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化学元素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优秀科普作品推介书目)》(美)格雷[PDF] attachment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xgz6151 2013-5-1 87 3169 EEEEEEEEEE32323 2013-11-14 08:30:35
3141.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6-14 0 1047 王东镇 2013-6-14 03:02:11
3135.唯一没有中子的化学元素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6-3 1 1130 godsaveme2010 2013-6-4 10:24:21
3117.最小的化学元素 最大的基本粒子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5-18 0 1531 王东镇 2013-5-18 07:12:28
3105.化学元素的伴生和“逆”成长现象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5-3 0 1093 王东镇 2013-5-3 02:37:11
3101.初级化学元素成就复杂生命现象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5-1 0 1014 王东镇 2013-5-1 01:59:19
3071.理论错误导致人类找不到暗物质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4-10 2 1046 1005498830 2013-4-10 08:01:13
3062.星系内的电荷自平衡与星球内的能量自平衡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4-3 0 1895 王东镇 2013-4-3 00:57:21
3061.不同的重力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聚变区间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4-3 0 1024 王东镇 2013-4-3 00:43:18
3057.星体内物质相变与星系发展的一般进程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4-1 0 1004 王东镇 2013-4-1 05:39:33
3037.化工、电解、热加工的物理作用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3-18 0 1006 王东镇 2013-3-18 02:19:26
3023.关于耐高温金属连模铸造、急冷处理的思考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3-2-15 0 887 王东镇 2013-2-15 05:00:31
2969.关于核外电子与物质三态、化合态的思考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2-10-14 0 777 王东镇 2012-10-14 21:07:53
2959.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碎片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2-10-3 0 1060 王东镇 2012-10-3 03:11:46
2957.基本化学元素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2-10-2 1 924 390814002 2012-10-2 11:23:44
2877.彗星和小行星可能在二级星系的边缘产生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2-6-17 0 1061 王东镇 2012-6-17 12:15:37
2623.化学元素内部结构简易计算法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1-7-12 0 1017 王东镇 2011-7-12 05:26:04
2571.化学元素核外电子构型与核内基本结构表 attachment 哲学与心理学版 王东镇 2011-5-5 0 839 王东镇 2011-5-5 23:09:07
2403.原子量趋于无穷大的化学元素 休闲灌水 王东镇 2010-12-20 1 1292 nnsesemm 2010-12-20 08:22:14
2254.具有基本粒子特征的化学元素 休闲灌水 王东镇 2010-5-1 0 811 王东镇 2010-5-1 18:14:00

相关日志

分享 3791.试分析66-70号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
王东镇 2017-2-5 16:53
3791. 试分析 66-70 号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 2017.2.5 “镝”元素是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第 66 号化学元素,有原子量 156 、 158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七种同位素, “镝 164 ” 是主体同位素。 “镝” 同位素拥有 5 层次核外电子,第 5 层次有 6 个核外电子,比“钕”同位素多出一个核外电子层次、 6 个核外电子, 6-22 个原子量,平均多出约 14 个原子量,接近 2 个“氚” 原子组合。“镝 156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氘”原子、 2 个“氚” 原子、 1 个 “钕 142 ” 原子组合; “镝 158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氘”原子、 2 个“氚” 原子、 1 个 “钕 144 ” 原子组合; “镝 160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氘”原子、 2 个“氚” 原子、 1 个 “钕 146 ” 原子组合; “镝 161 ”的内部结构是 3 个“氘”原子、 3 个“氚” 原子、 1 个 “钕 146 ” 原子组合; “镝 162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氘”原子、 2 个“氚” 原子、 1 个 “钕 148 ” 原子组合; “镝 163 ”的内部结构是 3 个“氘”原子、 3 个“氚” 原子、 1 个 “钕 148 ” 原子组合; “镝 164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氘”原子、 2 个“氚” 原子、 1 个 “钕 150 ”原子组合。 “ 钬 ” 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第 67 号化学元素,原子量 165 ,拥有 5 层次核外电子,第 5 层次有 7 个核外电子,比“钕”同位素多出一个核外电子层次、 7 个核外电子, 15-23 个原子量,平均 19 个原子量,为 2 个 “氘”原子、 5 个 “氚”原子组合。 “ 钬 ” 元素的内部结构是 2 个 “氘”原子、 5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6 ” 原子组合。 “铒”元素是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第 68 号化学元素,有原子量 162 、 164 、 166 、 167 、 168 、 170 ,六种同位素, “铒 166 ” 是主体同位素。 “铒” 同位素拥有 5 层次核外电子,第 5 层次有 8 个核外电子,比“钕”同位素多出一个核外电子层次、 8 个核外电子, 12-28 个原子量,平均多出约 20 个原子量,为 4 个 “氘”原子、 4 个 “氚”原子组合。 “铒 162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4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2 ” 原子组合; “铒 164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4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4 ” 原子组合; “铒 166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4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6 ” 原子组合; “铒 167 ”的内部结构是 3 个 “氘”原子、 5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6 ” 原子组合; “铒 168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4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8 ” 原子组合; “铒 170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4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50 ” 原子组合。 “ 铥 ” 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第 69 号化学元素,原子量 169 ,拥有 5 层次核外电子,第 5 层次有 9 个核外电子,比“钕”同位素多出一个核外电子层次、 9 个核外电子, 19-27 个原子量,平均 23 个原子量,为 4 个 “氘”原子、 5 个 “氚”原子组合。 “ 钬 ” 元素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5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6 ” 原子组合。 “镱”元素是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第 70 号化学元素,有原子量 168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6 ,七种同位素, “镱 174 ” 是主体同位素。 “镱” 同位素拥有 5 层次核外电子,第 5 层次有 10 个核外电子,比“钕”同位素多出一个核外电子层次、 10 个核外电子, 18-34 个原子量,平均多出约 26 个原子量,为 4 个 “氘”原子、 6 个 “氚”原子组合。 “镱 168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6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2 ” 原子组合; “镱 170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6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4 ” 原子组合; “镱 171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6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5 ” 原子组合; “镱 172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6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6 ” 原子组合; “镱 173 ”的内部结构是 3 个 “氘”原子、 7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6 ” 原子组合; “镱 174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6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48 ” 原子组合; “镱 176 ”的内部结构是 4 个 “氘”原子、 6 个 “氚”原子、 1 个“钕 150 ” 原子组合。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765.核裂变过程中的聚变反应
王东镇 2017-1-25 01:48
3765. 核裂变过程中的聚变反应 2017.1.25 核裂变如果没有部分,或全部原子内部结构转化为偏电荷光子,就没有能量释放。所以,任何放热反应都隐藏着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消失”的质量精确计算,因为物体和环境温度决定于单位空间中偏电荷光子的密度,而每个质子、中子和偏电荷光子的质量是固定的。 核裂变过程中还隐藏着聚变反应,释放的阿尔法射线(高能氦粒子)可能与铀 235 聚变为钚 239 ,已经形成的部分偏电荷光子可能再次聚变为某些化学元素。 例如:核爆炸产生的“鐦”元素可能来自核裂变过程中的聚变反应;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来自地球大气热层中的聚变反应。而地球大气热层的形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中的“氕”元素与地球大气中的“氕”元素剧烈撞击发生的核裂变。由于这种核裂变形成的高温超过了氢气的燃点(摄氏 570 度),地球表面的“氕”元素(氢气的主要成分)不是来自太空,而是正负偏电荷光子在地球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所以,有光合作用存在和植物的生长,二氧化碳可能转化为水分子和碳氢化合物,油气资源“埋藏”在地下温度相对较高的区域。 核裂变过程中的聚变反应可以解释核裂变过程中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产生,地球大气成分为什么与宇宙射线成分不同,太阳系不同行星的大气成分为什么不同。提示我们通过裂变产物分析化学元素内部结构时注意转化为偏电荷光子“消失”的部分,可能发生聚变反应的部分。 光子有三种物质形态: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和偏负电荷光子,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它们共同形成,还是偏电荷光子形成,或者部分偏电荷光子形成,对我来说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质子和中子由正负偏电荷光子对偶聚集形成,也可以裂变为正负偏电荷光子。前者表现为吸热反应,后者表现为放热反应。我们是正物质人类,生长在正物质环境,对正负偏电荷光子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产生“黑洞”和“暗物质”、“暗能量”现象,现在还是我的猜想,有待证实。但是,不同物质星球辐射相反物质宇宙射线,吸引相同物质宇宙射线,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光线在磁场中弯曲,是偏电荷光子存在的证明。地球两极上空热层的温度高于赤道上空热层的温度,可能是由于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形成的。因此,我们感觉到的温度差别应该是正负偏电荷光子密度共同形成的,而对不同物质星球视觉差别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需要通过实验证明。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749.太阳表面的高温来自哪里?
王东镇 2016-12-11 09:29
3749. 太阳表面的高温来自哪里? 2016.12.11 根据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任何能量都不会凭空产生,不是来自正负电荷向偏电荷光子的聚变,就是来自化学元素向偏电荷光子的裂变,偏电荷光子的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因此,化学元素“氘”聚变为化学元素“氦 4 ”的过程不可能产生能量。 那么,太阳表面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首先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银河系的核心星球银核是正物质星球,偏带正电荷,聚集正电荷;太阳是反物质星球,偏带负电荷,聚集负电荷,太阳就是依据正负电荷和正负偏电荷物质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形成的,与银核的对偶层次通过交流正负电荷形成系统、对偶磁极和磁场关系。 太阳表面的能量还来自银核反物质宇宙射线中“氕”元素的裂变。任何宇宙射线百分之八十九的成分是氢同位素,而氢同位素的绝大部分是“氕”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临界温度在摄氏 570 度左右 ( 其化合物的燃点更低 ) 。“氕”元素的裂变提供了“氘”、“氚”、“氦 3 ”、“氦 4 ”进一步聚变为其他化学元素的条件,而“氕”元素的低燃点使其化合物成为常规燃料。 地球大气边缘有厚达数千千米的热层,温度高达数百至数千摄氏度,能量就来自太阳正物质宇宙射线中“氕”元素与地球大气中“氕”元素的裂变。我们见到的阳光绝大部分不是直接来自太阳,而是来自这种“氕”元素的裂变。而地球大气中的其他成分主要来自太阳宇宙射线中的其他成分,与地球大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核聚变的产物。 能量是物质的,化学元素也是物质的,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不同物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不会凭空消失和产生。所以,化学元素之间的核聚变如果没有部分化学元素转化为偏电荷光子,就不会有能量产生,所谓“聚变能”不过是人类的误解。 氢气再多,达到裂变条件也会瞬间燃烧尽净,不可能像煤球一样缓慢燃烧。而核聚变一旦发生也不会停留在初级水平,很可能连续进行,直到条件消失。只有持续不断的正负电荷交流和宇宙射线抵达,才能维持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 希望人类早日走出“聚变能”的误区,不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725.通过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未来
王东镇 2016-9-24 04:25
3725. 通过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未来 2016.9.24 地球过去是什么样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依靠想象与地质研究都难以获得全貌。通过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可能是相对科学的方法。理论依据,就是我的星系发展说。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负电荷同电相聚、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依据同样的原理,太空中的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也可以相对聚集,组成星球和星系。星球和星系形成之后,仍然聚集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通过星际磁场和宇宙射线交流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继续成长。 星球成长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正负电荷的聚集和交流。恒星表面的熊熊烈焰,星球内部的岩浆,能源的主要来源就是正负电荷的交流,因为正负电荷可以聚变为光子,光子可以聚变为质子、中子,实现化学元素的重组。 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过程是发热反应,光子聚变为质子、中子和化学元素的过程是吸热反应,因此形成星球的层次结构和偏电荷现象,在太空中对偶聚集相反电荷和偏电荷物质,产生星系。所以,任何星系都是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存在,都有对偶星系。例如:银河系必有对偶类星体星系对偶形成,主星对偶层次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银河系有太阳系,对偶类星体星系也有太阳系,结构、规模类似,星球性质相反。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有一部分可能与太阳同时形成,例如巨行星部分,包括它们的部分卫星,可能与太阳同时期形成,类地行星可能在太阳系、银河系相对稳定之后,陆续形成。 太空中正负电荷的密度有限,制约星球、星系的成长过程。所谓太空背景温度其实反映了太空中正负电荷的一般密度,因为光子也是由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的,光子密度决定物体和环境温度。 由于太空中正负电荷的密度有限,星系庞大,系统内星球的成长速度相对缓慢,估计十几亿年或更长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层次,对偶形成一个新的星球。“孤魂野鬼”不能交流正负电荷,只能聚集相同电荷和偏电荷物质,成长速度不能与系统内的星球相比,也没有热层形成。 由于太空中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分布未必均匀,星球和星系的成长速度、气温和地质变化也会受到影响,冰河期、气候变暖与地震规模频率均与此有关。 正负电荷聚变为电中性光子、偏正电荷光子、偏负电荷光子的比例可能相对均衡,它们聚变为正反氢、氦化学元素的比例也可能相对均衡,与星球物质相同的部分继续其后的聚变,不同的部分转化为宇宙射线,成为星际物质交流的另一种成分。 由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不同,接受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不同,引发大气热层核聚变的深度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气成分和地表物质成分,金星和水星可以看到地球的过去,火星、土星、木星等,可以看到地球的未来。您赞成我的观点吗?
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703.物理学不是玄学
王东镇 2016-8-21 20:45
3703. 物理学不是玄学 2016.8.21 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也渐渐脱离了普通民众的理解能力,向玄学靠近。特别是反物质和暗能量,现代物理能够提出,却找不到,让人充满遐想。 网上搜索反物质和暗能量,会找到许多解释,不乏玄而又玄的解释,也有相对客观的阐述问题的提出。 关于反物质,我在《 3700. 正反物质的差别》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介绍一下我对暗能量的看法。 所谓能量是由偏电荷光子的密度产生的,偏电荷光子有偏正电荷和偏负电荷光子两种,前者由两个正电子、一个负电子组成,后者由两个负电子、一个正电子组成。正负偏电荷光子可以聚变为质子和中子,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化学元素,也可以裂变为正负电子,或正负电荷。阳光可能全部由偏正电荷光子组成,火焰则两种光子都有,二者的比例可能是 306 : 305 ,根据书上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例计算,误差不会很大,反物质星球这个比例会倒过来。正反物质生物对两种偏电荷光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转化为视觉信号,有的视而不见,因此形成所谓“暗物质”、“黑洞”。当然,不同物质星球可能也会对它们分别产生吸引力和排斥力,这是宇宙射线形成的原因,也可能是所谓“暗物质”、“黑洞”形成的原因。 至于偏负电荷光子在正物质星球会不会成为能量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让我们感觉热,我不清楚,原子裂变为光子的过程中一定有它们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地球可能排斥偏负电荷光子,但是正负电荷的聚变和化学元素的裂变一定生成一定比例的偏负电荷光子,所以地球环境并不缺少偏负电荷光子,光合作用也只有对偶形成一定比例的偏负电荷光子才能与阳光中的偏正电荷光子聚变出化学元素“氕”,置换出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植物才能成长发育。 如果偏正电荷光子是正能量,偏负电荷光子就是所谓“暗能量”,“暗能量”就在我们身边。 为什么物理学家找不到反物质、暗能量,与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相对幼稚有关。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是错误的,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结果能够正确吗? 现代物理学充满假设、假说和似是而非的东西,没有发展创新只能越来越玄。所以,我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大不了增加一些假设、假说而已。 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655.关于生物核聚变、核裂变的思考
王东镇 2016-5-9 05:57
3655. 关于生物核聚变、核裂变的思考 2016.5.9 提到核聚变、核裂变,很容易与高温高压和传统裂变材料、聚变材料联系在一起,与生物联系在一起简直匪夷所思,因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是常温常压。 引起我对生物核聚变、核裂变关注的是一名网友对我某篇文章的评价,而该网友的研究对象就是生物核聚变、核裂变。 冷静分析生命的成长过程,我们会发现物质的增量现象,虽然存在化学元素的重组,不能排除化学元素的形成。特别是初级化学元素“氕”的形成和裂变,可能在一定的化学条件和常温常压下实现。 光合作用相对容易理解,但仅仅有偏正电荷光子还是不够的,生物电和电解液可能提供偏负电荷光子,形成初级化学元素,而化合物的置换反应可能相对容易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人类的常规能源主要由生物能源提供,而生物能源主要来自生物核聚变、核裂变。 许多物质可以燃烧,而能够燃烧的化学元素却非常有限。传统物理学和化学认为燃烧是氧化反应,我认为氧化反应之外还有化学元素的裂变反应,燃烧现象的实质是化学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过程。化学反应的任何放热现象都可能是正负电荷聚变为偏电荷光子,或化学元素裂变为偏电荷光子;而化学反应的任何吸热反应都可能是偏电荷光子裂变为正负电荷,或聚变为初级化学元素。 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过百十来种,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来自化合物形态。化合物形态形成丰富的化学条件,可能改变许多化学元素的形成条件和裂变条件,生物核聚变、核裂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608.温度有极限
王东镇 2016-1-1 10:00
3608.温度有极限 2016.1.1 我经常看到核爆炸与恒星内部极高温度的说法,我认为都是猜测,因为不可能测量。 从物体和环境温度由光子密度决定,一定密度的光子可能产生核聚变,核聚变是吸热反应的认识出发,温度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就是光子聚变为化学元素的临界温度。 也许有人会说电中性光子和某一偏电荷光子不会产生核聚变,不要忘记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原理,某一偏电荷光子的大量聚集必将导致相反电荷和偏电荷光子的对偶聚集,并发生放电反应,生成相对等量偏电荷光子,聚变成初级化学元素和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而电中性光子很难发生聚集现象。 高密度光子必将导致核聚变,核聚变是吸热反应决定高温有极限。 高温可以导致核裂变,也可以产生核聚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不要人云亦云。
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580.光子密度的相对均衡与增减循环定律
王东镇 2015-9-25 02:50
3580. 光子密度的相对均衡与增减循环定律 2015.9.25 有光子密度的递减定律,就有光子密度的相对均衡与增减循环定律。 所谓太空背景温度应该是光子密度相对均衡定律的体现,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现象,各种自然规律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与光子中最稳定部分的体现。星球内部的层次现象则与光子形成、正负电荷、光子、化学元素相互转化的规律有关,一方面有增温层以下深入地下 100 米温度递增摄氏 3 度的客观规律,一方面有海洋深度的温度递减规律和地心内部岩浆层次、固态层次交替出现的现象。 当然,规律不过是现象的总结,各有原因。夜观天象,繁星点点,尽管遥远,总有一些光子来到地球,进入我们的视线。而太空背景温度只有 2.74K ,一般光子密度又是如此之低!进入星球磁场,温度开始增高,因为星球存在偏电荷光子的吸引和正负电荷聚变为光子的现象,同时又存在光子裂变为正负电荷、聚变为化学元素的现象,所以形成错综复杂的温度变化。 将光子密度与温度变化联系在一起是我做饭时的一大发现,与电磁辐射、闪电、灯光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光子是正负电荷的对偶统一体、团聚体。而光子不会无中生有,没有正负电荷的聚变和化学元素元素的裂变,就没有光子的产生。而温度所以没有积聚,又因为存在热力学定律和光子可以转化为其他物质形态。联系到星球两极的低温,很容易发现光子传递引力的谬误和星际交流的可能是正负电荷的结论。磁力线和星际磁场可能由正负单电荷的循环、交流形成。磁力线、星球磁场、电磁场可能有裂变光子、汇聚正负单电荷的作用。 太空背景温度可能是宇宙环境光子相对稳定形态的极值,不知是否存在相对不宜裂变光子,如果存在是什么形态?比重几何? 没有星球内部的层次现象就没有星系的产生,星球内部的层次现象来自光子和正负电荷的相对供给不足,还是其他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核聚变是光子形成过程就是放热反应,是光子转化为化学元素的过程就是吸热反应,所谓聚变能可能是人类认识的误区,不要继续花费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行违反客观规律的研究。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275.化学元素的高温解析与低温重组
王东镇 2014-1-29 01:56
3275. 化学元素的高温解析与低温重组 2014.1.29 星球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冷热交替现象?有什么物理化学意义?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不同化学元素有不同的熔点、沸点,也应该有不同的裂变和解析温度。高温,就是高密度的光子,可以产生离子现象,可以产生核裂变,就不能产生质子与中子的分离吗?应该存在这种可能。所以,星球内部的高温区域可能是化学元素的解析区域,而低温区域是化学元素的重组区域。 高温可能形成光子的聚变反应,形成新的质子和中子,这种过程是降温过程,即吸热反应。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质子和中子会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可新的高温区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些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暂时放下,思考可以利用的可能,例如不同化学元素的裂变条件、解析条件、重组条件,光子转化为质子和中子的条件,变煞费苦心的找矿为人工重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燃烧现象说明一根火柴的温度就可能使某些化学元素裂变为光子,我猜想是初级化学元素氢。光子聚变为氢元素的温度是多少呢?会不会又会发生裂变?真空可能是高温氢聚变的必要条件。 高温,其实是持续的高密度光子供给。来自裂变,可以提供原子形成时的偏电荷光子;而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可能形成不同的偏电荷光子及中性光子,一部分参与聚变,一部分转化为偏电荷宇宙射线。电磁波可能有三种:偏正电荷电磁波、偏负电荷电磁波、中性电磁波,现代物理看到的只有中性电磁波。 强力,可能由同电相聚及中性光子的磁性形成,光子密度可以破坏正负电荷的对偶存在,产生离子现象,也可能影响同电相聚及中性光子在质子、中子中的排列,起到消磁作用,导致原子的解体。原子的解体有不同的程度,可能需要不同的条件。最危险的解体是全部裂变为光子,那就是大爆炸!其次是裂变为质子和中子,再其次裂变为氢、氦同位素,还有其他相对低端的化学元素。 其他裂变也会形成爆炸,只要没有原子裂变为光子就不会有光和热产生,控制剂量可以控制爆炸规模,避免催化剂的参与和真空度可能非常重要。 遐想可能转化为真理,尽管概率很低。我能做的只有遐想,强于无所作为。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261.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与初级化学元素的形成转化
王东镇 2014-1-11 06:54
3261.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与初级化学元素的形成转化 2014.1.11 无论物质世界多么复杂,都是由初级化学元素发展变化而来。特别是氢元素,是化学元素的起点和基本结构,也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成长必须搞清氢元素的形成和转化。 物质守恒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有转化。氢元素的形成是从基本粒子到化学元素之始,也应该是最容易裂变为基本粒子的化学元素,所以本文锁定氢元素。 地球上的氢元素可能来自两个方向:宇宙射线和地球形成之初。前者源源不断,后者基本销声匿迹。 如果宇宙射线只是匆匆过客,地球就不会成长发育,保持凝固后的初始形态,加上无数的陨石撞击坑。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发展变化,地球也不例外,太阳系的一系列行星描绘了行星的一般成长发育过程,地球的现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众所周知,高空大气是非常寒冷的,可 80 千米以上至地球大气边缘却有数百乃至上千千米生物不可能存活的高温区域,最高温度可能高达摄氏数千度,只有原子级别的核聚变、核裂变可以解释,可目前的解释只是紫外线的照射!不知紫外线何以仅仅在这一区域形成如此高温? 我认为这一区域仅仅是向阳的一面,地球背面不可能有如此的高温,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发生的剧烈撞击应该是高温形成的原因,所有地球大气成分,甚至地表相对低端( 20 号化学元素以下)的化学成分和所谓阳光都是在此区域和以下逐渐低温的区域形成的,包括水分子。 氢元素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另一重要成分是氦元素),形成于恒星表面的初始聚变。我认为初始聚变的物质基础是正负电荷,否则不会有宇宙射线的辐射,因为只有正负电荷的相互湮灭可以提供恒星表面核聚变的高温条件和物质条件,且不会与宇宙射线的辐射发生阻碍。 宇宙射线不应该是恒星表面核聚变的全部初始生成物,应该是其中受到排斥的成分,最大的可能是与恒星物质成分相反的物质,也就是反物质恒星的宇宙射线才可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可能是反物质恒星! 银河系中最大的星体是银核,类似太阳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不过是银核的核外电子,地球是核外电子的核外电子。我们看不到银核,因为银核也是正物质星球,辐射的宇宙射线可能是反物质射线,到达不了正物质星球,所以成为我们的视觉盲区,俗称黑洞。 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聚变、核裂变可能没有消耗掉宇宙射线中的全部成分,所以氢元素仍然是地球大气成分之一。 地球物质成分中的氢元素还可能在地球表面形成,例如闪电也是正负电荷的聚变过程,还有光合作用的实质可能是光子通过化学作用形成氢元素并置换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位置形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否则,仅凭土壤中的有机元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何以形成物质转换的平衡? 化学核聚变闻所未闻,却未必不能,因为燃烧是聚变的逆过程,燃烧现象的实质未必全是氧化过程,可能隐藏氢元素的裂变过程,因为光子不能无中生有,而燃烧过程中碳、氧元素都没有消失,只有氢元素不知踪迹,可能一部分与氧元素结合转化为水,大部分裂变为光子,回复到聚变前的样子。否则,请指出燃烧过程中光子的由来! 生物的成长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每时每刻都伴随电磁辐射,大量的光子是电磁辐射的物质基础,没有化学元素的裂变过程和正负电荷的聚变过程,就没有电磁辐射的物质基础,氢元素应该是所有化学元素中最容易裂变的化学元素,所以氢元素的形成和转化应成为物理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3252.耐高温的中低端化学元素
王东镇 2014-1-4 11:53
3252. 耐高温的中低端化学元素 2014.1.4 在现有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熔点在摄氏一千度以上的化学元素有四十四个,只有低端化学元素资源较多,质量较轻,相对经济。因此择钨和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序号在钨以下,熔点在摄氏一千度以上的化学元素供网友研究分析。 化学元素名称 序号 熔点(摄氏度) 铍( Be ) 4 1287 硼( B ) 5 2030 碳( C ) 6 3727 硅( Si ) 14 1412 钪( Sc ) 21 1539 钛( Ti ) 22 1670 钒( V ) 23 1902 铬( Cr ) 24 1857 锰( Mn ) 25 1244 铁( Fe ) 26 1535 钴( Co ) 27 1495 镍( Ni ) 28 1453 铜( Cu ) 29 1083.4 钇( Y ) 39 1526 锆( Zr ) 40 1852 铌( Nb ) 41 2468 钼( Mo ) 42 2617 锝( Tc ) 43 2200 钌( Ru ) 44 2250 铑( Rh ) 45 1963 钯( Pd ) 46 1552 钕( Nd ) 60 1016 钷( Pm ) 61 1027 钐( Sm ) 62 1072 钆( Gd ) 64 1312 铽( Tb ) 65 1357 镝( Dy ) 66 1409 钬( Ho ) 67 1470 铒( Er ) 68 1522 铥( Tm ) 69 1545 鑥( Lu ) 71 1663 铪( Hf ) 72 2227 钽( Ta ) 73 3014 钨( W ) 74 3380 从表中可以看出耐高温的化学元素多集中在序号 21 —— 29 、 40 —— 46 、 60 —— 69 、 71 —— 79 号金属化学元素( 75 —— 79 号化学元素依次为铼、锇、铱、铂、金,都是耐高温的稀有金属)中,且带有一定的连续性。非金属元素中的硼和碳也耐高温,只有硅元素影响金属质量,不能选为合金材料。 所以列出上表,主要是有利于分析耐高温化学元素的结构特点和形成的规律性,寻求可以制造高端航空发动机合金材料的各种可能。今天是整理材料,供自己和网友以后研究分析。
0 个评论
分享 3141.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王东镇 2013-6-14 02:59
3141. 关于系统内行星间差别的思考 2013.6.14 我认为:系统的形成不是偶然因素决定的,偶然因素可以影响系统的形成,决定不了系统的形成,系统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 受核外电子与核内质子对应关系的启发,我大胆推测星系的形成与主星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创立了星系对偶成长说。要点是:正负电荷的对偶存在决定了正负电子和正负电流的对偶存在。太空中正负电荷的相对聚集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正负电荷的相互交流,形成对偶的正反物质星球和星系。星球内部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存在说明化学元素的形成存在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周期循环,放热反应区间高温的存在必然产生原子的离子化现象,形成整个层次和星球的偏电荷现象,在太空的对应区域就会形成相反电荷和相反物质的聚集,形成偏电荷和同类物质的小行星带,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聚变为新的行星。伴随主星的成长,星系也会成长,而星系中每颗行星的状况都与主星结构中的对偶层次的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系统内行星的分析间接的了解主星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 太阳系内八大行星的质量、自转和公转周期、方向、轨道夹角各不相同,可能反映了太阳内部结构中各层次的差别。如果真是这样,会产生许多有趣的问题,带来许多新的发现,希望职业科学家能够沿着这个思路深入研究。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979.化学元素核外电子的规律性与内部结构的规律性2012.10.23
王东镇 2012-10-23 03:41
2979. 化学元素核外电子的规律性与内部结构的规律性 2012.10.23 我不知道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形成的,却极为欣赏它的有序性,特别是每层核外电子的有序性,因为有序代表规律。 我们可以假设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如实的反映了化学元素的真实情况,就可以深入分析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并从核外电子分布的规律性,发现内部结构的规律性。 氢射线和氦射线的存在说明氢、氦是所有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起码也是内部构成之一,而所有的化学元素也确实可以被氢、氦元素分割,我们就有了将所有已知化学元素分割为氢、氦元素的可能,对此我曾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发表了相关文章。 核爆炸、核事故、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为我们打开另一扇了解化学元素内部结构的大门,说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是由其他化学元素组成的,并可以分裂成其他的化学元素,这一结果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化学元素的元素地位。 但化学元素终究是相对稳定的物质单位和物质形态,所以我们不妨保留它们化学元素的头衔。 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所有化学元素每层的核外电子数目都是固定的、伴随元素序号的增加有规律的增加,排满一层后进入另一层次。这说明所有化学元素的内部结构都是有序、甚至局部相同的,相变的发生可以从一个质子和中子的增减开始,并且通常从表层发生。当然,不排除其他聚变、裂变的可能。事实上,除了地质上的核聚变,许多核聚变、核裂变未必是有序的,特别是人工核聚变、核裂变。但是,只要连续核聚变、核裂变的条件存在,核聚变、核裂变就可能有序的连续进行,甚至随后产生化合、分解反应。太阳系同样由太阳风引发的不同行星大气成分的不同与氢弹试验后高端核素的发现(并没有止步、局限于氢到氦的聚变)都可以证明。 在我们还不能深入原子内部观察结构的情况下,理性的分析可以有所弥补。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分割原子,而一旦分割它们的性质很可能也随即发生了改变。所以,理性的分析不可忽视。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976.化学元素的“活泼”与常温离子态
王东镇 2012-10-21 01:05
2976. 化学元素的“活泼”与常温离子态 2012.10.21 为什么某些化学元素非常容易与其他化学元素结合?可能与常温离子态、临界离子态有关。 所谓常温,就是地球环境经常出现的温度区间,大约在摄氏正负几十度之间。而容易出现常温离子态、临界离子态的化学元素可以到常见的化合物中寻找,氢元素、碳元素、氧元素可能是此类比较“活泼”的化学元素。 所谓化学性质的“活泼”,是容易与其他化学元素结合,形成核外电子的共轭,常温离子态、临界离子态的化学元素最容易产生这种共轭。 常温离子态、临界离子态,说明某些核外电子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区间发散和重聚。高温,可以使更多的核外电子发散,或降低共轭程度,改变物质的形态,在降温过程中形成新的共轭关系,完成铸造、烧制、分解、合成的生产过程。 某些具有电磁特异性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可能对比较“活泼”的化学元素产生“抗拒”和“排斥”;某些具有电磁特异性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则容易与它们结合;某些具有电磁特异性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可以促成核外电子共轭的形成,而自身却不发生变化。发现具有电磁特异性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电磁现象的世界,探索电荷、电磁、电子、核外电子,揭示它们和它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对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极为重要。我是从思考现象到探索理论,由于理论基础薄弱,没有试验手段,只能想当然,也仅能供参考。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959.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碎片
热度 2 王东镇 2012-10-3 03:04
2959. 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碎片 2012.10.3 地球的结构分为大气层、地壳、上地幔、中间层、下地幔、地核六部分,地壳以上的部分我们已经相对熟悉,以下的部分我们还不完全了解。传统观点认为地核由铁元素组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铁元素以后的化学元素来自恒星毁灭以后的碎片,事实果真如此吗? 热核试验表明:只要核聚变的条件存在,核聚变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氢弹爆炸后我们可以发现高端放射性核素的身影。 恒星表面处于持续的高温、高压的热核聚变的环境,即便是大气层底部的大气压力都可能超过地核承受的压力,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即便是所谓高端核素也不过是恒星表面核聚变的某些环节。所以,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不可能来自恒星。 我们知道宇宙射线具有一定的密度,主要成分为氢、氦元素,所以形成所谓的“太阳风 ” 。 “太阳风 ” 可以引发地球大气边缘原子级别的核聚变,决定不同行星的大气成分和部分地表物质的成分,也可以在交汇时产生原子级别的核聚变和一定规模的星际飓风,形成彗星和小行星,在可能的条件下汇聚成行星,凭借自身压力产生的物质相变形成其他化学元素。 从地球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相变可能存在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星系的形成可能对应相应的层次,而持续的核聚变必定形成星球和星系的膨胀、成长现象,恒星和行星、行星的卫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它们的质量、自转速度和运行轨道,甚至包括形态和二级恒星、行星、卫星的数量。 从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知道某些高端核素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热能,甚至可能终止热核反应,使核聚变转为相对静止的“冷核聚变”,即类似地心的物质相变。所以,不要把恒星想象为内外一样,恒星极有可能是多层次的星球,星核部分的温度甚至可能达到或接近达到绝对零度!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依据是地球上的化学元素,而银河系据说有两千多亿颗恒星,即便每颗恒星对应银核的一个层次,每个层次形成一种化学元素,我们也难以想象宇宙中化学元素的数量。如果地球是由恒星碎片形成的,岂能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那区区的百余种化学元素?所以,深入思考很有必要。 我们不能无端的怀疑,也不能难得糊涂、人云亦云。创造性思维是一切进步的开始。努力吧,人类!
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2957.基本化学元素
王东镇 2012-10-2 06:24
2957. 基本化学元素 2012.10.2 可以射线形式存在、构成所有其他化学元素的化学元素,我称其为基本化学元素。已知的基本化学元素只有氢、氦两种,是宇宙射线的主要成分。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892.需要厘清的物理误区
王东镇 2012-7-1 18:47
2892.需要厘清的物理误区 2012.6.30 现代物理反映了人类现阶段对客观世界的主流认识,其中有许多相对准确的认识,也有许多猜想和误区,不可盲从。 例如:宇宙诞生的爆炸说就可能是一种误判,因为所谓宇宙的膨胀和所有星系的相对远离可能是一种局部原因引起的局部现象,从常识来看就有一些经不起推敲的问题。如所谓奇点从何而来?质量何以包含整个宇宙?银河系是宇宙的中心吗?如果不是,何以见得所有的星系都在与我们远离就可以证明宇宙产生于一次爆炸?所谓宇宙的背景温度是爆炸的残存温度也很荒谬,一百多亿年了(据爆炸理论推算宇宙的年龄大约140亿年),宇宙的背景温度还有2.7K,很不容易呀!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 例如:关于恒星内部温度和化学元素的推论,远超氢连续聚合反应和氢弹爆炸的临界点,为什么没有一瞬间发生整个星球的爆炸而“烟消灰灭”? 再例如:关于核外电子的“跃迁”理论,除非原子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核外电子才能反映这种变化,否则谈何“跃迁”?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由于宇宙太大、原子太小,我们的研究受到局限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值得评头品足。但作为学习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推动现代物理的发展进步。 巫术和鬼神,曾经都是真理。如果人类坚持这些曾经的真理,就没有今天的科学进步。 同样,现代物理不过是现阶段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主流认识,很快就可能面目全非。所以,不能不信,也不能轻信,应该独立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择优录用。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876.从化学元素周期表分析质子、中子的基本配比
王东镇 2012-6-17 01:46
2876. 从化学元素周期表分析质子、中子的基本配比 2012.6.16 从已知的事物总结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我对化学元素某些规律性的认识就是从分析化学元素周期表开始的。 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无论化学元素多么复杂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组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的分布状况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状况;核内质子的数量差异决定化学元素的性质;核内中子的数量差异决定同位素的性质;氢、氦同位素是组成它们以外所有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一个质子最多与两个中子结合(氚),核内中子数不会超过质子数的两倍(所有化学元素,只有氚为一比二);一个中子最多与两个质子结合,核内质子数不会超过中子数的两倍(只有氦 3 一例为二比一)。至于地球以外星球的化学元素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我们不得而知,没有新的发现之前不妨同样视之。 根据以上规律和组成星系的星球必定存在电磁沟通、核力关系,所谓中子星可以排除,因为中子呈电中性,只存在于原子核内,与质子、核外电子并存,难以独立存在,何谈组成星体?而星系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这种交流建立在电荷形成的核力(所谓核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的统一)交流的基础上,单纯的中子不存在核力,其质量等于一个核内质子加一个核外电子,即氢同位素氕的质量,其与核内质子的配比不会超过一比二、二比一,原因可能与某种极限有关,尚待深入研究。
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873.星系的规模与主星相变的层次、化学元素的数量
王东镇 2012-6-15 22:14
2873. 星系的规模与主星相变的层次、化学元素的数量 2012.6.15 分析地球的内部结构,物质的相变与重力环境有关,并且化学元素的聚变存在放热、吸热的循环区间,每个区间可能形成数种化学元素。 分析太阳系每个行星运行轨道与太阳两极的夹角和自身的质量,我们可以大体上推算出太阳的内部结构,因为每个行星的质量和运行轨道的偏角都可能对应太阳内部一个固态层次的质量和旋转偏角。 如果我们知道了地球化学元素的确切数量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倒推太阳化学元素的大致数量,并且知道银核的层次至少相当于银河系二级恒星数量的两倍左右,可能超过四千亿层(如果银河系有两千亿颗恒星),化学元素的数量又是此数的数倍,只能用序号表示。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860.恒星的化学元素可能与行星的完全不同
王东镇 2012-6-7 23:58
2860. 恒星的化学元素可能与行星的完全不同 2012.6.7 如果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是连续进行的,使其终止的唯一可能是从放热反应转化为吸热反应,而恒星的重力环境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地球化学元素周期表终止的地方,可能是恒星化学元素周期表开始的地方,因此恒星的化学元素可能与行星的完全不同。 当然,产生吸热反应的核聚变不一定从地球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高端核素开始,但氢弹核试验证明已经有高端核素产生,我们就不能排除恒星表面的核聚变以大量吸热的高端核素的产生结束的可能。其后的静态核聚变将取缓慢的形式,类似地球内部的核聚变,但是化学元素的高起点决定恒星上的化学元素的原子量远非我们所能想象,所以它们才有那么大的质量。 继续探讨恒星表面核聚变的材料,太空未必如我们所观察的那样空旷,我们看不到的基本粒子和所谓反物质可能是恒星表面核聚变的主要材料,系统外的小行星和陨石是它们的补充材料。恒星表面的核聚变未必如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在消耗自己,很可能在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质量,就像地球北方冬季的滚雪球!而星系内部星体间的距离也会在核力的作用下随之改变、自动调整,不像有些书上介绍的那样恒星的膨胀会吞噬行星。 当然,物极则反,恒星膨胀到一定程度也可能转化为氢弹式的核爆炸,庞大的星系可能重归于基本粒子,新生命的材料。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30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