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野渡横舟
15954 11

[消费与需求] [求助]点弹性还是弧弹性?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黑手党-军师(副帮主级)

高中生

6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1086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213 点
帖子
24
精华
0
在线时间
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29
最后登录
2011-12-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企业面临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4,收入弹性为3,今年企业的销售量为100万,根据预测,明年居民的收入将下降10%,则要保持销售量不变,价格应该( )。

疑问:题中给出的弹性值应该当作点弹性还是弧弹性?两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结果大不一样。请高手指点,并给出依据和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点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 收入弹性 高手指点 弹性

回帖推荐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3楼  查看完整内容

由题目可知,Ed=(dQ/Q)/(dP/P)=-2.4;于是得到dQ=-2.4(dP/P)Q(1)如果销售量不变,那么必须使得由收入下降造成的销售量下降-dQ等于价格下降增加的dQ。于是有:2.4(dP/P)Q=3(dI/I)Q;所以对于题目中为点弹性还是弧弹性意义不大,只要使用时统一就行,另外要根据定义同时计算,中间不要代入数据。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minstrel_allen 发表于 2005-12-16 19: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弹性为固定值是指点弹性.因为弧弹性不可能不变.

价格降低12.5%

使用道具

藤椅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5-12-16 20: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题试解如下:

由题目可知,Ed=(dQ/Q)/(dP/P)=-2.4;于是得到dQ=-2.4(dP/P)Q(1)

而需求的收入弹性为:EI =(dQ/Q)/(dI/I)=3;于是得到dQ=3(dI/I)Q (2)

如果销售量不变,那么必须使得由收入下降造成的销售量下降-dQ等于价格下降增加的dQ。于是有:2.4(dP/P)Q=3(dI/I)Q;

而已知dI/I=10%,所以可以求得:dP/P=12. 5%

所以对于题目中为点弹性还是弧弹性意义不大,只要使用时统一就行,另外要根据定义同时计算,中间不要代入数据。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板凳
野渡横舟 发表于 2005-12-16 20: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多谢各位热心解答。但问题还是有的。这是清华大学的一道考研选择题,备选答案中既有12.5%,也有12%。然而12%是按照弧弹性处理得来的,12.5%是按照点弹性处理得来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选择点弹性或者弧弹性就有意义了。请各位继续热心解答!

另外,万岁大中华朋友已经是第三次解答我的问题了,再次深表感谢。但你说道“要根据定义同时计算,中间不要代入数据”,为什么?我带入数据计算的结果和你是一致的呀!

使用道具

报纸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5-12-16 21: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使用弧弹性,那么就要经过中间数据,当然可以假设条件,但问题在于,本题目

中的100万没有用处。即使是弧弹性,比如将dP/P换成deltP/P,还是一样的,最后结果是

不变的。还应当是12.5%。所谓同时计算,就是说不能够先计量收入造成的影响,再计量

价格造成的影响。这就如同弧弹性的计算一样,起点不一样,虽然是同样的两点,但弧弹

性不同,因为基准不同。因此计算时,收入降低的效果和价格变体的效果要同时计量。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地板
sungmoo 发表于 2005-12-16 22:0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请问野渡横舟,即使当作弧弹性,如何处理?只知道各个偏增量,不用近似得不到全增量吧?

不过,“明年居民的收入将下降10%”又是表达弧弹性时用的表述。

严格说,dlnx=dx/x是微分(量),一般不应表述成“10%”这类形式(“10%”相对于“趋向于零”也许太大了)。引入时间则可以将微量转为“宏量”(对时间的导数),dlnx/dt就不是微分(量)了。但dt一般也不应该表述成“一年”这类形式(“一年”相对于“趋向于零”也许也太长了)。

由题意,令需求函数q(p,y)的全微分=0,即可得dp/p=1.25dy/y,如果把“dy/y”硬理解成“-10%”,则“dp/p”应硬理解成“-12.5%”。题的表述并不严密。

点弹性可以有精确的定义,但自然语言的表述并不容易。它可以表述成弧弹性的某种极限,但这种极限不应是“10%”这样的变化中所看到的。

使用道具

7
minstrel_allen 发表于 2005-12-16 23: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5-12-16 22:01:40的发言:

请问野渡横舟,即使当作弧弹性,如何处理?只知道各个偏增量,不用近似得不到全增量吧?

不过,“明年居民的收入将下降10%”又是表达弧弹性时用的表述。

严格说,dlnx=dx/x是微分(量),一般不应表述成“10%”这类形式(“10%”相对于“趋向于零”也许太大了)。引入时间则可以将微量转为“宏量”(对时间的导数),dlnx/dt就不是微分(量)了。但dt一般也不应该表述成“一年”这类形式(“一年”相对于“趋向于零”也许也太长了)。

由题意,令需求函数q(p,y)的全微分=0,即可得dp/p=1.25dy/y,如果把“dy/y”硬理解成“-10%”,则“dp/p”应硬理解成“-12.5%”。题的表述并不严密。

点弹性可以有精确的定义,但自然语言的表述并不容易。它可以表述成弧弹性的某种极限,但这种极限不应是“10%”这样的变化中所看到的。

同意.一般经济应用中的弹性是点弹性的近似.但这道题中自变量的变化超过10%,用点弹性来近似计算确实误差太大.

使用道具

8
minstrel_allen 发表于 2005-12-17 09:1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如果以全微分来近似全增量,当自变量变化越大,误差也越大. 然而对于本题而言,似乎10%的自变量变化也没有很大的误差.不妨试验一下.

设需求函数为 Q(P,I)=10^-10*I^3/P^2.4 当I=10000,P=1时 Q=100,价格弹性恒为-2.4,收入弹性恒为3。用全微分近似计算的话,当Q不变时,dP/P=1.25dI/I

等式两边同取对数: 2.4Ln(P)=3Ln(I)-12Ln(10) 从而P= EXP(3/2.4*Ln(I)-12/2.4*Ln(10))

当收入降低1%时,将I=9900代入上式,输入Excel里计算得 P=0.987516 价格降低1.25%

如果收入降低10%,将I=9000代入上式,计算得P=0.876603 价格降低12.34%,用全微分近似计算的误差1.30%

如果收入降低20%,将I=8000代入计算,P=0.756593,价格降低24.34%,全微分误差为2.7%

所以,用点弹性来近似计算弹性,一般而言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使用道具

9
Jeeflee 发表于 2005-12-17 13: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弧弹性不可能不变

使用道具

10
万岁大中华 发表于 2005-12-17 13:2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minstrel_allen在2005-12-17 9:12:47的发言:

如果以全微分来近似全增量,当自变量变化越大,误差也越大. 然而对于本题而言,似乎10%的自变量变化也没有很大的误差.不妨试验一下.

设需求函数为 Q(P,I)=10^-10*I^3/P^2.4 当I=10000,P=1时 Q=100,价格弹性恒为-2.4,收入弹性恒为3。用全微分近似计算的话,当Q不变时,dP/P=1.25dI/I

等式两边同取对数: 2.4Ln(P)=3Ln(I)-12Ln(10) 从而P= EXP(3/2.4*Ln(I)-12/2.4*Ln(10))

当收入降低1%时,将I=9900代入上式,输入Excel里计算得 P=0.987516 价格降低1.25%

如果收入降低10%,将I=9000代入上式,计算得P=0.876603 价格降低12.34%,用全微分近似计算的误差1.30%

如果收入降低20%,将I=8000代入计算,P=0.756593,价格降低24.34%,全微分误差为2.7%

所以,用点弹性来近似计算弹性,一般而言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我在上面说的同时计算就是指的这个矛盾。在计算过程中,你先计算出了数值I,而我的想法不

是先计算出I,而是说,价格上升的过程和收入下降的过程同时进行。并不是说,收入先下降,而

后价格再上升,这就是不同步问题。

  或者说只要收入有微小的变化,价格就有微小的变化,两个一起变化。到最后正好由收入变

化累积的变化等于由价格变化累积的变化。而不是先行让收入降低10%,之后再运算价格上升多

少,而是说价格与收入同时变化。

同仁当共勉,同创中国经济学!    中华经济新思想群QQ号:76961871!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