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850022379
1771 0

[宏观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学刘天祥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6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530 点
帖子
1
精华
0
在线时间
20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8
最后登录
2014-12-2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略)
    
    二、单项选择题        BCACB  CBCAB
   1.B。  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2.C.
   3.A.  从支出的角度,ZF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ZF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要素收入。因此不能计入GDP中。
4.C.
5.B.
  6.C.  判断一个变量是流量还是存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相加.
    7.B.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
    8.C.
    9.A.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10.B. 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1.4第一年的产量=2.8第一年的名义GDP=2.8×500=1400.
    
    三、判断题      √√√√×  ××
          1.√。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并未通过市场来销售,所以不应记入GDP.
    2.√.
    3.√.
    4.√.  自己房屋以虚拟租金记入GDP主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5.×.  名义GDP上升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GDP应该是上升的。
    6.×。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的一种,而ZF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7.×.  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四、简答题
    1. 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NDP=GDP—折旧;而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狭义NI=ND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后的国民收入,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ZF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是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余额,即DPI=PI-个人所得税。

  2. 国民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
    答:(1)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以社会整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经济后果为研究对象。
     (2)对国民收入(以CDP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为后两者。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①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ZF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C为ZF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②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奖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ZF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
    利润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以上用支付法和收入法对GDP的核算,同样适用于GNP。
    (3)理论上讲,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3.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 + S)和总需求(C + 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守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4. GDP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的缺陷有哪些?
   答:(1)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之一。GDP核算必须是当年的生产增加量,对时间和地域都有限制。从生产角度看,GDP不仅能够一个国家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使用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也就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以及其具体构成项目在总需求中所占的份额。从地域角度看,GDP不仅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能够反映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
    (2)GDP核算的缺陷有:
    ①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显然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②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目前,经济学家们对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把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还取决于其质量。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好,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固定资本总额再多也也许都不能有效的提高一国的国民财富。
    ③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有些非市场获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家庭妇女做饭、照顾老人、养育儿童等等,这些活动不发生支付行为,按照国际标准,GDP不反映这些活动。但是,如果这些工作由雇佣的保姆来承担,雇主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按照国际标准,相应的活动就必须反映在GDP中。可见,由于GDP不能反映某些非市场经济活动,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客观性和可比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④GDP并不能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小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得到增加,或增加得较少,因此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或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从人均GDP中就看不出这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状况而产生的福利的差异状况。
    所以,我们不可能要求GDP能够满足所有各方面的要求,世界上没有一个统计指标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应该知道GDP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以便于在它的适用范围内,正确使用它。

    五、计算题
    1.某地区居民总是把相当于GDP60%的部分存起来,并且不用缴税也不购买外地商品。今年该地区将总值2000万元的汽车销往邻省,这对该地区的GDP产生影响,请回答:
   (1)该地的GDP增加了多少?
   (2)假如当地ZF增加同样2000万元购买本地汽车,是否会产生与(1)相同的结果?为什么?
   (3)假如ZF将2000万元以补贴形式发给居民,该地GDP是否会增加?与(1)相比如何?为什么?
  
    解:(1)支出法:GDP=消费+投资+ZF购买+净出口
    显然该地区的净出口增加了2000万元,而其他项没有变化,所以该地区的GDP增加了2000万元。
    (2)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此做法相当于增加了2000万元的ZF购买,而其他项没有变,所以最终该地区的GDP任然增加了2000万元。
    (3)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会比较小。因为这2000万元是以补贴的形式出现的,并不能计入GDP,而当居民拿到这2000万元后,会将其中的60%存起来,其余的40%会用于投资或消费。居民只会将其中的40%用于消费或投资,即只能使GDP增加800万。这相对于(1)来说,显然这种做法对GDP的贡献比较小。
    
    2.假设GDP为 5000,DPI为 4100,ZF预算赤字为 200,消费为3800,外贸赤字为100(单位10亿美元)。
    试求:投资I,ZF购买G。

    解:由Y=C+I+G+NX                          (1)
       DPI=Y-T                                 (2)
       G-T=200                                 (3)
      Y=GDP=5000,DPI=4100,G-T=200,C=3800,NX=-100
      综上所得,I=200,G=1100.
    
    3.假定一国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下表所示。(单位:亿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        4800
总投资        800
净投资        300
消费        3000
ZF购买        960
ZF预算盈余        30
    试计算:国民生产净值、净出口、ZF税收减去ZF转移支付后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
    
    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3)用BS代表ZF预算赢余,T代表净税收既ZF税收减去ZF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 T = BS + g = 30 + 960 = 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有Yd=NNP–T = 4300–990 = 3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 3310–3000 = 310亿美元.

    4.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粉和食用油。它们在2007年和2010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
    
        2007年        2010年
        数量        价格(美元)        数量        价格(美元)
书本
面粉(千克)
食用油(桶)        1000
500
200        10
1
20        1100
500
180        10
1.5
25
    求:(1)2007年的名义GDP;
       (2)2010年的名义GDP;
       (3)若以2007年为基期,2010年的实际GDP;
      (4)以2007年为基期,2010年的折算指数是多少?反映出价格水平的何种变化?
      
    解:(1)2007年的名义GDP=14500
      (2)2010年的名义GDP=16250
      (3)若以2007年为基期,2010年的实际GDP为:15100
      (4)2010年的折算指数为:
           反映从2007到2010年价格水平上升了7.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 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 宏观经济 经济学 天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