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eng7777777
4609 0

[非券商报告] 【转贴】“斩首”收购行业龙头企业 外资凶猛——西北轴承、G华新、四川双马之案例研究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副教授

1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38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2 点
热心指数
37 点
信用等级
19 点
经验
6151 点
帖子
732
精华
0
在线时间
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21
最后登录
2012-9-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外资青睐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垄断地位
  中国机械工业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产业,包括6大行业,可分为汽车、机床工具、工程机械、重型矿山机械等14个分行业。目前,中国机械工业的总体规模已占世界机械工业的5%-6%,约居世界第五位。2005年全行业成功实现了由超高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全年利润总额为2140.8亿元,同比增长11.26%;销售利润率5.84%,比上年的6.38%降低0.54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6.21%,比上年的6.83%降低0.6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再创新高,进出口总额达2228.67亿美元,同比增长16.73%;出口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长明显放缓(图1)。
  进一步分析机械行业的独特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外资对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得之而后快的真正原因。
  
  各细分子行业市场占有率集中
  机械工业的属性跟一般工业行业不同,面宽、门类多、品种复杂,它的龙头企业及重点企业比其他工业行业要多得多,一个行业排头兵代替不了另一个行业的排头兵,只要掌握了某项关键技术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此行业的优势企业,甚至占据垄断性的市场地位。例如在工程机械子行业中,预计未来两年市场集中度将向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装载机、叉车和电梯等龙头企业和优势上市公司集中。
  1989年-1990年和1993年-1994年的两次宏观调控,还使得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每次都提高了3个百分点左右。据统计,截至2005年10月,装载机行业CR3(前3家公司市场占有率 )增长到 51.21%,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3.28个百分点。根据中国机电数据在线资料,目前中国装载机行业集中度仍呈逐步提高的趋势,预计CR10(前10家公司市场占有率)将超过75%。
  同时,2005年以来中国装载机出口增长率加快,开始真正走向国际市场。2005年前10个月G柳工(000528)的装载机出口已超过600台,是2004年的3倍;徐工2005年前10个月也已出口装载机800余台。其他如常林股份(600710)、G厦工(600815)、成都神钢(原成工)、山东临工等都加大了装载机的出口力度,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轴承行业也是机械行业系统中的重要行业之一。2004年中国轴承销售额仅次于日本、德国和瑞典,居世界第4位。200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轴承124036.99万套,比去年同期增长18.05%;创汇总额69426.2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01%。其中行业中优势企业更是发展迅速,如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瓦轴”)的铁路货车轴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汽车轴承的主机市场占有率达到30%,低噪音电机轴承达到20%,冶金矿山轴承达到25%;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的铁路轴承国内市场占有份额从3年前的15%上升至目前的30%左右。仅这两家企业的铁路轴承就占据了国内市场70%的市场份额。而且,国内主机行业的高速发展还将为轴承行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机械行业目前生产企业众多,行业产能整体过剩,亟待行业结构调整。
  以装载机行业为例,前几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机械行业各子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纷纷进入。2005年以来各装载机生产企业产能都有所提升,加速了产能过剩的危险。例如汽车行业的G宇通(600066)、农机行业的一拖集团、常林股份等非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均进入装载机行业,而且已具备了1000台至2000多台以上的市场规模。另外,工程机械领域中的推土机行业、叉车行业、建筑机械行业、挖掘机行业等部分企业也纷纷进入装载机行业,使装载机行业的产能迅速增加。
  2005年民营资本亦大量涌入,目前已占到装载机行业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还在继续上升。与此同时,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许多老牌的装载机企业大多数都将企业搬至城市外建新厂或者进行技术改造,产能大增。G厦工新建工厂目前的年产能已达2万台,还有山东临工、成都神钢、徐工、泉州建德等产能也都有大幅增长。G柳工本部经过技术改造,装载机的年产能可达2万台,其在江苏镇江投资兴建的“江苏柳工”,年产能也可达3000-5000台。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机械行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规模优势的特点非常明显,各子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大中型成套设备,目前正积极抢占进口替代政策产生的巨大国内市场,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而相当部分行业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人才缺乏、没有资金规模优势,在低端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下难免被淘汰。
  
  外资“斩首”行动愈演愈烈
  中国机械市场的上述特征,正满足了渴望进入中国市场、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及政策优惠赚取更大利润的跨国公司的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开始瞄准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几年更是利用WTO的开放时机,纷纷实施“斩首收购”,将机械行业中一些龙头企业收归囊中,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5年10月25日,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以3.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工85%的股权。事实上,中国装载机市场占到了全球2/3以上的份额,令外资大鳄们垂涎欲滴。如果控制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骨干企业,就能控制中国装载机市场。
  与此同时,目前外资对面临整合、对资金渴求的国内装载机行业第二层次企业也青睐有加,并加快了实施并购的速度。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已成功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神钢收购了成工。第二层次的装载机骨干企业已岌岌可危(表1)。
  此外,中国重点行业的一批龙头企业—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G厦工母公司,以下简称厦工集团)、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潍坊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也都被跨国公司紧紧“咬住”不放。如何应对国际行业巨头的蚕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应对的风险(附文1)。
  
  从合资到独资,外资恶意并购案例层出不穷
  2001年西北轴承(000595)拿出自己拥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拳头产品—铁路轴承与德国FAG集团合资,三年后的2004年,西北轴承被动让出股份,退出合资公司,同时还不得不把拥有的产品设计图纸、铁路轴承NXZ品牌、铁道部颁发的生产资质等留给了外商独资的公司,从此不能再生产铁路轴承。
  西北轴承并不是轴承行业遭遇的惟一一次外资恶意收购事件(恶意收购是指在目标公司不愿意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采用各种攻防策略完成收购行为)。早在1996年,美国铁姆肯公司与Torrington公司便通过同样的手段,分别将烟台轴承厂(以下简称烟轴)和无锡轴承厂(以下简称锡轴)从中外合资,最终变为外商独资。
  在与烟轴和锡轴的谈判中,铁姆肯和Torrington最初都没有显露出全面收购的姿态,而是以与中方合资的姿态出现在谈判桌上的,提出的主要条件是控股和取得企业的管理权。对中方提出的新公司产品销往美国市场的要求,外方承诺在工艺进行整顿并在达到铁姆肯和Torrington标准时,再进入美国市场。
  但合资企业成立后,外方庞大的管理团队进驻。在外方的经营下,这几个案例中的合资公司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等情况。随后,外方要求按股份比例追加投资(即按股份比例承担亏损责任),激活企业。但中方进入合资公司的资产往往只是被重组的企业本身,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追加现金投入。最后,外方不断追加投资扩大股权比例,而中方只有坐看股权被一步步稀释。如此经过3~5年时间,外方股份逐步达到了公认的并购标准75%以上。此时,经过长期经营磨合,企业已变成标准的外资企业,但外方通过各种手段使合资公司继续保持亏损或微利状态,直至中方无力承担长期亏损的压力,不得不退出。
  而往往在中方退出之后,合资公司凭借已整合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迅速扭亏为盈,实现高额收益。
  比较上述两家公司与德国FAG集团的操作手法,我们会发现外资方在将合资公司转变为独资公司的途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1、合资公司外方控股并控制经营管理权;
  2、接管后外方完全控制管理职位人选;
  3、外方通过大规模人员变动和生产变动造成公司正常经营困难,出现亏损;
  4、合资公司连续亏损迫使中方减低股权比例直至完全退出。
  上述并购案的最终结果,也往往是中方在付出了企业资产、市场份额、品牌价值、专利技术、改制的人力与财务成本后,苦撑亏损的合资企业数年,被外资用少量的资金扫地出门。企业分享不到发展的收益,财政得不到税收,地方政府缓解不了就业压力。而外资则用很小的代价就将一个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中国企业收入囊中,既获得了产能与市场,又将潜在竞争对手扼杀于摇篮之中。
  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对于中国机械行业的胃口远未满足。去年以来,关于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企图通过批量收购中国工程机械制造龙头企业,欲彻底吞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传闻甚嚣尘上。据了解,卡特彼勒计划并购的谈判对象几乎囊括了中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几大龙头企业:G厦工、G柳工、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2338.HK)等(表2)。
  而在卡特彼勒2003年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卡特彼勒有如下要求: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中国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卡特彼勒还同时宣布,要在中国投资100亿美元,建立“既包括生产、采购,也包括物流、营销、金融”的大公司。
  这些要求不禁让人又想到了铁姆肯、Torrington、德国FAG集团:同样承诺大资金投入,同样要求取得经营管理权,同样要求控制使用中国的自有品牌和自主产权。这些相似点都不得不让人提出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被卡特彼勒收购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西北轴承?
  根据中国机电数据在线资料,在卡特彼勒并购名单中的厦工集团、G柳工等企业均为该行业前10名企业,具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图2)。加上2004年低价吞并的国内老牌企业山东工程机械公司,如果卡特彼勒完成其收购计划,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将出现外资垄断的局面。届时,中国的工程机械将依赖外资,自主产权、自主定价权都将受到严重挑战。
  早在几年前,产业界及学界就对外资对机械行业掠夺性并购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潜在威胁发出警告。如今,西北轴承等企业合资的结果印证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一个个事与愿违的并购案牵动的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们的神经,也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现在正在经历外资并购浪潮的水泥行业,是否也会成为下一个外资并购的牺牲品?
  
  水泥行业的“区域垄断”特性使外资趋之若鹜
  2005年至2006年,随着豪西盟控股G华新、海德堡拟收购冀东水泥、拉法基控股四川双马(000935),MS(摩根士丹利附属公司)联合IFC(国际金融公司)入股G海螺等等,水泥行业外资并购的大幕已然拉开。外资行业巨头为何如此集中地在国内水泥行业跑马圈地,我们将从水泥行业的特征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答案。
  
  区域垄断性特征
  由于运输半径的限制(按水泥行业的通行标准,300公里为有效销售半径),水泥市场有较强地域性,容易形成区域性的垄断优势企业。
  我们的分析显示,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有控制区域市场的战略考虑。西部水电蕴藏丰富,参与控制西部水泥市场,既可分享水电建设市场,又可享受水电带来的低成本能源供应。拉法基在收购四川双马前,四川省水泥市场基本上是四川金顶(600678)和四川双马两分天下。由于水泥受到运距的限制,因此四川广元、江油、绵阳、德阳等川北市场被四川双马垄断;川南乐山、雅安、自贡等市场被四川金顶垄断;成都作为四川最大的水泥消费市场,则是双马与金顶平分秋色。
  2002年年中,拉法基在都江堰新建的水泥厂投产,从成都中心开花,占领了成都市场的相当份额,但仍难以与四川双马、四川金顶抗衡。2005年11月,拉法基通过收购四川双马的控股股东—双马集团获得对四川双马的控制权。而四川双马在宜宾的干法生产线2006年将竣工,如此一来,拉法基2006年在四川就可形成年产650万吨的生产能力,并有效占领成都、川北及川南市场大部,将四川金顶压缩到乐山、雅安及成都近郊一线的狭小地带,并可进一步实现区域市场的垄断优势,独享低能源成本及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国内前10家企业市场集中度仅为15.78%,外资巨头乘机收购
  水泥行业的下游产业直接通向房产、大型建筑工程等行业,水泥产业十分成熟,行业深加工产品少,难以形成延伸产业链,新产品研发和品质提升不是主要方向,而兼并收购、规模扩张成为水泥企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以G海螺(600585)为例,其实施T型发展战略,兼并上海市奉贤水泥厂、张家港市水泥厂和南通市水泥厂等,在沿江、沿海、沿铁路收购、兼并了14个中小型水泥企业,投资改造成粉磨厂。截至2005年,海螺水泥拥有千万吨级熟料基地1个、600万吨级熟料基地2个、300万吨级熟料基地多个,总生产能力将达到年产熟料4000万吨以上和年产水泥4000万吨以上,迅速成为国内水泥行业龙头企业。
  但G海螺只是国内水泥企业的个案,国内水泥企业的普遍状况是生产与市场集中度低。据统计,世界前十大水泥企业控制了世界水泥市场的45%市场份额,水泥行业呈自然性的寡头垄断特征,市场集中度和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表3)。
  据中国建材信息总网资料,国内前10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15.78%,前4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为11.61%,甚至低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集中度。
  高市场集中度不仅能使水泥企业带来规模生产的效益,更能控制市场价格,维持经营利润,回避行业周期所带来的风险。据悉,南美国家的水泥销售价格远高于北美市场价格,原因就在于跨国水泥企业寡头垄断了南美水泥市场,轻而易举控制了市场价格。
  国内水泥企业的低集中度使国内企业难以做到对市场价格的有效控制。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煤、电涨价和油、运紧张都会直接传导到水泥的生产成本上;2005年煤电成本全年高位运行,但涨价的价格传导机制又很难传递到水泥的下游产业,产业链上形成煤电企业暴富,房产企业丝毫无损,水泥行业企业却独自承受上游产业的成本压力。
  外资行业巨头正是看中国水泥市场集中度低的特点,大肆收购龙头企业,每吨产能是惟一的交易要素,根本不考虑其他任何要素,如企业运营水平等等。目前外资在国内的收购价为吨产能300~400元之间,海螺集团将所持有的G海螺13200万股和4800万股国有法人股,分别转让给战略投资者MS和国际金融公司(IFC),转让股份分别占G海螺总股本的10.51%和3.82%,作价6.8元/股,两家外资分别投入约9亿元和3.26亿元。按照这个价格,如果G海螺的“T型区域”奏效,其现有5000万吨产能的估值将达200亿元,MS按股权比例可分享21亿元,相对其投入,资本回报率超过一倍。而G海螺提出2007年要进军世界第三,产能有望做到1亿吨。
  而且,按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水泥行业将“提高产业集中度,水泥企业减少至3500家,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40万吨;前十家企业年水泥生产能力达3500万吨以上”,可见,外资行业巨头并购国内水泥龙头企业,除赚钱效应外,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借行业龙头抢占市场(附文2)。
  
  行业运行低谷使介入成本最小化
  近阶段外资大举进入水泥行业,也与该行业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密切相关。水泥行业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配文)。
  水泥行业有着宏观向好的大背景,产业又处于调整期,在未来几年里,在整合重组方面将发生一系列大动作。目前除了拉法基并购瑞安建业和成功受让四川双马股权、摩根和鼎晖入股山水集团、冀东水泥联姻海德堡、Holcim控股G华新等以外,国内大集团也积极扩充自身实力,大举对外扩张,包括亚泰集团重组哈尔滨水泥厂、北京金隅将实际控制太行水泥、宁夏赛马实业收购兰州大通河水泥等。在水泥行业3到5年的调整期内,国内企业能否依靠自身实力迅速做大做强,或者外资在中国以低成本大举并购,完成战略布局,还尚未明朗。目前的格局是外资在部分区域市场已占据优势,随着外资对国内龙头企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强,以及对各区域市场的不断渗透,外资逐步控制中国水泥市场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我们有理由认为,水泥行业的外资并购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外资在中国水泥行业的并购,更多的是谋求战略布局,集中了对成本、资源、规模扩张、市场等的综合考虑,立足本土消费市场,借助并购快速扩大产能,占据市场,获取收益。
  目前的格局是外资在部分区域市场已占据优势,尚未达到行业垄断的地步,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局限于区域市场。但同时,鉴于南美水泥市场由于外资高度垄断造成议价能力丧失的教训,及国内水泥行业目前卖方市场的趋势,仍需要对外资在水泥行业的并购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外资成为行业的良性竞争者,促进本土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但与机械行业不同的是,水泥行业的外资并购,从一开始就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透露,对于外资巨头的“大举入侵”,在水泥行业,原则上中资和外资并购都是政府所支持的。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外资所占份额过大时,政府也会考虑采取一定限制措施。也或许,只要水泥行业诸侯混战的局面没有结束,外资的大举进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企业增加紧迫感,挖掘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因。显然,政府部门已经从机械行业被外资并购的失败中吸取了相当的经验。
  作者任职机构为亚商咨询
  
  
  附文1
  
  外资并购意图演变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球主要经济体至少高3倍。资料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 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了9.9%,而同期美国GDP增长率仅3.4%,欧元区为2%,日本为1.6%。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对外资的吸引力日益强劲。
  而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正朝着越来越有利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向发展。
  法律方面,2006年1月31日,《外国战略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开始生效,理论上外资可以充分利用二级市场交易即可完成对并购目标的收购,大量规避了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府审批等政策性风险。
  市场方面,包含中国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中国证券市场,在经历了4年漫漫熊市后,上市公司的价值普遍处于低估状态。而自2005年上半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完成股改的G股公司股价又进行了大幅度的除权调整,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市值的低估程度。此时外资进入实施并购,往往能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完成操作。
  政策方面,现有的政府干部考评体系中将招商引资作为重要的政绩指标,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对引进外资的热情高涨,对合资工作给予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大大降低了外资并购的操作难度。
  在上述因素作用下,2005至2006年外资并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并购数量与并购金额急剧上升。然而吸引海外资本的,不仅仅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状况。
  2005年中国外贸出口增幅高达28.4%,其中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行业出口增幅更高于这一数字,如机械行业2005年出口增幅达34.1%。自有知识产权加上低廉的原料与加工成本,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加强。
  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能力逐年上升,据统计,2005年中国水泥产量增幅达9.6%,其他诸如石油、煤炭、钢铁等基础资源需求量也都大幅度提高。
  海外资本在中国进行并购的目的,从过去单纯通过参股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渐向实现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意图演变。因此,相当多的外资并购并非仅追求财务上的收益,更多的则是追求产业整合、资源控制、垄断地位、消灭潜在竞争对手等。也正因如此,与开放初期相比,现在的外资并购在对象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具有技术垄断(如机械行业)、区域市场垄断(如水泥行业)、资源垄断(如钢铁、能源行业)、政策垄断(如银行业)等企业。
  并购动机的变化造成了外资在合资后运作手段的变化。在无法取得控股权的时代,外资合资的目标主要是进入中国市场、获取投资收益,因此与中方往往能进行比较好的合作。而在环境大大宽松的今天,外资可以通过获取控股权更好地实施其战略意图,而合资中方并不可能轻易将企业控制权拱手让出。因此,利用连续亏损拖垮中方、排挤中方管理人员以减弱其影响力、不断增资迫使中方出让控股权等手段便应运而生。加上主管部门及企业在合资时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往往会给精明的外资以可乘之机,利用合资过程中的漏洞损害中方利益。
  随着外资收购的案例中越来越多的恶意行为,目前从政府到企业,对外资并购正逐渐从热烈欢迎转变为审慎操作,部分激进的人士甚至提出外资邪恶论,认为所有的外资都带有强烈的敌意,必然会损害中国经济。
  事实上,外资在中国投资的目的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既未善良过,也未刻意扮演邪恶的民族产业杀手。与所有资本一样,其逐利性决定了其投资目标与投资行为,任何人都无权指责外资在中国的并购行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在发达国家与在中国都完全一样。而决定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好与坏的关键因素,却是国人自己。
  拉美及东南亚国家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的大量事实证明,在反垄断法律健全、政府干预市场手段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外资并购行为在维护本国经济及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展开。而在法律体系存在缺陷,政府指导市场不力的国家和地区,外资往往能够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以损害该国经济安全换取更大的利益。
  反观中国,部分外资近年在中国产业并购中的恶劣行径的背后,总能找到诸如缺乏专业指导的合资协议、委曲求全的中方股东、一味强调“招商大局”完全不顾市场规律的主管领导等等导致合资失败的原因。
  另一个佐证是,在外资并购损害中国经济利益的案例层出不穷的同时,成功吸引外资盘活企业资产、改善地区经济的案例也从未间断过。前不久完成的统一集团收购完达山乳业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一些成功案例也充分证明了,只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市场化的操作手段,“惟利是图”的外资也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与所有事物一样,外资并购对于中国产业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就像羊圈外的狼一样,如果篱笆有洞,羊群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只要篱笆扎得够紧,羊群就不会面临被吃掉的危险,甚至还能提高警惕性和活动能力。
  
  
  Holchin B.V.收购G华新可控制湖北区域市场
  以G华新为例,其年报显示,湖北省在其业务收入中占据了半壁江山,2005年湖北省内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97亿元,同比增加了57%。G华新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现在已先于任何竞争对手在湖北省东西南北中等各地都进行了战略布局,其投资的襄樊4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产品覆盖襄樊市南漳县襄樊及周边市场,将于2006年7月建成;武汉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项目,2006年4月建成投产;阳新二期48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产品覆盖湖北省阳新县湖北沿江地区和黄石市及鄂东南地区以及长江沿线直至上海等,2006年10月建成投产;咸宁4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也正在加紧实施,预计其将在今后一两年内形成3000万吨的产能规模。这些项目投产后,G华新在湖北地区的销售份额将超过40%,区域竞争优势明显。
  2006年3月8日,G华新对外公告,公司拟向目前的第二大股东—Holchin B.V.定向增资发行A股,每股面值为1.00元,发行数量为16000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该次董事会会议决议公告前20个交易日内公司A股股票均价的120%,具体发行价格由公司和Holchin B.V.另行协商确定。Holchin B.V.将按照其所接受的最终发行价格全额认购发行的股份。如果该项增发方案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Holchin B.V.将成为G华新的控股股东,而其母公司Holcim将成为G华新的实际控制人,并间接控制了湖北等地区域市场。
  
  
  
  附文2
  水泥行业有10年以上增长期
  
  1998 年之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第五个经济景气周期,并保持了 7%~8%的年增长速度。2003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明显加速,经济增长率猛升到 9.9%,直到 2004 年底,经济增长率继续在 9.5%的高位运行。而水泥行业周期与社会经济周期有一个响应期,即滞后期。数字水泥网资料显示,水泥行业2001 年进入第五次增长周期,当年产量增速达到 11.22%,到 2003 年增速达到 18.90%。2004年,国家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对水泥等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使得水泥行业增速回落到 12.53%,2005 年水泥产量增速进一步回落到11.6%。
  同时,水泥行业的繁荣期持续很短,基本上在 1 到 2 年之间。国家对水泥行业的宏观调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5年一季度全行业出现亏损3.48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111.3%;5月扭亏为盈后,二季度累计利润为17.6亿元,同比下降76.53%;三季度利润达到35.18亿元,同比下降66.4%;2005年水泥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0%左右。
  另一方面,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加强对能源环保的要求,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提倡新节能环保的水泥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淘汰工艺落后的立窑技术,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对水泥生产的要求是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从现在的40%提高到70%。按此规划,将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水泥2.5亿吨,平均每年淘汰5000万吨;企业热耗从每标准煤130kg下降到110kg;综合能耗下降25%,粉尘排放下降50%。
  目前,全行业处于新型干法产能增长迅猛、落后生产工艺未能及时淘汰的收缩调整期,使得产能集中释放,新增产能难以消化。水泥行业一旦进入收缩期,过剩产能消化的时间将相应加长。企业为维持市场占有率,纷纷竞相压价,整个市场陷入价格混战。2005年水泥主流品种均价在250-260元/吨左右,年降幅在20%左右,使得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外资在这个时候集中出击大举收购国内水泥企业,意图就显而易见,外资正是看中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发展契机,又选择了整个行业的收缩期,以最低的成本进入国内市场,完成其战略布局。
  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GDP预计还将有10年8~10%的高增长,作为基础设施基建原材料之一的水泥行业,将受惠于国内GDP的增长而实现行业整体增长。同时,按水泥行业峰顶为人均消费水泥累积达到20-22吨计算,中国水泥消费预计将于2015-2018年到达峰顶,因此,水泥行业同样有10年以上的增长期。
  而同时,2006年中国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必然会加大。再加上水泥出口形势向好,整个市场对水泥的需求仍会保持稳定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案例研究 龙头企业 四川双马 西北轴承 集团有限公司 龙头企业 外资 四川双马 西北轴承 G华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