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陈才天
620 1

[学术哲学] 9章: 物象心理学;52: 理论背景 [推广有奖]

  • 5关注
  • 84粉丝

svip3

学术权威

93%

(VIP/贵宾)四级

14%

威望
1
论坛币
81429 个
通用积分
3803.8666
学术水平
1301 点
热心指数
1219 点
信用等级
828 点
经验
274938 点
帖子
10426
精华
0
在线时间
52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1
最后登录
2024-4-2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9章: 物象心理学


摘要:针对表象理论局限性,提出物象是感知觉和智力及语言理解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的理论。针对意义的语义理论不能诠释言语指令产生操作行为心理结构的弊端,提出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物象的观点。探讨物象思维假设、物象是知识元表征假设和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阐述物象是意识与事物、语言、行为相互间转换的心理中介物。阐明物象是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论证决策、创造都是物象思维与语言思维转换的心理过程。结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

关键词: 1、物象 2、心理转换 3、意识物质 4、语言智力 5、思维转换



由于言语不仅仅是对直观事物知觉信息的心理样态的描述,而且也是对非直观事物的心理样态的描述。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它既包括感觉心理表象或知觉符号,也包涵理智认知非直观事物的心理样态。这就是物象心理学理论。


人们认识世界事物,但是却无法将它们移入到头脑中去。那么,人们是通过什么东西记忆思维着实体的对象呢?反复地认知、分析它们的状态呢?现代信息论认为是事物“信息”。信息论是一种纯物理或化学的属性,它们用于物理学计算系统或软件设计是有效的。但是,人脑是比电脑更加复杂的物理学和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神经细胞突触运动效应的情感思维系统,信息论并不适用于解释人脑思维规律及其状态。比如,语义并不能用信息论来解释。换句话说,人脑记忆思维的内容与电脑贮存计算机信息及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二种方式。


物象是感觉、知觉、理智、直觉认知事物以及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感官知觉直接获得事物信息加工与物象加工后形成的对于世界界事物的心理表征。其中,主要是视觉物象。现实生活中,对一个事物的观察和体验,常常有多个感官参与。比如,我们的视、触、味、嗅等四种感觉信息综合形成苹果物象。所以苹果不在眼下时,我们能够对苹果形状、颜色、硬度、水分、酸、甜、香味做出回忆。并依据苹果物象记忆区别其它水果或物体。研究这种对于苹果等等类似物体的感觉体验,就是物象心理学。当然,物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远不只是感官直观认知世界事物有限的直观物象的部分。理智的、直觉的认知非直观物象是大量的,它们处在人类知识主要的地位作用,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心。也是物象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需要大力开发研究的对象。


                                                     52: 理论背景

重庆大学教授李伯约、赛丹在《自然语言理解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的“语义分析”并没有抽象出读者、听者理解自然语言的语义与事物相联系的心理样态是什么?只不过是采用了西方Dolling(1972年)认知心理学家的“图式”理论,如事件图式,场景图式,角色图式,故事图式等等。还认为,一个大事件图式,还可组成更大的事件。因此,一个事件图式是事件为单元的有等级的层次结构。这些“图式”或“脚本”理论是有一定语义解释力,但它有许多欠缺。比如,抽象思维产生的语义心理状态,以及思维记忆中的极宏观或极微观的物理状态,或者是对于人的意志精神现象认知心理状态都没有得到有效解释。或者说,“图式”只限于视觉信息的心理样态,而不适用于听觉、嗅觉信息的心理样态。并且人的视觉阈值是有限的。因此,语义的物象心理分析才是有效地解释自然语言理解的心理学原理。并且,图式理论没有与哲学认识论衔接起来,所以,研究语义与世界事物在记忆思维中心理状态的物象心理学理论应运而生。


I、物象心理学概念


物象心理学虽然从今天开始,但却有着悠久的过去。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人类历史接近于400万~1000万年,而人类有语言的历史不过100万年左右,有文字时间更短,估计不超过1万年。毫无疑问,人类有大约300万~900万年的非语言的历史。在漫长的无语言的岁月里,人类认识世界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没有任何语言因素干扰的纯粹物象认知心理的状态。人类通过物象认识活动,达到了对世界事物的认识,获得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并能掌握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知识。比如选择食物,趋利避难与同类群居生活、繁衍后代等物象性经验和知识。由此可见,非语言的纯粹的物象认知心理活动应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铁的事实。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远古人类历史中去研究那些纯粹物象认知心理活动。但是它可以作为考察现代社会语言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缺陷的参数。简言之,在语言发达学校教育成为认知世界主要方式的当今社会,存在着非语言的认知心理活动吗?如果存在非语言的认知活动,那么人们非语言的认知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呢?显然,任何人都不有排除非语言的认知心理活动的事实。例如体育竞技活动等。这就是说,物象认知心理活动并没有过时,也没有消失。然而,这并不是物象心理学唯一的根据。我们面临着第二个提问,即在通过语言认知世界事物的情形中,大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人们是怎样由语言联系或回归到世界事物中去的。难道我们可以由语言直接把握世界事物吗?比较切适的回答是通过语言不能直接把握事物。我们体会一下在通过语言把握事物的时刻,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是什么样的呢?例如,当你读到“斑马”一词时,如果你既没有去过非洲热带草原看过这种动物,也没有在影视节目中看到它的话;那么你就只能停留它可能是“马”的一种,它不是牛。如果你已经知道它是一种身上长着黑白相间条纹的马,你的脑海里将可能呈现出斑马的影像,并能联系到热带草原的景象,而不是北极冰原的风光。这就是说,由语言认知世界事物,必须在心灵意识中经历一种语义消化即将语言意指信息演变为该事物的思维活动。由于它不需要该事物在场,因此它的过程是纯粹心理上的一种物象的感受和体验。


通以上分析,我们有这样一个结论:人们认知世界事物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面对世界事物而认识它们,可以完全不需要语言的参与,尽管在生活中很难做到,但实验心理学已经确切做出这类实验,例如梅尔(Maier,1931)的绳子问题实验等。这种认知方式是纯粹的物象认知心理活动。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认知世界事物,可以完全不需要面对世界事物。这种认知方式是纯粹的语言认知心理活动。但是语言认知的目的是要达到认识世界事物,而不是永久性地停留在语言的形式上。语言认知或迟或早最终要在心灵意识中经历语义消化即将语言意指信息演变为该事物的思维活动,形成心理上的一种物象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人类直接和间接认识世界事物的认知心理活动,都是以物象心理为其主要特征的。此外,在远古人类纯粹物象认知心理活动中,人们依据心灵意识中的物象而对事物采取适应性行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语言指导下的行动是否依据物象而发生呢?回答是肯定的。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物象心理学即给它下定义了。物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直接或间接认知世界事物和行为根据什么秩序发生的心理结构的学科。物象心理学内容包括:物象概念、物象特性、物象功能、直观物象与非直观物象、想象(虚构)物象、反应时物象性质、感觉物象性质、知觉物象性质、记忆物象性质、物象思维、物象判断、物象推理、物象与语音转换、物象与文字转换、物象与行为转换等物象知识的理论。

物象心理学研究理论背景包括如下内容:


物象心理学主要任务意义作用是,它将改变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理论研究的思维模式,确立物象是知识元表征,克服语义意义论的缺陷。


II、认知心理学没有揭示语义心理表征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家王甦、汪安圣等人认为,(7)“自艾宾浩斯(Ebbinghaus)以来的一个世纪里,利用词表进行的大量记忆实验,实际上是研究情景记忆,而语义记忆则被忽略了,这也许是心理学长期对记忆的研究未能对学校教学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认知心理学家梁宁建也有同样的看法。(8)造成对“语义记忆则被忽略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盛行的概念、命题、意义的语义理论的影响;这种语义理论,不能诠释言语指令产生操作物体行为的认知心理结构,也不能解释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不能使语言理解的认知心理贴近事物本身,反而愈来愈远;它很难诠释语符含义的心理样态,有违语言交流的目的:认知事物、交流情感、分配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心理学家恩德尔·图尔文(Endel Tulving,1972)对语义记忆和情(节)景记忆进行了区分。并经实验证明两种记忆发生在不同的脑区(前者主要在大脑皮层的额叶部分,后者是视知觉表象主要在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部分)。但是,图尔文没有超越这种语义理论的巢臼,没有指明语义记忆的心理表征究竟是什么?只不过是含混其词,(9)“以一般知识为参照,可以有形式结构,如语法结构。” 那么,“知识”的心理内部表征又是什么呢?没有下文。把语义记忆划归语法结构,这显然是太牵强附会的做法。


艾伦·佩维奥( Allan Paivio,1975)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表象编码系统和言语编码系统,又称双重编码假说。其中的“言语编码”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语义编码,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符号编码。两者纠缠不清。而语义仍是指“概念”、“命题”、“意义”。因此,语义记忆的心理学研究如果始终不渝的处在概念、命题、意义的语义理论架构中,是不能前进的。因此,揭示或规定语义的心理内部表征,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此外,概念、命题、意义的语义理论不能诠释言语指令产生操作行为的心理结构,也不能阐明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生理依据是什么?由此,我们提出物象心理学理论,认为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的物象。揭示了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生理依据,明确指出语义记忆就是事物物象记忆。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将有力促进王甦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解决。提出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物象的定义;阐明了物象是知识元表征,它独立于语符、行为之外,并在语符和行为间转换。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探讨了物象结构是言语理解转换操作物体、事件的心理中介物的地位和作用,弥补了心理学没有将言语与行为联系起来研究的缺陷。建立对物象是意识与事物、语言、行为相互连接转换的中介物的物象心理学理论。


由于普通心理学沿用哲学、符号学、语言学有关概念、命题、意义的语义理论,阻碍了知觉表象与语义的联姻。并且,表象理论囿于没有涵盖理智和直觉认知事物性质、关系、作用的心理样态的局限性,又进一步阻挠了表象与语义联姻的可能性。我针对表象理论的局限性,提出物象心理学理论。认为物象是感官知觉和理智及语言理解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认为语义是语符象征、意指事物的物象。阐明了物象是知识元表征,它独立于语言、行为之外,在意识意向性作用下,物象在事物与语言和行为间转换。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探讨了物象结构是言语理解转换操作物体、事件的心理中介物的地位和作用,弥补了心理学没有将言语与行为联系起来研究的缺陷。建立对物象是意识与事物、语言、行为相互连接转换的中介物的物象心理学理论。揭示了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生理依据,阐明了语义记忆就是事物物象记忆。物象心理学理论将有力促进王甦先生所提问题的解决。


此外,我国心理学界公认非语言思维即形象(具体)思维和动作思维等。但认知心理学受到美国心理学思潮影响,仍将思维局限在语言思维。本文指出形象思维的局限性,提出了物象思维假设,探讨了语言思维与物象思维转换假设。


目前,我们仅仅就实验心理学的测验、检验的情形看,实验心理学家所用的实验材料原则上可划分为两种,一是实物,二是符号。在第4章讨论了物象的种类中,已经论及语音物象和文字物象。因此,根据物象心理学理论,我们似乎可以将实验心理学的全部实验活动看成是物象心理学的一部分。根据物象理论和意象原理,我们不仅可以把实验心理学看成是物象心理学,而且物象心理学将是贯穿实验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美学心理学等所有心理学科的基础。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要求建立一种完善的物象心理学理论,只不过是为了建立物象理论来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某些证据。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建立起完善的物象心理学理论,是完全可能的。


认知物象心理是指通过认知活动有目的的获得事物信息、知识,在心灵意识中形成事物物象的心理状态。认知物象心理是一般认知活动的心理状态,因为根据物象理论,不论是感性认知,还是理智认知或直觉认知的对象都是世界事物,即便是听、读等学习的直观对象也是语音文字,它们仍然属于物象的范畴,即语音物象和文字物象。在心理状态上,认知物象心理与实验物象心理并无差异,只是不能够象实验心理学那样对测验的结果进行各种变量指标的计量研究。但是在事实上,认知物象心理才是最普遍的认知世界事物活动的心理状态。所以,物象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由认知物象心理与实验物象心理的研究共同完成。


同时,我们从语言心理学研究的缺陷,可以窥视出建立物象心理学的必要性。比如,语言心理学提及了语言意义记忆的问题,但是并未论证追溯“意义记忆”在心灵意识中究竟是什么?意义记忆与事物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语言心理学涉及了语言指导行为的问题,但并没有探讨语言是如何转化为行动的课题,它的心理中介物是什么?


此外,语音物象和文字物象与它们象征的意指的事物的关系,无疑也是物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物象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把洛克的抽象观念从心灵意识中与世界事物联系的功能系列中剔除。建立起在心灵意识中物象心理表征与世界事物联系的内在中介。


III、表象理论的局限

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中,表象作为知识的一种心理表征方式,中国经典工具书《心理学大辞典》中,表象定义是:(10) “表象是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 认知心理学家王甦和汪安圣认为(11)“表象(Mental Image)亦称意象,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梁宁建认为(12)“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短暂形象。” 索尔所(Robert L. Solso)等人认为(13)“心理表象定义为对不在眼前的物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这个总体定义不仅包含了视觉表象也包含了通过其他感觉形成的表象。” 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认为,知识的心理表征分为内部和外部表征两种:所谓知识的外部表征就是用图像即图画或是用符号如字词来描述;所谓知识的内部表征就是心理意象。斯藤伯格说:(14)“意象(imagery)是不能即时被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对事物(如物体、事件、场景)的心理表征(Behrmann,Kosslyn,& Jeannerod,1996)。例如,回忆你到大学校园的初次经历。那时你看到、听到甚至闻到了什么(如刚割过的草地或两旁植树的小路)?尽管这些感觉一时并不能立即想起,你仍然可以想像出来。事实上,心理意象可以表征你的感官从未注意到的事物,例如,想象一下在亚马逊河顺流而下旅游的样子。心理意象甚至可以表征想象者头脑之外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例如,想象如果你额头正中长了第三只眼的样子。”


综上,这些表象定义或观点可以得知,表象的本质是感觉获得直观事物信息知觉加工。是认知直观事物的感性形象。由此可见,一方面,表象理论没有涵盖认知直观事物性质、关系、作用、价值的心理样态。比如,我们不仅知道自行车的踩板、齿轮、链条、轮子的结构–“形象”,而且还知道它之间的关系、作用。另一方面,表象也没有涵盖智力推导、猜测对于宇观和微观事物运动、结构、性质、关系、作用、价值的认知心理样态。所以,我们认为,表象概念的外延并未涵盖人类知识心理样态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表象理论的局限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心理学 Sternberg Imagery Behrman Robert

沙发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1-30 16:00: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IV、 功能等价假说表象理论的局限性


功能等价假说表象理论。所谓功能等价假设,就是视觉表象的内部表征,其运作方式和实际物体的感知机能类似。由“心理旋转”和“心理扫描”实验的有力支持,也是当今心理表象领域的活力就来自于此。简单介绍如下。


“心理旋转”由罗杰·谢泼德(Roger Shepard,1971)和他的同事做出的实验。(15)例图:

〖〗 〖〗


“心理扫描”由斯蒂芬·柯斯林(Stephen Kosslyn,1973)和他的同事进行的实验。(16)例图:

〖〗 〖〗


但是,表象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即没有涵盖理智认知非直观事物性质、关系、作用的心理样态,也不能阐明对于宇宙宏观微观事物结构的隐喻、类比视知觉的认知心理样态。


此外,心理学理论没有将表象与语义的心理转换联系起来。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这就是物象心理学理论。


V、 实验心理学实质是物象心理测量

1、实验物象心理的类型


实验物象心理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验的不同特性进行考察研究。


感性认知、理智认知和直觉认知分别认知着直观的或非直观的事物结构、形状、运动、状态、性质、性能、关系、节律、能量、作用等样态,在心灵意识中形成它们的物象。人们通过物象感受、体验、联想着世界事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或者放弃、或欣赏、或组合、或分解它们。


这样,根据物象理论原理,在认识论范畴的认知对象是世界事物,不论是直观的,还是理智的与直觉的认知对象,无一不是世界事物。因此人们通过认知获得关于世界事物的信息,在心灵意识中形成的是直观的和非直观的事物物象。对于通过语音文本的听读写的学习认知活动,它们也是一种认知活动的类型,我们将在第十六章讨论。它基本属于理智认知的性质,根据物象理论,这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音物象或文字物象过渡到事物物象,达到认知言语表述的对象世界。


2、实验过程的物象心理状态


按照一元论的观点,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精神活动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的确,即便是人的精神活动,也是以物理的或是化学的能量和信息的信号的形式,是能够被人体的感知觉的功能阈值所感知的。因此,人体(含表情、情感、服饰)物象,人工(含工程、艺术、烹饪)物象,社会(含经济、政治制度)物象、虚构(含文学、神话、网络游戏)物象和意向、意志物象等,它们都是以物理化学属性的能量以及信息的信号作用于我们的感觉系统后,在大脑记忆中形成的物象而被我们认识、理解和掌握运用。因此,我们通过“五官”能够直接对于宇宙万物的感知形式都是物象的。同时,通过心智、直觉理解的对象也是属于物象的范畴。


物象心理学要考虑的是物象的来源及渠道。物象信息来源可分成两大类型。


其二是理智。理智的想象、猜测、判断、推理能力,能够超越感官阈值的限度,获得非直观事物结构、形状、运动、状态、性质、性能、关系、节律、能量、作用的信息,在心灵意识中形成非直观事物的物象,形成理智物象心理状态即认知对象不是感官信息形成的物象。人们凭借理智思维,可以把握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理解其中的相互关系,推测其发展,认识其本质。当我们把理智获得非直观物象看成是认知世界事物的途径时,它就是理智认知物象心理状态。理智认知物象心理,就是心灵意向性想到的,或是判断推理得知的感受、体验和反应行为。比如,数学推导认知活动是最典型的理智认知物象心理的反应活动。理智认知物象心理活动已经进入了物象思维的层面。又如,在社会领域中军事家计谋的策划,也是很典型的理智认知物象心理活动。当读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借刀杀人计)》时,就知道该计谋是,某甲要杀乙,但自己不动手,而使丙杀乙。如果某人要策划一起借刀杀人事件,那么他们一定会精心设计一套由人物、关系、行动路线、时间、地点、方法、步骤、情感、言语等构成的事件演进图。它是在策划人心灵意识思维中以物象的形态进行的预设。当人们把借刀杀人计划付诸实施时,它就是一种社会行动,它就超出了认识论的范畴。


参考文献:

(7)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113页。

(8)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9)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112页。

(10)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3页。

(11)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132页。

(12)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162页。

(13)(美)罗伯特·L.索尔所 . M.金伯利·麦克林 . 奥托·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七版),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等译,第260页。

(14)(美)J·斯滕伯格:《认知心理学》(第三版), 杨炳钧、陈燕、邹枝玲译.,黄希庭校,第169页。

(1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140页。

(16)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148页。

(17) [美] 梯 利 著 《西方哲学史》 下册 第49页 葛力 译 商务印书馆 1979/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