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杨明凡
398 0

[投行实战] 如何理解上市就是上财务 [推广有奖]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186588 个
通用积分
7693.3563
学术水平
2591 点
热心指数
3812 点
信用等级
3521 点
经验
115040 点
帖子
32158
精华
1
在线时间
833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1
最后登录
2024-1-31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这句话有很多年了,在IPO的审核过程中,财务是最重要的。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不论IPO审核政策如何变化,一个企业的业绩规模和行业地位、话语权就决定了IPO审核的最终结果。另一方面是最近几年对财务核查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会计师工作量越来越大,收费也越来越高。


很多情况下我们把IPO审核把财务核查基本划成了等号,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后面我们再解释,但是现在不得不说,在IPO审核过程中财务部门压力是最大的。曾经的一个IPO项目,项目组进场没有一个月的时间,财务部六个人剩下了三个,还有一个怀孕的。财务总监跑到老板那里要人,要增加人手,不然三个人都保不住了。老板说就是你们财务部以前太轻松了,现在工作量稍微增加一点儿,怎么就熬不住了?再给你补充到六个人。财务总监说再加俩人吧。老板说加人干啥,你们财务部人多了,我的收入和利润能多算出来点儿吗?最后老板给找了两个实习生凑合着干,很遗憾项目最后也没成。这是对财务最基本的理解,我会分几点来给大家说明。


一、IPO制度的逻辑


IPO的基本机制和原理是什么?IPO审核的唯一目标是筛选各行业最优秀的企业成为公众公司,然后与投资者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IPO永远是优中选优的过程,我觉得无论什么审核体制和经济环境,这个逻辑不会变。去年上交所的领导还在网上说IPO是帮助企业脱贫解困的,这个永远都不是资本市场的事情,这个可以是政府、基金、银行的事情,但不是IPO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把IPO的基本逻辑搞清楚。


IPO会有很多特殊政策:贫困县、西部地区、行业的,但是IPO的基本体系和逻辑不会变。之前我还跟深交所的人沟通,他们在现场检查一个芯片的企业,报告期第一年财务规范性不符合基本的审计要求,这样它的IPO审核周期至少要推后一到两年,市委书记和副省长都跟深交所的人沟通,说是国家支持的行业要往前推,但对深交所的人来说他们会坚持底线。国家有行业政策,但IPO也有审核政策。IPO审核的逻辑就是选择最好的企业去上市,如果有企业不好,或者没有满足目前基本的IPO审核标准或者门槛,大家不要有任何的期待,不管它是在贫困地区,还是有什么政策,还是在什么产业园区,或者是注册制。大家不要说注册制来了,企业不好也能上市,同样一个行业,前面有个利润5000万的在排队,不管审核政策怎么变,利润3000万的永远都排在5000万的后面。这个逻辑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可以去思考。


二、企业的核心是挣钱的


任何一个老板创立一个企业都是为了挣钱的,他可以现在不挣钱,也可以未来两年不挣钱,但他未来的目标永远是为了挣钱。很多互联网企业、共享单车、什么咖啡、做游戏的、电商的都在烧钱,烧了很多年还没盈利,但他们的未来的目标还是为了挣钱,现在只是在做流量积累。


整个IPO审核最终落脚点就在企业盈利能力上,就是企业能不能挣钱,能挣多少钱。你把企业说得天花乱坠,把市场地位说得好得不得了,但每年利润就两千万那有什么用。有的企业说拿到了国家领导人开会的签字,专利技术2000多项遍布全球,但每年利润就2000万,最后还是不行。


这种企业还算有技术含量的,还有的企业都没技术含量,只是在包装自己。我做过一个统计,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智能机器人,互联网这些词,如果一个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同时出现了3个,很难上市成功。我们强调过多也没用,我们还要看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毛利率。有些企业毛利率是10%,净利率3%。说实话,这个企业真的算是有良心了,不然我卖了企业买银行理财都能5%对吧?我们只能说企业有良心,但是说实话,现在低于5%净利的企业多得是,你说这个企业干得有什么劲?除了说他能给政府交税,以及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真的只能说这个企业还有情怀。不然把企业卖了买银行5%的理财多好。所以我说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毛利率。


再跟大家说一个不是很准确的结论,毛利率高于20%或者净利润高于1亿,这两个指标实现一个,IPO审核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很多。任何事情不是武断的,我只是给了一个简短的结论。如果大家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可以想起这句话,至少是多了个提醒。当然不是说肯定不行,肯定有特例,只是一个参考标准而已。


三、定量有时比定性重要


还有的企业说自己很牛,很有技术含量,但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体现不出来。一个公司600人结果就5个研发人员,最高学历大专,研发费用每年不足100万,你说自己研发能力好,我不知道好在哪里。


我们在论证一些问题的时候,能用定量分析的就不要用定性分析。如果你们跟监管机构打过交道就知道,他们会说尽量定量回复。你在那里不着边际的说了几万字,不如一个图表甚至一个指标来的具体实在、具有说服力。


当然有时候我们只能用定性描述,而不能定量。因为那个数对我们不利,我们不敢用定量分析,不是我们没有数字,而是数字写出来就死了。


四、盈利能力可能永远无法改变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企业明明业绩下滑了还要去上市,为什么不等等?我们知道有个时间换空间的概念,这个来自于法律审核,就是我们把问题排除在报告期,等问题解决完了再上。但是财务的情况不一定,有时候企业业绩在下滑,审核的风险很大,为什么还要去上?因为再不上他们可能就没机会了,一个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不是短期内能改变的。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产供销。很多事情可以等,但这个事情是改变不了的。


五、业绩粉饰


业绩粉饰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合法但不合理,我们都说会计师、律师、券商是IPO的三驾马车,是一个团队。但三家其实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券商解决的是合理性问题,律师解决的是合规性的问题,会计师解决的是真实性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会存在认识的差异,而我们做项目要达到一个平衡,这是项目成功最根本的保证。


IPO过程中一直存在一个悖论,有的问题合法不合理,有的问题合理不合规。合理不合规,比如票据融资,违反票据法,但企业要发展,确实存在这种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律师怎么发表意见?这是一门艺术。有的律师不知深浅直接说这个事情违法,然后材料报上去了退回来说你们自己再想想到底怎么写。


合法不合理,会找到很多业绩粉饰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少发工资不报销。大家都知道审核过程中有个重要的点就是股份支付,如果我没记错这个准则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一下当年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我记得很清楚,一个董事长的年薪是一万八,一个财务总监年薪一万二。以前上市了,老板就削减工资,说给你们股份,都把工资降下来,省下来的钱给换成股份。业绩上来了,市值上来了,大家都有钱赚,皆大欢喜的事情。这是当时虚增业绩、粉饰业绩最有效也是简单粗暴的一个手段。以前都没有股份支付,后来越来越离谱,工资越来越低,后来才有了股份支付的概念。


现在核查薪酬都要纵向核查、横向核查,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要跟同行业相比,甚至还要跟当地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这个其实对拟上市公司有点冤枉,当时有个企业比来比去只能跟比亚迪比,比亚迪平均工资10万以上,怎么比都比不过去,后来专门做了解释,当然也没问题。


还有一个例子是广告费,一个企业做广告,我原来是在湖南卫视做,后来去西藏卫视做,再后来我去高铁上做,湖南卫视可能放一个星期就要1000万,高铁上好像放一年也不过是500万。很多老板振振有词,想不想做广告是我的事情,但很多行业就是靠广告来做。一个品牌的认知度是有惯性的,你这个品牌效应广告现在能延迟多长时间,这个是有疑问的。就是说你的广告策略的调整,会对未来有一个很重大的影响。


六、不代表法律问题不重要


财务问题很重要,不是法律问题不重要,大家不要有误解,而是法律问题太重要。为什么大家不讨论法律问题,因为很多法律问题非黑即白,很多是红线没必要去讨论。


大家讨论财务问题,是因为审计是一门艺术,很多问题是可以解释的,包括应收账款、存货、会计估计,很多可以去做一些平衡,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去做一些解释。但是法律问题是根本不用解释的,有问题就根本走不到IPO审核的阶段,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法律问题详见2019年2月26日投行小兵长沙讲座实录——《IPO审核中的法律问题》)

原文请点击:IPO审核中的法律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h2h2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1:15