阶段产生各种左的和右的言论的思想根源,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充其量只不过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形而上学的表象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最基本的矛盾对立是什么呢?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基本的内部矛盾是什么呢?是我们国家里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还不充分。经济基础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作为一个统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是被资产阶级的政权所统治,而在我们国家里,是经过革命斗争,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 但这还只是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开始,还只是一个从资本主义经济的盲目发展中走向人类自觉发展的一个开始。这样一个开始,在随后的发展中,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的。这个开始的后来的继续发展只能是战胜了资本的,获得统治的无产阶级的本质的自发到自觉的发展。从自发到自觉,从初期的质变到后续的量变发展,最终达到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不经过曲折和反复,那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本性的。现阶段,社会上一些人对我们国家 63 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视而不见,对我们国家关于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充耳不闻;他们只是看到我们曾经有过的曲折和错误,拿这些曲折和错误来否定社会主义本身的现实性和历史必然性。这样的言论,犹如要求一个人永远也不要长大一样;犹如要求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一些失败,就要全面回到过去一样。这些人相信自发的力量,却不相信我们最终能够通过实践,找得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我们的自觉的运用规律,促进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用以上论述和我们国家的现实实践所采取的理论与政策相对照,自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主导者和领导者的正确的阶级本能和错误的理论指导之间的互相妥协,导致社会的实践措施既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方面,也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面以及保守的改良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思想。结果是现实社会发展既前进,又后退;既不断的产生对于美好前景的向往,也有对于未来的不断争论。这样的妥协,其实也是一种思想的不确定,即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一种不确定。在这样的不确定面前,任何一个看来说得有道理的针对片面的现象的理论表示,都显得有些合理的成分。但这些合理的成分,加在一起,不多不少,都是互相反对的,而且,反对的和赞成的一样多。于是,对于现实及现实的各种矛盾现象,没有一个对现实的实践及最终发展目的互相联系的全面的理解和论述,思想上的混乱和模糊不清当然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社会矛盾面前,有坚持市场经济方向的,有的在各种社会矛盾面前想回到过去的;有为资本家说话的,也有为“全民利益”说话的,有为农民说话的,有为小资产阶级说话的;有指责ZF的,有指责国企的;还有一些耸人听闻的什么阴谋论,社会崩溃论,社会已经处于矛盾的极点论等等胡言乱语;于是伴随着各种胡说八道同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主张,提出的要求和措施也同样是花样十足,矛盾不断。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目前还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即分工还不发达,因此协作也不发达的阶段。现阶段不仅存在着国家或者民营的资本主义式的大生产,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分散的小生产,个体生产,以及农业中的小农生产。因此,随着这样的经济基础的存在,中国社会中也分成不同的阶级的存在,有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者阶级等等。企业的经济活动、各种各样的小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由于竞争所产生的生产过剩,导致经济活动产生波动,这些波动直接影响现存的各社会阶级的生活,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这种不稳定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那么这些矛盾都是哪些方面呢?其实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描述过的那些矛盾。主要包括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及其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ZF之间的对立(现在所强调的宏观调控并不能改变这种对立);除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和其它各种小生产之间的对立,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小农生产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对立。 那么这些互相矛盾的对立运动的表现都有哪些呢?一是经济比例经常失调(看起来好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看法,但是经济比例的经常失调是现在社会的内部固有矛盾的表现);二是某些行业的生产过剩;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的土地集中和资本化的规模太小,与城市工业的发展完全不相适应。);四是农村和城市化的对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脱节。 因此我们现时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生产力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性,同时也扩大了无产阶级的普遍性;通过发展,让大的资本代替原来是由各种小生产的、小农生产的生产方式,最终发展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单纯的对立, 从而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打下物质基础。 但是矛盾的发展总会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一是阻碍社会发展。大资本代替小资本不是没有斗争,小农的个体生产变为资本的规模生产也不是没有波动,城市代替农村也不是没有动荡。那么,我们既然不能消除矛盾对立,那么我们只能是创造一种矛盾在其中运行的方式。既要认识到矛盾的必然性,也要看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既要看到资本的吞噬其他一切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本性,又要看到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能源掌握在国家手中的理性的一面。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使得我们对于这些基本的矛盾方面认识深入多了,现实多了。资本主义为了保持自己的基础,不得不在恶性循环中寻找出路,但是总是一个办法引起另一个不良的后果。那既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也是资产阶级保守眼光的无能。我们国家的实践则证明了,我们自觉的发展资本,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团结一致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的联盟的力量保证,我们可以用团结的力量,用集体的力量来和资本对立,我们有信心以我们的自觉性集中共同的力量在促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断的深入和社会化的同时,限制资本的这种破坏性;我们确信我们能够作一个集体在和资本对立时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自觉,让资本的自私自利和自发性为我们的自觉的长远目的服务。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认识和掌握社会历史的阶段性,既要承认我们不能主观消灭这种资本的无序竞争所导致的破坏性,也要承认我们可以用无产阶级的远大眼光,容忍这种暂时的不快,用资本的发展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用资本力量的增长来促进自身力量的增长,用资本所制造出来的强大生产力来武装我们的力量。通过我们的自觉,通过自觉的发展资本,同时也就能够现实的扩大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达到资本和劳动的单纯对立,也为更高一级的社会转变创造条件。 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提法,是人类自觉的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但是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矛盾运动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去自觉的面对矛盾,那么,矛盾的自发发展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经常大的波动,甚至会产生社会动荡。所以,在对整个社会发展提出和谐的要求时,我们还要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和谐背后矛盾的本性,只能通过对于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才能够把和谐建立在对立的统一上,我们才能做到具体的对立统一,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在目前,建立在现实矛盾基础上的和谐意味着就是要有一种机制,一种不同阶级的人之间在生产交往和竞争过程中的不是那种激烈冲突的、对社会产生破坏的机制;而是各个不同阶级的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一种资本的生产和各种生产之间在党的领导下自觉的运用规律的运行机制,创造一种生产和积累之间的符合发展的大致比例的机制,创造一种包括国家对无产阶级在内的其余各个阶级在与资本的竞争中行将消亡的保障机制,创造一种资本和劳动(也即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和企业主之间)的对立的一种招收工人和工人工作以及工资和劳动保障的机制,创造一种把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公共事业的需求从自发性到自觉性推进的机制等等。同时,也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为这些机制的运行提供政治的、社会的保障,比如说加强制度建设,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ZF,完善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当作引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也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统治下,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才能实施。这一点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区别的。资产阶级的国家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需要,是不可能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对无产阶级做出让步的,除非这种利益已经对自己的生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 理解了的现实就是目的,理解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本身也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因此,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建立在现实的深刻的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必然会使还笼罩在我们面前的各种迷雾消散,必然会使我们的实践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必然会使我们爆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无比的热情。 社会主义必然能够胜利,共产主义必然能够实现。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社会|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