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陈才天
688 2

[学术哲学] 第九章:物象心理学;53; 诸心理学科语义 7种概念及其缺陷 [推广有奖]

  • 5关注
  • 83粉丝

svip3

学术权威

93%

(VIP/贵宾)三级

37%

威望
1
论坛币
81429 个
通用积分
3803.8589
学术水平
1301 点
热心指数
1219 点
信用等级
828 点
经验
274818 点
帖子
103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52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1
最后登录
2024-3-29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2-2 10:23: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53; 诸心理学科语义 7种概念及其缺陷



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都是各自有其研究重点的对象,都是有各自不同的心理概念、理论逻辑框架和内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三类型心理学仍是有一个共同指向的目标,这就是知识。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形式,知识的转换,知识的应用。然而,它们都没有准确的阐明知识的心理表征物性形态和心理结构是何物,没有采用合适的词汇概念表达知识转换的心理中介物。


首先了解一下哲学家对知识来源和心理表征的看法。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①笛卡尔认为清晰明确的知识不可能产生于感觉,感觉不能表明事物本身的状态,只表明事物如何影响我们。颜色、声音、滋味和气味不归物体所有。当真实的物体被剥除感官所赋予它的性质以后,我们只能用清晰明确的思维认识它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不能从感官经验中得出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必然是头脑所固有的、天赋或先验的。


笛卡尔认为,头脑有它自己的标准或规范来引导它来寻求真理。认识的原理总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不过,只有在经验的过程中,即当头脑进行思维时,才变得明显起来。笛卡尔的基本思想,是他认为理性有它固有的规范,至于这种规范如何出现,他没有明确的观点,在这里他又摇摆不定。所谓天赋的知识,有时他指头脑所感受的观念或真理,指灵魂于自身中发现的原理;有时他指在经验的过程中、灵魂产生这种知识的固有的能力或机能。

我们知道,笛卡尔的“天赋观念”中的“观念”正如第1节中所述,“观念”与物象含义的性质是相同的。“天赋”实指人的大脑先天思维的机能。简单的例子是猪脑不可能产生理智认知活动。但是,物象学理论逻辑认为,物象有五个来源,所以,没有“天赋物象”。虽然,大脑形成物象的机能是人类先天赋予的,却不能说物象是天赋的。


其次,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对于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心表征,知识的形式,知识的转换,知识的应用等学说、观点。


                        I、图像说的局限


物象心理学认为,物象不同于“情景图片”, 物象具有抽象功能,那种对于大脑的知觉信息储存量的忧虑,可谓是杞人忧天。我们认为,概念是语词象征、意指事物的抽象物象,命题是句子描述事物的物象结构。


我们认为,根据物象心理模型的第一个基本点的要求,图像说有局限性。我提出语义物象假说。这个“物象”概念与维特根斯坦的“图像”概念相近似,但不可等同对待。因为“图像”涵义的外延限定在视觉记忆的内容,它无法涵盖听觉、味觉、嗅觉等记忆的内容。即便是在视觉范畴上,“图像”概念内涵也是无法胜任,人们对极宏观和极微观的领域的认知事物的心理体验。然而,物象或象物的涵义外延则可涵盖听觉、味觉、嗅觉、体觉等记忆的内容。所以,语义图像论远远不能满足语言陈述的内容需要。所以,我提出语义物象假设。


                     II、  命题符号理论的困境

安德森和鲍尔(Anderson,Bower,1973)的概念命题假说(18)认为,不论是以言语方式还是以视觉方式,我们储存的都是对事件的理解,而不是它们的表象成分。他们反对脑内图像理论,认为人脑储存全部的情景图片的记忆系统,其存储和提取都大大超出了人类所能。安德森和鲍尔认为,(19)句子不能按词序在记忆中保持,词序既已不复保持,而语义却仍保持着。语义不可能没有存在方式,但又不可能以表象或语词为存在方式,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就是命题即命题符号(propositional symbol system)。 这种理论认为认知的构成材料是命题。然后形成命题网络,随着对命题的不同操作或操作次数的增加,命题网络会不断更新,所以它的容量无限,解释力很强。命题符号理论具有功能性概念系统所需的许多重要特性,包括表征类型、特征、产生归类推断、表征命题和抽象概念等。但是命题符号系统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首先,几乎没有直接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存在命题符号,许多研究者运用图片和单词加工任务验证概念符号的命题性,但对这些研究的深刻分析却发现概念符号具有知觉特性。命题符号理论还受到神经科学研究的挑战,许多研究证实有关归类的知识位于大脑的感觉运动区,感觉运动区特定部位受损会影响运用该部位知觉客体以及归类过程,这些研究结果强有力地表明归类知识不是命题性的。命题符号系统理论的另一缺点是难以对知觉事物向命题符号转换的过程做出令人满意的描述,如果我们无法解释这些符号是怎样在认知系统中产生的,那么我们又怎能相信它们是存在的?


命题符号理论的困境在于:它既有很强的解释力,却不能证实“命题符号”的存在。物象心理学在理论上将阐明其解释力的来源于语言符号,而不是命题符号。所以,命题符号理论不符合物象心理模型中的第一和第六的要求。

                         III、 情景(节)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困惑

加拿大心理学家图尔文(Endel Tulving,1972,1983,1986)将记忆区分为语义记忆和情(节)景记忆。图尔文将一个人亲历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的接收和储存定义为情景记忆。图尔文认为语义记忆是对语词的意义、语法规则、物理定律、数学公式以及各种科学概念等抽象事物的记忆。这种记忆划分有两个问题,1、认知心理学家们利用PET脑成像技术对情景(节)记忆与语义记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虽然,(20)“有关证据提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形成了不同的记忆系统”。 但是,任何一个情景(节)记忆都可以用语言描述,就不能将情景(节)记忆排斥在语义记忆之外。换句话说,语义记忆应包括情景(节)记忆。因此,这种划分在方法论上似乎不能成立。因而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它们是陈述性记忆的两种形式。从认知的角度看,它们是拥有不同认知功能的脑区完成两种不同方式的认知加工活动。即情景(节)记忆是贮存感官直接接收事物信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记忆。2、语义记忆是否包括语符记忆?认知心理学中,除了失语症实验研究外,大多数有关语义记忆的实验研究,没有区分语符与语义。这就产生如下困惑:1、如何看待情景(节)记忆的内容与语义的关系,即语义能不能涵盖它们?2、通过PET确定的语义记忆脑区是语言符号功能区,还是言语内容(语义)功能区呢?3、语言符号与语言内容在认知心理上是合一的?还是分离的呢?根据现有语义记忆实验(失语症实验除外)看,它们是合一。如果是合一的,那么情景记忆内容为什么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呢?如果是合一的,为什么一个人能用双语言表达同一个事物呢?4、语义心理表征究竟是知觉性的还是语符性的呢?这些困惑呼唤着新的心理学理论及其对语义的定义。


                             IV、 概念命题假说不能解释语言理解产生操作的心理依据  

安德森和鲍尔(Anderson,Bower,1973)的概念命题假说(21)认为,不论是以言语方式还是以视觉方式,我们储存的都是对事件的理解,而不是它们的表象成分。他们反对脑内图像理论,认为人脑储存全部的情景图片的记忆系统,其存储和提取都大大超出了人类所能。安德森和鲍尔认为,句子不能按词序在记忆中保持,词序既已不复保持,而语义却仍保持着。语义不可能没有存在方式,但又不可能以表象或语词为存在方式,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就是命题。那么,命题究竟是何物呢?梁宁建说:(22)“命题并不是词汇,也不是句子,而是人脑中所具有的某个(些)观念。”]物象心理学认为,物象不同于“情景图片”, 物象具有抽象功能。那种对于大脑的知觉信息储存量的忧虑,可谓是杞人忧天。我们认为,概念是语词意指事物的抽象物象,命题是句子描述事物的物象结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心理学 proposition Positional Anderson position

回帖推荐

wangyong8935 发表于3楼  查看完整内容

点个赞,谢谢分享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2-2 10:24:1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V、语言心理学对语义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甚至语言心理学至今没有给语义一个明确的公认的定义。王甦和汪安圣认为:(23)“言语的意义即语义是语言的重要成分。在心理学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将语词看作概念的形式,而将概念看作语词的内容或意义,同时将命题看作一个句子的意义的基本单位。” 由此可见,“概念”、“命题”、“意义”或“内容”实际上成了语义的定义或诠释。例如,美国语言心理学家D.W.卡罗尔是从三个层次对语义理解进行研究:(24)内部词典-概念,句子-命题、意义,语篇-命题、情境、图式等。语言心理学讨论语言理解通常运用“心理词典”或“内部词典”的观点,采用语义“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等来解释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正如李伯约和赛丹认为:(25)“当前关于心理词典的组织结构的主流观点是将该词典视为一部由各个概念相互连接而成的语义网络”。 这表明语言心理学没有将知觉表象与语义联系起来。然而,知觉信息用语言表达是普遍的认知心理活动。并且,言语转换操作与语义直接相关。但是,现有语义理论不能阐明这种相关性。因为概念、命题、意义等语义理论,难以阐明言语转换操作物体的认知心理结构。语义理论应能够有效地阐明语言交流间接认知事物获得知识,和言语转换操作物体行为的认知心理样态及其结构。然而,“概念”、“命题”、“意义”的语义理论,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可见,语言心理学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才能给出语义的定义。D.W.卡罗尔已将“情境”、“图式”纳入语篇记忆,表明它蕴酿着这种新的心理学理论的成分。物象心理学给出语义的定义,将要实现这种期待。

VI、语言符号学理论与语言认知心理结构的矛盾

上节提及把语义解释为概念、命题、意义的观点,除了“命题”外,都与语言符号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语义“概念”论的观点,源于著名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索绪尔提出:(26)“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我们建议保留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黄华新、陈宗明认为,(27)“索绪尔关于符号二元关系理论,澄清了数千年来对于‘符号’一词的混乱解释,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语义“意义”论的观点,源于英国学者奥格登(Ogden)和理查兹(Richards)在合著《意义的意义》一书中(1923)提出著名的“意义三角”理论。奥格登和理查兹把意义解释为下述三者的关系:1、符号;2、思想或所指;3、被指示对象。

心理学界诠释语义的“内部词典”和诸多语义网络模型,以及双重编码假说中的语义编码系统的观点,都深受索绪尔 “概念和音响形象”两者“不能切开”符号学理论的影响。索绪尔说:(28)“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但是,失语症中的“音位失语”和“词义失语”案例证明“概念(思想)和音响形象”的脑神经心理生理结构是分离的;并不是 (29)“它们永远在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 这就是说,语言符号与语(词)义即“概念”“思想”或“意义”,在神经心理学的语言心理结构上是分离的。换句话说,内部语言的形与义分别有它们各自不同的心理表征。它们在语言认知心理上存在着一种心理转换。如果“概念和音响形象”两者“不能切开”,就无法解释言语指令发生的操作物体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事实上,索绪尔语言任意性理论本身就表明,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分离的。比如,不同语族用不同的语符代表同一个事物。或许,“思想和声音”两者的确“不能切开”,那一定是由于“思想”不是词(语)义的心理表征。语义可能另有它样的心理表征,物象心理学将给出语义在心理上独立的表征。

VII、双重编码假设没有分清“言语编码”究竟是“语义”?还是“语符”?

艾伦·佩维奥( Allan Paivio,1975)(30)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表象编码系统和言语编码系统,又称双重编码假说。 但是,对于“言语编码系统”究竟是指语义编码?还是指语符编码呢?中美心理学者有明显的解释差异。斯滕伯格认为,(31)“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既使用想像的又使用语词的编码来表征信息。”这里的“想象”是指语义,“语词”似乎指语言符号。索尔所等人也认为,(32)“该假设基于这样一个推断:即记忆中有两种编码系统或信息表征方式:非语言的表象加工和言语的符号加工。” 但是,王甦、汪安圣认为,(33)“语义代码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表征”。“表象代码是记忆中的事物的形象。” 这就把语言意义即语义与表象区分为二种不同的编码了,但却忽略了语符编码的存在,或者说有三种编码存在。 梁宁建直接把(34)“言语编码”当成语义编码说“大多数都支持人脑中具有语义编码系统和表象编码系统的观点。”并认为语义编码的语义代码(35)“主要集中在刺激信息的一般意义或一般观念的编码与组织上。” 显而易见,中国心理学家将言语编码理解为“语义代码”;美国心理学家讲的是“语词的编码”或“言语的符号加工”。中美心理学家为什么对“言语编码”的解释产生这种差异呢。这是由于上文涉及的索绪尔关于“概念和音响形象”两者“不能切开”符号学理论的影响,造成心理学对言语编码既可从符号方面解释,也可以从语(词)义方面解释。由于心理学界习惯于将概念、命题、意义作为语义的解释,所以,表(物)象与语义不相干。这就是双重编码假设得到大多数心理学者支持的理论背景。但是在事实上,双重编码假说并未指明语义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我们在中、美、英认知心理学教材中,至今没有见到将语符记忆与语义记忆分开研究的报导与介绍。

事实上,由于一方面任何感觉表象都可以转换成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语言理解可以转换成感觉表象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样,知觉信息的表象系统与语义系统是同一的。因为内部语言形与义分离的心理结构,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应将语符记忆与语义记忆进行区分。由此可见,我们应确定双重编码假设是成立的,但须将“表象”纳入语义范畴,并将言语编码确定为语符编码。物象心理学理论将克服双重编码假说引起混乱的弊端,并主张物象系统与语义系统同一。因为几乎所有的感觉知觉信息和智力认知信息都可以转换成言语表达,言语理解都可以转换为对世界事物的感知与体验。

现在问题是,表象概念内涵不足以承担起世界事物丰富而复杂运动发展状态、性质、特征等。

VIII、实验心理学没有阐明变量等心理样态的性质

实验心理学主要采用图片、图形材料、实物、工具、模型的辨认或操作。但是,实验心理学没有阐明变量、感觉、知觉、反应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样态的性质。例如,在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为(环境)自变量。然而,被试对于这些自变量因素的认知心理样态的性质是什么呢?它是语言性质的?还是非语言性质的呢?显而易见,实验心理学的刺激自变量和反应变量的心理样态是非语言的、是对物与物之间相关性的认知心理样态。因此,实验心理学的变量具有非语言的性质。凡是在非语言材料的实验中,感觉、知觉、反应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样态,都具有非语言即物象的认知心理特征。

IX、实验心理学没有阐明感觉知觉的心理样态的性质

心理实验主要采用图片、图形材料、工具、模型的辨认和识别等。此外,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那么,被试在这些类型的心理实验中的感觉知觉心理样态的性质是什么呢?心理实验中被试对于刺激的反应是概念性的、命题性的意义性的心理状态,还是刺激物的样式、形态、性质、关系、作用的心理样态呢?实验心理学没有阐明实验中被试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样态的性质。我们认为,凡是在非语言材料的心理实验中,被试产生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样态,都具有物象认知心理的特征。

这里需要对“心理样态”做出必要的定义。所谓“心理样态”就是指人们通过感官知觉认知事物在心灵意识中产生的对于事物直观的形状、结构、颜色,大小、气味、味道、硬、软、事件过程的时空状态等心理样式与状态,以及通过智力推断、猜测认知事物非直观的结构和性质等形成的心理状态。人们认知事物的心理样态往往被误认为是事物本身。比如,当人们说到或读到对奶牛的描写时,很容易想到或确定这就是“奶牛”。但实际上我们是在对头脑中关于奶牛物象进行描述或辨认。因为奶牛并不在眼下,也不在头脑中。我们用语言描述的只不过是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奶牛样子或状态。对于非直观事物的推断、猜测产生的心理样态,比如爱因斯坦通过洛伦兹力推导出宇宙空间凹陷;门捷列夫对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他们都有一个对于非直观事物认知的心理过程,在对非直观物的推导、猜测过程中,他们一定会形成对于对象物的某种心理样态。所以,物象与事物的心理样态是同义的,也是等值的。

X、新行为主义的中介变量就是物象变量

以华生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是完全摈弃“意识”的一种极端主义的“没有心理的心理学”。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蔡斯·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创立了(36)“中介变量”理论。托尔曼(1932)在《动物与人类的目的性行为》最后一章中对全书总结时开头就说:我们提出的体系,在于把心理视为中介于下述方面之间的机能变量:一方面是刺激(S),有机体的初始生理状态(P),一般遗传(H)和过去的训练(T);再一方面是最后结果的反应(行为)。我们把这些中介变量(IV)确定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些决定因素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在行为实验的最后分析时发现的中介变量。在托尔曼看来四项中介变量是相互沟通,变化多端的。它们似乎形成一个集团军,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发挥作用。例如,那边的椅子,主要来自椅子视觉刺激所产生的意象。操作则相当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包括背景图形、形状、大小、硬度、移动性、固定性等,就是这些客体特性的支持,使有机体能对它进行操作。这表明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理论,提供一个在事物与行为之间连接与转换的心理中介-意(物)象的变量。因此,在我们看来托尔曼所谓中介变量,就是操作物体的物象心理变量。它符合物象心理模型⑵所有的行为方式、技能操作都源于或依据这个心理中介物而产生。

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研究言语指令产生操作物体的动作的心理结构。也不例外是认知心理学的缺陷。然而,它却是物象心理学的目标。操作是行为与物体的联系,物象结构是操作行为的心理结构,物象结构是行为与物体间的心理中介物(参见50节,51节);言语指令产生操作行为的心理结构(参见189节,190节)。

参考文献:

(20)(英)M·W·艾森克 . M·T·基恩:《认知心理学》(第五版)·高定国. 何凌南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4页。

(21)(美)罗伯特·L.索尔所 . M.金伯利·麦克林 . 奥托·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七版),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22)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23)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225页。

(24)(美)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189页。

(25)李伯约、赛丹:《自然语言理解的心理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年,第97页。

(26)(瑞士)费尔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02页。

(27)黄华新、陈宗明 (主编):《符号学导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8)(瑞士)费尔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觊译,第158页。

(29)黄华新、陈宗明 (主编):《符号学导论》,第2页。

(30)(美)罗伯特·L.索尔所 . M.金伯利·麦克林 . 奥托·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七版),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等译,第263页。

(31)(美)J·斯滕伯格:《认知心理学》(第三版), 杨炳钧、陈燕、邹枝玲译. 黄希庭校.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32)(美)罗伯特·L.索尔所 . M.金伯利·麦克林 . 奥托·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第七版),邵志芳. 李林. 徐媛. 高旭辰. 何敏萱等译,第263页。

(33)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113页。

(34)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249页。

(35)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第159页。

(36)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08~211页。

(37)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62页。


使用道具

三重虫 发表于 2023-2-7 18:51:4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