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深圳郭绍华
12795 60

[学术哲学] 个人 ---作为社会和人群要素的个人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特点   [推广有奖]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7-4 08:15:5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分工与竞争  
    对于原始人来说,性别差异是产生分工的最初原因,由此出现了生殖繁衍为突出目标的母系社会,和竞争性更强的父系社会。从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差别中可见,分工是竞争力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除了两性差别之外,几乎每一个原始人都具有实现自己全部需求的能力。对于农业社会中的人来说,每个个体依然还具有实现自己绝大部分需求的可能。比如,笔者小时候亲眼目睹了外祖母这老一辈农民从种植棉花开始,采摘、轧棉、纺线、染色、整理、织布、裁剪、缝衣或制鞋,直到集市交易,以货易货、出售产品的全过程,几乎所有工序都由一家人甚至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种情况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逐渐结束,最终沦为一种民间手工艺表演项目。

    为什么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持续几千年呢?一个原因是,相对于当时人的学习能力来说,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十分简单,无需太多的训练和知识就可以掌握,无需很多投资就可以实现。因此,也就不依赖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不需要建立起更多的分工环节,只把少数最终产品作为交换品,不必将中间产品拿出去交换,因此也就无需更复杂的交换机制和理念,无需保障分工者权益的社会精神和法律体系。缺乏分工成了分工缺乏的原因。其实,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通过分工得到更大的生产效率,但是,任何一个环节实现分工都直接带来一系列的新的联系方式,直接产生一系列的新的需求。传统文化观念和政治制度从限制新需求的角度限制了分工的发展。

    所谓分工,就是将一个工艺流程中各个工序分别由不同的人专门承担,所有从事专门工序的人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工序。这样,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工艺环节,实际上,一旦下一道工序是由另外一个人专职完成的,就必须与这个人进行协调和沟通,就必须将自己原先对于下道工序的具体设计、要求、规定、安排从大脑中转移出来,交代给承担下道工序的人,这种沟通的过程和内容都是原先工艺流程中所没有的新的内容,意味着新的元间实体生成了,新的元间内容本身就是新的工艺环节,这些环节本身也可以通过分工来实现。

    如果沟通的内容和过程本身可以被分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序,也实现了分工,由专门的人员独自完成,这就创造出了新的需求。比如中国古代倍受贬斥的商人就是这样的一种不可避免的中间环节。各个层面的管理协调部门也都是这样的中间环节,这也是一个饱受责难的阶层。正由于对这些中间环节的轻视,才制约了分工的实现,也就制约了新需求的涌现。这一点,可以在由多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中得到印证。多CPU构成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并不是和CPU的数量成正比的线性关系,CPU越多,用于协调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就越多,用于各个单元之间通讯的资源就会迅速增加,以至于用来实现CPU之间互联和管理的资源超过了用于实现计算过程的资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同样,现代化社会里,用于实现传输、服务、管理和协调过程所占用的社会资源也将超过用于实际生产过程所占用的社会资源。

    新的分工形式是新需求形式产生的现象,同时,新的分工形式也是产生新需求的新原因和新动力。两者互相成为对方发育的原因,分工也是分工的原因,两者构成了闭环的正反馈关系。

    分工的不断积累促成了需求品多样性的快速增长,当然,也在逐渐分解着物质与元间的直接关系,长此以往,就足以裂解同一件需求品的物质意义和元间意义,新的需求品被分割成物质需求品和元间需求品这样两个相对独立的发展方向,分蘖、衍生出以元间成分为主要特征的和以物质成分为主要特征的这样两类需求品。分工也是造成需求品多样化的重要源泉。

    竞争是获得更多生存机会的途径。在竞争中得以取胜的关键在于拥有过人的能力和幸运的机会。所谓“能力”常常表现为独特的方法和工具,拥有独特行为方式和独特工具的人更能在竞争胜出。人是一种具有了元间转移能力和意识能力动物,是一种极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动物。一种有效的行为方式,一种精良的工具很快就会传播开来,成为公知公会的通用方法、通用技术,成为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必需品。一种新技术一旦公知公会,就没有了原先的先进性,除了相对于外在的自然界具有竞争优势外,在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优势,于是,迫使人们去研发更新的技术和产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如此往复,仿佛穿上了一双永不停息的“红舞鞋”。每个人都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否则不仅就会面临被他人、被其他民族淘汰的命运,同时还面临来自自己自尊心的残酷折磨。

    “狂舞”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产品的急速增长和普及,原先作为竞争工具的技术、行为、产品不断被沉淀为生活的必需品,不断垫高竞争的基础,工具的工具又不断地再次累积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了需求对象,成为了主要的生活方式。必需品不断增加,追求和实现这些必需品的工具也随之不断增加,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正反馈过程。竞争是这个正反馈过程的基本动力,竞争也成为需求品趋向多样化的源泉。

    面对这些不断喷涌而出的新的需求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消费的了吗?都能有机会得到它们吗?个体的人的需求极限在哪里?

使用道具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7-6 08:10:3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体需求的极限  

    个体的需求可以被分为对于自己内在世界的纯粹元间需求品的需求和对于外在世界需求品的需求这样两大类。

    每个成年个体的大脑是一个类似我们在第四个普遍相关模型中所描述的体系,所谓内在世界的纯粹元间需求品只是这个大脑中神经元不同的联系和凝结方式,是对象化了的纯粹的元间实体。由于个体大脑神经元数量和连接数量的有限性,人能够产生出来的元间实体的规模、数量、形式数、复杂程度最终都只能是有限的。所以,个体的人自己通过内在途经生成的元间需求目标是有限的,需求对象和需求者处在这同一个集合中,只是相互都把对方作为了对象,两者都是有限的。因此,个体大脑能力的极限就是其内在元间需求的上限。

    如果一定要勾画出个体对于外在世界的需求上限,最极端的表述应当是这样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利获得这个世界上的任何需求品。这世界上所有的需求品、每一件需求品、都应当属于所有人中的每一个人。

    “一切需求品”不是“一切”。能够作为需求品的实体首先是能够被作为需求者需求标的实体,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需求者和需求对象两方面的制约。

    首先,需求目标与需求者本身的需求能力相关,是需求者本身能产生什么样需求的问题。这其中,作为意识人的需求者本身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概念实体组成的复杂需求主体,同一个个体,潜在地拥有许许多多不同的需求,因此,从深层次说,每个概念的实体就是一个需求的主体,就是一个需求者;

    其次是找到、生成、获得这个对象,从而实现这个需求。

    尽管所有需求者产生出来的需求标的多如牛毛,所能够实际实现的需求也汗牛充栋,但是,相对于这个世界的“一切”来说,仍是有限的。至少,在某个时期里,“所有的需求意念”和 “所有需求者”是一个有限值,“所有需求品”是一个有限数量的集合。那么,要想实现每一位需求主体都获得每一件需求品,可将前一个集合以及这个集合中所有的要素与后一个集合以及这个集合中的每一个要素逐一对应或映射,将所有需求品的全体以及这全体中的每一件需求品均等地分配给全体需求者以及每一位需求者。显然,这就是这个有限定义域中需求实现的最大极限。

    所有的需求都只能处在这个极限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限制条件取一个有限的、特定的位置、性质、状态或量值。

    对于物质需求品来说,并不是所有需求主体的需求目标都相同、都同时发生,并不都同时指向同一个需求对象,实际的需求实现只是这个极限范围中的一小部分。在这一部分实际可能实现的需求对象中,可分为物质的需求品和元间的需求品这样两种类型。由于物质的唯一性,只能把同一种东西分给不同的人,不可能把同一件物品同时分配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更不要说同时分配给所有的人。唯一的一件物品只能共有,不能分有,所以,在同一时间区间里,只有一部分物质需求品可以被一部分需求者实际占有,其余需求者不能立即实现自己的需求。

    对于元间需求品和元间需求者来说,有三种极端的情形:

    1、直接与物质载体相重合的元间需求品,其本身同时也是物质需求品,受到了物质唯一性的限制;

    2、具有唯一性的纯粹元间需求品;

    3、不具有唯一性的纯粹的元间需求品。

    除了具有唯一性的元间需求品之外,由于元间的同一性允许元间需求品的可无限复制性,一个元间需求品可以同时被无数人所拥有,所以,在上述的第3种意义上,个体的需求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达到或接近实现的极限,在此范围内,“按需分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所谓“元间需求品”和“物质需求品”都是简化的、极端的表述方式,实际的需求品都处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和状态中,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两个极端状态的性质;实际的需求品都处在唯一性和可无限复制性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随着元间需求品与其物质载体关系的不同,纯粹元间需求品的唯一性程度的不同,受到的限制程度也有所不同。

    此前,我们关于个体需求极限的讨论中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需求和需求对象的数量、性质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两者的关系是相对静止的,放在那里等着我们从容分配。事实不都是这样,既然个体以其他个体、以群体相互作为生存条件,相互作为需求实现的条件,那么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物质需求品的交换、元间需求品之间的交换、物质需求品与元间需求品之间的交叉交换。个体需求在增加和实现的同时,需求对象被改变,需求对象的改变又反过来改变了需求目标,同时也就改变了需求者自身的性质。需求对象和需求的实现两者都是对方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两者密切相关,构成一个共同发育进化的反馈链条。这样,就要重新认识个体需求。也就是说,应当把个体需求放在整个世界范围的大框架下来重新认识。

使用道具

重新认识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nansilafu- 发表于 2016-7-15 15:39:4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

使用道具

深刻的俯瞰 发表于 2016-7-15 21:19:4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深圳郭绍华 发表于 2016-6-24 08:21
个人  

    作为社会和人群要素的个人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特点:
深刻

使用道具

深圳郭绍华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7-16 09:36:4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体元间需求的实现过程  

    影响某一个个体实际拥有元间产品的限制条件,主要是这个个体对于元间产品的记忆、理解、获得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本身也是一种元间实体,是在先天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熏陶、适应、学习、思考、练习生成的新的元间实体,这就意味着,产生新元间的能力不仅是实现元间需求的前提,本身也成为元间需求品,实现需求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也成为了新层次的需求品。

    所谓元间需求品就是作为需求目标的对象性的元间实体,就是有待实现的元间实体的一个契合形式。因此,必须依照这个目标实体的规定, “生成”一个与之相契合的元间实体,之后才可能实现这个元间需求。实现元间需求的过程可以分析为这样几个阶段:

    1、目标元间实体的产生。

    元间需求作为一种元间实体,有先天的、后天的、从物质需求中派生等等一系列生成途径。例如,人先天具有对于快感的追求,快感本身就是目标,导致快感产生的特定元间形式成为了元间需求对象。

    2、规划和策略。

    生成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生成具体实施的方案和计划。

    上面我们曾列举过附着在不同载体上的四种元间需求品,每一种形式的元间需求品都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四种形式的交叉可形成更加复杂的局面。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难清晰区分元间需求品的载体性质,只有在极端情形下,这些区别才是明显的。这就造成了元间需求生成和实现过程的复杂性。

    外在元间需求品的制造,就是将需求主体已经形成的元间需求形式外在化、物质化、行为化、对象化,使其从内在的、理想性的元间实体成为外在的、对象的、可交流的、或以物质形式表达的元间实体。就是同化、改造、塑造环境势态中的素材,改变这些素材原有的元间结构,重新组织、安排、修饰这些素材原有的元间结构,将自己的意图、将自己已经形成的元间实体强加予对象,迫使其变成需求主体所指定的、所需要的新样式。

    由于所有的对象都是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所以,这种同化工作都有物质和元间两个方面,被同化的对象也有物质与元间这样两种极端情形。对于更多依赖于物质因素的元间需求品来说,元间需求品的生产更突出地表现为物质生产,比如生产粮食、挖掘煤炭,建造高楼大厦、铁路、桥梁……,这些劳动是用“吨”、“千米”、“立方米”…… 来做计量单位的,我们对于粮食、煤炭、大厦、铁路、桥梁这些物质对象中的元间需求,包含在这些巨量的物质产品中。相反,对于依赖于及少量物质因素的接近纯粹元间的对象来说,物质载体的数量和质量只具有极限意义,什么样的、多少量的物质本身已经无关紧要,更常用的计量单位是“比特”以及这些“比特”符号之间的关系。改造以具体物质表现的元间实体和改造接近纯粹的元间实体是两种差距很大的工作,就像在图纸上画一座大楼与用钢材水泥盖一座大楼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仅就其中的元间实体来说才是同一个对象。所以说,元间需求品的实现有两种极端的实现方式。

    “输出元间”是人的一项重要元间需求品,人们最想做的一件事恐怕要算是让所有人都承认、接受、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一切。几乎人人都梦想能有片刻机会站在舞台的中央,被人关注和重视,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追捧和喜爱,自己的意见得到认可和实施,自己的人格得到肯定、尊重和敬佩。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有很多,甚至有一类最为极端情形是战争、暴力、欺骗……,除了这些极端行为背后的物质目的之外,是极度张扬的元间输出企图,试图用强制、诱骗的手段迫使对方接受自己观念和统治。可见,既然是最为稀缺的需求品,也就是世界上最难实现的元间需求。

    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元间需求品,也有自在、自为、自觉的这样三种层次和性质。

    3、反馈过程。

    将自己生产出的元间目标作为对象,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实体,通过内在的感觉器官、通过与大脑中已经有的其他概念实体的比较,获取到它的特征;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别;根据差别的具体形式,可能会产生两个方向的调整:一种是保持原有的最初的需求目标的元间实体不变,修改正在建造过程中的作为对象的元间实体,最终使其更趋向于目标元间实体所实现期望的那样,达到两者最大限度的一致;一种是调整目标元间实体本身,部分放弃原先的设计,改用新的调整方案。

    产生这种调整的原因可能来自外在或内在势态的变化这样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原来设定的环境势态和实际遇到的情况不相符合,或者自己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观点和方法。经过多次反复的调整和修正,才能最终实现一个元间产品的生产。

    不同于物质需求实现的过程与途径,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相比,更具对称性,元间反馈的速度更快、更直接,必须及时发现对方的元间体系的特点,主动适应对方,与之契合,以期得到对方的认可。因此,向对方输出元间的过程首先是从改变自己、接受对方的元间开始的,只有能够被对方初步接受,才可能进一步将更多的元间内容输出到对方,才可能逐渐改变对方,在对方的元间体系中更多地存入自己的元间内容,逐步扩大自己对于对方的影响力,才可能被对方所认识、所接受。

    生产的目的是消费。与物质需求品的消费相比较,元间需求品的消费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对食物、空气、水这样之类以物质成分为主的需求品的消费是分解、同化这些对象,从中取得营养、能量和素材,这里已经蕴含了某种程度的元间消费。而更纯粹一些的元间消费是将一个作为元间需求目的元间实体与一个自己生产、营造出来的作为需求对象的元间实体相互契合和消解的过程,从这个消解过程中获得的既不是物质素材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种特定的感受,是产生特定心理感觉的过程。不同的元间消费品对于物质载体的依赖程度有极大的差别。

    依附于具体物质载体的元间需求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依附的物质载体被作为物质需求品而消耗。就像一块泡泡糖,在品尝、咀嚼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元间需求也实现了物质需求,这块糖一旦被消费,同时就不复存在了。但是,还有许多许多依附于具体物质的元间需求品并不会因为我们对它的消费就同时破坏了它的物质存在,就像一幅画,一件漂亮的衣服,看多少次,它们还是能持续保持原有的元间性质,这样的元间需求品并不会因被消费而消失、改变或减少。

    元间品的成功消费以产生快感为标志。人是一个生理的实体,快感也是一种生理行为和结构,对于同一种快感的感受能力有一个恢复的过程;人又是一种心理的实体,一种元间需求实现之后,就会形成对于由此而生成的快感的记忆,相同的元间实体的再次输入就不再是新的元间实体,不需要更多次数的记忆。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短时间里,对于反复出现的同一种需求品的需求强度趋于下降,所能引起的快感趋于减少。这可能就是边际价值递减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4、元间需求品的存储与积累

    一个需求主体在一段时间一定的场合里可能为自己生产出了许多需求品,但是,如果不是在当下就即刻全部消费掉这些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就成了两个不同的过程,而且是占用不同时空的两个过程,为了度过这个时空间隔,有必要将这些已经获得了的但却不能即时消费的产品储存起来。通常所说的元间需求品,很多属于那些已经生产出来还没有被及时消费的元间产品。

    元间需求品的存储方式与这种元间实体的存在方式相关。

    附着在普通物质产品中的元间需求品,其存储直接与这种产品的物质性相关,元间产品的可保存性直接取决于它所附着的物质载体的可保存性。因为,作为元间需求品的元间实体同时还是这个物质实体本身的元间结构,这两种性质由同一个对立统一的实体来承担。所以,元间实体的存储同时伴随着物质产品的存储。物质的唯一性限制了元间的自由,一个物质载体与附着在这件物质上的元间实体之间具有唯一的对应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元间的可转移性,物质载体与其所承载的元间实体可以相对分离。例如,作为传播媒体的物质实体本身所具有的元间形式与其所承载着的元间实体是两种不同层次的元间实体,一张可擦写光盘所具有的性质与这张光盘上所记录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元间实体,虽然这两种元间实体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干扰,对对方发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被限制在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样,光盘作为物质实体所具有的唯一性对于所承载的元间实体所具有的自由转移性质不构成限制。光盘的保存和积累与光盘上的数据的保存和积累就成了两种性质的问题。虽然这些数据的保存、积累仍然必须依赖物质载体才能实现,但是,却不再必然依赖某一个特定的物质载体,而是可以通过合适的载体实现存贮。

    一家百年老店用优质的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商誉;一位老者与邻里真诚相处几十年,以自己的品行在身边的人群中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从这种氛围中感受着生活的惬意;一位歌星踌躇满志地面对着大群泪流满面的追星族;一位幼童因获得了一朵老师奖励的小红花儿而感到无上光荣…….,人们通过人际关系实现着自己的元间需求。这种寓于人际关系中的元间需求品如何存储呢?依托人际关系的元间需求品最完美的储存方式还只能是在人际关系里,只能储存在产生这种需求品的同一个环境中,要想再次真实地享用这个需求品就只能再次回到那个情境中去。任何情境都是人们情感、情绪的一种暂时凝聚状态,只是相对静止和存在,都会发生变化,由于情境具有唯一性,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回到任何一个已经逝去的情景中。

    这类元间需求品还可以有另一种存储方式,就是将原来那个情境中的元间转移到其他载体上,用另外的物质载体记忆下来,比如,作为元间实体存储在当事人的头脑里、图像或文字的媒体里,这些当事人聚在一起,可以回忆、复原、重现当时的情境,从中回味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或者用戏剧、影视方式实现现场还原。更常见的存储方式是需求者自己对于当时的体验以及对于当时整个情境的记忆,这将作为经验实体被保存在这个人的头脑里,成为这个人经验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将这种元间实体转移出来,保存在记忆磁盘里,虽可长久保存,但只能是一个更简化、更抽象的复制品。

    将原先外在的元间实体转移、复制到了脑海里,将其内在化,转化为了另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元间实体,成为消费主体自己经验体系中的又一个新内容,成为一个对象性的元间实体,元间需求品就是这样一些对象性的元间实体。获得这个对象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心理体验就实现了这个元间需求。然而,我们对这个元间需求对象的消费会造成对象本身的改变。这个对象自己如何继续存在呢?好在,消费主体不仅记忆了消费这个对象时的心理体验,同时还会记住这个对象本身,记忆了这个对象被消费之前的形式,记忆了这次消费的全过程,记忆了对象在消费过程中被改变的全过程。所有这些记忆又都在次被积累成为新的对象性元间实体,通过这种方式,元间需求对象迅速丰富起来。

    这些原先的元间需求品可能会被直接作为新的元间需求目标,寻求再次将其外在化、物化,重新用外在的物质素材重建出来,就像我们试图在原址复原重建圆明园或者根据回忆录拍摄一部历史电影一样。

    这些元间需求品作为元间实体与其他的元间实体并无本质区别,因此,也就可以分解成素材性要素或者关系性要素,成为进一步元间组合的要素。可将已经分解了的元间素材重新组织、综合起来,生成新的元间实体,成为新的元间需求指向或评价标准。可将更多元间需求品存储起来,用来作为进一步元间组合的元间要素的过程,是元间积累的过程。总之,被作为经验实体存储了的元间需求品,是可能被解析的元间实体,很多成分最终成为需求主体自己经验体系的内容,特别是积累形成了经验主体的一般性的世界观,形成了他后天的人格和性格,成为了他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元间需求品积累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形成新的组合,以便形成可供将来消费的新的元间目或元间消费品。当元间需求品被作为元间要素意义上的元间实体存储,成为经验库中新的内容时,被用来参与新的元间组合形成新的元间实体时,开始具有了新的意义。目前,还只有人的大脑可以自觉地实现对于元间实体的分析和综合,能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具体的元间实体,能够以此为依据生成新的元间实体。因此,目前最有效的元间需求品的积累仍然发生在人的内心世界里。可以预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媒体中的元间品积累形式也越来越多,完全可能出现人脑之外的新的元间组合主体。

使用道具

subaruone 发表于 2016-7-18 10:26:2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友情帮顶

使用道具

doukuang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6-7-18 23:12:0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学的哲学原理

使用道具

jfcssp 发表于 2016-7-19 07:44:5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深圳郭绍华 发表于 2016-6-24 08:21
个人  

    作为社会和人群要素的个人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特点:
有一定道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7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