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星夜1010
9075 33

政治经济学常考知识点资本主义部分(转于财科所考研论坛) [推广有奖]

11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3: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资本: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值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值,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
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价值形成过程:指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填空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的总公式是。(G-W-G′)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
4剩余价值率,即的比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
5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6资本主义工资是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7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1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答:此观点错误。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二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具备。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不同程度的分离,但由于奴隶、农奴并不具有人身自由,受人身依附关系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也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买卖的对象。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2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答:此观点正确。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本家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因此,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但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3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不正确。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虽然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和货币为其主人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要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这两个条件,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货币和生产资料成为剥削雇佣工人为其主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从而成为资本。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但不是永恒的范畴。把货币和生产资料看成资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4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答:此观点不正确。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只是依据其消耗的程度,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要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不仅要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要创造出剩余价值。可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不过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但不能说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中的人和物的要素,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成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此观点不正确。
(1)劳动过程是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指抽象人类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这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特点。
(2)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样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这是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的。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从而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答:此观点正确。
(1)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2)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让渡劳动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由此看来,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答案要点:
(1)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具备这两个条件,从而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2)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3)从劳动力的价值来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4)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者的劳动由资本家支配;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它创造新价值。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如果仅等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一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因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能给资本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必然要把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使用道具

12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3: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商品: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资本: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值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值,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
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价值形成过程:指抽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过程同时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
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填空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的总公式是。(G-W-G′)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
4剩余价值率,即的比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
5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6资本主义工资是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7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1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答:此观点错误。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二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具备。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不同程度的分离,但由于奴隶、农奴并不具有人身自由,受人身依附关系的限制,他们不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也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买卖的对象。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2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答:此观点正确。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本家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因此,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但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3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答:此观点不正确。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虽然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和货币为其主人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要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这两个条件,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货币和生产资料成为剥削雇佣工人为其主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从而成为资本。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但不是永恒的范畴。把货币和生产资料看成资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4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答:此观点不正确。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上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只是依据其消耗的程度,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要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不仅要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要创造出剩余价值。可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不过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但不能说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中的人和物的要素,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成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存在的物质形式。
5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此观点不正确。
(1)劳动过程是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指抽象人类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凝结成价值的过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这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特点。
(2)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样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这是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的。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从而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必然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答:此观点正确。
(1)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2)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让渡劳动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由此看来,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四)简答题
1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答案要点:
(1)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具备这两个条件,从而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2)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3)从劳动力的价值来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
(4)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与此相适应,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者的劳动由资本家支配;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它创造新价值。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如果仅等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一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不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因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能给资本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这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必然要把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使用道具

13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4:2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不同?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答案要点: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只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
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1)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不同。2)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3)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3)货币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其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当货币所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为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5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区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并不发生变化,只是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并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来,劳动者不仅要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而且要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增殖,所以称为可变资本。
(2)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就是靠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3)为正确地认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6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案要点:
(1)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和劳动强度提高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就二者的联系来看: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都是靠增加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无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这是因为,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才能以此为出发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3)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来看: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靠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不变,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2)两种生产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3)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7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案要点: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要以降低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为条件。只有提高全社会各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形成的差额。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资本家都力图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报酬,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答案要点: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要理解工资的本质,必须区分劳动力和劳动。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格。这是因为:1)如果劳动是商品,就应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有独立的存在。可是在工人和资本家交换时,工人只有劳动力,还没有劳动,劳动是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而这时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工人不可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2)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的价值由什么决定?如果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无疑是同义反复。3)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要么否定价值规律,要么否定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资本家付给工人全部劳动报酬,资本家就不能占有任何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也将不复存在;如果是不等价交换,就同价值规律相违背。所以劳动不是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造成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9什么是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说明二者之间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1)名义工资就是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就是用货币工资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2)由于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往往不一致。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下跌,实际工资会相应提高;如果货币工资增加,物价上涨,实际工资的变动就取决于二者变动速度的对比关系。货币工资增长速度等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不变;货币工资增长快于或慢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工资就上升或下降。

使用道具

14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4: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论述题
1试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并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如果新创造出来的价值仅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因此,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作为资本的要素存在着,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资本主义生产必然服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服从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雇佣工人的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进行剩余价值生产再生产出劳动力条件,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并受剩余价值生产的制约。
(4)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全过程。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累进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答案要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自动化的生产体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大为增加。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依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依然是物,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当做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可能取消劳动的作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自动化的机器设备需要人来操纵、控制、维修和保养,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不可能在生产过程中独立地、有意识地进行生产活动。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机器设备的应用,扩大了“总体工人”的范围,改变了“总体工人”的结构,提高了“总体工人”的素质。应当承认,自动化机器设备,替代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它不可能代替“总体工人”发挥作用。在生产现场直接操纵和管理机器的工人减少了,而现场以外的参加生产的科技人员、研究人员、管理指挥人员以及为生产服务的劳动者增加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总体工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范围扩大,“总体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提高了,因此,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自动化机器设备的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率先采用自动化机器设备,使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如果自动化机器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将会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价值,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自动化机器设备不可能成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4试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马克思在阐明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建立了工资理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形成的基础。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工资的基础。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
(2)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说明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工资的形式。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马克思还分析了计件工资的一些特点,说明了它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4)揭示了工资运动的趋势和工资量的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主义工资制度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工资制

使用道具

15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5: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四、资本积累及其历史作用和趋势
(一)名词解释
资本积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指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规模。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指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的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随着生产过程不断更新和重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更新和发展。
资本技术构成: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资本价值构成:指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的价值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在现实上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相对过剩人口: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它包括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停滞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填空题
1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和。(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内含式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就是的资本化。(剩余价值)
4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的源泉。(剩余价值  扩大再生产)
5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即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价值构成)
6个别资本扩大的两个途径是和。(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7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条件。(存在和发展)
8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以成为商品为条件的。(劳动力)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1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答:此观点正确。
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社会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与此同时,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不仅如此,社会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任何社会再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所以,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一样都是把剩余价值资本化。
答:此观点不正确。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与资本原始积累不同,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扩大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不能把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混为一谈。
3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根源于生产技术的进步。
答:此观点不正确。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提高竞争能力,总是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资本的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提高必然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对下降,结果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同时,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为采用先进技术、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甚至是绝对减少。
而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形成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供给过剩,即相对过剩人口。由此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4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毫无关系。
答:此观点不正确。
工人的个人消费,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好像完全是他自己的事情,与资本主义生产没有关系。然而,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从再生产过程看:(1)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不过是使工人的脑力和体力得到恢复,重新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继续进行创造前提条件。所以工人的个人消费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要素。(2)由于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只能用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工人在经过生产过程之外的个人消费后,除了把自己的劳动力再生产出来以外,仍然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不得不继续出卖劳动力。表面上他们是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可以自由地把劳动力商品出卖给不同的资本家。但归根到底,工人只有不断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阶级才能维持其生存。
因此,工人不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受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在生产过程之外,在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以前,他已经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所以,工人的个人消费实质上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且这种消费是在工人隶属于整个资本家阶级的条件下进行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要点:
(1)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社会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如果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那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如果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化,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那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一次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同时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用以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创造出物质条件,使再生产得以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因而,资本主义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3)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经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再生产出各种物质资料,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也不断再生产出来,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都会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4)在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体现在: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由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资本家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需要,它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条件。
由此看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断再生产出来,作为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结果,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
(5)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这表现在:1)不仅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而且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2)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3)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不等价物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总之,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使用道具

16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5: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什么是资本积累?为什么说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
答案要点:
(1)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来使用,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1)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在提高剥削程度的同时,还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推动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主义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被竞争所淘汰,就必须不断扩大资本总额,增强资本实力和竞争能力。因此,资本主义竞争作为一种外在压力推动着资本积累。
3简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答案要点:
(1)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量和个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在个人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比例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从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这些因素主要是: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同量的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积累的数量也就越多。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增加积累量,而且可以使同量剩余价值表现为更多的商品,使资本家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个人消费的商品量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所用资本是指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表明,劳动资料在其使用过程中,它的价值的一部分虽已转移,但它在实物形式上依然发挥着原有的作用。这样以折旧基金形式提取的转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就可以作为积累基金来使用。因此,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就越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越大,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
4简述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若干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2)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有密切的关系。资本积聚是伴随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源泉,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总额扩大,而在这种扩大中,资本家可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将它转化为资本,因而资本积聚又是促进资本积累增长的条件。
(3)资本集中与资本积累、资本积聚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区别表现在:1)资本积累是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实现的,资本积聚是伴随资本积累而发生的。随着个别资本的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会相应增加。而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进行分配与组合,通过联合或合并使单个资本增大,但社会资本总额并不因此而增加。2)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现有财富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不受现有社会财富实际增长量的限制,能够通过现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较迅速地在短时期内集中起巨额资本。
(4)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资本的积累和积聚,促进着资本集中的发展。因为随着资本的积累和积聚,个别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能力相应提高,从而有利于对小资本的兼并,实现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资本的集中又有利于加速资本积累和积聚的进程。这是因为,资本的集中使单个资本迅速扩大,有利于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促进资本的积累和积聚。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
(1)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日益相对减少。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大小决定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少,甚至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机器和先进技术的采用,使某些操作简单化,使大批妇女儿童成为可雇佣的对象。使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中。在竞争中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也会加入雇佣劳动者的行列。这样,势必造成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同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1)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中进行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调节、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为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提供了条件。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加强了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使资本家能随时获得廉价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6怎样区别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答案要点:
(1)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而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从二者的联系看,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动是资本价值构成变动的物质基础,技术构成的变动,通常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动,价值构成的变动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动。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区别表现在:1)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虽然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是并不是完全地而只是近似地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资本价值构成。2)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时发生变化。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率没有发生变化时,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没有变化;或者双方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时,情况就是这样。3)当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时,如果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比例的变化被二者价值上的反方向变化抵消,资本的价值构成保持不变。
(3)资本有机构成既然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因此就必须从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统一的角度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与否,并不一定表明资本有机构成是否变化。
7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1)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就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绝对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力大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积累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日益相对减少,甚至是绝对减少。由此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供给伴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增加,从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的不断增加。因此,资本主义积累使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对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却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说明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8如何理解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答案要点:
(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有两种形式,即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是统一的,他的所有权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生产的产品,而要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的劳动产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行商品等价交换,这样就发生了所有权的转移。这就是商品所有权规律。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与劳动成果的所有权相分离,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却不能占有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而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资本表现为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3)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把它资本化。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同时也是资本家扩大剥削的手段。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买卖劳动力虽然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等价交换,但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仅仅在外表上是等价交换,因为:1)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的一部分;2)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必须提供新的剩余价值;3)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只是其劳动力的价值,因而他必须不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
(4)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条件的。只要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所有权规律必然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使用道具

17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5: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资本积累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科学地论证了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和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入手,说明了资本怎样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实质上就是资本家利用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源泉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既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结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
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1)它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对剩余价值的贪欲和追逐成为推动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它是由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2)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成为资本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过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买卖劳动力的等价交换仅仅是一种表象,这是因为:首先,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的一部分;其次,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雇佣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必须为资本家提供新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被再生产出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由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规模上不断再生产出来的过程。
(3)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积累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了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伴随资本积累不断增加,由此形成庞大的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的积累同资本家阶级的财富的积累是同时进行的,马克思阐明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本家阶级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说明了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对抗性质,它表明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4)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不断趋于尖锐化,最终导致剥夺者被剥夺,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试述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
(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构成具有双重意义:从实物形态上看,资本的构成是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技术发展水平,因此,马克思把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的构成,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马克思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2)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的统一。从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的联系看,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变化是资本价值构成发生变化的基础,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于资本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存在这种有机联系,所以马克思才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但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存在区别,这表现在:1)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虽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这种反映只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反映,原因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变化,会影响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2)在资本技术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发生变化,如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率没有变化,而生产资料的价值或劳动力的价值发生变化,或两者都发生变化但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同,资本的价值构成都会发生变化;3)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时,资本的价值构成可以不变,当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比率的变化恰好被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的反方向变动抵消时,就是这样。正因为如此,要从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统一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情况。
(3)部门或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及变动趋势。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取决于资本技术构成的状况,所以部门或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会因为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或部门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就是把社会或部门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加以平均化。把一个生产部门各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可得到该部门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把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可得到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在竞争中保存自己击败对手,总是千方百计地改进生产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必然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就随之提高。同时,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为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从而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既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又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无产阶级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从而造成日益增多的产业后备军,使无产阶级陷于失业、贫困。
(5)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说明和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运用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说明了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必然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和无产阶级的贫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2)运用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说明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3)运用资本有机构成学说,建立了地租理论,等等。如果不了解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正是运用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3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政策”为什么解决不了失业问题?
答案要点:
失业是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不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所困扰。他们不断抛出各种各样的“就业政策”,试图“消灭失业”,实现“充分就业”,然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时至今日,没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真正解决失业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政策”为什么解决不了失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失业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部强制,决定了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一方面,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必然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另一方面,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加,这是因为:1)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机器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使用,使得一些劳动操作简单化,劳动的繁重程度相应降低,从而为大批使用妇女和童工创造了条件;2)大批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在资本主义竞争中破产,沦为劳动力的出卖者;3)资本主义竞争造成一些中小资本家破产,他们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这样,必然使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造成庞大的失业队伍。所以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2)失业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失业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2)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3)既然失业大军的存在,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不可能解决失业问题。要真正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4试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答案要点:
(1)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也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剥夺小生产者的基础上的,一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变成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大生产;另一方面把小私有制变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于是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竞争日益加剧,使得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日益发展,这表现在: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个别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建立在众多的工人进行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基础上,生产资料成为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也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2)各企业和各部门之间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加强,社会生产成为一个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整体。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和交换日益社会化、国际化,在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国际市场。
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由社会共同占有,以便对社会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控制,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分配生产成果。但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本性,并且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化。这一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充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性质相应的公有制,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了物质条件。
(3)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且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日益尖锐化,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都会伴随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激化,从而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必然的历史趋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使用道具

18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6:3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名词解释
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是指工业、农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本,是惟一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实现价值增殖的全部运动过程。
流通费用:资本在流通领域中所花费的一切费用统称为流通费用,它包括纯粹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同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有关的费用,如用在商品买卖上的费用、簿记费用、货币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同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如包装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就是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固定资本: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是根据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出售逐步收回的。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中始终保持原有形态,待全部失效后才需要实物更新。
流动资本:指以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生产并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全部收回。劳动对象的价值是在生产中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次收回。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将被工人生活消费掉,但工人能在劳动中把这部分价值再创造出来。
固定资本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磨损。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
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即
    M′=Mv=m′•v•nv=m′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
(二)填空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和。(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和。(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3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空间上的并存性  时间上的继起性)
4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即。(资本周转)
5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6固定资本的磨损可分为和两类。(有形磨损  无形磨损)
7年剩余价值率是指的比率。(年剩余价值量同预付可变资本)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1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答: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本不同。
(1)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经过一个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全部收回。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不会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答:此观点正确。
所谓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也就是全部预付资本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但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不同[BF],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出售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通过一个生产过程全部收回。
因此,在计算预付资本平均周转速度时,就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BFQ]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预付资本一年中=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通过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可以看出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1)当资本构成比例不变时,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
(2)由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大大快于固定资本,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比重越大,则预付资本总周转越慢;相反,如果流动资本比重越大,则预付资本总周转越快。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要把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进行考察?
答案要点:
(1)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有起点并使价值得到增殖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要想不断带来剩余价值,就要不断地进行循环。用公式表示为:
    G—W…P…W′—G′•G—W…P…W′—G′…
(2)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可以看出,其运动有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G—W…P…W′—G′;生产资本循环:P…W′[HT5F]—G′[HT5F]—W…P;商品资本循环:W′[HT5F]—G′[HT5F]—W…P…W′。这三种循环形式各有其特点,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资本运动的某些特征,又都有片面性,都不能全面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与特征。只有把三种循环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理解资本的运动过程及其实质。从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可以看出,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建立在现代大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大机器生产的特点是生产的连续性,这就要求产业资本能够实现连续不断地正常循环。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就是说,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才能保证资本循环的连续进行。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就是说每一种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继进行转化。无论哪一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发生停顿,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就不能维持并存性。所以,保持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就是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产业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怎样区分的?
答案要点:
(1)从资本周转的角度考察资本构成,可以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并不进行流通,仿佛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进行物质更新。它的价值是依据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其余尚未转移的价值部分,则仍然固定在原来的物质形态内,并在生产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正是由于投在劳动资料上的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具有这种特殊性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固定资本。
(3)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是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次收回,同时进行物质更新。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消费掉。故其价值不是转移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劳动重新创造出来。可见,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又随着产品销售而一次全部收回。
4什么是固定资本的磨损与折旧?
答案要点:
(1)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两种。有形磨损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这种损耗都是有形的物质上的损耗,如铁轨的磨损、枕木的腐朽,所以又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又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无形磨损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劳动资料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固定资产贬值;二是发明了高效能新型设备而使原固定资产贬值。
(2)固定资本的价值随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出售逐步收回。把这部分价值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值的比例,叫折旧率。
(3)固定资本的磨损既然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这两个方面,因此,在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折旧率时,应当把这两种损耗都计算在内,特别要重视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这样才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5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
(1)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越少;反之就越多。例如,甲、乙两个企业生产规模相同,每月都要投入1万元流动资本。假定甲、乙的流动资本周转一次分别为2个月和4个月,即每年分别周转6次和3次,那么甲、乙所需预付的流动资本分别为2万元和4万元。流动资本的节约,意味着在资本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2)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一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用M来表示。加速资本的周转,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加快,一定数量预付可变资本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大,越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M=m′[HT]vn
年剩余价值率(M′[HT]),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M′=Mv=′vnv=m′n
由此可见,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都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使用道具

19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7: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论述题
1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
答案要点:
(1)产业资本是生产物质产品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是惟一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购买阶段,即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的阶段。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用公式表示为:
GWA Pm从表面上看,这里的购买行为与一般商品的购买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但从实质上看,它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这是因为,它所购买的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它们必须在性质上相适应,在数量上保持恰当比例,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具有生产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正是由于这一阶段所购买的是这样一些特殊的商品,所以它就成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
与此相适应,这里的货币也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产业资本的一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这是因为,既然这一购买行为的结果,即所买到的商品具有了资本的性质,而这一商品又是由资本家支付的货币转化而来的,那么这些货币也必然具有了资本的性质。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
(3)生产阶段,即资本家使所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产品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如果用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公式表示为:
    GWA Pm…P…W′
从表面看来,这一生产过程与其他社会的生产过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但实际上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因为,这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具有特殊性,它们是通过资本家的购买而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这里的生产过程具有了资本的性质,它不仅要生产出新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剩余价值。正是由于剩余价值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所以它是产业资本循环中最为关键的阶段。
这里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为了产业资本的又一种职能形式,即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发挥作用,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新的产品。
(4)销售阶段,即资本家从生产领域退回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如果以W′和G′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和货币,则销售阶段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W—G′
表面看来,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与一般商品的销售过程没有什么区别,也是将商品转化为货币。但实际上,这一过程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因为,这里所出售的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包含着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生产阶段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销售阶段必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它不仅是由商品价值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的一般商品销售过程,同时又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里商品也不再是一般商品,而是产业资本的另一种职能形式——商品资本,因为它是上一阶段的结果,包含有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要通过商品的出售,实现包含在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出售是惊险的一跃,所以,商品的出售或商品资本职能的实现,就成为至关重要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产业资本能否正常循环和资本家的命运。
(5)综上所述,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出发点使价值得到增殖的全部过程,就叫做产业资本的循环。用公式表示为:
    GWA P…P…W′—G′
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第一、三两个阶段处于流通领域,第二阶段处于生产领域,所以这种循环又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资本的循环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叫做资本周转。研究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一方面,要考察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这主要包括产业资本构成和生产时间及流通时间长短两个因素;另一方面,要考察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即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从一次周转时间和一年内周转次数两方面考察。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循环的次数。这一定的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用U表示;而周转一次所需时间用u表示,那么一年内的周转次数n就等于:n=Uu。
例如,某个企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时间为3个月,那么一年中周转次数就是4次;如果一次周转时间为6个月,那么周转次数就是2次。所以,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一次周转所需时间成反比,而与一年内周转次数成正比。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为依据的。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全部物质要素要参加多次生产过程,仿佛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它的物质形态并不参加流通过程。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而逐步收回,待生产过程之后才全部收回价值,并进行实物更新。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在每次生产过程中都被全部消费掉了,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要进行实物更新。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把它叫做流动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可变资本,其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生活消费掉,因而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工人在劳动中会创造出相当于这部分价值的新价值。所以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也是一次投入生产并一次收回,也应列入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具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为了计算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就要把二者的差别抽象掉,而只计算它们各自的价值周转额。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平均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1)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2)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由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大大快于固定资本,所以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
(3)影响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的第二个因素,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分为四部分:1)劳动时间,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新产品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它由产品的性质、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决定,这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2)停工时间,即由于工人休息或机器检修而造成劳动过程暂时中断的时间。3)自然力作用时间,即自然力独立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也就是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独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理的变化的时间,如木材干燥、酿酒、植物生长等。4)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即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被使用的时间。
为了加快资本周转,必须尽量缩短生产时间。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如减少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时间一般是影响流通时间的最重要的部分。

使用道具

20
星夜1010 发表于 2011-5-12 22:37: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六、社会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名词解释
社会资本:个别资本或单个资本是指独立进行资本循环和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就称为社会总资本或简称社会资本。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它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这里讲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二)填空题
1考察社会资本运动要以为出发点。(社会总商品资本)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问题。(实现)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公式是。(Ⅰ(v+m)=Ⅱc)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和。(Ⅰ(v+m)>Ⅱc  Ⅱc+m-mv[SX)]>IV+mx)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v+mx)=Ⅱ(c+△c)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和四个阶段。(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
8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1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运动只是规模上的差别,没有内容上的差别。
答:此观点不正确。
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共同之处是:(1)它们的生产目的都是追逐剩余价值;(2)它们的运动过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3)它们都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但是,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的运动又存在差别,这不仅表现在数量或规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容上,即社会资本的消费内容和流通内容,与单个资本运动不同。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而不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因为个人生活消费是在单个资本运动以外进行的。而在社会资本运动中,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也就是经营消费品生产的资本家出卖商品的过程,即把他们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因此,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生活消费;既包括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2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已经包含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答:此观点不正确。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它最一般的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可能会引起商品买卖脱节、信用关系破坏,这表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已存在,但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这是因为:(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所占比重很小,不会引起社会性的危机;(2)各地市场分割,小买小卖,不会引起全社会的生产过剩;(3)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生产规模小,买卖关系较为稳定,也不会造成全社会的供求脱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致使商品大量积压,工厂关闭,信用链条崩溃,从而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就会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3生产成本并不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答:此观点正确。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应是全部的劳动耗费,商品的价值表现为:W=c+(v+m)。其中,c是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代表物化劳动耗费;v+m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活劳动的耗费。但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与资本家的资本耗费是两个不同的量。由于m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他的资本耗费只有c+v,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这样,资本家便把c+v看做是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k)。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W=k+m,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仿佛它是由生产成本k创造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差别就被抹煞了。
(四)简答题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取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实现了价值补偿,才使再生产具备了基本条件;而只有实现物质补偿,才使再生产成为现实。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的理论。
(2)社会总产品,即当年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前者主要用于生产消费,后者主要用于生活消费。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分成两大部类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可以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上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c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所转移的旧价值,v+m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即W=c+v+m。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而且追加的资本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作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为了能够获得为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的总产品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公式表示为:
    Ⅰ(c+v+m)>Ⅰc+Ⅱc
把公式两端的Ⅰc都减去,这个公式就表示为:
    Ⅰ(v+m)>Ⅱc
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否则,如果Ⅰ(v+m)=Ⅱc,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Ⅰ(v+m)<Ⅱc,则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要追加劳动力。由于庞大的失业大军的存在,劳动力供给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在社会总产品中要能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为:
    Ⅱ(c+v+m)>Ⅰ(v+mX)+Ⅱ(v+mX)
进行简化则为:
    Ⅱ(c+m-mX)>Ⅰ(v+mX)
这里,mX表示剩余价值中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m-mX表示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要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Ⅰ(v+△v+mX)=Ⅱ(c+△c)
由此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具有周期性?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所具有的周期性,也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特点所决定的。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有时缓和,有时激化。只有当这一矛盾达到极其尖锐的程度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压缩供给来调节供求矛盾,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缓解,从而走出危机。
(4)但是,经济危机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相反,由于在危机中资本兼并更加厉害,而使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又会导致下一次危机的爆发。这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如下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高涨阶段又称繁荣阶段,但经济繁荣中又孕育着新的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种周期性爆发,它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因为:1)固定资本的更新增长了社会需求,为摆脱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准备了物质条件;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新的生产过剩,从而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物质前提。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案要点:
(1)个别资本是指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相互联系和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的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除了共同之处之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含着个人生活消费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过程。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既包括价值补偿也包括实物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从物质构成上看,社会总产品以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从价值构成上看,社会总产品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即c+v+m。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地位。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在研究过程中却要先从简单再生产开始。因为: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2)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难点在于总产品的实现,而不在于资本积累上。
在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时,要作以下几点假设:1)假设这里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只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2)假设在为期一年的生产周期中,不变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3)假定全部商品都按价值出售;4)假设没有对外经济关系;5)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依照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假定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如下:
    Ⅰ4 000c+1 000v+1 000m=6 000
    Ⅱ2 000c+500v+500m=3 000
为了使第二年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这两大部类的产品包括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得到实现,即都必须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这个实现过程包含着三大要点:
1)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Ⅰ4 000c的实现问题。Ⅰ4 000c在实物上由生产资料构成,在价值上代表本部类已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这Ⅰ4 000c的生产资料必须卖出去实现价值补偿,同时又要购买回4 000的生产资料实现物质补偿。实际上,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反复交换,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2)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Ⅱ500v+500m。这部分总产品在实物上是由消费资料构成,在价值上代表工人和资本家要用于个人消费的工资和剩余价值。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这部分产品必须卖出去实现价值补偿,同时工人和资本家手中的消费基金又要用消费资料进行物质补偿。实际上,这部分总产品可以通过第二部类内部工人和资本家的购买各种消费品而得到实现。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Ⅰ1 000v+1 000m,与Ⅱ2 000c之间的交换。Ⅰ1 000v+1 000m,在实物上是生产资料,在价值上代表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基金,所以不可能在第一部类内部实现。Ⅱ2 000c在实物上代表生活资料,在价值上代表不变资本,也不可能在本部类内部实现。这两部分总产品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即第二部类购买第一部类2 000的生产资料,而第一部类购买第二部类2 000的生活资料。
将上面三大要点统一起来,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  4 000c+1 000v+1 000n=6 000
▲①③
Ⅱ  2 000c[FK]]+500v+500n=3 000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
    Ⅰ(v+m)=Ⅱc
这是因为,如果Ⅰ(v+m)>Ⅱc,那么第一部类的总产品将有一部分将因供大于求而不能实现;如果Ⅰ(v+m)<Ⅱc,则第二部类将有一部分总产品不能实现。
从Ⅰ(v+m)=Ⅱc这一基本公式出发,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
    ①Ⅰ(c+v+m)=Ⅰc+Ⅱc
    ②Ⅱ(c+v+m)=Ⅰ(v+m)+Ⅱ(v+m)
派生公式①说明,第一部类的总产品,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派生公式②说明,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