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aga2411387
447 0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的幻象C2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本科生

9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15 个
通用积分
11.8803
学术水平
6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1391 点
帖子
9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20
最后登录
2024-2-2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4发-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的幻象C版9-加小论租与利息和真创造法 - 改黑 -再.docx (382.56 KB)
        然而,以上所述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首先设想情境1。某人甲做生意,需资金4万元,他有一个朋友乙在A银行工作,甲问乙:“我明天需要贷款4万元,你们银行可以吗?”乙回答:“至今天为止,所有的额度都用完了,如果明天有人来存1万元钱,我可以优先贷给你。”甲问:“只存1万元哪里够用?我需要的是4万元。”乙说:“1万元足够了,因为有货币乘数理论,每存1万元,银行就可以创造出10万元的货币。”甲将信将疑第二天去了银行,果然第一个储户就存了1万元,乙对甲说:“你现在可以先贷出9000元,再将9000元马上存入银行,然后再贷出8100元,然后再马上存入,再贷出7290元,再马上存入,再贷出6561元……如此这般,通过银行的乘数理论创造的货币,经过6次贷款操作,你就有42170元的贷款了。”甲到柜台操作了下,当场吐血,然后对乙说:“我的确有了42170元的贷款了,但我能拿走的现金只有5314.4!”乙崩溃。
        我们再设想情境2。接情境1,这里假设所有银行贷款额度均已用完,乙看到甲的操作虽然有了42170元的贷款,但也增加了36856元的存款,但这些存款不能提现,因为银行没有多余的现金,因此甲并不能拿到足够的现金。乙这时想到了,经济学教材里教的是要在不同的银行之间创造货币。乙于是对甲说:“不急,你把刚才的手续全部取消,我还认识另外几家银行,你从我这家银行先贷出9000元,再到第二家银行,存入9000元,再贷出8100元,……依此类推,到第6家银行的时候,你就有42170元贷款了。”甲按乙的操作,先后到6家银行去操作,完事后当场吐血,对乙说:“#^@%#~!*~`%$#,我确实新增了42170元的贷款,但却只能拿到5314.4元现金。”乙再次崩溃。
        为什么在这情境1和情境2中,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消失了呢?甲当然不必把这么多手续全部办完才会发现,这样的操作并不能使他拿到所需的40000元现金,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所述的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不是挺清楚的吗?
        在这里,我要问一句:“银行是什么?”当然,银行是金融机构,或者也可以有别的答案,就看分类标准或侧重点了。而我想说的是:银行是中介。我们日常知道的中介有很多种,商(场)超(市),集市,房产中介,婚介所,滴滴出行公司(或Uber),淘宝网,这些都是中介(更一般地,生产性企业也可以被看成是中介,它一头对接人、材、设备、技术,另一头对接消费者或商场;或者对接产业链的上下游。本人认为,整个市场的运行机制都可以从中介的角度做一个解读)。中介最重要的职能是低成本、高效率地为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并通过赚取差价或佣金的方式取得收入。银行也是中介,是货币的中介,而货币是商品价值的中介。
        在大街上任意选中两个人,比如说A和B,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要做什么,A和B相互之间既不认识,也未曾谋面,也许曾擦肩而过,但却未注意对方。如果A和B先后走进了一个商场,那么他们想买东西、要卖东西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如果A和B先后进了一家房产中介的店面,那么他们想买(租)房、要卖(出租)房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如果A和B先后进了一家婚介所,那么他们要找人介绍对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如果A和B先后走进了一家银行,那么他们要存(取)钱、贷(还)款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显然,挨户敲门推销商品和挨厂敲门去买商品是成本太高了,个别公司采用电话推销方式对公民的骚扰和效率的低下是很多人有切身体会的,而有了中介,所有的卖方和买方都知道该到哪里完成自己目标,这就是中介的意义所在。以前的小商人走街串巷卖东西,会走很多冤枉路,而集市则是个好得多的解决办法。
        与银行这种中介相类比,滴滴出行公司(或Uber)最相似。有人有私家车闲置,注册到滴滴公司,上线后,滴滴把车辆分配给正需用车的人,赚取差价(提成)。有人有余钱暂时不用的,存入银行,银行将钱贷给需用钱的人,赚取利差。如此看来,原来银行居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的案例,比共享单车更纯正,因为共享单车用的并非社会闲置的自行车资源!
我们看,这个叫情境3,一人将一张100元的钞票,存入银行,紧接着被另一人贷出,通过几次换手后,被第三个人存入银行,紧接着又被贷出给第四个人,又通过几次转手后,被第五个人将其存入银行。这样,这张钞票在银行出现了三次,于是,经济学家说,银行“创造”了三倍即300元的货币。
        此处必须强调一个问题,如25-6所示的存贷表及书中存贷过程的描述,看似贷款都是直接存入银行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前面的情境1、情境2、情境3所描述的存贷过程,贷款直接存入,是为了演示其“创造”货币的不可能性,是一种人为的操作。在实际中,一笔贷款贷出,一般不是直接存入,否则会有利息损失,而是贷款者通过购买将货币交换给别人,再由别人存入。一个人(或公司)从银行贷款出来,是要使用的,一般不会长期存入银行(为了方便,少量存或暂存是可能的),否则就会产生存贷的利息差的损失,资金从银行贷出来,必须拿去使用、购买、交换,比如购买各种材料、设备,付租金、发工资等,这笔资金可能会在银行外的经济体中周转很多次才又陆续进入银行系统,开始新的存贷循环。有些人持一种“贷生存”的理论,这里应该看得出,应该是“存生贷”。
        但是且慢。实际上我们看一看没有银行参与的市场交换的过程,这个叫情境4,某一个人有一张100元的钞票,他要使用这张钞票,比如他到餐馆吃了100元的一顿饭,餐馆店主收到这100元,他去买了100元的面粉,面粉商收到这100元,他去交了100元电费,电网收到这笔钱,它去买了100元的煤,煤商收到这100元,他给员工发了100工资,员工收到100元工资,他去买了一双100元的鞋(这种关于货币流转的说法是一种极端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复杂得多,下面会再专门分析)……显然,这个买卖的链条可以继续不断地列下去,在这里这张100元的钞票用了六次,但我们从来不说这个过程“创造”了600元货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银行牵扯其中,因此也没有什么“法定准备金率”的干扰,这100元的钞票可以一直当作100元使用,数量不会被折减,假设按“创造”货币的理论来说,“货币乘数”可以趋于无穷大。
        可是当这个鞋匠把这张钞票存入银行,银行立即来了精神,在它的账簿上记上一笔存款,在把这张钞票再次贷出去之后,又记上一笔贷款,并骄傲地宣称银行“创造”了100元的货币!在情境3中,我们暂时忽略了法定准备金的作用,如果考虑法定准备金,则每次贷出来的钱都会折减为9折,总的“货币乘数”减小为10,比情境4中的可以趋于无穷大的“货币乘数”小了不知多少个量级。这明明是在制造通缩(这话也有问题,后面再说)!可经济学家和银行家却说,银行“创造”货币会制造通胀。
        我们知道,一辆私家车在滴滴上接送客人,每天可以接个几十单不等,比如说某辆车某天做了20单,但我们从来不会宣称说,滴滴“创造”了20辆车。我们只是说,这辆车做了20单,被重复使用了20次,并且每次都赚了若干的钱,仅此而已。同样,如果我们看一条船从重庆开往南京,并在宜昌、武汉、九江、安庆、芜湖设了几个观察点,这条船将会先后出现在重庆至南京的这些地方,这里是出现七次,但我们不会说我们“创造”了七条船;如果我们每隔10公里设置一个观察点,则这条船将会被观测到130多次,但我们也不会说我们“创造”了130条船。一把菜刀,切了一个黄瓜、一个西红柿,又切了一个白菜,仅仅是这把刀重复用了三次,我们并不会说我们“创造”了三把刀。可是到了银行这里,可能是由于钱可以任意拆分、组合并在不同的银行流转的原因,导致追踪其路线有点困难,居然把所有的人都绕迷糊了,所有的经济学家、银行家都相信银行“创造”了货币,其实仅仅是让钱多用了几次而已。即使没有银行,货币仍然会在经济体中不断地流通换手,但我们从来不说这种流通是“创造”货币的过程。
        的确,不论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本文表25-6)所述的存贷过程,还是在情境1和情境2中,银行系统内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确实放大了若干倍,但这算得了什么,在不牵涉银行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每张钞票都可以无限次地被使用,为什么不说这个过程“创造”了货币呢?我们知道,那仅仅是钞票被多次重复使用了而已。当然,钞票的每一次使用,都是在做交易。而交易,在简单的意义上来讲,是等价交换。一瓶饮料标价3元,我出3元就可以买到,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但另一个意义上来讲,又不仅仅是等价交换,因为简单意义上的等价交换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人会做等价交换的事(例如两个人彼此交换同样的百元钞票或交换同样的两本书,但当然也会有无聊的人这么干,或者为了怼人)。交换是互利共赢、创造价值的过程,自由的交易,总是使交易的双方都得到了更大的利益,否则交易就不会发生。市场正是通过交换增进了交易双方的福利,而货币的使用,降低了交易的成本,银行的存在,则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对接的成本,就象滴滴出行公司(或Uber)的存在,降低了车辆供需双方互相寻找的成本,商场超市、房产中介的存在,降低了商品、房产供需双方互相寻找的成本一样。我认为可以在更一般的意义上,从中介的角度来理解整个市场经济,可以把包括平常的中介、生产性公司、商场贸易公司、服务性公司、银行、货币、中间商等全部视为中介。“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效率低下、贫穷艰难的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法定准备金率 经济学教材 等价交换 货币乘数 乘数理论 错误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100 + 100 奖励积极上传好的资料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