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uejiao
1720 1

[环境经济学] 个人碳交易之美 [推广有奖]

  • 2关注
  • 7粉丝

svip3

院士

28%

(VIP/贵宾)七级

18%

威望
1
论坛币
176520 个
通用积分
16.8251
学术水平
21 点
热心指数
22 点
信用等级
12 点
经验
8693 点
帖子
1103
精华
0
在线时间
53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17
最后登录
2024-4-25

楼主
yuejiao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11-9 07:57:1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个人碳交易之美2017-11-08 作者:焦跃 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纵观个人碳交易发展之图谱,蔚为大观,其美在多姿多彩,其美在百花齐放。走进个人碳交易理论与实践的百花园,可清晰看到基于配额理论、基于中和理念、基于激励理念和基于信用理念的四种设计框架。

基于配额理念的设计框架

       碳配额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Hillman和Fleming提出,其思想源于全球紧缩和趋同(Contractionand Convergence,C&C)框架,旨在通过设立一个随时间缩减的碳排放总量限制并进行排放权分配,最终保证排放收敛于人人均等以保证公平。

       英国政府和学者对可交易能源配额和个人碳配额进行了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较为具体和完善的个人碳交易模式,最为典型的是Fleming提出的国内可交易配额(DomesticTradable Quotas, DTQs)概念,又称可交易的能源配额(TradableEnergy Quotas, TEQs)。可交易能源配额(DTQs/TEQs)是将总配额的40%免费平均分配给个人,碳排放核算范围为家庭能源排放和个人交通排放(不包括飞机出行),而剩下的60%则拍卖给机构。此后其他学者提出的个人碳配额(PersonalCarbon Allowances, PCAs)、家庭碳交易(HouseholdCarbon Trading)、上限和份额(Capand Share, C&S)、可交易的能源许可(TradableFuel Permits)等概念均是碳配额思想下个人碳交易的不同形式。

       个人碳配额(PCAs)的碳排放核算范围在可交易能源配额(DTQs/TEQs)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飞机出行排放,并将配额全部平均分配给个人。家庭碳交易模式仅涵盖居民能源消耗排放,配额的分配对象为家庭,分配方式为免费平均分配。上限和份额(C&S)模式覆盖了整体经济,虽然个人同样得到免费的、平均分配的配额,但个人可将配额出售给能源供应商并由其完成配额的清缴。可交易的能源许仅针对私人交通,在购买能源时,其对应的碳排放量便同时进行计算。

       基于配额理念的设计框架将个人作为碳减排交易主体,构建总量控制下的市场运作体系,实现了社会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个体行为约束的直接关联。

个人碳配额交易面临的困难是过高的交易系统建立和运行成本,以及如何保证配额机制的公平效率和获取民众的支持问题。


基于中和理念的设计框架

       碳中和也称碳补偿,通过植树或减排项目抵消个人、企业、组织机构等主体生产生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通常由专门的企业或机构作为中间机构完成补偿过程。

       个人进行碳中和的途径有很多,从最简单的植树造林,到各类相关的减排项目等,都为个人减少碳排放提供机会。生活水平较高、民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强的欧美国家,得力于政府的行动和NGO的推行,更是不乏面向民众的碳中和项目。例如,英国相继成立的数家碳权公司推行的“个人碳平衡交易”,为个人提供网络订购碳补偿服务;在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碳礼物”也成为很多人赠送生日礼物、圣诞礼物等的首选,提供“碳礼物”的公司,可为受赠者种树或开发可再生能源等;一些车商也和碳权公司合作,例如赠送新车车主相当于三年里程的碳权为交车贺礼。2008年,北京市推出的碳补偿车贴也是基于碳中和理念开发设计的,根据私家车每年排放二氧化碳数量,用于抵减排放的碳汇造林项目成本约1000元,碳补偿车贴有三种,可分别补偿一辆私家车一年碳排放的100%、50%和30%。

       基于碳中和的框架设计为个人的碳排放寻求了抵消的途径,有助于民众低碳生活意识的提高。但是,几乎所有碳中和的设计理念都是依托个人自愿参与,既没有个人碳减排量约束,也没有实质交易,仅是对个人增碳行为的一种补偿。


基于激励理念的设计框架

       目前基于激励理念设计的个人碳交易框架是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碳排放量挂钩,通过记录个人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等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给予相应奖励,鼓励的全民参与。

       在此理念下,深圳市、武汉市、南京市等均进行了有益探索。深圳市将深圳交警“绿色出行”、深圳“充电桩”、共享单车和智能饮料瓶回收机等关联,涵盖居民家庭用能用水、出行、废物回收以及低碳社区活动等日常生活的显著行为因素。深圳市为此设立微信公众号,集成了专题、活动、任务、圈子、碳日记等功能。市民关注微信号,参与各种活动,获得一定的碳积分。累积的积分将决定关注者的低碳达人等级,这一等级对应了专属的徽章和不定期的礼品。武汉市的“碳宝包”微信公众号和南京市的“我的南京”APP中也有类似的模块。市民在“碳宝包”微信公众号中选择骑行公共自行车,每骑行一公里,可获得一个积分,兑换一个碳币。累积一定数量的碳币可以在线购买电影票、玩偶或各类优惠券。类似地,在“我的南京”上,用户可以领取每天低碳出行(公交、自行车、地铁、步行)所得积分,在积分商城兑换健康服务、健身用品,或在公益林认养树木等。

       基于激励理念的设计框架,是通过跟踪个人碳减排行为,核算由此带来的碳减排量,用“碳币”或“积分”进行奖励兑换的过程。尽管并未涉及严格的“交易”环节,却也实现了减排量的有形转换。此种方式摒弃了配额框架的总量约束,并无高昂的系统成本,立于民众日常生活,有利于引导民众行为转变,并为后续交易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奠定了用户基础。


基于信用理念的设计框架

       个人碳信用,是指个人通过节能减排行动实现的碳减排量在经核算和认定后,获得的碳排放权。它可以在各种相应的场合使用,包括在碳配额市场出售。碳信用回避了对个人碳排放总量的限定,仅对实现的减排量进行测算。因此,这一机制无需考虑配额总量设定是否科学,配额分配是否公平,大大简化了运行环节。这种做法也为个人碳信用制度的发展带来便利。

       广东省碳普惠制是信用理念的一个典型实践。广东省于2015年7月发布了《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成为碳普惠制的率先行动者。纳入普惠试点地区的相关企业或个人,自愿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绿色碳汇等低碳行为(碳普惠行为),所产生的自愿减排量经核证后,可以打包进入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收益用作社区建设或按比例返利于居民。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省个人碳普惠制的方法学开发和实践仅涉及林业碳汇项目,尚未拓展到与个人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用领域。

       北京市“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平台更是碳信用机制的集大成者。基于方法学的科学支撑,平台对私家车自愿停驶的碳减排量进行核算,车主停驶的行为一方面获得积分奖励,一方面产生的减碳量由交易代表以市场价格购买,而后销售至北京市碳市场,首创了个人碳交易的一个新模式。最新数据显示,自2017年6月11日(节能宣传周启动)以来,“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平台注册车辆超过3.9万辆,其中参与并成功完成自愿停驶减排的车辆达到8320辆,不到150天的时间里,停驶产生碳减排量已经达到了2939.8吨,而车主从中获得了约14.2万元自愿停驶减排收益,停驶最多的车主获得收益已超过70元。从平台数据上可以触摸到车主的自愿参与性,折射出公众对社会的责任心。

       个人碳信用机制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调动单个排放量小但数量巨大的小微排放源参与全社会碳减排。不同于碳配额基于个人总量控制和个人交易的框架体系,个人碳信用机制将个人碳减排量集合汇总后,进入生产组织单位交易体系,此规则打通了个人和现有碳交易市场的通道。

       个人碳交易贴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低碳行为与激励相结合,引导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当中,从目前看是最为有益、有效、有作为的路径之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创新是个人碳交易的灵魂,是其发展壮大的动力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碳交易之美在你我的实践中,个人碳交易之大美在更可期的明天!


如果您还没有关注“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或在微信“公众号”输入“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查找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macross509 + 30 + 5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30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merro2000 发表于 2019-11-1 00:16: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文,顶一下。楼主对个人碳交易在学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有什么看法吗?因为大多观点认为个人碳交易的成本大于收益,学术界对它的兴趣也越来越少,相关研究也只是采用模拟的方法测算个人碳交易可能的影响,楼主对未来可开展的个人碳交易相关研究有哪些高见吗?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