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布尔什维克
6289 1

[转帖]马前卒: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骨架版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副教授

5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862 个
通用积分
46.1529
学术水平
13 点
热心指数
9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10617 点
帖子
388
精华
1
在线时间
4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后登录
2024-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马前卒: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骨架版


    作者: 飘卧(吴.斋.褐.柏) [140088:45222], 04:54:42 11/20/2005: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要点一 给工业革命作出确定定义——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资源采集业和金属(
    确切说是可精密加工的材料,后来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等)加工业在达到一定技术
    水平后互相促进,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加工精度和个人生产效率,将其他部门卷
    入自升级体系,最终建立大工业体系为整个经济体系提供稳定的负熵流的过程
      

      要点二 区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也不
    一定靠资本主义触发,虽然在18世纪的欧洲,和军事制度结合的资本主义有利于
    工业革命的爆发,但这不是把两者混淆的理由。
      
      
      
       尽人事 听天命
      ——一个工程师对工业革命以来历史的简要看法
      
      序
      

      作为一个工程师,作者已经习惯于对所有问题都保持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即
    便在这本书中,观察和描述的对象是我的祖国,是我亲身经历的历史,我依然不
    愿意放弃这个习惯。在写作时,我力图减少个人感情和好恶对文章的影响,因为
    我并不想在这里抒情,也不想抱怨,更不会简单的把责任归结给任何人或社会团
    体,我要做的是从历史中寻找导致中国现状的关键原因,以及探讨让中国走出困
    境的解决方案。这个想法似乎很狂妄,似乎远远超出了我这个小人物的知识和智
    力所能及的范围,但如果读者先生愿意把这一节读到底,您可以从中找到作者写
    作的原因。
      

      在作者的历史观中,整个古代史和大部分近代史都不是任何人或社会团体有
    意识创造的结果,几乎所有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转折都可以把原因归结于长期的经
    济矛盾、自然条件或是某些非人力所能主导的突发事件(譬如某些大型火山爆发
    对全球农业的影响)。这是由地球和人类自身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作为生物的一
    种,人类从一开始就把达尔文式的生存竞争规律带进了文明社会,众多的人类社
    会、宗教、文明不断进行激烈的淘汰赛,保证了竞争原则的有效性。只有那些能
    够使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最大扩张的社会和组织才能在历史中保有自己的位置,
    这就是古代社会和大部分近代历史的基本原则,而文化、宗教等文明的特征不过
    是长期的经济-军事运行的一种附属品而已。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既有的文化、宗
    教、生活方式不得不试图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冲
    突,只有那些能够作出及时调整的文明将生存下去,竞争原则高于一切。个人作
    用和意愿在这种规律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偶尔有某个特定的人站在了世界的中
    心,按自己的设想去设计历史,那种主导历史的感觉也不过是一个幻影。因为他
    之所以能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正是历史力量选择的结果,如果他试图与历史潮
    流相对抗,历史自然会换一个合适的人来替代你的位置。正如恩格斯对拿破仑一
    生功业的评价“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
    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
    ,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关于这个问题,几十年后拿破仑三
    世的认识就深刻的多“历史潮流不可违抗,如果你走在它前面,它推着你前进,
    如果你走在它后面,它拉着你前进,如果你逆着它走,它就把你推倒”。
      

      同样,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特别是相对近邻日本的落后,不是
    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问题,而是在工业革命这个大背景下,整个传统社会的
    结构、文化相对不适应大工业时代的结果。进一步追寻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由
    来,我们会发现,身处旧大陆却与其他文明中心相对隔绝,是中国农业文明高度
    发展、稳定的原因。中国社会将农业-手工业社会的制度发展到了极至,以至于在
    社会规律突然发生变化的时候无所适从,无法追赶取得先发优势的西方。反观日
    本,由于相对旧大陆其他文明更加隔绝,农业社会体制的稳定性和精密程度都要
    差许多,在工业革命浪潮到来之际却能迅速摆脱传统农业社会的尾巴,参照西方
    工业化历程,建立了更适合建立大工业体系的体制,取得迅速发展。一涨一落之
    间,中日产生了巨大的鸿沟,但这绝不能说明民族之间的优劣,更不能决定未来
    ,这只是数千年历史发展大潮中一次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小波动而已。当然,对于
    我们当代的人而言,意义重大。
      

      对于历史运行的方式,古人们毫无疑问是很清楚的,中国人知道“时势造英
    雄”,对于个人事业,相信“尽人事,听天命”。所谓“人事”,是个人的努力
    ,至于“天命”,中国人其实并不信鬼神,在我理解,应该就是指那以竞争为中
    心的历史规律,这句话表现的应是渺小的个人对历史大趋势的敬畏。很显然,虽
    然古人可以了解到这些规律,但在他们的时代,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历史的惯性。
      

      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之所以普遍遵循竞争规律而不为个人努力所左右,有两
    个关键原因:人类社会分散化和社会内部成员原子化。从整个世界而言,无数独
    立的政治和文化单位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发挥它们的作用,某种文化的影响和
    某个领导人的意愿都不能独立压倒竞争规律。另外,在社会内部,即使某些成员
    厌倦了无休止的生存竞争,鉴于古代社会的通讯和教育条件,他不可能用一己之
    力劝说整个社会改变运行方式,“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永远要以良好的
    经济基础和有效的政府管理为前提。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不得不把简
    单的趋利避害作为人生的准则。
      

      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工业革命在对历史本身进行巨大冲击的同时带来了
    另外一种历史发展的可能性——人类对历史的主动影响。一方面复杂的经济组织
    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普遍教育使大多数人具备了观察社会的能力,
    甚至组织起来改变社会。与不断发展的大工业体系和各种人类组织相比,一度广
    阔无边的世界也变的狭小起来。基于这样的前提,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庞大国家,
    也有可能因为某些人的理智思考和积极努力,扭转传统社会结构的惯性运行方向
    ,建立自己的大工业体系,走向富裕和强大。事实上,在20世纪,毛泽东和他的
    同事们就几乎创造了这种奇迹。虽然功败垂成,但至少让作者这样的小人物看到
    了用个人努力来改变历史宿命,让中国走向富强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
    所在。
      
      
      第一章 工业革命
      
      1 工业革命所改变的世界
      

      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什么是工业革命?作者是工程师,从职业角度来定
    义工业革命,就是大工业体系在短时间内建立的过程。而所谓大工业体系,就是
    只需要输入自然资源和人力就能满足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并输出工业基础物资的部
    门。这个定义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重工业”。但在当今社会,至少还要加上包
    括与大工业相配合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以保证技术和人才的稳定再循环。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社会,许多职业其实和我们1000年前的祖先
    并没有本质区别,厨师依旧要生火作菜,木匠加工木材,超市的收银员做简单的
    计算......至于警察、法官、政府官员等职业,更是自从文明起源就出现了。而
    另外一些职业,譬如汽车司机、打字员、流水线工人等等,固然在农业社会不存
    在,但我相信,通过时间隧道拉来的唐朝农夫,肯定可以在简单训练后胜任这些
    工作。上述两种职业基本包括了我们日常接触的职业,既然这些工作和农业社会
    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我们比祖先更勤勉,那么,为了解释今天巨
    大的物质进步,我们必须要在这些工作之外寻找解释。
      

      事实上,解释显而易见,拥有电动木工机器和化学处理过的硬木的木匠肯定
    能比古代的同行做出更多更好的家具,开汽车或许并不比驾马车更复杂,但载重
    量和速度都上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固定工序的工人或许只是在重复简单劳动,但
    整个流水线的生产能力会超出任何古代人的想象力,即便是最传统的农夫,在农
    药、化肥、优选的种子、现代水利设施支援下也可以轻松获得超过祖先数倍的收
    获——庞大的钢铁厂、化工设备、万吨轮船看似和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
    每个人都知道那是工业社会不可缺少的保证,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
    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大工业体系。
      

      大工业体系建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最关键的一点就
    是煤铁复合体的出现。蒸汽机和机床加工的工具可以显著提高矿井的效率(煤、
    铁的采掘),廉价的煤炭和钢铁通过冶炼工序,又可以反过来提高蒸汽机与机床
    的产量。另外,机床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机床和精密的蒸汽机,蒸汽机也可以提
    高机床进行金属加工的加工能力。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系列的相关技术通过如
    此之多的相关工序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加工能力和能源采集的正反馈系统
    ,具体点说,煤铁复合体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行业自行发展,持续的投资可以使这
    个复合体的规模和精密程度指数化扩大,直到自然发展的界限。而农业或手工业
    都无法如此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除非同比例的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
    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出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
    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手工业与现代工业相对比更能说明
    问题:手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拜个名师或许
    可以让你迅速的变成熟练工人,但和农业一样,想持续的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可能
    的,你最好的结果是让效率停留在与你的师傅不相上下的水平上。当然,农业与
    手工业中也存在技术进步,但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
    技术进步不具有持续性,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对比,现代
    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的和技术可以在一代代机器
    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
    ;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
    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的进步中得到进
    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2个世纪的时
    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
    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
    业根本无法想象的。
      

      光是指数化发展能力并不能概括现代工业体系的特征。这个工业体系的指数
    化扩张依赖于资源-能源的收集和加工能力的扩大,这正是人类社会各个传统经济
    部门普遍需要的东西。所以现代工业体系在扩张自身的同时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
    工业物资,比如给农业提供了优良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给建筑业提供了吊
    车、水泥、钢筋,给医学提供了医疗器械、药剂、无菌手术室,运输业则得到了
    飞机、轮船、卡车,军队得到了坦克、轰炸机、导弹......各行各业都因为工业
    产品的注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连在传统社会中一贯与经济发展不太相关
    的军事力量也在工业时代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富饶的国家被贫穷的野蛮人征服的
    往事,在工业时代再也不会发生了。急剧扩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能力和伴随
    而来的文化、政治变革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出现。
      

      上面的观点与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看法是不同的,在现在的经济学看来,
    由蒸汽机和机床所代表的工业革命固然重要,但也不过是在合适的制度下必然发
    生的技术进步,虽然步子相对大一些,但和其他技术进步,比如发明了更省力的
    拔羊毛工具没有本质区别,至于后面的一系列技术进步,也被现代经济学解释为
    制度的结果。制度能创造一切奇迹吗?作者是工程师,更愿意从纯粹的工程思维
    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把整个经济体系看做一个系统,其实这个系统可以看
    做人类社会从自然界获取负熵流、利用负熵流的一个工具,而大工业体系的两项
    核心技术——能源采集技术和加工技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体现为采煤业和使用
    机床金属加工业)正好与这两项要求相对应;因此,当这两项技术能够互相促进
    、不依赖于其他产业的进步而发展时,能够自增殖的煤铁复合体就彻底的改变了
    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假设,假如地球上从来不曾存在煤炭、石油等矿石资源,
    或金属的特性与现在略微不同,无法被精密加工到毫米级别。在这样的世界上,
    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不会受到任何实质影响,但无论制度或社会条件多么优秀,
    这样的世界上也不会爆发工业革命。不可否认,人类有一天会发展出依赖于可再
    生能源(如太阳能电厂,核聚变)和可再生资源(资源回收、生物工程)的工业
    体系,但这种工业体系绝对不是手工加工和肌肉力量可以构筑的。应该说,工业
    革命是自然的礼物,如果没有足量的矿石能源和可加工物质,再神奇的经济理论
    和制度也不能带来持续的增长。
      
      

      虽然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分歧,但本文作者并不试图否认现有的西方经济
    学理论,相反,作者承认现有的经济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一个相对稳定的社
    会,甚至告诉我们如何让资源的分配达到最优化。但是,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带
    来的持续增长是超出任何投资者理性预期的事件,在工业革命依然在进行的时代
    ,在工业技术的扩张和进步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世界上,与其努力让包括人
    力在内的所有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达到最优配置,远不如建立一个能推进大工
    业体系扩张和进步的制度。因为经济制度本身只能刺激一般劳动的效率,进行可
    预期的优化,而不断推进的工业革命可以在大部分劳动力积极性没有改变的情况
    下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所以,任何长期国家战略必须将如何建立和利
    用大工业体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2 不平等的根源
      

      上面一节指出,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大工业体系为现代社会的物质进步提供
    了物质基础。但是从工业革命到今天,已经2百年了,绝对贫穷却依然是这个世界
    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为什么这个世界不是处处富饶?为什么大工业体系的力量不
    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本节将分析大工业体系的发展过程,试图回答这
    个问题。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西欧,当时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西欧兴起,但这并不
    是说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历史存在无数的偶然
    性。正如前一节论述的,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一系列与能源采集和物质加工有关的
    技术相互结合的结果,这一结果唯一的必要条件就是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如果
    手工业技术没有达到制造第一台机床的水平,如果巷道采煤技术没有被采用,工
    业革命的爆发都是不可想象的,资本主义则不然。由于旧大陆各个文明之间的频
    繁联系和简单手工技术难以保密等原因,在16世纪以后,欧亚大陆各个主要文明
    的技术水平彼此相近,都基本达到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必
    须到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寻找工业革命爆发的直接诱因。
      

      15-18世纪是欧洲持续上升的年代,虽然支撑这种上升的物质基础依然是手工
    业和农业,但暂时的海权让欧洲拥有了一个全球物流系统,他们可以选择购买全
    球的商品或是向全世界卖出产品。另外,欧洲还占有了大片空旷的土地,这和野
    蛮残酷的宗教战争一起降低了相对人口密度,提高了人力成本。这并不是非常特
    殊的历史格局,在这以前,旧大陆还出现过2次类似的情况,分别出现在蒙古征服
    时期和伊斯兰教扩张时期。但惟有这次,整个旧大陆的手工业水平达到了工业革
    命的突破点,资本主义化的欧洲人可以通过建立大工业体系来满足全球市场,获
    得高额利润,同时还不必担心重工业会抢走普通劳动者的工作,造成过剩人口暴
    动——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任何前工业化国家拥有大规模转移支付的能
    力。工业革命由此爆发,没有人给它下定单,也没有人能在它爆发前预知它的威
    力,幸运的欧洲人主宰了世界。
      

      回溯工业革命前后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充分理解工业革命的力量。1830年以
    后,美国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庞大的帆船队,吨位直追海上霸主英国,在
    那个海权决定财富的年代,英国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但无论是英国自己还是它的
    竞争者都没有想到,工业革命造出了蒸汽轮船.......到1870年,蒸汽轮船的总运
    载能力已经超过了帆船,海权重新回到英国手中,英国因为工业革命而多占有了
    一个世纪的世界霸权。显然如果只靠农业-手工业,西方甚至无法和自己的殖民地
    竞争,更无从指望挑战那些传统强国,获得世界霸权。另外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是
    17-19世纪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在17-18世纪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
    商品的西方在1840年居然拥有了强迫中国开放市场的军事力量,但直到工业革命
    充分展开后的1870年,工业霸主英国才能靠卖工业品而不是鸦片获得主要利润。
    (愿意详细了解这个过程的读者可以在贡德·弗兰克先生的《白银资本》中得到
    更多的信息,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想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说明工业革命的力量)。
    不过,问题就在这里,既然大工业体系是现代世界财富与力量的根源,为什么许
    多国家没有建立大工业体系?为什么世界发展如此不平衡?是这些国家对现代工
    业体系毫无认识?还是别的原因?
      

      回溯历史,自轴心时代(公元前后)以来旧大陆各个农业文明建立的社会制
    度千差万别,但都具有稳定和等级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因为经济基础相对来说少
    有变化,精英阶层和社会的指导思想自然没有必要强调扩张和适应变化——不符
    合竞争原则。只有在因为新农作物引进、发现新的可开垦地区等因素而带来短时
    间扩张时,才有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军国主义等具有扩张性的政治制度。当然,
    由于没有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扩张性制度会伴随发展空间的减少而消亡,这就是
    韦伯所谈的“古代资本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的大工业体系从本质上说具有扩
    张性,因此自然优先和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从此资本主义和工业化
    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军事制度是另外一个选择,日本的工业化和19世纪埃
    及夭折的工业化都带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即便是欧洲的工业扩张,其实也和军事
    制度密不可分,只是被更明显的资本主义制度掩盖了。
      

      资本主义的上帝是利润,利润是通过出卖商品得到的,在工业化的早期,西
    欧的工业生产能力相对庞大的农业社会根本不值一提,因此传统农业社会可以轻
    易的吃下工业化的剩余商品,就连稍微落后一点的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都可
    以为自己的产品找到市场,西欧的工业化就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的成长。但到了19世
    纪末,西方已经征服了整个世界,整个世界要么是发达的产业中心,要么是依附
    于发达工业国的经济殖民地,要么是地广人稀的原料产地。等同于整个世界的资
    本主义体系必须在自己的内部找到足够的购买力。但是,资本主义天生就要创造
    不平等,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鸿沟越来越大,少数上层集团占有大部分工
    业化的利润,下层则只能拿到维持生计的少量工资。显然,上层社会不会花光他
    们的所有收入,因为工业化积聚的财富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让工业家们富比王侯
    ,他们无论生活多么奢侈,也只会用掉财富的一小部分。庞大的底层阶级和众多
    落后国家虽然很想购买琳琅满目的商品,但苦于曩中羞涩,最多花完自己的收入
    了事。最终,资本主义工业化体系发现,自己无法从体系内部得到足够的购买力
    来购买自己的全部商品——马克思所说的相对生产过剩,也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了

      

      当然,许多历史因素都会缓解经济危机,比如说技术的进步,大国政府奉行
    凯恩斯主义等等,或者通过投资,或者通过公共工程来消耗庞大的过剩产品。但
    只要以利润还是与资本主义紧密结合的工业体系的主要目标,只要社会依然存在
    巨大的财富不平等,在地球边界的限制下,购买力限制永远存在,因此大工业体
    系始终不能扩张到与总劳动力及地球资源相配合的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说前文
    所述的那些继承自传统社会的简单劳动力相对大工业体系过剩。因为简单劳动和
    资源必须和大工业体系互相结合才能生产出现代社会的财富,所以占有大工业体
    系的国家和社会集团就可以随意压低简单劳动和矿产资源的价格,这反过来又创
    造了新的不平等和新的购买力缺口,在这种死结下,世界始终保持不平等的状态

      

      既然大工业体系未能充分扩张,既然整个世界已经被统一的贸易体系所占据
    ,那么,能否占有工业世界的财富就取决于能否能参与完整的工业生产。前面已
    经得出了大工业体系相对稀缺的结论,那么在一个自由交换的贸易体系中,相对
    稀缺的资源是不会被浪费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科技工厂、研
    究所很少闲置,都能开动起来获取利润。除了这些发达工业国以外,从来未能建
    立大工业体系的国家如巴西、泰国和那些大工业体系已被摧毁的国家如中国、俄
    国基本上只拥有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和矿产。相对过剩的资源是否能被结合进大工
    业体系,取决于价格,所以这些国家唯一的竞争手段就是降价,向发达国家抛媚
    眼,互相争风吃醋,胜利者建立血汗工厂,挣工钱,失败者退化到农业时代,吃
    救济,只有少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国家靠卖资源能过不错的日子。这种国家
    或地区之间巨大的贫富鸿沟又反过来加强了购买力不足的现实,制造新的不平等
    。落后的第三世界就是在这样的死循环中永久的沦为贫民窟。
      
      
      
      3 落后国家的宿命
      

      对于19世纪的人类来说,工业革命是一个新生事物。除了少数西方国家,大
    部分国家并不愿意改变原有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但对于20世纪的人类而言
    ,工业时代的到来已经是一个无法拒绝的现实了,要想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过上富
    饶的生活,唯一的途径是建立自身的大工业体系或与原有的大工业体系结合。可
    是,直到21世纪,发达国家的数量依然屈指可数,而且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一战
    二战的列强依然是世界的主导,只是相对强弱稍有变化。至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除了少数孤岛飞地式的发达地带,大部分仍然在穷困中挣扎,许多拉丁美洲国
    家甚至无法保持工业化以前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世界格局如此稳定,为什么后发
    国家无法改变固化的世界格局?这一节将试图解释这个问题。
      

      作者非常赞同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人们
    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
    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
    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本章的序言也阐述了
    这种观点。具体到工业化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各个落后国家的近代历史。在这些
    国家,尽管许多人认识到了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必要性,但当这些工业先知们着
    手在本国实施他们的工业计划时,不得不把本国继承自农业社会的文化传统、社
    会结构和运行惯性连同西方既存大工业体系的干扰、竞争,一并作为现实条件接
    受下来。试图在第三世界进行工业化的人们能够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些便利条
    件,譬如大众媒体、现代化政党和教育体系等等,这使他们在历史面前不再是束
    手无策;但相对于庞大的传统势力,他们的力量实在太弱小了。同时,因为西方
    大工业体系已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生的工业体系无法从外部得到市场,重复西
    方靠外部市场获得利润,对抗内部传统势力的老路。内外交困之下,第三世界独
    立工业化努力很少能成功。下面我们将具体考察这个过程。
      

      西欧的资本主义在触发工业革命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期,即
    使是最偏僻的乡村也被迫围绕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这个双重体系运转。在这样
    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完全不受西方影响的情况下制定自己的政策。即
    使某个政府可以封锁自己的国界,当他们回头试图解决国内问题时,总是发现西
    方的文化和经济体制早已经在长期的贸易-文化交流中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所以
    ,任何试图重现西方工业化历程的努力都不可能有结果。
      

      虽然资本主义工业化将导致世界分化为发达的产业中心和只拥有过剩资源-劳
    动力的边缘地区。虽然两者富裕程度存在本质差别,但经济运行规律却是完全一
    致的。跨国公司的职员能够轻松的从美国总部调到中国的工厂或是智利的矿场而
    不会觉得有交流的障碍,老练的商人可以带上以美圆计算的硬通货在整个地球做
    生意,对于各国的企业决策者(不论他们是独立的老板还是高级经理)而言,决
    定投资方向的基本原则完全一致——规避风险、追逐利润。但是,不同的国家是
    以不同的经济地位加入这个世界贸易体系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习惯于从
    先进工业产品的高额售价中获得稳定的利润,至于第三世界的企业家和政客们,
    虽然他们的财富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怜悯,但只要能够从发达国家得到订单,他们
    也能够维系相对自己同胞的优越地位。这种格局维系了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是发
    达国家获得的稳定利润,而具体哪些国家能同发达国家分享财富,要看他们的运
    气和对发达国家的驯服程度。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根据经济学中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原则,落后国
    家的企业家应该试图结束这种仰人鼻息的日子,争取跻身于发达国家,获得稳定
    的技术利润;而在技术相对稀缺的世界上,落后国家应当持续投资于技术产业,
    最终会在提供技术装备的国家和提供资源-劳动力的国家之间达到一个价格均衡,
    消除技术装备的高额利润。这两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现象从未出现过,原因何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源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规律在落后
    的国家是如何运行的。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一个智利的铜矿主多年苦心经营,攒了一笔钱,试图用
    这笔钱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改变自己寄人篱下的经济地位,他应该如何入
    手?(必须说明,这种矿主其实非常罕见,大部分资源已经被少数几个寡头跨国
    公司所控制,例如全世界80%的富铁矿就控制在3家跨国公司手里)他或许考虑先
    建一个先进的冶炼厂,不再出卖矿石这种初等产品,而是把矿石炼成高纯度电解
    铜,获取高一点的利润。但一旦他开始实施这个投资计划,他会发现冶炼厂的设
    备同样昂贵,维护费用不菲,无数相关技术的专利已经被西方所申请,要使用必
    须交高额的使用费,本国缺乏管理这种冶炼厂的人才.......更糟糕的是,制造冶
    炼设备的公司居然和自己未来的竞争对手——其他冶炼精铜的公司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或是相互控股,或是同为一家基金控制,甚至干脆就是一个托拉斯的不同
    分支!如此的险恶局势该如何应付?竞争对手或抬高冶炼厂设备的价钱,或在关
    键工序上有所保留,要求只有制造设备的公司派驻的工程师才能修理机器,或和
    其他冶炼公司一起压价钱——反正使用精铜制造电缆的企业也在同样的托拉斯里
    面,堤内损失堤外补。这个智利老板要么破产,要么屈从于跨国公司的代表“合
    资”的要求,逐步的把企业交出去。要么——他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把企业
    向上下游发展,建造矿山机械厂、铁路、港口、训练人才的大学、研究所等等。
    但这样建立的各种企业同样面临上面的问题,而且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除
    非他能建立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育、科研、文化体系,否则,他将
    永远面临西方完整、成熟的大工业体系的野蛮挤压和竞争,绝无出头的希望。
      

      很显然,没有哪个私人矿主真的拥有这么大的财力,假如他试图说服自己的
    同胞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必须解决合作的效率问题,多个企业的协调
    问题,社会改革的阻力问题,还要承受半途而废的风险,建立完整体系后磨合试
    车的成本,与西方竞争失败的成本,甚至要考虑西方恼羞成怒发动军事入侵的可
    能性......在承受了这么大的风险和成本以后,可能会得到利润回报,但收回成
    本的时间一般要超出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投资会有人
    做吗?所以,对于第三世界的企业家而言,乖乖的开采资源,组织简单劳动力和
    初等资源出口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有经济波动,虽然有发达国家的技术盘剥,虽
    然有西方转移兴趣,整体失业的危险,但只要循规蹈矩,服从跨国公司的指导,
    总归是有残羹冷炙可吃。特别是对少数上层人物来说,只要在现有秩序下与西方
    配合,就能够得到相对丰厚的收入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从经济人的考虑方式出发
    ,剩余人口的贫困和苦难和这些上层人物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现实社会中落后国
    家的历史宿命。
      

      上面的例子是虚构的,但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第三世界国家,许多
    试图“实业救国”、“经济自强”的资本家正是在这样的命运下一次次失败,决
    定他们命运的原因是大工业体系相对以往经济规律的特殊性。
      

      首先,在工业革命以前的世界经济中,各个农业-手工业部门是相对独立的,
    如果因为战争印度无法从中国进口丝绸,这可能会让某些商人受损失,但这对印
    度继续生产茶叶和水稻没有任何影响;现代世界则不同,各个经济部门紧密的联
    系在一起,无论多么现代化的工业企业,一旦失去机械工业提供的零配件支持、
    教育体系提供的人才支持、还有交通、能源.....等各种经济部分的协作,也不过
    是闲人一群、废铁一堆;同样,在完整的大工业体系中拆去一环节,无论是化工
    、钢铁、铁路.......都可以导致剩余的所有工厂陷入瘫痪。在这种情况下,试图
    在落后国家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人们发现自己要么放弃努力,要么就得努力建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个哪怕只有一个环节不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无法与现存的西方
    经济竞争。对方可以随意抬高你所稀缺的物资的价格来盘剥你的工业利润。
      

      如果退而求其次,不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大工业体系与西方竞争,而是努力
    做好某个经济部门,使自己融合进西方现存的大工业体系,甚至取代西方的相应
    生产环节,分享大工业体系的利润,结果会如何呢?这就必须考虑到大工业体系
    的标准化特征。大工业体系的各个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停的交换物资、能
    源、人力,整个体系才能正常运转,由于工业设备和技术开发的投资巨大,各个
    经济部门必须统一技术标准才能避免巨大的浪费。在这种局面下,新建的工厂如
    果想加入既存的的大工业体系,就被必须让自己的生产设备、产品型号、尺寸等
    各个环节符合现有的技术标准。建设工厂和贯彻技术标准本身并不很难,因为无
    论是生产本身所需要的科学原理还是技术标准本身都是开放的资源,你可以随便
    到任何一个工程图书馆去找到这些资料。不过,一旦你具体实施建设过程,你会
    发现与技术标准相关的无数细节技术已经被少数几个西方公司申请了专利——科
    学与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全人类的财产,但核心工程技术在西方产权制度保护
    下属于少数走在科技前沿,参与制订技术标准的跨国公司。这样,你就陷入了两
    难境地,要么购买专利使用权,让你的竞争对手坐享高额利润,要么让对方以“
    合资”、“合作”的名义控制你的企业。前者会使你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而选
    择后者的结果是你的辛苦全部付诸东流。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依附性国
    家到现代化国家并不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要么安于现状,要么冒风险、克服
    困难跨越工业化壁垒,没有第三条道路。
      

      (或许许多读者不太熟悉技术标准,我可以用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古罗马并行的两匹挽马臀部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古代马车的轮距,这个轮距决
    定了松软的土地上车辙的宽度,后来的马车如果不应用这种宽度标准将会很难走
    ,因此这种马车轮距一直沿用到工业革命前夕。而早期的铁路车厢并不是用蒸汽
    机驱动的,只是简单的架设2条轨道,用畜力牵引,因此铁轨之间的距离自然的沿
    用了古代马车的轮距,这进而决定了蒸汽机出现以后遍布全球的铁路标准轨距。
    最后,航天飞机的推进器必须用铁路运输,为了保证能通过所有与标准轨距相当
    的铁路隧道,被迫把宽度限定为稍大于四点八五英尺。在这个例子里,罗马时代
    马的平均身材居然可以影响到航天飞机的设计,就是因为铁路技术标准问题。铁
    路标准宽度采用四点八五英尺并没有什么科学上的严格论证,如果变成四点八六
    英尺也未必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试图改变这个数字,就必须更换所有与交通
    有关的工业设备,以及相关的公式、生产线.......即使是航天事业的巨大预期利
    润也无法承受这种成本,技术标准的稳定性可见一斑。)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鉴于大工业体系的特性对经济规律的影响
    ,在全球自由贸易下,落后国家基本上不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
      
      
      4 后发国家的道路
      
      这一节将讨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历程。
      

      虽然现有世界格局限制了落后国家的活动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国家只
    能服从这种宿命的安排。即便在西方已经建立了稳固霸权的20世纪,至少还有三
    个国家作出了突破历史规律的尝试。虽然最终只有日本获得了成功,中国和俄罗
    斯都被重新推回提供劳动力和资源的位置,但这毕竟证明了另一种历史选择是可
    能的。前面作者认为落后国家落入了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个论断有一个前提
    ,就是落后国家参与已经存在、但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正是
    大工业体系的特性和自由资本主义规律相结合阻止了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大工业
    体系。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的阻断其他大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
    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还是可能的。同时,由于有西方崛起的历史可借鉴,后
    发国家还有机会抓住经济进步的关键——工业革命,以更快的步伐提高本国的经
    济水平。当然,所有读者都会想到,在一个地球上同时建立多个大工业体系而不
    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工业体系是对人类智力和地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但由于现存
    的西方大工业体系被资本主义的结构所限制,无法充分扩大为全体人类服务,建
    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是第三世界国家无奈的选择。
      
      

      虽然大工业体系是无限财富的来源,但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一个不完
    整的大工业体系无法做到用技术来生产技术,用设备来生产设备,用教育和实际
    操作来培养人才,这种无法自行升级的工业体系对效率的改善甚为有限,那么,
    从开始工业化到大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期间需要对大工业体系投入大量的资源
    和人力而只能取得相对较少的回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工业化的关键问题。
    根据取得和利用工业化资源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出三条工业化道路:
      

      第一条道路当然是西欧-美国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一过程的开始,宗教冲突带
    来的人均裕资源富、私人资本的商业经营、海军的野蛮扩张、新大陆的开辟共同
    触发了工业革命。然后,商人们充分开动起原始的大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向传
    统的农业文明和新开辟的殖民地倾销商品。在19世纪,新兴工业国家的生产能力
    与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富庶面前不值一提,即使是长期的单向自由贸易也不会引起
    购买力的衰减,商人们很快就赚到了可观的利润,这构成了大工业体系扩张和升
    级的物质基础。不过,大部分利润并没有被投入大工业体系的升级,因为人们还
    没有把生产能力的指数化扩张和对工业技术有意识的投资联系起来,在大部分商
    人看来,大工业体系和其他传统部门一样,持续投资的边际效益也会迅速衰减,
    与其把利润投入技术开发和基础利润研究,不如把利润投向商业和军事部门,扩
    大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的购买力。在最先爆发工业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初就采
    用的采煤技术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出现其他大工业的竞争,英、法
    等老牌工业强国才由政府或主要财团出面对大工业体系的升级进行计划。在这种
    情况下,大工业体系之所以还能不断的升级,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利润基数和相对
    而言无限的市场空间。其实,对于欧美老牌列强而言,说他们“走上了工业化道
    路”颇有些牵强,因为这种是一个无意识的选择,没有任何人对此进行过设计或
    规划,身处其中的人们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即便他们认识
    到了,在这个时代,个人和思想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大势。
      

      由于建立大工业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来自外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走起来
    最轻松,但对于21世纪的落后国家而言,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借鉴作用。在21世纪
    ,试图工业化的国家既无法在工业化以前掌握全球海权,也无法在工业化的初期
    就向外倾销的产品。另外,既然人们已经可以认识到大工业体系的作用,所有后
    发国家都会把宝贵的资源用于大工业体系的构筑和升级,不会走西方早期放任主
    义的老路。
      

      另外,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各个手工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联不大,除了
    没有什么技术秘密的农业以外,没有哪个经济部门可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在这种条件下,任何成熟稳定的传统社会都自然的趋向于分散内部经济权力(
    对外依然要统一规划资源的使用,如战争 外交),由市场来决定内部资源分配。
    但正如第一节指出的,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资源采集业和金属(确切说是可精密
    加工的材料,后来增加了高分子材料等)加工业在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后互相促进
    ,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加工精度和个人生产效率,将其他部门卷入自升级的循环
    ,最终建立大工业体系的过程。受地球资源种类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以后,少数
    关键技术和资源构成了大工业体系的核心,发展经济的根本——建立、维护和发
    展大工业体系的手段与方式被基本确定,且没有复杂到超出个人或组织的认识能
    力,因此在大工业体系内部实行计划经济往往是有效率的。这就是后面两条道路
    存在的基础。
      
      

      第二条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比较接近,同样要依赖外部市场,通过
    向落后地区销售工业品换取利润,再用利润换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进一步扩大
    生产。只是工业利润的使用完全由政府(财团操纵的政府或政府操纵的财团)所
    主导,投资方向明确指向大工业体系,从历史上看,只有日本在这条道路上获得
    了成功。这条道路与西方工业化过程相似,都是利用外部购买力解决本国工业化
    资金问题,同时又有西方历史可借鉴,走起来自然要简单一些,发展也更迅速。
    但是,由于取得市场,排斥其他大工业体系的行动本身与西方利益相冲突,必须
    在适当的条件下才可能走这条道路。在日本工业化的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国家已经称霸全球,但还有一些角落没有完全占领,彼此间的矛盾也没
    有妥善解决,日本趁机冒险发动两次赌博式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获得了
    东亚霸权,初步建立了工业体系。但日本企图把中国和东南亚作为独占的市场和
    原料产地,这种进一步的扩张终于惹的西方国家出手干涉,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
    争。二战的结果是日本战败;但幸运的日本在战败以前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
    代化工业,人才和社会体制转型已经完毕,战后稍有机会(美苏冷战)就能弥补
    在战争中损失的硬件,重新走上富裕的道路。德国的发展历程与日本有相似之处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德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初,政府主导性也没
    有日本这么强,所以我还是倾向与把德国归为第一类工业化方式。
      

      最后一种选择是中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中国建国时二战已经平息数年,这时地球上已经不再有可做市场的空白富庶地域
    ,西方强国之间的矛盾也不如20世纪初激烈,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的大工业体
    系以美国为中心,已经基本上结合成一体(包括日本),没有根本上的利益分歧
    。两国不可能再走靠出口获取利润求发展的路线。只能严厉的控制本国农村(这
    两个国家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从中提取剩余的人力和粮食,利用这些农业
    社会的物资和本国的自然资源,从无到有进行工业革命。同时,为了提高工业化
    的速度,在工业革命进程中,把所有的工业资源都用来投入下一代工业的生产,
    在开始建设的几十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工业物资从重工业的循环里面漏出来,农
    业和消费品工业继续保持在前工业时代。经过大概一代人的时间,苏、中两国分
    别在30年代和70年代完成了大工业体系的建设(当然在水平上和西方还有很大差
    距)。
      

      至于其他国家,要么一直安于做西方经济殖民地的地位,要么在工业化道路
    上误入歧途,试图在西方大工业体系已经占绝对上风的情况下靠贸易和国内企业
    自行发展获得工业化资源,结果正如第二节所述,落入了低水平发展的陷阱。
      
      
      
      5 艰难的历程

      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而言,虽然可能通过明确的发展路线和集中资源的方式迅
    速建立大工业体系,但由于先天不足,建立大工业体系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
    ,即便大工业体系已经开始正常运转,能够为轻工业和农业提供资源,由于它因
    新生而不稳固的地位和相对较差的水平,它不得不应对来自内外各方面的挑战,
    稍有不慎就会丢掉来之不易的希望。影响它运转和升级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来自西方大工业体系的压力,在这场工业化的竞赛中,先行出发的西
    方大工业体系已经领先了数百年,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精度、灵活程度都远远超
    过后发国家。西方可以用更少的资源和人力成本制造出比后发国家更先进、质量
    更好的产品,更何况西方国家早就通过投资、军事占领、政治扶持等手段控制了
    许多资源富矿,资源采集成本要低的多。如果这时候解除贸易保护,商业和轻工
    业自然会选择向更发达的大工业体系获得物资。鉴于大工业体系最终还是要通过
    向传统产业部分输出工业物资来换取资源、人力,检验自身的发展方向,一旦传
    统产业部分有机会用同样的人力和资源交换到更多更好的物资,本国的大工业体
    系也就死期不远了。这种压力在国际上体现在西方要求开放市场的压力,在国内
    体现为那些要求与西方大工业体系相结合,进行看起来更“合算”的贸易的轻工
    业-商业集团(买办集团)为实现自由贸易而做的努力,具体到个人,则体现为西
    方大工业体系可以用更高的薪水和发展前景挖走第三世界国家的全部工业化人才

      

      落后的大工业体系无法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与先进的对手进行竞争,除非前
    者努力发展,缩小与后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改变不利的局面,但在落后国家的大
    工业体系不断升级追赶的过程中,在经济上遇到的阻力往往越来越大,事实上,
    西方和买办集团要求开放市场的理由往往正是由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努力所制造并
    加强的。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确实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下面的模型可以解释这
    个问题: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某国的传统农业部门在得到工业物资A(可能是某种数量
    的化肥,也可能是机械、农药、种子)后可以多生产价值10亿元的粮食,那么,
    在这个国家没有大工业体系的情况下,西方可以为工业物资A索要9.9亿元的高价
    格。反正只要价格少于10亿元,这个国家的农民就必然会接受,即便西方只用1亿
    元成本就能制造这些物资,农民们也无可奈何。但如果落后国家一部分人努力打
    造了独立的大工业体系,可以以5亿元的成本制造同样数量的物资A,那么西方索要
    的价格就不可能比5亿元更高,随着西方对先进工业物资的要价越来越低,西方发
    达国家和买办集团要求解除贸易保护的理由(互惠互利)也越来越充分(与索价
    10亿元相比)。只是一旦这个独立的大工业体系解体,根据资本获利的本性,价
    格又会重新跳回9.9亿。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象中国和苏联这样的人口和资源大国脱离西方中心体系
    后,其余国家所能提供的人力和资源相对过剩的现象也有了很大改观,甚至为了
    保证不再有国家继续脱离西方体系,西方还可能会在工业物资和技术的价格上向
    某些位于对抗前线的“边缘国家”如台 湾韩国倾斜照顾。这种现象也使西方的霸
    权看起来更加“温柔”,往往会成为买办集团主张贸易自由的论据。
      
      

      第二种阻力来自思想文化领域。根据前面的分析,既然自由贸易将使落后国
    家永久性的居于依附性地位,既然只有贸易保护和在政府下有意识的建立大工业
    体系的努力才能改变这种命运;那么,极力提倡自由贸易和政府不干预经济运行
    的西方经济学和与之配套的社会、文化结构自然会对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制造障碍
    。事实上,即便把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考虑在内,历史上也没有在自由贸易
    下进行工业化的先例,诸多试图通过自由贸易改变命运的落后国家更是无一成功
    。西方经济学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当详细分析西方经济学时,作者不得不承认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确实有其合理
    性。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结论在逻辑推理上无懈可击,从微观上看,基本假设
    也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如果各个文明在生产技术上始终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
    ,如果没有哪个部门能够对所有其他生产部门造成显著影响,西方经济学确实可
    以解释和指导大部分经济活动。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工业革命把庞大的大工业
    体系塞进了平稳发展的传统社会,彻底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绝对生产能力和发展规
    律。从此,地球的边界限制使全球资本主义无法找到足够的购买力,进而限制了
    西方大工业体系的发展。再考虑到既有大工业体系对新兴大工业体系的干扰、考
    虑到全球知识产权-专利制度下边际成本为0的技术商品因天然垄断性而无法按边
    际成本出卖、以及建立大工业体系的规模壁垒........这个世界事实上长期处于
    大工业体系相对稀缺的不平衡状态。本文作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最致命的问题就在
    于无视这种大工业体系的相对稀缺,或者认为这种状态只是一种暂时的不平衡,
    长期的世界经济发展自然会使这种不平衡迅速消失。看来,西方经济学的要害并
    不在于自相矛盾,也不在于逻辑上的混乱,而是因为没有与工业革命以后的现实
    社会相结合。当然,如果我们放长眼光,把1000年作为我们考察经济的时间单位
    ,那些认为不平衡态会消失的学者们或许是对的;不过,1000年后的大同世界只
    对追求理论完美的学者有意义,对于本文作者和同时代的读者而言,更现实的是
    如何让自己和同胞们享受到工业化的利益,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业时代赶上时代的
    步伐,活的象个人。
      

      既然后进国家无法用西方经济学来指导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为了避免重新走
    上错误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为什么一个与现实严重冲突的理论能一直
    占据主流地位。然后才能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虽然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总是以理论让步而告终,但认识到理论与现实
    的矛盾需要对现实社会做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在我们的时代以前有许多天才,有
    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但没有任何经济学家能象我们一样回顾数百年的工业化历
    史,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观测到了中国苏联两个大工业体系的崩 溃,这才
    能让足够多的人深刻的认识到西方经济理论的问题,并给出经过修正的替代方案
    。在这以前,因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相对反对者发展的足够完善,因为西方
    经济学确实能解释一些局部问题,所以这种理论一直能占据学术界的上风并干扰
    后进国家的发展。不过,光用理论自身的完善程度解释一种学说的社会地位是远
    远不够的,毕竟理论只是社会运动的副产品,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简单的回
    溯一下历史,找出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基础:
      

      在早期农业-手工业社会,由于农业-手工业技术没有得到充分扩展,生产波
    动非常大,同时社区冲突不断,个体农民和商人不可能进行独立生产,只有贵族
    (或祭司、长老)介入生产,组织生产,把生产和战争(进攻和防御)相结合才
    能保证社区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前秦时期,以及日本明治维
    新以前的社会都是这种社会的典型例子。在这种诸侯割据,军事—宗教贵族垄断
    公职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必须安于自己的位置(一般来自血缘继承);贵族既要
    管理社会,又要对社会里的每个人的生计负责;自由市场和纯粹的经济竞争只发
    生在无法互相吞并的社区之间,一般与个人没什么关系。
      

      随着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农业技术逐渐扩散,交通网络不断扩张,各个地
    方社区在战争和文化的作用下合并,经济和军事安全问题都逐渐好转,自耕农和
    独立商人才有逐渐出现的可能。而上层阶级也逐渐发现,让原来被严格控制的属
    民转化为自由经营、纳税的自由民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上层阶
    级的任务逐步由管理整个社会收缩为治安、水利等少数职能,大部分人民能够自
    主的选择职业和经营方式,通过个人和企业间的自由贸易来维系物资的周转。这
    种社会的典型例子是工业革命以前的近代欧洲社会,中国汉朝以后的社会,尤其
    是宋朝、清朝社会也基本上具备了这种社会的特征。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看,在
    以蒙古征服为代表的最后一轮真正蛮族入侵结束后,大部分旧大陆文明地区都大
    致达到了这样的发展阶段。显然,根据序言中提出的原则,提倡自由市场、私有
    产权,指望竞争提供经济动力的经济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才会出现,这与
    史实是一致的。而大部分成熟农业社会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相
    类似的观念,并乐于在低关税条件下与整个世界进行贸易。
      

      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幸运的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大工业体系,得以在一个
    接近自由贸易的世界体系中占据了优势,而且还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巩固这种地位
    ,对于他们而言,西方经济学当然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理论。而西方以外的落后国
    家除了日本以外,均未能建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最强大的经
    济集团是组织本国原材料和简单劳动力出口,进口先进工业产品的买办经济集团
    ,从短期效果来看,向自由贸易体系中出售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进口更多的先
    进产品也确实提高了利润。按照社会运行决定思想文化的规律,无论是西方发达
    工业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都因各自的经济结构继承了前工业时代的经济思想
    。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经济体制下,未将工业革命本身纳入理论的自由贸易学说得
    以保持了自身的主流地位。
      

      当然,各个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方式都不同,在成熟农业社会停留的时间
    不同,因此文明内生的自由贸易和弱势政府倾向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异。以相邻
    的中国和日本为例,中国自汉朝以后就基本消灭了世袭贵族,以向自耕农和商业
    收税来维系一个相对较小的政府,日本则在大航海时代前后才开始进行这种转变
    ,直到明治维新前夕仍保留大量贵族和对平民的人身控制,对西方经济思想的抵
    制较中国要强的多,并因此成为唯一一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后发国家。事实上
    ,这正是近代以来中日发展道路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
    论,请参看《站在历史歧路的文士和武士—中日不同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渊源》、
    《如何建立现代政治经济体制 ————从日本现状看发达工业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从文化 革命到工业革命》等几篇文章)
      
      第三种阻力缘于大工业体系的自身特性。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力量,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掌握大
    工业体系的人从此控制了百倍于以前的能力。正如人类历史上历次进步一样,工
    业革命也在社会中创造了巨大的不平等,而且因为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造成的不
    平等也是史无前例的。另外,由于工业革命使各个经济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而
    进步的动力却依赖于是少数几个核心产业部门,因此在大工业体系内部也存在巨
    大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反映在经济运行中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谈的“剥削”,
    即拥有更多选择和权力的人可以把搏弈对手的要价压到成本线上。拥有相对稀缺
    的工业资源的资本家可以剥削工人,拥有先进工业技术的发达国家可以剥削第三
    世界,即便在落后国家内部,能控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的社会集团也可以剥
    削剩余的国民。工业革命在打破成熟农业社会的社会层次的同时,建造了更加高
    大的社会金字塔。
      

      任何熟悉历史的读者都一定清楚,任何两极 分化的社会都是不稳定的,除非
    有新的措施缓解或回避工业革命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否则这种不平等迟早
    会把整个社会撕成碎片、送进火海。在经历了1848年大革命和30年代大萧条以后
    ,西方国家明智的通过社会福利和转移矛盾等方式将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其中
    施行的最普遍的措施就是用严格限制人口流入发达国家(显然违反自由贸易原则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竟然不能自由流动!),这样富国的劳动力相对穷国的劳动
    力就具有了很大优势,大工业体系不得不多雇佣本国的人口来完成一些必须在本
    国进行的工作,虽然这并不符合资本追逐最大利润的原则,但这是为了社会本身
    生存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另外,在金本位崩溃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了世界经
    济体系的中心地位,它们发行的货币(尤其是美圆)即是全球硬通货,西方国家
    政府可以通过印钞票来供给国内福利、缓和矛盾,引发的通货膨胀则由全球共同
    负担。
      

      通过把社会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让本国下层人口中产阶级化的方式,发达
    国家成功的保持了国内的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虽然
    国际间的经济鸿沟依然会引发很多矛盾,如恐怖主义,但无论如何,高山大洋和
    严密把守的国界把一无所有的穷人和富饶社会隔离开来,发达国家得以安宁的享
    用工业化的利益。后发的工业化国家要贫穷的农业社会白手起家,无法剥削经济
    殖民地,自然不能象发达国家一样向外释放矛盾。要想完成工业化,它们必须对
    工业化收益的分配进行严厉管制,防止控制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集团在无法在国界
    外进行剥削的情况下将大部分本国收益据为己有。否则承受了大部分工业化成本
    的下层 阶级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最终拒绝配合整个工业化政策。不过,由于
    指挥工业化进程的官 僚集团和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政府往往是重合的,指望官 僚
    集团自我节制欲望显然不太容易。因此社会内部冲突严重影响了初步建成大工业
    体系的后发国家的稳定。
      
      
      最后是后发国家的追赶战略本身制造的结构性矛盾。
      

      参照第一节中简述的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大工业体系的特征,我
    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理想的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大工业体系
    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
    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发,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
    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的产品制造(包括非
    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
    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
    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
    、自由贸易建立的大工业体系。因此,所谓工业革命就是要建立大工业体系。在
    建立大工业体系的过程中,资源和社会力量被集中控制,有计划的投入关键工业
    部门,其他传统工业部门和轻工业则被尽量压制。
      

      对于穷国而言,这当然是正确的战略,但问题在于任何政策都存在运行惯性
    ,在大工业体系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对的
    ,但在大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完善的前提下,必须有相应的轻工业和装配工业来配
    合大工业体系,才能把潜在的财富生产能力转化为真实的财富。而集中控制一切
    资源,通过严格计划进行工业投资的体制要么压制了轻工业的发展,要么不区分
    工业门类试图把根本不适合进行集中控制的企业纳入计划体系。所以,在中国和
    苏联,都因为缺乏下游轻工业企业而无法完全利用工业化的成果,苏联尤其严重
    。日本也存在这种问题,但由于日本的先发优势,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由落后国
    家承担简单劳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通管一切经济活动的政策往往与官僚集
    团谋取特殊利益的举动相结合,并渗透到文化、教育、地方社区管理等方面,过
    度的集 权和计划毁灭了计划本身。
      
      

      前面开列的只是中国和苏联遇到的主要问题,要在这个已经为西方严密控制
    的世界上创造新的大工业体系,相信落后国家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上述四个。只是
    在中国苏联的努力相继失败以后,如果再有某个国家试图打破依附性经济的宿命
    ,至少可以借鉴一下失败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
      
      
      
      二 中国现状
      
      1 历史遗产
      

      中国地处旧大陆东端,自文明出现起就与其他文明中心有陆路联系,但西部
    又有戈壁和大片高寒山地阻止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和人口迁移。这种地理形式决定
    了中国文明既不至象美洲文明一样独立发展,落后于文明中心,又不会受到其他
    发达农业文明的攻击和干扰。因此,中国文明早早的在公元前后稳定下来,进入
    了成熟农业社会,消灭了世袭贵族阶层,建立了相对其他地区最完善的农业社会
    管理体制。不过,在工业革命的机遇到来之际,这种早熟并固化在农业时代的制
    度既不利于工业革命的自然爆发,也不利于在西方率先转入工业社会的情况下追
    赶工业化的步伐,结果,从1800年到1949年,中国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从最富
    饶的国家沦落为贫弱的边缘国家。从经济角度来说,1949年的中国仅比非洲那些
    尚未完全农业化的部落化国家强一些,还不如当了数百年殖民地的印度和一直依
    附于英美的拉丁美洲。本文的主旨是大工业体系决定了现代国家的富强,下面就
    从这个角度看看1949年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历史遗产。
      

      49年的中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少数几个沿海城市,从GDP来看,一般认
    为此时的工业产值占10%,但其中绝大部分是对农业社会提供的原料进行简单加工
    的工厂,如卷烟厂,纺织厂,罐头厂、火柴厂、造纸厂、面粉厂等。这其中不乏
    利润丰厚的企业,但这种利润不过是反映了工业的极端稀缺;由于设备、零部件
    、工程师都完全依赖于进口或外国在华产业,它们的利润和生存依赖于与工业国
    家的贸易,而真正的利润大头也正是在这样的贸易中流向国外。至于构成工业核
    心的重工业,除了东北有一些日本留下的残破企业和内地屈指可数的几个矿山之
    外,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具体到一些大宗物资产量,1952年(战乱带来的震荡基
    本消失)钢产量是135万吨,煤炭6600万吨,电力73亿千瓦/小时,除去行业内部
    消耗和政府和军队必然要消耗的部分,剩余的物资勉强可以满足今天一个中型城
    市的需要。至于石油和高级工业产品,产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上面谈到的各个工业部门,不论大小,至少在中国可以找到数字,其实当时
    中国最缺的是制造业的核心——机械制造业及相应的优质材料工业,大部分所谓
    的“机器厂”,“制造厂”不过是弄堂里面的数十工人加手工操作的机床
      
      ————以下待续
      
      任冲昊 2005 04 1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工业革命 马前卒 现代西方经济学 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者 历史 工业革命 骨架 马前卒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1253197054 + 1 + 1 + 1 只是单独的衡量工业体系的利,总会不全面。.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彻底的无产者是无所畏惧的,乌拉!!!
沙发
1253197054 发表于 2011-8-16 13:10: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鼓掌鼓掌,总结的真是不错!
hello,hawaii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